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1026章 正式验收测试全流程执行

卷首语

【画面:三方验收小组在实验室前合影,背景中电子密码机整齐排列,桌上摊开 37 项指标验收清单;历史影像资料显示 1973 年军用电子设备验收场景,技术员们手持万用表围站设备旁。字幕:“正式验收是技术成果走向实战的最后关口,37 项指标的逐一核验,不仅是对设备性能的检验,更是对研发历程的全面复盘 —— 每一组数据的确认,都承载着对可靠性的终极承诺。”】

一、验收准备:三方协同的流程搭建

【历史影像:三方代表(研发单位、使用单位、质检机构)围坐开会,白板上用红笔标注验收分组:基础性能组、极限环境组、防破解组、稳定性组。档案资料:《三方联合验收方案》明确各组职责,要求 “每项指标需 2 人独立测试、1 人复核”。】

李姓技术员作为研发方代表,提前三天整理出 37 项指标的测试基线数据,按 “基础性能 12 项、极限环境 8 项、防破解 9 项、稳定性 8 项” 分类装订,每本手册都标注 “测试方法”“合格阈值”“记录要求”。使用单位的王姓代表则带来野外使用场景的模拟参数,确保验收指标贴合实战需求。

质检机构的张姓工程师牵头校准所有测试仪器:将示波器与标准信号源比对,误差控制在 3% 以内;机械秒表与天文台授时信号同步,确保计时精度;低温测试舱用干冰预冷至 - 37℃,验证温度稳定性,避免因仪器偏差影响结果。

验收现场按功能划分区域:基础性能区布置万用表、示波器等设备;极限环境区预留低温舱、高温模拟装置;防破解区设置独立操作台,隔绝外部干扰;数据处理区配备 3 台手摇计算器,用于实时数据核对。

【历史细节:1973 年验收无电子数据系统,所有记录均采用 “三联式手写单”,研发方、使用方、质检方各存 1 份,签字确认后生效,避免数据篡改或丢失。】

召开验收启动会时,三方共同签署《验收责任确认书》,明确 “测试过程全程留痕、异常情况集体研判、结果需三方一致通过” 的原则。李技术员强调:“37 项指标缺一不可,哪怕一项不达标,都需返回整改。”

二、基础性能测试:核心指标的逐项核验

【场景重现:基础性能组技术员操作密码机,转动旋钮输入明码,示波器屏幕显示加密脉冲波形;旁边的记录本上,用蓝黑钢笔记录 “加密速度 4.8 字符 / 秒,符合要求”。档案资料:《基础性能测试台账》详细列出 12 项指标的测试值与合格范围。】

基础性能组首先测试 “加密速度”:选取 5 组不同长度明码(5-20 字符),由刘姓技术员操作输入,陈姓技术员用秒表计时,连续测试 3 次取平均值,结果显示平均速度 4.8 字符 / 秒,高于 4 字符 / 秒的合格标准,张工程师现场复核后签字确认。

“密钥设置响应” 测试中,王技术员连续 10 次更改 6 位密钥,观察设备指示灯变化与密钥存储状态,发现每次设置均在 2 秒内完成,无延迟或存储失败,符合 “响应时间≤3 秒” 的要求,使用单位代表在台账上标注 “合格”。

信号输出稳定性测试采用示波器监测:连续 1 小时记录加密信号的幅度与频率,数据显示幅度波动≤0.2V、频率偏差≤0.1kHz,满足 “信号稳定度≥95%” 的指标;测试结束后,三方共同在示波器波形照片上签字存档。

【画面切换:从加密速度测试场景切至密钥设置测试,再到信号稳定性监测,每组场景均显示 “技术员操作 — 数据记录 — 三方复核” 的完整流程。】

基础性能组用 2 天时间完成 12 项指标测试,仅 “旋钮操作顺畅度” 一项出现轻微偏差 —— 某台设备第 4 位旋钮转动阻力略大,研发方立即更换旋钮弹簧,复测后达标,所有测试数据经手摇计算器汇总,合格率 100%。

三、极限环境测试:极端场景的可靠性验证

【历史影像:低温测试舱内,密码机被固定在支架上,水银温度计显示 - 37℃;高温测试区用台灯加热设备至 50℃,技术员用毛笔蘸酒精擦拭外壳降温。历史细节:1973 年极限测试无自动控温设备,需每 10 分钟手动调整干冰用量或台灯距离。】

