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 > 第70章 李煜:等一下再去,我突然有灵感了,史官!史官:臣在

第七十章 墨渍沾桂,诗成谋定

内侍传旨的脚步声刚消失在殿外,李煜扶着御座的手指缓缓松开,指节泛白的痕迹慢慢褪去。他望着案头那团被墨汁晕开的黑点,又瞥了眼落在宣纸上的细碎桂花,忽然抬手按住正要退下的张洎:“等一下。”

张洎脚步一顿,躬身回望:“陛下还有何吩咐?”

“去汴梁的使者暂缓启程,徐爱卿的急召也稍候再发。”李煜的目光落在案头的笔墨上,语气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笃定,“朕突然有了些灵感,需立刻记下。”

这话让张洎微怔——方才听闻赵匡胤称帝时,陛下脸上的煞白与指尖的颤抖尚清晰可见,此刻竟还有心思顾及笔墨?但他深知李煜文人天性,每逢心绪激荡便爱以诗词抒怀,当下也不敢多劝,只躬身应道:“臣遵旨。”

“史官何在?”李煜扬声唤道,声音穿过殿内凝滞的空气,落在殿外候命的官员队列中。

一名身着青衫、手持竹简的官员连忙趋步而入,跪地叩首:“臣在!陛下有何谕示?”

“今日之事,需以诗记之,你且近前记下。”李煜走到案前,将沾染墨渍的宣纸稍稍推到一旁,重新铺开一张素笺。他提起狼毫,笔尖在砚台中轻蘸,墨香混着殿外飘入的桂香,在空气中缓缓弥散。

张洎站在一旁屏息观望,只见李煜的笔尖悬在素笺上方,迟迟未落下。方才那片刻的镇定似又被搅乱,他的目光掠过舆图上“淮南”二字,又扫过窗外簌簌飘落的桂花,指尖微微颤动——那是糅合了旧恨、惊惧与孤注一掷的复杂心绪,是南唐天子在乱世棋局中的无声呐喊。

殿外的风声渐缓,桂花落在窗台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李煜深吸一口气,终于落笔,墨迹在素笺上流淌开来:

《临危书怀》

淮水曾流万骨血,柴旗旧恨刻心尖。

黄袍骤加汴梁月,孤垒惊传宋主笺。

释怨非因轻社稷,联辽只为护山川。

桂花落尽秋光紧,且把锋芒藏笔端。

笔尖落下最后一笔“端”字,李煜猛地顿住,狼毫在素笺上微微一顿,又添了一个沉重的墨点,恰如他此刻沉坠的心境。他盯着诗句沉默片刻,忽然抬手将狼毫拍在案上,墨汁溅起,落在那行“淮水曾流万骨血”上,晕开一片模糊的痕迹,倒像是当年淮南战场上未干的血迹。

“陛下……”史官捧着竹简,小心翼翼地念出诗句,声音带着几分动容。“淮水曾流万骨血”一句,道尽了南唐与后周在淮南的连年征战之痛——当年柴荣三征南唐,寿州城下尸横遍野,淮水为之染红,这份仇恨南唐君臣无人敢忘。可“释怨非因轻社稷”又笔锋一转,将放下世仇的无奈与决绝道得透彻:不是忘了旧恨,而是为了护住江南山川,不得不与昔日仇敌暂结连理。

李煜闭上眼,指尖划过“黄袍骤加汴梁月”一句,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你可知朕为何要写‘释怨’二字?”

史官连忙躬身:“陛下以社稷为重,舍个人恩怨而谋国家存续,此乃明君之度。”

“明君?”李煜自嘲地笑了笑,睁开眼时,眼底已没了方才的迷茫,只剩一片清明,“朕不过是个快要守不住祖宗基业的君主罢了。”他转向张洎,语气重新变得坚定,“这首诗,你且誊抄两份,一份存入史馆,留待后世评说;另一份随使者一同送往汴梁,亲手交给赵匡胤。”

张洎大惊:“陛下!赵匡胤刚篡周称帝,正是心疑之时,此诗中‘黄袍骤加’‘联辽’等语锋芒毕露,恐惹他猜忌!”

“猜忌本就难免,与其藏着掖着,不如坦然示之。”李煜指着诗句,字字铿锵,“‘淮水曾流万骨血’是告诉他,南唐从未忘过淮南之仇;‘释怨非因轻社稷’是告诉他,朕与柴氏往来,绝非真心归附,不过是为了自保;‘联辽只为护山川’更是明说,若他敢南下,南唐便会联辽抗衡。”

他顿了顿,拿起那纸诗作,指尖在“且把锋芒藏笔端”上轻轻敲击:“但这最后一句,是给他留的余地——朕此刻暂不与他兵戎相见,愿先观其行。他若肯容南唐苟存,江南便还是他眼中的富庶之地;他若执意南征,这‘笔端’藏着的锋芒,便会化作林将军麾下的刀枪。”

张洎闻言恍然大悟,先前的疑虑瞬间消散:“陛下高见!此诗看似抒怀,实则是一封无声的国书,既显南唐风骨,又藏震慑之意,赵匡胤见之,必会掂量三分。”

“不止于此。”李煜将诗作递给史官,“你即刻将诗稿誊清,再附一份文书,写明南唐愿遵宋为正统,岁币如旧,但求保淮南之地安宁。文书要软,诗句要硬,软硬兼施,方能让他暂缓兵戈。”

“臣遵旨!”史官连忙应下,捧着诗稿快步退去。

张洎望着史官的背影,又看向李煜,眼中多了几分敬佩:“陛下此举,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为与辽结盟争取了时间。只是徐爱卿那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请大家收藏:()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徐爱卿那边不必急。”李煜走到舆图前,指尖划过“燕云”与“金陵”之间的连线,“赵匡胤刚登基,禁军尚未完全驯服,朝中旧臣对他多有猜忌,他若此时南征,便是腹背受敌。朕料定他至少需半年时间稳固朝局,这段时间,足够徐爱卿与辽朝敲定盟约。”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淮南防线的标记上:“方才林将军说各州粮草已陆续运抵,军心稳定,这便是我们最大的底气。赵匡胤若敢贸然动兵,林将军在淮南的防线,便是他跨不过的铁闸。”

话音刚落,殿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先前那名神色慌张的内侍再次闯入,手中捧着一封插着羽毛的急报,跪地禀道:“陛下!徐大人从途中传回急报,辽使听闻赵匡胤称帝,心生疑虑,已在楚州滞留,不肯再南下!”

