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24章 村童欺我老无力,戏折横枝笑我呆

卷首语

《大吴会典?台省职掌》载:“太保兼兵部尚书掌军国枢机,遇变局需‘守职不避,临危不乱’,若帝室有易,需依‘社稷为重’原则协理朝政。” 成武朝中期,萧桓复辟入主奉天殿,谢渊身为掌兵重臣,于兵部衙署得讯,虽知局势已倾,仍弃避走之念,入朝面新主。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知桓已收京营、锢玄夜卫,然以‘兵部尚书不可缺位’自勉,孤身入殿,时人谓‘孤臣赴险,以守为战’。” 此案之重,在 “绝境见忠节”—— 大局已定非 “束手就擒”,孤臣入局实 “暗藏机锋”,谢渊之隐忍,恰是后续清逆之伏笔。

寒梅

严霜覆院锁寒梅,冻蕊疏枝映砚台。

冰萼顶霜凝铁骨,冻梢承雪立空阶。

雪打朝袍寒透骨,身临危殿气如梅。

瘦萼含香藏劲节,群小嗤吾老骨衰。

村童欺我老无力,戏折横枝笑我呆。

风卷残香犹未散,瘦枝虽断再抽苔。

夜阑雪压梢头重,晓起花仍破冻开。

莫道苍颜筋骨弱,敢留清气撼尘埃。

兵部衙署的烛火忽明忽暗,灯油将尽,火苗在灯罩里打着旋,投在墙面上的光影歪歪扭扭,像要塌下来的山。谢渊刚用铜盆里的热水敷过发紧的胸口,指尖还带着余温,指腹摩挲着案上的《边镇粮草核销册》—— 这是他昨夜咳着改了三遍的稿子,朱笔批注的 “即刻拨付” 四字墨迹未干,却已透着不祥的沉郁。

“老师……” 于科扶着门框踉跄进来,声音像被风雪冻裂的弦,刚吐出两个字,便被喉间的哽咽堵得发抖。他的官袍沾着雪泥,鬓发上的冰碴子融化成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脸色比殿外的积雪还要白三分。

谢渊握着狼毫的手猛地顿住,笔尖的墨珠 “嗒” 地滴落在 “大同卫冬衣” 字样上,晕开一团乌黑,像溅在纸上的血。他没有立刻追问,只是缓缓放下笔,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指腹按在冰凉的册页上 —— 昨夜南宫方向传来的闷响、今晨城墙上反常的死寂、玄夜卫北司暗探失联的异状,那些被他强行压下的疑虑,此刻尽数化作冰冷的实锤,砸得胸口发闷,连呼吸都带着滞涩。

“萧桓…… 出来了?” 谢渊开口时,声音带着刚咳过的沙哑,却异常平静,平静得像暴风雨前的死寂。他抬眼望向于科,眼底没有惊惶,只有一种早有预感的疲惫。

于科用力点头,泪水终于滚落,砸在冰凉的金砖上:“是石崇,用工部侍郎周瑞给的桑柘废料撞开了南宫门!秦云的京营兵守着东华门,根本没拦,直接开了城门!镇刑司的密探一路护着太上皇往奉天殿去,玄夜卫指挥使周显早把北司暗探锢了,此刻…… 此刻朝堂怕是已经……”

“已经换了旗帜了。” 谢渊接过话头,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胸口的闷痛顺着喉间蔓延,带着铁锈味,却被他强行咽了回去。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应对之策,又被逐一否决:

调京郊神机营?营中三名校尉是萧桓潜邸旧部,上月还托人送过 “旧物”,此刻怕是早已接到密令按兵不动;

燃皇城烽火召边军?昨夜他派去核查烽火台的吏员至今未归,想来是被石崇的心腹截了,那十二座烽火台的守军,怕是早换成了镇刑司的人,连火种都已被缴;

联系成武身边的近侍?今早送去的润肺汤药连宫门口都没递进去,守门的太监说 “陛下安寝,勿扰”,此刻想来,那宫门里怕是早已换了主人。

三十年宦海沉浮,从边关校尉到正一品太保,他历经永熙、泰昌、成武三朝,见过元兴帝靖难的兵戈,抗过瓦剌入侵的铁骑,处理过石迁构陷忠良的冤案,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无力。他曾以为守住兵部、握紧兵符、控住粮草,便能为成武撑起最后一道屏障,可他算得了粮草调度的精细,算得了边镇防务的疏漏,却算不透人心向背的诡谲,算不过七年软禁磨出来的狠戾 —— 萧桓早把禁军、京营、玄夜卫的旧部织成了一张网,只待今日收网,而他,竟直到网收紧时才看清这局。

“老师,咱们…… 要不要避一避?” 于科见他久久不语,忍不住上前半步,手已按在腰间的短刀上 —— 那是谢渊赐他的防身之物,刀刃曾饮过逆党的血,“学生护您从后巷走,出西直门,去投奔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的旧部!他是岳峰老将军的门生,定会护您周全!”

