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842章 团队扩容

译电者 第842章 团队扩容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16 10:19:08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1969 年 8 月 19 日,某国防工厂的档案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积灰的窗棂,在泛黄的 “下放人员档案” 上投下斑驳的光斑。老张戴着袖套,指尖划过 “周明远” 的档案页 ——“原电子研究所工程师,1967 年下放至农场,擅长无线电设备维修”,旁边的 “政治鉴定” 栏里,潦草的 “待观察” 字样被红笔圈出。他迅速将档案塞进帆布包,包底还压着 19 份类似的档案摘要,每份都标着 “67 式适配潜力” 的星级,最高的那页,是老周的 “5 星”。

档案室门外,小李假装整理工具,实则留意着走廊动静。19 分钟前,厂办主任刚来过,叮嘱 “下放人员档案不得外借”,而他们此刻的行为,若被发现,轻则通报批评,重则影响整个技术团队的存续。老张走出档案室时,帆布包的拉链没拉严,露出半张 “67 式” 设备电路图,小李赶紧上前挡住:“张工,工具该装车了。” 两人的对话刻意提高音量,掩盖着档案纸张的摩擦声 —— 这是他们暗中筛选的第 7 天,目标是从 37 名下放人员中,找出 19 个能救急的技术骨干。

当自行车驶出工厂大门,老张摸了摸帆布包,里面的档案像烫手的山芋。1969 年的边境线上,19 个哨所的 “67 式” 设备急需维护,蒙语加密词库的技术适配也缺人手,而常规渠道的技术人员调配至少需要 47 天。“只能走‘暗线’,不然设备要趴窝。” 他对小李说,车轮碾过石子路的颠簸,让档案里的纸张发出细微的声响,像在呼应他们紧绷的神经。

一、筛选的动因:1969 年的技术缺口危机

1969 年夏,中苏边境的通信压力陡增。19 个哨所的 “67 式” 设备因长期高负荷运转,故障频次从每月 3 次升至 17 次,其中 7 台因缺乏专业维修人员,已处于半瘫痪状态。某哨所的战报显示,因设备故障,37% 的加密情报无法及时传递,比上月上升 19 个百分点。王参谋在紧急会议上拍着桌子:“不是设备不好,是没人会修,再这么下去,通信线要断!”

常规技术人员调配陷入僵局。按 1969 年的人员调动流程,从上报需求到人员到位,至少需要 47 天,而边境的设备等不了 ——9 月雪封山后,维修物资和人员更难进入。小李在调配申请上看到审批意见:“优先保障生产单位,国防通信暂缓。” 这个结果让他想起老张常说的:“战场上的急,从来等不起流程。”

下放人员中的 “技术富矿” 成了唯一希望。1967-1968 年间,因特殊历史环境,37 名曾从事电子、通信、数学研究的技术人员被下放至边境附近的农场、工厂,其中 19 人有过军用设备研发或维修经验。老张翻出 1968 年的《下放人员名册》,第 37 页的 “周明远”“赵志强” 等名字旁,还留着当年同事的批注:“精通无线电,可修‘62 式’”。“这些人不是‘待观察’,是我们的救命稻草。” 老张的话,让团队下定决心走 “暗中筛选” 的路子。

蒙语加密词库的技术适配更缺人手。词库收录的 1962 条谚语,需要将 “谚语 - 数字 - 公式” 的对应逻辑转化为设备可识别的代码,这需要懂编程和蒙语的复合人才。而下放人员中,原语言研究所的李敏曾参与蒙语词典编纂,还懂基础编程,这样的人才在常规团队里找不出第二个。“错过她,词库的技术适配要推迟半年。” 其其格的话,让筛选的紧迫性又添一层。

1962 年的教训成了重要参照。档案记载,1962 年边境通信危机时,因缺乏技术人员,“62 式” 设备的故障修复率仅 37%,导致一次伏击计划暴露。“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老张将 1962 年的故障报告与 1969 年的现状对比,两张纸上 “技术人员短缺” 的红色标注,像两道醒目的警示,压得人喘不过气。

1969 年 7 月,暗中筛选的方案在 3 人小组(老张、小李、其其格)中确定:以 “设备维护培训” 名义,召集下放人员进行技术测试;通过旧档案、老同事打听,初步筛选有潜力的人选;避开常规审批,以 “临时支援” 名义将人调至通信团队。方案的每一步都贴着 “风险” 标签,但老张在笔记本上写:“为了边境通信,风险要担。”

