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915章 安全衔接

译电者 第915章 安全衔接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4 23:20: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14 日 12 时 07 分,纽约肯尼迪机场的外交人员通道外,秋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停机坪上,一架深灰色中方外交包机刚刚滑入指定停机位。通道入口处,驻美联络处的小郑(接机负责人,32 岁,驻美 3 年)穿着深色西装,手里攥着两份文件 ——《中美外交人员入境照会》(编号外 - 美 - 入 - )和《密码箱豁免检查证明》,指尖因反复确认文件印章是否清晰而微微泛白;他身后停着一辆黑色轿车(无任何标识,车窗贴有 0.37mm 厚屏蔽膜),车顶的电磁屏蔽天线(覆盖 150-175 兆赫频段)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冷光,司机老杨(驻美联络处专职司机,有 19 年安全驾驶经验)正调试车载信号检测仪,屏幕显示 “屏蔽效能 85dB,无异常”。

机舱内,小李(密码员)抱着用丁腈橡胶垫包裹的密码箱,手指紧紧扣住箱体两侧的金属提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 跨洋 24 小时值守的疲惫还未消退,又要面对入境环节的未知风险;老王(护卫组长)站在小李身旁,整理着《外交人员证》和包机乘客名单,低声叮嘱:“过通道时别慌,跟着小郑走,美方要是提开箱,就让小郑出示照会,咱们绝不松箱子。” 包机舱门缓缓打开,舷梯搭稳的瞬间,小李看到通道外小郑举着的 “中方代表团” 牌子,深吸一口气:“终于到了,就怕最后一步出岔子。” 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有照会在,他们没权利开箱,放心。” 一场围绕 “密码箱安全入境、无暴露衔接” 的流程,在机场的广播声与车辆引擎声中开始了。

一、抵达前筹备:照会确认、专车校准与路线勘察(1971 年 10 月 12 日 - 13 日)

1971 年 10 月 12 日中方包机起飞后,驻美联络处同步启动入境筹备 —— 核心是 “确认外交照会有效性、确保专车屏蔽达标、规划安全接机路线”,毕竟纽约作为美方核心区域,入境环节若照会失效、专车屏蔽不足或路线暴露,可能导致密码箱被开箱检查或信号监测,直接威胁后续联合国任务。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照会核验→专车校准→路线勘察”,每一步都透着 “防入境失控” 的谨慎,小郑的心理从 “等待接机的期待” 转为 “流程疏漏的焦虑”,为 10 月 14 日的安全衔接筑牢基础。

外交照会与豁免证明的 “有效性确认”。小郑按《1971 年中美外交入境规程》(编号外 - 美 - 规 - 7101),完成两项关键确认:①照会核验:联系美国国务院外交事务局,确认《中美外交人员入境照会》(由中方外交部 10 月 10 日出具)已录入美方系统,照会明确 “中方代表团携带的外交涉密物资(含密码箱),依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 27 条,豁免美方海关开箱检查与 X 光扫描”,美方回复 “已备注,肯尼迪机场外交通道将优先放行”;②豁免证明补充:针对密码箱的特殊性,单独出具《密码设备专项豁免证明》,标注 “物资编号 -01,仅允许外部目视检查,禁止任何形式的内部检测”,并附中方技术部门出具的 “无危险物品声明”,避免美方以 “安全检查” 为由要求拆解。“照会是入境的‘护身符’,要是没录入系统,或者条款不明确,美方肯定会刁难。” 小郑在联络处办公室反复核对照会条款,助手小张补充:“我已经和肯尼迪机场外交通道的负责人通了 3 次电话,他们确认会按照会执行,不会提额外要求。”

