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十九章 李纲抗金:舍身忘死,力守汴京

靖康元年(1126年)冬,黄河冰封如铁。金军东路军统帅完颜宗望的10万大军已在汴京城下扎营七日,旌旗在北风中猎猎作响,攻城器械的撞击声震得城砖簌簌下落。此时,汴京外城的通津门上,一位身着素色儒服、腰间悬着佩剑的官员正拄着长戟,对着城下如蚁附的金兵厉声喝问:“尔等可知,汴京非燕云十六州!此城一破,中原再无屏障!”

此人便是时任亲征行营使的李纲。这场由他主导的汴京保卫战,虽未能力挽狂澜扭转北宋覆亡的命运,却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长卷中,写下了最悲壮的一页。它不仅展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更折射出一个积弊已久的王朝在生死存亡之际的挣扎与困局。

一、山雨欲来:北宋末年的危局与抗金先声

(一)金的崛起与北宋的积弊:宿命的对撞

北宋的灭亡,从来不是偶然的“靖康之变”,而是一场持续百年的“慢性死亡”。自真宗朝“澶渊之盟”后,宋廷沉溺于“四夷宾服,海内晏然”的假象,军事建设陷入停滞。仁宗朝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试图整顿武备,却因触怒既得利益集团而夭折;神宗朝王安石变法虽试图强兵富国,却因新旧党争沦为“聚敛之术”,军队战斗力不升反降。《宋史·兵志》直言:“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这种“将不知兵,兵不知战”的畸形体制,使北宋军队沦为“纸糊的灯笼”。

与北宋的腐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真族的崛起。这个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渔猎民族,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仅用十余年便灭辽自立(1115年)。金军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战术灵活迅猛,“来如天坠,去如电逝”(《三朝北盟会编》)。灭辽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敏锐地将矛头指向北宋——这个“君臣耽于宴乐,武备废弛”的庞然大物,成了他们下一个目标。

(二)朝堂分裂:主和派与主战派的角力

面对金军的威胁,北宋朝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徽钦二帝昏聩无能,宠信蔡京、童贯等“六贼”,导致“公道湮塞,贤才不进”(《宋史·钦宗纪》)。当金军第一次南侵(1125年冬)时,太宰李邦彦竟对钦宗说:“都城破,不过割地赔款;若战,则玉石俱焚。”(《靖康要录》)这种“弃地求和”的主张,得到了多数文官的支持——他们宁愿牺牲国土,也不愿承担“激怒金人”的风险。

但总有一批人不愿坐以待毙。时任太常少卿的李纲,早在金军南下前便上《御戎五策》,提出“修军政、选将帅、募义兵、备粮草、安民心”的抗金纲领。他尖锐指出:“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史·李纲传》)这种强硬态度,触怒了主和派。1125年12月,金军兵临汴京城下时,李纲正以“尚书右丞”的身份主持防务,却因主和派弹劾其“专主战议,丧师费财”,被钦宗贬为“河东、河北宣抚使”——实则夺去兵权,逐出京城。

(三)汴京民众的抗争基础:民心的力量

尽管朝廷**,汴京百姓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抗争意志。金军南侵的消息传来后,城内“士绅捐金帛,百姓输粮草”,甚至有“市井之徒,皆自备器械,愿为义兵”(《东京梦华录·补遗》)。太学生陈东等数百人伏阙上书,痛斥主和派“误国”,要求“罢黜李邦彦,起用李纲”。这种“民意可用”的局面,为后来的保卫战埋下了关键的伏笔。正如李纲后来在奏疏中所言:“汴京之守,非独朝廷之力,实乃万民之心。”(《李纲全集·奏议》)

二、临危受命:李纲的“救火队长”之路

(一)从罪臣到统帅的逆转:钦宗的“最后一搏”

金军围城的第七日,汴京城内已是“米价腾贵,米升三千,麦升二千”(《靖康要录》),百姓开始易子而食。此时,主和派仍试图说服钦宗“弃城西狩”,逃往襄阳。李纲得知后,连夜写就《上钦宗皇帝论御寇札子》,冒死闯宫:“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今城守不固,万一有变,陛下将安所归?”(《宋史·李纲传》)他更以“陛下为天子,岂可弃万民于不顾”相激,终于打动了钦宗。

