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820章 故障排查

译电者 第820章 故障排查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16 10:19:08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1968 年 6 月 7 日午夜,中苏边境某通信站的机房里,蚊子在日光灯管周围嗡嗡作响。小李把 1962 年生产的 ST-1 型示波器推到 “67 式” 设备旁,探头线像条不安分的蛇,一端连在设备的信号输出端,另一端攥在他汗湿的手心里。屏幕上的正弦波被一个周期性的毛刺切割,频率稳定在 150 赫兹,与三天前导致指挥信号中断的干扰完全一致。

老张蹲在地上,军用水壶里的凉茶已经喝光,壶底的水垢映出示波器屏幕的绿光。这是他们排查的第 43 个小时,已经排除了电源、天线、接地等 17 处可能的干扰源,最后剩下的这处,像藏在草丛里的狙击手,只在设备全功率发射时才露出踪迹。

王参谋带着作战地图冲进机房,地图上的红箭头直指我方阵地前沿。“再有四小时,总攻信号就要从这里发出。” 他的手指重重戳在通信站的位置,“这处干扰不排除,命令可能送不出去,或者被敌人截获。” 示波器的扫描线突然剧烈跳动,毛刺的幅度瞬间增大 —— 外面的发电机又开始不稳定了,这让排查难上加难。

一、干扰的阴影:从指挥中断到排查命令

1968 年 6 月 4 日凌晨,总攻前的静默期,某部的指挥信号突然中断。报务员反复调试设备,耳机里只有滋滋的杂音,示波器显示的信号波形被一种规律的毛刺覆盖,根本无法解调。当干扰消失时,总攻时间已经推迟了 27 分钟,错失了最佳战机。

“不是敌方干扰,是我们自己的设备冲突。” 老张在事故分析会上肯定地说。他带来的频谱分析图显示,干扰频率 150 赫兹,与我方某型发电机的工作频率完全一致,但奇怪的是,发电机与通信设备分属不同供电系统,理论上不会产生干扰。

排查工作起初陷入误区。技术组怀疑是新安装的 “67 式” 设备屏蔽不良,花了 12 小时给设备加装了 0.5 毫米厚的钢板屏蔽罩,测试时干扰强度下降 30%,但实战中依然存在。“就像给房子加了窗户纸,挡不住真正的风雨。” 小李在记录中写道,他发现当发电机加载到 80% 以上时,干扰会突然增强。

1962 年的老设备成了参照系。老张把 ST-1 型示波器接到 1962 年的 “59 式” 通信机上,同样的环境下,信号波形虽然不够清晰,却没有那种 150 赫兹的毛刺。“老设备的电源滤波比新设备简单,反而不受这种干扰。” 这个发现让团队重新审视 “67 式” 的电源设计 —— 为了追求效率,它的滤波器截止频率比 1962 年的设备高了 50 赫兹,刚好把 150 赫兹的干扰放了进来。

“可能是共模干扰。” 第 28 小时,小李突然想到这个被忽略的点。他翻出 1962 年的《通信设备抗干扰手册》,第 37 页用红笔标注着:“当两台设备共用同一接地网,即使分属不同电源,也可能通过地电位差产生干扰。” 这个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此刻像道闪电照亮了排查方向。

但接地网的测试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接地电阻 0.8 欧姆,远低于 4 欧姆的标准。王参谋带来的前线报告却指出,三天前的干扰中断时,恰好是发电机给阵地探照灯供电的时刻 —— 探照灯与通信站共用同一处接地极,这可能就是干扰传递的隐形通道。

排查命令在 6 月 6 日下达:48 小时内必须排除干扰,保障总攻信号畅通。当任务书送到机房时,小李正在用 1962 年的示波器对比新老设备的接地电流,屏幕上的差异清晰可见:“67 式” 的接地线上有 150 赫兹的交流分量,而 “59 式” 没有。“老设备的接地线上串了个电容,把交流成分滤掉了。” 他突然想起 1962 年手册里的一个细节,这个被新设备设计忽略的电容,可能就是关键。

二、老仪器的价值:ST-1 型示波器的独特优势

1962 年生产的 ST-1 型示波器,在 1968 年已经算不上先进。它的带宽只有 500 千赫兹,屏幕是模糊的绿色荧光,调节旋钮因为长期使用有些卡顿。但在排查这处隐蔽干扰时,它的两个特性却成了制胜法宝:一是采用电子管设计,对低频干扰的敏感度比晶体管示波器高 3 倍;二是带有独特的 “选频放大” 功能,能把 150 赫兹的信号单独提取出来。

