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十八章 周世宗斥冯道:力纠时弊,重振朝纲

一、历史舞台的转折与君臣博弈

(一)时代背景

公元十世纪初,中国历史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在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大地先后更迭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周边还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止,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颠沛流离,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与此同时,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也在战乱的冲击下逐渐崩塌。礼崩乐坏,忠君思想受到严重挑战。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官员们的忠诚和操守变得模糊不清,逐利和自保成为了他们的主要行为准则。政治上,贪污**盛行,官场风气极差。冗官现象严重,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

(二)周世宗柴荣的改革雄心

在这样的乱世中,后周世宗柴荣登上了历史舞台。柴荣出身于显赫家族,自幼聪慧过人,胸怀大志。即位后,他深知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柴荣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实力。

他希望通过改革,摆脱五代的积弊,建立一个强大而有序的国家。柴荣深知,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一批忠诚、有才能的官员来协助他。然而,当他审视朝廷时,却发现官场中充满了因循苟且、贪污**的现象,这让他深感痛心和忧虑。而冯道,作为当时朝廷中的重要官员,成为了柴荣改革的焦点。

(三)事件核心

冯道在五代时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历仕四朝十帝,始终位居高位。周世宗柴荣对冯道的不满,源于冯道的处世态度和为官之道,这与柴荣力图改变五代积弊、重振朝纲的改革理念发生了冲突。柴荣斥责冯道,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行为提出批评,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机会整顿朝廷的风气,树立君主权威,为改革扫除障碍。

二、冯道的政治生涯与五代特色

(一)冯道其人:多重身份的角色剖析

1. 仕途轨迹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他出身于普通农家,从小就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后唐庄宗时期,冯道以才学出众进入仕途,担任翰林学士。此后,他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为官,历经了多次政权更迭,却始终能够保持高位。

在后唐时,冯道受到明宗的赏识,官至宰相。他积极协助明宗进行政治改革,整顿吏治,减轻百姓的负担,为后唐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在后唐末年,政治局势动荡,冯道在政权的更迭中逐渐陷入了困境。后晋建立后,他再次出仕,但由于后晋与契丹的关系复杂,他在政治上受到了一定的排挤。后汉时期,冯道继续在朝廷中任职,尽管他小心谨慎,但还是经历了不少政治风险。直到后周建立,柴荣即位,冯道再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2. 治理才能

尽管冯道的仕途充满了波折,但他并非是一个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官员,他在治理地方和推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在地方任职时,他关心百姓的疾苦,积极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努力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他注重水利建设,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冯道最大的贡献是主持了《九经》的雕版印刷工作。在五代时期,战乱频繁,许多珍贵的典籍都遭到了破坏和散失。冯道深知文化和知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对《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这九部儒家经典进行了整理和雕版印刷。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保存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使得书籍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争议焦点

冯道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历仕四朝十君的行为上。在传统儒家的忠君观念中,忠臣应该对君主保持绝对的忠诚,不离不弃,即使君主无道,也应该选择以死殉节。而冯道却在不同朝代之间频繁转换阵营,这与传统的忠君观念背道而驰,因此遭到了许多儒家学者的批评。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冯道:“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批评冯道:“道之恶,浮于纣。纣虽杀比干、梅伯,以其有罪,道无罪而杀,不忠于君者莫如道也。”这些评价反映了传统儒家学者对冯道行为的强烈不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五代官场的潜规则

1. “事奉新朝”成为生存常态

五代时期的政治环境极其复杂和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下,官员们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事奉新朝”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存常态。他们深知,如果不能及时地适应新的政权,很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家族的利益,他们不得不在不同的朝代之间转换阵营。

这种“事奉新朝”的现象反映了五代时期官员们的无奈和现实选择。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命运与政权的兴衰紧密相连,官员们很难保持对某个特定君主的忠诚。他们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家族的延续,而这种现实的选择也使得传统的忠君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门阀衰微与职业官僚崛起,政治忠诚让位于现实利益

五代时期,随着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加剧,传统的门阀制度逐渐衰微。门阀大族的势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与此同时,职业官僚阶层开始崛起。这些职业官僚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或者其他途径进入官场的,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利益,而不是门第出身。

在门阀衰微和职业官僚崛起的背景下,政治忠诚逐渐让位于现实利益。官员们更加关注如何在不同的政权之间获取权力和财富,而不是对某个君主保持绝对的忠诚。这种政治生态的形成,使得五代的官场充满了阴谋和权谋,官员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

三、周世宗的改革逻辑:为何批判冯道?

