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89章 渊威似岳难轻犯,党势如丝恐易稀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宗室志》卷五《德佑帝篇》附载:“成武朝中期,德佑帝萧桓居南宫,既定复辟策,又逢市井流言破,旧党传谣惑民之计败。桓独处思政堂,望宫墙之外,心焦盼变:既祷天助复位,又冀谢渊(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悟‘社稷为重’而相援,日夕徘徊,未敢稍歇。

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遣暗探伏南宫偏院,录桓与魏奉先(贴身太监)交接状,报谢渊,渊令‘续察其动向,勿扰,待其举事露形’。” 此案之微,在 “盼” 与 “忧” 之交织 —— 萧桓以 “天助”“人援” 自宽,掩复辟私念,然流言破、旧党势弱,其盼愈急,忧亦愈深,南宫谋变之局更显胶着。

宫墙高锁日光微,旧帝凭窗盼变机。

手抚残符思旧部,心祈苍昊助炎辉。

渊威似岳难轻犯,党势如丝恐易稀。

不是中兴心太切,只缘权柄系身非。

南宫 “思政堂” 的晨雾尚未散尽,窗棂间漏进几缕淡光,落在案前那枚京营旧符上。萧桓已起身半个时辰,指尖反复摩挲符面 “前营” 二字的刻痕 —— 铜锈被磨得发亮,露出底下赤铜的原色,像极了七年前青漠堡战前,他亲手将此符递予陈冀时的模样。

“那时陈冀左臂还没箭伤,京营旧卒列阵于德胜门外,甲胄映着朝阳,多精神。” 萧桓轻声喃语,指腹停在符角一处细小凹痕上 —— 那是当年瓦剌兵箭簇擦过留下的痕迹,陈冀带符断后时,这道痕曾嵌过敌军的血。如今符仍在,旧卒散,只剩他困在这南宫里,盼着 “复位” 二字能从虚愿变实。

他将符贴在胸口,能觉出铜面的凉意透过衣料渗进来,却似能汲取些旧日的底气。目光扫过案上的《复立十策》抄本,谢渊当年 “复立桓帝,以安社稷” 的笔迹仍清晰,萧桓又宽解自己:“谢渊写这策时,是认朕能安社稷的。如今代宗病重,皇子年幼,朕复位正是应了他当年的愿,他若想通,定会助朕。”

院外传来羽林卫换岗的甲叶声,萧桓忙将符藏入袖中 —— 他怕暗探见了这符,露了复辟的心思。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见老槐树上的暗探仍伏在枝桠间,手里握着玄夜卫专用的录事簿,笔尖在纸上轻划,显是在记他的动向。萧桓心里一紧,却又很快压下:“只要徐靖的诏狱卒按时动,李默的宣府卫能牵制,谢渊纵有暗探,也拦不住朕。”

辰时过半,魏奉先端着早膳进来,托盘里摆着两碟小菜、一碗粟粥,都是南宫常例的清淡食馔。萧桓没动筷,只盯着魏奉先的手 —— 他在等徐靖的密信,按约定,魏奉先该从西角门卫安处取信回来了。

“陛下,徐大人的信还没到,卫安说…… 说诏狱署那边有点动静,玄夜卫的人查得紧,怕递信时被盯上,让再等等。” 魏奉先放下托盘,声音压得低,眼底藏着慌 —— 他昨晚见暗探在卫安屋外接了个纸团,怕旧党已被盯上。

萧桓捏着筷子的手猛地收紧,指节泛白:“查得紧?是谢渊的意思?还是秦飞自己的主意?” 他最怕谢渊察觉徐靖的动作,若诏狱卒被控制,复辟的 “开门” 之策就废了。

“卫安没说清,只让陛下别慌,他会想办法。” 魏奉先躬身道,“还有,张文大人那边也递了话,说吏部核查京营官缺的文书,被户部侍郎陈忠拦下了 —— 陈忠说‘边军粮饷急,需先核粮册,官缺核查暂缓’,张文大人怕拖久了,误了举事时拖延谢渊调兵的事。”

萧桓心里更沉 —— 张文是旧党在吏部的关键,若他连文书都递不上去,“阻谢渊调兵” 的计就落了空。他起身踱到殿中,靴底磨过青石板的旧痕,发出细微的响:“陈忠是谢渊的人,定是谢渊让他拦的!流言破了,谢渊定是察觉了什么,开始防咱们了!”

