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二十八章 李清照乱世悲歌:婉约词宗,身世飘零

两宋之交的风云,裹挟着汴京的繁华与临安的离乱,将一位婉约词宗的人生揉碎在兵戈与泪水中。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不仅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更是一位被时代洪流卷走的“文化符号”。她以笔为剑,在“寻寻觅觅”的词句中刻下乱世的伤痕;以心为灯,在“生当作人杰”的呐喊中点燃女性的尊严。当我们翻开《漱玉词》,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才女的悲欢,更是一个时代的侧影——她的词,是婉约词的巅峰;她的人,是乱世中最动人的悲歌。

一、少年词心:汴京深宅里的“清露晨流”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文学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乃宰相王珪之女,亦善文墨。《宋史·李格非传》载:“(李格非)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这样的家庭环境,为李清照的成长铺就了一条“诗礼传家”的坦途。

1.1 名门之后:文化基因的浸润

李清照的童年,是在“图书满架、墨香盈室”的环境中度过的。李格非藏书丰富,常与友人论诗谈文;王氏出身官宦,亦能诗善赋。《漱玉词》中最早的词作虽无确切纪年,但从“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的轻盈笔调,已可见其对自然与生活的敏锐感知。这种“家学渊源”的浸润,使她在少女时期便已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桎梏,以诗言志、以词寄情。

1.2 天才初绽:少女词人的灵秀与锋芒

李清照十六七岁时,已在汴京文人圈崭露头角。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泼笔调,描绘了少女泛舟游湖的欢愉;《点绛唇·蹴罢秋千》则通过“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细节,刻画出待字闺中的娇憨与灵动。这两首词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语言清新自然,更因其中暗含的“生命意识”——她不是被动接受礼教规训的“闺阁女子”,而是以好奇与热情观察世界的“独立个体”。

时人评价李清照“倜傥,有丈夫气”(晁补之《风林火山集》),这种“丈夫气”在她的早期词作中已初现端倪。她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以“绿肥红瘦”的意象感叹春光易逝,既有对自然规律的哲思,亦有对生命短暂的敏感;她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虽为咏史,却暗含对“丈夫气”的推崇——这种刚柔并济的气质,贯穿了她的一生。

二、金石姻缘:青州归来堂里的“并蒂莲”

18岁那年,李清照嫁与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赵挺之官至宰相),却与世俗纨绔不同,痴迷金石考据之学。两人的相遇,被后世誉为“才子配佳人”的典范,更因“赌书泼茶”的雅事,成为中国文人婚姻的标杆。

2.1 佳偶天成:灵魂共鸣的起点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始于“志同道合”。据《金石录后序》记载,二人婚后“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段“赌书泼茶”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夫妻间的默契,更折射出他们对学术的共同热爱——李清照并非“内助”,而是赵明诚学术道路上的“同路人”。

赵明诚痴迷金石,李清照便全力支持。她不仅参与整理拓片,还以“易安体”为金石题跋,将文学与学术熔于一炉。《金石录》中收录的许多碑刻,背后都有李清照的身影:“(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金石录后序》),她不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是学术的见证者。

2.2 盛世欢歌:青州十年的学术巅峰

1107年,赵挺之去世后,赵明诚携李清照退居山东青州“归来堂”,度过十年“静治铜器,日夕校勘”的平静时光。这段时间,是李清照人生的“黄金期”:她协助赵明诚编撰《金石录》,访遍齐鲁碑刻,积累起千余卷金石拓片;她的词作也从“少女情思”转向“雅正深婉”,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重阳寄夫,将相思之情融入历史意象,词境更显厚重。

青州十年,既是李清照学术生涯的巅峰,也是她与赵明诚情感的“蜜月期”。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往事的追忆,更是对“精神共鸣”的珍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能与丈夫共享学术乐趣的女性,堪称“凤毛麟角”。

三、靖康离乱:山河破碎中的“金石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125年,金灭辽后南侵;1126年,金军围困汴京(靖康之变);1127年,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轨迹。

3.1 铁蹄南下:盛世崩塌的“惊梦”

靖康之变的消息传到青州时,李清照正与赵明诚整理《金石录》。她在《金石录后序》中痛述:“建炎元年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为了保存金石文物,她不得不放弃大部分家当,仅带十五车书籍、拓片南下。

