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56章 直臣闻警起寒宵,玄夜探微查祸苗

卷首语

“大吴神武元年(太祖萧武开国),诏建太庙于京师南郊,以祀列祖,太祖殿为正殿,藏《皇吴祖训》于紫檀木匣,覆黄绫,按‘月朔望(每月初一、十五)署吏与守卫同检视,季秋(九月)熏舱防虫’之制管护。祖训凡十章,首章‘立嫡以长,固国本,万世不易’,为帝系传承之圭臬,历代帝嗣皆以之为据。

成武帝萧栎因边事劳心,体稍违和。旧党余孽 —— 前礼部尚书王瑾心腹、留任太庙署丞赵安,暗结鲁王旧部张承(已系诏狱),谋借祖训生事。安伪称‘太医院拨付之防虫药材(苦参、芸香)未到’,拒行季秋熏舱之礼,纵容衣鱼虫滋生,致祖训首章‘立嫡以长’四字为虫蛀啮,‘嫡’字去‘女’旁、‘长’字缺‘丿’笔,欲散布‘祖训受损,嫡长不固’之讹语,动摇太子萧烨之位。

时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谢渊,掌全**政及监察之职,先接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密报‘太庙防虫逾期两月,赵安私入太祖殿三次’,遂察其险。渊不敢轻动,先遣秦飞率暗探查太庙署‘出入登记档’,获赵安戌时私会张承于太庙角门之记录;再命御史台核礼部‘药材拨付册’,证苦参、芸香已于上月廿日到库,为赵安私扣于太庙署库房;终传赵安对质,辅以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验之‘安与承往来书信’(内有‘祖训若损,嫡议可摇’之语),安始伏罪。渊遂奏请帝:斩赵安以儆效尤,命工部匠人以‘金箔填缝、楮纸补缀’修复祖训,更定《太庙管护新制》,设‘礼部、玄夜卫、御史台三方监督’之规,终破旧党阴谋,固太子之位。”

谢渊之策,非泥于 “祖训虫蛀” 之表象,而深察 “人为构陷” 之本质:不急于辩 “祖训受损非天谴”,而先查 “失职者为何拖延”;不徒以言辞破流言,而以 “药材档、出入记录、私通信件” 为实据;不止于严惩凶徒,更以 “三方监督” 补制度疏漏 —— 是以能护祖训之魂,而非拘祖训之形,终使国本安如磐石。

太庙深宵烛影摇,神龛前立帝衣飘。

祖训残痕留虫蛀,风传语,旧党私谋乱嫡条。

直臣闻警起寒宵,玄夜探微查祸苗。

不是教条拘故纸,守正道,国本安如泰岳高。

夜漏三刻的梆子声刚过,太庙的朱门还掩在浓黑里,只有太祖殿的窗棂透出一点微弱的烛火,像沉在墨色中的星子。檐角的铜铃被夜风拂得轻响,声音裹着寒气,掠过殿外那棵百年古柏 —— 树皮上还留着元兴帝北征归来时系过的红绸痕迹,如今只剩半截残丝,在风里晃得人心慌。

萧栎的明黄常服在烛火下泛着柔和的光,却掩不住他眉宇间的疲惫。他亲手推开太祖殿的木门,门轴 “吱呀” 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神案上的紫檀木匣敞开着,里面的《皇吴祖训》摊在锦缎衬布上,泛黄的纸页上,“立嫡以长,固国本” 五个字格外醒目,可 “嫡” 字的 “女” 旁被虫蛀得残缺,露出浅褐色的蛀洞,“长” 字的最后一笔也断了尾,像被人生生掐掉的念想。

“太祖父皇……” 萧栎的指尖轻轻拂过蛀痕,纸页脆得像要碎掉,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孙儿守着这江山,却连您留下的祖训都护不住……” 烛火被风一吹,猛地跳动了一下,烛泪滴在 “嫡” 字的蛀洞上,滚烫的蜡油瞬间凝固,像给那道残缺添了道疤。殿外的风声更紧了,像是有人在暗处低语,说的都是他近来最怕听的话 ——“祖训受损,嫡长不固”“太子年幼,恐难承业”。