极限环境组首项测试为 - 37℃低温 72 小时运行:赵姓技术员每小时记录晶体管 β 值与加密功能,发现第 48 小时某晶体管 β 值降至 56(合格下限 52),仍在允许范围;72 小时后设备正常开机,加密结果与标准密文一致,使用方代表现场拍摄设备状态照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高温 50℃测试中,孙姓技术员采用 “间断加热” 方式,避免设备过热损坏:加热 2 小时后停 1 小时,连续测试 48 小时,设备表面最高温度 49℃,无死机或逻辑混乱;测试结束后拆解检查,电容无漏液、焊点无氧化,质检方出具《高温稳定性报告》。

湿度 90% 模拟测试通过在实验室放置水盆实现:设备连续运行 24 小时,外壳出现轻微凝露,但内部电路无短路,加密错误率 0.5%,低于 1% 的合格标准;研发方解释因设备外壳做过防潮处理,符合野外潮湿环境使用需求。

【场景重现:技术员在振动测试台上(木制框架,手动摇柄驱动)固定设备,模拟野外颠簸,振动 30 分钟后,设备指示灯正常闪烁,无部件松动。】

极限环境组 8 项指标测试耗时 5 天,期间出现 1 次低温舱密封不严问题 —— 舱门密封条老化导致温度回升至 - 32℃,研发方更换密封条并重新测试,所有指标最终全部达标,数据经三方交叉核对后签字确认。

四、防破解复测:攻击算法的防御验证

【画面:防破解组技术员操作模拟攻击装置,转动曲柄尝试密钥组合,旁边的 “攻击算法清单” 标注 19 种算法的测试状态;历史影像:1973 年防破解测试场景,技术员用硬纸板制作密钥组合表,逐一勾选尝试过的组合。】

防破解组重点复测 “常用字典攻击”“顺序穷举攻击” 等高频算法:周姓技术员按验收方案选取 500 组常用密钥尝试,设备均触发 “防暴力延迟” 功能,加密速度降至 1 字符 / 秒,无一次破解成功;质检方现场记录防暴力电路触发时间。

错误密文回溯攻击测试中,吴姓技术员用前次测试中曾部分破解的 5 字符明密文对尝试推导,因加密轮次已升级至 3 轮,推导的映射表解密正确率仅 7%,无法获取有效信息;三方共同查看示波器波形,确认加密逻辑无漏洞。

物理干扰攻击测试包含 10 次橡皮锤敲击与 5 次静电放电:每次干扰后设备均能正常工作,未泄露密钥或加密逻辑;连续 10 次干扰后,设备触发密钥自毁功能,需重新初始化,符合 “防物理破解” 设计要求。

【历史细节:1973 年防破解测试无计算机辅助,所有攻击尝试均为人工操作,每小时最多尝试 300 组密钥,验收时重点关注 “24 小时内破解成功率”,结果显示为 0%。】

防破解组 9 项指标测试耗时 3 天,期间对 “多机并行穷举” 算法进行专项验证:同时使用 2 台设备尝试不同密钥段,48 小时内未破解成功,三方一致认定设备防破解能力达到军用一级标准,在验收清单上标注 “优秀”。

五、稳定性复测:长期运行的性能坚守

【场景重现:稳定性测试区,5 台密码机连续运行 720 小时,技术员三班轮岗值守,每小时输入 1 组明码并记录;桌上放着保温瓶与干粮,墙角的闹钟显示凌晨 2 点。档案资料:《720 小时运行台账》记录每台设备的错误次数与处理情况。】

稳定性组首项测试为 720 小时连续加密:郑姓技术员每 24 小时更换一次备用电池,第 3 天某台设备出现 1 次字符传输延迟,排查为导线接触不良,重新插拔后恢复;720 小时后统计,5 台设备平均错误率 0.9%,低于 1.5% 的合格标准。

开关机循环测试中,冯姓技术员连续 30 次开关机,每次开机后测试加密功能,设备均能在 10 秒内正常启动,无死机或参数漂移;测试结束后测量晶体管参数,与初始值偏差≤10%,符合长期使用要求。

负载切换测试模拟野外多任务场景:设备同时进行加密、解密操作,连续 12 小时无性能下降,信号输出稳定;使用方代表表示,该表现可满足野外小分队同时传输多组密文的需求。

