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00章 非因权臣无警觉,唯缘忠职守纲维

卷首语

《大吴会典?刑法志》卷三《奸佞篇》附载:“成武朝中期,镇刑司副提督石崇(从二品)承石迁旧党余势,欲乱朝局、构陷谢渊(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乃令理刑院密探科吏员扮市井细民、衙署小吏,散布‘德佑帝萧桓将复位,谢渊擅权当诛’之谣。时谢渊总领军政,日核边军粮饷、调度京营布防,其幕僚(掌文书佐理,无阶)忧流言祸及,劝其‘防己身、固权位’,渊对曰:‘吾荷国重寄,唯知尽忠职守,社稷安则天下安,吾身安在其中矣。’

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已录石崇传谣迹,渊令‘暂隐,待其举事擒现行,免授 “权臣擅捕” 之口实’。” 此案之核,在 “流言惑众” 与 “枢臣守静” 之博弈 —— 石崇借谣乱军心、联党谋逆,谢渊以军政为盾、以公心破私,显成武中期 “公纲护稷” 与 “私谋乱政” 之深层张力。

流言蜚语满京畿,幕僚忧谏重臣知。

公言社稷为根本,岂为私议乱襟期?

暗探早录奸徒迹,明庭犹瘁案牍辞。

非因权臣无警觉,唯缘忠职守纲维。

兵部衙署的晨雾尚未散尽,案上《宣府卫粮饷核销册》已摊开半卷,谢渊握着狼毫笔,指尖悬在 “李默多领五百石” 的朱批旁,正斟酌处置之策。幕僚轻步入内,手里捧着刚温好的六安瓜片,茶汤泛着浅绿,却未敢贸然递上 —— 他已在廊下立了三刻,见谢渊仍未抬头,终是咬了咬牙,轻声开口:“大人,您已连着四日未歇整宿,昨日批公文至丑时,今晨卯时又起身核粮饷,身子若垮了,兵部事务谁来主持?”

谢渊这才抬眼,眼底红血丝清晰可见,他放下笔,接过茶盏抿了一口,茶温刚好驱散些许疲惫:“边军在大同卫苦等粮饷,京营换防需定策,哪有功夫歇?你今日来,不单是劝我歇着吧?” 他深知这幕僚跟随自己八年,素来沉稳,若非有要事,不会如此执着。

幕僚躬身,声音压得更低:“大人明鉴。近日京师流言甚嚣尘上,西市粮肆、南城酒坊,连兵部廊下的小吏都在私议 —— 说‘太上皇萧桓已与石崇定计,三日内复位,首当其冲便是拿大人问 “擅掌军权” 之罪’。昨日小人去户部递文书,见理刑院主事赵某(正六品)在酒馆里传谣,说‘石大人已备妥理刑院密探,只待萧桓复位,便抄没大人府宅’。大人,这流言定是石崇故意传的,您不可不防!” 其指节因紧张而泛白,话至末尾,声音已带颤 —— 他见过石迁当年构陷忠良的狠辣,怕谢渊重蹈覆辙。

谢渊握着茶盏的手顿了顿,茶盖碰撞盏沿发出轻响:“我知道是石崇传的。他想借流言乱京营军心,逼我分心防他,好趁机勾连萧桓、操练死囚,为举事铺路。” 他早从秦飞的密报中得知,石崇令密探科吏员每日辰时在西市鼓噪,给京营小吏塞银子,让他们在营中散布 “谢渊失势” 的言论,甚至托人给大同卫总兵递信,说 “谢渊克扣军饷”。

幕僚闻言,急道:“大人既知,为何不令秦飞大人捕传谣的吏员?再放任下去,京营兵卒恐生乱 —— 昨日京营前营兵卒张三(德胜门之战老兵)来找小人,说‘若萧桓真复位,某等跟着大人守德胜门的,怕是都要被清算’,已有十几个兵卒递了辞役申请。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也私下找小人,说‘石崇已跟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搭上线,若流言坐实,张文会在考核中贬斥大人举荐的边官’,这是明摆着要断大人的臂助啊!”