他知道,这些话不是风刮来的。自从上月阁议王伦请太子总政的闹剧后,鲁王旧党虽被重创,却仍有漏网之鱼在暗处窥伺。礼部前尚书王瑾的亲信赵安还留任太庙署,此人上月就以 “药材短缺” 为由,拖延了祖训的防虫熏舱,当时他只当是小吏失职,没放在心上,如今看来,竟是早有预谋。

“陛下,夜寒,您该回了。” 近侍李德全的声音从殿外传来,带着小心翼翼的劝诫。萧栎却没动,目光落在神案下的防虫药材罐上 —— 罐子里的苦参、芸香还是满的,泛着新鲜的药香,哪里是 “短缺”?他的心猛地一沉,转身时撞翻了案上的烛台,烛火 “啪” 地落在地上,火星溅到他的袍角,李德全慌忙上前扑灭,却见萧栎的脸色比烛火熄灭后的殿宇还要暗。

此时,兵部衙署的烛火还亮着。谢渊刚改完《团营冬季防冻章程》,案上的墨汁还没干,秦飞就裹着一身寒气闯了进来。玄色劲装的衣摆沾着夜露,他单膝跪地,双手递上密报:“大人,太庙哨探来报,陛下深夜私访太祖殿,见了祖训的蛀痕后,在里面待了快一个时辰,神色很是怅然。还有,赵安今夜戌时以‘检查烛火’为由进过太祖殿,逗留了半刻钟,出来时手里攥着个纸包,形迹可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的笔顿在纸上,墨滴晕开一小片黑痕。他抓起密报,指尖划过 “赵安” 二字 —— 此人是王瑾的心腹,王瑾被治罪时,赵安因 “无实据参与谋乱” 留任,如今看来,是留了个祸患。“秦飞,你立刻带两名暗探去太庙署库房,查近三个月的防虫药材申领记录,再去太医院核实,看赵安说的‘药材短缺’是不是真的。” 他起身取过挂在墙上的墨色鳞甲,肩甲处岳峰旧年的箭痕硌着掌心,像在提醒他:祖训是国本的象征,祖训受损,就是国本动摇的信号,旧党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翻开案上的《大吴会典?太庙规制》,指尖在 “太庙署丞掌祖训管护,月朔望防虫,需与玄夜卫哨探、礼部主事共同签字核验” 的条款上反复摩挲。他想起上月林文递来的《太庙监管报告》,里面只提了 “日常清扫如常”,绝口不提防虫逾期,想来是礼部监管失职,或是被赵安蒙蔽。“杨武,备马,去礼部找林文!” 谢渊的声音沉得像浸了水的寒铁,他知道,今夜若不查清此事,明日一早,“祖训虫蛀,嫡长不固” 的流言就会传遍京师,太子萧烨的地位,乃至整个帝系的安稳,都会陷入危机。

夜漏四刻,礼部衙署的灯被骤然点亮。林文穿着睡衣赶来,见谢渊一身寒气,手里还攥着《太庙规制》,顿时慌了神。“谢大人…… 深夜造访,可是有急事?” 谢渊将《太庙规制》拍在案上,指着 “防虫核验” 条款:“林大人,太庙祖训近三个月的防虫记录何在?赵安说药材短缺,太医院却说每月都按时拨付,你这个礼部侍郎,监管的就是这个?”

林文的脸色瞬间白了,他颤抖着从柜中取出记录册,翻开时纸页都在抖:“大人…… 是下官失职…… 赵安说药材没到,下官就信了,没去库房核查…… 上月的监管报告,也是赵安写好,下官签的字……” 谢渊的目光扫过记录册上林文的签名,笔迹潦草,显是未曾细看。“失职?” 谢渊冷笑,“祖训被虫蛀,若旧党借此事散布流言,动摇太子之位,你担得起这个责吗?现在,立刻带本官去太庙署库房,查药材!”

