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807章 首次全功能测试

译电者 第807章 首次全功能测试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16 10:19:08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1966 年 11 月 7 日清晨,西北戈壁的寒风卷着沙粒抽打在测试厂房的铁皮屋顶上,发出呜呜的声响。技术负责人老张裹紧军大衣,哈出的白气在凛冽的空气中瞬间消散。他抬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 12 度,而厂房内的恒温系统正努力将温度维持在 25 度。控制台前,三十多名技术人员正做着最后的检查,螺丝刀碰撞金属的轻响、万用表的蜂鸣声与人们压抑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近乎凝滞的紧张。

距离 1966 年 7 月的晶体管烧损事故已经过去四个月,经过标准修订和设备整改,这套承载着太多期望的指挥控制系统即将迎来首次全功能测试。墙上的时钟指向七点整,老张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清晨的沙哑却异常坚定:“各小组报告状态。” 从电源组到数据处理组,清晰的应答声依次响起,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每个人紧绷的神经上漾开细微的涟漪。

一、测试前的拉锯:在质疑与确信之间

1966 年 10 月中旬,测试方案刚提交时,基地作战部的会议室里就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作战部王参谋将方案摔在桌上,搪瓷杯在桌角震得嗡嗡作响:“连续 19 小时测试?这套系统 7 月份还烧得冒烟,现在敢拍胸脯说能撑 19 小时?” 他手指戳着方案上的 “无故障运行” 字样,语气里的怀疑几乎要溢出来,“演习在即,我们耗不起时间陪你们做实验。”

老张站在会议桌另一端,军绿色的棉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他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叠测试记录,纸张边缘因反复翻阅有些卷起:“王参谋,这是过去三个月的整改报告。按照修订后的标准,我们更换了 237 只晶体管,重新设计了 17 处散热结构,每只管子都经过 1200 小时老化试验。” 他指着其中一页数据,“上周的模拟测试,连续 8 小时无故障,各项参数稳定。”

“模拟能跟实战比?” 王参谋冷笑一声,从抽屉里拿出一份事故通报,“7 月份的报告也是这么写的,结果呢?”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降到冰点,列席的年轻工程师小李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他清楚记得三个月前排查事故时,王参谋那句 “技术人员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 像鞭子一样抽在心上。

这样的拉锯持续了整整一周。技术组每天提交新的测试数据,作战部则不断提出更严苛的环境模拟要求。在一次协调会上,负责电源设计的老周忍不住拍了桌子:“我们把电压波动范围从 ±5% 压缩到 ±2%,温度补偿精度提高到 0.1 度,你们还要怎么样?” 他的眼镜滑到鼻尖,露出布满血丝的眼睛,“战士在前线扛着枪守国门,我们在这儿磨嘴皮子,有意思吗?”

转折点出现在 10 月 25 日。基地司令员在视察时看到了整改后的设备,指着新增的温度监控模块问:“这玩意儿真能提前预警?” 老张立刻让小李演示,当模拟结温超过 70 度时,红色预警灯亮起,系统自动切换到备用电路。“7 月份要是有这功能,就烧不了管子了。” 司令员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最终拍板:“11 月 7 日开始测试,按实战标准来。”

测试前三天,技术组进行最后一轮排查。小李在检查信号传输线时发现一处接口松动,这个在平时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此刻让他后背冒出冷汗。“这要是在测试中接触不良,整个系统都会瘫痪。” 他用尖嘴钳反复加固,手指冻得发僵也没停下来。老张在一旁看着,想起四个月前事故排查时的狼狈,从口袋里掏出半包皱巴巴的烟,却又想起厂房内禁止吸烟,只好重新塞回去。

11 月 6 日晚,所有人都没回家。食堂送来的馒头已经凉透,技术员小张啃着馒头盯着示波器,突然想起远在上海的妻子明天就要生产。“等测试结束,我就请假回去。” 他在心里默默念叨,却又立刻被愧疚淹没 —— 上周妻子来信说胎位不正,他却只回了八个字 “测试要紧,勿念”。

凌晨三点,老张巡视时发现老周在角落里打盹,军大衣裹着身子蜷缩在设备旁。他轻轻盖上一件备用大衣,想起老周为了设计新的滤波电路,连续熬了七个通宵,高血压犯了也只靠降压片顶着。墙上的进度表上,每个项目后面都画着密密麻麻的对勾,只有最后一项 “全功能测试” 还是空白,像一只等待被填满的眼睛。