“避?” 谢渊睁开眼,眼底的疲惫散去些许,泛起一层冷光,他抬手拍了拍于科的胳膊,力道轻得像一片羽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是太保兼兵部尚书,兼掌御史台,朝局倾覆,国脉将断,岂能避?” 他站起身,膝盖踉跄了一下,于科连忙扶住他,才发现老师的袍角内侧,还沾着昨夜咳血的痕迹,早已凝成暗褐色,与青色官袍融在一起,不细看竟难以察觉。

谢渊推开于科的手,走到案边,将那本染了墨渍的粮草册页轻轻合上,又把锁着兵符的铜匣推到于科面前,铜锁上的鎏金印鉴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你守着衙署,记好两条规矩。其一,任何人调兵,无论是石崇还是周显,非成武帝亲诏,非我亲笔勘合盖印,一概不许应;其二,边镇的急报每日照旧汇总,该批复的批复,该转运的转运,莫要乱了章法。” 他顿了顿,补充道,“若我三日未归,你便带着兵符和逆党罪证,去找杨武,让他率边军清君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于科的眼泪流得更凶,却用力点头:“学生记下了!老师…… 您务必保重!”

谢渊伸手取下挂在墙上的七梁官帽,用指尖拂去帽檐上的浮尘 —— 这顶帽子是他拜太保时皇帝亲赐的,帽顶的孔雀翎羽虽有些褪色,却依旧挺直。他又整了整褶皱的朝服,那是永熙帝年间的旧袍,领口已磨得发白,袖口绣着的 “忠君护稷” 纹样被岁月洗得浅淡,却在烛火下透着凛然正气。

“走吧。” 谢渊没有回头,迈步朝衙署外走去,靴底踩在积雪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轻响,在寂静的宫道上格外清晰,像一步步踏在人心尖上。风雪卷着碎冰碴子打在脸上,割得生疼,他却浑然不觉,目光直直望向奉天殿的方向 —— 那里隐约传来山呼 “万岁” 的声响,隔着漫天风雪,依旧刺耳得像针。

宫道两侧的禁军早已换了旗帜,原本绣着 “成武” 年号的明黄大旗被匆匆换下,取而代之的是萧桓当年亲定的玄鸟旗,玄色的绸缎在风雪中猎猎作响,像张开的巨网。有几个认识谢渊的老卒,是他当年在京营提拔的,见他走来,纷纷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手里的长枪握得死紧,枪杆上的冰碴子 “啪嗒” 掉在地上 —— 他们曾跟着他守过德胜门,如今却成了新主的仪仗,成了拦在忠良面前的墙。

谢渊走到奉天殿外,丹陛之下早已跪了满地的群臣,乌压压一片,像被风雪打蔫的草。石崇、徐靖站在殿门两侧,玄色甲胄上的血迹尚未擦净,凝结成暗褐色的斑块,见谢渊来了,石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底藏着挑衅,却没出声阻拦 —— 他要让所有人看看,这昔日不可一世的兵部尚书,如今也只能乖乖来朝见新主。

吏部尚书李嵩跪在最前排,见谢渊走过,偷偷抬眼瞥了一下,又慌忙低下头,膝盖往前挪了挪,离石崇更近了些 —— 他昨夜还在给谢渊递密信,说 “愿助大人稳定京营”,此刻却早已换了嘴脸,朝服前襟沾着的雪水都没来得及擦。户部尚书刘焕跪在一旁,双手紧紧抱着朝笏,指尖泛白,目光在谢渊身上扫过,带着一丝慌乱,又迅速移开 —— 他扣边军粮饷的事,谢渊手里握着证据,此刻见谢渊孤身前来,才松了口气,又暗自盘算着如何把罪名推给户部侍郎陈忠。

唯有刑部尚书周铁、工部尚书张毅立在人群边缘,没有跪。周铁见谢渊走来,眼神动了动,想上前,却被身旁的吏部侍郎张文悄悄拉了一把,张文摇了摇头,示意他 “莫要冲动”。谢渊的目光在他们身上顿了顿,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眼底闪过一丝慰藉 —— 这朝堂,终究还有几根硬骨头。

