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二十六章 南宋抗金烽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山河破碎下的民族存亡之战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城破,金军铁蹄踏碎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华。《靖康要录》载:“金人索金银、骡马、珍宝、子女,凡四方贡赋、库藏、市易、园宅、市井、寺观、医卜、伎艺、娼优之籍,皆括之。”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太上皇(徽宗)披缁衣,乘牛车,行泥潦中”,中原百姓在“剃发易服”的屠刀下苟活。这场“靖康之变”不仅是政权的崩塌,更是华夏文明的一次生死劫——北方沃土沦陷,衣冠南渡,南宋政权在临安(今杭州)的烟雨中艰难奠基。

面对金军“直捣吴会”的威胁,南宋君臣在“偏安”与“复仇”的抉择中挣扎,而中原遗民则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从宗泽“过河!过河!”的悲怆呐喊,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慷慨悲歌;从黄天荡的江涛困金,到郾城的铁浮屠对决,抗金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对抗,更是中原文明存续、民族精神的生死保卫战。这场持续十三年的烽火(1127-1141),既是汉唐以来“华夷之辨”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守土有责”精神的集中爆发。

一、风雨飘摇:南宋初立的抗金背景

1.靖康之变的连锁反应:北宋灭亡的深层危机

北宋的覆灭并非偶然。《宋史·食货志》记载,真宗朝“天下岁入钱四百五十万缗,天禧末增四百五十万缗,庆历间至三千九百万缗”,但“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愈演愈烈。至哲宗朝,官员数量较真宗时膨胀近三倍,“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财政支出中“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军事上,“将从中御”的祖宗之法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战”,河北边军“卒骄将惰,粮匮器朽”(《续资治通鉴长编》)。

更致命的是外交误判。1120年,宋徽宗联金灭辽,以为“取燕云如反掌”,却不知金人“灭辽之后,必及宋”(《三朝北盟会编》)。1125年金灭辽后,完颜宗翰(粘罕)率西路军直逼太原,完颜宗望(斡离不)东路军直取汴京,两路合围,“汴京孤立,无险可守”。宋钦宗慌乱中罢免李纲,开城投降,酿成“靖康之耻”。

2.南宋政权的艰难奠基:合法性危机与抗金共识

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宋高宗。此时的南宋政权如风中残烛:北方领土尽失,“两河、山东数千里,州县尽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禁军主力在汴京保卫战中折损殆尽,“禁卫单寡,兵不满万”(《宋史·兵志》);更棘手的是“法统”争议——金人扶持的张邦昌“伪楚”政权尚未彻底瓦解,士大夫质疑赵构“以藩邸入继大统”的合法性。

为稳固统治,赵构必须回应两大诉求:一是收复失地以正名,二是整合民心以立本。《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建炎元年(1127)六月,李纲出任右相,提出“雪靖康之耻,当以守河为上策”,主张“招抚河北、河东义军,以为藩蔽”。这一主张迅速得到响应:河北“八字军”首领王彦率部十万,“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河东“红巾军”活跃于太行山,“官军不敢犯”;江南百姓“结寨自保”,“农夫持锄,妇人负箧,皆知有抗金之事”(《鸡肋集》)。

3.金朝的战略误判:“速灭南宋”的冒进陷阱

金人虽灭北宋,却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完颜宗翰认为“宋之根本在河北,河北既平,宋自瓦解”(《金佗稡编》),因此推行“分兵略地”政策:宗翰守山西,宗望取河北,主力南下攻宋。但他们对南方地形、气候缺乏了解——长江天险、江南水网远非北方平原可比;更低估了南宋的抵抗意志。《大金国志》载,宗望初入汴京时,“见宋军虽败,犹能聚兵巷战”,已感“宋人未可轻”。

更关键的是,金人“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激化了矛盾。他们在占领区“括金银、驱丁壮、毁庐墓”(《靖康要录》),甚至“以汉人充军前驱,死者什九”(《呻吟语》)。这种暴行反而激发了中原百姓的反抗:“河东、河北之民,所在结为红巾,出没山谷,时出挠金人”(《续资治通鉴》)。金人这才意识到:“灭宋易,治宋难。”