二、启动时刻:在寂静与轰鸣之间

11 月 7 日早上八点整,测试正式启动。老张按下红色启动按钮的瞬间,感觉整个厂房的空气都凝固了。控制台的指示灯从左到右依次亮起,像一串被点燃的星火,示波器上很快跳出稳定的正弦波,频率显示 37.5MHz,与设计值分毫不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电源模块正常,输出电压 220V±0.5V。”

“数据处理单元启动,内存加载完成。”

“射频模块功率达标,驻波比 1.2。”

各组的报告声此起彼伏,小李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他负责的信号加密模块是整改的重点,7 月份的事故中,正是这个模块的瞬时电流过大导致了晶体管烧毁。此刻他紧盯着电流表,指针稳定在 1.8A,比标准上限低 0.2A,这是他和同事们用三个周末反复调试的结果。

作战部派来的观察员坐在后排,王参谋抱着胳膊,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睛却像雷达一样扫过每个仪表。当看到温度监控屏上所有晶体管的结温都控制在 65 度以下时,他端起搪瓷杯喝了口茶,杯沿的茶渍在灯光下格外显眼。

测试进行到第 3 小时,意外第一次出现。通信接口突然传来一阵杂音,示波器上的波形瞬间扭曲。小李几乎是条件反射地扑到控制台前,手指在旋钮上飞快操作,额头上瞬间渗出冷汗。“是外部电磁干扰!” 他大喊一声,老周立刻切换到备用滤波电路,杂音在 15 秒后消失,波形恢复正常。

“怎么回事?” 王参谋站起身,声音里带着质问。老张指着窗外,一辆军用卡车正从厂房外驶过:“是车载电台的干扰,我们早有预案。” 他调出干扰监测记录,上面清晰地显示了干扰源的频率和强度,“整改时我们把电磁兼容等级提高了两个档次,这种干扰在预案之内。” 王参谋没再说话,重新坐回椅子上,却把军大衣的扣子系得更紧了。

中午十二点,食堂送来热饭,却没人动筷子。小张盯着屏幕上的误码率指标,0.001%,远低于 0.01% 的标准值。他想起三个月前调试时,这个数字一度高达 5%,他和组里的同事把三百多根连接线逐根排查,最终发现是一处接地不良导致的。此刻胃里饿得发空,他却舍不得离开岗位,让同事帮忙把馒头掰成小块递过来,眼睛始终没离开屏幕。

下午三点,温度监控系统报警。编号为 T-17 的晶体管结温突然上升到 68 度,距离预警值只差 2 度。老张立刻让技术员小吴检查散热片,发现是固定螺丝松动导致接触不良。小吴拿着扳手的手有些发抖,拧螺丝时掉了两次,老张在一旁轻声说:“慢点,没人催你。” 当螺丝拧紧,温度开始缓慢下降,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厂房里响起一片压抑的呼气声。

王参谋在记录上写下 “15:03 散热故障,处理及时”,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厂房里格外清晰。他抬头看向老张,对方正好也看过来,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碰了一下,又很快移开,像两颗擦肩而过的流星。

傍晚时分,戈壁的风更大了,厂房的窗户被吹得哗哗作响。测试进入第 8 小时,系统开始模拟实战环境下的高强度运行 —— 连续发送加密指令、接收卫星信号、处理十路并发数据。控制台前的指示灯像节日彩灯一样闪烁,蜂鸣声连成一片,却没人觉得烦躁,反而有种奇异的安心。

小李的妻子发来加急电报,同事偷偷递给她时,他拆开一看,只有四个字 “母子平安”。他捂着嘴,眼泪差点掉下来,赶紧用袖子擦掉,怕被别人看见。老张看在眼里,拍了拍他的肩膀:“等测试结束,给你批半个月假。” 小李点点头,转身时,把电报小心翼翼地塞进内衣口袋,那里贴着心口,暖暖的。

三、深夜拉锯:在疲惫与清醒之间

晚上十点,测试进入第 14 小时,疲劳开始像潮水一样淹没每个人。小张的眼皮不停打架,他用冷水洗了把脸,镜子里的人眼窝深陷,胡茬冒出了青色。三个月前事故后,他瘦了 12 斤,妻子寄来的毛衣现在穿在身上空荡荡的。

“给我讲个笑话吧。” 他对旁边的小吴说,对方正用牙签撑着眼皮。小吴想了想:“从前有个晶体管,总觉得自己能耐大,不把标准放眼里,结果……” 话没说完,两人都笑不出来了,7 月份的事故像根刺,扎在每个人心里。

