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1029章 首批设备交付与部队交接流程

卷首语

【画面:1968 年北京火车站货运站台,满载木质包装箱的棚车旁,厂方与部队人员共同检查封条;历史影像:1960 年代军用设备交付场景,士兵用马灯照明清点物资,技术员手持操作手册向部队讲解。字幕:“交付不是简单的物资移交,而是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传递 —— 每一次清点、每一项测试、每一份签字,都为装备在战场的可靠运行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一、交付运输方案制定:基于列装优先级的统筹规划

【历史影像:厂方与部队联合召开运输会议,黑板上用粉笔标注 “东北边境:30 台、西北边境:40 台、西南边境:30 台” 的分批次计划;档案资料:《首批设备运输方案》明确 “铁路为主、汽车为辅” 的运输方式。】

运输方案由厂方张姓调度员与部队王姓参谋联合制定,依据列装优先级倒排运输节点:首批 100 台分 3 批交付,1968 年 10 月交付东北、西北边境(70 台),11 月交付西南边境(30 台)。方案充分考虑冬季北方铁路运力紧张(预留 5 天缓冲期)、西南山区公路路况(选择晴好天气运输)等因素,确保按时送达。

运输工具优先选用铁路棚车:每节棚车装载 20 台设备(木质包装箱堆叠高度≤1.5m),配备防潮毡与缓冲棉,避免运输颠簸损坏;短途接驳采用部队军用卡车(带篷布),每车装载 5 台,限速 40km/h,减少振动影响。

【场景重现:调度组技术员用手绘地图标注运输路线,用红笔圈出 “山海关站(换车)”“兰州站(补给)” 等关键节点;桌上摊开《运输时刻表》《押运人员配置表》,明确每批运输的车次、押运人数及联络方式。】

方案包含 “三防” 保障措施:防潮方面,包装箱内放置干燥剂(每箱 200g);防震方面,设备与箱体间填充泡沫塑料(厚度 5cm);防盗方面,每节棚车配备 2 名押运员(厂方 1 名、部队 1 名),24 小时值守。

【历史细节:1960 年代无 GPS 定位,运输跟踪依赖 “车站电报回执”,每到一个中转站,押运员需拍发电报确认物资状态,回电周期约 6 小时。】

方案最终形成《“73 式” 首批设备运输执行细则》,经厂部、铁路部门、部队三方审批通过后实施,确保运输各环节有章可循。

二、仓储调度衔接准备:部队接收点的前置保障

【画面:东北边境部队仓储站改造现场,士兵用铁锹平整地面,搭建防潮货架;档案资料:《仓储准备清单》标注 “货架 20 组、温湿度计 10 台、消防器材 5 套” 的配置要求。】

部队提前 1 个月完成 3 个边境地区仓储站改造:仓储站选择地势较高、干燥通风的砖混建筑,地面铺设 20cm 高木质防潮架(承载力≥50kg / 层),墙面悬挂毛发湿度计(控制湿度≤60%),配备干粉灭火器与消防沙桶,满足物资存储安全要求。

建立 “分区存储” 机制:按 “待检区 - 合格区 - 备用区” 划分仓储空间,待检区用于刚到货设备的临时存放,合格区存放已验收设备,备用区预留 10% 空间存放备件;每个区域用白漆标注边界,悬挂标识牌。

【历史影像:仓储人员进行预演训练,模拟设备到货后的卸车、清点、入库流程,用秒表记录每环节耗时,优化操作顺序以提升效率;桌上摆放《入库作业指导书》,明确 “轻搬轻放、按号入库” 的原则。】

与运输队建立 “提前联络” 机制:设备出发前 24 小时,厂方通过军用电台通知部队接收时间、车次及物资数量;部队提前组织人员、车辆待命,确保到货后 2 小时内完成卸车,避免设备露天存放。

仓储站配备 “接收检测工具包”,内含万用表、示波器、机械秒表等基础测试设备,均经校准合格,为现场通电测试做好准备。

三、分批次运输实施:全程可控的物资转运

【场景重现:北京电子管厂发货现场,工人用叉车将木质包装箱(印有 “军用物资”“小心轻放” 字样)装入棚车,厂方李姓技术员逐箱核对编号(001-100),在《发货清单》上标注 “已发”。】

