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82章 南宫深院冷阶除,旧帝佯询宦者跽

卷首语

“成武朝中期,德佑帝萧桓居南宫,以贴身太监魏奉先(东宫旧宦,授‘南宫侍疾监’,掌日常侍疾、传接外间杂役通报、管理宫闱琐碎事)常与西角门卫安、柴房王管事交接,疑其悉外间朝堂动静,乃召奉先入‘思政堂’。桓佯作闲谈,忽问:‘朕若得复帝位,谢太保(谢渊,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总军政、掌玄夜卫监察)当以何应?’ 实则借问探宦心,观外间对谢渊之畏。

奉先久处南宫,既知萧桓复位之念,又惧谢渊威 —— 渊昔年德胜门退瓦剌、今掌京营与玄夜卫,理刑院、诏狱署皆承其调度,去年镇刑司石迁谋乱,渊一言即令玄夜卫擒之,朝野莫不畏服。奉先恐直言触桓怒,又怕妄议招谢渊责,遂伏地叩首,体颤声微:‘谢太保素以社稷大局为重,凡涉国本之事,必依《大吴律》《宫闱规制》行之,奴才微末之身,不敢妄揣太保意。’ 终未明言立场,唯以‘大局’二字含糊避祸。

时玄夜卫北司暗探(依《大吴玄夜卫规制》‘宫闱要害处需设密探,录言备查’)隐于‘思政堂’窗下,尽录二人语,当夜递至谢渊署。渊阅后,察萧桓因宦者避言更添忐忑,恐其急寻私党(徐靖、寿宁侯等)求证,致生变数,遂饬暗探:‘增派两人盯魏奉先行踪,凡其与外间交接,皆录之;南宫守卫需加谨,防私党借杂役递信。’ 皆依《大吴律?宫卫篇》‘宗室异动需预控’之条行之。”

南宫深院冷阶除,旧帝佯询宦者跽。

一语复位牵谢保,通体惊惧伏地欹。

言藏顾忌辞难彻,心绕渊威意已殊。

非是庭前无直语,只缘太保势安吴。

南宫 “思政堂” 的日影斜过窗棂,落在萧桓脚边的青石板上,像一道划不开的界。他已在殿内踱了三圈,靴底磨过案前的凉茶渍,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 —— 案上还留着昨夜徐靖密信的纸灰痕,指尖抚过,仍能觉出细滑的触感,可那 “时机将至” 的暖意,已被谢渊的名字冲得淡了。

“魏奉先……” 萧桓停在殿中,望着殿门的方向,喉间动了动。这太监是他东宫旧人,从瓦剌随他归吴,七年南宫幽禁,一直是他贴身侍疾,外间消息多是魏奉先从柴房王管事、西角门卫安处听来的 —— 昨夜魏奉先还去寿宁侯府递过信,定知徐靖、寿宁侯对谢渊的忌惮,今日召他来,便是要探探,连贴身太监都惧谢渊,那外间勋贵、京营旧部,又能有几分底气抗谢渊?

他走到案前,拿起那盏空凉茶盏,指尖在杯沿摩挲 —— 要怎么问才不露破绽?直接问 “谢渊会不会拦朕”,恐魏奉先不敢说;若问 “外间人怎么说谢渊”,又怕他编话哄骗。萧桓想起昔年在东宫,他问太监 “朝臣谁最忠”,那时的太监敢直言 “谢侍郎(谢渊)敢谏,乃忠直之臣”,可如今,七年过去,谢渊已成太保,权倾朝野,魏奉先还敢说真话吗?

殿外传来魏奉先的脚步声,轻得像猫踩棉,萧桓赶紧放下茶盏,坐回案后的旧椅上,刻意板起脸 —— 他要让魏奉先觉得,这只是随口一问,不是刻意试探,可指尖却不自觉地攥紧了椅扶手,那扶手的木纹已被他七年的指腹磨得发亮,此刻却硌得掌心发紧。

魏奉先推门进来时,青布袍角沾着院中的衰草屑,手里捧着一方叠得整齐的布巾 —— 是准备给萧桓擦手的,可刚跨进殿门,见萧桓坐在案后,脸色沉得像南宫的夜,脚步猛地顿住,布巾差点从手里滑下去。

“奴…… 奴才魏奉先,参见陛下。” 他赶紧躬身行礼,腰弯得几乎贴到膝盖,声音里带着习惯性的颤 —— 七年南宫侍疾,他太清楚萧桓的脾气,沉脸时多是心有不快,可今日的沉,比往日更甚,像是藏着什么重事。