谢渊深吸一口气,拾级而上。汉白玉丹陛被雪水浸得冰凉,每一级台阶都被无数人的靴底磨得发亮,七年前他陪着萧桓登殿时,这台阶还透着暖意,如今却冷得刺骨。他走得极稳,一步一步,不快不慢,仿佛脚下不是即将易主的丹陛,而是三十年前他初入朝堂时的青石路 —— 那时他还是个从六品的兵部主事,抱着一摞军报,在丹陛上差点摔了跤,是永熙帝扶了他一把,说 “小心些,这台阶,载得动功名,也载得动忠奸”。

殿门两侧的镇刑司密探投来冰冷的目光,像淬了毒的针,扎在他的背上。谢渊没有回头,也没有加快脚步,他的朝袍被风雪吹得猎猎作响,却依旧挺括,像他从未弯过的脊梁。石崇看着他的背影,嘴角的冷笑更浓,低声对徐靖道:“等会儿看他跪不跪 —— 这老东西当年敢驳回陛下的旨意,今日我倒要看看,他的骨头有多硬。” 徐靖没说话,只是悄悄摸了摸怀中的密函 —— 那是周显与石崇私分军饷的证据,他得留着,万一谢渊发难,或许能当个筹码。

殿内烛火通明,十几盏盘龙灯将大殿照得如同白昼,烛油顺着灯柱往下淌,凝成蜿蜒的蜡泪,像凝固的血。萧桓坐在龙椅上,明黄锦袍上的雪粒已化,留下淡淡的水渍,却丝毫不减他的威仪。他正垂眸看着手中的传国玉玺,指尖反复摩挲着印纽上的五爪龙纹,那是成武帝当年从他手中夺走的,如今终于回到了他手里。

听到脚步声,萧桓抬起头,目光与谢渊相撞。那眼神里再无半分七年前雪夜为戍卒添衣的温润,只剩历经蛰伏的阴鸷与掌控一切的冷冽,像两把淬了冰的刀,直直戳过来。谢渊没有回避,迎着他的目光,站在殿中,不跪,也不说话。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跪拜的群臣下意识屏住呼吸,连石崇都收了笑容,紧盯着谢渊 —— 所有人都在等,等这位前朝重臣低头,等新主立威。烛火 “噼啪” 爆了一声,灯花坠落在金砖上,瞬间熄灭,打破了这窒息的沉寂。

“谢尚书倒是架子大。” 萧桓先开了口,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朕复位登基,群臣皆跪,唯有你立着,是觉得朕不配当这个皇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拱手,声音洪亮,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陛下,臣非不敬,乃依法度。《大吴祖训》载,‘帝王登基需有先帝禅位诏,或九卿公议奏表’。成武帝尚在寝殿,未颁禅位之诏,九卿亦未公议,陛下此举,于法不合。臣身为御史台掌印官,掌监察百官、纠察朝仪,不敢跪拜。”

石崇猛地拔刀,刀刃 “噌” 地出鞘,寒光映着烛火:“谢渊!你敢妄议陛下登基不正?找死!”

“石大人息怒。” 谢渊转头看他,目光冷得像冰,“《大吴会典?刑律志》载,‘大臣奏事,非诏不得擅杀’。你持刀胁臣,是想犯上作乱吗?还是说,太上皇复位,便是要废了祖宗律法?” 石崇被问得哑口无言,握着刀的手青筋暴起,却不敢真的动手 —— 谢渊的声望太高,杀了他,怕是会激起边镇兵变。

萧桓看着谢渊,忽然笑了,那笑意没达眼底,却带着一丝玩味:“谢尚书倒是记得清楚。可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朕蒙冤七年,兆民归心,这皇位,本就该是朕的。成武帝病重,无法亲颁禅位诏,朕暂代大位,有何不可?”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厉,“还是说,谢尚书觉得,石崇、周显、秦云这些人,都是瞎了眼,才会迎朕复位?”