(一)改革动因

1. 打破积习:五代官场因循苟且之风(冗官、贪腐、效率低下)

五代时期的官场积弊严重,冗官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政权的频繁更迭,为了安抚各方势力,各朝代都大量增设官职,导致官员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官员中很多人并没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和责任心,他们只是靠着关系和背景进入官场,尸位素餐。冗官现象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还使得行政效率极度低下。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变得冗长复杂,各种政务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贪腐问题也是五代官场的一大顽疾。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他们在征收赋税、征兵等过程中,巧立名目,加重百姓的负担。贪腐现象的盛行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贪腐也导致了朝廷内部的风气败坏,官员们之间互相勾结,形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阻碍了改革的推进。

2. 重塑君臣伦理:通过批判冯道树立皇帝权威,重建朝纲

在五代时期,由于政权的频繁更迭和官员们频繁转换阵营,君臣伦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官员们对君主的忠诚度降低,甚至出现了一些官员以下犯上、篡夺皇位的情况。这种现象让君主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国家的统治秩序也受到了威胁。

周世宗柴荣深知,要实现改革的目标,必须重塑君臣伦理,树立皇帝的权威。而冯道作为一个历仕四朝十君的官员,成为了君臣伦理问题的典型代表。柴荣批判冯道,就是要向朝廷官员们表明,君主是国家的核心,官员们应该对君主保持忠诚,服从君主的统治。通过这种方式,柴荣希望能够重建朝纲,整顿官场风气,让官员们能够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

(二)“斥冯事件”始末

1. 直接导火索:冯道劝世宗“不宜亲征北汉”,遭世宗否定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联合契丹再次南侵后周。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军迎敌,在高平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柴荣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最终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然而,在是否乘胜追击、北伐契丹的问题上,冯道与柴荣产生了分歧。冯道认为,后周刚刚经历了高平之战,军队将士疲惫,国家也需要休养生息,不宜继续北伐。他对柴荣说:“陛下,此战虽胜,然国力尚疲,契丹兵力强大,冒然北伐,恐非良策。”柴荣却坚定地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收复中原失地。他对冯道说:“朕有雄心壮志,怎能因一时的困难而退缩?朕要亲率大军,北伐契丹,恢复我中原大地的疆土。”冯道的劝阻遭到了柴荣的否定,这让柴荣对冯道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加剧。

2. 言辞锋芒:世宗痛批冯道“事四姓十君”,斥其“无廉耻”,剥夺职位,贬为匡**节度使

在这次君臣冲突之后,柴荣对冯道的批判更加公开和尖锐。他当着众大臣的面,痛批冯道“事四姓十君”,指责他缺乏忠诚和廉耻之心。他还说道:“冯道,你一生历经多个朝代,事奉不同的君主,却毫无立场和原则。你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无廉耻之徒。”随后,柴荣剥夺了冯道的宰相职位,将他贬为匡**节度使。这一事件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冯道的名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3. 改革的延伸

柴荣对冯道的批判只是他改革的一个开始。在批判冯道之后,柴荣开始着手整顿朝廷的风气。他大力整顿吏治,裁撤冗官,精简行政机构。他规定,官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才能和品德,才能担任官职。对于那些贪污**、不称职的官员,坚决予以惩处,绝不姑息。

柴荣还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改革。他亲自检阅军队,选拔有才能的将领,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还改革了兵役制度,减轻了百姓的兵役负担,使得军队更加稳定和可靠。

在经济发展方面,柴荣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他还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规范了商业秩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四、争议与评价:忠臣?懦夫?亦或实用主义者?