南渡途中,李清照经历了生平最艰险的时刻:“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金石录后序》)她目睹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也见证了“中原板荡,衣冠南渡”的离乱。此时的她,不再是青州归来堂中吟诗作词的闺秀,而是一位背负文化使命的“守护者”。

3.2 金石散佚:文化瑰宝的“烟消云散”

赵明诚抵达江宁(今南京)后,任江宁知府。但仅一年后(1129年),赵明诚便因“缒城宵遁”(弃城逃跑)被罢官,不久病逝于建康。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丈夫的猝死,让她失去精神支柱;更致命的是,她押运的金石文物在兵乱中屡遭劫掠——“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

半生心血毁于一旦,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悲叹:“呜呼!楚弓楚得,岂若是乎?求书之难,而着录之不易,可不慎欤!”这场“金石劫”,不仅是个人收藏的毁灭,更是宋代文化的重大损失——《金石录》中收录的一千九百余篇金石铭文,许多就此失传。

四、漂泊孤影:南宋初年的“词心泣血”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孤苦无依,又逢乱世,文物散佚,生活艰难。此时的她,不仅要面对生存压力,更要承受舆论的审判。

4.1 再嫁风波:生存困境中的“世俗枷锁”

1132年,李清照因“避乱”再嫁张汝舟。这段婚姻仅维持百日,便因张汝舟贪图其金石文物、甚至“妄增举数”(科举舞弊)而破裂。李清照状告张汝舟,虽最终离婚(宋代法律允许妻子告发丈夫,但需服刑两年),却陷入“再嫁再离”的舆论漩涡。

当时的理学家如朱熹等,借此事攻击李清照“不守妇道”;《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上綦崈礼,叙其冤。”这场风波,暴露了南宋初年女性在婚姻与生存中的困境——她们既无财产权,也无离婚自由,即便才名远播,仍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4.2 晚年词境:从“婉约”到“沉郁”的蜕变

南渡后的词作,是李清照文学成就的高峰。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再嫁的打击,她的词风从早期的明丽转为沉郁,情感更显苍凉。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其代表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全词以十四个叠字开篇,将孤独、哀痛、漂泊之感推向极致。这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手法,正是她提出的“易安体”的典型特征——语言自然流畅,却意境深远。

其他名篇如《永遇乐·落日熔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通过今昔对比,写尽南渡前后的沧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以“舟载不动愁”的意象,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词境更显深邃。

五、词宗永耀:乱世中的“文化丰碑”

李清照的一生,是“才女”的一生,更是“乱世飘零者”的一生。她以词为舟,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记录悲欢;以心为灯,在文化的星空中点亮女性的光芒。

5.1 文学成就: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词论》),强调词与诗的区别,主张词需“协律”“尚故实”“主情致”。她的创作完美践行了这一理论:语言上,善用口语化的“易安体”(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自然流畅却意境深远;情感上,将个人悲欢融入时代洪流,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又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细腻,刚柔并济。

清代学者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她不仅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更被现代学者叶嘉莹称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5.2 身后余韵:从“婉约词宗”到“文化符号”

南宋后期,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刊行,逐渐被主流文坛认可。朱熹虽批评其“再嫁”之事,却不得不承认“易安词甚佳”(《朱子语类》)。元明清三代,李清照的影响持续扩大:明代杨慎称其“当行本色,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清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赞:“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现代视角下,李清照的形象超越了“婉约词人”的单一维度,成为女性独立、文化坚守的象征。她的“生当作人杰”,不仅是个人的志向,更是对女性价值的重新定义;她的“寻寻觅觅”,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哀歌,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

六、乱世中的“词魂”

李清照的一生,是“才女”的一生,更是“乱世飘零者”的一生。她以词为舟,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记录悲欢;以心为灯,在文化的星空中点亮女性的光芒。当我们重读《漱玉词》,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婉约词宗的才情,更是一位女性在男权社会与动荡时代中的坚韧与觉醒。她的词,是乱世的哀歌,更是文化的丰碑——正如她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言:“岂人性之所着,死生不能忘之欤?”这种对文化、对生命的执着,正是她穿越千年仍被铭记的原因。

在两宋之交的血色黄昏中,李清照如同一盏孤灯,照亮了“婉约词宗”的道路——这条路或许不够壮烈,却足够温暖;或许不够显赫,却足够长久。她的名字,已与“宋词”“文化”“女性”紧密相连,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复制的传奇。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