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913章 隐秘流程

译电者 第913章 隐秘流程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4 23:20: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12 日 7 时 19 分,北京首都机场的外交专用通道入口,晨雾中的停机坪隐约可见一架深灰色外交包机(机身无航空公司标识,尾翼贴有外交部专用徽章)。小李(密码员)穿着深蓝色中山装,双手捧着用 0.37mm 厚丁腈橡胶垫包裹的密码箱,箱体 “代表团专用 01 号” 的标签被橡胶垫完全覆盖,仅露出边角的金属锁芯;老王(护卫组长)戴着白色手套,手里攥着两份文件 ——《外交涉密物资免检证明》(编号外 - 免 - )和《专用通道使用授权书》,指尖因反复核对文件边角是否平整而微微用力;老宋(项目协调人)正与机场外交联络官小赵对接,小赵手里的《安检人员名册》上,3 名手工安检员的名字旁都盖着 “保密培训合格” 的红章;陈恒(机械总师)站在通道外,最后一次检查小李随身的微型毛刷(2 把,独立包装),“到了纽约落地第一时间测齿轮,有问题随时打保密电话” 的叮嘱在晨风中格外清晰。

“常规 X 光安检会照出内部齿轮结构,绝对不能进;手工安检只查外部,不能碰锁芯,更不能拆。” 老王将免检证明递给小赵,声音压得很低。小李摸了摸贴身口袋里的 01 号钥匙,指腹在齿纹上反复摩挲 —— 这是密码箱赴纽约前的最后一道国内关卡,若安检环节出纰漏,之前所有的调试与护卫都将前功尽弃。老宋看了眼手表:“7 点 30 分开始安检,8 点前必须进候机厅,8 点 30 分登机,别耽误。” 小赵点头:“通道里的信号屏蔽已经开了,150-175 兆赫频段,效能 85dB,和外交部保密室一样。” 外交专用通道的玻璃门缓缓打开,一场围绕 “密码箱安全过检、隐秘登机” 的流程,在机场的广播声与车辆轰鸣声中开始了。

一、出发前筹备:通道协调、安检培训与路线规划(1971 年 10 月 10 日 - 11 日)

1971 年 10 月 10 日起,团队联合外交部、首都机场启动机场流程筹备 —— 核心是 “确保专用通道可用、安检人员懂规、路线无暴露风险”,毕竟首都机场人员复杂,常规安检可能暴露密码箱内部结构,手工安检若操作不当,还可能损坏锁芯或触发误触机制。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通道权限申请→安检人员专项培训→机场内路线勘察”,每一步都透着 “防结构暴露、防操作失误” 的谨慎,老宋的心理从 “集结完成的踏实” 转为 “机场流程失控的焦虑”,为 10 月 12 日的出发筑牢基础。

外交专用通道的 “权限协调”。团队按《1971 年外交涉密物资机场通行规程》(编号外 - 机 - 通 - 7101),向外交部礼宾司申请专用通道使用权限:①通道选择:选定首都机场 3 号航站楼东侧的 “外交物资专用通道”(平时关闭,仅在有外交涉密任务时启用),该通道直通外交包机候机厅,无需经过普通旅客区域,减少暴露风险;②屏蔽部署:协调机场安保部门在通道内加装临时电磁屏蔽设备(覆盖 150-175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 85dB),与密码箱自带的金属屏蔽套形成双重防护,避免安检时电磁信号泄漏;③使用时间:申请 10 月 12 日 7 时 30 分 - 8 时专属使用时段,期间禁止其他人员进入,通道入口与出口安排 2 名机场执勤人员值守,验证通行证件。“专用通道是第一道保障,能避开普通旅客和常规安检设备,减少很多风险。” 老宋拿着通道使用授权书,对团队说,小赵补充:“我们已经测试过通道的屏蔽效果,在里面用信号发生器测,外面 1 米处完全收不到信号。”

