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64章 严定米标堵邪径,三方核验除奸弊,热血护仓稊

卷首语

《大吴会典?食货志》卷四十一《漕粮核验篇》载:“漕粮亏空案初结,户部奏报‘江南漕粮九万石亏空已补足’,然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察其异 —— 漕粮到京时,虽数量吻合,然米中混细沙、带霉斑,煮后味涩难咽,边军粮官密报‘士卒食之多腹胀,甚者腹泻’,遂疑有‘以次充好’之弊。

时玄夜卫北司经历沈毅,出身江南粮商世家,幼承家学辨米质,后投玄夜卫,曾随元兴帝萧珏巡江南漕运,掌沿途米质核验,熟稔漕官与士绅‘通同作弊’的暗线(如‘走马验米’‘银钱买合格’等),且素以谨密着称。渊知毅乃查办佳选,遂召毅密议,授以‘苏州粮商沈老板’身份,携盘缠与玄夜卫江南分司联络暗号,令其微服赴江南,查探漕粮掺假实据。

毅抵江南后,先潜往苏州、松江诸码头,混于粮工间听察动静,又以‘购米售边’为名接触漕运同知王显、通判李达,佯称‘愿出高价购漕标好米’,诱其露破绽。越半月,毅趁夜潜入李达私仓,抄得‘分利账册’(记‘每船掺次米三成,好米售苏杭富商,银利士绅得六成、漕官得三成,月赂户部刘尚书千两’),又取次米、好米各一囊为样,星夜返京。归后呈密报三卷、米样两囊,证‘江南士绅徐绅(徐阶之子)为首,勾结王显、李达等漕官,以受潮霉变之次米掺沙增重,充作上白米解京,私换好米售银入私库’,史称‘江南漕粮密查’。”

谢渊之密查,非无端猜忌之举,实乃 “以微察巨、以证固防” 的社稷深谋:察 “米质参差” 之微末,知 “官绅舞弊” 之巨患;遣沈毅微服,借其 “辨米熟漕” 之能破官绅欺瞒之局,避 “明查遭阻” 之险;凭米样(次米霉斑沙粒、好米青白饱满)与密报(分利账册、漕卒证言)为铁证,堵漕粮掺假之漏。其行虽触江南士绅与户部贪吏之利,却始终以 “边军无劣米之苦,国脉无蚀损之危” 为念,尽显 “国脉不可蚀,边军不可欺” 的直臣风骨。

漕粮初补亏空了,米质偏生疑。

混沙带霉难咽,边卒腹疼啼。

遣得沈郎微服去,江南暗探伪欺。

士绅漕官暗勾结,次米掺沙充好米。

私售良粮谋厚利,银钱分润入私帑,国脉渐成齑。

直臣心似铁,誓破此奸欺。

囊携密报还,米样分青白,铁证辨非虚。

官官相护浑难掩,铁证照彻天熹。

严定米标堵邪径,三方核验除奸弊,热血护仓稊。

待得好粮输边地,士卒加餐眉展舒,军声振远堤。

案上摊着两袋漕粮,一袋是刚到京的江南漕米,颗粒间混着细碎沙粒,偶有霉点;另一袋是元兴朝留存的 “上白米” 样本,颗粒饱满,色泽青白,指尖捻过,能觉出米质的瓷实。谢渊身着墨色鳞甲,肩甲处岳峰旧年的箭痕在晨光下泛着浅红,指尖反复摩挲两袋米的缝隙,指腹沾了些许霉味 —— 这不是 “储存不当” 的痕迹,是刻意掺假的疏漏,是官绅把漕粮当私产的傲慢,是漕官收受贿赂的冷漠。

昨日户部奏报 “江南漕粮补足九万石亏空”,可李默副总兵派来的粮官却密报:“到京漕米煮后多沙,士卒食后腹胀,恐非上好白米。” 谢渊想起漕粮亏空案时,刘焕曾说 “江南米质因雨受损”,如今想来,那不是受损,是掺假的铺垫 —— 官绅先虚报损耗吞粮,再掺次米补数,既吞了好米的利,又瞒了掺假的弊,官官相护,竟把漕运变成了牟利的工具。

