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18章 唯有龙旌前引路,不知前路是坦途

卷首语

“成武朝中期,萧桓破南宫而出,将赴文华殿谋复位,镇刑司副提督石崇(从二品)、诏狱署提督徐靖(从二品)率镇刑司旧部密探、诏狱死囚扈从。途过承天门,见皇城九门烽火台寂然无烟,戍楼铜锣未鸣,守卒影踪全无 —— 按《大吴会典?军防志》,宫变当燃狼粪烽传警,此景反常,二人遂引心腹私相窃议。

崇以‘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扣边军粮饷三月以胁谢渊,京营副将秦云(字飞虎)潜易戍台守卒为旧部以阻烽燧,玄夜卫指挥使周显(从一品)矫颁禁调令以锢北司暗探’自恃,谓‘谢渊无粮无兵无侦,纵有谋亦难施’;靖忆谢渊昔年扳倒石迁之狠辣,恐其伏兵于文华殿,‘以静诱我入瓮’,言辞间满是惶惑。然南宫已破,萧桓前行不止,复辟之势如箭在弦,二人终压疑虑,率部紧随。

时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在署,方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密呈之逆党证据 —— 册载石崇用工部废料撞门、刘焕匿硫磺与镇刑司、秦云勾连逆党之迹,墨迹沾暗探血痕。渊览毕,急令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从三品)潜联兵部侍郎杨武(正三品),令其率大同卫边军待命;复思‘燃烽则京营内斗、百姓遭劫,不燃则暂避兵祸’,遂压兵不动,以避民难。”

在 “逆党因私生疑,忠良以静制动”—— 无烽之寂非无谋,乃谋定后动:谢渊收证据、联边卫、压兵锋,步步为营,以 “避祸民” 为要,待逆党松懈而图后发,其 “静” 是藏锋之智;窃议之慌非无据,乃私念作祟:石崇恃 “三权掣肘” 而骄,徐靖恐 “先入殿先死” 而怯,二人争功忌祸,同盟本就脆弱,遇反常便生疑窦,其 “慌” 是露怯之私。朝局博弈藏于无声:逆党之 “动” 乱于私,忠良之 “静” 稳于公,胜负已隐于承天门下的窃语与兵部衙署的烛火之中。

寒风吹甲响宫衢,无烽危楼入望孤。

逆党私言猜伏弩,忠臣默处整残符。

粮藏边隙心难稳,令锢侦踪计已疏。

唯有龙旌前引路,不知前路是坦途。

朔风卷着残雪,扑在萧桓的旧锦袍上,袍角扫过承天门的青石板,留下浅淡痕迹。他走在队伍正中,步履沉稳如昔,指尖却反复摩挲着腰间玉带 —— 那是永熙帝亲赐的和田玉,七载幽禁磨得玉面温润,此刻却硌得指腹发紧。身后甲片碰撞的脆响、低声窃语的气音,像细沙般钻进耳朵,他无需回头,便知是石崇与徐靖在议论谢渊。

城墙上的死寂仍在心头盘旋:按《大吴会典?军防志》,宫变需燃狼粪烽,戍楼击锣,可此刻连戍台的灯笼都黑黢黢的,守卒影踪全无。他想起谢渊三年前督守德胜门的狠劲 —— 瓦剌先锋刚至卢沟桥,烽火便燃得冲天,那浓烟他在南宫都能望见。这般人物,怎会对南宫崩门的巨响无动于衷?

“陛下,文华殿已近,李嵩尚书率百官在殿外候着。” 石崇的声音打破沉默,带着刻意的恭谨。萧桓脚步未停,淡淡 “嗯” 了一声,眼底却闪过冷光 —— 他要看看,这些喊着 “迎驾” 的逆党,究竟有几分底气;更要看看,谢渊这 “无动于衷” 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盘算。

石崇(从二品镇刑司副提督)借着整理甲胄的动作,往徐靖(从二品诏狱署提督)身侧凑了凑,额角的血痂被寒风冻得发紧,指尖按在腰间短刀上,触感冰凉。“不对劲。” 他声音压得极低,呼出的白气瞬间被风散,“谢渊那老东西,前几日我派亲信送密信,被他当面掷回来,说‘只知有今上,不知有太上皇’,瞧着是死忠,可若真死忠,此刻禁军早该围过来了。”