二、血火江淮:抗金名将的浴血征程

1.初期防御:从混乱到整合(1127-1130)

宗泽守汴:老将的“中兴梦”

建炎元年(1127)冬,金军分三路南下,目标直指扬州(赵构此时驻跸于此)。宗泽以69岁高龄出任东京留守,临危受命收拾汴京残局。他的第一步是“整军”:收编散兵游勇,“募义兵百万,分屯要害”;第二步是“抚民”:“蠲租税、弛商禁,复业之民给牛种,流亡者官为资送”;第三步是“联义”:致书河北义军首领王彦、杨进,“许以便宜从事”,形成“官军-义军”联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宗泽最着名的举动是“请驾北伐”。他从建炎元年十二月至二年七月,连续上24道《乞回銮疏》,疾呼:“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宗忠简公集》)但赵构畏惧金军,只回“卿言虽切,然朕之深虑,不在河北,而在江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二年七月,宗泽忧愤成疾,临终前三呼“过河!过河!过河!”(《宋史·宗泽传》),一代抗金名将以悲剧方式谢幕。

黄天荡之战(1130):韩世忠的“江涛困金”

宗泽死后,金军卷土重来。建炎三年(1129),完颜宗弼(兀术)率十万大军渡江南下,追击赵构至明州(今宁波),因“舟船不习水战”(《金佗稡编》)被迫北撤。此时,韩世忠率八千水军屯驻镇江,决心“邀击于江”。

金军自镇江渡江北上,韩世忠“以海舰进泊金山下,预以铁绠贯大钩,授骁健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待金军舟船过焦山,宋军“鼓噪而出,舟中忽发一铁钩,钩其首舟,急拽入吾军”,金军大乱。更绝的是,韩世忠利用长江天险,“命以火箭射其舟,舟多焚,敌始骇”(《三朝北盟会编》)。宗弼被困黄天荡(今南京东北)48天,粮尽援绝,“掘蚓为食,易马而炊”(《呻吟语》)。

黄天荡之战虽未全歼金军(宗弼最终凿渠逃至建康),却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自金人入中原,凡宋师临阵,未尝有敢撄其锋者,至是始知畏。”更重要的是,此战极大鼓舞了江南民心——“父老相庆曰:‘王师果能复中原乎?’”(《鸡肋集》)

2.中兴**:岳飞与“连结河朔”战略(1131-1140)

郾城大捷(1140):岳家军的“铁浮屠”对决

绍兴六年(1136),岳飞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提出“连结河朔”的战略:“若诸将渡河,吾愿为前驱,庶几恢复中原。”(《金佗稡编》)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河南为跳板,联合北方抗金义军,形成南北夹击”。经过三年整军,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宋史·岳飞传》),麾下“背嵬军”(精锐步兵)八千人,“马军一万五千”,成为南宋最强大的机动部队。

绍兴十年(1140),金人撕毁和议,宗弼率大军南侵,“号百万,分四路入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岳飞抓住战机,自襄阳北进,连克颖昌(今河南许昌)、陈州(今河南淮阳),兵锋直逼旧都开封。宗弼急调精锐“铁浮屠”(重甲骑兵,人马皆披重甲)与“拐子马”(左右翼轻骑,机动突击)共三万余人,直扑郾城(今河南漯河)。

面对金军“铁浮屠 拐子马”的“王牌组合”,岳飞早有准备:“铁浮屠人马皆重甲,吾以麻扎刀破其骑;拐子马轻而不整,吾以背嵬军冲其阵。”(《金佗稡编》)战斗中,岳云率八百背嵬军“手捽刃入阵,父子所向皆靡”(《宋史·岳云传》);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杀数百人,身被数十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最终,岳家军“大破之,追奔十五里,中原大振”(《金佗稡编》)。

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推进至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距旧都仅二十里。此时,河北义军“梁兴、董荣等举义响应,所至响应”(《三朝北盟会编》),百姓“顶盆焚香,奉牛酒迎王师”(《鄂王行实编年》)。若能继续北进,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连结河朔”的理想与局限