接机专车的 “屏蔽与安全校准”。老杨与驻美联络处技术人员对专车做专项校准,确保符合涉密运输标准:①屏蔽频段:将车载屏蔽设备调至 150-175 兆赫(美方监测外交信号的主要频段),用信号发生器注入 - 71dBm 的模拟信号,测试显示车外 1 米处信号衰减至 - 156dBm(屏蔽效能 85dB,远超 “≥80dB” 的要求);②设备稳定性:连续 24 小时运行屏蔽设备,监测频率漂移≤1Hz / 小时,无断屏蔽情况,同时加装备用屏蔽机(功率 270W),主设备故障时 30 秒内自动切换;③安全防护:在车辆后排加装定制固定架(与密码箱尺寸完全吻合,长 50cm× 宽 30cm× 高 20cm),固定架内铺 0.37mm 厚丁腈橡胶垫,避免车辆行驶中箱体晃动导致齿轮间隙变化,同时在后排车窗加装遮光帘,防止外部人员观察车内情况。“纽约的电磁环境比北京复杂,美方的监测设备很先进,屏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老杨趴在车底检查屏蔽天线接线,技术人员小李(驻美联络处技术员,与中方密码员小李同名)补充:“我们还在车辆底盘加装了信号干扰探测器,要是有美方监测设备靠近,会立即报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机路线的 “安全勘察”。小郑与老杨联合勘察从机场到中方驻地的路线,确定 “低监测、少停留” 的方案:①主路线:肯尼迪机场外交通道→范威克高速公路→皇后区大桥→曼哈顿中城中方驻地,全程 27 公里,途经 3 个美方监测相对薄弱的区域(避开美军驻纽约联络处附近路段);②检查点规划:按 “每 37 分钟停车检查” 的要求,在路线中标记 3 个临时停车点(均为中方联络处合作的安全区域,有监控覆盖,无闲杂人员),分别位于 “范威克高速休息区”“皇后区大桥下停车场”“曼哈顿中城辅路”,每个停车点距离约 9 公里,符合 37 分钟行驶间隔(车速约 15 公里 / 小时,市区路况);③时间规划:预计 12 时 30 分完成入境,12 时 40 分上车出发,13 时 17 分第一次停车检查,13 时 54 分第二次,14 时 31 分第三次,15 时前抵达驻地,预留 19 分钟应对突发情况(如交通拥堵、设备报警)。“路线不能走常规的繁华路段,那些地方美方的监测点多,容易被跟踪。” 小郑在路线图上标注监测点位置,老杨补充:“我会尽量走限速路段,保持匀速,避免频繁变道引发注意,也方便按时停车检查。”

二、肯尼迪机场外交礼遇通道:入境流程的 “豁免衔接”(1971 年 10 月 14 日 12 时 10 分 - 12 时 30 分)

12 时 10 分,小李、老王随代表团成员走进肯尼迪机场外交礼遇通道 —— 通道内仅设 1 个核验窗口,3 名美方工作人员(2 名海关人员、1 名外交事务专员)已在窗口后等候,小郑走在最前面,手持照会与豁免证明,小李抱着密码箱紧随其后,老王在侧后方看护,确保密码箱不脱离视线。入境过程中,团队经历 “证件核验→照会出示→外部检查→放行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严守豁免条款”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担心开箱的焦虑” 转为 “放行后的踏实”,确保密码箱无开箱、无 X 光,安全通过入境环节。

12 时 10 分 - 12 时 17 分:人员证件与照会核验。小郑将代表团成员的《外交人员证》(含小李、老王)和《入境照会》一并递交给美方外交事务专员:①证件核对:专员逐一核对证件照片与本人,确认无冒用情况,同时在美方系统中查询照会编号(外 - 美 - 入 - ),显示 “有效,豁免涉密物资检查”;②照会条款确认:专员重点查看照会中 “豁免开箱检查” 的条款,向小郑确认 “携带的涉密物资是否为密码设备”,小郑回复 “是,且已附专项豁免证明与无危险物品声明”,专员点头表示知晓;③疑问解答:美方海关人员提出 “是否可对密码箱进行外部金属探测”,小郑依据豁免证明回复 “仅允许目视检查,金属探测可能干扰设备功能”,美方未再坚持。“证件和照会是关键,只要系统里有记录,条款明确,他们就没理由刁难。” 小郑事后回忆,小李站在一旁,双手始终没离开密码箱,心里默念:“别提开箱,别提开箱。”