【画面切换:从轮岗值守场景切至电池更换过程,再到错误数据统计,展现稳定性测试的全周期管理。】

稳定性组 8 项指标测试耗时 10 天,期间严格执行 “每小时记录、每日汇总、每周复盘” 的流程,所有错误均及时处理且未影响整体运行,三方共同签署《长期稳定性验收报告》,认定设备可靠性达标。

六、异常情况处理:突发问题的应急响应

【历史影像:验收现场,某台设备突然死机,技术员立即断开电源,用万用表测量电源电压;旁边的《应急处理预案》标注 “先断电排查、再分步测试、最后记录原因” 的流程。历史细节:1973 年电子设备故障多为接触不良或器件老化,应急处理以手工排查为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验收第 7 天,基础性能测试区一台设备在加密时突然指示灯熄灭,研发方李技术员立即断电,拆开外壳检查发现电源模块保险丝熔断 —— 因电压波动导致过载,更换保险丝并调整稳压电源输出后,设备恢复正常,三方共同记录故障原因与处理过程。

防破解测试中,一台模拟攻击装置的曲柄齿轮卡住,无法转动旋钮,质检方张工程师用润滑油涂抹齿轮,重启后恢复使用;为确保测试公平,该算法重新开始测试,延长验收时间 1 天,三方均无异议。

【场景重现:高温测试区台灯灯泡突然烧毁,技术员从备用箱取出新灯泡更换,用火柴点燃确认亮度后继续测试,整个过程耗时 15 分钟,测试数据未受影响。】

验收期间共出现 5 次异常情况,均按《应急处理预案》在 30 分钟内解决,未造成测试中断;每次处理后,三方均签署《异常情况确认单》,详细记录故障现象、原因、处理措施及复测结果,确保验收过程可追溯。

研发方提前准备的 “应急备件包” 包含晶体管、电容、保险丝等 20 种常用部件,为快速处理异常提供保障;使用方代表表示,这种应急响应能力也体现了设备的野外维护便利性。

七、数据交叉核对:多方验证的严谨性把控

【画面:三方技术员围坐在长桌旁,将各自记录的测试数据摊开比对,用红笔标注差异项;桌上放着手摇计算器与算盘,用于数据汇总核对。档案资料:《数据交叉核对表》列出 37 项指标的三方测试值,差异率≤2%。】

数据核对阶段首项工作是基础性能数据比对:研发方与使用方的加密速度测试值差异为 0.1 字符 / 秒,因人工计时误差导致,经三方协商认定为 “可接受偏差”;所有 12 项指标的平均差异率 1.2%,符合验收规范。

极限环境数据核对中,低温测试的晶体管 β 值记录出现细微差异 —— 研发方记录为 56.2,质检方为 55.8,经复核是温度计精度不同导致,取平均值 56 后认定达标;8 项指标的差异均在允许范围内,无原则性分歧。

【历史影像:1973 年数据核对场景,技术员用算盘计算错误率,每一组数据都需两人独立计算、一人复核,避免算术错误。】

防破解与稳定性数据核对耗时 2 天,重点关注 “错误率”“破解成功率” 等关键指标:三方记录的防破解成功率均为 0%,稳定性错误率差异≤0.3%,通过手摇计算器反复核验后,确认数据一致。

对核对中发现的 3 处记录笔误(如小数点位置错误),三方共同修正并签字确认;所有数据最终汇总成《验收测试总报告》,包含 37 项指标的测试值、合格标准、差异分析及处理结果,形成完整的验收档案。

数据核对结束后,三方召开评审会,一致认为测试数据真实可靠、记录完整规范,无伪造或篡改痕迹,具备达标判定条件。

八、达标判定:综合评估的结果确认

【场景重现:三方代表在验收会议室就坐,面前摆放着 37 项指标的测试报告与数据汇总表;主持人宣读每项指标的测试结果,三方代表逐一投票表决 “达标” 或 “不达标”。】

达标判定采用 “一票否决” 制:每项指标需三方均投票 “达标” 才算通过。基础性能 12 项指标全票通过,极限环境 8 项指标中,“-40℃低温启动性能” 因 1 次启动延迟(15 秒,合格≤20 秒)仍判定为达标,防破解 9 项与稳定性 8 项指标均全票通过。

综合评估阶段,使用方代表强调:“设备在极限环境与防破解测试中的表现超出预期,尤其是 720 小时连续运行错误率低于 1%,完全满足野外长期使用需求。” 质检方则肯定了研发方的整改效果,认为前期暴露的问题已彻底解决。

