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不留神就穿越 > 第46章 粮仓

一不留神就穿越 第46章 粮仓

作者:踏七星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29 19:12:32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大夏 173 年开春,吴家堡的积雪彻底消融,田埂上冒出嫩绿的麦苗,工坊里的铁锤敲打声此起彼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叶青云却没有丝毫放松 —— 白毛风肆虐蛮族草原的惨状,始终萦绕在他脑海里,尤其是蛮族牧民因缺粮陷入绝境的画面,让他下定决心:必须在吴家堡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以防未来遭遇天灾时,百姓们不至于无粮可吃。

这天,叶青云召集袁七、耶律夫人、王五、唐师傅等核心成员,还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中枢府召开粮仓建设议事会。堂屋里,众人围坐在一张大桌旁,桌上摊着吴家堡的地图,叶青云开门见山:“上次蛮族遭遇白毛风,缺粮差点引发大乱,咱们吴家堡虽未受重创,但也要未雨绸缪。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商量建粮仓的事,怎么建、用什么方式储粮,大家都说说想法。”

话音刚落,老农李伯就率先开口:“首领,咱们祖祖辈辈储粮,都用‘地坑储粮法’。在地上挖个大坑,底下铺层干草,再垫层油纸,粮食倒进去后,上面盖层土,既能防潮,又能保温,还省事。”

另一位老农张叔也附和道:“是啊,地坑储粮成本低,不用建房子,挖好坑就能用。去年我家就挖了个小坑,存的玉米到现在还好好的,没发霉。”

袁七却摇了摇头,皱着眉说:“地坑储粮是省事,但缺点也很明显。咱们吴家堡地势不算高,雨季容易积水,地坑一旦进水,粮食就会受潮发霉;而且地坑在地下,取粮不方便,要是存得多了,还得派人下去挖,费时费力。”

唐师傅也点头赞同:“袁主事说得对,我在工坊做过试验,地坑储存的粮食,含水量比地上储存的高不少,要是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用不了多久就会发芽。咱们要是建粮仓,得存够全堡人一年吃的粮食,地坑肯定不行。”

“那用‘堆储法’怎么样?” 有个年轻的伙计提议,“在空地上搭个棚子,把粮食堆在棚子里,底下垫些木板防潮,既方便晾晒,又容易取粮。”

这话刚说完,就被李伯否定了:“堆储法更不行!粮食堆得太厚,中间的热量散不出去,很容易发热、生虫,严重的还会自燃起火。前年邻村就有人用堆储法存麦种,结果半夜粮食堆着火了,烧了大半,损失惨重。”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有人坚持地坑储粮的便捷,有人担心受潮;有人认可堆储法的省事,有人害怕起火。叶青云坐在主位,静静听着大家的意见,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目光落在吴家堡东侧的一片空地上 —— 那里地势较高,远离水源,通风条件好,是建粮仓的绝佳位置。

“大家先停一停。” 叶青云开口,堂屋里瞬间安静下来,“地坑储粮防潮难,堆储法防火难,那咱们就结合两者的优点,建‘立式仓储’怎么样?”

“立式仓储?” 众人都露出疑惑的神色,显然没听过这种储粮方式。

叶青云站起身,走到地图旁,指着东侧的空地说:“咱们在这片空地上,建几座立式粮仓,高度设为九米,每间隔三米高,就留一道通风口,既能散热,又能防潮;粮仓底部架空,用石柱支撑,离地面一米高,防止地面湿气往上渗;粮仓顶部做成斜坡,盖上瓦片,既能挡雨,又能在顶部搭架子,晾晒粮食。”

他顿了顿,又详细解释:“这样一来,粮食从底部的入口装进去,分层存放,每层都有通风口,热量能及时散出去,不会集中起火;底部架空,地面的湿气进不来,粮食就不容易受潮;顶部能晾晒,收粮时可以直接在粮仓顶部晒干,省去搬运的麻烦;取粮时从侧面的出口拿,不用像地坑那样费力,也比堆储法方便。”

众人听完,都眼前一亮。袁七兴奋地说:“首领这个主意好!既解决了地坑受潮的问题,又避免了堆储法发热起火的隐患,还能兼顾晾晒,一举多得!”

唐师傅也点点头,立刻在纸上画起草图:“我看行!粮仓的墙体用砖石砌筑,结实耐用;通风口可以做成活动的,雨季关上挡雨,晴天打开通风;底部的入口和侧面的出口,都装上闸门,防止老鼠和虫子进去。”

李伯和张叔对视一眼,也笑着说:“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储粮法子!这样建出来的粮仓,肯定能存住粮食,咱们也放心!”