夜漏五刻,太庙署库房的门被推开。借着灯笼的光,谢渊看见角落里堆着十几袋未开封的苦参、芸香,袋口的封条还是上月的日期。赵安的亲信正想把药材往暗格里藏,见谢渊带着人来,吓得瘫在地上。“这些药材,为何不用于祖训防虫?” 谢渊的声音像淬了冰,亲信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只一个劲地磕头。

林文站在一旁,脸色惨白如纸:“谢大人…… 下官知罪…… 下官这就把赵安叫来!” 谢渊却摇了摇头,目光望向太祖殿的方向 —— 那里的烛火还亮着,萧栎还在里面守着那本受损的祖训。他知道,此刻找赵安对质还太早,需先拿到他勾结旧党的证据,才能一击致命。“秦飞,你带暗探盯着赵安的住处,若他与旧党联络,即刻拿下;林大人,你随本官去太庙见陛下,如实禀报此事,若敢有半分隐瞒,休怪本官参你个‘通党失职’!”

夜风更紧了,太祖殿的烛火终于稳了些。萧栎望着案上修复匠人送来的补纸,指尖捏着那片薄薄的楮纸,却迟迟不敢贴上祖训的蛀痕。他知道,祖训的纸痕能补,可人心的裂痕若被旧党利用,就难补了。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谢渊来了,他的墨色鳞甲上沾着夜露,却带着一股让人安心的锐气。

“陛下,” 谢渊躬身行礼,递上药材、记录册和亲信的供词,“祖训虫蛀是赵安故意为之,他私扣药材、拖延防虫,还与鲁王旧党联络,欲借‘祖训受损’散布流言,动摇太子之位。臣已命秦飞追查赵安同党,定能将旧党余孽一网打尽。” 萧栎接过供词,指尖划过 “赵安与张承通信” 的字句,紧绷的肩膀终于松了下来。烛火下,谢渊的身影格外挺拔,像当年岳峰守边时那样,带着一种 “万难当前,仍能护江山安稳” 的笃定。

“谢卿,” 萧栎的声音里带着释然,“有你在,朕放心。祖训的纸痕能补,国本的根基,还要靠你这样的直臣来护啊。” 谢渊躬身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查清此案,修复祖训,绝不让旧党得逞,绝不让太子受惊,绝不让大吴的国本动摇!” 烛火映着两人的身影,落在太祖殿的神案上,与那本《皇吴祖训》一同,成了深夜里最坚实的依靠。殿外的铜铃还在轻响,可这一次,风声里再没有了低语,只有一种 “阴霾将散,晨光将至” 的安稳。

兵部衙署的烛火仍亮着,谢渊身着墨色便服,指尖按在案上的《团营冬季操练章程》,朱笔标注的 “弩手防冻训练” 墨迹未干。忽然,衙署门轴轻响,秦飞身着玄色劲装,悄无声息地走进来,衣摆沾着夜露,显是刚从宫外疾驰而来。“大人,玄夜卫太庙哨探急报:陛下今夜未宣召,只带两名近侍,深夜去了太祖殿,已在里面待了近一个时辰,神色怅然,似有心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的笔顿在纸上,墨滴晕开一小片痕迹。萧栎素重礼制,太庙祭祀皆按《大吴会典》行事,非祭日深夜私访,实属反常 —— 近日旧党余孽虽被重创,却仍有漏网之鱼(如礼部前尚书王瑾旧部),莫非有新的阴谋?“秦飞,你立刻去太庙外围,查今夜有无异常人员出入,尤其是礼部的人 —— 太庙归礼部管,若有属吏深夜接触,定有问题。” 谢渊的声音沉得像浸了水的铁,他起身取过鳞甲,虽未穿戴,却攥在手中,肩甲处岳峰旧年的箭痕硌着掌心,似在提醒他:帝系安稳,容不得半分差池。

秦飞领命而去时,谢渊翻开案上的《大吴会典?太庙规制》,其中 “太祖殿藏《皇吴祖训》,由礼部太庙署专管,每月初一、十五防虫、晾晒,需有守卫与署吏共同签字” 的条款,被他用朱砂圈出。他心中一动:若祖训有失,便是礼部失职,而旧党最易借 “礼制疏漏” 生事 —— 萧栎深夜访太庙,莫非是祖训出了问题?