萧桓没让他起身,目光落在他沾着草屑的袍角上 —— 那草屑与西角门墙根的衰草一致,定是今早去卫安处听消息时蹭的。“你今早去西角门,卫安跟你说什么了?” 萧桓先问了句无关的,语气尽量放平和,可目光却没离开魏奉先的脸,看他是否敢隐瞒。

魏奉先身子又矮了些,声音更颤:“卫安大人…… 只说外间风平,让陛下安心,没…… 没说别的。” 他不敢提卫安提过 “谢太保近日调京营兵守正阳门”,更不敢说卫安私下叹 “谢太保这步棋,是防着咱们南宫”,怕萧桓听了动怒,更怕这话传出去,被玄夜卫暗探听见 —— 昨夜递信时,他就见南宫东墙下有玄夜卫的影子,那眼神亮得像刀,盯得人后背发寒。

萧桓盯着他的眼睛,见他眼神躲躲闪闪,便知他没说全,心里的疑更重了 —— 连贴身太监都敢瞒他,可见外间对谢渊的惧,已深到连东宫旧人都不敢直言。他深吸一口气,终于绕到正题,声音放得更缓,却带着不容回避的重:“朕问你,若…… 若朕复位,谢太保会作何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复位” 二字刚出口,萧桓就见魏奉先的身子猛地一僵,像被针扎了似的,手里的布巾 “啪” 地掉在地上。他没说话,只看着魏奉先蹲下去捡布巾,手指抖得厉害,布巾在地上蹭了灰,也没擦干净,就慌忙攥在手里,指尖泛白。

“陛下……” 魏奉先捡完布巾,重新伏地,头埋得更低,连额前的发丝都垂下来,遮住了脸,“奴才…… 奴才只是个宫宦,外间朝堂事,奴才不懂,不敢妄言……”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不是装的 —— 他太清楚谢渊的手段,理刑院、玄夜卫,哪个不是谢渊能调遣的?去年镇刑司提督石迁谋乱,谢渊一句话,玄夜卫就把石迁满门拿了,连诏狱署提督徐靖都得避着谢渊的锋芒,他一个南宫小宦,怎敢说谢渊半句不是?

萧桓心里一沉 —— 连 “妄言” 都不敢,可见魏奉先对谢渊的惧,比他想的还深。他往前倾了倾身,语气放软了些,带着点诱:“朕知你不懂朝堂,可你听外间人说,谢太保是个什么样的人?是护社稷,还是护代宗?” 他想从侧面探探,谢渊在宫宦、守卫眼里,到底是 “社稷之臣”,还是 “代宗之党”—— 若是前者,他复位若能护社稷,谢渊或可容;若是后者,那便是死敌。

魏奉先的肩膀抖了抖,沉默了片刻,才从喉咙里挤出几句话,声音轻得像蚊子哼:“外间人都说…… 谢太保是忠直臣,德胜门退瓦剌,救了大吴;推行新政,减了百姓税…… 是…… 是以大局为重的。” 他不敢说 “谢太保只认代宗”,也不敢说 “谢太保防着南宫”,只捡了些人人都敢说的 “功绩”,可 “以大局为重” 五个字,却像重锤似的,砸在萧桓心上 —— 以大局为重,便是说,若他复位碍了大局,谢渊便会拦。

“以大局为重……” 萧桓重复了一遍这五个字,声音里带着点自嘲,“那你说,朕复位,算不算‘大局’?” 他盯着魏奉先的后脑勺,看他敢不敢接话 —— 若是敢说 “算”,便是还念东宫旧情;若是不敢,便是彻底惧了谢渊,连他这个旧帝都不敢维护。

魏奉先的身子抖得更厉害了,额头上的汗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知道这话不能接,说 “算”,若被玄夜卫知道,定是 “妄议君位” 的罪名;说 “不算”,又怕萧桓怒,把他赶出南宫 —— 南宫虽冷,可离了南宫,他一个废宦,连生计都成问题,更别说还要顾着在寿宁侯府当管家的兄长。

陛下…… 奴才…… 奴才真的不敢说……” 魏奉先的声音带着哭腔,膝盖往前挪了挪,几乎要磕在地上,“谢太保掌着玄夜卫,理刑院也听他调度,外间勋贵都怕他…… 奴才一个小宦,哪敢议论太保的事?求陛下饶了奴才吧……” 他索性把 “惧谢渊” 摆到明面上,既是避祸,也是暗示萧桓 —— 连勋贵都怕谢渊,您就算复位,也难敌他的权。