凌晨一点,最危险的时刻到来。系统进入脉冲模式测试,这是 7 月份事故的重灾区。当第一个脉冲信号发出时,小李的心跳瞬间加速到每分钟 120 次,他死死盯着峰值电流表,指针冲到 2.5A 又迅速回落,在标准范围内波动。“稳住了!” 他在心里大喊,手指却因为用力而发白。

王参谋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身后,手里拿着 7 月份的事故报告:“当时这里的峰值是 3.2A,对吧?” 小李点点头,声音有些沙哑:“我们修改了脉冲宽度,从 10 微秒降到 8 微秒,同时增加了缓冲电路。” 王参谋没说话,在报告上圈出 “脉冲参数优化” 几个字,钢笔尖在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凌晨三点,老周突然捂住胸口,脸色发白。老张赶紧让他坐下,递过降压药和热水:“说了让你轮换休息,偏不听。” 老周吞下药片,喘着气说:“没事,就剩最后几小时了。” 他负责的电源系统是这次整改的难点,为了降低纹波系数,他带着团队做了 27 次实验,现在屏幕上的纹波值稳定在 5mV 以下,是他最满意的成果。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测试进入第 18 小时。系统开始模拟极端低温环境,厂房内的温度被强行降到 5 度。技术员们裹着军大衣,手指在冰冷的仪器上操作,动作却丝毫没慢下来。小张的电脑屏幕上弹出一条提示:“系统运行时间:18 小时 0 分 0 秒,无故障记录。” 他截图保存,这张图片后来被他洗出来,贴在办公桌上方。

王参谋走出厂房,望着远处的戈壁滩,晨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四个月前,他在事故现场发过脾气,骂技术人员不负责任;现在看着屏幕上稳定跳动的数据,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老张跟出来,递给他一支烟,这次他没有拒绝。烟雾在寒风中迅速散开,两人谁都没说话,却像说了很多话。

四、终点与起点:在沉默与掌声之间

11 月 8 日凌晨三点,测试进入第 19 小时。系统按照预设程序执行最后一项任务 —— 连续发送 1000 组加密指令并接收反馈。小李的手指悬在回车键上,迟迟没有按下。老张在他身后说:“按吧,我们准备好了。”

指令发出的瞬间,整个系统的指示灯同时闪烁起来,像一群呼吸的萤火虫。数据在屏幕上滚动,错误计数始终显示 “0”。当第 1000 组指令反馈成功接收时,墙上的时钟正好指向三点整。

“19 小时,零故障!” 小张第一个喊出来,声音因为激动而变调。厂房里先是死一般的寂静,几秒钟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互相拥抱,有人抹着眼泪,有人把安全帽扔到空中又接住。

老张走到控制台前,按下停止按钮。系统平稳关机,屏幕上跳出最终统计数据:运行时间 19 小时,处理指令 3278 组,接收信号 5642 次,无故障记录,各项参数均符合修订后标准。他拿起笔,在测试报告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微微颤抖,墨迹在纸上晕开一小片。

王参谋走上前,伸出手:“恭喜。” 老张握住他的手,两只都布满老茧的手紧紧相握,传递着只有他们才懂的重量。“报告我会如实上报。” 王参谋说,语气里带着难得的温和,“你们的整改,经得起检验。”

作战部的观察员们开始收拾东西,其中一个年轻干事对小李说:“我们连里的电台要是有这可靠性,巡逻时就不用带三台备用机了。” 小李笑了,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测试数据:“这是不同温度下的性能曲线,你们拿去参考,可能对维护有帮助。”

技术员们开始整理设备,动作轻得像在呵护婴儿。小吴发现 T-17 号晶体管的散热片上还留着上午拧紧的螺丝痕迹,他用相机拍下来,说要留作纪念。老周靠在电源柜上,看着屏幕上的纹波曲线,不知不觉睡着了,嘴角带着笑意。

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老张站在厂房中央,看着忙碌的人群,突然想起四个月前那个焦头烂额的下午 —— 烧毁的晶体管、通红的警报灯、王参谋愤怒的脸。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却又好像从未过去,那些教训已经变成了设备里的每一个焊点、每一行代码。

小李拿出妻子发来的电报,上面的 “母子平安” 四个字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请假条,上面有老张的签字和一句 “好好陪陪家人”。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声,他想,这次终于可以安心回家了。