秦飞传回消息:“大人,太庙外围查到礼部属吏赵安的踪迹 —— 此人是前礼部尚书王瑾的亲信,王瑾被治罪后,他仍留任太庙署,今夜戌时曾以‘检查烛火’为由进入太祖殿,逗留半刻钟才出,形迹可疑。另外,太庙守卫说,近三个月,赵安总以‘公务繁忙’为由,拖延祖训的防虫晾晒,上次晾晒还是两个月前。”

谢渊的眉峰拧成结:赵安拖延防虫,又在萧栎访太庙前进入太祖殿,绝非巧合。他抓起案上的玄铁令牌(御史台监察令牌),对亲兵道:“备马,去太庙!” 策马穿过夜色,宫墙的阴影在地面投下长条形的暗纹,像一道道潜在的陷阱。路过南宫时,那棵 “军威槐” 的枝叶在夜风中轻晃,谢渊想起上月阁议的 “嫡长” 之争,心中愈发凝重:若祖训与 “嫡长” 相关的字句有失,旧党定会借机散布 “国本动摇” 的流言,太子萧烨(萧栎之子,嫡长)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抵达太庙外,礼部侍郎林文已闻讯赶来,身着正三品官袍,神色慌张:“谢大人,陛下在太祖殿内,不许任何人入内,只让奴才在外等候。方才守卫说,祖训…… 祖训‘立嫡以长’四字,被虫蛀了。” 谢渊的心头猛地一沉 —— 果然是此事!他按住林文的肩:“林大人,你先稳住,陛下此刻心绪定然不宁,我们在外等候,待陛下出来,再从长计议。但赵安拖延防虫、深夜入殿之事,你需立刻配合玄夜卫调查,若有隐瞒,便是同罪。” 林文脸色发白,忙点头:“大人放心,奴才定全力配合,绝不敢瞒。”

太祖殿的门缓缓打开,萧栎身着明黄常服,面色憔悴,眼底带着红丝。他看到谢渊,愣了愣,随即叹了口气:“谢卿也来了。你都知道了?” 谢渊躬身行礼:“陛下,臣刚得知祖训虫蛀之事,已命秦飞查太庙署吏的异动,定查清楚是自然损耗,还是人为所致。”

萧栎转身指向殿内神案:“你进去看看吧。祖训是太祖皇帝手书,传了三代,今日竟见‘立嫡以长’被虫蛀,朕怎能不怅然?” 谢渊走进殿内,烛火摇曳,神案上的《皇吴祖训》用锦盒盛放,打开锦盒,泛黄的纸页上,“立嫡以长,万世不易” 八字中,“嫡”“长” 二字被虫蛀得残缺,蛀痕边缘发黑,显是蛀虫活跃已久。他指尖轻触纸页,能觉出蛀洞周围的纸纤维已松脆,绝非一两日所致 —— 赵安拖延两个月防虫,正是让蛀虫有了可乘之机。

“陛下,” 谢渊转身,语气坚定,“此非自然虫蛀。臣查得,太庙署吏赵安是王瑾旧部,近三个月拖延防虫,今夜还曾私入太祖殿,恐是故意为之,欲借‘祖训受损’散布流言,动摇太子之位。” 萧栎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你说什么?是人为?” 谢渊点头,递上秦飞刚送来的密报:“玄夜卫查到,赵安与鲁王旧党张承(已被关押)有书信往来,信中提‘祖训若损,嫡长议可摇’,笔迹已由张启主事核验,是赵安亲笔。”