然而,主和派并未善罢甘休。他们暗中指使禁军将领姚平仲,在李纲尚未完全部署防务时,擅自率“西军”(陕西边军)夜袭金营,结果大败而归。主和派趁机弹劾李纲“调度无方,致损国威”,甚至要求将其处斩。钦宗迫于压力,将李纲贬为“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并派使者前往金营求和。

但金人根本不买账。完颜宗望明确表示:“若要退兵,须以黄河为界,割让三镇(太原、中山、河间),并献金帛千万。”(《续资治通鉴长编》)更关键的是,种师道、姚平仲等将领联名上书,称“李纲虽贬,然汴京军民皆呼‘李相公留’,若去李纲,城必不守”。钦宗这才意识到:李纲已成为稳定人心的最后支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钦宗下旨召回李纲,任命其为“亲征行营使”,全权主持汴京防务,并赐予“便宜行事”之权——这意味着李纲可以绕过朝廷,直接调兵遣将、征发物资。此时的李纲,已从“罪臣”变成了“救火队长”,他的肩上,扛起了整个王朝的最后希望。

(二)72天整军备战:以血肉筑防线

李纲受命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备战工作。他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点:固守城池、动员军民、威慑金军。

首先是军事部署。汴京城周长50里,共有13座城门。李纲将全城划分为13个防区,每个防区由一名将领统领,明确责任:“诸将各守其门,敢有弃城者,族诛!”他下令拆除城内外的民居、寺庙,将砖石木材用于加固城墙;疏通护城河,引汴河水灌入,使护城河宽达50丈、深3丈;又命工匠赶制“万人敌”火炮(一种大型抛石机),安置在城头,“每门置炮十数座,飞石可击至半里外”(《东京梦华录·补遗》)。

其次是军民动员。李纲深知,仅靠2万禁军难以守城,必须发动群众。他下令“募厢军、弓手、保甲民兵”,规定“凡年满15岁、未满60岁者,皆可投军,官给粮饷”;组织妇女儿童运送物资,“老弱妇女皆自励,争为效死”(《靖康要录》);商人则被要求“捐粮赈军,违者没其财”。短短十日内,汴京守军从2万增至20万,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局面。

最后是战略威慑。李纲派精锐骑兵“夜袭金营”,焚烧其粮草辎重;又命人在城头竖起“四方勤王军已至”的旗帜,散布假消息动摇金军士气。更绝的是,他命工匠制作大量“火牛”——在牛尾绑浸油的棉絮,点燃后驱牛冲向金营。这种“火牛阵”虽未造成大规模杀伤,却成功制造了“宋军援兵已至”的假象,迫使完颜宗望推迟了攻城时间。

三、血战汴京:李纲的“生死坚守”

(一)第一次围城(1125年12月—1126年1月):以弱胜强的奇迹

靖康元年正月八日,完颜宗望终于下达了攻城命令。金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南薰门,一路攻通津门,企图以“钳形攻势”突破防线。

通津门的战斗最为惨烈。金军架起云梯,推着“洞子”(攻城车)向城墙逼近。李纲亲自登城督战,“每巡城,必身先士卒,衣甲上积满箭簇”(《宋史·李纲传》)。他命守军“以长钩钩梯,投火焚之”,金兵被烧得焦头烂额,坠梯而亡者不计其数。更令金军胆寒的是,城头的宋军“以床子弩(大型弩箭)射杀其将”,一名金军偏将被当场贯穿,挂在城墙上示众。

与此同时,种师道率领的西军20万已抵达汴京城外。这支曾与西夏交战数十年的“西北劲旅”,装备精良、纪律严明。李纲与种师道商议后,决定“内外夹击”:宋军从城内出击,西军从城外牵制。正月初八夜,宋军开西门,西军攻金营,金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完颜宗望见势不妙,只得下令撤退。

这是北宋末年最辉煌的一场胜利。汴京保卫战的第一次围城,以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金军撤退时,李纲亲自到城门口送别,百姓“焚香拜谢,哭声震野”。

(二)钦宗动摇:主和派的反扑与李纲的“死谏”

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未消散,北宋朝廷的内部矛盾便爆发了。主和派认为“金军已退,不必再战”,李邦彦甚至对钦宗说:“李纲擅杀金使,激怒金人,若其复来,必遭报复!”(《靖康要录》)更阴险的是,他们暗中派人散布谣言:“李纲筑城募兵,名为抗金,实欲谋反。”