徐靖瞥了眼远处的兵部衙署,灯火仍亮着,像一双窥伺的眼。“怕是有诈。” 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谢渊兼掌御史台,暗线遍布京师,咱们换秦云的京营旧部、扣刘焕的边粮,他未必不知道。说不定…… 他是在等咱们入文华殿,再关门打狗。” 他想起谢渊当年扳倒石迁的手段,先忍后发,一出手便致命,后背竟泛起寒意。

“怕什么?” 石崇刻意提高声量,却仍压着语调,“刘焕扣了边军粮饷三月,谢渊手里无粮调不动边军;秦云换了京营七成守卒,禁军听咱们的;周显锢了玄夜卫北司,谢渊没暗探可用 —— 他就是个空架子!” 话虽硬气,指节却攥得发白 —— 他怕谢渊藏着后手,更怕这场 “复辟” 成了别人的垫脚石。

石崇身后的镇刑司密探(从六品)凑过来,声音带着惶惑:“大人,会不会谢大人真没听见?听说他这几日宿在兵部,案头的公文堆得能埋人,连家都没回 —— 前日小的去兵部递帖,见他咳得连笔都握不住,说不定真顾不上南宫的动静。”

徐靖猛地回头,眼神凌厉如刀:“放屁!兵部离南宫不过三里地,撞门那声‘轰隆’,便是聋子都该听见!谢渊在边关时,能从马蹄声里辨出敌军数量,这点动静能瞒得过他?” 他刻意抬出谢渊的旧功,既是压下密探的惶惑,也是给自己壮胆,可话音刚落,又忍不住瞥向兵部的方向 —— 那盏烛火,亮得太稳了,稳得反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密探被斥得低下头,不敢再说话,却悄悄攥紧了手里的刀。他跟着石崇多年,见惯了逆党构陷忠良的手段,却第一次这般心慌 —— 谢渊不是石迁那样的莽夫,他的 “不动”,比 “动” 更让人恐惧。

兵部衙署的烛火下,谢渊伏在案上,正逐页翻看张启(从三品玄夜卫文勘房主事)送来的 “逆党证据册”。册页上画着石崇用工部废料撞门的草图、刘焕属吏送硫磺入镇刑司的痕迹、秦云与石崇密谈的地点,每一页都盖着玄夜卫北司的印鉴,墨迹上沾着暗探的血痕。

“杨武那边,联系上了吗?” 谢渊声音沙哑,刚咳过的喉咙带着灼痛。老吏(兵部司务,从九品)躬身道:“大人,杨侍郎(正三品兵部侍郎杨武)已带五千边军在大同卫待命,只等您的令,就能星夜驰援。只是…… 刘焕扣着粮车,边军只能带三日干粮。”

谢渊抬手按住胸口,指节泛白:“三日够了。传令杨武,若京师起火,便从安定门入城;若无事,便守在大同卫,防瓦剌趁虚而入。” 他知道,此刻燃烽调兵,只会引发京营内斗,百姓遭劫;唯有等萧桓入宫,逆党放松警惕,再借 “边军护驾” 之名入城,才能既平乱,又保民生。

案上的《大吴疆域图》摊开着,大同卫的位置被圈了红圈,旁边写着 “岳谦旧部”—— 那是岳峰战死前留下的精锐,只听谢渊调遣,这才是他最后的底气。

徐靖拽了拽石崇的衣袖,往侧边退了半步,避开其他人的耳目:“石大人,若谢渊真有埋伏,咱们谁先护陛下入文华殿,谁就是首功;可若真是圈套,先入殿的也先死。不如…… 让秦云的京营兵先去探路?” 他打着 “探路” 的幌子,实则想让秦云当替死鬼,自己坐收 “护驾之功”。

石崇眼底闪过一丝冷光,瞬间识破了徐靖的心思:“徐大人说笑了,秦云是京营副将,需守正阳门,怎能轻动?不如让你的诏狱死囚先去 —— 他们本是戴罪之身,若能破了埋伏,便是大功一件,若死了,也不可惜。” 他反将一军,想让徐靖的人死在前面。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算计,再无半分 “同盟” 的热络。徐靖冷哼一声,转身回到队伍,心里暗骂石崇自私 —— 逆党的同盟,从来都是靠利益维系,一旦触及生死,最先想的便是牺牲对方。