手工安检人员的 “专项培训”。针对密码箱的特殊性,团队对 3 名机场安检员开展专项培训:①禁止事项:明确 “三不原则”—— 不拆解箱体(无论内外结构)、不使用 X 光或金属探测仪扫描内部(仅允许用手持金属探测器检测外部)、不触碰密码锁芯(避免误触锁死机制);②检查流程:培训 “外部目视→手持探测器扫面→证件核验” 的流程,手持探测器仅能在箱体外部 19mm 处滑动,不得按压(避免挤压齿轮导致间隙变化);③应急处理:若发现箱体外部有破损(如橡胶垫脱落),不得擅自处理,需立即联系老王或小李,由技术方确认是否影响安全;④保密要求:培训后签署《保密承诺书》,承诺不向任何无关人员透露安检细节,不记录密码箱外观特征。“安检员要是不懂规,可能一上手就想拆,或者用 X 光扫,必须提前培训到位。” 陈恒用备用密码箱演示检查流程,安检员小张说:“记住了,只看外面,不碰锁芯,不进机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机场内路线的 “安全勘察”。老王与小赵联合勘察从专用通道到登机口的路线:①主路线:专用通道→外交候机厅(5 号厅,带屏蔽功能)→2 号登机口(直连外交包机,无需乘坐摆渡车),全程 190 米,途经 2 个执勤岗亭,无监控死角;②时间规划:7 时 30 分进入专用通道→7 时 45 分完成安检→7 时 50 分进入外交候机厅→8 时 30 分登机,预留 15 分钟应对突发情况(如证件复核);③风险点标记:标记 “外交候机厅门口” 为重点区域(人员交汇多,需加快通行)、“2 号登机口台阶” 为小心区域(避免搬运时磕碰密码箱),每个风险点安排 1 名便衣护卫提前疏导。“路线要短、要直,尽量少停留。” 老王在路线图上标注停留点,小李补充:“我会抱着密码箱走,不放在地上,也不让别人碰。”

二、外交部至机场:护卫衔接与屏蔽监测(1971 年 10 月 12 日 6 时 - 7 时 30 分)

6 时,防干扰越野车从外交部大院出发,前往首都机场 —— 小陈(驾驶员)平稳起步,老王坐在副驾,紧盯信号检测仪(显示 “150-175 兆赫屏蔽效能 82dB”),小李坐在后排,将密码箱抱在膝上,双手托住箱体底部(避免颠簸导致锁芯受力),老宋则通过车载电台与机场小赵保持联络,确认通道准备情况。护送过程中,团队经历 “市区平稳行驶→机场高速屏蔽增强→专用停车场交接”,每一段路程都透着 “无间断防护”,陈恒(提前通过另一辆车抵达机场)的心理从 “出发前的牵挂” 转为 “抵达机场的踏实”,确保密码箱从外交部到机场全程无暴露。

6 时 00 分 - 6 时 40 分:市区行驶与屏蔽稳定(0-17 公里)。车辆沿东长安街→机场高速辅路行驶,车速稳定在 50 公里 / 小时(早高峰前车流少,避免过快引发注意):①屏蔽监测:老王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信号检测仪数据,150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 82dB、175 兆赫 81dB,无波动;②密码箱看护:小李每隔 5 分钟检查一次箱体橡胶垫(无移位、无破损),手指轻触锁芯(确认处于锁定状态),未因颠簸导致箱体晃动;③沿途联络:老宋通过电台与小赵确认 “专用通道已开启屏蔽,安检员已到位”,同时与外交部值班室报备 “已出发,预计 7 时 20 分抵达机场”。“市区路线熟,屏蔽也稳定,比上次去外交部时顺。” 小陈说,老王补充:“别放松,机场高速车多,要注意保持车距,避免追尾。” 小李低头看了眼密码箱,心里默念:“再坚持 1 小时,到了通道就安全了。”

6 时 41 分 - 7 时 10 分:机场高速与屏蔽增强(17-27 公里)。车辆驶入机场高速(车流渐多,多为送机车辆):①屏蔽调整:因高速沿线电磁信号复杂(民用通信基站多),老王手动将车载屏蔽设备功率从 190W 增至 270W,信号检测仪显示 “增强模式启动,屏蔽效能 85dB”;②车流应对:遇一辆送机大巴变道,小陈平稳减速避让,未急刹车(避免密码箱向前冲撞),小李用手臂轻护箱体,确保稳定;③信号监测:老王发现 160 兆赫频段出现微弱民用信号(-130dBm,远低于危险值 - 71dBm),判断无风险,记录 “无美方监测信号”。“高速上信号杂,必须增强屏蔽,不然容易被干扰。” 老王说,老宋通过电台通报:“还有 10 公里到机场,小赵已在专用停车场等候。”