谢渊望着龙椅上的萧桓,又瞥了眼阶下瑟瑟发抖的群臣,看着李嵩的谄媚、刘焕的惶恐、石崇的嚣张,终于明白,这场博弈从南宫门破的那一刻起,便已落幕。律法在暴力面前,终究是脆弱的;忠良在群丑面前,终究是孤独的。他若再坚持,只会被安上 “抗旨” 的罪名,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于科、杨武这些忠良,连最后一点清逆的希望都没了。

“臣…… 明白了。” 谢渊长叹一声,声音轻得像被风雪吹散,却清晰地落在每个人耳中。他缓缓屈膝,膝盖 “咚” 地跪在冰凉的金砖上,那声响在死寂的殿内格外沉重,像有什么东西碎了。“臣,谢渊,参见陛下。”

三个字出口,仿佛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阶下的李嵩、刘焕等人松了口气,石崇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周铁、张毅则垂下眼,眼底满是惋惜。

龙椅上的萧桓终于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那笑意里藏着掌控的快意,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谢尚书,朕等你很久了。” 他抬手虚扶,“平身吧。朕知道你是忠臣,之前的事,朕不怪你。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的差事,你还接着做,京营、边镇的防务,还得靠你。”

谢渊站起身,垂着手,目光落在殿外的风雪上,没有说话。他知道,萧桓留着他,不是因为 “忠”,而是因为他掌着兵符,镇得住边军;是因为他声望高,能安抚民心;是因为他能制衡石崇、周显这些逆党 —— 他这个孤臣,终究还是成了新主棋局里的一枚棋子,一枚用来稳定局势、清算异己的棋子。

石崇见萧桓对谢渊如此 “宽厚”,眼底闪过一丝不满,却不敢表露 —— 他知道,谢渊不是那么好拿捏的,可只要萧桓还信任他,总有机会除掉这个眼中钉。徐靖则悄悄松了口气,谢渊在,石崇就不敢太嚣张,他的 “保命符”,暂时还用不上。

“陛下,” 谢渊忽然开口,打破了殿内的沉寂,“臣有一事启奏。石崇大人撞开南宫门,所用木料乃工部侍郎周瑞所供,按《大吴会典?工部职掌》,宫墙修缮用料需经兵部核验,周瑞未报便发料,恐有不妥;秦云大人守东华门,未奉诏便开城,按《军防志》,当以‘擅离职守’论处。臣身为兵部尚书,恳请陛下彻查。”

萧桓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如常:“谢尚书所言极是。此事就交你和周铁去查,务必查清,不可冤枉好人,也不可放过奸佞。” 他心里清楚,谢渊这是在借机敲打石崇、周瑞,也是在向他要 “清算逆党” 的权柄,可他此刻确实需要谢渊稳定军防,只能顺水推舟。

石崇的脸瞬间涨红,刚要辩解,却被萧桓的眼神制止了。谢渊微微躬身:“臣遵旨。” 他知道,这是他入局后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 只要拿到查案的权柄,就能把石崇、刘焕、周显这些逆党的罪证摆到台面上,就能为日后的清逆埋下伏笔。

“陛下圣明!谢尚书忠勤可嘉!” 李嵩率先开口,磕着头道,“臣愿协助谢尚书、周尚书查案,定不会让奸佞漏网!” 他心里打着算盘,只要跟着谢渊查案,就能趁机除掉石崇的亲信,把吏部的权柄攥得更紧。

刘焕也跟着附和:“臣愿调出户部账册,协助查案!若有粮饷牵扯,臣定如实禀报!” 他怕谢渊借机翻出他扣边军粮饷的旧账,只能主动示好,想把水搅浑。

群臣纷纷跟着跪拜附和,“陛下圣明”“谢尚书辛苦” 的呼声此起彼伏,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 “融洽” 起来。谢渊站在殿中,听着这些虚伪的奉承,只觉得讽刺 —— 这些人,昨日还在为成武效力,今日便已换了主子,明日若有人再举兵夺权,他们怕是会跑得更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抬手示意群臣平身,又说了些 “安抚民心”“整顿吏治” 的空话,便宣布退朝。群臣陆续退出殿外,李嵩、刘焕等人围在石崇身边,低声说着什么,不时瞥向谢渊,眼神里藏着算计。

谢渊落在最后,刚走到殿门,周铁、张毅追了上来。“谢大人,” 周铁声音压得极低,“秦飞被周显软禁在玄夜卫北司,我已让人暗中送了药,您可得想办法救他!他手里有石崇构陷忠良的证据!”

谢渊点点头:“我知道。查案时我会提审秦飞,你们且安心,守住各自的部衙,莫要轻举妄动。” 他顿了顿,补充道,“刘焕扣粮的账册,你让刑部侍郎刘景悄悄调出来,留着备用。” 张毅连忙应下:“大人放心,工部的料单我也留着,周瑞跑不了!”

