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868章 赫兹微调与 1962 年基准时钟

卷首语

1970 年 4 月 18 日深夜,酒泉发射场的频率校准实验室里,老钟(时钟专家)的额头抵着基准时钟的玻璃罩,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这台 1962 年研制的铷原子钟,表盘上 “5.000000000 兆赫” 的基准频率,被红漆描了三道 —— 它曾支撑 “67 式” 通信设备的频率稳定,如今要为 “东方红一号” 的 108 兆赫星地链路,提供最核心的频率基准。

小赵(年轻技术员)攥着轨道参数表跑进来,纸页上 “近地点 439 公里频移 18.5 赫兹、远地点 2384 公里频移 - 18.5 赫兹” 的数字被汗水浸透:“老钟师傅,按轨道算,得有 37 赫兹的微调范围,不然星地频率对不上。” 实验室外,陈恒(技术统筹)正协调工厂送可调电容,远处运载火箭的轮廓在月光下隐约可见,距离发射仅剩 6 天,这 37 赫兹的微调,是星地通信 “同频对话” 的最后关键。

老钟伸手拧动基准时钟的校准旋钮,金属刻度盘发出细微的 “咔嗒” 声 —— 这个动作他在 1962 年调试首台原型机时重复过 1900 次,当时算错一组频率参数,让他在实验室熬了 37 夜。“1962 年的钟不能错,现在的微调更不能错。” 他摸了摸表盘上的划痕,那是 1969 年珍宝岛 “67 式” 频率校准留下的,此刻,1962 年的基准与 1970 年的卫星轨道,正通过这 37 赫兹的微调,在发射场的寒夜里连为一体。

一、技术奠基:1962 年基准时钟的研发与实战积累

1962 年,我国启动 “军用高精度基准时钟” 研发,核心目标是为地面通信设备(后续的 “67 式”)提供稳定频率基准 —— 这台由老钟团队研制的铷原子钟,以 “5 兆赫固定频率” 为核心(长期稳定度≤1×10??/ 天),采用铷元素能级跃迁特性,规避了传统晶体钟的温度漂移问题,成为后续航天频率校准的 “技术母本”。这些 1962 年积累的频率稳定技术、校准方法,为 1970 年卫星轨道的 37 赫兹微调奠定了坚实基础,避免了 “从零研发” 的风险。

1962 年基准时钟的核心参数与技术突破。根据《1962 年军用基准时钟研发报告》(编号 “钟 - 研 - 6201”),老钟团队通过 19 轮实验,确定铷原子炉工作温度为 370℃(误差 ±1℃),谐振腔频率锁定在 5.000000000 兆赫,通过 “恒温控制 磁场屏蔽” 技术,将温度漂移从 1×10??/℃降至 1×10??/℃,长期稳定度达 1×10??/ 天,远超当时晶体钟(1×10??/ 天)的性能。“当时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算能级跃迁频率,每差 0.1 赫兹,就要重新调整炉温。” 老钟的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 37 组温度与频率的对应数据,第 19 组才找到 370℃的 “黄金温度”—— 这个参数后来被直接应用于卫星频率校准。

“67 式” 通信设备的频率校准实践。1967 年 “67 式” 列装后,1962 年基准时钟成为其跳频频率的校准依据:“67 式” 150-170 兆赫的工作频段,需通过基准时钟分频(5 兆赫→150 兆赫,分频比 30:1)校准,确保跳频频率误差≤0.37 赫兹(避免苏军干扰跟踪)。1969 年珍宝岛冲突期间,老钟曾带着基准时钟赴前线,在 - 37℃低温下,通过 “油浴保温” 维持时钟稳定,为 “67 式” 跳频算法升级(r=3.71)提供精准频率基准,当时校准后的 “67 式”,抗干扰率提升 19 个百分点。“‘67 式’的频率准不准,全靠 1962 年这台钟,它在前线冻了 19 天,没出一次错。” 老钟的这段经历,让团队意识到基准时钟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为卫星校准积累了实战经验。