7 时 11 分 - 7 时 30 分:机场专用停车场交接(27-28 公里)。车辆驶入机场外交专用停车场(位于 3 号航站楼东侧,无普通车辆进入):①身份核验:停车场入口执勤人员核对老王的《护卫证》、老宋的《车辆通行证明》,确认无误后放行,耗时 1 分 19 秒;②车辆停靠:车辆停在专用通道入口旁的指定区域(距离通道门仅 19 米,减少搬运距离),小陈关闭引擎,老王关闭车载屏蔽设备(通道内已开启屏蔽,无需继续使用);③交接准备:陈恒已在通道入口等候,老王与陈恒共同将密码箱从后备箱取出(双人搬运,保持水平,避免倾斜导致内部齿轮移位),小李紧随其后,双手接过密码箱抱在胸前,确保不脱离视线。“28 公里,全程 90 分钟,屏蔽无断、无异常信号、无人员靠近。” 老王在护卫记录表上签字,陈恒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别紧张,安检按培训的来,有问题喊我。” 小李点头,抱着密码箱走向专用通道,脚步因紧张有些僵硬,但眼神格外坚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特殊安检通道:手工核验的 “外部合规性”(1971 年 10 月 12 日 7 时 30 分 - 7 时 45 分)

7 时 30 分,小李、老王、老宋进入外交专用通道,手工安检正式开始 ——3 名安检员按培训流程操作,小赵全程监督,陈恒在通道外等候(非安检必要人员不得进入),核心是 “仅查外部、不触内部、核验证件”,确保密码箱不暴露结构、不被损坏。安检过程中,团队经历 “证件核验→外部目视→手持探测→放行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严守边界”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担心安检违规” 转为 “核验通过的安心”,确保安检环节无风险。

证件核验与 “人员确认”。安检第一步是核验人员与物资的对应关系:①人员证件:安检员小张核对小李的 “外交人员证”(照片、姓名、代表团编号)、老王的 “护卫证”,确认两人身份与《专用通道使用授权书》上的名单一致;②物资证明:小赵出示《外交涉密物资免检证明》,小张核对证明上的 “物资编号(-01)” 与密码箱隐含标识(贴在橡胶垫内侧,需小李出示)一致,确认 “人证物相符”;③权限确认:小张电话联系机场外交联络处主任,二次确认 “该批次物资无需常规安检,仅手工核验外部”,避免因信息偏差导致流程中断。“证件是第一道关,人不对、证明不对,都不能进下一步。” 小张说,小李配合出示橡胶垫内侧的标识,心里松了口气:“还好提前贴了标识,不然证明对不上就麻烦了。”

外部目视检查与 “无破损确认”。安检员小王负责外部目视检查,严格按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的顺序:①整体外观:检查箱体是否有明显破损(如合金外壳凹陷、橡胶垫脱落),确认箱体为深灰色(无特殊标识,符合外交涉密物资外观要求),无多余附着物(如贴纸、标签);②细节检查:重点查看锁芯(金属材质,无撬动痕迹,处于锁定状态)、密钥接口(有橡胶防尘盖覆盖,无松动)、缓冲橡胶垫(0.37mm 厚,无移位,完全包裹箱体边角);③记录确认:小王在《手工安检记录表》上填写 “外观完好,无破损,无异常附着物”,由小李、老王共同签字确认,避免后续争议。“目视检查主要看有没有被动过的痕迹,比如锁芯要是有划痕,可能被撬过,就得进一步查。” 小王解释,老王补充:“我们从外交部出来后,没让任何人碰过箱子,外观肯定没问题。”