萧桓看着他这副模样,心里的最后一点盼头,也像被风吹灭的烛火,冷了下去。他想起徐靖密信里的 “勋贵、宗室皆向”,想起寿宁侯派人说的 “谢渊孤掌难鸣”,可连他贴身太监都怕成这样,那些勋贵、宗室,又能有几分真心?怕不是嘴上应着,心里早怵了谢渊的权,等真要举事,一个个都要缩回去。

“罢了……” 萧桓挥了挥手,声音里带着疲惫,“你下去吧,别跟外人说朕问过你这话。” 他没再逼魏奉先,也没心思再逼 —— 这太监的反应,已经说明了一切,再问下去,也只是自寻烦恼。

魏奉先如蒙大赦,忙磕了个头,爬起来就往外走,青布袍角扫过案角的凉茶盏,差点把盏碰倒,他慌忙扶住,手忙脚乱地退了出去,殿门 “吱呀” 一声关上,把南宫的冷风吹了进来,吹得案上的纸灰痕又散了些。

萧桓坐在椅上,望着空荡荡的殿门,指尖又抚过案上的纸灰痕 —— 徐靖的 “时机”,寿宁侯的 “银锭”,赵王的 “宗室”,在谢渊的权面前,都像魏奉先手里的布巾,一捏就皱,一碰就掉。他想起昔年土木堡之败,那时他身边还有些敢战的将官,可如今,连贴身太监都不敢替他说句话,七年幽禁,他不仅丢了权,还丢了人心。

日影又斜了些,落在他的鬓角,映得白发更显。萧桓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望着西角门的方向 —— 卫安还在值守,可他知道,卫安怕谢渊,比怕他还甚;魏奉先还会去递信,可他知道,魏奉先只会捡谢渊爱听的话说,不敢提半句 “复位” 的事。

“谢渊啊谢渊……” 他轻声喃了句,声音裹在风里,带着点无奈,“你到底要朕怎么样?” 风没回答他,只有院中的衰草,在风中晃了晃,像在为他叹息,也像在提醒他 —— 这南宫的冷,不是因为天寒,是因为谢渊的权,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他困在了这里,连试探身边人,都只能得到满心的忐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魏奉先退到殿外,靠在廊柱上,大口喘着气,手心里的汗把布巾都浸湿了。他摸了摸额头,汗还在往下淌,刚才在殿里,萧桓那句 “朕若复位”,像惊雷似的在他耳边炸响,吓得他差点瘫在地上 —— 他太清楚玄夜卫的手段,上个月寿宁侯府的一个家丁,就因为私下说 “谢太保太专权”,被玄夜卫抓进理刑院,至今没出来。

“还好…… 还好没说多……” 他低声喃了句,攥紧了手里的布巾。刚才他故意说 “谢太保以大局为重”,既是避祸,也是给萧桓提个醒 —— 谢渊不是好惹的,复位的事,还是慎重点好,可萧桓听没听进去,他不知道,也不敢想。

他抬头望了望东墙的方向,那里有棵老槐树,玄夜卫的暗探常藏在树上 —— 刚才在殿里说话,暗探定是听见了,若他说半句谢渊的不是,此刻怕是已经被玄夜卫校尉带走了。魏奉先打了个哆嗦,不敢再在廊下停留,抱着布巾快步往自己的住处走,脚步比来时快了许多,像怕被什么追上似的。

路过柴房时,他见王管事在劈柴,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声音压得低:“刚才陛下问…… 问谢太保会不会拦他复位,我没敢多说,只说谢太保以大局为重。” 王管事手里的斧头顿了顿,看了眼东墙的方向,也压低声音:“你做得对,别多嘴,谢太保的人盯着呢,咱们这些小角色,别掺和他们的事,保命要紧。”

魏奉先点点头,没再说话,转身继续走 —— 他知道,王管事说得对,南宫的事,谢渊的事,萧桓的事,都不是他能掺和的,他能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别被卷进去,别丢了性命,也别连累兄长。

萧桓重新坐回案前,拿起那盏凉茶盏,往里面倒了些新沏的热茶,水汽袅袅升起,模糊了他的眼。他想起昔年在东宫,魏奉先不是这样的 —— 那时魏奉先敢跟他说 “谢侍郎又上疏谏言了”,敢跟他说 “外间都夸谢侍郎忠直”,可如今,连提谢渊的名字都怕,这七年,到底变了什么?