三人在殿门处匆匆别过,风雪卷着碎冰碴子打过来,谢渊裹紧了朝袍,望着奉天殿的琉璃瓦,眼底闪过一丝坚定 —— 这场局,他入了,但绝不会任由逆党摆布,他要在这新主的棋局里,走出自己的路,走出一条清逆护稷的路。

谢渊走在回宫道上,风雪比来时更大了,玄鸟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却遮不住他挺直的背影。有老卒偷偷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是于科的字迹:“兵符在,衙署安,暗探已接秦飞密信,杨武边军至城郊。” 谢渊攥紧纸条,指尖的寒意散去些许 —— 他不是孤身一人,忠良的脉,还没断。

路过东华门时,他瞥了眼那扇朱漆城门,门轴上的裂痕还在,是石崇撞门时留下的,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守城门的戍卒见了他,纷纷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谢渊却停下脚步,声音平静:“日后守城,需依《军防志》,非诏不得擅开,莫要再犯糊涂。” 戍卒们连忙应 “是”,声音里带着愧疚。

谢渊继续往前走,靴底踩在积雪上的 “咯吱” 声,在寂静的宫道上格外清晰,像在叩问,也像在宣誓 —— 他会守住这江山,守住祖宗的律法,守住万民的期盼,哪怕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性命。

回到兵部衙署时,于科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捧着温热的姜汤:“老师,您回来了!” 谢渊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驱散了些许寒意。

“杨武的边军到了?” 谢渊问。于科点头:“已到城郊,秦飞的人接应了,只等您的令。” 谢渊走到案边,打开兵符匣子,取出京营兵符,递给于科:“你去一趟城郊,让杨武率边军接管京营西营,守住安定门,若有异动,即刻动手。”

于科接过兵符,快步离去。谢渊坐在案前,点燃烛火,铺开纸,提笔写下 “查案清单”:石崇撞门、刘焕扣粮、周显锢探、周瑞供料、秦云开城…… 每一个名字,每一件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烛火映着他的身影,在墙上投下坚定的轮廓。殿外的风雪还在刮,却再也吹不灭这署内的孤灯,再也挡不住这孤臣清逆的决心。这场变局,才刚刚开始;这场棋局,他要亲手下赢。

片尾

以谢渊忍辱臣服、暗藏清逆机锋暂落 —— 从兵部衙署的噩耗击枢到奉天殿的屈膝参拜,谢渊的每一步都藏着 “以守为战” 的智慧:他的平静非麻木,是历经风浪的沉毅;他的妥协非投降,是忍辱负重的布局;他的请查非试探,是掌握主动的开端。

朝堂之上,群丑的嘴脸尽显:李嵩的趋附、刘焕的惶恐,显 “附逆者无骨”;石崇的嚣张、徐靖的藏私,露 “逆党同盟易碎”;周铁的暗助、张毅的呼应,藏 “忠良未散”;萧桓的制衡、放权,显 “帝王心术深沉”。这场看似 “大局已定” 的权力更迭,实则是新的博弈开端 —— 谢渊以 “孤臣” 之姿入局,既稳住了新主,又拿到了查案权,为后续清逆埋下关键伏笔。

卷尾语

孤臣入局之局,非 “忠良屈服” 之悲歌,乃 “以退为进” 之智举 —— 谢渊深知 “硬抗则身陨,身陨则事败”,故以屈膝参拜换生存之机,以接受官职掌制衡之权,以请查案件握清逆之柄,显 “乱世忠良” 的隐忍与智慧。萧桓虽以暴力夺权,却不得不倚重谢渊之威望、之兵权、之能力,故暂容其 “查案”,显 “新主掌权” 的权宜与算计;逆党虽暂得势,却因谢渊的 “入局” 而如芒在背,石崇之忌、徐靖之防、周显之惧,显 “奸佞同盟” 的脆弱与多疑。

此案之核心,在 “孤臣不死,清逆不灭”—— 谢渊的 “孤” 非 “孤立无援”,乃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坚守,他身后有于科守署、杨武拥军、周铁持法、秦飞藏证,忠良之脉早已连成隐线;逆党的 “众” 非 “铁板一块”,乃 “利之所在,临时聚合” 的苟且,李嵩谋权、刘焕避祸、石崇专横、周显藏私,内斗之隙早已显露。

《大吴通鉴》评曰:“渊之入局,非降也,乃谋也。以孤臣之身,行清逆之举,以一人之忍,换社稷之安,此真忠也。” 孤臣入局之局,虽以谢渊暂居下风暂结,却已注定 “逆党必败” 的结局。待查案深入,罪证确凿,边军发难,大吴江山终将重归清明,而谢渊 “忍辱负重” 的孤臣形象,也将载入史册,成为 “乱世忠良” 的千古典范。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