基准时钟的 “国产化供应链” 保障。1962 年基准时钟的核心部件(铷泡、谐振腔、恒温控制模块)均由国内工厂研发(上海无线电仪器厂、西安光学仪器厂),其中铷泡的纯度达 99.999%,谐振腔的频率精度≤0.01 赫兹 —— 这种国产化基础,确保 1970 年卫星校准期间,能快速获取所需的可调部件(如可变电容、精密电阻)。陈恒在 1970 年供应链协调会上说:“1962 年把国产化的底子打好了,现在要做 37 赫兹微调,不用等进口部件,这是我们的底气。”

1962-1969 年的 “技术迭代” 为卫星校准铺路。针对 “67 式” 校准中发现的 “低温频率漂移” 问题,1968 年老钟团队为基准时钟增加 “双恒温层”(内层 370℃、外层 37℃),使 - 37℃下频率漂移从 0.37 赫兹缩至 0.07 赫兹;针对 “长期使用精度下降”,增加 “自动校准功能”(每 19 小时与标准频率比对一次)。这些改进,让基准时钟从 “地面固定使用” 升级为 “可移动、高稳定” 设备,刚好适配 1970 年发射场的机动校准需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970 年 3 月,卫星频率校准任务启动前,老钟团队整理出《1962 年基准时钟技术手册》,明确 “5 兆赫基准频率、370℃铷炉温度、≤0.07 赫兹低温漂移” 等核心参数 —— 这些从 1962 年实战中沉淀的技术,成为卫星 37 赫兹微调的 “基准蓝图”,确保校准工作从一开始就站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

二、需求解析:卫星轨道频移与 37 赫兹微调的必要性

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轨道特性,决定了星地链路频率必须进行 37 赫兹范围的微调 —— 卫星在近地轨道(近地点 439 公里、远地点 2384 公里)运行时,因 “多普勒效应” 产生频率偏移(频移),近地点向地面靠近时频率升高( 18.5 赫兹),远地点远离时频率降低(-18.5 赫兹),总频移范围达 37 赫兹。若不进行微调,星地链路的 108 兆赫载波频率将超出接收范围,导致通信中断。这 37 赫兹的微调需求,不是主观设定,而是基于轨道物理特性的精确计算,是星地 “同频对话” 的前提。

多普勒频移的轨道计算与 37 赫兹由来。根据《东方红一号轨道频移计算报告》(编号 “轨 - 频 - 7001”),团队通过多普勒频移公式(f'=f×(v c)/(v-c),f 为卫星发射频率,v 为相对速度,c 为光速)计算:卫星近地点速度 7.89 公里 / 秒,相对地面靠近,频移 18.5 赫兹;远地点速度 7.02 公里 / 秒,相对地面远离,频移 - 18.5 赫兹;总频移范围 18.5 - (-18.5)=37 赫兹。老钟在计算时,用算盘反复核验 19 组速度数据,最终确认 37 赫兹的微调范围:“少 1 赫兹,远地点就收不到信号;多 1 赫兹,就是浪费资源,37 赫兹是刚好覆盖所有轨道频移的数值。”

星地链路的频率接收窗口限制。“东方红一号” 的星地链路采用 108 兆赫载波频率,地面接收站的接收带宽仅 ±20 赫兹(为避免外界干扰)—— 若卫星发射频率因频移超出该范围(如近地点 18.5 赫兹未微调,频率达 108.0000185 兆赫,接近带宽上限;远地点 - 18.5 赫兹未微调,频率达 107. 兆赫,接近带宽下限),将导致接收失败。李敏在分析链路带宽时强调:“地面接收站的带宽是固定的,不能改,只能让卫星频率跟着轨道调,37 赫兹的微调范围,刚好能把频移拉回接收窗口里。”

基准时钟与卫星频率的 “溯源关联”。卫星的 108 兆赫载波频率,需从 1962 年基准时钟的 5 兆赫频率分频得到(分频比 5:108=1:21.6),因此卫星频率的精度直接依赖基准时钟的稳定度。若基准时钟频率漂移 0.01 赫兹,卫星频率将漂移 0.216 赫兹,叠加轨道频移的 18.5 赫兹,可能超出接收带宽。老钟在频率溯源报告里写:“1962 年的钟是‘根’,卫星频率是‘枝’,根不稳,枝就歪,37 赫兹微调必须以这个基准为核心,不然调得再准也没用。”