萧栎坐在太庙偏殿,翻看赵安的书信,指节因愤怒而泛白:“王瑾余孽,竟敢如此!朕容他们留任,是念其无大错,没想到竟还在谋乱!” 谢渊躬身道:“陛下,赵安此举,绝非一人所为。礼部监管太庙,却纵容属吏失职,恐还有其他同党。臣请即刻命玄夜卫拿下赵安,彻查其联络的旧党成员;同时,由工部派匠人修复祖训,避免流言扩散。”

林文此时走进来,手里捧着《太庙防虫记录》,脸色惨白:“大人,奴才查了记录,赵安近三个月以‘防虫药材短缺’为由,未申请药材,可奴才问过太医院,药材每月都按时拨付给礼部了 —— 是赵安私扣药材,故意不做防虫!” 谢渊接过记录,见每页都有赵安的签名,却无其他署吏的复核签字,怒道:“太庙署规定,防虫需两人复核,赵安竟敢独断,礼部监管何在?” 林文忙跪下:“是奴才监管不力,请陛下、谢大人降罪!” 萧栎叹了口气:“林卿,你虽无谋逆之心,却有失职之过,罚俸半年,即刻配合玄夜卫查赵安同党,戴罪立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秦飞带着玄夜卫拿下赵安,从其家中搜出未开封的防虫药材(太医院拨付的),还有与鲁王旧党联络的名册。赵安被押到太庙偏殿,见证据确凿,仍狡辩:“大人冤枉!奴才只是忘了防虫,绝非故意!书信是张承逼我写的,我不敢不从!” 谢渊冷笑:“忘了?三个月都忘?私扣药材、独签记录、深夜入太庙,桩桩件件,都是‘忘了’?你以为攀咬张承,就能脱罪?”

他命人带赵安去太祖殿,指着祖训上的蛀痕:“这是太祖皇帝的手书,是大吴的国本!你为一己之私,勾结旧党,欲动摇太子之位,毁我大吴根基,今日若不严惩,何以告慰太祖,何以安抚百姓?” 赵安见谢渊动怒,又看萧栎脸色阴沉,终于崩溃:“陛下饶命!是王瑾旧部李三逼我做的!他说只要祖训受损,就能让鲁王复起,封我做礼部郎中!” 谢渊立刻命秦飞查李三,玄夜卫校尉应声而去,殿内只剩下烛火的 “噼啪” 声。

萧栎望着修复匠人小心翼翼地用薄纸修补祖训,对谢渊道:“谢卿,今日若不是你警觉,旧党怕是已借祖训生事,太子地位动摇,朝堂又要大乱。” 谢渊躬身道:“陛下信任,臣方能放手查案。祖训虽受损,却能借此肃清旧党余孽,完善太庙制度,也是不幸中之幸。” 他顿了顿,又道:“臣请陛下下旨,今后太庙署防虫、晾晒,需玄夜卫哨探在场监督,礼部需每月向御史台呈复核报告,三方制衡,避免再出疏漏。”

萧栎点头:“准奏。另外,命工部造新的锦盒,用防虫木料,确保祖训不再受损。传朕旨意,赵安勾结旧党、谋乱国本,斩立决;李三及同党,即刻捉拿,从严处置;礼部需通传全国,说明祖训虫蛀是人为构陷,已严惩凶手,安定民心。” 内侍高声传旨,声音穿透夜色,传到太庙外,林文听着,心中松了口气 —— 总算守住了底线,未沦为旧党工具。

修复匠人完成修补,祖训上的 “嫡”“长” 二字虽仍有痕迹,却已清晰可辨。萧栎亲手将祖训放回锦盒,置于神案,对着太祖像躬身行礼:“太祖陛下,孙儿已严惩凶手,修复祖训,定当守护嫡长,固我大吴国本,不负您的遗愿。” 谢渊立于一旁,望着萧栎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 帝王的坚守,是国本稳固的根基,而他,需做这根基的守护者,不让旧党有任何可乘之机。