“连结河朔”是岳飞抗金的核心战略,其本质是“以民为本”的战争观。《金佗稡编》载,岳飞认为“河北、河东之民,皆吾赤子,岂忍弃之?”因此,他不仅派梁兴、赵云等将领深入敌后,还“榜谕河北豪杰,许以官爵、田宅”,鼓励义军“袭扰金营、断其粮道”。这种“官军-义军”协同模式,在绍兴六年(1136)的“商州之战”中已初见成效:义军“焚其积聚,杀其将校”,官军趁机收复商州。

然而,这一战略最终未能实现,根源在于南宋朝廷的猜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赵构曾对岳飞说:“卿孤军,不可久留。”秦桧更直接反对:“我若北伐,敌必并力来攻,东南危矣。”(《三朝北盟会编》)更深层的原因是南宋的“偏安体制”——自赵构渡江以来,“江左偏安”已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恢复中原”意味着重新承担北方边防的经济压力,触及了江南士绅的利益。正如吕思勉所言:“宋室之亡,非金人亡之,乃其自亡也。”

3.后期拉锯:顺昌、柘皋与和议阴影(1140-1141)

顺昌之战(1140):刘锜的“以逸待劳”

郾城大捷后,金军主力转向淮南,企图“以战迫和”。绍兴十年六月,宗弼率十万大军围攻顺昌(今安徽阜阳),声称“三日内破城”。守将刘锜仅率二万弱旅,却以“虚张声势”之计化解危机:他命士兵“偃旗息鼓,示以羸师”,暗中“伏兵于城外草苇中”;待金军攻城疲惫,伏兵尽出,“以强弩劲弓射之”,金军“人马辟易,相蹂践死者无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更绝的是,刘锜利用“暑热”:“金人远来,马无刍秣,吾闭城三日,彼自乱矣。”最终,宗弼“拔营北去,自是不敢复窥淮东”(《宋史·刘锜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顺昌之战被称为“南渡以来,援淮第一”(《读史方舆纪要》),其意义不仅在于守住淮南,更在于证明了南宋军队“以智御力”的可能性——即使兵力处于劣势,仍可通过战术创新扭转战局。

柘皋之战(1141):张俊、杨沂中的“联合作战”

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金军分路南侵,张俊、杨沂中、刘锜三路宋军在柘皋(今安徽巢湖)会战。此战是南宋对金作战规模最大的一次胜利:张俊率“踏白军”(精锐骑兵)正面突击,杨沂中以“长枪手”破金军骑兵,刘锜则“以步兵持长斧破其拐子马”。史载:“金人大溃,退至店埠河,溺死者不可胜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柘皋之捷后,南宋朝廷却急于求和。赵构担心“诸将权重”,密令秦桧“趣班师”。岳飞接到“措置班师”的诏令时,正在朱仙镇与义军联络,悲愤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宋史·岳飞传》)

三、江湖与庙堂:抗金背后的民意与博弈

1.底层民众的抗争:“人民战争”的雏形

南宋抗金的胜利,离不开底层民众的支持。《宋史·忠义传》记载,仅河北地区就有“义兵首领”百余人,“皆率乡里子弟,保聚山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字军”:王彦率部在太行山“筑寨自保”,“每战则披发,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队伍发展到十万余人,“金人患之,悬赏购其首”。

南方百姓则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抗金:江西“义社”组织“乡兵”,“农隙则教战,有事则荷戈”;福建“海舟”商人“私运粮饷”至襄阳,“冒死渡江”;甚至连女性都加入抗金行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康(今南京)妇女“结寨自保,贼至则登陴拒守,贼退则负粮以济官军”。

这种“全民抗金”的局面,本质上是“华夷之辨”与“保家卫国”的双重驱动。正如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金军的屠刀砍向每一个家庭时,反抗不再是军人的专利,而是全体民众的本能。

2.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的斗争贯穿始终。主战派以李纲、宗泽、岳飞为代表,主张“雪靖康之耻”,恢复中原;主和派以赵构、秦桧为代表,主张“偏安求存”,避免与金决战。