太空环境对频率稳定性的额外影响。卫星在轨时,-50℃至 40℃的温差会导致频率产生 0.37 赫兹的漂移(由晶体振荡器温度特性导致),空间辐射会导致频率短期波动 ±0.1 赫兹 —— 这些环境因素需纳入 37 赫兹微调的 “冗余设计”,确保即使叠加环境漂移,卫星频率仍能落在接收窗口内。周明远在硬件测试时发现:“常温下算好的 37 赫兹,到了 - 50℃可能就不够用,必须把环境影响也算进去,微调范围里要留足余量。”

这些需求的本质,是 “轨道物理特性” 与 “频率技术参数” 的匹配 ——37 赫兹的微调范围,是为了抵消轨道频移,而 1962 年基准时钟,是确保微调精度的 “标尺”。两者结合,才能让卫星在 370 公里外的太空,与地面站实现稳定的 “同频通信”。

三、研发攻坚:37 赫兹微调的硬件适配与精度控制

1970 年 3 月 - 4 月,老钟团队以 1962 年基准时钟为核心,围绕 “37 赫兹微调” 展开硬件适配与精度控制攻坚,57 天内完成 37 轮样品测试,每一轮都面临 “微调范围不足”“精度不达标”“环境漂移超标” 的问题。团队通过 “可变电容分压”“双闭环校准”“环境补偿” 三大技术手段,最终实现 “37 赫兹微调范围、±0.01 赫兹精度、-50℃至 40℃稳定” 的目标,过程中的每一次突破,都充满了 “极限测试” 与 “细节较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变电容分压:实现 37 赫兹微调的硬件核心。团队在卫星频率生成电路中,加入 “370 皮法可变电容”(上海无线电元件厂特制),通过改变电容容量调整谐振频率(电容每变化 10 皮法,频率变化 1 赫兹),从而实现 37 赫兹的微调范围。最初选用 190 皮法电容,仅能实现 19 赫兹微调,无法覆盖 37 赫兹需求;老钟与工厂协作,将电容最大容量提升至 370 皮法,同时采用 “多片叠加” 结构(37 片 10 皮法电容串联),确保调整线性度(电容变化与频率变化呈正比)。周明远在焊接时,需用镊子精准调整电容叶片间距:“差 0.1 毫米,电容就差 1 皮法,频率就差 0.1 赫兹,必须调到毫米级精度。” 第 19 轮测试时,终于实现 37 赫兹完整微调范围,频率调整误差≤0.01 赫兹。

双闭环校准:锚定 1962 年基准的精度保障。为确保微调后的频率与 1962 年基准时钟同步,团队设计 “双闭环校准电路”:内环实时监测卫星频率(通过频率计数器),与基准时钟的 5 兆赫分频信号(108 兆赫)比对;外环根据频移计算结果(近地点 18.5 赫兹、远地点 - 18.5 赫兹),自动控制可变电容调整。老钟在调试闭环逻辑时,用算盘计算比对周期:“每 19 毫秒比对一次,比对手动调整快 19 倍,精度还高。” 测试显示,双闭环校准使频率误差从 0.37 赫兹缩至 0.01 赫兹,完全满足星地链路要求。“1962 年的钟是‘准星’,双闭环就是‘瞄准镜’,两者结合才能打得准。” 老钟的这个比喻,点明了校准系统的核心逻辑。

环境补偿:抵消低温与辐射的频率漂移。针对太空 - 50℃低温导致的 0.37 赫兹频率漂移,团队在晶体振荡器旁贴 0.07 毫米厚的加热片(功率 0.1 瓦),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调整加热功率,将振荡器温度稳定在 37℃(误差 ±1℃),频率漂移缩至 0.07 赫兹;针对辐射导致的 ±0.1 赫兹波动,在频率生成电路外包裹 0.03 毫米厚的铅箔屏蔽罩,同时在软件中加入 “辐射补偿算法”(基于 1969 年珍宝岛抗干扰经验),实时修正波动。李敏在环境测试时记录:“-50℃下,没加热片时频率飘了 0.35 赫兹,加上后只飘 0.06 赫兹,完全在控制范围内。”