张洎脸色骤变:“辽使这是怕得罪新朝,想要反悔?”

李煜却显得异常平静,他接过急报展开,只见徐铉在信中写道:“辽使耶律塔烈闻宋主登基,称‘宋强周弱,结盟恐引火烧身’,坚请暂驻楚州,待辽廷新谕。”字迹潦草,显是徐铉急着送信,下笔仓促。

“果然如此。”李煜将急报放在案上,指尖在“结盟恐引火烧身”几字上划过,“耶律璟本就对结盟心存疑虑,不过是被徐爱卿说动,又不愿赵匡胤得意才松口。如今赵匡胤称帝,辽人自然要重新掂量。”

“那该如何是好?”张洎急道,“若辽使折返,盟约告吹,南唐便真成了孤家寡人!”

“无妨。”李煜拿起方才写就的诗稿,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这诗,或许不止能稳住赵匡胤,还能打消辽人的疑虑。张洎,你即刻备两份厚礼,一份送往汴梁,由使者持诗稿与文书面见赵匡胤;另一份你亲自带去楚州,见徐爱卿与辽使耶律塔烈。”

他将诗稿递给张洎,补充道:“你告诉耶律塔烈,此诗乃朕亲笔所书,‘联辽只为护山川’一句,是南唐的承诺;‘桂花落尽秋光紧’是时局的急迫。再告诉他,赵匡胤贪婪狠戾,若南唐覆灭,辽朝燕云必受威胁,这盟约不是帮南唐,是辽朝自保的屏障。”

张洎接过诗稿,只觉这薄薄一张素笺竟重逾千斤——它既承载着南唐的文人风骨,更藏着天子的政治智慧,是乱世中以文为刃的孤注一掷。他躬身叩首:“臣定不辱使命!”

“还有,”李煜叫住正要转身的张洎,语气郑重,“告诉徐爱卿,不必催逼辽使,只需将赵匡胤在寿州劫掠的旧案再翻出来,给耶律塔烈看看。辽人最忌中原出强势君主,赵匡胤的狠戾,便是我们结盟最好的凭据。”

“臣谨记!”张洎重重叩首,起身持着诗稿,大步流星地走出澄心堂。

殿内只剩李煜与刚誊清诗稿返回的史官。史官将誊清的诗稿呈上,躬身道:“陛下,诗稿已誊录完毕,是否即刻存入史馆?”

李煜接过诗稿,目光落在“且把锋芒藏笔端”一句上,轻轻摇头:“暂缓存入。待徐爱卿与辽朝敲定盟约,林将军筑牢防线,再将此诗公之于世。”他顿了顿,指尖拂过诗稿上的墨痕,“那时,这诗才不是孤愤之语,而是南唐站稳脚跟的见证。”

史官应道:“臣明白。”

李煜走到窗前,推开半扇窗户,秋风带着浓郁的桂香涌入殿内,吹起案上的诗稿边角。他望着远处金陵城的轮廓,心中一片清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虽打乱了先前的部署,却也让他彻底看清了乱世的本质: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生存。与柴氏释怨,向辽朝求援,对赵匡胤示好又藏锋,每一步都是险棋,却也是南唐唯一的生路。

“传旨给林将军。”李煜转过身,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让他加紧操练兵马,尤其要守住寿州、楚州等淮南要地,若宋军有任何异动,即刻上报。”

“臣遵旨!”史官连忙提笔,在竹简上记下谕示。

李煜重新走回案前,拿起那支狼毫,在先前沾染墨渍的宣纸上轻轻勾勒——那团晕开的墨点,被他改画成一株倔强的桂枝,枝干虽细,却顶着几片沾霜的叶子,在秋风中傲然挺立。他望着这幅即兴而作的画,又看了眼一旁的诗稿,喃喃自语:“桂花落尽秋光紧,可江南的春天,总要试着守一守。”

殿外,张洎带着厚礼与诗稿已疾驰出城,朝着楚州方向而去;前往汴梁的使者也已备好行囊,持着另一份诗稿与文书,即将踏上征程。徐铉在楚州的驿馆中焦躁等待,辽使耶律塔烈正对着辽廷的密信皱眉沉思;林仁肇在淮南的城楼上挥剑练兵,甲胄上的霜气映着秋日的晨光;而汴梁的皇宫里,赵匡胤正对着群臣商议如何处置南方诸国,目光在南唐的疆域上停留了许久。

风卷着桂花,从金陵飘向淮南,又飘向遥远的汴梁与辽境。那首《临危书怀》随着使者的脚步,即将穿越乱世的烽烟,落在两个帝王的案头,成为这场博弈中最特别的一枚棋子。

李煜放下狼毫,望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天空,心中清楚——这首诗只是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但至少此刻,他已不再是那个面对变局只会颤抖的君主,而是在破碎棋局中,试着重新落子的弈者。

喜欢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请大家收藏:()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