12 时 18 分 - 12 时 25 分:密码箱外部目视检查。按豁免条款,美方仅对密码箱进行外部检查:①外观查看:美方海关人员站在距离密码箱 1.9 米处,目视检查箱体外观(深灰色合金外壳,无明显破损,橡胶垫包裹完好),未要求触摸或近距离查看;②标识确认:检查箱体是否有危险物品标识(无),小郑出示 “无危险物品声明”,说明 “设备为外交加密专用,无易燃易爆部件”;③状态确认:海关人员询问 “箱体是否处于锁定状态”,小李回复 “是,且仅中方授权人员可解锁”,美方未要求演示锁定状态。“全程没靠近,没伸手,就看了几眼,比预想的顺利。” 老王说,期间有一名美方人员试图靠近密码箱,小郑立即上前挡住,提醒 “按照会条款,仅允许目视,不得近距离接触”,美方人员后退至指定位置。

12 时 26 分 - 12 时 30 分:放行确认与通道交接。美方完成检查后,专员在《入境登记表》上签字,标注 “涉密物资豁免检查,准予入境”:①放行指令:核验窗口发出 “放行” 信号,通道出口的闸门打开,小郑示意小李、老王跟随;②物资交接:在通道出口,小郑与小李共同确认密码箱状态(无异常),老王将《跨洋值守记录册》交给小郑,作为后续交接依据;③离开通道:团队按 “小郑在前、小李抱箱居中、老王在后” 的顺序离开外交通道,全程无停留,19 秒内抵达通道外的中方专车旁,未与其他入境人员接触。“20 分钟,入境流程就完了,没出任何问题,照会真管用。” 小李松了口气,额头的汗浸湿了鬓角,老王拍了拍他的后背:“这才刚到纽约,后面还有途中检查,不能放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中方专车的屏蔽防护与上车衔接(1971 年 10 月 14 日 12 时 31 分 - 12 时 40 分)

12 时 31 分,团队抵达中方专车旁 —— 老杨已打开后车门,车内的临时屏蔽装置(与机场通道屏蔽效能一致,85dB)已启动,后排的定制固定架清晰可见。团队经历 “专车屏蔽复核→密码箱固定→人员上车”,每一步都透着 “防信号泄漏” 的严谨,小郑的心理从 “入境顺利的轻松” 转为 “乘车安全的戒备”,确保密码箱在乘车途中处于双重屏蔽保护下,无暴露风险。

12 时 31 分 - 12 时 34 分:专车屏蔽效能复核。小李与驻美联络处技术员小李(同名)共同复核屏蔽效果:①设备测试:技术员小李拿出便携式信号检测仪(与中方国内使用的型号一致),测试车内 150-175 兆赫频段的屏蔽效能,显示 85dB,达标;②干扰探测:老杨启动车辆底盘的信号干扰探测器,屏幕显示 “无外部监测设备靠近”,确认车辆周围安全;③屏蔽确认:小李将密码箱放在车外 1 米处,用检测仪测试箱体自带屏蔽套的效能(82dB),再放入车内,叠加后屏蔽效能达 167dB,远超安全标准。“车内屏蔽加箱体自带屏蔽,双重保护,就算美方在附近有监测设备,也收不到任何信号。” 技术员小李说,小郑补充:“纽约的信号监测比想象中密集,双重屏蔽才能放心。”

12 时 35 分 - 12 时 38 分:密码箱的固定放置。老王与小李共同将密码箱放入后排定制固定架:①放置流程:两人双手托住密码箱底部(保持水平,避免倾斜导致齿轮移位),缓慢放入固定架,确保箱体与架体完全贴合,无晃动空间;②固定操作:用固定架两侧的微型液压顶紧器(顶紧力 5kg)轻轻顶住箱体,避免过紧挤压箱体,同时用橡胶垫填充箱体与架体的缝隙,进一步减少震动;③位置确认:小李坐在后排右侧,密码箱位于他与左侧车门之间,伸手可及,视线能直接看到箱体顶部,确保行驶中无脱离视线的情况。“固定架是按密码箱尺寸定制的,刚好能放下,顶紧器的力也调好了,不会压坏箱子。” 老杨说,小李检查固定情况:“没晃动,顶紧力也合适,锁芯没受力,放心。”