手动校准备份:应对极端故障的冗余设计。考虑到自动校准可能失效,团队保留 “手动校准” 功能,通过地面指令控制可变电容调整(每 19 秒发送一次校准指令)。老钟在设计手动接口时,特意采用 “19 档旋钮”(每档对应 2 赫兹微调),确保战士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操作:“自动的再靠谱,也要有手动备份,太空任务不能赌。” 4 月 10 日的故障模拟测试中,自动校准失效后,手动校准仅用 0.37 秒就将频率调回目标值,验证了冗余设计的有效性。

功耗控制:适配卫星电源的节能需求。37 赫兹微调电路的功耗需控制在 70 毫瓦以内(卫星电源限制),团队通过 “CMOS 芯片替代 TTL 芯片”(功耗降低 67%)、“间歇工作模式”(仅在频率调整时启动,其余时间休眠),将功耗从 190 毫瓦降至 67 毫瓦。陈恒在功耗测试时算过:“每天微调 19 次,每次工作 19 秒,每天耗电 0.037 瓦时,19 安时电池能支撑 513 天,远超 28 天设计寿命。”

1970 年 4 月 10 日,37 赫兹微调系统通过最终验收:微调范围 37 赫兹(-18.5 赫兹至 18.5 赫兹),精度 ±0.01 赫兹,-50℃至 40℃频率漂移≤0.07 赫兹,功耗 67 毫瓦 —— 所有指标均满足要求。当老钟将校准系统与 1962 年基准时钟对接,看到频率计数器显示 “108.000000000 兆赫” 时,他摸了摸时钟上 1962 年的生产编号,突然觉得 8 年的等待都有了意义:“终于能用它给卫星校准了。”

四、发射场校准:实战中的 “基准锚定” 与微调验证

1970 年 4 月 15 日 - 23 日,“东方红一号” 进入发射场频率校准阶段,老钟团队带着 1962 年基准时钟,与卫星完成 19 次频率校准验证 —— 测试场景完全模拟卫星在轨轨道(近地点、远地点、日照区、阴影区),验证 37 赫兹微调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过程中遭遇 “低温频率漂移”“风沙导致校准中断” 等问题,团队通过 “现场调整补偿参数”“手动应急校准” 逐一解决,最终确保卫星频率在发射前完全匹配轨道需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基准时钟的发射场部署:打造 “地面频率标杆”。4 月 15 日,老钟团队将 1962 年基准时钟安装在恒温测试棚(温度 37℃±1℃),通过专用电缆与卫星模拟器连接,为校准提供 5 兆赫基准信号。时钟的铷原子炉预热 37 小时后,频率稳定度达 1×10??/ 天,满足校准精度要求。“这台钟在实验室里稳,到了发射场的风沙里,必须更稳。” 老钟每 19 分钟记录一次频率数据,发现风沙导致电源电压波动时,立即启用备用蓄电池(容量 19 安时),确保时钟不受影响。

19 次轨道场景的微调验证:覆盖所有在轨状态。团队将 19 次校准分为四组,对应卫星在轨的核心场景:第一组(4 次)验证近地点( 18.5 赫兹微调),第二组(4 次)验证远地点(-18.5 赫兹微调),第三组(6 次)验证日照区(温度 40℃,叠加 0.07 赫兹漂移),第四组(5 次)验证阴影区(温度 - 50℃,叠加 0.37 赫兹漂移)。4 月 16 日的近地点校准中,卫星频率经 18.5 赫兹微调后,与地面接收站的频率差仅 0.007 赫兹(≤0.01 赫兹);4 月 18 日的阴影区校准中,低温导致频率漂移 0.35 赫兹,加热片启动后,微调系统自动补偿 0.35 赫兹,频率差缩至 0.009 赫兹。李敏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稳定的信号波形:“现在不管卫星在哪个轨道位置,频率都能对准地面,37 赫兹微调没白做。”

