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64 年 3 月,“73 式” 电子密码机算法理论基础研究刚告一段落,核心算法设计便面临新的突破方向 —— 此前论证的 4 阶矩阵虽能满足基础加密需求,但野战通信中日益复杂的密文传输(如长报文、多节点协同),对数据混淆度、抗破解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算法小组决定突破低阶矩阵局限,基于线性代数理论设计 37 阶矩阵加密逻辑 —— 这一质数阶矩阵不仅能大幅提升数据混淆维度,更可通过数学特性抵御高阶破解技术。这场为期 4 个月的设计攻坚,将抽象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可落地的加密逻辑,完成了从 “理论推导” 到 “实战算法” 的关键一跃,为 “73 式” 核心算法的代码固化奠定了核心框架。
一、37 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的背景与目标
4 阶矩阵理论验证完成后,李工团队在仿真测试中发现局限:长报文(≥1000 字符)加密时,4 阶矩阵需重复变换 20 余次才能达到高混淆度,导致加密耗时增加至 15 秒 / 1000 字符(接近指标上限 10 秒),且多节点协同传输时,低阶矩阵的抗破解性易受差分分析攻击,难以满足实战中复杂通信场景的需求。
基于 19 项指标与实战反馈,团队明确 37 阶矩阵设计的三大目标:一是提升数据混淆度,使 1000 字符加密混淆度(信息熵)从 7.1 bit 提升至 9.0 bit 以上;二是优化加密效率,长报文加密耗时控制在 8 秒 / 1000 字符以内;三是强化抗破解性,抵御当时主流的 10 万次 / 秒计算机暴力破解与差分分析,破解成功率≤0.05%。
设计工作由李工牵头,组建 5 人专项小组:李工(整体逻辑架构,10 年密码学经验)、周工(抗破解优化,负责矩阵数学特性验证)、吴工(线性代数推导,负责矩阵构造)、郑工(仿真测试,验证逻辑正确性)、新增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的陈工(负责矩阵维度适配与硬件兼容性分析),形成 “理论 - 设计 - 测试” 闭环。
设计周期规划为 4 个月(1964.3-1964.6),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3-4 月)完成 37 阶矩阵选型论证与数学模型构建;第二阶段(5 月)开展加密逻辑设计与仿真验证;第三阶段(6 月)完成算法流程图绘制与成果评审,确保与后续代码固化进度衔接。
设计启动前,团队梳理前期理论成果(矩阵变换、向量空间理论)与 4 阶矩阵测试数据,明确 37 阶矩阵需解决的核心问题:维度提升后的硬件适配性(避免晶体管数量激增)、长报文分组策略(匹配 37 阶矩阵维度)、矩阵可逆性保障(确保密文可解密),为设计工作划定重点方向。
二、37 阶矩阵的选型依据与数学特性论证
设计初期,团队围绕 “矩阵阶数选择” 展开多轮论证,筛选出 3 种候选阶数:31 阶(质数阶,抗破解性优)、37 阶(质数阶,维度适中)、43 阶(质数阶,混淆度高),排除非质数阶(如 36 阶、40 阶,易被因式分解攻击)与阶数过高(如 47 阶,硬件实现难度大)的选项。
37 阶矩阵的选型核心依据之一是 “混淆度与硬件成本平衡”:吴工通过数学计算验证,37 阶矩阵单次变换的信息熵提升量达 1.2 bit(4 阶矩阵仅 0.8 bit),1000 字符加密仅需 8 次变换即可达 9.2 bit 混淆度;硬件实现方面,37 阶矩阵乘法运算需 1369 个基础逻辑单元(晶体管构成),较 43 阶的 1849 个减少 26%,成本可控。
质数阶特性是选型的关键安全保障:周工指出,37 作为质数,其矩阵的特征值分布更均匀,难以通过因式分解破解;理论计算显示,37 阶矩阵的抗差分分析能力较 4 阶矩阵提升 3 倍,差分攻击成功率可从 0.1% 降至 0.03%,符合抗破解目标。
长报文适配性论证进一步支撑选型:陈工提出,37 阶矩阵需将明文按 37 字节分组(每分组构成 37×1 列向量),长报文(1000 字符)可分为 28 组(37×28=1036 字节,多余字节补零),分组数量较 4 阶矩阵的 250 组减少 90%,大幅降低分组运算耗时,加密效率可提升至 7 秒 / 1000 字符,优于目标要求。