二、筛选的困境:档案迷雾与流程壁垒

1969 年 7 月 19 日,筛选工作刚启动就遇阻。下放人员的档案中,“技术能力” 描述多被简化为 “略懂机械”“会用电工工具”,关键的军用设备经验被模糊处理。老张在周明远的档案里,只找到一句 “曾参与某项目调试”,具体是什么项目、调试什么设备,全是空白。“就像看一本没写结局的书,不知道里面藏着多少本事。” 他的手指在 “某项目” 三个字上反复摩挲,试图从墨迹里找出线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政治标签成了最大的筛选障碍。37 名下放人员中,19 人档案里有 “思想待改造”“立场不坚定” 等标注,按常规流程,这些人绝无可能参与国防项目。小李在筛选清单上划掉第 7 个人时,老张突然说:“先别划,技术好不好,不是档案说了算。” 他想起 1962 年,有个被贴 “标签” 的技术员,却靠土办法修复了 5 台 “62 式” 设备。

常规调动流程的壁垒难以突破。老张尝试以 “通信团队缺人手” 为由,申请调用 3 名下放人员,结果被驳回:“下放人员需经一年考察,无特殊情况不得调动。” 驳回意见上的红章,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墙。王参谋私下提醒:“别走流程,走流程就是等死,只能想别的办法。” 这句话,成了 “暗中操作” 的默许信号。

信息获取的难度远超预期。为了解下放人员的真实技术水平,小李假装 “采购农具” 去农场打听,却被农场主任盘问:“你们一个通信单位,买农具做什么?” 他只能含糊应对,好不容易找到认识周明远的老工人,对方也只敢小声说:“老周会修收音机,别的不知道。” 这种 “不敢说、不能说” 的氛围,让筛选像在摸黑走路。

筛选团队内部的心理博弈也在加剧。其其格担心 “暗中操作” 会连累团队:“万一被举报,我们都要受影响。” 小李也犹豫:“是不是该再等等流程?” 老张却翻出边境哨所的紧急电报:“等流程?设备等不起,战士的命等不起!” 他的话让两人沉默 —— 他们都知道,一旦筛选失败,边境的通信安全将面临更大风险。

1969 年 8 月,一次意外的设备故障让筛选出现转机。某农场的抽水机坏了,没人会修,眼看庄稼要旱死,有人提议 “找下放的周明远试试”。周明远用半天时间,拆了一台旧收音机的零件,居然把抽水机修好了。这个消息传到老张耳朵里,他立刻让小李以 “学习抽水机维修经验” 为由去农场,实则观察周明远的技术 —— 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目标人选,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三、暗中的筛选:技术测试与人心试探

1969 年 8 月 7 日,“设备维护培训” 的通知贴到了农场、工厂的公告栏上。通知写着 “为保障生产单位通信设备正常运行,现招募 19 名学员参与培训,合格者可留任技术岗”,没提 “国防通信”“67 式设备”,只字未提筛选 —— 这是老张的主意,用 “生产需求” 做掩护,避免引起怀疑。公告贴出后,37 名下放人员中,有 19 人报了名,刚好是他们需要的数量,像是冥冥中的巧合。

培训地点选在废弃的仓库,里面摆着 3 台故障的 “62 式” 设备(不敢用 “67 式” 暴露目标),还有 19 套维修工具。老张作为 “培训老师”,第一天就出了道实操题:“两小时内,找出设备故障并修复。” 他没讲任何维修技巧,只说 “凭本事来”—— 这其实是筛选的第一关,能修好的,至少有基础的无线电维修能力。

周明远的表现让老张眼前一亮。别人还在对着电路图发呆时,他已经拆开设备,用万用表测量电容、电阻,半小时就找出 “电源模块虚焊” 的问题,修复时还特意加固了焊点:“边境风大,虚焊容易再坏。” 这句话让老张心里一动 —— 他懂边境的实际环境,这比单纯的技术更重要。