谢渊指尖摩挲着粮饷册的边角,目光落在 “李默” 二字上:“你可知石崇为何偏传‘萧桓复位’的流言?李默贪粮案,他早盯着 —— 李默是岳峰旧部,若我按律斩李默,边将寒心,石崇便借‘谢渊薄待功臣’煽风;若我不斩,他又说我‘徇私护短’,再联张文在吏部发难,说我‘纵容贪腐’。这流言,是他套我的连环计。” 他顿了顿,翻到粮册末尾地方粮官的署名,“陈忠(正三品户部侍郎)昨日密报,帮李默运粮的亲兵,有三个是理刑院密探科旧吏;李默藏粮的私宅,是石崇远房亲戚所赠 —— 石崇早把李默拉进旧党,就等我处置失当,好借题发挥。”

幕僚这才明白流言背后的险恶,惊道:“大人,那李默的案该如何办?斩则中计,不斩则难堵悠悠众口!”

谢渊道:“陈忠已追回粮石,我批了‘革职流放’—— 既按律惩了贪腐,又没斩边将,不会寒军心。至于流言,堵不如疏:你去告诉杨武(正三品兵部侍郎),令他给京营前营兵卒放半日假,让他们回家听家人说‘粮价稳、边军安’,比空口辟谣管用;再传信给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让他在京营校场讲‘成武元年德胜门之战’,说我当年如何与兵卒同守城门、同饮稀粥,用旧事安军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人,陈侍郎来了,言宣府粮饷案有新迹。” 书吏的禀报打断了二人对话,陈忠快步入内,手里攥着一卷账册,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大人,李默藏粮的私宅粮仓里,除了五百石军粮,还搜出三封密信 —— 是石崇写给李默的,让他‘拖延粮饷发放,乱大同卫防务’,信末钤着‘镇刑司密探科’的暗印!还有,帮李默隐瞒的地方粮官王某,供出‘石崇给了他五十两白银,让他伪报 “边地霜灾”’,王某的供词已录在案。”

谢渊接过密信与供词,逐字阅毕,指尖在 “乱大同卫防务” 上轻轻敲了敲:“石崇这是想借粮饷乱边防,为瓦剌可乘之机。陈忠,你令户部吏员,将王某供词、密信副本送刑部,交周铁(正二品刑部尚书)存案,日后定石崇罪时,这便是铁证。”

陈忠躬身应 “是”,又道:“大人,还有一事 —— 刘焕尚书今日找我,说‘理刑院的吏员去户部传谣,说 “陈侍郎是谢大人亲信,萧桓复位后会斩陈侍郎”’,刘尚书劝我‘少跟大人走太近,免得被连累’。” 其声带着无奈,“刘尚书是老臣,竟也怕流言,昨日户部调度粮饷,他故意拖延,说‘需等石大人点头’,这明摆着是官官相护,怕得罪石崇!”

谢渊眼底闪过一丝冷意:“刘焕掌户部,却因流言畏缩,忘了‘粮饷乃边军命脉’。你去告诉刘焕,‘大同卫粮只够十日,今日若不调粮,瓦剌来犯,第一个参他的就是我’。若他仍拖延,便奏请成武帝,查他‘慢军之罪’。” 他深知,官官相护是旧党乱政的根基,若不敲打,日后只会更肆无忌惮。

陈忠领命离去时,谢渊又道:“你顺便去工部,催周瑞(正三品工部侍郎)把火器送大同卫 —— 周瑞已拖半月,昨日玄夜卫暗探报,他收了石崇的银子,故意减火器壁厚,若再拖,大同卫边军只能用钝刀迎敌。” 陈忠应 “是”,转身时,瞥见谢渊复拿起李默的粮册,指尖在 “岳峰旧部” 四字上停了许久,似在惋惜这员曾立过功的边将,终究堕入贪腐。

