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二十一章 岳家军破敌:精忠报国,勇冠三军

山河破碎风飘絮,铁血铸就岳家魂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的行宫中接过金使送来的“国书”。金太宗完颜晟在信中以“臣构”称之,要求宋廷“奉表称臣,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二)。此时的中原大地,早已沦为金军的“牧马场”:1127年“靖康之变”后,汴京(今开封)被洗劫一空,徽钦二帝被掳北去;1129年金军渡江南侵,宋高宗从扬州仓皇渡江,一路逃至杭州,“江淮以北,悉为金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

在“国破山河在”的绝境中,一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宋史·岳飞传》)的军队横空出世。他们头戴红缨,身披重甲,战旗上“精忠岳飞”四字猎猎作响;他们以“还我河山”为志,用步兵长刀破金军“铁浮屠”,以背嵬军血战金军主力,在郾城、颍昌、朱仙镇三大战役中连挫强敌,将金兀术(完颜宗弼)的“直捣江南”计划彻底粉碎。这支军队,便是岳飞统领的“岳家军”。

从汤阴农家少年到“精忠报国”的统帅,从数千乡勇到十万雄师,岳家军的崛起不仅是一场军事奇迹,更是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将循着历史的脉络,还原岳家军的崛起之路、经典战役与精神内核,解析其“以弱胜强、以血卫国”的英雄史诗。

一、时势造英雄:岳家军的崛起背景与精神奠基

1.1 南宋初年的危局:金军的铁蹄与朝廷的妥协

北宋灭亡的惨状,在《靖康要录》中有血泪记载:“金人索金银、骡马、子女,括之殆尽。汴京之外,州县为之一空。士大夫多被拘絷,妇女死者无数。”(卷七)金军灭辽后南下,仅用一年便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帝及宗室三千余人,中原“井邑丘墟,鸡犬不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

南宋朝廷的建立并未扭转危局。宋高宗赵构虽以“雪靖康之耻”为口号南渡,却始终对金采取妥协政策。他重用主和派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罢免力主抗金的李纲;为躲避金军追击,从南京(今商丘)逃至扬州,又从扬州渡江至杭州,“行在”(临时首都)三迁,百姓“扶老携幼,号哭于道”(《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二)。

更致命的是南宋军队的**。北宋“冗兵”政策导致宋军战斗力低下,“将骄兵惰,粮匮器朽”(《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二)。南宋初年,禁军“皆市井无赖,不习战阵”(《鄂王行实编年》卷一),地方武装“散处村落,不相统一”(《金佗稡编》卷九)。面对金军“铁浮屠”(重甲骑兵)与“拐子马”(轻骑兵)的雷霆之击,南宋军队往往“望风而溃,弃甲曳兵”(《宋史·高宗本纪》)。

1.2 岳飞的崛起:从草莽到统帅的“精忠之路”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身农家。“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宋史·岳飞传》),青年时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金佗稡编》卷四)的勇力,投军抗金。他的军事生涯始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招募的“敢战士”,因屡立战功升为“小队长”。

真正改变岳飞命运的,是东京留守宗泽。1129年金军南侵时,宗泽以70岁高龄留守汴京,组织“八字军”(河北抗金义军)抵抗。岳飞投奔宗泽后,宗泽不仅传授其“阵图战术”,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感染他。史载宗泽临终前,握着岳飞的手说:“汝能继吾志,乃可报国。”(《宋史·宗泽传》)并赠其“精忠”大旗,奠定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精神底色。

1.3 岳家军的组建:“兵非益多也,惟无咎者,足以并力协迹也”(《孙子兵法》)

岳飞组建军队之初,便确立了严格的招募原则。他拒绝“招降流寇”“收编溃兵”的捷径,坚持“募乡农之健者”(《鄂王行实编年》卷一),要求士兵“皆知忠义,无敢为恶”(《金佗稡编》卷九)。这种“兵源本土化”的策略,使士兵与家乡土地紧密绑定,“皆怀收复故土之志”(《续资治通鉴》)。

在编制上,岳家军以“背嵬军”为核心(精锐骑兵与步兵),辅以“前军”“右军”“游奕军”等,总兵力从数千人发展至十万(《宋史·岳飞传》)。其中,“背嵬军”由精锐士兵组成,“皆选材官,号‘背嵬’,盖取其勇冠三军也”(《金佗稡编》卷十六)。这种“核心精锐 外围辅助”的编制,形成了“兵精将勇、上下同心”的战斗集体。