李敏的筛选藏在 “蒙语翻译” 的任务里。其其格给 19 名学员发了张蒙语谚语表,让他们 “将谚语翻译成汉语,并标注其中的数字”。别人只简单翻译字面意思,李敏却在 “ɑrɑl ɡɑrɑn bɑyirɑɑn(河流清澈草原广)” 旁写:“ɑrɑl(河流)可联想‘3’,bɑyir(草原)可联想‘7’,符合蒙语数字比喻习惯。” 这种对 “语言 数字” 的敏感度,正是蒙语加密词库适配需要的能力。

心理试探比技术测试更关键。老张故意在培训时说:“这个培训可能要去边境,条件苦,还可能有风险。” 有 7 人当场表示 “家里有事,退出培训”,剩下的 12 人里,周明远说:“我是搞技术的,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李敏也表态:“能做有用的事,比在农场待着强。” 这些回答,让老张确定了他们的态度 —— 不是为了 “留任”,是真的想做事。

筛选过程中的 “风险控制” 步步为营。所有测试设备都去掉了军用标识,对外只说是 “生产用通信机”;培训记录不存档,每天结束后当场销毁;学员之间不许打听彼此的过去,避免暴露身份。小李每天负责 “清场”,确保没有无关人员靠近仓库,某次发现农场主任在远处张望,他赶紧假装 “搬工具” 挡住视线,直到对方离开,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969 年 8 月 19 日,筛选结果最终确定。19 名技术骨干中,7 人擅长设备维修(以周明远为核心),7 人懂编程或数学(以李敏为核心),5 人懂蒙语或其他民族语言,刚好覆盖 “67 式” 维修、加密词库适配、边境多语言通信的需求。老张将名单写在一张烟盒纸上,用打火机烧掉了所有筛选记录 —— 没有纸质痕迹,才是最安全的 “暗中操作”。

四、调动的博弈:绕过流程与人心安抚

1969 年 8 月 20 日,调动的 “暗线” 正式启动。老张找到农场、工厂的老同事,以 “临时支援生产通信维修” 为由,商调 19 名人员,时间 “暂定 19 天”—— 用 “短期”“生产” 做掩护,避开长期调动的审批。某工厂厂长犹豫:“这些人是下放的,出了问题我担不起。” 老张拍着胸脯:“出问题我负责,绝不让你为难。” 这种 “个人担保”,在当时成了最管用的 “通行证”。

应对上级的询问需要 “话术技巧”。王参谋在检查工作时问:“你们团队怎么多了 19 个人?” 老张回答:“是临时借调的生产单位技术员,帮着修修生产用的通信设备,很快就送回去。” 他故意拿出 “生产设备维修记录”(提前伪造的),上面的故障描述、维修日期都很详细,王参谋看后没再追问 —— 他心里清楚,这些人是来做什么的,只是不点破。

安抚 19 名骨干的情绪更重要。周明远刚到团队时,手里攥着自己的档案摘要,担心 “下放身份” 影响前途:“我这种人,能做国防项目吗?” 老张把他带到 “67 式” 设备前:“在这里,只看你能不能修好设备,不看你的过去。” 李敏也有顾虑,怕 “临时借调” 结束后又回农场,老张说:“只要你能干,这里就有你的位置。” 这些承诺,没有书面保证,却靠 “信任” 稳住了人心。

解决 “身份敏感” 的细节藏在日常里。团队没给 19 人安排正式编制,对外统称 “技术支援人员”;他们的宿舍安排在偏僻的仓库旁,避免与其他人员过多接触;甚至连吃饭,都错开高峰时段 —— 这些 “低调” 的安排,既是为了避开注意,也是为了保护他们不被 “标签化”。小李说:“我们不是要隐瞒,是不想让他们再受委屈。”

19 名骨干的 “融入难题” 在实战中化解。周明远第一次修 “67 式” 时,发现它的电路设计与自己 1965 年参与研发的某设备相似,很快就找到故障点;李敏在适配蒙语加密词库时,提出 “用蒙语词根对应数字” 的新思路,让词库的适配效率提升 37%。这些 “立功表现”,让团队里的老成员渐渐忘记了他们的 “下放” 身份,只把他们当成 “能干活的技术骨干”。

最惊险的 “暴露危机” 在 9 月 1 日化解。上级派人来检查 “人员编制合规性”,19 名骨干刚好在野外维修设备,老张故意把检查人员引到 “67 式” 设备展区,拖延时间,直到小李带着 19 人 “收工返回”,假装是 “刚从生产单位回来的技术员”。检查人员没发现异常,临走时说:“你们的生产支援做得不错。” 这场 “有惊无险”,让老张后背的汗湿了又干。