“大人,玄夜卫北司经历沈毅在外候旨,说奉您之召前来。” 亲兵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谨慎。谢渊将两袋米推至案角,用布盖好 —— 沈毅是元兴朝老臣之后,曾随元兴帝萧珏巡江南漕运,能辨米质优劣,更懂江南漕官的运作暗线,派他微服,最是稳妥。

沈毅走进衙署时,身着玄色劲装,腰间佩着短刀,眼神锐利如鹰。“末将沈毅,参见大人。” 他躬身行礼,声音沉稳,无半分多余的话。谢渊起身,示意亲兵退下,走到沈毅面前,掀开案角的布,露出两袋米:“沈经历,你看这两袋米,有何不同?”

沈毅上前,捻起江南漕米细看,又闻了闻,眉头皱起:“回大人,这袋江南米,是‘潮次米’—— 去年受潮霉变后烘干,又掺了沙粒增重,按《大吴漕粮规制》,此等米质不得充作边军漕粮;而这袋元兴朝样本,是‘上白米’,乃江南漕粮的定例标准,两者差若天渊。” 他的指尖捏碎一粒潮次米,里面竟藏着细小虫蛀的痕迹,“大人是疑江南漕粮掺假?”

谢渊点头,将粮官的密报递给他:“边军士卒食此米腹胀,若长期食用,恐伤士气。漕粮亏空案虽结,可官绅若仍掺假,边军终受其害。我欲派你微服赴江南,假‘苏州粮商’之名,查探士绅与漕官如何勾结掺假,需带回密报与米样,且不可暴露身份 —— 江南漕官多是刘焕亲信,官官相护,你此行凶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沈毅接过密报,指尖捏紧,眼神坚定:“大人放心,末将曾随元兴帝巡漕,识得江南士绅的‘吴郡堂’标识,也知漕官核验的暗语。此行定不负所托,拿获实证,绝不让官绅欺瞒朝廷,苦了边军士卒。” 谢渊从袖中取出一块银锭与一张 “苏州恒昌票号” 的兑票:“这是盘缠,若遇危险,可持此票号找玄夜卫江南分司接应。记住,安全第一,实证第二,若事不可为,即刻返回。”

沈毅出发第三日,户部侍郎陈忠便登门 “探望”。他身着绯色官袍,手里捧着一盒 “江南新茶”,目光却频频扫向衙署的案角,似在找什么。“谢大人,听闻您近日关注漕粮米质,下官特来送些江南新茶,也想问问,是否需户部派官协助核验?” 陈忠的声音带着试探,指尖在茶盒上反复摩挲。

谢渊知道,陈忠是刘焕的门生,定是察觉了什么,来探口风。他端起茶盏,却不饮,目光落在陈忠的袖口 —— 那里沾着些许米屑,显是刚从漕粮码头过来。“陈侍郎有心了,米质核验自有粮官负责,不必劳烦户部。” 谢渊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距离,“倒是侍郎近日频繁出入漕运码头,可是在督查米质?”

陈忠脸色微变,忙道:“下官只是例行巡查,江南米质确因去年多雨略差,还请大人勿疑。” 谢渊冷笑,指尖敲击案面:“若只是略差,为何边军士卒食后腹胀?陈侍郎,《大吴漕粮规制》载‘漕米需达上白米标准,掺次米超一成者,漕官革职’,你既巡查,为何不纠?” 陈忠被问得语塞,只反复道:“下官…… 下官会再查。” 起身告辞时,脚步竟有些慌乱。

送走陈忠,谢渊召来秦飞:“沈毅已入江南,陈忠却来探口风,定是刘焕察觉了。你即刻传信给玄夜卫江南分司,让他们暗中保护沈毅,若有漕官跟踪,务必暗中化解,绝不能让沈毅暴露。” 秦飞躬身应道:“大人放心,江南分司已布下暗哨,定保沈经历安全。” 谢渊走到案前,看着元兴朝的米样,心中涌起一股担忧 —— 沈毅在明,官绅在暗,江南的水,比他想的更深。