二、 铁血破敌:岳家军的经典战役与战术智慧

2.1 郾城之战(1140年):步兵长刀破金军“铁浮屠”

1140年,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率12万精锐南下,企图“直捣临安”。岳飞率军北伐,连克郑州、洛阳,兵锋直逼旧都开封。金兀术集结主力,企图与岳家军决战于郾城(今河南漯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金军的战术堪称“立体打击”:以“铁浮屠”(重甲骑兵,人和马均披挂厚甲)为先锋,“拐子马”(轻骑兵,两翼包抄)为两翼,辅以“铁鹞子”(重甲步兵)跟进,意图以“三重叠击”碾压宋军。

面对金军的钢铁洪流,岳飞早有准备。他针对金军骑兵冲击力强的特点,命士兵“持长柄刀、大斧,上砍骑兵,下砍马腿”(《宋史·岳飞传》)。长刀可破重甲,大斧专砍马腿——金军骑兵一旦马匹被伤,重甲骑士便会失去机动能力,沦为步兵的活靶子。

更关键的是“阵法灵活”。岳飞采用“叠阵”战术:以拒马桩限制骑兵机动,步兵持长枪、盾牌在前,弓弩手在后,“阵成则进,退则互为犄角”(《金佗稡编》卷十六)。这种战术既避免了宋军“阵形松散”的弱点,又发挥了“以步制骑”的优势。

战役结果震撼人心:岳家军“杀其将阿里孛堇,擒千夫长、百夫长四十八人,杀伤甚众”(《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金兀术战后哀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

2.2 颍昌之战(1140年):背嵬军血战金军主力

郾城战后,金兀术率残部逃至颍昌(今河南许昌),纠集13万兵力反扑,企图夺回颍昌以屏障开封。岳飞命其子岳云率“背嵬军”(8000精锐)驰援。

岳云“手握两柄铁椎,重八十斤”(《宋史·岳云传》),率先冲锋。背嵬军“人人奋死,无不一当十”(《鄂王行实编年》卷二),与金军展开肉搏。与此同时,岳飞另遣“游奕军”绕至金军后方,焚烧其粮道;命步兵“以拒马阻塞街道,伏兵于巷陌”(《金佗稡编》卷十七),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金军陷入重围后,岳家军“斩其副帅韩常,擒千夫长、百夫长七十八人,杀伤无数”(《续资治通鉴》)。金兀术“仅以身免,剃发而逃”(《三朝北盟会编》)。此战后,中原“父老争献牛酒,喜色相庆”(《宋史·岳飞传》),甚至有百姓“焚香拜迎,哭声震野”(《鄂王行实编年》)。

2.3 朱仙镇之战(1140年):直捣黄龙的“最后一击”

颍昌大捷后,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牛皋、杨再兴攻占西京洛阳,一路由王贵、郝晸进军郑州。金兀术率残部退守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依托黄河天险固守。

岳飞的战术设计堪称“围点打援”:命“背嵬军”“踏白军”(侦察骑兵)佯攻北岸,吸引金军主力;自己亲率主力“夜渡黄河,绕至敌后”(《金佗稡编》卷十八),形成包围。

更关键的是“精神震慑”。岳飞派“背嵬军”先锋“持岳字旗,鸣鼓而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金军见“岳”字旗即“股栗不敢动”(《三朝北盟会编》)——这是岳家军多年“精忠”之名积累的威慑力。

最终,岳家军“破其营垒,杀其裨将,追奔三十里”(《续资治通鉴》)。金军“河北郡县,望风瓦解”(《宋史·岳飞传》),开封城内“士庶焚香拜迎,哭声震野”(《鄂王行实编年》)。岳飞兴奋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今吉林农安),与诸君痛饮尔!”(《宋史·岳飞传》)

三、 征战背后的密码:岳家军的“制胜之道”

3.1 制度优势:严明的军纪与高效的指挥

岳家军的战斗力,首先源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宋史·岳飞传》)的铁血军纪。岳飞制定《岳武穆遗书》,规定“有犯者,斩首示众”(《金佗稡编》卷二十二)。士兵若骚扰百姓,“帅帐亲审,立斩不赦”(《续资治通鉴》)。这种“仁义之师”的形象,使中原百姓“争为向导,馈粮草以助军”(《三朝北盟会编》)。