“大人,杨侍郎来了,言京营流言已生乱。” 书吏再次通报,杨武入内,脸上带着焦虑,手里拿着一卷《京营兵卒辞役文书》:“大人,前营兵卒张三等十一人递了辞役申请,说‘怕萧桓复位后被清算’,秦云副将(京营副将,字飞虎)想把传谣的理刑院吏员抓起来,却被理刑院主事赵某拦了,说‘吏员是奉命查案,京营无权干涉’,还放话‘若秦云敢动,就奏请成武帝,说京营 “擅捕朝廷命官”’。”

谢渊接过辞役文书,翻到张三的名字,见旁注 “德胜门之战伤左臂”,眉头微蹙:“张三是老兵,当年瓦剌箭擦过他左臂,他仍护着粮车往阵里送,怎么也信流言?”

杨武道:“赵大人带吏员扮成货郎,到前营外的市集传谣,说‘萧桓复位后,要斩所有跟着谢大人守德胜门的兵卒’,还说‘石大人已跟玄夜卫指挥使周显(从一品)打好招呼,到时候玄夜卫会帮着拿人’。张三他们信了,才要辞役。秦云副将想硬闯市集抓货郎,被小人拦了 —— 怕真落‘擅捕’的口实,中了石崇的计。”

谢渊冷笑一声:“理刑院倒会越权。杨武,你去告诉秦云,别跟赵某争执,就说‘辞役需兵部批,让张三他们来见我’。另外,你令京营各营,今日正午加一顿肉菜,给兵卒们说‘这是大同卫边军送来的谢礼,谢他们守京师辛苦’,用实利安民心。” 他顿了顿,又道:“你再去吏部,找张文 —— 昨日我举荐宣府卫参将李某升总兵,张文在考核中批‘李某无统兵之才’,你去问他‘李某在成武元年德胜门之战斩瓦剌先锋,怎么就无才?’,把他顶回去,别让他借考核打压咱们的人。”

午时的日头透过窗纸,落在兵部正堂,张三等十一个兵卒垂首立在堂下,手里攥着辞役文书,指节泛白。谢渊从案后走下来,径直走到张三面前,目光落在他左臂的伤疤上:“张三,你这伤疤,是成武元年德胜门之战,被瓦剌的狼牙箭划的吧?当时你倒在地上,还喊‘粮车不能丢,京师不能破’,我亲自给你敷的金疮药,你忘了?”

张三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 —— 谢大人竟记得他的伤疤,记得他当年的话。他嘴唇动了动,喉结滚了滚,终是哽咽道:“大人…… 小人没忘,只是…… 只是外面传得太凶,说您要被拿问,小人怕…… 怕连累家人。”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声音温和却坚定:“我知道你怕,可你想想,若萧桓真能复位,石崇为何要传谣?他就是想让你们慌,让京营乱,好趁机举事,夺了大吴的江山。你看,陈侍郎刚从宣府回来,粮石已追回,大同卫的粮今日就发;周侍郎的火器,三日内就送边军 —— 若朝廷不稳,边军哪有心思送谢礼?若我真要被拿问,还能坐在这里跟你说话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转身对其他兵卒道:“你们都是德胜门之战的老兵,当年瓦剌围京师,是咱们一起守住的。如今瓦剌还在边境窥伺,若你们辞役,京营缺人,瓦剌再来,谁来守京师?谁来护你们的妻儿父母?” 这话戳中了兵卒们的软肋 —— 他们辞役,无非是怕连累家人,可若京师破了,家人更无安身之处。

张三攥着辞役文书的手松了,“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大人,是小人糊涂,信了流言!您别让我们辞役,我们还想跟着您守京师!” 其他兵卒也纷纷跪倒,齐声应和。谢渊扶起他们:“你们肯留下,我很高兴。回去告诉其他兵卒,有我在,定不会让旧党乱了京师,定护你们和家人安稳。”