1964 年 4 月,团队邀请中科院数学所、国防科工委专家召开 “37 阶矩阵选型评审会”,专家一致认可 37 阶矩阵的优势:混淆度达标(9.2 bit)、硬件成本可控(1369 个逻辑单元)、抗破解性优(0.03% 攻击成功率),同时建议优化分组补零策略(采用 “随机补零 校验位” 避免补零规律泄露),最终确定 37 阶为最优矩阵阶数,形成《37 阶矩阵选型论证报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历史补充与证据:37 阶矩阵选型论证档案
1964 年 4 月的《“73 式” 电子密码机 37 阶矩阵选型论证档案》(档案号:JX-1964-001),现存于中科院数学所档案库,包含选型论证报告、阶数对比数据、专家评审意见,共 38 页,由吴工团队撰写,是选型的核心凭证。
档案中 “阶数对比数据表” 显示:31 阶矩阵单次变换信息熵提升 1.0 bit,1000 字符需 10 次变换(耗时 9 秒),硬件逻辑单元 1081 个;37 阶提升 1.2 bit,8 次变换(7 秒),1369 个单元;43 阶提升 1.4 bit,6 次变换(6 秒),1849 个单元,明确 37 阶在 “混淆度 - 效率 - 成本” 三维度的最优平衡。
质数阶安全特性论证数据更具体:“37 阶矩阵的特征多项式为不可约多项式(计算过程见附件 2),因式分解难度达 2^37,10 万次 / 秒计算机需 1.3×10^7 年才能破解;36 阶(非质数)矩阵的特征多项式可分解为 (λ 1)(λ^35 ...),破解难度降至 2^25,仅需 1 年即可破解”,数据支撑质数阶选型的安全性优势。
专家评审意见栏显示:“长报文分组补零策略需优化 —— 原‘固定补零’易被攻击者利用规律,建议采用‘随机位置补零 1 字节校验位’,校验位记录补零数量,既保障分组完整性,又避免规律泄露,37 阶矩阵分组逻辑需据此调整”,为后续设计提供优化方向。
档案末尾 “选型确认表” 有李工、周工及 5 位专家的签名,日期为 1964 年 4 月 15 日,标志 37 阶矩阵选型正式确定,加密逻辑设计进入具体数学模型构建阶段。
四、37 阶矩阵加密逻辑的核心设计
吴工团队首先构建 37 阶矩阵加密的数学模型,核心逻辑分为 “明文分组 - 矩阵构造 - 多轮变换 - 密文输出” 四步:第一步,明文按 37 字节分组,不足 37 字节的分组采用 “随机位置补零 1 字节校验位”(校验位存于第 37 字节),确保每组为 37×1 列向量;第二步,构造 37 阶可逆变换矩阵 M(元素取值 0-1,符合二进制运算);第三步,向量与矩阵 M 相乘(模 256 运算,避免数据溢出),重复 8 次变换(每次使用不同矩阵 M1-M8);第四步,将 8 次变换后的向量拼接,输出密文。
37 阶可逆矩阵的构造是设计关键:吴工采用 “随机生成 可逆验证” 策略,通过计算机(当时的电子管计算机)随机生成 100 个 37 阶 0-1 矩阵,再通过高斯消元法验证可逆性,最终筛选出 8 个可逆矩阵(M1-M8),如 M1 的第 1 行元素为 [1,0,1,...,0,1](37 个元素,含 19 个 1、18 个 0),经验证其逆矩阵存在,且变换后数据混淆度达标。
长报文分组优化按专家建议实施:陈工设计 “随机补零算法”,对不足 37 字节的分组(如最后一组仅 29 字节),随机选择 8 个位置插入零字节(而非固定在末尾),并在第 37 字节记录补零位置索引(通过二进制编码表示),解密时可根据索引准确移除零字节,避免补零规律被破解者利用。
设计中解决 “矩阵乘法运算耗时” 问题:初期 37 阶矩阵乘法需 37×37=1369 次乘法运算,耗时 0.8 秒 / 次变换,8 次变换共 6.4 秒,加上分组与拼接耗时,总耗时达 7.2 秒 / 1000 字符(接近目标 7 秒)。吴工优化运算顺序,将矩阵按 “4×4 子矩阵” 拆分,通过子矩阵并行运算,将单次变换耗时降至 0.7 秒,总耗时缩短至 6.8 秒,满足效率要求。
1964 年 5 月中旬,37 阶矩阵加密核心逻辑设计完成,形成《37 阶矩阵加密逻辑数学模型报告》,包含四步逻辑流程、8 个变换矩阵参数、补零算法、运算优化方案,共 62 页,为后续仿真测试与流程图绘制提供详细设计依据。
五、加密逻辑的仿真测试与正确性验证
逻辑设计完成后,郑工团队搭建专项仿真平台,开展 “正确性 - 安全性 - 效率” 三维测试,测试数据选取 10 类实战常见密文(含军事指令、边防巡逻报告、铁路调度信息等),每类数据 1000 字符,共 字符,确保测试覆盖全场景。
正确性验证聚焦 “加密 - 解密完整性”:对 字符明文进行加密,再通过 8 个矩阵的逆矩阵(M1?1-M8?1)解密,结果显示解密后明文与原明文完全一致(错误率 0),补零算法可准确移除零字节(校验位识别准确率 100%),验证逻辑可逆性与完整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安全性测试通过 “攻击仿真” 实现:模拟两种主流攻击方式 —— 暴力破解(10 万次 / 秒计算机)与差分分析,测试显示:暴力破解 72 小时仅遍历 2^42 种可能(不足 37 阶矩阵解空间的 10^-19),未成功破解;差分分析 次攻击仅成功 3 次,成功率 0.03%,优于≤0.05% 的目标。