李纲任相仅七十五天,便因“言事太锐”被罢免,《宋史》载其“每议事,慷慨激烈,上(赵构)不能堪”。宗泽临终前“三呼过河”,却被朝廷视为“邀功生事”。岳飞的悲剧更具代表性:他不仅因“连结河朔”触犯朝廷“重内轻外”的底线,更因“岳家军”威名太盛,引发“尾大不掉”的担忧。赵构曾对秦桧说:“岳飞军势太盛,非国家之福。”(《三朝北盟会编》)

主和派的逻辑并非完全“卖国”。赵构作为“靖康之变”的幸存者,对金军的恐惧深入骨髓——《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他曾“夜不能寐,绕床而走,谓近臣曰:‘朕尝闻金人欲立藩辅,朕岂可复为俘虏?’”秦桧则更务实:“我之与金,犹两家之邻,和则两利,战则两伤。”(《三朝北盟会编》)但他们共同的底线是“保皇权”,因此必须削弱军权、压制民意。

3.士大夫的精神旗帜:从檄文到文化的抗争

文人群体在抗金战争中扮演了“精神导师”的角色。胡铨在《戊午上高宗封事》中痛斥秦桧:“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胡铨集》)这篇檄文被“士大夫传诵,金人募其书千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成为抗金的精神纲领。

理学家朱熹虽未亲历战场,却通过着述强化抗金的合法性:“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凡为臣子者,皆当以复仇为念。”(《朱子语类》)这种“复仇”话语将军事行动升华为“道德义务”,使抗金从“君主的决策”变为“全民的信仰”。

四、烽火余韵:抗金精神的历史回响

1.军事遗产:战术革新与武器进步

南宋抗金战争推动了军事技术的革新。为对抗金军骑兵,宋军大量使用“床子弩”(射程达五百步)、“突火枪”(最早的管状火器);在水战中,“火药箭”“霹雳炮”成为克制金军楼船的利器。更关键的是战术的成熟:从宗泽的“坚壁清野”到岳飞的“以步制骑”,南宋军队总结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灵活策略,为后世对抗游牧民族提供了经验。

2.民族认同:从“宋民”到“华夏”的觉醒

抗金战争强化了“宋民”的身份认同。北方遗民“虽处胡虏之邦,不忘赵氏之恩”(《蒙鞑备录》),南方百姓“闻王师北伐,皆涕泣相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种“共御外侮”的经历,使“华夏”从“王朝”概念升华为“文化共同体”——无论出身南北,只要“守礼义、尊王室”,便是“中国人”。正如费孝通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抗金战争正是这一“自在实体”巩固的关键节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3.精神象征:岳飞形象的文化塑造

岳飞的形象在南宋后期逐渐被神化。宋孝宗为其平反,追谥“武穆”;宋宁宗追封“鄂王”;元人修《宋史》,称其“尽忠报国,至死不变”。到了明清,“岳母刺字”“直捣黄龙”等故事通过话本、戏曲广泛传播,岳飞成为“忠君爱国”的符号。这种文化塑造并非偶然——每当民族危机降临,人们总会想起“精忠报国”的岳武穆,正如梁启超所言:“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之一。”

五、烽火中的文明韧性

南宋抗金战争是一场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史诗。它始于“靖康之变”的血泪,终于“绍兴和议”的妥协;它见证了宗泽的悲怆、韩世忠的智勇、岳飞的忠烈,也暴露了南宋朝廷的懦弱与短视。但历史的价值,从不在于简单的“胜负”,而在于过程中迸发的精神力量——当山河破碎、皇权崩塌时,中原百姓“毁家纾难”,将士“马革裹尸”,文人“以笔为剑”,共同诠释了“保家卫国”的深刻内涵。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的“韧性”:它不盲目排外,却坚守文化底线;它承认现实差距,却不放弃抗争;它既崇拜英雄,又尊重每一个为生存而战的普通人。正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言:“中国历史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而不中断,正因有此一种‘文化韧性’——无论遭遇何种苦难,总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南宋抗金烽火虽已远去,但其精神仍在延续。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疆域的辽阔、武力的强盛,更在于面对苦难时的团结、坚守信念的勇气,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这,或许就是抗金战争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