玄夜卫北司的囚室里,秦飞(从二品玄夜卫北司指挥使)借着窗缝透进的微光,在衣襟上用炭条写着 “逆党名单”:石崇、徐靖、刘焕、秦云、周显…… 每写一个名字,都要侧耳听门外的动静 —— 周显的人守在外面,连纸笔都不让他碰,只能用这种方式留存证据。

“秦大人,张启大人派人送了信!” 暗探(从七品)从房梁上滑下来,手里攥着一张揉成纸团的密信,是从送饭的食盒里藏进来的。秦飞展开,见上面写着 “谢大人已知情,令暂忍,边军待命”,眼眶一热 —— 他以为自己被抛弃了,没想到谢渊一直在布局。

“回信给张启,” 秦飞压低声音,“周显的私章在我手里,可伪制调令,若谢大人需暗探,我能让北司旧部脱困!” 暗探点头,将回信藏进发髻,悄悄离去。秦飞望着窗缝外的夜空,心里松了口气 —— 只要谢渊还在,逆党就翻不了天。

萧桓的脚步微微一顿,似是被身后的窃语惊动,却并未回头。他抬手拢了拢锦袍,余光瞥见石崇与徐靖互相提防的神色,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逆党内部越猜忌,他复位后掌控权柄就越容易。

“石大人,” 萧桓突然开口,声音平淡,“李嵩尚书那边,附议官员名单都齐了吗?” 石崇愣了一下,连忙上前:“陛下,都齐了!吏部、户部、礼部的大人都签了字,只等您入宫颁诏,便率百官朝拜。” 他刻意不提刑部、工部 —— 周铁(正二品刑部尚书)、张毅(正二品工部尚书)不肯附逆,是他的心病。

萧桓点头,没再追问,却在心里记下了 “刑部、工部”—— 这两处是逆党未渗透的地方,日后可借他们制衡石崇与徐靖。帝王心术,从来都是 “借敌制敌”,这些逆党以为在利用他,殊不知,他早已把他们当成了巩固权位的棋子。

刘焕(正二品户部尚书)坐在衙署里,频频看向外间的更漏,手里攥着 “边粮调拨单”,上面改了三次,最终将 “大同卫” 改成了 “宣府卫李默”。属吏(户部主事)进来禀报:“大人,石崇大人的队伍已过承天门,快到文华殿了。”

刘焕猛地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备轿!去文华殿!” 他怕去晚了,“从龙之功” 被石崇和徐靖独占,更怕萧桓忘了 “理藩院提督” 的承诺。属吏犹豫:“大人,谢渊大人还在兵部,咱们不等消息了?” 刘焕冷笑:“等什么?谢渊就是个没牙的老虎,没粮没兵,翻不了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走出衙署,坐上轿子,心里满是得意 —— 扣了三月的边粮,终于能换成权位了。他没看见,轿外的百姓都躲在屋里,门窗紧闭,连哭喊声都不敢发出 —— 这场 “复辟”,在百姓眼里,不过是又一场祸乱的开始。

石崇见众人神色惶惑,脚步都慢了半分,知道再猜忌下去,队伍怕是要散。他清了清嗓子,提高声音:“都打起精神!谢渊就算有算计,也掀不起大浪!咱们有京营兵、有诏狱死囚、有百官附议,陛下复位是天意民心!只要进了文华殿,传了圣旨,谢渊再敢动,就是谋逆,人人得而诛之!”

他说着,刻意瞥了眼徐靖,见徐靖点头附和,又道:“复位后,镇刑司的兄弟升一级,诏狱的死囚免罪,京营的兵卒赏银五两!谁要是敢怯战,别怪我不客气!” 重赏之下,众人的神色果然缓和了些,脚步也加快了,可眉宇间的疑虑仍未散去 —— 谢渊的 “不动”,像一根刺,扎在每个人心里。

徐靖在旁补充:“石大人说得对!谢渊老了,咳得连马都骑不上,怎么跟咱们斗?咱们速去文华殿,别让李嵩、刘焕抢了先!” 他这话戳中了众人的痛处 —— 谁都想抢首功,没人想在这疑云里耗着。

张启从后门溜进兵部衙署,身上沾着雪,气息急促:“谢大人,秦飞大人说他有周显的私章,可伪制调令,若需暗探,随时能调!杨侍郎那边也回信了,边军已备好,只等您的令。”