沈毅出发第十日,玄夜卫江南分司送来密信:“沈经历已混入苏州漕运码头,化名‘沈老板’,以‘购米售边’为由接触漕官,近日与苏州漕运同知王显有往来,王显似有松口之意。” 谢渊展开密信,指尖划过 “王显” 二字 —— 此人是刘焕的同乡,去年漕粮亏空案时曾被牵连,却因刘焕包庇未受处置,如今仍是苏州漕运的实权官,沈毅接触他,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即刻回信:“嘱沈毅勿急,先探王显贪腐证据,再寻掺假实据,若王显设局,可假意应承,待获取米样后即刻脱身。” 信送出后,谢渊仍坐立难安 —— 官绅勾结多年,怎会轻易松口?王显的 “松口”,怕是诱沈毅入局的陷阱。

果不其然,三日后江南分司再传密报:“王显约沈毅于苏州画舫见面,言‘可供应上好漕米’,实则埋伏了漕卒,欲查沈毅身份。沈毅察觉不对,借‘如厕’脱身,途中获暗哨接应,未暴露身份,但未能取到米样。” 谢渊捏紧密报,指节泛白 —— 官绅的警惕性远超预期,微服查探,比他想的更凶险。

他召来张启主事,取来《江南漕运官册》,翻到王显的条目:“王显,元兴二十八年任苏州漕运同知,曾因掺次米被弹劾,刘焕力保免罪。” 谢渊指尖点在 “掺次米” 三字上:“张启,你整理元兴朝以来江南漕官掺假的弹劾案,附在密报后,若沈毅需佐证,可随时调阅。” 张启躬身道:“大人放心,属下定将案册整理妥当,随时待命。”

沈毅出发第十五日,衙署外传来轻叩声,是乔装成粮商的沈毅 —— 他身着粗布长衫,肩上扛着一个布囊,脸上沾着些许尘土,眼神却亮得很。“大人,末将幸不辱命,带回密报三卷、米样两囊。” 沈毅躬身行礼,将布囊放在案上,里面传出米粒碰撞的轻响。

谢渊屏退左右,亲手打开布囊:两袋米分明,一袋是 “掺假漕米”,与京中收到的一致,混着沙粒霉点;另一袋是 “私换的好米”,颗粒饱满,竟与元兴朝的样本相差无几。“这好米是从何处得来?” 谢渊的声音带着急切,指尖捻过好米,能觉出米质的上乘 —— 官绅竟把这么好的米私换出售,用次米充数,何其狠心。

沈毅取出密报,展开在案上:“大人,末将脱身王显陷阱后,假意离开苏州,实则躲在松江码头附近的粮栈。三日前,见吴郡堂的徐绅(徐阶之子)与松江漕运通判李达私会,两人议定‘每船漕米掺次米三成,好米由徐绅售往杭州,银利分三成与李达,再送一成与刘焕’。末将趁夜潜入李达的粮仓,取了这袋好米与掺假漕米,还抄录了他们的‘分利账册’。” 密报上附着一张小字条,是分利账册的摘抄:“苏州码头分银五千两,松江码头分银三千两,送户部刘尚书一千两”,字迹潦草,却是实打实的罪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反复翻看密报,米样的霉味与好米的清香混在一起,像极了官绅的虚伪与贪婪。“徐绅、李达、刘焕…… 竟连成一线。” 他的声音沉得像浸了冰,指尖在密报的 “送刘尚书一千两” 上停顿 —— 刘焕竟还在贪腐,漕粮亏空案的处置,竟没让他收敛半分。

“沈经历,你在松江码头,可曾见漕官如何核验米质?” 谢渊忽然问道,他知道,若没有核验官员的包庇,掺假漕米绝过不了关。沈毅点头:“末将见过,李达让手下漕卒‘走马观花’验米,只看表面,不翻底层,遇到户部派来的核验官,便送上银两,核验官便在‘米质合格’上签字,官官相护,根本无人较真。”