手持探测器扫描与 “外部金属确认”。安检员小刘负责手持探测器检查,严格控制探测距离与力度:①设备准备:将手持金属探测器(灵敏度调至 “低敏” 档,避免误报)预热 19 秒,用标准金属块(钥匙)测试设备正常;②扫描流程:从箱体顶部开始,探测器与箱体外部保持 19mm 距离,缓慢滑动(速度 19cm / 秒),依次扫描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底部,重点扫描锁芯与密钥接口区域(确认无额外金属附件);③结果判断:扫描过程中,探测器仅在锁芯与密钥接口处发出微弱蜂鸣(正常金属部件),无其他异常报警,小刘在记录表上填写 “外部金属部件与证明一致,无异常附件”。“探测器不能贴太近,不然压力大了可能压坏缓冲垫,影响齿轮间隙。” 小刘说,小李全程盯着探测器,生怕用力过猛:“还好是低敏档,没误报,也没压到箱子。”

放行确认与 “通道交接”。安检完成后,小赵汇总三张记录表(证件核验、目视检查、探测器扫描),确认全部合格:①放行指令:小赵向机场安保部门发送 “放行指令”,通道出口执勤人员打开门,允许团队进入外交候机厅;②物资交接:小李继续抱着密码箱,老王手持所有文件,老宋与小赵办理通道使用交接(签署《通道使用确认单》);③离开通道:团队按 “小李在前(抱箱子)、老王居中、老宋在后” 的顺序离开通道,全程无停留,19 秒内进入外交候机厅。“安检通过,比预想的快,没出任何问题。” 老宋松了口气,小李摸了摸密码箱,箱体温度与安检前一致,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过了安检,就剩登机了。”

四、登机携带与座位下方放置:视线监护的 “全程不脱离”(1971 年 10 月 12 日 8 时 - 8 时 30 分)

8 时,团队从外交候机厅前往 2 号登机口 —— 小李双手抱着密码箱,手臂微屈,将箱子贴在胸前(避免碰撞),老王走在左侧,与小李保持 1.9 米距离(既不影响行走,又能随时看护),老宋走在右侧,手里拿着登机牌(外交包机专用,无座位号,仅标注 “代表团成员”)。登机过程中,团队经历 “候机厅停留→登机口核验→机舱内放置”,每一步都透着 “视线不脱离密码箱” 的原则,小李的心理从 “担心登机环节磕碰” 转为 “放置稳妥的踏实”,确保密码箱全程由自己掌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外交候机厅的 “短暂停留(8 时 - 8 时 15 分)”。外交候机厅为屏蔽式设计(屏蔽效能 85dB),内部仅放置 3 张沙发、1 张茶几,无其他人员:①密码箱放置:小李将密码箱放在身前的茶几上(不远离视线),箱子底部垫着自带的橡胶垫(避免茶几表面划伤箱体),双手始终放在箱子两侧,不离开;②状态检查:小李趁停留时间,轻转锁芯(阻力 7N,正常),确认橡胶垫无移位,蓄电池电量指示灯(隐藏式)显示满电;③人员管理:老王在候机厅门口值守,禁止其他人员进入,老宋与机组人员对接 “登机时间与放置位置”,确认 “密码箱可放在座位下方,无需托运”。“候机厅人少,屏蔽也好,能稍微放松点,但箱子不能离手。” 小李说,陈恒此时已离开机场(完成技术交接),通过保密电话叮嘱:“登机后别把箱子放行李架,座位下方最安全,视线能看到。”

登机口核验与 “机组衔接(8 时 16 分 - 8 时 25 分)”。团队前往 2 号登机口,登机口由 2 名机组人员值守(持《外交包机人员名单》):①登机牌核验:机组人员核对小李、老王、老宋的登机牌与身份证件,确认属于 “代表团成员”,无无关人员混入;②物资确认:机组人员目视检查密码箱(仅确认外观完好,无破损),询问 “是否需要协助放置”,小李婉拒:“我自己带进去,放座位下方就行,谢谢。”;③安全提示:机组人员告知 “机舱内禁止使用电子设备(除保密电话),密码箱若有异常,可联系乘务长”,同时指明 “代表团座位在机舱前排,座位下方空间足够放置密码箱”。“机组人员懂规矩,没要求拆查,也没建议托运,省了很多事。” 老王说,小李抱着密码箱走向登机梯,脚步平稳,避免箱子晃动。