(一)历史学家的多维解读

1. 传统儒家视角(欧阳修、司马光):冯道“不知廉耻”,动摇忠君根基

从传统儒家的视角来看,冯道的行为是违背忠君观念的典型。欧阳修和司马光等儒家学者认为,忠臣应该对君主保持忠诚,不离不弃。而冯道在多个朝代之间频繁转换阵营,没有对任何一个君主表现出真正的忠诚,这是一种不知廉耻的行为。

在《新五代史》中,欧阳修将冯道与一些历史上着名的奸臣相提并论,认为他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他说道:“冯道之恶,浮于纣。纣虽杀比干、梅伯,以其有罪,道无罪而杀,不忠于君者莫如道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冯道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冯道的行为破坏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2. 现代史学视角:功利角度——冯道在乱世中保全百姓,维持社会运转;文化贡献:推动文化传承

现代史学对冯道的评价则更加多元化和客观。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在五代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冯道的行为有其合理性。他通过事奉不同的君主,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保护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在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年代,他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痛苦,维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

此外,冯道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主持了《九经》的雕版印刷工作,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项工作的完成,使得古代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和传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冯道是一个有功之臣。

(二)不同评价背后的时代考量

传统儒家评价的时代背景

传统儒家学者生活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他们强调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和忠诚义务。在他们看来,君主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臣子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君主的统治。因此,他们对冯道的行为感到极为不满,认为他的行为破坏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是对君主权威的挑战。

现代史学评价的视角优势

现代史学摆脱了传统儒家观念的束缚,能够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出发,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现代史学家认识到,五代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传统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官员们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不再单纯地以忠君与否来评判历史人物,而是综合考虑历史人物的行为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深层思考:忠君伦理的瓦解与政治价值的重构

(一)五代到宋的转型

1. 周世宗的改革为宋初“君臣共治”奠定基础,强化中央集权合法性

周世宗柴荣的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完全实现他统一天下的梦想,但他的改革措施为宋初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柴荣通过斥责冯道,整顿吏治,打击贪腐,重塑了君主的权威,强化了中央集权。他的这些改革措施为宋初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宋初的统治者们继承了柴荣的改革精神,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分割相权等,削弱了武将和宰相的权力,将国家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同时,他们还注重选拔有才能的官员,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和有序,为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冯道现象折射出乱世中文人官僚的生存困境

冯道现象反映了五代乱世中文人官僚的生存困境。在那个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止的时代,官员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政治前途,还要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现实的选择,事奉不同的君主,以保全自己的利益。

然而,冯道的行为也引发了我们对忠君观念和道德伦理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忠君观念?是应该坚持传统的忠君观念,还是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重新审视和解读忠君观念?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历史启示:对“忠”的重新诠释——个体价值与国家利益的平衡

从周世宗斥冯道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历史启示。我们应该对“忠”进行重新诠释,将传统的忠君观念与现代的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强调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而不是单纯的忠君。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只有在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此外,我们还应该从冯道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冯道虽然在文化方面有重要贡献,但他的事君态度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灵活应对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但不能违背基本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六、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时空局限

周世宗斥冯道这一历史事件是五代到宋初历史转折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世宗为了改革而采取的果断措施,以及冯道在乱世中的复杂选择。

周世宗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深知国家的积弊和改革的紧迫性。通过斥责冯道,他向朝廷官员们表明了自己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为整顿朝廷风气、推动改革奠定了基础。然而,他对冯道的评价也受到了传统忠君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到冯道在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冯道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行为在传统儒家学者眼中是不可原谅的,但从现代史学的角度来看,他在五代的动荡环境中也有自己的无奈和选择。他的文化贡献不可忽视,但他的处世态度也反映了五代时期忠君伦理的动摇和官员生存的困境。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人,也不能完全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应该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贡献,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的形象也是多面的,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文化,尊重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