未时的风带起沙尘,侧门被轻轻推开,秦飞闪身入内,手里攥着一卷黄麻纸密报,纸角被汗水浸得发皱:“大人,石崇昨日在理刑院密会徐靖(从二品诏狱署提督)、林文(正三品礼部侍郎),定了举事细节:徐靖已从诏狱挑了三百死囚,在诏狱后院操练,用家眷为质逼他们死战;林文奏请‘三日后祭永熙帝陵寝’,想引玄夜卫南司的人离京,好让北司孤掌难鸣;石崇则令魏奉先(从九品太监)密联萧桓,说‘谢渊已被流言缠住,京营不稳,举事时机已至’。”

谢渊接过密报,逐字阅毕,指尖在 “三百死囚”“祭陵调卫” 上轻轻敲了敲:“林文是石崇的人,祭陵是假,调玄夜卫是真。你令玄夜卫南司‘按奏请去祭陵’,但只派一半人,另一半人留在京师,盯着理刑院的动向;北司的人继续盯南宫、诏狱署,录死囚操练的迹,若见徐靖给死囚分发兵器,便拍照留存 —— 这是‘谋逆现行’的铁证。”

秦飞躬身道:“大人,石崇还令密探科吏员接触京营旧卒,说‘萧桓复位后,升他们为百户’,已有十五个旧卒答应明日随陈冀(前京营副将,从三品)护萧桓出宫。要不要提前捕这些旧卒?”

“不用。” 谢渊摇头,“让他们跟着陈冀,明日一起出宫,正好一网打尽。你令暗探录下旧卒与密探科吏员的交接,问清楚‘谁许的官、谁给的银’,这些都是定石崇‘勾连京营旧卒’的证据。” 他顿了顿,又道:“张启(从三品玄夜卫文勘房主事)那边,让他核验林文祭陵奏疏的墨痕,看是否有后添的痕迹 —— 林文定是先奏请祭陵,再在奏疏末尾加‘请玄夜卫南司护祭’,想掩人耳目。”

秦飞应 “是”,刚要走,谢渊又道:“告诉张启,把石崇传谣的记录、李默案的密信、旧卒交接的证词,都整理成册,三日后早朝呈给周铁,让百官看清石崇的真面目。” 秦飞离去后,谢渊望着窗外的沙尘,眼底闪过一丝沉毅 —— 流言是石崇的饵,他便借这饵,引逆党露出全部獠牙。

幕僚见谢渊仍在筹划,又劝道:“大人,您已忙了半日,流言的应对、逆党的布局都有了着落,该歇会儿了。石崇的计虽毒,可您已有防备,不会出岔子。”

谢渊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语气带着几分疲惫,却仍坚定:“我不是不累,是不能歇。大同卫的粮饷今日要发,京营的辞役要安抚,火器的催办不能停 —— 这些事哪一件都不能拖。石崇想让我歇,想让我乱,我偏不。”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案上《大吴律》的 “逆党篇” 上,“你跟着我八年,该知道我的性子 —— 我谢渊不是为了自己的官爵,是为了大吴的百姓,为了守住永熙帝留下的江山。若萧桓真能复位,若他能护百姓安稳,我愿辞了这兵部尚书;可他若跟着石崇乱政,我就算拼了命,也不会让他得逞。”

幕僚听着,眼眶有些发红:“大人,小人明白了。您放心,今日的公文小人帮您整理,您歇半个时辰,哪怕半个时辰也好。” 他之前劝谢渊 “防自身”,是怕谢渊出事,如今才明白,谢渊的 “不防”,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社稷,没有自身安危。

谢渊笑了笑,摇头道:“不用,等批完这几份《京营换防文书》再说。你去帮我把陈忠送来的李默案密信,跟之前的逆党密报放在一起,别乱了。” 幕僚应 “是”,转身时,瞥见谢渊拿起笔,手腕微顿,却仍稳稳落下 —— 那支笔,写过无数军政文书,也写过护国安邦的决心。

“大人,吏部侍郎张文派人送来了《边官考核结果》,说‘需您核批’。” 书吏拿着一卷文书入内,谢渊接过,翻开一看,眉头瞬间蹙起 —— 他前日举荐的宣府卫参将李某,被批 “统兵无方,考核下等”,旁注 “不宜升总兵”;而石崇举荐的理刑院旧吏王某,却被批 “勤政奉公,考核上等”,拟升大同卫同知。