谢渊拿起掺假漕米,走到窗前,阳光透过缝隙照在米粒上,霉点格外刺眼。“边军士卒吃着这样的米,如何能守边疆?” 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不是惧,是怒,是痛 —— 官绅的银钱,是用边军的口粮换来的,是用社稷的安危换来的。

他转身对沈毅道:“你且歇息一日,明日随我入宫,将密报与米样呈给陛下。刘焕若再狡辩,这米样与分利账册,便是最好的铁证。” 沈毅躬身应道:“末将遵命。只是大人,徐绅与李达已察觉有人查探,近日似在销毁证据,需尽快派人去江南扣押涉案人员,否则恐生变数。”

谢渊点头,即刻召来秦飞:“你率玄夜卫北司精锐五十人,连夜赶赴江南,会同江南分司,扣押徐绅、李达及涉案漕卒,查抄他们的粮仓与账房,若遇反抗,可先斩后奏。记住,务必保住米样与账册,绝不能让他们销毁证据。” 秦飞领命:“大人放心,末将定不辱命,明日此时,定将涉案人员押解回京。”

秦飞走后,谢渊将密报与米样整理妥当,放入木盒,贴上 “江南漕粮掺假实证” 的封条。他走到案前,看着元兴朝的米样与沈毅带回的好米,忽然想起元兴帝萧珏的话:“漕粮是边军的命,米质是漕粮的魂,失了魂,命便不稳。” 如今,他要做的,就是为漕粮寻回魂,为边军守住命。

次日辰时,谢渊带着沈毅,捧着木盒,前往乾清宫。萧栎躺在龙榻上,见谢渊来,连忙让近侍扶着坐起:“谢卿,可是江南密查有了结果?” 谢渊打开木盒,取出密报与米样,递到榻前:“陛下,江南士绅徐绅勾结漕官李达、王显,以次米充好米,每船掺次米三成,好米私售获利,还贿赂刘焕尚书,证据确凿。”

萧栎捻起掺假漕米,见里面的霉点与沙粒,气得浑身发抖:“徐绅!李达!刘焕!竟敢如此欺君!边军士卒守国门,他们却用这样的米糊弄边军,是想让大吴无防吗!” 沈毅上前,将分利账册的摘抄呈上:“陛下,这是他们的分利记录,刘焕尚书每月收受银一千两,王显、李达各分三成,徐绅得六成。”

萧栎接过摘抄,手指因愤怒而颤抖:“传朕旨意!刘焕革去户部尚书之职,打入诏狱署,彻查其贪腐;徐绅革去所有功名,押解回京,家产抄没;李达、王显革职拿问,漕运同知、通判之职由御史台举荐清正官员接任;江南漕运码头,派玄夜卫与御史台联合核验米质,凡掺次米超一成者,漕官与粮户一并治罪!”

近侍高声传旨时,刘焕恰好入宫奏事,听闻旨意,“噗通” 跪倒在地:“陛下恕罪!臣是被蒙蔽的!臣不知徐绅他们掺假,那一千两是…… 是江南士绅的‘贺礼’!” 谢渊冷笑:“刘尚书,分利账册上有你的亲信签名,沈经历还查到你的妻弟在杭州售好米,你还敢狡辩?” 刘焕脸色惨白,再也说不出话,被玄夜卫校尉架了出去。

旨意下达后,谢渊派张启主事制定《漕粮米质核验制》,规定 “江南漕粮起运前,需经玄夜卫文勘官、御史台监察官、户部粮官三方联合核验,米质需达上白米标准,掺次米超一成者,漕官革职,粮户补缴好米;到京后,再由边军粮官复验,不合格者退回江南,费用由漕官与粮户承担”。制度推行后,谢渊亲自去京师漕运码头督查,见三方官员仔细核验米质,每袋米都翻开底层查看,心中稍定。