谢渊抬起头,眼底闪过一丝锐光:“伪制调令不必急,先让秦飞稳住北司旧部。告诉杨武,若萧桓入宫后善待成武帝,便按兵不动;若他敢加害成武帝,便立刻入城,以‘护驾’之名控制京营。” 他要的不是流血政变,是 “兵不血刃” 地稳住朝局,保住成武帝的性命,也保住京城的安宁。

张启点头:“大人放心,我这就去传信。” 谢渊望着张启的背影,拿起案上的尚方剑 —— 那是成武帝亲赐的,剑鞘上刻着 “忠君护稷”,他轻轻抚摸着,心里默念:陛下,臣能做的,只有这些了,望您能体谅臣的苦衷。

文华殿前,李嵩(正二品吏部尚书)率五十余名官员跪在地上,袍角沾着雪,却没人敢拂。他手里捧着 “附议官员名单”,上面的签字密密麻麻,连礼部尚书王瑾(正二品)都在列 —— 王瑾丢了永熙帝的祭器,怕被清算,只能附逆。

“李大人,石崇大人的队伍来了!” 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低声道,眼神里满是急切。李嵩点头,整了整衣袍,准备带头喊 “陛下万岁”—— 他要在萧桓面前留下 “忠心” 的印象,保住吏部尚书的位置,最好能再升一级。

官员们也纷纷抬头,望着远处走来的队伍,神色各异:有的兴奋,盼着升秩赏银;有的惶恐,怕谢渊日后清算;有的麻木,只想着随大流保命。文华殿前的雪地上,跪着的百官像一群木偶,没了半分 “社稷支柱” 的体面。

萧桓走到文华殿前,见百官跪迎,脚步未停,径直往殿内走。石崇和徐靖想跟进去,却被萧桓抬手拦住:“石大人,徐大人,你们率部守在殿外,以防不测。” 他刻意把两人挡在殿外,既是防着他们在殿内争功,也是想单独与百官对话,确立自己的主导权。

石崇和徐靖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不满,却只能躬身应 “是”—— 萧桓毕竟是 “陛下”,他们还没胆子公然违逆。萧桓走进殿内,坐在龙椅上(那是临时搬来的,成武帝的龙椅还在太和殿),望着殿下跪着的百官,声音沉稳:“诸卿平身。朕幽禁七载,今日复位,全赖天意民心,更赖诸卿相助。”

百官起身,齐声高呼 “陛下万岁”,李嵩趁机上前:“陛下,臣已拟好复位诏,只需您盖印,便可颁行天下!” 萧桓接过诏纸,扫了一眼,见上面写着 “封石崇为内阁首辅、徐靖为理刑院提督、刘焕为理藩院提督”,眼底闪过一丝冷光 —— 这些逆党,倒是先替自己分好赃了。

石崇站在殿外,望着徐靖,语气带着嘲讽:“徐大人,陛下让咱们守殿外,怕是信不过咱们吧?” 徐靖冷笑:“石大人多虑了,陛下是怕有埋伏,让咱们护驾。只是…… 复位诏上,怕是没有咱们的位置吧?” 他怕李嵩在殿内抢了功劳,更怕萧桓忘了承诺。

“放心,” 石崇摸了摸腰间的短刀,“咱们手里有兵,有逆党证据(指百官附议的名单),萧桓不敢亏待咱们。倒是徐大人,诏狱的死囚杀了不少无辜,要是被谢渊翻出来,怕是……” 他刻意提徐靖的黑料,想拿捏对方。

徐靖脸色一变,反唇相讥:“石大人也别得意,石迁构陷忠良的旧账,谢渊还没算呢!若咱们失势,谁也跑不了。” 两人互相揭短,忘了守在殿外的职责,逆党内部的裂痕,在权力的诱惑下,愈发明显。

谢渊站在窗前,望着文华殿的方向,灯火通明,想来萧桓已与百官见面。老吏递来一碗热药:“大人,喝药吧,您咳了一天了。” 谢渊接过,一饮而尽,苦涩的药味在嘴里蔓延,却比不上心里的痛 —— 成武帝还在御书房,生死未卜,他却只能在这里等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成武帝那边,有消息吗?” 谢渊问。老吏摇头:“周显的人守在御书房外,咱们的人进不去。听说成武帝咳得很厉害,怕是……” 谢渊闭上眼,两行泪从眼角流下 —— 他对不起成武的托孤,可他若贸然行动,只会让成武帝死得更快。