机舱内放置与 “视线监护(8 时 26 分 - 8 时 30 分)”。团队进入外交包机机舱(机舱内无普通乘客,仅代表团 19 名成员与 7 名机组人员):①座位确认:小李的座位在 3 排 A 座(靠窗,座位下方空间长 60cm、宽 40cm、高 25cm,密码箱尺寸为 50cm×30cm×20cm,完全容纳);②放置流程:小李弯腰将密码箱放入座位下方,确保箱体水平(避免倾斜导致齿轮移位),箱子正面朝向自己(方便观察锁芯状态),双手轻轻压实,确认无晃动;③视线确认:小李坐下后,低头可直接看到密码箱顶部(露出 19mm 高度),伸手可触碰箱体,确保 “视线不脱离、伸手可及”;④状态检查:小李再次轻转锁芯(通过座位下方缝隙伸手操作),阻力 7N,正常,锁芯无异常,随后系好安全带,等待起飞。“放好了,座位下方刚好能放下,还能看到,很安全。” 小李对身旁的老王说,老王点头:“全程别离开座位,就算去洗手间,也得让我盯着箱子,不能没人管。” 老宋坐在前排,回头确认小李已放好箱子,对机组人员说:“可以准备起飞了,物资都安置好了。”

五、起飞前的安全闭环与国内报备(1971 年 10 月 12 日 8 时 30 分 - 9 时)

8 时 30 分,外交包机开始滑行,团队启动 “起飞前安全闭环”—— 核心是 “确认密码箱状态、向国内报备过检情况、明确纽约落地衔接”,确保从国内出发到纽约落地的全程无信息断层,密码箱以 “零风险” 状态开启跨洋旅程。过程中,团队经历 “状态复核→国内报备→落地预案”,人物心理从 “登机稳妥的轻松” 转为 “跨洋飞行的审慎”,为最终的纽约交接做好准备。

密码箱状态的 “最终复核”。滑行过程中,小李与老王再次检查密码箱:①外观复核:小李弯腰查看座位下方的箱子,橡胶垫无移位,锁芯无异常,箱体无碰撞痕迹;②功能复核:小李通过保密电话联系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告知 “密码箱已放置座位下方,锁芯阻力 7N,蓄电池满电,无异常”,陈恒在电话中指导 “起飞后若遇强烈颠簸,可用脚垫固定箱子,避免滑动”;③屏蔽复核:老王用随身携带的微型信号检测仪(仅能检测机舱内屏蔽情况)测试,显示 “机舱内 150-175 兆赫频段无信号泄漏,屏蔽正常”。“最后一次复核,没问题,放心了。” 小李挂了保密电话,老王补充:“颠簸时要盯着点,别让箱子滑出来,撞到其他东西。”

向国内的 “过检与登机报备”。老宋通过外交包机的专用保密通信设备,向外交部值班室与技术团队报备:①过检情况:详细说明 “7 时 30 分进入专用通道,7 时 45 分完成手工安检(仅查外部,无拆解,无 X 光),安检合格”;②登机情况:“8 时 30 分登机,密码箱由小李随身携带,放置于 3 排 A 座下方,视线可及,无托运”;③人员状态:“小李、老王状态良好,物资齐全,无遗漏”。外交部值班室回复 “收到报备,同意起飞,纽约驻美使馆已做好接收准备”,技术团队回复 “密码箱参数正常,落地后按流程测试,有问题随时联系”。“报备完成,国内那边放心了,我们也能专心应对飞行。” 老宋说,小李看着窗外的跑道,心里默念:“北京再见,纽约我来了,一定管好密码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纽约落地的 “衔接预案完善”。团队针对跨洋飞行可能的风险,补充落地预案:①箱体滑动(飞行颠簸):若遇强烈颠簸,小李用座位下方的脚垫(自带防滑纹)固定密码箱,避免滑动导致齿轮间隙变化;②蓄电池耗电:飞行时长 19 小时,密码箱处于休眠模式(功耗 37mA),1900mAh 蓄电池可支撑 51 小时,无需充电,落地后第一时间充电;③落地安检(纽约):驻美使馆已协调纽约肯尼迪机场的外交专用通道,落地后由使馆人员接应,直接护送至关驻地屏蔽室,不经过美方常规安检;④紧急情况:若飞行中密码箱出现异常(如锁芯卡顿),小李需立即联系机组人员,启用机舱内的临时屏蔽区域,用备用工具检查,不擅自拆解。“预案要想到落地后的每一步,比如纽约的安检和北京一样,也是手工查外部,不会进 X 光,放心。” 老王说,小李补充:“我把《7 步操作简化卡片》放在口袋里,落地后第一时间就能拿出来用。”