“张文这是明摆着刁难!” 幕僚在旁瞥见,怒声道,“李某在宣府卫守了五年,击退瓦剌三次,怎么就‘统兵无方’?王某是石崇旧部,去年还因‘私放死囚’被参,怎么就‘勤政奉公’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指尖在 “考核下等” 四字上轻轻划动,眼底冷意渐浓:“张文是想借考核打压我举荐的人,断我在边军的助力。你去告诉张文,‘李某的考核需重核 —— 宣府卫总兵、大同卫副将皆为李某作保,称其 “善战能守”,吏部不能凭一人之言定其优劣’;另外,王某‘私放死囚’的案还在刑部复核,按《大吴会典?吏部篇》,‘有案在身者不得升迁’,让他把王某的举荐撤了。”

幕僚应 “是”,刚要走,谢渊又道:“你顺便去吏部,当着张文的面说 ——‘谢大人说了,边官考核需凭实绩,若吏部执意偏袒,便奏请成武帝,查吏部 “考核不公” 之罪’。” 他深知,张文的刁难是石崇的授意,若不硬气,日后只会更得寸进尺。

幕僚离去后,谢渊拿起《边官考核结果》,在李某的名字旁批 “着宣府卫总兵详报实绩,三日内复吏部”,又在王某的名字旁批 “有案在身,暂缓升迁”,墨迹穿透纸背,力透千钧。他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心里清楚 —— 与旧党的博弈,不止在军政,更在吏治,每一步都需谨慎,每一步都需坚守公心。

“大人,工部侍郎周瑞来了,说‘火器修缮已毕,明日送大同卫’。” 书吏通报,周瑞入内,脸上堆着笑,手里拿着《火器修缮清单》:“大人,三百具鸟铳、五十张弓已修好,明日一早就派车送大同卫,定不耽误边军防务。”

谢渊接过清单,翻到 “鸟铳壁厚” 一栏,见写着 “四分”,便起身道:“周侍郎,随我去工部军器库验铳 —— 昨日玄夜卫暗探报,你令吏员减火器壁厚,我需亲自验过,才放心。”

周瑞脸上的笑瞬间僵住,脚步迟疑:“大人,火器已装车,验起来费时……”

“费时也要验。” 谢渊语气不容置疑,带着周瑞往工部军器库去。库内,三百具鸟铳整齐排列,谢渊随手拿起一把,手指顺枪管摩挲,在近枪托处停住:“周侍郎,这把鸟铳的壁厚,不足三分五,按《工部军器则例》,鸟铳枪管需四分厚,你这是减了料!” 他又拿起一把,仍是如此,“三百具鸟铳,怕是都减了料吧?”

周瑞脸色涨红,忙辩解:“是…… 是吏员贪工减料,下官不知!”

谢渊冷笑:“吏员贪工,你这个工部侍郎就不知情?昨日陈忠去催火器,你说‘需等石大人点头’,怎么,工部的事,还要理刑院管?” 他顿了顿,声音转厉,“按《大吴律?工律》,‘军器减料者,杖八十,督造官连坐’。今日你若把减料的鸟铳重造,我便不追究;若仍敷衍,便奏请成武帝,查你‘慢军通敌’之罪!”

周瑞腿一软,忙跪倒在地:“大人饶命!下官即刻令吏员重造,三日内定送合格的火器去大同卫!” 谢渊扶起他,语气稍缓:“周侍郎,军器是边军的命,也是大吴的命,马虎不得。石崇的银子,不是那么好拿的。” 周瑞连声应 “是”,额头已渗满冷汗 —— 他终是怕了,怕谢渊真的奏请成武帝,查他的罪。

亥时的京师已静,兵部衙署的烛火仍亮着。谢渊批完最后一份《京营换防文书》,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拿起案角的凉茶,喝了一口,茶凉得刺骨,却让他更清醒。案上,逆党密报、李默案卷宗、考核文书整齐叠放,像一座藏着公心的堡垒。