走出太祖殿,夜色渐淡,东方泛起鱼肚白。秦飞传来消息:“大人,李三已被拿下,从其家中搜出与鲁王旧党联络的密信,还有伪造的‘祖训受损,太子当易’的流言稿,准备明日在市井散布。” 谢渊点头:“即刻将李三打入诏狱署,彻查所有同党,一个都别漏。”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望着渐亮的天色,知道这场因祖训虫蛀而起的危机,总算暂时平息,但旧党余孽未清,他仍不能松懈。

谢渊返回兵部衙署,杨武已在案前等候,手里捧着《太庙制度修订草案》:“大人,按您的意思,草案中加入‘玄夜卫监督、御史台复核’的条款,您看是否妥当?” 谢渊接过草案,翻看时,指尖划过 “三方制衡” 的字句,满意点头:“妥当。另外,加入‘太庙署吏任免需御史台核查’,避免旧党成员混入。” 杨武应声修改,谢渊又道:“你即刻将草案呈给内阁陈敬首辅,让他奏请陛下,早日推行,完善制度。”

此时,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急报:“边军听闻太庙祖训之事,恐朝堂动荡,士气稍有不稳。” 谢渊立刻提笔写回信:“告知边军将士,祖训虫蛀是旧党构陷,凶手已严惩,太子地位稳固,朝廷绝不会因小事动摇,让他们安心戍边,勿信流言。” 写完信,他命亲兵快马送去,心中清楚:边军安稳,京师才能安稳,旧党最想看到的就是军政动荡,他绝不能让其得逞。

谢渊前往御史台,命属官弹劾礼部监管太庙失职的官员(除林文外,还有三名署吏未履行复核职责)。属官躬身道:“大人,弹劾需有实据,目前已收集到三人的失职记录,是否即刻上奏?” 谢渊点头:“即刻上奏。既要严惩谋逆者,也要肃清朝廷吏治,让百官知道,监管失职,虽无谋逆之心,亦要担责。” 属官领命而去,谢渊坐在御史台衙署,翻看赵安的供词,见其供出还有两名礼部主事参与私扣药材,立刻命人去查 —— 旧党余孽,需连根拔起。

此时,萧栎的旨意传到:“谢渊查案有功,加赐‘太子少师’衔,兼管太庙卫戍,钦此。” 谢渊躬身接旨,心中明白:这不仅是赏赐,更是重托 —— 让他兼管太庙卫戍,是为了让祖训不再受损,让国本不再动摇。他攥紧圣旨,目光望向窗外,团营的操练声隐约传来,“杀!杀!杀!” 的声浪裹着晨光,像一道希望的光,照亮了大吴的未来。

谢渊前往团营校场,士卒们正在练 “三层御敌阵”,岳谦策马迎上:“大人,边军急报已收到,士气已稳,瓦剌那边也没动静。” 谢渊笑着点头:“好!旧党想借祖训生事,动摇军心,我们偏要让军政更稳,让边军更勇!今日加练‘新弩雪地射击’,为冬季戍边做准备。” 士卒们齐声应和,声浪震得校场的铜铃微微颤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走到校场边缘,望着南宫方向的 “军威槐”,枝叶在晨光里舒展,像在守护这份安稳。想起太庙中修复的祖训,想起萧栎怅然的神色,想起旧党的阴谋,谢渊心中愈发坚定:他守护的不仅是祖训,不仅是太子,更是大吴的江山,是边军士卒的性命,是百姓的安稳。只要他还在,就绝不会让旧党得逞,绝不会让强军之路中断,绝不会让大吴的根基动摇。

片尾

赵安、李三案审结:二人勾结旧党、谋乱国本、意图动摇太子地位,判斩立决;参与私扣药材的礼部主事及同党,或贬或流,彻底肃清;林文因戴罪立功,罚俸半年后复职,更加勤勉地监管太庙。