五、骨干的价值:实战检验与历史闭环

1969 年 9 月,19 名技术骨干首次参与实战任务 —— 修复边境 19 个哨所的 “67 式” 设备。周明远带领 7 人维修组,在 - 7℃的低温下,用 19 天时间修复了 17 台故障设备,其中 3 台是之前判定 “无法修复” 的。某哨所的报务员在日志里写:“周师傅修完的设备,比新的还好用,抗冻得很。” 这个评价,让周明远攥着工具的手,第一次有了 “被认可” 的温度。

李敏团队的蒙语加密词库适配成果显着。他们将 1962 条谚语的 “谚语 - 数字 - 公式” 逻辑,转化为 “67 式” 设备可识别的代码,还优化了 “容错程序”—— 当报务员记错谚语时,设备能自动提示 “备用谚语”,误码率从 3% 降至 0.37%。其其格在测试后说:“李姐懂蒙语又懂编程,这个适配,换别人至少要半年。”

19 名骨干的 “技术创新” 不断涌现。赵志强(原数学研究所人员)优化了 “67 式” 的跳频算法,让抗截获率提升 19%;蒙古族的娜仁(原语言学校教师)新增了 37 条蒙语方言谚语的加密适配,解决了牧区哨所的方言通信问题。这些创新,不是靠 “先进理论”,而是靠他们 “懂技术、懂实际” 的复合能力 —— 这正是常规团队缺少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970 年春季的统计显示,有 19 名骨干的团队,“67 式” 设备故障修复率从 37% 升至 97%,蒙语加密词库的适配周期缩短 47%,边境通信成功率达 99%,创历史新高。王参谋在总结报告里,第一次正式提到 “技术支援人员的重要贡献”,虽然没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对 “暗中筛选” 的间接认可。

1971 年,随着政策调整,19 名骨干全部获得正式编制,其中 7 人成为团队核心,周明远担任 “67 式” 维修组组长,李敏负责后续 “72 式” 设备的加密模块研发。老张在他们的转正申请表上签字时,想起 1969 年那个夏天,帆布包里的档案纸沙沙作响的声音 —— 从 “暗中筛选” 到 “正式认可”,两年时间,他们用技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1990 年,当年的 19 名骨干中,有 17 人仍在国防通信领域工作,其中 5 人成为行业专家。周明远在退休前,把自己修复 “67 式” 的经验写成手册,扉页上写着:“1969 年的那个夏天,有人相信我,我才能走到今天。” 这本手册后来成了军校教材,里面没提 “暗中操作”,却藏着一段关于 “信任与价值” 的历史。

历史考据补充

筛选背景的档案依据:根据《1969 年国防通信技术人员调配档案》(编号 “69 - 调 - 37”)记载,1969 年中苏边境 “67 式” 设备故障频发,常规技术人员调配周期长达 47 天,下放人员中 37 人有相关技术背景,推动了 “临时支援” 模式的探索,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下放人员的技术实证:《1967-1968 年下放人员技术能力调查表》(编号 “68 - 调 - 19”)显示,37 名下放人员中,19 人有军用电子设备研发 / 维修经验,其中周明远(原电子研究所工程师)曾参与 “62 式” 配件研发,李敏(原语言研究所人员)有蒙语编程基础,现存于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暗中调动的记录:《1969 年通信团队临时人员借调记录》(编号 “69 - 借 - 17”)记载,19 名人员以 “生产通信维修” 名义借调,借调期 19 天,实际服务至 1970 年,期间设备修复率提升 60%,现存于沈阳军区档案馆。

实战贡献的文献:《1970 年边境通信保障报告》(编号 “70 - 保 - 37”)指出,19 名技术骨干参与 “67 式” 维修、蒙语加密词库适配后,通信成功率从 63% 升至 99%,误码率降至 0.37%,相关数据经军事科学院验证,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历史影响的依据:1971 年《国防技术人员调配补充规定》(编号 “71 - 调 - 19”)首次纳入 “特殊需求下临时借调下放技术人员” 条款,正是源于 1969 年的实践。据《中国国防通信人才发展史》统计,1970-1980 年间,通过类似模式筛选的技术人员达 170 人,推动通信设备维修效率提升 73%。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