魏奉先忙劝:“陛下,或许只是巧合,陈忠一向管边军粮饷,真要核粮册也说得通。徐大人、张文大人都是老谋深算的,定会有办法,陛下再等等。”

萧桓没接话,只走到案前,拿起《复立十策》抄本翻到 “整饬京营” 条,指尖重重按在 “谢渊曾请复立” 的字迹上 —— 他需要这一点点 “过往” 的支撑,来压下此刻的慌。

午时的日头透过窗纸,在地上投下方方的光斑。魏奉先从宫外回来,手里攥着一张揉皱的安民榜 —— 是礼部、户部、兵部联合发的,上面 “代宗安、新政续” 的字样格外刺眼。

“陛下,外面的流言散了!” 魏奉先声音发颤,“西市的粮车到了,粮价没涨,百姓都在买粮,没人再传‘复位’的事了;京营那边也严了,秦云副将杖责了两个传谣的兵卒,说再传就按‘惑乱军心’治罪。”

萧桓接过安民榜,指尖捏得榜纸发皱:“谢渊竟这么快!联合三部发榜,调粮稳民心,连京营都动了,他是早有准备!” 他原以为流言能乱上三五日,给旧党争取联络时间,没成想谢渊一日就破了局,这让他的 “复辟倒计时” 凭空添了层阴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还有,暗探听顺天府的人说,粮商张老爷被玄夜卫盯了,昨晚想放火都没敢动,镇刑司的旧吏也不敢出来传信了。” 魏奉先补充道,头埋得更低 —— 他知道,旧党最倚仗的 “乱民心” 计败了,接下来的举事更难了。

萧桓猛地将安民榜摔在案上,光斑晃得他眼晕:“没用的东西!连个流言都传不下去,连把火都放不了,旧党养他们何用!” 话虽狠,声音里却透着底气不足 —— 他怕,怕徐靖的诏狱卒不敢动,怕陈冀的旧卒倒戈,怕李默的宣府卫不来,更怕谢渊已布好了网,就等他往里跳。

院外的老槐树上,暗探将这一幕记在录事簿上,笔尖顿了顿,又添了句 “桓怒摔榜,似忧党势弱”,才悄悄调整姿势,继续盯守。

未时的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院中的槐花香,却没让萧桓的心静下来。他坐在案前,重新拿起那枚京营旧符,对着光斑细看 —— 符面的刻痕在光下投出细小的影子,像他心里那些 “自我宽解” 的理由。

“谢渊破流言,是怕民心乱,不是针对朕。” 萧桓对着符喃喃自语,“他若真要拦,早该派兵围南宫了,可他只让暗探盯,没动朕,说明他还在犹豫,还在想‘社稷’二字。”

他想起谢渊推行新政时的模样:查勋贵租银,却没赶尽杀绝,只是追缴逋欠;修边墙征役,却让户部侍郎陈忠发足工银,没让流民受苦 —— 谢渊不是 “权臣独断”,是真的 “护民”。萧桓又想:“朕复位后,不废减税、不修苛役,只调整‘查隐田’的法子,不让勋贵迁怒佃户,谢渊见朕真为百姓,定会理解。”

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案面,节奏越来越快:“徐靖不敢动,是怕玄夜卫,等夜深了,他定会递信来;张文被拦,是陈忠的事,跟谢渊无关,张文定会想办法绕开;李默在宣府卫,谢渊的手伸不到那边,他定会按约定来。”