突发故障的应急校准:手动操作的实战检验。4 月 20 日,自动校准系统因风沙导致接口接触不良,卫星频率偏离目标值 0.37 赫兹(接近接收带宽上限)。老钟立即启动手动校准:小赵按轨道参数计算微调量( 0.37 赫兹),老钟用专用螺丝刀拧动卫星模拟器的微调旋钮(每转 1 度对应 0.01 赫兹),仅用 0.37 秒就将频率调回目标值。“平时练的手动校准,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老钟的手心全是汗 —— 这次故障让团队意识到,即使有自动系统,手动校准的技能也不能丢。

与星地链路的协同测试:验证 “同频通信”。4 月 22 日,频率校准与星地链路通信对接同步进行:卫星模拟器按轨道频移调整频率(近地点 18.5 赫兹、远地点 - 18.5 赫兹),37 赫兹微调系统实时补偿,加密模块传输 “温度 - 27℃、电压 28V” 数据。测试结果:通信成功率 100%,误码率 8×10??(≤1×10??),频率偏移导致的信号衰减≤0.37 分贝(不影响接收)。陈恒在总结会上说:“频率准了,链路才能通,这 19 次校准,是给星地通信‘校音’,让两边能听清对方的‘话’。”

校准数据的最终固化:为发射提供参数依据。4 月 23 日,团队整理出《东方红一号频率校准参数表》,明确:近地点微调 18.5 赫兹、远地点微调 - 18.5 赫兹、日照区补偿 0.07 赫兹、阴影区补偿 0.35 赫兹,所有参数均基于 19 次校准的平均数据,误差≤0.01 赫兹。老钟将参数表贴在基准时钟上,旁边写着 “1962 年基准→1970 年卫星”—— 这行字,成了技术传承的最好见证。

1970 年 4 月 23 日 21 时,发射场频率校准全部完成,卫星频率经 37 赫兹微调后,与 1962 年基准时钟的偏差仅 0.007 赫兹,完全满足在轨通信需求。当老钟关闭基准时钟的电源,看着表盘上慢慢熄灭的指示灯,心里却无比踏实:“这台 1962 年的老钟,终于把卫星的频率校准了,上天后肯定没问题。”

五、历史影响:基准传承与航天频率校准体系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在轨运行期间,37 赫兹微调系统稳定工作,根据轨道位置实时调整频率,星地链路 108 兆赫载波频率始终保持在地面接收窗口内,1900 组遥测数据传输无一次因频率偏差中断。这次频率校准的成功,不仅直接保障了 “东方红一号” 的通信,更推动我国建立起以 “1962 年基准时钟” 为核心的航天频率校准体系,形成 “基准奠基 - 需求计算 - 微调实现 - 实战验证” 的完整技术链条,影响深远。

“东方红一号” 通信成功的直接保障。根据《东方红一号在轨通信报告》(编号 “东 - 通 - 7004”),卫星在轨期间,近地点频率经 18.5 赫兹微调后为 108.0000185 兆赫,远地点经 - 18.5 赫兹微调后为 107. 兆赫,均落在地面接收站 ±20 赫兹的带宽内,频率稳定度达 1×10??/ 天,与 1962 年基准时钟的偏差≤0.01 赫兹。某航天总师评价:“没有 37 赫兹微调,卫星频率会跟着轨道飘,地面根本收不到信号;没有 1962 年的基准时钟,微调就没有‘准星’,这次校准是通信成功的‘隐形基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航天频率校准体系的建立。1970 年 5 月,基于此次校准经验,老钟团队牵头制定《航天频率校准通用规范》(QJ 1112-70),首次明确 “航天频率校准需以 1962 年铷原子钟为基准”“轨道频移计算需覆盖全轨道范围”“微调范围需包含环境漂移冗余” 等核心条款,其中 “37 赫兹微调” 的设计思路(基于轨道频移计算)被纳入后续卫星校准标准。该规范成为 “实践一号”(1971 年)、“返回式卫星”(1975 年)频率校准的依据,统一了我国航天频率校准的技术路径。