细节很快敲定:计划建造四座立式粮仓,每座粮仓直径十米,高九米,能储存十万斤粮食,四座总共能储存四十万斤,足够全堡五千多人吃一年;粮仓墙体用本地的青石和黏土砌筑,内部抹一层石灰,防止受潮;通风口每座粮仓设三道,分别在三米、六米、九米处,每个通风口宽半米、高一米,装有木质百叶窗,可随时开关;粮仓底部用二十根石柱支撑,入口处设传送带,方便装粮;顶部除了斜坡瓦片,还搭建木质晾晒架,配备防雨布,雨天可遮盖;粮仓周围挖一圈排水沟,防止雨季积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不留神就穿越请大家收藏:()一不留神就穿越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议事会结束后,叶青云立刻安排人手:袁七负责采购砖石、木材、石灰等建材;唐师傅带领工坊的工匠,负责粮仓的设计和建造;王五从内卫中抽调五十人,帮忙搬运建材、平整场地;李伯和张叔则带着村里的老农,负责指导粮食储存的细节,比如如何分层堆放、如何放置防虫的草药等。

第二天一早,东侧的空地上就热闹起来。工匠们先平整场地,用石灰画出四座粮仓的位置;内卫队员们则推着小车,来回搬运砖石和木材;老农们在一旁指导,告诉大家地基要挖多深、石柱要埋多牢。唐师傅拿着图纸,穿梭在工地之间,时不时停下来,和工匠们讨论细节:“这个通风口的百叶窗,要做得密一些,既能通风,又能挡住雨水;粮仓内部的石灰,要抹得均匀,不能有缝隙,不然容易受潮。”

建造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粮仓的高度有九米,砌筑墙体时,工匠们需要搭很高的脚手架,既危险又费力。唐师傅就想了个办法,让工匠们先砌到三米高,安装第一道通风口,再在上面搭脚手架,继续往上砌,这样既安全,又能随时检查通风口的安装情况。

还有粮仓顶部的晾晒架,一开始用的是普通木材,李伯看了后摇头说:“不行,普通木材容易受潮腐烂,晾晒架得用硬木,比如槐木或者榆木,这样能用十几年。” 叶青云立刻让人更换木材,虽然成本增加了一些,但能保证粮仓的耐用性。

附近的村民们听说要建能防受潮、防起火的 “立式粮仓”,都主动过来帮忙。有的村民家里有多余的木材,就主动送到工地;有的村民擅长木工,就帮忙制作通风口的百叶窗;妇女们则带着自家的针线,帮忙缝制顶部的防雨布。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粮仓不仅是储存粮食的地方,更是应对天灾的 “救命仓”,建得越结实,大家心里越踏实。

一个月后,四座立式粮仓终于建成。远远望去,四座圆柱形的粮仓矗立在空地上,青石墙体泛着淡淡的光泽,三道通风口整齐排列,顶部的瓦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四座坚固的 “粮食堡垒”。村民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有的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墙体,有的爬上顶部的晾晒架,兴奋地说:“这么结实的粮仓,就算再遇到白毛风,咱们也不怕没粮吃了!”

叶青云和耶律夫人也来到粮仓前,看着眼前的成果,脸上满是欣慰。唐师傅指着粮仓,向叶青云介绍:“首领,您看,每座粮仓都做了试水试验,下雨天没有漏水;通风口的百叶窗开关灵活,能根据天气调节;底部的传送带也安装好了,装粮的时候很方便。”

叶青云点点头,让人拿来几袋粮食,亲自试验装粮和取粮。粮食通过传送带,轻松地送进粮仓底部,再通过内部的隔板,分层堆放在粮仓里;取粮时,打开侧面的闸门,粮食就顺着出口流出来,省时又省力。老农们也检查了粮仓内部,笑着说:“这样分层堆放,通风又好,粮食肯定能存得住!”

当天下午,吴家堡就开始往粮仓里储存粮食。村民们推着小车,将自家多余的粮食送到粮仓,袁七带着人,仔细登记每户储存的粮食数量,给大家发放 “存粮凭证”—— 凭证上写着户主姓名、存粮种类和数量,以后需要时,凭凭证就能取粮。

刘一棍和马寡妇也推着一车玉米来到粮仓,看着粮食被顺利送进粮仓,刘一棍笑着说:“以后再也不用怕粮食受潮发霉了!有了这粮仓,就算遇到天灾,咱们一家六口也饿不着了!” 马寡妇也点点头,眼里满是安心。

除了村民储存的粮食,叶青云还从吴家堡的公粮中,拿出十万斤粮食,存入粮仓作为 “应急储备粮”,由袁七专门负责管理,定期检查粮食的储存情况,每月通风、晾晒一次,确保粮食不会变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管理粮仓,叶青云还让李伯和张叔编写了《粮仓管理口诀》,教大家如何判断粮食是否受潮、如何防治虫害、如何调节通风口等,口诀通俗易懂,村民们很快就记住了。

几个月后,中原地区遭遇旱灾,粮食歉收,附近几个县的粮价再次上涨。但吴家堡的村民们却一点也不慌 —— 大家看着四座装满粮食的立式粮仓,心里踏实得很。有村民感慨地说:“多亏了叶首领,建了这么好的粮仓,不然咱们今年怕是要饿肚子了!”

叶青云站在粮仓旁,看着村民们安心劳作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一座坚固的粮仓,不仅能储存粮食,更能储存百姓的安心。未来,不管遇到什么天灾,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吴家堡的百姓就能安稳度日,吴家堡也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继续发展壮大。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四座立式粮仓上,给它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粮仓周围,孩子们在追逐打闹,村民们在田埂上劳作,工坊里的机器声依旧响亮。吴家堡的日子,就像这装满粮食的粮仓,充实而安稳,充满了希望。

锄禾日当午、锄禾很辛苦。当午太阳高,晒。。。。。想起了悯农这首诗,也不知道对不对。

喜欢一不留神就穿越请大家收藏:()一不留神就穿越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