首批 30 台东北边境设备于 1968 年 10 月 5 日启运:选用铁路棚车(车次 1462 次),押运组由厂方 2 名技术员与部队 3 名士兵组成,携带《运输交接单》《应急处理预案》及备用备件。运输途中,每日上午 10 点、下午 4 点测量车厢内温湿度,确保湿度≤65%,无凝露现象。

第二批 40 台西北边境设备 10 月 15 日启运:因途经河西走廊风沙区,包装箱外额外包裹帆布防护,押运员每 2 小时检查一次帆布完好度,遇大风天气停车避风,避免沙尘进入箱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历史影像:10 月 20 日,首批设备抵达东北边境火车站,部队用军用卡车接驳,行驶在积雪路面时减速慢行,确保物资安全;卸货现场,士兵用撬棍轻启包装箱,避免损坏设备。】

第三批 30 台西南边境设备 11 月 5 日启运:针对山区公路狭窄的问题,采用小型卡车分 6 批运输,每批 5 台,配备防滑链,遇泥泞路段由士兵推车助力,11 月 15 日全部送达。

运输全程无重大异常,仅第二批设备在兰州站换乘时发现 2 箱包装箱轻微破损,押运员立即用胶带修补,开箱检查设备无损坏后继续运输,在《运输记录》上注明破损情况及处理措施。

四、现场接收准备:部队接收小组的流程落地

【画面:西北边境部队接收现场,接收小组(由 5 名技术骨干组成)列队待命,组长手持《接收流程表》,现场布置有 “清点区 - 外观检查区 - 通电测试区” 三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摆放测试工具与记录表格。】

接收小组提前开展培训:重点学习《“73 式” 设备接收规范》,掌握设备编号规则(001-100)、外观检查要点(无划痕、旋钮顺畅)、通电测试项目(开机、加密、密钥响应),培训后进行实操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准备 “接收工具包”:每组配备万用表(MF-10 型)、示波器(XJ4318 型)、机械秒表、放大镜(10 倍)等工具,均经部队计量站校准,确保测试精度;同时准备《接收记录册》《异常情况登记表》,用于现场记录。

【场景重现:接收现场设置 “签到台”,厂方、部队、质检三方代表签到后领取资料,接收组长宣布流程:“先清点数量,再外观检查,最后通电测试,每环节需三方确认签字。”】

现场搭建临时通电测试台:铺设绝缘橡胶垫,连接 12V 直流电源,配备应急断电开关,确保测试安全;测试区悬挂《37 项指标测试简化表》,标注接收阶段重点测试的 10 项核心指标(如加密速度、指示灯状态)。

接收前检查仓储条件:确认待检区货架稳固、温湿度达标,合格区已预留足够空间,备用区备件架已整理完毕,为接收后的入库环节做好衔接。

五、设备清点与外观检查:数量与完整性的初步核验

【历史影像:清点现场,厂方与部队人员共同开箱,取出设备(金属外壳,正面有 6 个旋钮和 1 个指示灯),按编号顺序排列在清点区,用粉笔在地面标注编号,避免混淆。】

清点环节严格执行 “三方核对”:厂方出示《发货清单》,部队对照清单逐台核对设备编号、数量,质检方监督核对过程,确保实际到货数量与清单一致(3 批均为 100 台,无缺失)。核对时发现 1 台设备编号(045)与清单不符,经查为厂方发货时编号贴错,现场更正后三方签字确认。

外观检查重点关注 5 项内容:外壳是否有划痕(长度≤3mm 为合格)、旋钮转动是否顺畅(无卡滞)、接口是否完好(无变形)、螺丝是否紧固(无松动)、标识是否清晰(型号、编号完整)。检查发现 3 台设备外壳有轻微划痕(长度 2mm),不影响功能,三方协商后标注 “合格”,纳入正常设备。

【场景重现:外观检查区,部队王姓技术员用放大镜检查设备接口,用手转动旋钮感受阻力,在《外观检查记录表》上标注 “编号 023:旋钮顺畅,接口完好,合格”。】

异常情况处理:检查发现 1 台设备(编号 078)旋钮卡滞,厂方技术员立即现场拆解,发现是运输颠簸导致弹簧错位,调整后恢复正常,在《异常处理单》上记录原因、处理措施及复测结果,三方签字确认。