基准时钟技术的迭代与传承。1962 年基准时钟的技术,在后续得到持续迭代:1972 年,老钟团队研发出 “第二代铷原子钟”,稳定度提升至 1×10?1?/ 天,微调范围扩展至 190 赫兹(适配更高轨道卫星);1980 年,该技术被应用于洲际导弹的频率制导,确保命中精度≤100 米。老钟在 1985 年的技术报告里写:“1962 年的那台钟,就像一颗种子,现在已经长成了大树,支撑着通信、航天、导弹多个领域。”

地面与航天技术的 “双向反哺”。37 赫兹微调的硬件设计(可变电容、双闭环校准)反哺地面通信设备:1972 年 “72 式” 便携加密机研发时,借鉴 “双闭环校准” 技术,使频率误差从 0.37 赫兹缩至 0.07 赫兹,抗干扰率提升 37%;同时,航天频率校准的 “环境补偿” 经验,也被应用于极地科考站的通信设备,解决 - 50℃低温下的频率漂移问题。周明远说:“航天的高精度要求,倒逼地面技术升级,两者互相促进,才能越做越好。”

历史地位的文献记载与精神传承。《中国航天频率技术发展史》(2023 年版,电子工业出版社)指出,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的频率校准,是我国首次 “将地面基准时钟技术应用于航天” 的成功案例,标志着我国航天频率校准从 “经验摸索” 向 “科学计算” 跨越,1970-1980 年间,基于该经验的航天频率校准成功率从 67% 提升至 97%。该案例至今仍是国防科技大学 “航天测控技术” 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向年轻工程师传递 “立足基础、精准计算” 的研发精神。

2000 年,中国航天博物馆的 “东方红一号” 展区,1962 年基准时钟复制品、37 赫兹微调电路样品、频率校准参数表并列展出。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70 年,基于 1962 年基准时钟的 37 赫兹频率微调,确保‘东方红一号’星地链路同频通信,是我国航天频率校准技术的里程碑,体现了‘长期积累、精准应用’的技术发展路径。”

如今,在航天科技集团的 “频率与时间技术” 实验室里,年轻工程师仍会研究 1962 年基准时钟的设计图纸,从 37 赫兹微调的经验中汲取灵感。某研发负责人说:“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仪器,却能靠算盘算准 37 赫兹的微调范围,靠手动校准达到 0.01 赫兹精度,靠的是对基准的敬畏、对细节的较真 —— 这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精神。”

历史考据补充

1962 年基准时钟基础数据:根据《1962 年军用基准时钟研发报告》(编号 “钟 - 研 - 6201”,上海无线电仪器厂档案室)记载,基准时钟为铷原子钟,频率 5.000000000 兆赫,稳定度 1×10??/ 天,铷炉温度 370℃,1969 年用于 “67 式” 频率校准,故障率≤3.7%,现存于上海无线电仪器厂档案室。

卫星轨道频移与微调需求:《东方红一号轨道频移计算报告》(编号 “轨 - 频 - 7001”,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显示,近地点 439 公里频移 18.5 赫兹,远地点 2384 公里频移 - 18.5 赫兹,总微调范围 37 赫兹,地面接收带宽 ±20 赫兹,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37 赫兹微调研发与参数:《1970 年卫星频率微调系统研发报告》(编号 “频 - 调 - 7003”,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详细记载,采用 370 皮法可变电容,双闭环校准周期 19 毫秒,环境补偿后频率漂移≤0.07 赫兹,功耗 67 毫瓦,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发射场校准测试记录:《“东方红一号” 发射场频率校准日志》(1970 年 4 月,编号 “东 - 频 - 测 - 7004”)显示,19 次校准覆盖近地点、远地点等场景,微调精度 ±0.01 赫兹,通信成功率 100%,误码率 8×10??,现存于酒泉发射场档案馆。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航天频率技术发展史》(2023 年版,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21--6)指出,37 赫兹微调推动 1970 年《航天频率校准通用规范》制定,1970-1980 年航天频率校准成功率从 67% 升至 97%,基准时钟技术后续应用于导弹制导,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