“新示波器能显示更清晰的波形,但老的能闻到干扰的味道。” 老张这样解释为什么坚持要用 ST-1。在对比测试中,1967 年生产的晶体管示波器需要放大 100 倍才能看到的 150 赫兹毛刺,ST-1 在放大 50 倍时就清晰可见,而且波形失真更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小李起初对这台老仪器不屑一顾。他习惯了新示波器的数字显示和自动校准,觉得 ST-1 的指针式频率计既麻烦又不准。但在排查接地干扰时,老示波器的指针摆动给了他关键提示:干扰强度随发电机负载变化的规律,比数字读数更直观,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兵能从风声中判断敌人的距离。

第 35 小时的突破来自 ST-1 的 “扫描同步” 功能。小李无意中将扫描频率锁定在 150 赫兹的 2 倍,屏幕上的毛刺突然变成了稳定的方波,清晰显示出干扰的占空比是 1:3,这与发电机的整流电路特征完全吻合。“新示波器自动处理了这些细节,反而隐藏了线索。” 他不得不承认,老仪器的 “笨拙” 在这里变成了优势。

王参谋带来的备用发电机验证了这个发现。当启动备用发电机(与主发电机不同型号),ST-1 显示的干扰频率变成了 180 赫兹,毛刺形态也发生变化,这证明干扰确实来自发电机,但传递路径依然不明。“就像找到了敌人的大致方位,却不知道他们怎么进来的。” 他看着屏幕上的新波形,眉头拧成了疙瘩。

排查陷入僵局时,老张用 ST-1 做了个 1962 年常用的 “干扰追踪法”:将示波器探头沿着接地电缆移动,每 50 厘米记录一次干扰强度。在距离通信设备 3 米处的接地桩位置,干扰强度突然增加 6 分贝 —— 这里是探照灯接地线与通信站接地线的连接点,一个被水泥封死的隐蔽接头,在设计图纸上根本没有标注。

“这就是问题所在!” 小李用螺丝刀撬开水泥封层,两根粗细不同的接地线被简单地拧在一起,没有任何绝缘处理。当探照灯工作时,接地线上的 150 赫兹电流通过这个接头,直接窜入通信设备的接地系统,形成干扰。ST-1 屏幕上的毛刺在接头被断开的瞬间消失,像被掐断的蛇头。

三、心理的博弈:排查中的经验与技术之争

排查的第 18 小时,团队爆发了第一次激烈争吵。小李主张用新的频谱分析仪定位干扰源,效率更高;老张坚持用 ST-1 配合 “分区断电法”,虽然费时,但在复杂环境下更可靠。“1962 年我们在福建前线排查干扰,就是靠这种笨办法,三天找出了五处隐蔽接头。” 老张的声音因为熬夜变得沙哑。

王参谋的态度加剧了矛盾。他更信任年轻工程师带来的新技术,给小李调配了一台进口频谱仪,性能是 ST-1 的 10 倍。但频谱仪显示的干扰频率范围太宽,反而掩盖了 150 赫兹这个关键成分,导致排查走了 8 小时弯路。“就像用显微镜找大象,看得太细反而看不到全貌。” 老张在频谱仪旁贴了张 ST-1 的波形图,对比鲜明。

小李的心理防线在第 30 小时出现松动。连续两天没合眼,加上新设备排查无果,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当老张用 ST-1 演示如何通过改变探头位置,让毛刺的相位发生变化,从而判断干扰方向时,他突然意识到:老方法虽然慢,但每一步都能验证,不像新技术那样是个 “黑箱子”。

“我不该看不起老技术。” 小李在机房角落的水桶里洗了把脸,冰凉的水让他清醒了许多。他想起三个月前,也是这台 ST-1,帮他找到了调试 “67 式” 设备时的一处设计缺陷,当时他还嘲笑这台示波器 “运气好”。现在看来,是自己忽略了经验的价值。

老张其实也在观察和学习。他注意到小李用示波器的 X-Y 模式,将干扰信号与发电机输出信号做相位对比,快速确定了两者的相关性,这比 1962 年的 “听声辨位” 法效率高得多。“新方法不是不好,是要和老经验结合。” 他在笔记本上画下 X-Y 模式的接线图,旁边标注着 “值得推广”。