他睁开眼,擦干泪,拿起案上的 “边军调令”,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再等一个时辰。若萧桓善待成武帝,便按兵不动;若他敢加害,便让杨武立刻入城。” 他知道,这一个时辰,是成武帝的生死线,也是京城的安危线。

萧桓的指尖在复位诏的宣纸上轻轻划过,墨迹未干的 “封石崇为内阁首辅、徐靖为理藩院提督” 字样,被他的指甲压出一道浅痕。他没有立刻接李嵩递来的玉玺,反而将诏纸缓缓推回案上,目光越过躬身侍立的李嵩,落在殿中摇曳的烛火上,语气平淡得像在谈论天气:“复位诏先搁着,朕有一事,倒要先问问诸卿。”

殿内瞬间静了下来,连烛火 “噼啪” 炸响的声音都格外清晰。李嵩(正二品吏部尚书)的心猛地一沉,袖袍下的手不自觉地攥紧,额角渗出细汗 —— 他瞥见萧桓的目光扫过案角堆放的户部粮册,那是方才老吏趁乱呈上来的,封皮上 “大同卫粮饷核销” 的字样刺得人眼疼。

“边军粮饷被克扣三月,大同卫兵卒已断粮两日,据密报,昨日已有三名兵卒饿晕在戍台上。” 萧桓的声音依旧平缓,却像一块冰投入沸油,“诸卿身为六部九卿,掌国之命脉,此事,谁知晓?”

李嵩的脸色 “唰” 地褪成惨白,他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往后缩了缩,避开萧桓的目光,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陛下,此…… 此乃户部专责,刘焕尚书(正二品户部尚书)主掌粮饷调度,臣…… 臣实不知情。” 他刻意加重 “刘焕” 二字,恨不得将这口黑锅立刻扣在户部头上 —— 三月前刘焕找他商议 “暂扣边粮以充复辟经费” 时,他收了刘焕送来的苏州田契,此刻却只想撇得干干净净。

“不知情?” 萧桓突然冷笑一声,这笑声不高,却带着刺骨的寒意,惊得李嵩浑身一哆嗦。萧桓身体微微前倾,指节敲击着龙椅的扶手,声响在寂静的殿内回荡:“《大吴会典?吏部职掌》载,吏部掌百官考核、纠察失职,刘焕扣粮三月,致边军断炊,此乃‘玩忽职守、祸及边防’之大罪,你身为吏部尚书,为何不弹劾?”

这话像一把利刃,精准戳中李嵩的要害。他踉跄着后退半步,“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膝头撞在金砖上发出闷响,疼得他龇牙咧嘴,却顾不上揉:“陛下恕罪!臣…… 臣一时疏忽,未曾察觉!” 他语无伦次地辩解,目光慌乱地扫向殿内的其他官员,想求谁帮着说句话,可众人要么低头看鞋尖,要么假装整理朝服,连平日里与他交好的礼部尚书王瑾(正二品)都避开了他的视线 —— 谁都清楚,萧桓这是故意发难,没人敢蹚这浑水。

萧桓没再逼问,只是淡淡地瞥了眼伏在地上抖如筛糠的李嵩,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百官。那些方才还满脸谄媚的面孔,此刻大多带着几分拘谨,有的悄悄擦了擦汗,有的下意识拢了拢袖袍 —— 他们中不乏与刘焕、石崇有牵连者,扣粮之事或多或少知情,此刻都怕被萧桓揪出来当典型。

“朕复位,非为一己之私,乃为重整朝纲、安定社稷。” 萧桓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在此立誓:复位后第一桩事,便是调国库存银,即刻补发大同卫粮饷,断不能让戍边将士饿着肚子守国门;第二桩事,便是彻查扣粮一案,从户部到吏部,凡牵涉其中者,无论官阶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臣等遵旨!” 百官齐刷刷跪倒在地,齐声应和,声音却不如先前 “迎驾” 时响亮,透着几分底气不足。殿外的风雪卷着寒意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烛火猛地跳了跳,映着百官低垂的头颅,也映着萧桓眼底深藏的冷光 —— 他清楚,这些人心里都明白,“扣粮” 不过是个由头,他真正要做的,是借着这桩案子,敲打那些依附逆党的官员,更是为日后清算石崇、徐靖、刘焕之流铺路。