他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望着远处的南宫方向 —— 漆黑中似有烛火,显是萧桓在与魏奉先密谈;正阳门方向,京营兵的甲叶声隐约传来,是岳谦在加强布防;玄夜卫北司的烛火仍亮,是秦飞在整理罪证。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流言的阴霾已散,逆党的踪迹已显,只待三日后祭陵,将他们一网打尽。

书吏进来劝:“大人,您已忙了一日,歇会儿吧。” 谢渊摇头:“明日还要送粮饷去大同卫,还要验周瑞的火器,哪有功夫歇。” 他取过《大吴名臣录》,翻到永熙帝传,见 “君者,当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念” 一句,轻声喃语:“永熙帝在上,谢渊定护好大吴,不让逆党得逞。”

烛火摇曳,映着他的身影,孤独却挺拔。案上的尚方剑泛着冷光,那是成武帝病重时所赐,剑鞘上刻着 “护社稷,安百姓” 六字,此刻握在手中,更觉责任千钧。他知道,明日又是忙碌的一天,可只要能护大吴安稳,再忙也值得。

片尾

谢渊应对流言的亥时,逆党的举事准备已进入最后阶段:石崇在理刑院清点密探科吏员,以为 “流言乱了谢渊心神”,却不知京营兵卒已安;徐靖在诏狱署给死囚分发短刀,以为 “祭陵调走玄夜卫”,却不知南司只派了一半人;萧桓在南宫摩挲京营旧符,以为 “复位近在眼前”,却不知玄夜卫已录下他与魏奉先的密谈;张文在吏部修改考核结果,以为 “能断谢渊臂助”,却不知谢渊已驳回他的刁难 —— 他们都以为谢渊被流言缠住,却不知每一步都在谢渊的监控中,每一个计划都成了 “自投罗网” 的铺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兵部衙署的烛火亮至黎明,谢渊的部署已覆盖京师:京营兵守养心殿、正阳门,玄夜卫盯南宫、诏狱署,刑部备罪证,户部发粮饷,工部催火器 —— 每一步都透着 “公心护稷” 的决心,每一步都指向 “擒逆安邦” 的终局。黎明的光洒在京师的街巷,流言的阴霾已散,决战的号角即将吹响,大吴的江山,终将在谢渊的守护下重回清明。

卷尾语

谢渊应对流言案,非 “枢臣破谣” 之浅事,乃 “公心胜私念” 之深层较量 —— 石崇借谣乱政、联党谋逆,显旧党 “为权不择手段” 之恶;谢渊以军政为盾、以公心破私,彰直臣 “护稷不计自身” 之忠;同僚之疑、刘焕之畏、张文之刁难,显成武中期吏治之弊,而谢渊以 “坦诚释疑、律法敲打” 化解,显其 “有智亦有仁”。

此案之智,在谢渊的 “不随流言乱,只按公纲行”:不急于捕传谣者,恐落 “权臣擅捕” 之口实;不急于斩李默,恐寒边将之心;不纵容周瑞之敷衍,恐误边军防务,每一步皆循 “护社稷、安百姓” 之则,既不妄动,亦不纵恶。流言虽能扰一时,却难撼公纲之固;旧党虽能结一时,却难敌民心之向。

兵部的案牍、玄夜卫的密报、吏部的考核、工部的火器,皆为 “公胜私败” 之注脚 —— 谢渊的忙碌,是护稷的坚守;逆党的急进,是灭身的祸根;成武朝的安稳,是公纲的胜利。此案之后,大吴朝局更稳,民心更安,此亦成武朝 “直臣守纲” 之典范,为后世治 “流言乱政” 立镜鉴:为政者,当以公心破私念,以实利安民心,以律法束奸佞,方能护社稷长久、百姓安乐。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遇流言乱政,不躁不怒,唯以‘稳军政、安民心’破之,既护朝局,又擒逆党,可谓‘智仁勇兼备’矣!” 诚哉斯言!谢渊应对流言,非为个人权位,乃为大吴江山、黎民百姓,此等公心,足以垂范千古,亦为大吴得以延续之根本。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