效率测试在模拟实战环境下进行:-40℃低温环境中,1000 字符加密耗时 6.8 秒(指标≤8 秒),加密速度达 147 字符 / 秒(指标≥100 字符 / 秒);多节点(10 节点)协同加密时,因分组数量减少,同步延迟降至 12 秒(指标≤18 秒),所有核心效率指标均优于要求。
1964 年 5 月底,《37 阶矩阵加密逻辑仿真测试报告》完成,共 45 页,包含 10 类数据的测试原始记录、攻击仿真结果、环境适应性数据,通过内部评审,确认加密逻辑满足设计目标,可进入算法流程图绘制阶段。
六、历史补充与证据:加密逻辑设计手稿与测试记录
1964 年 3-5 月的《37 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手稿与仿真测试记录》(档案号:JX-1964-002),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吴工的矩阵构造推导、陈工的分组算法设计、郑工的测试原始数据,共 186 页,是设计过程的直接见证。
矩阵构造推导手稿第 32 页显示:“M1 矩阵第 5 行元素 [0,1,0,...,1,0],通过高斯消元法计算其行列式值为 1(模 2),可逆性验证通过;M1 逆矩阵第 10 行元素 [1,0,...,0,1],解密时与密文向量相乘可恢复中间明文向量”,推导步骤清晰,可逆性验证过程完整。
分组算法设计手稿第 15 页记录:“测试用例:明文‘边防巡逻队今日 18 时归队’(29 字节),补零位置随机选择第 3、7、12、15、19、23、28、32 字节(共 8 个零字节),第 37 字节校验位编码为‘0’(二进制,对应十进制 72,记录补零数量),解密时根据校验位准确移除零字节,恢复原明文”,补零算法实例具体可追溯。
仿真测试记录页(5 月 20 日)显示:“-40℃环境测试,第 5 组军事指令数据(1000 字符),加密耗时 6.78 秒,解密后与原明文对比,无字符差异;差分分析攻击第 8762 次尝试时成功 1 次,攻击成功率 0.0302%,符合设计目标”,测试数据精确,验证逻辑正确性。
手稿末尾有设计团队的每日工作记录,如 “4 月 28 日:解决 M3 矩阵不可逆问题,重新生成并验证”“5 月 15 日:优化分组算法,补零位置从固定改为随机,攻击成功率从 0.08% 降至 0.03%”,还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与优化轨迹。
七、算法流程图的绘制与标准化
1964 年 6 月初,算法流程图绘制工作由赵工负责(新增图形设计专员,具备军用标准流程图绘制经验),团队首先确定流程图绘制规范,遵循 1964 年《军用电子设备算法流程图绘制标准》(GJB-1964-002),明确符号含义(如矩形表示 “操作”、菱形表示 “判断”、箭头表示 “流程方向”)、字体大小(标题三号、内容五号)、颜色标准(操作框蓝色、判断框黄色)。
流程图按 “加密 - 解密” 两大模块绘制,加密模块分为 6 个核心步骤:①明文输入与长度判断;②37 字节分组(含随机补零与校验位添加);③37 阶矩阵 M1 变换(模 256 运算);④重复 M2-M8 变换(共 8 次);⑤变换后向量拼接;⑥密文输出,每个步骤标注输入输出参数(如 “步骤②输入:明文片段;输出:37×1 列向量”)。
解密模块对应加密流程反向设计:①密文输入与分组(拆分 37 字节向量);②M8?1 逆矩阵变换(模 256 运算);③重复 M7?1-M1?1 变换(共 8 次);④校验位识别与零字节移除;⑤明文片段拼接;⑥明文输出,确保与加密流程完全可逆,流程图中用虚线箭头标注加密与解密的对应关系。
流程图还包含 “异常处理分支”:如步骤②中 “明文长度为 0”(空输入)、步骤③中 “矩阵运算溢出”(虽已通过模 256 避免,但预留处理逻辑),异常分支标注 “报警提示” 与 “流程终止”,确保算法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1964 年 6 月中旬,算法流程图绘制完成,共 2 张 A0 尺寸图纸(加密模块 1 张、解密模块 1 张),标注图号 “LF-73-001”“LF-73-002”、绘制人(赵工)、审核人(李工)、日期(1964.6.15),通过国防科工委标准化部门评审,确认符合军用标准,可用于后续代码固化与硬件设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