三日后,秦飞传回消息:“徐绅、李达、王显已被押解回京,打入诏狱;查抄徐绅家产,获银五万两,好米十万石;王显、李达各抄出银三万两,粮五千石;刘焕在诏狱中已供认贪腐,还供出户部三名主事参与掺假核验,皆已拿下。” 谢渊将消息呈给萧栎,萧栎笑道:“谢卿,若不是你遣沈毅微服查探,朕还被蒙在鼓里,边军士卒,也吃不上好米了。”

半月后,江南新漕粮到京,三方核验皆为 “上白米”,李默副总兵送来捷报:“边军士卒食上好米,士气大振,近日操练更勤,瓦剌探子见边军军容整肃,已撤回边境。” 谢渊看着捷报,想起沈毅带回的米样,想起元兴朝的漕粮规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 漕粮掺假的弊政,终于被革除,边军能吃上好米,社稷的根基,也更稳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召来沈毅,将一块 “忠勤” 银牌递给他:“沈经历,此次密查,你立了大功,这银牌是陛下的赏赐,也是我对你的认可。往后江南漕粮米质核验,仍需你多费心,绝不让掺假之事复萌。” 沈毅接过银牌,躬身道:“大人放心,末将定不负陛下与大人所托,守好漕粮米质的关,不让边军再受次米之苦。”

谢渊前往诏狱提审刘焕。刘焕被铁链锁在石柱上,头发散乱,见谢渊来,声音带着哀求:“谢大人,求您饶我一命!我愿将家产悉数充公,只求免我一死!” 谢渊看着他,眼神冰冷:“刘尚书,你贪的不是银钱,是边军的命,是大吴的国脉。若不是沈毅微服查探,边军士卒还要吃多久次米?你今日的下场,是你自己选的。” 刘焕低下头,再也说不出话,只有悔恨的泪水落在青砖上。

离开诏狱,谢渊走到团营忠勇祠,将沈毅带回的米样与密报,连同《漕粮米质核验制》的副本,一同供奉在祠内。祠内的 “定边剑” 泛着光,剑鞘上的 “守土安民” 四字,仿佛在印证他的坚守 —— 守漕粮,就是守边军;守边军,就是守江山;守江山,就是守苍生。

户部奏报:“江南漕粮米质核验推行半载,掺假之事再无发生,到京漕米皆为上白米,边军与京师官俸米质无忧;徐绅、李达、王显被判终身监禁,刘焕被判流放三千里,户部涉案主事革职为民,永不录用。” 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萧栎叹道:“谢卿,你查漕粮亏空,又查米质掺假,两次护得漕运安稳,这功,当载史册。”

谢渊躬身道:“陛下,这不是臣一人之功,是沈毅的微服查探,是玄夜卫与御史台的协力,是制度的完善。漕运乃国脉,需代代守护,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萧栎点头:“卿说得是,传朕旨意,将《漕粮米质核验制》写入《大吴会典》,永世沿用,让后世官员皆以今日为戒,不可再犯官绅勾结、漕粮掺假之弊。”

江南巡抚送来奏报:“江南士绅因掺假案受惩,再不敢轻视漕粮米质,粮户皆以‘上白米’交漕;漕官因核验严格,再不敢收受贿赂,码头秩序井然。” 谢渊看着奏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漕运码头,能隐约听到漕船的号角声 —— 那是好粮入仓的声音,是边军安心的声音,是苍生安稳的声音。

他抬手摸了摸肩甲上的箭痕,岳峰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守江山,要守每一粒漕粮,要护每一位士卒,要安每一户百姓。” 他会记住这句话,也会继续守护下去,守护大吴的漕运,守护大吴的边军,守护大吴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苍生。

片尾

江南密查案尘埃落定:徐绅、李达、王显终身监禁于诏狱署北监,玄夜卫加派看守,不得与外界联络;刘焕流放三千里,家产悉数充公,用于江南漕运码头修缮;户部涉案三名主事革职为民,永不录用;江南士绅因掺假案,“优免役” 特权再减三成,漕粮米质由玄夜卫与御史台常年督查,再无掺假之事。