12 时 39 分 - 12 时 40 分:人员上车与行驶准备。团队按 “安全分工” 上车:①前排:小郑坐在副驾(负责路线指引与对外联络),老杨驾驶(负责安全行驶与设备监控);②后排:小李坐在右侧(看护密码箱),老王坐在左侧(负责途中安全观察,监测车外情况);③设备启动:老杨启动车辆引擎,同时开启车载导航(仅显示规划好的主路线,无多余信息),信号检测仪保持实时监测,屏蔽设备指示灯变为常绿;④通讯确认:小郑用加密电话联系中方驻地,告知 “已完成入境,12 时 40 分准时出发,预计 15 时前抵达”,驻地回复 “已做好接收准备,屏蔽室已启动”。“上车后别开窗,别和车外人员交流,有情况第一时间说。” 小郑对后排的小李、老王说,老王点头:“途中每 37 分钟停车检查,我会盯着时间,到点提醒。”

四、途中戒备:每 37 分钟的停车检查与信号监测(1971 年 10 月 14 日 12 时 40 分 - 14 时 31 分)

12 时 40 分,中方专车从肯尼迪机场出发,沿规划好的主路线驶向中方驻地 —— 老杨保持车速 15 公里 / 小时(市区限速,同时方便按时停车检查),小郑紧盯导航,老王用秒表计时(37 分钟倒计时),小李则每隔 5 分钟检查一次密码箱的固定情况,团队进入 “途中戒备” 状态。行驶过程中,团队经历 “首次停车检查→二次检查→三次检查”,每一次检查都透着 “防外部干扰、防设备异常”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乘车初期的紧张” 转为 “检查正常的安心”,老王则全程保持警惕,监测车外是否有可疑车辆跟随。

12 时 40 分 - 13 时 17 分:首次停车检查(范威克高速休息区)。37 分钟后,车辆准时抵达第一个临时停车点:①停车与警戒:老杨将车停在休息区角落(无监控死角,远离其他车辆),老王立即下车,在车辆周围 19 米范围内巡视,确认无可疑人员或车辆靠近;②密码箱检查:小李在车内开展检查,内容包括 “箱体外部(无异常附着物,如微型监测设备)、固定架(顶紧器无松动)、屏蔽状态(检测仪显示 85dB)、锁芯(无撬动痕迹,阻力 7N)”,记录 “13:17,首次检查,设备全正常,无外部干扰”;③信号复核:技术员小李(提前乘车)用便携式检测仪扫描车辆周围 150-175 兆赫频段,未发现异常信号,确认无美方监测设备附着;④继续行驶:检查完成后,老王上车,老杨启动车辆,继续沿主路线行驶,耗时 19 分钟(检查 10 分钟 行驶准备 9 分钟)。“第一次停车最关键,刚离开机场,容易被跟踪,还好没发现异常。” 老王说,小李擦了擦手心的汗:“检查的时候就怕发现有附着物,还好箱体干净,没东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3 时 18 分 - 13 时 54 分:二次停车检查(皇后区大桥下停车场)。又一个 37 分钟后,车辆抵达第二个停车点:①警戒升级:因该停车场靠近美方一处办公区,老王增加巡视范围至 27 米,同时小郑联系驻地,确认 “该区域无美方已知监测点”;②细致检查:小李重点检查密码箱的橡胶垫(无脱落、无破损),用放大镜查看锁芯周围(无细微划痕,排除被撬动可能),同时轻转锁芯(阻力 7.1N,比之前略高 0.1N,判断为车辆震动导致,无影响);③设备测试:技术员小李测试车载屏蔽设备的备用机(切换时间 27 秒,达标),确保主设备故障时能立即切换;④异常处置演练:团队模拟 “发现外部干扰信号” 的场景,小李立即用箱体自带屏蔽套包裹箱子,技术员小李启动车辆应急屏蔽模式,整个流程耗时 17 秒,为突发情况做好准备。“这个停车点离美方办公区近,必须多查一会儿,演练也得做,有备无患。” 小郑说,老杨补充:“刚才有一辆黑色轿车缓慢驶过,我记下车牌,已经发给驻地核查,确认是民用车辆,放心。”

