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二十四章 文天祥浩然正气:舍生取义,青史留名

天地正气,千秋共仰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统帅张弘范押着文天祥登船北上,准备将他从崖山战场押往大都(今北京)。行至南安(今江西大余),舟过梅岭时,文天祥触景生情,写下“孤舟渐渐脱长淮,星斗当空月照怀。今夜分明栖海角,未应便道是天涯”(《南安军》)。此时的他不会想到,三个月后,自己将在大都柴市口刑场完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终极抉择;更不会想到,七百年后,“天地有正气”的吟诵依然能穿透历史尘埃,在华夏大地上激荡起精神的回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今吉安)人。这位被《宋史》誉为“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的状元郎,本可在南宋偏安的苟安中稳坐庙堂,却以“时穷节乃见”的决绝,将个人命运熔铸进国家危亡的烽烟里。他用一生诠释了“浩然正气”的内涵:从少年时“慨然以功业自许”的家国情怀,到抗元时“日战日败,日败日战”的血性坚守;从囚笼中“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的诗魂淬炼,到刑场上“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生命礼赞——文天祥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个体的生死,成为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图腾。

一、少年磨砺:忠义基因的铸就

(一)家学渊源:庐陵文脉的浸润

文天祥的成长,深深烙印着庐陵文化的底色。吉安自古为“文章节义之邦”,自欧阳修开创“宋学”新风,杨邦乂“宁为赵氏鬼,不为他邦臣”的殉节精神,再到胡铨“义不与桧等共戴天”的直言之勇,庐陵士大夫群体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传统。文天祥的祖父文仪,虽科举未第,却“博通经史,工诗文”,尤重“大节”;父亲文溪(文仪之弟)隐居乡野,“以《春秋》教授乡里”,常以“士当以节气立身”教诲子弟。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中回忆:“(先父)每晨兴,正衣冠危坐,读《春秋》《语》《孟》,终日不少懈。”这种“朝夕诵法孔孟”的家学熏陶,使他自幼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内化为生命信仰。

(二)科举入仕:从“少年得意”到“忧思天下”

宝佑四年(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殿试时,理宗赵昀以“朕观今日,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为策问,文天祥挥毫写下洋洋万言的《御试策一道》。他尖锐指出:“本朝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都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侵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破。”更提出“恢复中原”的具体策略:“简文法以立事,仿祖宗以立制,选任材以立国。”(《文山先生全集》卷一)

这篇策论以“忠愤激烈”的气势震动朝野,理宗亲批“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赐名“天祥”,字“宋瑞”。然而,初入仕途的文天祥很快发现,南宋朝廷早已陷入“主和派”主导的泥潭:权臣贾似道专权误国,边将贪生怕死,民生凋敝,“公田法”“经界法”等改革反成盘剥百姓的工具。

在任宁海军节度判官期间,他连续上书《己未上皇帝书》《轮对札子》,痛陈“君道不纯,臣职不举,国势不固”的积弊,甚至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文山先生全集》卷三)这种“不合时宜”的刚直,既是他“致君尧舜”理想的体现,也为日后“舍生取义”的抉择埋下伏笔。

二、国难当头:从文臣到战士的血性觉醒

(一)临危受命:散尽家财起勤王

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铁蹄踏破长江防线,沿江州郡望风而降。南宋朝廷危在旦夕,太皇太后谢道清急下《哀痛诏》,号召天下勤王。此时的文天祥正在赣州知州任上,闻讯后“捧诏涕泣”,立即“尽以家赀为军费”(《宋史·文天祥传》),联络当地豪杰,招募义军五万人,写下“受宋恩深,今其死矣”(《指南录后序》)的誓词,踏上抗元之路。

这一决定看似“书生意气”,实则是儒家“士”的担当。正如他在《正气歌》中所言:“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文天祥深知“寡不敌众”,却依然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并非鲁莽,而是对“士之节气”的坚守。正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所言:“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周易外传》)文天祥的“器”,正是以血肉之躯扞卫文明道统的使命感。

(二)血战东南:文人统兵的悲壮突围

文天祥的勤王军虽人数众多,却缺乏训练与装备。他率部入卫临安(今杭州)途中,在常州遭遇元军主力。面对“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场,文天祥并未退缩,而是亲自督战。据《指南录后序》记载:“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即便被俘,仍“骂逆贼”不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后,文天祥转战于平江、无锡、海丰等地,以游击战术牵制元军。无锡“夜袭元营”一役中,他趁夜色率军突袭元军水寨,烧毁战船百余艘;汀州(今福建长汀)之战,他又分兵三路,利用山地地形迟滞元军推进。这些战役虽未能扭转战局,却极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元士气。元军统帅伯颜惊叹:“文天祥,宋之健将也!”