《太庙制度修订案》推行,规定 “太庙署防虫需礼部、玄夜卫、御史台三方监督,署吏任免需御史台核查”,从制度上杜绝了旧党借太庙生事的可能。工部造好新的防虫锦盒,《皇吴祖训》被重新供奉于太祖殿,萧栎亲自主持祭祀,宣告 “祖训稳固,国本无忧”,流言彻底平息。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捷报:边军士气大振,瓦剌因大吴国本稳固、军政严明,不敢再犯边境,还遣使送来马匹,愿与大吴通好。消息传回京师,百姓欢呼雀跃,皆颂谢渊 “查案护祖训,铁腕固国本” 的功绩。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此事,派近侍送来太祖皇帝的御笔 “守正固本” 四字,附言 “谢卿守祖训之魂,而非拘祖训之形,实乃大吴之幸”。谢渊将御笔供奉于团营忠勇祠,与岳峰的牌位、修复的祖训副本一同,成为大吴 “守正固本、强军护国” 的精神象征。

卷尾语

太庙祖训案,以夜漏三刻谢渊接密报始,以晨漏三刻团营操练声震终,短短六时辰,浓缩了 “祖训守护与国本稳固” 的壮阔博弈。谢渊未因 “祖训虫蛀” 的表象而慌乱,未因 “旧党流言” 的压力而妥协,以 “查人为构陷之实、补制度疏漏之缺、严惩谋逆之徒、安定民心军心” 为策,将一场可能引发帝系动荡的危机,转化为肃清旧党、完善制度、巩固国本的契机 —— 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在景泰朝拒旧党借祖制动摇太子,以实绩固国本”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 “祖训之重,在其‘护社稷、安民心’之魂,不在‘一字一句’之形;国本之固,在‘军政稳定、君臣同心’,不在‘教条拘守’” 的深层逻辑。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极致:对旧党谋逆的 “刚”(斩赵安、除余孽),是为破乱局、护祖训;对礼部失职的 “柔”(罚林文而不罢官,促其戴罪立功),是为肃吏治、留人才;对帝系国本的 “守”(固太子位、稳边军心),是为护根基、防动荡;对制度建设的 “谋”(设三方监督、修订太庙制),是为补疏漏、求长效。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 —— 既未因 “刚” 引发礼部反弹,也未因 “柔” 失惩戒威严,实现 “祖训护与国本固” 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成武年,太庙祖训为虫蛀,旧党借之谋乱,渊查实为人为构陷,严惩凶手,修制度,固太子位。帝赞曰:‘渊知祖训之魂,守国本之要,非教条之臣,乃社稷之臣也。’” 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 “守护祖训” 的核心真理:祖训非 “不变之教条”,而为 “治国之镜鉴”;守护祖训,非固守其 “字”,而在传承其 “魂”(护社稷、安民心)。谢渊的智慧,非在 “能修复祖训之纸”,而在 “能守护祖训之魂”;非在 “能压制旧党之言”,而在 “能以制度绝旧党之患”—— 这正是于谦等明代直臣的共同风骨,也是封建时代 “社稷之臣” 的永恒底色。

太庙太祖殿的《皇吴祖训》,虽仍有修补痕迹,却更显其 “历经风雨而不毁” 的坚韧;团营忠勇祠的 “守正固本” 御笔,仍映着太祖皇帝的遗愿;谢渊鳞甲上的旧痕,仍藏着边军士卒的期盼。这场因 “祖训虫蛀” 而起的博弈,终将以 “国本固、军政强、边民安” 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国者提供 “如何守护祖训、如何稳固国本、如何在传统与变革中守护社稷” 的永恒镜鉴 —— 直臣之勇,不在敢抗旧制,而在明知旧制可借,仍愿以一身风骨,为祖训传魂,为国本铸基,为百姓撑伞。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