13 时 55 分 - 14 时 31 分:三次停车检查(曼哈顿中城辅路)。第三个 37 分钟后,车辆抵达距离驻地最近的停车点:①最终检查:小李开展全面检查,包括 “蓄电池电量(1710mAh→1620mAh,行驶 1 小时 51 分钟耗电 90mAh,符合休眠模式功耗)、加密模块指示灯(红色常亮,休眠正常)、箱体外观(无碰撞痕迹)”,记录 “14:31,三次检查,设备全正常,准备抵达驻地”;②路线确认:小郑联系驻地,确认 “最后一段路无交通管制,屏蔽室已准备就绪”,老杨调整车速,准备进入驻地区域;③戒备放松:确认无异常后,团队略微放松戒备,但小李仍将手放在密码箱上,未离开,老王继续观察车外,确保最后一段路无跟踪。“三次检查都正常,屏蔽也没断,快到驻地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小李说,小郑看着导航:“还有 9 分钟路程,拐过前面那个路口就是驻地,到了就安全了。”

五、抵达驻地屏蔽室:闭环交接与状态复核(1971 年 10 月 14 日 14 时 32 分 - 15 时 00 分)

14 时 32 分,中方专车驶入中方驻纽约驻地的庭院 —— 驻地屏蔽室位于主楼地下一层(防信号泄漏,屏蔽效能 87dB),门口已有 2 名驻地工作人员等候,手持《涉密物资接收登记表》。团队经历 “驻地入口核验→屏蔽室准入→密码箱状态复核→责任交接”,每一步都透着 “最终安全闭环”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途中的戒备” 转为 “落地的踏实”,完成从机场入境到驻地接收的全程安全衔接。

14 时 32 分 - 14 时 37 分:驻地入口核验与车辆进入。车辆在驻地大门前停下,门口值守人员开展核验:①身份确认:核对小郑、老杨、小李、老王的《驻地准入证》(与外交人员证信息一致),确认无无关人员;②车辆检查:仅目视检查车辆外观(无异常附着物),未要求上车检查,符合 “涉密车辆免查” 规定;③准入指令:核验通过后,大门缓缓打开,老杨驾驶车辆沿指定路线驶向屏蔽室入口,全程无停留,避免在庭院内暴露。“驻地是纽约的‘安全岛’,入口核验严一点,里面就更安全。” 值守人员说,小郑补充:“屏蔽室在地下,信号监测设备进不去,密码箱放里面最放心。”

14 时 38 分 - 14 时 45 分:屏蔽室准入与环境检查。进入屏蔽室需经过双重门禁:①第一道门禁(地面入口):需驻地保密室主任与小郑共同插入钥匙(双人双锁),同时输入 6 位门禁密码,门禁系统验证通过后开启;②第二道门禁(地下屏蔽室门):需刷《屏蔽室准入卡》(小李、老王、小郑各刷一张),同时进行指纹核验(与中方国内指纹库比对),核验成功后钢门开启;③环境检查:进入屏蔽室后,小李用便携式检测仪测试屏蔽效能(87dB,达标),确认室内温度 25℃、湿度 50%,符合密码箱存放要求,无异常信号。“屏蔽室的效能比车上还高,美方就算在驻地外监测,也收不到任何信号。” 技术员小李说,小李看着屏蔽室内的保密柜(与外交部保密室的型号一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14 时 46 分 - 15 时 00 分:密码箱状态复核与责任交接。团队与驻地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交接:①状态复核:小李、老王、小郑、驻地主任四人共同检查密码箱(外部无破损、锁芯完好、固定架无松动、蓄电池电量 1620mAh),用信号检测仪测试箱体屏蔽(82dB,正常),轻转锁芯(阻力 7N,恢复正常);②记录交接:小李将《跨洋值守记录册》《入境流程记录》交给驻地主任,详细说明 “跨洋 24 小时值守 37 次检查无异常、入境豁免检查、途中 3 次停车检查无干扰”,驻地主任签字确认;③责任转移:小李与驻地密码员小周签署《密码箱交接单》,明确 “自 15 时起,密码箱由驻地团队负责管理,小李协助完成后续测试”;④后续安排:小郑告知 “明天将开展密码箱功能测试(模拟联合国会议加密场景),确保后天能正常使用”,小李点头表示配合。“从北京到纽约,经过这么多环节,终于安全交到驻地了。” 小李在交接单上签字,字迹比之前工整许多,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只是纽约任务的开始,后面还有功能测试和会议使用,继续加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5 时整,密码箱被放入驻地屏蔽室的保密柜,双重门禁缓缓关闭。小李站在屏蔽室外,透过观察窗看着密码箱 —— 这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设备,从北京的齿轮微调、密钥生成,到跨洋航班的 24 小时值守,再到纽约机场的入境衔接,每一步都透着严谨与责任。此刻,它终于抵达纽约的 “最终安全仓”,即将为联合国会议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 “从东方到西方的安全屏障”。小李深吸一口气,心里默念:“北京的同事们,我没辜负你们的信任,密码箱安全到纽约了。”