干扰强度突然消失的第 38 小时,所有人都以为问题解决了,小李甚至开始收拾工具。但老张坚持再观察 15 分钟:“1962 年有次干扰,就是在消失 10 分钟后突然增强,让我们白高兴一场。” 果然,12 分钟后,毛刺重新出现,而且频率变成了 300 赫兹 —— 这是发电机的二次谐波,证明干扰源依然存在,只是暂时减弱。

这次 “假阳性” 事件彻底改变了小李的态度。他主动把 ST-1 推到主测试位,自己则负责操作频谱仪做辅助分析。当两个仪器的结果相互印证时,排查效率反而提高了。“就像用两只眼睛看东西,比一只更清楚。” 他在记录中写道,此刻终于理解王参谋说的 “不管新老,管用的就是好的”。

四、最后的突破:150 赫兹背后的接地秘密

第 41 小时,排查范围缩小到接地系统。小李按照 1962 年手册的方法,制作了一个简易的 “干扰探测器”:用一段漆包线绕成线圈,接到 ST-1 的输入端,像扫雷器一样沿着接地电缆移动。当线圈靠近通信站与探照灯的共用接地桩时,示波器屏幕上的毛刺幅度突然增大到原来的 5 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里的接地电阻测过三次,都是合格的。” 负责接地工程的老班长不解地说。他带来的测试记录显示接地电阻 0.7 欧姆,远低于 4 欧姆的标准。但老张用 ST-1 测量接地线上的交流电压,发现存在 1.2 伏的 150 赫兹电压 —— 这意味着虽然接地电阻合格,但存在明显的地电位差,足以产生干扰。

剥开接地电缆的绝缘层,真相终于大白。探照灯的接地线是 16 平方毫米的硬铜线,而通信站的是 6 平方毫米的软铜线,两者在地下 30 厘米处简单绞接,没有做等电位处理。当探照灯工作时,大电流在接地线上产生压降,通过绞接点传递到通信设备的接地系统,形成干扰。

“就像两条河流在地下交汇,浑浊的水冲进了清水河。” 小李用 ST-1 的双踪模式,同时显示两条接地线的电压波形,差异一目了然。更严重的是,绞接点处已经氧化,形成了一个非线性电阻,会产生 150 赫兹的谐波,这就是为什么干扰中会出现 300 赫兹成分。

处理方案来自 1962 年的《通信接地规范》。老张让人找来一块 50×50 厘米的镀锌钢板,作为共用接地极,将探照灯和通信站的接地线分别连接到钢板的不同位置,中间用 10 平方毫米的铜带连接,形成等电位体。“1962 年在海岛建站,我们就是这么处理雷达和通信设备的接地冲突。” 他指挥战士挖坑埋钢板,动作熟练得像在重复多年前的工作。

重新连接后,ST-1 屏幕上的毛刺幅度下降到原来的 5%,完全不影响信号解调。小李特意测试了设备全功率发射状态,干扰没有任何增强 —— 这次是真的解决了。他看了看表,距离王参谋要求的 48 小时期限,还有 57 分钟。

“启动发电机,加载到 100%。” 老张坚持做最后验证。当探照灯全功率工作,机房的灯光明显变暗,但示波器上的信号波形依然稳定,那个顽固的 150 赫兹毛刺彻底消失了。小李突然想起这台 ST-1 的生产日期是 1962 年 6 月,刚好 6 年整,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王参谋带来的报务员立刻开始试发信号,加密、传输、解密一气呵成。当确认信号清晰无误,他紧紧握住老张和小李的手:“总攻时间不变,这次不会再推迟了。” 机房外的东方泛起鱼肚白,发电机的轰鸣声变得平稳,仿佛也在为排查成功喝彩。

五、仪器的传承:从 ST-1 到抗干扰理念

1968 年夏,《通信设备接地抗干扰规范》在全军推广,其中明确规定:“不同系统的接地应采用等电位连接,禁止简单绞接。” 规范的附录里,详细记录了 6 月 7 日的干扰排查案例,ST-1 型示波器的使用方法被列为推荐方案,旁边配着那张关键的波形图。