清点与外观检查完成后,形成《现场接收初步报告》,注明 “数量 100 台,外观合格 99 台,1 台经处理后合格”,为后续通电测试奠定基础。

六、通电测试与功能核验:核心性能的现场验证

【画面:通电测试区,部队李姓技术员将设备连接电源,按下开机键,指示灯亮起(绿色),随后转动旋钮输入明码 “0”,观察示波器显示的加密脉冲波形,记录 “加密成功”。】

通电测试采用 “100% 开机测试 30% 抽样功能测试” 模式:开机测试重点检查设备能否正常启动(指示灯亮、无异常声响),100 台设备均一次开机成功;抽样测试随机选取 30 台(每批 10 台),测试加密速度(≥4 字符 / 秒)、密钥响应(≤2 秒)、指示灯状态(闪烁正常)等 10 项核心指标。

抽样测试数据显示:加密速度平均 4.8 字符 / 秒,密钥响应时间 1.5 秒,指示灯闪烁频率 3 秒 / 次,均符合标准;仅 1 台设备(编号 056)加密时信号轻微波动,厂方技术员调整信号输出旋钮后恢复正常,复测合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历史影像:测试现场,质检方张姓工程师用万用表测量电源电压(12V±0.1V),用机械秒表计时加密时间,在《通电测试记录表》上手工填写数据,三方共同核对后签字。】

功能核验包含 “模拟实战场景” 测试:输入部队常用明码(如 “集结待命”“执行任务”),测试加密解密准确性,30 台抽样设备均能正确输出密文,与标准密文比对一致,无字符错误。

测试完成后,形成《通电测试报告》,明确 “100 台设备功能均达标,核心指标符合列装要求”,作为交付验收的关键依据。

七、技术文档移交:知识传递的书面载体

【场景重现:文档移交现场,厂方赵姓技术员将技术文档按 “操作类 - 维护类 - 图纸类” 分类整理,共 3 类 15 套,每套包含《操作手册》(油印版)、《维护规范》、《电路图》、《备件清单》,逐一摆放在移交台上。】

文档移交严格按《文档移交清单》执行:操作类文档(100 册)供部队操作人员使用,详细说明开机、加密、密钥设置等步骤,附手绘操作示意图;维护类文档(50 册)供维修人员使用,包含常见故障处理、元件更换方法;图纸类文档(10 套)为部队存档使用,包含总装图、电路图、零件图。

移交时,三方共同核对文档数量、版本(均为 “1968 年第 1 版”)及完整性,确认无缺页、无涂改后,部队接收代表在《文档移交签收单》上签字,注明 “文档 15 套,完整无误”。

【历史影像:厂方技术员向部队展示《操作手册》中的关键章节,用红笔标注 “密钥自毁功能”“低温启动注意事项” 等重点内容,部队人员认真记录,提出疑问并得到解答。】

为方便部队使用,文档采用 “通俗化” 设计:操作步骤用 “第一步、第二步” 清晰表述,故障处理采用 “现象 - 原因 - 措施” 表格形式(手绘),电路图标注关键元件位置,便于野外维护时快速查阅。

文档移交后,厂方留存移交清单副本,部队将文档存入保密档案室,建立借阅制度,确保文档规范管理与使用。

八、技术交底会召开:口头传递的经验衔接

【画面:部队会议室,技术交底会现场,厂方 3 名技术员与部队 20 名操作人员、5 名维修人员围坐,厂方张姓工程师用黑板手绘设备结构示意图,讲解 “核心模块功能”“常见故障排查”。】

交底内容聚焦实战需求:重点讲解野外环境操作要点(如低温下预热 3 分钟再开机、沙尘环境定期擦拭接口)、应急故障处理(如死机后断电重启、旋钮卡滞的临时处理)、备件更换方法(晶体管、电容的焊接技巧),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增强针对性。

现场演示环节:厂方技术员操作设备演示 “密钥设置 - 加密 - 解密 - 密钥自毁” 全流程,部队人员轮流实操,技术员在旁指导,纠正不规范操作(如旋钮转动过快导致的输入错误)。