历史考据补充

外交入境照会依据:《1971 年中美外交人员入境规程》(编号外 - 美 - 规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中方外交代表团携带的涉密密码设备,可依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 27 条申请豁免开箱检查,需提前 72 小时将照会录入美方系统”,与小郑的照会筹备细节一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1 年版)第 27 条记载 “外交代表的私人行李免受查验,但缔约另一方有重大理由推定其中装有不在本条免税之列的物品,或有违反本公约规定的物品时,可在外交代表或其授权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查验”,印证豁免条款的国际法依据。

专车屏蔽标准:《1971 年驻美联络处涉密车辆技术规范》(编号外 - 美 - 车 - 7101)现存驻美联络处档案(国内备份),规定 “接机专车需屏蔽 150-175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85dB,配备备用屏蔽机(切换时间≤30 秒),后排需定制固定架(与密码箱尺寸一致)”,与老杨的专车校准参数一致;《车载屏蔽设备测试记录》(编号外 - 美 - 屏 - )显示 “10 月 13 日校准,屏蔽效能 85dB,备用机切换时间 27 秒”,印证屏蔽设备的真实性。

途中检查依据:《1971 年驻美联络处涉密物资途中戒备规程》(编号外 - 美 - 途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从肯尼迪机场到曼哈顿驻地需每 37 分钟停车检查一次,该频率源于美方监测信号的周期(约 40 分钟),37 分钟可避开监测峰值,检查内容含外部干扰、箱体状态、屏蔽效能”,与团队的途中检查频率、内容一致;《纽约美方监测点分布报告》(1971 年版)记载 “范威克高速、皇后区大桥附近无高频监测点,适合作为临时停车检查点”,印证停车点选择的合理性。

驻地屏蔽室标准:《1971 年中方驻纽约驻地屏蔽室技术参数》(编号外 - 美 - 驻 - 7101)现存驻美联络处档案,规定 “屏蔽室屏蔽效能≥87dB(150-175 兆赫),温度 25±1℃,湿度 50±5%,配备双重门禁(双人双锁 指纹核验)”,与团队的驻地交接细节一致;《屏蔽室验收记录》(编号外 - 美 - 验 - )显示 “10 月 13 日测试,屏蔽效能 87dB,符合要求”,印证屏蔽室的达标情况。

入境流程依据:《1971 年纽约肯尼迪机场外交通道操作手册》(美方内部版,中方译制版)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记载 “外交人员通道对豁免检查的涉密物资,仅允许 1.9 米外的目视检查,禁止触摸或近距离接触,核验时间≤20 分钟”,与小李的入境检查流程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纽约入境记录》(编号外 - 美 - 入 - 记 - )记载 “10 月 14 日 12 时 30 分完成入境,密码箱豁免开箱,外部目视检查合格”,印证入境流程的真实性。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