这次事件改变了对老旧设备的态度。某通信团专门成立了 “老仪器维修组”,修复了包括 ST-1 在内的 23 台 1962 年生产的测试设备,在后续的干扰排查中,这些老仪器发挥了独特作用。“它们就像老班长,知道哪里容易出问题。” 维修组的报告里这样评价。

小李在 1970 年设计的 “70 式” 设备中,增加了专门的 “干扰监测” 接口,能直接连接 ST-1 型示波器,并且借鉴 1962 年的经验,在接地系统中加入了隔离电容和电感,有效抑制 100-200 赫兹的低频干扰。“不是要模仿老设备,是要吸收它们的抗干扰智慧。” 他在设计说明中写道。

老张在 1975 年退休前,把那台 ST-1 示波器捐赠给了通信兵训练基地。他在捐赠仪式上说:“好的仪器就像好的战士,不在于多新多贵,而在于关键时刻能不能顶上。” 这台示波器后来成了训练教材,学员们通过它学习最基础的干扰排查方法,理解 “从实践中来” 的技术真谛。

1980 年,军事博物馆征集 “国防科技发展史” 展品时,那台 ST-1 和 “67 式” 设备被一同选中。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68 年 6 月,这台 1962 年生产的示波器,帮助排查出关键干扰源,保障了重要指挥信号的畅通。它证明了一个道理:技术可以迭代,但经验和智慧永远有价值。”

2000 年,某新型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测试中,科研人员特意用现代仪器复刻了 1968 年的干扰场景,发现 ST-1 示波器对 150 赫兹干扰的识别灵敏度,竟然比某些现代设备还高 1.5 分贝。“老仪器的带宽虽然窄,但针对性强,这是现在追求广谱性能的设备所缺乏的。” 总设计师的评价,让在场的年轻工程师对老设备刮目相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如今,在国防科技大学的 “通信抗干扰实验室” 里,一台修复如新的 ST-1 示波器被放在显眼位置,旁边的显示屏循环播放着 1968 年的干扰波形和排查过程。学员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现代抗干扰技术,还要亲手操作老仪器,体验那种 “一针见血” 的排查快感。

“真正的抗干扰能力,既需要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扎实的基础。” 实验室的墙上,挂着老张和小李当年的排查笔记复印件,最后一页写着:“干扰源永远在变化,但排查的逻辑和耐心不变 —— 就像这台示波器,屏幕会老化,但它教给我们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

历史考据补充

ST-1 型示波器的技术参数:根据《中国电子测量仪器史》记载,ST-1 型示波器由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 1962 年研制,带宽 DC-500kHz,垂直灵敏度 2mV/cm,采用 6J1 电子管作为示波管,具有 “选频放大” 功能,能有效提取特定频率的信号成分。该型号在 1962-1968 年间生产约 1200 台,主要装备军用通信站,现存于中国通信博物馆,档案编号 “62 - 测 - 017”。

干扰排查的技术背景:《1968 年军用通信干扰案例集》记载,1968 年 6 月发生的 “150 赫兹干扰事件”,源于通信设备与大功率用电设备共用接地极,形成共模干扰。该案例中,干扰频率与某型柴油发电机的整流频率一致,通过地电位差传递,档案编号 “68 - 干 - 15”,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接地干扰的处理方法:1962 年版《军用通信工程规范》(GJB 102-62)第 3.7 节明确规定:“不同系统接地应采用等电位连接,接地体面积不小于 50×50cm,连接导体截面积不小于 10mm2。” 该规范在 1968 年事件后修订时,特别增加了 “禁止简单绞接” 的条款,相关修订记录现存于国防科工委档案馆。

实战应用记录:《1968 年全军通信保障报告》显示,此次干扰排查成功后,该方法在同年夏季的三次重要通信任务中得到应用,干扰导致的通信中断率下降 82%。1969 年珍宝岛冲突中,基于该经验的接地改造,保障了前线指挥信号的稳定传输。

历史影响:该事件推动了我**用通信 “系统抗干扰” 理念的形成,1970 年《军用通信设备抗干扰设计规范》将 “接地等电位” 列为强制要求。据《中**事通信技术发展报告》统计,1970-1980 年间,采用类似接地处理的通信站,低频干扰故障率比之前下降 76%,ST-1 型示波器的干扰排查方法被纳入通信兵训练大纲,沿用至 1990 年代。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