是谢渊的权变重了,还是人心变凉了?萧桓想起德胜门之战,谢渊披甲登城,喊出 “德胜门在,大吴在”,那时百姓都念谢渊的好,边军都服谢渊的威,连他这个被俘的旧帝,都听说谢渊在京里 “整饬吏治,减免赋税”,可他那时没多想,只觉得谢渊是在为代宗固权,却没料到,谢渊的权,早已不是 “代宗之权”,而是 “社稷之权”。

他想起徐靖说的 “谢渊专权,朝臣不满”,想起寿宁侯说的 “谢渊断勋贵财路,人人怨之”,可连他贴身太监都怕谢渊,那些 “不满”“怨之”,怕也只是嘴上说说,没人敢真的跟谢渊作对。萧桓端起茶盏,抿了一口热茶,茶是新沏的,却没暖到心里 —— 他突然明白,谢渊的威,不是靠代宗给的权,是靠德胜门的功,靠新政的实,靠百姓的信,这些,都是他没有的,也是徐靖、寿宁侯给不了他的。

案上的纸灰痕被水汽熏得有些发潮,萧桓用指尖捻了捻,灰粘在指尖上,像洗不掉的悔 —— 他悔当年不听谢渊的劝,悔当年丢了权,悔如今连试探身边人都只能得到满心的忐忑,可这些悔,都已经晚了。

魏奉先回到自己的住处,关上门,靠在门后,还在不住地喘气。他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寿宁侯府管家(他兄长)托他转交的银锭 —— 是上个月的 “月钱”,寿宁侯府给的,让他 “多盯着南宫的动静,有消息及时传”。

他打开布包,看着里面的银锭,心里却没了往日的欢喜,只有满心的忧 —— 以前他觉得,跟着寿宁侯,跟着萧桓,或许能谋个好前程,可现在他怕了,怕谢渊的玄夜卫,怕理刑院的狱卒,怕哪天因为 “私通南宫” 的罪名,被抓进诏狱。

“兄长啊兄长,这钱…… 咱们是不是不该要?” 他对着银锭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哭腔,“谢太保的人盯着南宫,陛下又问复位的事,我真怕哪天出事……” 他想起去年镇刑司石迁的事,石迁那么大的官,说倒就倒,他一个小宦,若真出事,连兄长都保不住他。

他把银锭重新包好,藏在床底下的砖缝里 —— 那里还藏着前几个月的银锭,他没敢花,也没敢告诉兄长他的担忧,怕兄长担心,也怕兄长骂他 “胆小”。魏奉先走到窗前,望着 “思政堂” 的方向,心里默默祈祷:“陛下,您别再想复位的事了,谢太保惹不起,咱们安安分分在南宫过日子,不好吗?”

南宫的日影渐渐西斜,殿内的光暗了些,萧桓没点灯,坐在案前,望着窗外的暮色。他想起魏奉先伏地颤言的模样,想起卫安放行时的犹豫,想起王管事劈柴时的谨慎,这些人都是他的东宫旧人,都是跟着他从瓦剌回来的,可如今,一个个都怕了谢渊,怕了谢渊的权,怕了谢渊的律。

“势…… 这就是势啊……” 萧桓轻声说,声音裹在暮色里,带着点苍凉。谢渊的势,不是靠权谋,不是靠打压,是靠德胜门的血,靠百姓的赞,靠律法的公,这些势,他当年有过,却因为不听谏,因为土木堡之败,丢得一干二净,如今再想找回来,难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想起徐靖密信里的 “待勋贵联络妥当,便举事”,现在想来,那些勋贵怕是也跟魏奉先一样,嘴上应着,心里怕着,等真要举事,见谢渊调京营兵守宫门,见玄夜卫查私党,一个个都要缩回去,到时候,他这个 “旧帝”,怕是要成了徐靖、寿宁侯的替罪羊。

暮色越来越浓,映得他的影子在墙上忽长忽短,像他七年来的念想,忽明忽暗。萧桓起身走到案前,拿起那盏热茶,喝了一口,茶已经凉了,像他此刻的心情 —— 试探的结果,比他想的还糟,谢渊的威,已经渗到了南宫的每一个角落,渗到了他身边人的每一个心里,这样的势,他怎么敌?这样的复位,怎么成?

入夜后,魏奉先按例去 “思政堂” 给萧桓送夜宵,提着食盒,脚步轻得像怕踩碎夜色。殿内没点灯,只有窗外的月色透进来,映着萧桓坐在案前的身影,一动不动,像尊石像。

“陛下,该用夜宵了。” 魏奉先轻声说,把食盒放在案上,不敢多待,准备转身就走。

“你等一下。” 萧桓突然开口,声音裹在夜色里,带着点沙哑,“外间…… 真的没人敢跟谢渊作对吗?”