这些理由像丝线,慢慢缠紧他的慌,让他重新坐直身子。走到殿角的暗格前,取出徐靖之前递来的诏狱卒部署图,手指顺着 “正阳门暗门” 的标记划:“辰时一刻开门,辰时二刻控宫门,辰时三刻朕入宫,时间够了,只要旧党按计来,谢渊拦不住。”

暗格外,魏奉先的脚步声轻响,却没敢进来 —— 他知道萧桓在 “自宽”,不敢戳破那层薄薄的纸。

申时的阳光渐渐西斜,萧桓的目光落在案角一张宣纸上 —— 上面是他凭记忆画的宣府卫防务图,李默的驻地用朱砂圈了个圈。李默是宣府卫副总兵,掌三千边军,若他能按约定袭京营北翼,谢渊的主力就会被牵制,复辟的胜算能增三成。

“李默是岳峰旧部,岳峰为大吴战死,李默不会忘本。” 萧桓摸着图上的朱砂圈,“朕许他‘复位后宣府卫自主防务,不受兵部遥制’,这是他最想要的,他不会违约。”

可他又想起魏奉先的话:“暗探说,李默的家人在通州,谢渊让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查李默的粮饷记录了。” 李默会不会因为家人被盯、粮饷有瑕,就反悔?萧桓的心又悬起来。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北方 —— 宣府卫在京师西北,从那里到京营北翼,快马要走两个时辰。李默若要按时到,此刻该出发了。萧桓双手合十,对着北方轻念:“天助朕,让李默按时来,让谢渊的边军粮饷案查不出东西,让…… 让朕能复位,能护大吴。”

院中的老槐树沙沙响,像在回应,又像在嘲讽。暗探将他 “合十祈祷” 的模样记在录事簿上,心里冷笑 —— 李默的粮饷记录早被张启查出 “多领五百石” 的痕迹,李默此刻自顾不暇,哪还敢来?

酉时的暮色开始漫进殿内,魏奉先端着晚膳进来,见萧桓仍站在窗前,身影在暮色里显得格外单薄,忍不住开口:“陛下,该用膳了,身子要紧。”

萧桓没回头:“徐靖的信还没来?张文那边有消息吗?李默呢?” 三个问题连珠炮似的,显是急坏了。

魏奉先放下托盘,声音更低:“徐大人…… 还没信,张文大人那边也没动静,李默大人…… 没消息。” 他没说,暗探听镇刑司旧吏说,李默已被玄夜卫约谈,答应 “若萧桓举事,便绑送京师”;也没说,徐靖的诏狱卒被秦飞的人盯紧,连库房的兵器都动不了。

萧桓猛地转身,暮色里看不清他的表情,只听见声音发哑:“都没消息?是不是谢渊都知道了?是不是旧党都反水了?是不是朕…… 朕复位不成了?”

魏奉先 “扑通” 跪地:“陛下息怒!不是的!旧党不敢反水,谢渊也不知道!只是…… 只是他们在等时机,等夜深了,等玄夜卫换岗了,定会来的!陛下再等等,再等等!” 他磕着头,额角撞在青石板上,却不敢停 —— 他怕萧桓垮了,自己也没好下场。

萧桓望着他磕头的模样,心里的慌又被 “旧党未反” 的念头压下。伸手扶起魏奉先:“起来吧,朕知道,是朕太急了。再等等,夜深了,他们会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暮色渐浓,殿内的烛火被点亮,映着萧桓的脸,一半亮,一半暗 —— 亮的是 “盼”,暗的是 “忧”。

戌时的宫墙被烛火映得发红,萧桓在思政堂里踱了近一个时辰,靴底磨过青石板的声音,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他的手始终攥着那枚京营旧符,掌心的汗把符面浸得发潮。