李嵩趴在地上,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淌,浸湿了前襟。他终于后知后觉地明白,萧桓不是那个可以被他们随意摆布的幽禁皇子了 —— 七载蛰伏磨掉了他的青涩,却磨出了帝王的狠辣与算计,自己方才急于表功递上的复位诏,反倒成了暴露逆党私弊的证据。

萧桓重新靠回龙椅,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的雕纹,目光望向殿外飘落的风雪。文华殿的屋檐下,石崇(从二品镇刑司副提督)和徐靖(从二品诏狱署提督)正隔着几步远窃语,两人脸上都带着几分不耐与警惕,显然还在为 “谁先入殿” 的功劳争执。萧桓的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 这些人,不过是他夺回权柄的工具,石崇的镇刑司、徐靖的诏狱署、刘焕的户部,皆是藏污纳垢之地,待他稳住朝局,定要一个个连根拔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至于谢渊…… 萧桓的思绪顿了顿。那个在兵部衙署里枯坐一夜、放任烽火台无警的老尚书,此刻或许正握着边军的兵符,冷眼旁观着这一切。萧桓想起城墙上的死寂,想起谢渊多年来的忠名,心里渐渐有了盘算 —— 谢渊掌兵权、有威望,且与石崇等人素有嫌隙,留着他,既能制衡逆党,又能借他的忠名安抚民心,待清算完逆党,再慢慢收回他的权柄不迟。

烛火摇曳间,萧桓的目光愈发坚定。殿外的风雪还在刮,可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已然在这文华殿的烛火与百官的俯首中,悄然开启了 —— 而那些曾经裹挟他复位的逆党,终将成为他巩固皇权的垫脚石。

片尾

承天门下的窃语暴露了逆党内部的裂痕,石崇与徐靖的互相提防、李嵩与刘焕的急功近利,显 “私念聚则成党,私念散则成仇” 之理;萧桓的冷静布局、借题发挥,展现了 “帝王心术” 的成熟,他借逆党复位,却未被逆党裹挟,早已暗筹清算之策;谢渊的隐忍待命、暗联边军,藏 “公心为上,避祸为民” 之智,他的 “不动” 非无谋,乃 “谋定后动”,为平乱留存最后的底气;秦飞的禁锢传信、张启的暗线联动,显护纲者 “孤勇未灭” 之态,证据与边军,是翻盘的关键。

文华殿的烛火亮得刺眼,殿外的风雪仍在呼啸,逆党的窃语与忠良的隐忍交织在夜色里。萧桓能否稳住权柄?谢渊何时动手?逆党内部的裂痕会否扩大?成武帝的安危如何?这一切,都藏在文华殿的复位诏里,藏在兵部衙署的烛火中,藏在逆党猜忌的眼神间,留待下集,见分晓。

卷尾语

疑云覆宫之局,非 “逆党势强” 之表象,乃 “权力博弈、公私交锋” 之实质 —— 石崇、徐靖等以 “复辟” 为名聚党,实则为私利争功,猜忌源于 “怕被牺牲”,窃议显 “同盟脆弱”;萧桓以 “帝王” 之姿入局,借逆党之力复位,却暗用 “制衡之术”,既防逆党专权,又留忠良后路;谢渊以 “公心” 之念守局,压兵不动非畏缩,乃 “避祸民之劫、留平乱之机”,其隐忍是 “忠君” 与 “爱民” 的平衡,非 “失忠” 之过。

此案之核心,在 “无烽之寂藏谋,窃议之慌藏私”—— 谢渊的 “静” 是 “以静制动”,逆党的 “动” 是 “以动促乱”,萧桓的 “稳” 是 “以稳掌权”,三者构成 “三角博弈”,推动朝局发展。逆党虽暂得势,却因私生隙,难成气候;护纲者虽暂弱,却因公聚心,终能翻盘;萧桓虽暂掌权,却需在 “逆党” 与 “忠良” 间找平衡,方能坐稳帝位。

《大吴通鉴》评曰:“宫变之险,不在兵戈,而在人心;朝局之稳,不在权柄,而在公心。逆党因私生疑,其败可知;忠良因公隐忍,其成可待。” 疑云覆宫之局,虽以萧桓入文华殿暂结,却未改 “私不压公、邪不胜正” 之理。待谢渊动边军、秦飞用暗探、萧桓清逆党,便是朝局拨乱反正之时,此亦为大吴 “危中求稳” 之转折。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