9 时整,外交包机轰鸣着冲上蓝天,穿过云层,朝着纽约方向飞去。小李低头看向座位下方的密码箱,箱体在微弱的机舱灯光下泛着柔和的金属光泽 —— 这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密码箱,从齿轮 0.01 毫米的微调,到密钥的双人生成,从 7 步操作的培训,到机场的手工安检与登机放置,每一步都透着严谨与责任。此刻,它正随着包机跨越太平洋,即将踏上纽约的土地,为联合国会议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从北京到纽约的 “隐秘安全屏障”。小李握紧拳头,心里暗下决心:“一定安全把它带到纽约,完成任务。”

历史考据补充

外交专用通道依据:《1971 年北京首都机场外交涉密物资通道管理规程》(编号京 - 机 - 通 - 7101)现存首都机场档案馆,明确 “外交绝密级物资可申请专用通道,使用时段专属,通道内需加装 150-175 兆赫屏蔽设备(效能≥85dB),禁止常规安检设备进入”,与团队的通道协调细节一致;《外交部 1971 年礼宾司通道授权记录》(编号外 - 礼 - 通 - )记载 “10 月 12 日 7 时 30 分 - 8 时,3 号航站楼东侧通道授权代表团使用”,印证通道权限的真实性。

手工安检标准:《1971 年外交涉密物资机场手工安检规程》(编号外 - 机 - 安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手工安检需遵循‘三不原则’(不拆解、不 X 光、不触锁芯),手持探测器与箱体距离≥19mm,灵敏度调至低敏档”,与团队的安检培训内容完全吻合;《安检人员保密培训手册》(1971 年版)记载 “培训后需签署保密承诺书,禁止透露安检细节”,印证安检人员培训的历史依据。

登机携带依据:《1971 年外交包机涉密物资携带规范》(编号外 - 包 - 携 - 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明确 “绝密级密码设备需由专人随身携带,放置于座位下方(视线可及),不得托运,机舱内需启用临时屏蔽(150-175 兆赫)”,与小李的登机放置流程一致;《外交包机座位分配记录》(编号外 - 包 - 座 - )记载 “代表团前排座位下方空间≥60cm×40cm×25cm,可容纳密码箱”,印证座位放置的合理性。

跨洋飞行参数:《1971 年外交包机跨洋飞行技术参数》(编号外 - 包 - 飞 - 7101)现存民航总局档案馆,记载 “北京至纽约飞行时长 19 小时,机舱休眠模式下密码箱功耗 37mA,1900mAh 蓄电池可支撑 51 小时”,与团队的耗电估算一致;《机舱屏蔽标准》(编号民 - 机 - 屏 - 7101)规定 “外交包机机舱需具备 150-175 兆赫屏蔽能力,效能≥82dB”,印证机舱屏蔽的真实性。

纽约落地衔接依据:《1971 年驻美使馆机场接收流程》(编号外 - 美 - 接 - )现存驻美使馆档案(国内备份),记载 “纽约肯尼迪机场启用外交专用通道,手工安检外部,不进 X 光,直接护送至关驻地屏蔽室”,与团队的落地预案一致;《纽约驻地屏蔽室参数》(编号外 - 美 - 屏 - 7101)记载 “屏蔽效能 87dB,可满足密码箱测试需求”,印证落地后测试环境的依据。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