《漕粮米质核验制》载入《大吴会典》,成为定制:江南漕粮起运前,需三方(玄夜卫文勘官、御史台监察官、户部粮官)联合核验,米样留存备案;到京后,边军粮官复验,不合格者退回,费用由漕官与粮户承担;每岁末,户部汇总米质核验情况,报兵部与御史台备案,不合格率超五次者,漕运官员革职。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江南漕粮安稳,米质优良,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当年使用的 “米质核验印”,印文 “验米如验国,质优则国固” 八字,苍劲有力。谢渊将 “核验印” 与沈毅带回的米样、密报一同供奉于团营忠勇祠,祠内新增一块石碑,刻 “江南密查,以微察巨,以质固国” 十二字,以纪此事。

次年夏,边军送来 “好米感恩疏”,疏中写道:“士卒食上好白米,体力充沛,操练勤谨,瓦剌再不敢犯边,宣府卫、蓟州卫安稳无虞。” 谢渊将疏文呈给萧栎,萧栎笑道:“谢卿,这疏文,当与你的功绩一同载入史册,让后世知,大吴有你这样的直臣,是社稷之幸,是苍生之福。”

卷尾语

江南密查案,以谢渊疑漕粮掺假遣沈毅微服始,以定 “米质核验制”、漕运安稳终,半月密查,不仅是一场 “直臣与官绅的暗斗”,更是一场 “以微察巨、以制固防” 的实践。谢渊之密查,非 “捕风捉影”,实乃 “护边军、固国脉” 的深谋:借沈毅微服获掺假实证,破官绅 “米质无损” 的谎言;凭米样密报定核验制度,堵漕粮掺假的漏洞。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定米质核验制护漕粮”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的深层命题:漕粮掺假之弊,表面是 “米质问题”,实则是 “官绅贪欲凌驾国脉、漕官渎职漠视边军”;直臣之责,不在 “姑息求安”,而在 “以微见着、以证破局”,让漕粮不蚀,边军不欺,苍生不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 “步步为营、以细胜粗” 的极致:初疑米质时的 “慎”,是基于边军密报的理性判断;遣沈毅微服时的 “密”,是借亲信规避官官相护的风险;获实证后的 “快”,是凭铁证迅速定案、押解人犯;定制度时的 “严”,是为长效治理堵未来之漏。每一步皆精准击中核心矛盾 —— 既未因 “官官相护” 而退缩,也未因 “风险难测” 而放弃,更未因 “处置官员” 而偏激,始终以 “护边军、固漕运” 为核心,实现 “查案与建制” 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江南密查,渊遣沈毅微服获实证,定米质制,帝赞曰:‘渊之智,在能以微察巨;渊之忠,在能以质护边。’” 诚哉斯言!谢渊的智慧,非 “权谋机变”,乃 “关注细节、尊重事实”—— 两袋米的差异,是最好的线索;沈毅的密报,是最硬的证据;谢渊的忠诚,非 “愚忠盲从”,乃 “坚守初心、守护边军”—— 边军的腹胀,是最大的警醒;苍生的安稳,是最终的目标。他用半月密查,诠释了 “直臣” 二字的真谛:不是与官绅争高低,而是与贪腐争国脉;不是与漕官斗输赢,而是与掺假争边军。

团营忠勇祠的 “米质核验印” 仍在,印文 “验米如验国,质优则国固” 泛着光,警示着每一位漕运管理者;沈毅带回的米样仍在,次米的霉点与好米的青白,见证着官绅的贪婪与直臣的坚守;谢渊鳞甲上的箭痕仍在,凹痕里的红锈未褪,承载着守业的艰辛。这场因 “漕粮掺假” 而起的密查,终将与漕运书信交锋、漕粮亏空查弊一道,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直臣提供 “如何以微察巨、以证固防” 的永恒镜鉴 —— 国脉如漕粮,需以质为魂,需以制为护,需直臣守护、清官践行,方能滋养边军,安稳苍生,永固江山。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