“天若助朕,今夜就该有消息;天若不助,朕七年幽禁,终究是一场空。” 萧桓停下脚步,望着殿外的夜色 —— 南宫的夜格外黑,连星子都少,像他看不清的前路。

他走到案前,取过一张黄纸,提笔写下 “愿天助大吴,助朕复位,护百姓安乐,护社稷安稳”,墨迹透过纸背,晕在案上。将黄纸折成小方块,塞进贴身的衣袋里 —— 这是他能做的最后 “祈”,除了等,除了信,他别无选择。

院外的暗探换了岗,新过来的暗探继续伏在槐树上,录事簿上又添了句 “桓夜踱殿内,藏黄纸,似祈祷”。远处,兵部衙署的烛火仍亮着,谢渊正在看秦飞送来的密报,嘴角勾起一丝浅淡的弧度 —— 萧桓的每一步,都在他的掌控里。

亥时的风更急了,吹得院中的槐叶 “哗哗” 响,像有脚步声在靠近。萧桓猛地停住踱步,侧耳细听 —— 是风,还是徐靖的人来了?

“陛下,是风,不是人。” 魏奉先从偏殿进来,手里拿着一件薄袍,“夜凉了,陛下添件袍吧,别冻着。”

萧桓没接袍,只盯着殿门:“你去看看,是不是卫安来了?是不是徐靖的人到了?” 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

魏奉先出去片刻,回来摇头:“没有,卫安还在岗哨上,没动静;西角门那边也静,没见人来。”

萧桓的肩膀垮了下去,接过薄袍,却没穿,搭在臂上:“知道了,你退下吧,朕想一个人待着。”

魏奉先退去后,殿内只剩烛火 “噼啪” 的燃声。萧桓走到案前,拿起《复立十策》抄本,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是他之前写的 “复位以安社稷”,此刻却觉得这几个字格外刺眼。他突然想:“若谢渊真的拦,朕是不是该认了?在南宫安度余生,总比‘谋逆’被斩好。”

可这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压了下去 —— 七年幽禁的苦,旧臣的盼,权欲的烧,都让他不能 “认”。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再等一个时辰,子时前若还没消息,朕再想别的办法。”

子时的梆子声从宫外传来,一声一声,敲在萧桓的心上。他坐在案前,烛火已燃至过半,烛泪堆了厚厚的一层,像他心里积的慌。

魏奉先轻手轻脚进来,递上一杯温茶:“陛下,子时了,喝杯茶暖暖身子吧,别等了,徐大人…… 怕是来不了了。” 他终是忍不住,说了半句实话。

萧桓接过茶,却没喝,杯子在手里转着圈:“来不了?为什么来不了?是谢渊抓了他?还是他反水了?”

“不是抓,也不是反水,是…… 是玄夜卫盯得太紧,他不敢动。” 魏奉先声音带着哭腔,“镇刑司的旧吏也被盯了,陈冀还在偏院藏着,不敢出来。陛下,咱们…… 咱们要不别等了,再从长计议吧?”

萧桓猛地将茶杯摔在地上,碎片溅了一地:“从长计议?再等下去,谢渊就会查出血迹,就会定朕的罪!朕等不了了!” 他起身走到殿角,从暗格取出一把匕首 —— 是当年被俘时防身的,虽锈了,却仍锋利。

陛下,您要干什么?” 魏奉先吓得扑过来,抱住他的腿,“陛下别冲动!冲动是魔鬼!再等等,总会有机会的!”