更高效的是“将兵一体”的指挥体系。宋代军队长期存在“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端,但岳飞废除了这一积弊:他“与士卒同甘苦”,“每战必身先士卒,衣甲上积满箭簇”(《宋史·岳飞传》);实行“营官统领、层层节制”的指挥系统,确保命令“朝发夕至,如臂使指”(《金佗稡编》)。

3.2 战术创新: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面对金军“铁浮屠 拐子马”的骑兵优势,岳飞创造性地以长柄刀、大斧破甲,以拒马桩限制机动,以伏兵断其后路,彻底瓦解了金军骑兵的冲击力。这种“以步制骑”的战术,并非简单的武器对抗,而是对战场环境的精准把握——中原多平原,步兵可通过阵法弥补机动性不足;金军骑兵虽猛,却依赖开阔地形,一旦陷入巷战或复杂地势,优势便荡然无存。

此外,岳飞提出“连结河朔”的战略远见。他主张联合河北、山西的抗金义军(如八字军、红巾军),形成“南军北援、北军南应”的夹击之势。虽因朝廷主和未能完全实施,但这一构想已具备现代“人民战争”的雏形——将正规军与地方武装结合,将军事斗争与民众支持结合,极大扩展了战争潜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3.3 精神内核:“精忠报国”的信仰力量

岳家军的战斗力,更源于“精忠报国”的精神信仰。岳飞以“尽忠报国”(其母刺字)为终身信念,“临戎誓众,涕泗交颐”(《金佗稡编》卷四)。他拒绝封赏,“所得金帛,尽散将士”(《宋史·岳飞传》);儿子岳云战功卓着,他却“每加赏赉,必曰:‘尔子无异于尔,尔当勉之!’”(《鄂王行实编年》)。

士兵的家国情怀同样关键。岳家军士兵多为中原遗民,“皆怀收复故土之志”(《续资治通鉴》)。史载“背嵬军”中许多士兵“父母妻子陷于金,每战必呼其名,思复仇”(《三朝北盟会编》),这种“为家而战”的信念,转化为无穷的战斗力。正如岳飞所言:“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史·岳飞传》)

四、英雄悲歌:岳家军的结局与历史回响

4.1 功败垂成:从“直捣黄龙”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1140年金军溃败后,宋高宗与秦桧急于求和。他们担心岳飞北伐成功会威胁自身权位(金军曾以“杀岳飞,和乃可成”要挟),遂连发12道“金字牌”强令岳飞班师。岳飞痛哭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宋史·岳飞传》),被迫撤军。

1142年,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于大理寺风波亭,时年39岁;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亦被处死。岳家军被拆散,“精兵健马,尽归他将”(《金佗稡编》)。

4.2 历史评价:从“逆臣”到“民族英雄”的反转

岳飞之死,引发后世无数争议。金人哀叹:“岳少保既死,宋金之势遂不可支。”(《金佗稡编》卷二十八)宋孝宗即位后为其平反,追谥“武穆”,称“卿之英名,垂于竹帛,百世不磨”(《宋史·孝宗本纪》)。

元明清三代,岳飞被尊为“民族英雄”。元人脱脱在《宋史》中赞其“尽忠报国,盖棺论定”;明太祖朱元璋将其画像悬挂于功臣庙;清代乾隆帝更称其“百战功高,千古一人”。近代以来,岳家军“保家卫国”的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旗帜。

4.3 现代启示:英雄精神的永恒价值

岳家军的故事,超越了朝代更迭的历史局限,成为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基因。其“严明纪律、以民为本、战术创新”的经验,至今仍为现代军队建设提供启示——真正的战斗力,源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岳家军的精神,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

五、岳家军:刻在民族记忆里的“钢铁长城”

从汤阴农家少年到“精忠报国”的统帅,从数千乡勇到十万雄师,岳家军用热血与生命在南宋的天空下书写了一段“以弱胜强、以血卫国”的传奇。他们的胜利,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当“还我河山”的呐喊响彻中原,当“冻死不拆屋”的纪律温暖民心,岳家军便不再是单纯的武装力量,而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坚守气节的精神图腾。

尽管英雄最终蒙冤,但正如司马光所言:“夫为国家者,务崇道德而乐贤才,是故政修而民安。”(《资治通鉴》)岳家军的故事,终将成为激励后人“守初心、担使命”的永恒力量。在今天,当我们仰望“精忠报国”的匾额,触摸“岳王庙”的古柏,依然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热血——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是文明延续的火种。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