(三)五坡岭之变:从抗争者到囚徒的转折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退守广东海丰。此时南宋残余势力已退守崖山,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卫王赵昺为帝,局势已如风中残烛。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文天祥在五坡岭(今海丰北)休整时,遭元军骑兵突袭。他仓促应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被俘时,文天祥“南向再拜”,从容就缚。元将张弘范劝其投降:“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文天祥答:“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宋史·文天祥传》)

五坡岭之变,标志着文天祥“以武抗元”阶段的终结,却开启了“以诗明志”的精神抗争新章。从此,囚笼成了他的“战场”,笔墨成了他的“武器”。

三、囚笼孤光:以诗明志的浩然正气

(一)元营劝降:铁石心肠拒降

从五坡岭被俘至大都,文天祥经历了四年囚禁生涯。这四年间,元廷对他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先是以“宰相之位”相诱,后是以“鼎镬之刑”相胁,甚至派已降的宋恭帝、宋宗室赵尹甫等人劝降。

最严峻的考验来自至元十六年(1279年)的元大都。张弘范押文天祥至崖山,要求他写信招降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提笔写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将诗稿掷还张弘范,掷地有声地说:“国亡,吾不能存,岂能活他人耶?”(《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

(二)《正气歌》:精神世界的史诗书写

至元十八年(1281年),文天祥被囚于大都柴市附近的土牢中。牢房阴暗潮湿,“或日杀一人,或夜杀一人”(《正气歌序》),蚊虫叮咬、饥寒交迫,却未能摧毁他的意志。他将所历所感凝于《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诗中,他将“正气”定义为“时穷节乃见”的精神品格,并列举历史上十二位坚守气节的人物:“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这些人或秉笔直书,或持剑卫国,或啮雪牧羊,共同构成了“浩然之气”的精神谱系。

《正气歌》不仅是文天祥的精神自白,更是儒家“气节观”的集大成之作。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文天祥)以一死报国,而其诗亦遂为千古绝唱。”(《瓯北诗话》)这种“浩然之气”,超越了个体生死,成为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

(三)柴市口刑场:生命的终极礼赞

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亲自劝降:“汝在此久,如能改心易虑,以事朕,当令汝为中书宰相。”文天祥北跪,却坚定回答:“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宋史·文天祥传》)

临刑前,他问明南方方向,“南向拜而死”。刑场百姓哭声震天,有老卒认出他的衣服,从怀中取出“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

这一天,是大都百姓永远铭记的日子。文天祥以生命为代价,践行了“舍生取义”的信念,也让“浩然正气”从抽象的理念,化作具体的精神图腾。

四、青史留芳:超越时代的精神遗产

(一)后世评价:从帝王到草民的共同致敬

文天祥之死,震动朝野。元廷虽为胜者,却在《宋史》中给予他极高评价:“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临刑殊从容。”(《宋史·文天祥传》)元世祖忽必烈亦叹:“是好人也!”(《草木子》)

明清以降,文天祥的地位愈发崇高。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列入“历代忠臣图”,亲自题写“忠烈”匾额;心学大家王阳明赞其“光明俊伟,直与天地同流”(《王文成公全书》);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称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人物”(《饮冰室合集》)。

民间对他的纪念更显真挚。北京、南京、吉安等地建“文丞相祠”,岁时祭祀;江西庐陵“文山书院”至今书声琅琅;福建、广东等地至今流传“文天祥智斗元军”的民间故事。这些纪念,本质上是对“浩然正气”的集体认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精神传承:民族气节的基因密码

文天祥的精神,从未随时间褪色。近代以来,面对列强侵略,无数仁人志士以他为榜样: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变法热血,林觉民“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舍家为国,乃至抗日战场上“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呐喊,皆可视为“舍生取义”的精神延续。

当代社会,物质丰富却精神多元,“浩然正气”依然是稀缺的精神资源。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财富与地位,而在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道德自觉;真正的“英雄”,未必是战功赫赫的将军,更是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原则、扞卫正义的普通人。

五、正气不灭,薪火永传

从庐陵的耕读世家,到临安的勤王义旗;从五坡岭的兵败被俘,到柴市口的从容就义——文天祥的一生,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正气歌”。他的“舍生取义”,不是愚忠,而是对文明道统的守护;他的“浩然正气”,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

七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文丞相祠的古柏下,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依然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更在于精神的挺立;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需要物质的积累,更需要“天地有正气”的文化自信。

正气不灭,薪火永传。这,就是文天祥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