【画面切换:从投票场景切至《验收合格证书》签署现场,三方代表依次签字盖章,证书上明确 “37 项指标全部达标,同意列装”。】

针对验收中发现的 “旋钮弹簧耐用性待提升”“密钥自毁初始化流程较复杂” 等非致命问题,三方协商形成《后续优化建议》,要求研发方在批量生产中改进,不影响整体达标判定结果。

达标判定会议持续 1 天,最终形成正式验收结论:电子密码机通过三方联合验收,37 项指标全部符合 1973 年军用电子设备标准,具备列装条件,验收报告与相关档案由三方各存一份,作为后续维护与改进的依据。

九、验收总结:成果转化的意义梳理

【历史影像:验收合格的密码机被装入军用帆布包,由使用方代表签收;研发团队与验收小组合影,背景中悬挂 “验收合格” 的红色横幅。画外音:“从研发到验收,每一个环节的坚守,都为设备走向实战筑牢了根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验收总结会上,研发方李技术员回顾:“37 项指标的验证覆盖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场景,从基础功能到极限环境,从防破解到长期稳定,每一次测试都是对技术的打磨。” 使用方代表则表示,设备将优先配备边境通信分队,解决野外加密通信难题。

质检方张工程师从行业视角指出:“此次验收建立的‘三方协同、全维度核验’流程,可作为 1973 年军用电子设备验收的范本,为后续同类产品提供参考。” 三方一致同意将验收中的经验梳理成《验收规范建议稿》,提交相关部门。

【场景重现:技术员将验收档案整理装订,放入铁皮档案柜,档案柜上贴有 “1973 年电子密码机验收资料” 标签,旁边摆放着测试过程中使用的示波器与万用表。】

验收总结阶段还明确了后续保障机制:研发方提供 1 年免费维保,每半年开展一次现场巡检;使用方定期反馈设备使用情况,为迭代改进提供数据;质检方将设备纳入年度抽检计划,确保长期性能稳定。

此次验收不仅确认了设备的性能达标,更体现了 1973 年国内电子设备研发 “实战导向、严谨求实” 的发展理念,为后续微型化、高可靠性电子装备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后续衔接:从验收至列装的过渡

【画面:验收合格的设备通过铁路运输,木箱上标注 “小心轻放、防潮防震”;野外通信站,技术员正在学习设备使用手册,准备开展实操培训。历史细节:1973 年设备运输无快递物流,主要依赖铁路货运,运输周期约 1-2 周。】

列装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发方编制《使用操作手册》与《维护指南》,采用油印方式印刷 100 册,配发至使用单位;组织 3 期操作培训,重点讲解加密解密流程、应急处理与日常维护,确保使用人员熟练操作。

使用方制定设备分配方案:优先配备北方边境、西南山区等极端环境下的通信分队,每队配备 2-3 台,含 1 台备用设备;同时建立 “使用反馈机制”,要求分队每月上报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历史影像:1973 年野外通信站培训场景,技术员在雪地里操作密码机,模拟实战环境下的加密通信,旁边放着验收时使用的测试台账作为参考。】

研发方与使用方签订《维保协议》,明确 “免费更换故障部件、24 小时技术支持” 等条款;质检方则定期抽查列装设备的性能,将抽检结果与验收数据比对,确保批量生产设备与验收样机性能一致。

从验收合格到首批列装历时 1 个月,设备在野外试用中表现稳定,未出现重大故障;使用反馈显示,设备的防破解能力与续航性能得到一线官兵认可,验证了验收流程的有效性与严谨性。

此次验收的全流程执行,标志着 1973 年国内微型化电子密码机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后续电子装备的标准化、实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补充与证据

验收标准依据:1973 年《军用电子密码设备验收规程》(总参通信部颁布),明确 37 项指标的测试方法与合格阈值,其中基础性能 12 项、极限环境 8 项、防破解 9 项、稳定性 8 项;

仪器设备背景:验收中使用的 XJ4318 示波器、MF-10 万用表、手摇计算器等均为 1973 年国内实验室主流设备,符合当时技术条件;

同期行业数据:1973 年国内军用电子设备验收合格率约 75%,本设备 37 项指标全达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实战验证佐证:1974 年北方边境部队试用报告显示,验收合格的设备在 - 35℃低温、50℃高温环境下连续运行 30 天无故障,防破解能力满足实战需求,与验收数据一致。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