魏奉先的脚步顿住,后背瞬间出了汗,他不敢回头,也不敢回答,只低着头,声音轻得像风:“奴才…… 奴才不知道,奴才只知道,谢太保的话,外间都听。” 说完,不等萧桓再问,他慌忙躬身退了出去,连食盒的盖子都忘了盖。

退到殿外,魏奉先靠在廊柱上,望着月色下的南宫高墙,心里的忧更重了 —— 萧桓还在想复位的事,还在想跟谢渊作对,可这南宫,这大吴,早就不是当年的模样了,谢渊的势,已经没人能挡,萧桓的念想,怕是终究要成空。

他抬头望了望东墙的老槐树,月色下,能隐约看见树影里有个人影 —— 是玄夜卫的暗探,还在盯着 “思政堂”,盯着萧桓,也盯着他这个贴身太监。魏奉先打了个哆嗦,不敢再停留,提着空食盒快步往自己的住处走,夜色里,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像南宫里一根随时会被风吹断的草。

片尾

南宫的夜色里,萧桓仍坐在 “思政堂” 的案前,望着窗外的月色,案上的夜宵还冒着热气,却没动一口 —— 魏奉先的话,像一块石头,压在他的心上,让他连吃饭的心思都没了。他知道,试探的结果已经明了,谢渊的威,已经深入南宫,深入人心,他的复位之念,怕是真的要成空。

南宫的廊下,魏奉先提着空食盒,快步往住处走,后背的汗还没干,心里的忧还没散 —— 他怕萧桓再问起谢渊,怕玄夜卫盯上他,怕自己被卷进南宫的风波里,他只想安安分分地过日子,却偏偏身不由己。

东墙的老槐树上,玄夜卫暗探仍在值守,手里的册子上,记着 “萧桓问魏奉先‘复位谢渊反应’,奉先伏地避言”“奉先退殿后与王管事窃语‘保命要紧’”,这些记录,今夜便会送到谢渊的案前,成为谢渊防控南宫的又一份依据。

卷尾语

萧桓试宦,非仅 “探心” 之微行,乃 “旧帝” 与 “权势” 之暗撞 —— 他借问探宦者对谢渊之惧,实则探外间 “人心向背”,然魏奉先伏地避言,卫安放行犹豫,王管事谨言慎行,皆露 “南宫之人惧谢渊更甚旧帝” 之实,此实非因谢渊 “专权”,乃因谢渊 “以社稷为重”,权立则威生,威生则人惧,惧非惧人,乃惧 “乱社稷” 之祸。

此案之细,在 “夹缝” 二字 —— 魏奉先夹于萧桓旧恩与谢渊威权之间,不敢直言,不敢妄议,唯以 “大局为重” 避祸;萧桓夹于复位执念与谢渊势倾之间,不敢强逼,不敢深问,唯以试探寻一线生机。二者皆在 “夹缝” 中求生,却显 “权势” 之本质 —— 权非生于位,乃生于 “民心”“社稷”,谢渊之权,生于德胜门之守,生于新政之实,生于律法之公,故能令南宫之人惧,令旧帝之念怯。

南宫的暮色、廊下的忧宦、东墙的探影,皆为 “权势” 之注脚 —— 萧桓的试探,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激起一点涟漪,便被谢渊 “社稷为重” 的势,压得无声无息。此非萧桓之弱,乃谢渊之 “权” 合于 “道”,合于 “道” 之权,虽不刻意立威,威自心生,虽不刻意拦阻,阻自天成。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掌政,不恃权,不立威,唯以‘社稷’二字立心,故能令宫闱惧,令朝野服。” 诚哉斯言!萧桓试宦之果,非谢渊 “势倾” 之证,乃 “社稷之权” 胜于 “旧帝之私” 之证,此证亦为南宫谋变 “私党必败” 之伏笔 —— 私党之谋生于 “权欲”,谢渊之守生于 “社稷”,欲败而道胜,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此案之微,在 “试探” 与 “惊惧” 之暗角 —— 萧桓之 “问”,非仅探宦心,乃探外间 “敢抗谢渊者几何”,其复位之念,已因谢渊之威生疑;魏奉先之 “避”,非仅惧帝怒,乃惧 “夹于旧帝私念与谢渊公权之间”,其态亦显南宫宦者、守卫乃至勋贵 “畏公权更甚私恩” 之实。二者对话虽简,却藏南宫谋变 “人心向背” 之暗兆:私党所恃之 “旧帝威望”,已不敌谢渊 “护社稷之权”。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