钦宗本就优柔寡断,听信谗言后,竟密令李纲“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将种师道调离汴京,改任“河北、河东宣抚使”——实则剥夺其兵权。李纲得知后,悲愤交加,连夜写就《乞罢李纲札子》(表面上是请求辞职,实则是“死谏”):“臣若贪生畏死,岂敢复言?但恐陛下弃城而去,中原陆沉,悔之晚矣!”(《李纲全集·奏议》)他更率领军民数千人,“伏阙上书,号泣请留”,要求钦宗收回成命。

最终,钦宗迫于压力,收回了调令。但经此一事,北宋朝廷的“主和”基调已定——他们不再信任李纲,更不敢全力抗金。

(三)第二次围城(1126年8月—11月):力竭与遗憾

靖康元年八月,金军果然卷土重来。这一次,完颜宗望与西路军统帅完颜宗翰合兵一处,总兵力达15万,兵分东西两路,直扑汴京。

此时的北宋,早已不是两个月前的样子。种师道被解职后,西军群龙无首;朝廷猜忌加剧,勤王军被“分而治之”;城内的粮食、箭矢已消耗殆尽,士兵们只能“削木为矛,煮铠甲为食”(《靖康要录》)。

李纲“昼夜不解甲”,亲自指挥巷战。他在《靖康传信录》中写道:“余登城四望,但见金鼓喧天,烟火蔽日。将士皆面带菜色,然目中犹有火光。”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陈桥门。金军架起云梯,宋军用“滚木礌石”砸下,却因体力不支,无法及时补充。李纲拔出佩剑,亲自砍杀爬上城墙的金兵,“身被数创,犹持剑呼杀”。最终,陈桥门失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十月,汴京外城被攻破。李纲退守内城,仍在组织抵抗。但此时,钦宗已彻底绝望。他秘密派遣使者前往金营,表示“愿尊金帝为伯父,割三镇,献金帛”。完颜宗翰、完颜宗望见宋廷如此怯懦,便以“汴京残破,无险可守”为由,同意“和平”占领。

闰十一月,金军进入汴京,俘虏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李纲虽率残部进行了最后的巷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突围。

四、功过是非:历史长河中的“抗金英雄”

(一)未能逆转的败局:体制之弊与时代之殇

汴京保卫战的失败,真的只是李纲个人的“力有不逮”吗?答案是否定的。北宋灭亡的根源,在于其积弊已久的体制:

其一,军事制度的僵化。“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战”;冗兵冗官的浪费,使“养兵百万,不战自溃”(《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纲虽努力整顿,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百年之积弱”。

其二,朝廷的内斗。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党争,贯穿了整个北宋末年。李纲的每一次抗争,都要面对来自朝廷的掣肘;他的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主和派的阻挠。正如朱熹所言:“靖康之祸,非金人之强,乃宋人之弱也。”(《朱子语类》)

其三,皇帝的昏庸。钦宗虽有“抗金”之名,却无“抗金”之实。他既不敢信任李纲,又不敢得罪主和派;既想“保国”,又不愿“牺牲”。这种矛盾的心态,最终导致了“战也不决,和也不决”的悲剧。

(二)青史留名:士大夫的精神丰碑

尽管汴京保卫战以失败告终,李纲的历史地位却不可动摇。

后世评价中,最中肯的当属王夫之。他在《读通鉴论》中说:“李纲之于靖康,犹文天祥之于祥兴。文山(文天祥)之死,志也;李伯纪(李纲字)之守,节也。志节之士,虽败犹荣。”朱熹则赞其“忠义之气,凛然不可犯”(《朱熹集》)。

民间对李纲的记忆更为鲜活。汴京百姓称其为“护城神”,民间话本《李纲抗金传》流传数百年,其中唱道:“李相公,真丈夫,提剑守城不顾躯。金兵十万压城下,犹自登陴骂贼奴!”(《李纲抗金传·卷三》)这种“舍身为民”的精神,早已超越了胜负,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图腾。

五、舍身守土,浩气长存

汴京保卫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李纲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天空。他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他没有扭转乾坤的权术,却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正如他在《病牛》一诗中所写:“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种“舍身为民”的情怀,正是中华文明最坚韧的精神基因。

历史不会忘记,当金军的铁蹄踏破黄河时,有一个文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城墙;当朝廷的权奸忙着求和时,有一个官员,用生命诠释了“士不可不弘毅”的真谛。李纲或许不是完美的英雄,但他用热血与赤诚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人愿意站出来,成为那道照亮黑暗的光。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