【场景重现:互动答疑环节,部队维修人员询问 “高温环境下设备过热如何处理”,厂方技术员解答 “定期清理散热片灰尘,避免阳光直射”,并现场演示散热片清理方法,众人认真观看学习。】

交底会形成《技术交底记录》,详细记录交底内容、答疑要点、实操考核情况,参会人员逐一签字确认;同时建立 “联络机制”,厂方预留 2 名技术员在部队驻留 1 周,提供现场指导,确保部队人员熟练掌握。

交底会后,部队组织操作人员开展为期 3 天的集中训练,厂方技术员全程指导,训练结束后进行考核,20 名操作人员全部合格。

九、交付验收单签署:法律层面的交接确认

【画面:验收会议现场,厂方、部队、质检三方代表围坐,桌上摆放《交付验收单》,包含 “设备数量、质量状态、文档移交、技术交底” 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均有详细说明与数据支撑。】

验收单审核重点:确认设备数量 100 台均合格,37 项核心指标抽样测试达标,技术文档 15 套完整移交,技术交底完成且部队人员考核合格,无遗留未处理问题。三方代表逐页审核验收单内容,对 “外观检查 3 台轻微划痕”“1 台旋钮卡滞已处理” 等情况无异议。

签署环节严格执行 “三方签字盖章”:厂方代表(厂长)、部队代表(装备科长)、质检代表(组长)依次在验收单上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厂方公章、部队装备部章、质检专用章),验收单共 4 份,三方各存 1 份,1 份报总参通信部备案。

【历史影像:1968 年 11 月 20 日,首批 100 台设备交付验收单正式签署,三方代表握手合影,背景中设备整齐排列,墙上悬挂 “交付验收合格” 横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验收单明确 “自签署之日起,设备所有权转移至部队,厂方按《维保协议》提供 1 年免费维保”,同时约定 “部队在 3 个月内反馈使用情况,厂方根据反馈优化后续批次生产”。

对验收中发现的 “部分设备散热片贴合不紧密” 问题,厂方承诺在 1 个月内派技术员上门调整,不影响验收单签署的整体有效性。

十、交付总结与后续保障:交接后的持续衔接

【画面:交付总结会现场,三方代表发言,总结交付过程中的经验(如运输防护措施有效、现场测试流程规范)与不足(如文档版本标注不清),形成《交付总结报告》。】

厂方建立 “后续保障机制”:派驻 2 名技术员在各边境部队驻留 1 个月,提供 “跟岗指导”,协助部队解决使用中的问题;开通军用电台联络通道,部队遇紧急故障可随时呼叫厂方技术支持,响应时间≤24 小时。

部队制定 “设备管理办法”:建立设备台账,记录每台设备的编号、使用单位、维护记录;开展月度巡检,重点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备件库存,确保设备随时处于战备状态。

【场景重现:厂方技术员与部队维修人员共同整理交付档案,将《发货清单》《接收记录》《验收单》《技术交底记录》等资料装订成册,存入部队保密档案室,档案编号与设备编号对应,便于追溯。】

1969 年 1 月,厂方组织回访小组赴三个边境部队调研:部队反馈设备 “加密稳定、操作简便,适应野外环境”,仅 5 台设备出现轻微故障(均为接触不良,现场处理后恢复),满意度达 95%。

总结交付经验,形成《“73 式” 设备交付标准化流程》,包含运输、接收、测试、交底、验收五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为后续批次(1969-1970 年 900 台)交付提供参考,确保交付质量与效率的持续提升。

历史补充与证据

交付标准依据:1968 年《军用电子设备交付验收规程》(总参通信部颁布),明确运输、接收、测试、交接的流程与要求,为本项目交付提供规范支撑;

运输记录佐证:北京电子管厂 1968 年《货运台账》(现存厂档案室)记录了三批设备的启运时间、车次、押运人员及到货确认,与部队接收记录一致;

部队反馈档案:1969 年 1 月《“73 式” 设备使用情况报告》(总参通信部存档)显示,首批 100 台设备野外试用 3 个月,故障率 0.5%,官兵满意度 95%,验证交付质量达标;

文档样本留存:《操作手册》《交付验收单》等原始文档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 1960 年代军用设备交付提供实物佐证。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