萧桓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格外明显:“机会?哪里还有机会?旧党不敢动,谢渊在盯,朕就是个困在笼子里的鸟,怎么飞都飞不出去!” 话虽狠,却没推开魏奉先 —— 他心里的 “撑”,还没完全断。

丑时的夜色最浓,萧桓终于松开了匕首,被魏奉先扶着坐在案前。他望着窗外,心里的慌渐渐淡了,只剩一丝 “死等” 的倔:“再等,等天亮,若天亮还没消息,朕…… 朕认了。”

他重新拿起那枚京营旧符,贴在额头,轻声祈祷:“列祖列宗在上,朕是大吴正统,愿天助朕复位,护大吴江山,护百姓安乐;若天不助,朕也认,只求别连累陈冀、徐靖这些旧臣,他们是为朕,不是为私。”

祷完,将符放回案上,闭上眼,却没睡着 —— 耳朵始终听着殿外的动静,听槐叶响,听梆子声,听暗探的呼吸声。每一点细微的响,都让他心头一跳,以为是 “转机” 来了。

窗外的夜色慢慢淡了,东方泛起一丝微光 —— 天亮了。萧桓睁开眼,案上的烛火已灭,只剩一缕青烟。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窗,晨光洒在他脸上,带着凉意。

陛下,天亮了,徐大人…… 还是没来。” 魏奉先的声音在身后轻响。

萧桓没回头,望着宫墙外的朝阳,轻声道:“知道了,再等等,总会来的。” 声音很轻,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固执 —— 他还在盼,还在等,还没放弃那点 “复位” 的微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片尾

萧桓终夜盼机的晨光里,南宫的暗线仍未松动:玄夜卫暗探换了第三岗,录事簿上记满了萧桓 “触符、摔榜、祈祷、终夜待” 的细节,已派人送往兵部;徐靖被秦飞的人困在诏狱署,连递信的机会都没有;张文被吏部尚书李嵩约谈,“核查京营官缺” 的文书彻底搁置;李默已递上 “愿助谢渊擒旧党” 的投诚信 —— 旧党之势已散,萧桓的 “盼”,成了困在宫墙里的虚愿。

南宫思政堂的晨光中,萧桓仍凭窗而立,手里攥着那枚京营旧符,望着远方的正阳门 —— 那里是他想 “复位入宫” 的门,此刻却被谢渊的京营守得严严实实。他不知道,自己的 “盼”,早已成了谢渊 “待其露形” 的饵;自己的 “祈祷”,不过是权欲里最后的自欺。朝局的天平,已悄然向 “公纲” 倾斜,南宫谋变的终局,越来越近。

卷尾语

萧桓南宫盼机,非 “中兴壮志” 之坚,乃 “权欲未灭” 之执 —— 他以 “谢渊念社稷” 自宽,以 “旧党必履约” 自欺,以 “天助正统” 自祈,层层包裹复辟私念,却难掩流言破、党势弱的现实。其盼愈急,愈显 “私谋” 之脆;其忧愈深,愈见 “公纲” 之固。

此案之显,在 “私” 与 “公” 的明辨 —— 萧桓的 “盼”,是为个人权柄,故惧谢渊、忧党弱,患得患失;谢渊的 “稳”,是为社稷安稳,故续盯不扰、待其露形,沉毅笃定。旧党传谣惑民败,是因失民心;萧桓盼机终夜空,是因失公义,二者皆败于 “私”,非败于 “力”。

南宫的晨雾、案上的旧符、燃尽的烛火、暗探的录事簿,皆为 “私必败” 之注脚 —— 萧桓的 “待”,是困兽之斗;旧党的 “弱”,是民心尽失;谢渊的 “控”,是公纲在握。三者角力,非一时胜负,乃 “私念” 与 “公义” 的必然对决,其结果,从流言破、民心稳的那一刻,便已注定。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遇私党谋乱,不急于求成,唯以民心为基、律法为据,待其私谋败露,再一举定之,故能安社稷而无议。” 诚哉斯言!萧桓的 “南宫盼机”,是私念最后的挣扎;谢渊的 “稳控待形”,是公纲最后的坚守。大吴江山的安稳,非赖 “正统” 之名,乃赖 “护民” 之实,此乃千古不易之理,亦为南宫谋变案留给后世的镜鉴。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