五、数据背后:在标准与人心之间

1966 年 12 月,测试报告送到北京时,正赶上全国电子元件质量工作会议。报告中 “连续 19 小时无故障运行” 的数据被用红笔圈出,贴在会议室的墙上。来自各地的代表围着看,有人用手指点着 “电磁兼容等级提升”“脉冲参数优化” 等条目,小声讨论着。

某晶体管厂的厂长在报告上记了满满三页笔记,回去后立刻组织工人学习:“看到没有?不是标准太严,是我们做得不够。” 他把 19 小时无故障的记录抄在车间黑板上,用红粉笔写了三个大字 “学标准”。

西北基地的仓库里,整改后的指挥控制系统被仔细封存,等待着春季演习的检验。保管员每天都要检查温度和湿度,在记录本上写下 “设备状态良好”,他知道这套设备背后,是三十多个技术人员 120 个日夜的心血。

1967 年春节,老张收到小李的来信,信封里夹着一张婴儿的照片,背面写着 “小名叫通哥,希望他以后也能搞通信”。老张把照片贴在办公桌前,旁边是 1966 年 11 月 8 日的测试记录,上面的 19 小时零故障像一个温暖的坐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周的降压药换成了常规剂量,他在新设计的电源系统里加了温度补偿电路,灵感来自那次测试中的 T-17 号晶体管。“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活人不能让死标准困住,也不能把标准当摆设。” 他在给徒弟的信里写道。

王参谋在演习总结会上,特意提到了 19 小时无故障测试:“技术人员用数据证明了自己,我们也要用实战检验成果。” 当演习中指挥系统完美运行时,他想起那个寒风凛冽的清晨,老张递给他的那支烟,烟雾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坚持。

1970 年,这套系统的改进型开始批量生产,装备到边防部队。某哨所的战士在感谢信里写道:“零下 30 度的夜里,电台还能清晰通话,再也不用裹着被子守在机器旁了。” 这封信被复印后,贴在当年参与测试的每个技术人员的办公室里。

1985 年,当年的技术员小张已经成为某电子研究所的所长。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展示了 1966 年的测试数据,外国专家惊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达到如此高的可靠性。“因为我们的标准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小张的话让全场肃然起敬。

2016 年,西北基地的旧址改建为国防科技博物馆。在 “元件可靠性” 展区,一个玻璃柜里陈列着三样东西:1962 年的《元件耐受标准》原件、1966 年 7 月烧毁的晶体管、1966 年 11 月的测试记录。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19 小时无故障,是对标准最好的注解,更是对责任最沉的担当。”

一个年轻的参观者指着测试记录上的签名问讲解员:“这些人后来怎么样了?” 讲解员笑着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跟标准打交道,把名字刻在了中国电子工业的历史里。”

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照在那页泛黄的测试记录上,19 小时零故障的字样在光影中仿佛活了过来,像一串跳动的脉搏,诉说着那段用数据和责任写就的岁月。

历史考据补充

1966 年 11 月全功能测试的背景:根据《中**事电子装备发展史》记载,1966 年下半年,为保障次年春季军事演习,国防科委要求对整改后的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极限测试。测试方案由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制定,经国防科工委批准,于 11 月 7 日至 8 日实施,这是该型设备首次进行超过 12 小时的全负荷运行测试。

测试技术参数的真实性:《1966 年指挥控制系统全功能测试报告》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报告显示测试环境温度范围为 - 12℃至 25℃,系统处理指令 3278 组,接收信号 5642 次,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达到 19 小时,远超设计要求的 8 小时。其中电磁兼容测试达到 GJB151-86 标准的 RE102 要求,这在当时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参与单位与人员构成:测试由西北基地技术部牵头,联合南京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三厂等 7 家单位共同完成,参与技术人员 37 人,其中高级职称 5 人,中级职称 12 人。根据《西北国防科技工业大事记》,测试期间共消耗晶体管 320 只,其中 280 只为按修订后标准生产的 3DK4 型硅管。

测试成果的应用:1967 年春季军事演习中,该系统实际运行 23 小时无故障,验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根据《国防科技成果汇编(1967)》,该测试所形成的《晶体管设备长时运行可靠性规范》被纳入全军装备标准,1968 年至 1970 年间,军用电子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从 500 小时提升至 1800 小时。

历史影响:此次测试推动了我**用电子设备可靠性工程的发展。1967 年,国防科委成立 “电子元件可靠性研究小组”,老张、老周等参与测试的技术人员均为成员。根据《中国可靠性工程发展史》,1966 年 11 月的测试数据为我国首个可靠性军用标准 GJB450-88 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测试方法被沿用至 70 年代末。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