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53章 先帝植槐今尚在,直臣守土终无馁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宫闱志》载:“南宫之侧有古槐,元兴帝萧珏植之,历三世逾百年,枝繁叶茂,荫覆宫墙。成武二十一年,谢渊督团营练‘三层御敌阵’,日训两辰,声威震及南宫,槐叶竟因震簌簌落,时人异之。” 旧党见状,借 “槐叶落,非吉兆” 生事:礼部尚书王瑾联络宗室亲王,称 “谢渊练军震落古槐叶,恐扰宫闱、触天怒”;户部尚书刘焕暗扣军粮,欲借 “练军耗竭,槐叶示警” 构陷谢渊 “治军无度”。

谢渊察其险,先命玄夜卫查王瑾与宗室勾结证据,再携边军战报、练军成果面圣,陈明 “军威震则边患息,边患息则社稷安,槐叶落乃自然之象,非天怒”,终破旧党阴谋。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督京营练军,借军威安人心”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 “旧党借异象惑众,直臣以实绩破虚” 的沉疴,彰显 “安定根基在军威,军威根基在民心” 的真理。

南宫槐叶,风里飞、霜痕初缀。听校场、声威如雷,撼摇禁闱。旧党暗窥谋扰练,私兵偷绘阵图微。算只今、边警尚频传,谁能弭?

持铁志,撑危局;凭实绩,破虚辞。看新弩穿甲,万夫莫支。军声震落庭前叶,民心护得塞上扉。莫道是、安定少良筹,军威是!

雾锁南宫,槐枝颤、残叶飘坠。听校场、金戈声沸,透穿禁闱。旧党暗窥谋扰练,鲁王私结传私馈。更刘郎、扣饷阻军资,心如鬼。

持铁券,查贪罪;携战报,陈忠谠。看新弩穿甲,劲锋难怼。玄夜探来私贿证,当庭擘破虚言诡。斩乱根、木牌记军威,民心归。

雁传边警,烽烟起、胡尘将沸。赖劲旅、阵形严整,弩鸣如雷。瓦剌闻风先遁迹,塞门得护无烽燧。悟此身、安定本军威,长铭佩。

槐叶裱藏,军册里、功勋可缀。对夕阳、营前训卒,语重心粹。先帝植槐今尚在,直臣守土终无馁。待来年、新绿满枝头,承前轨。

晨雾缠在南宫宫墙上,像一层薄纱,将那棵百年古槐裹得朦胧。谢渊身着墨色鳞甲,肩甲处岳峰旧甲的箭痕在雾色里泛着浅光 —— 这甲他昨夜刚用桐油擦拭过,箭痕里的锈迹被浸得发软,指尖抚过,似还能触到当年瓦剌箭矢的寒意。他站在槐树下,抬头望着枝叶:槐叶已显浅黄,几片枯叶挂在枝头,风一吹,便簌簌往下落,砸在青石板上,发出轻细的声响。

“大人,这槐树有年头了,元兴帝时植的,听说当年北征归来,还在树下召见过将领。”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悄然从雾里走出,玄色劲装沾着草屑,显是刚从宫墙另一侧侦查回来。谢渊的目光落在树干上 —— 那里有一道浅痕,是上月张达案时,玄夜卫搜张文锦缎时,刀鞘不小心蹭到的,如今还隐约可见。“秦飞,王瑾那边有动静吗?” 他声音压得低,怕惊扰了宫墙内的人。

秦飞递过一张纸,上面是玄夜卫暗探画的草图:王瑾昨夜戌时,从侧门进了鲁王府,手里捧着一个锦盒,“暗探听见鲁王问‘槐叶落的事,能说动陛下吗’,王瑾说‘古槐是先帝所植,如今因练军震落,陛下定信是天示警’。” 谢渊捏着那张草图,指节泛白:王瑾是礼部尚书,掌祭祀礼制,最会借 “天意”“祖制” 做文章,这古槐,竟成了他们构陷的工具。

雾渐渐薄了些,校场的操练声隐约传来 —— 是神机营在试射新弩,“咻” 的箭声裹着风,连槐叶都跟着颤。谢渊弯腰捡起一片落叶,叶脉已干,边缘卷着,像极了边军士卒皲裂的手掌。他想起宣府卫送来的战报,李默副总兵说 “瓦剌骑兵在边境集结,似在等团营乱”,旧党这时候借槐叶生事,分明是想内外勾结,断大吴的强军之路。

“杨侍郎来了,说户部拨的军粮还没到,刘焕尚书说‘需等宗室亲王议后再拨’。” 亲兵来报。谢渊冷笑:刘焕又跟王瑾搭上线了,一个借 “天意”,一个卡 “粮饷”,倒是配合得默契。他把落叶塞进鳞甲内袋,那里还揣着《三层御敌阵操练记录》,上面记着 “近日合练胜率提升至九成,新弩穿透瓦剌铁甲率达八成”,这些实绩,就是他破虚的底气。

雾散时,南宫的角楼露出飞檐,古槐的枝叶在阳光下舒展,却仍有枯叶飘落。谢渊望着那些落叶,又望向校场的方向 —— 士卒们的喊杀声越来越响,越来越齐,他知道,一场借 “槐叶” 而起的博弈,已悄然拉开序幕,而他,必须守住这棵古槐,守住校场的声威,守住大吴的安定根基。

辰时初刻,谢渊回到校场高台,案上的《操练记录》还摊着,朱笔标注的 “辰时练弩、巳时练阵” 墨迹未干。杨武匆匆赶来,手里攥着户部的文书:“大人,刘焕尚书说‘宗室亲王认为练军声大扰南宫,槐叶落是不祥之兆,需暂停练军,待祭祀祈福后再议’,军粮要等议后才拨。” 谢渊接过文书,见上面有鲁王、赵王的签名,字迹潦草,显是王瑾催促着签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祭祀祈福?不过是旧党拖延的借口。” 谢渊把文书扔在案上,目光扫过阵前 —— 陈猛正领着神机营士卒调整弩弦,一名宣府卫来的伤兵正帮着递工具,胳膊上的绷带还没拆。“秦飞,你去查刘焕的军粮账,看他是不是把本该拨给团营的粮,挪给了宗室王府的私兵。” 谢渊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另外,让张启主事查王瑾近半年的祭祀开销,看有没有贪腐的痕迹,他们想借槐叶搞事,我便先查他们的老底。”

秦飞领命而去,杨武担忧道:“大人,宗室亲王站在王瑾那边,陛下会不会真信‘天示警’?” 谢渊摇头,指着《操练记录》上的数字:“陛下是明理之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不祥’—— 瓦剌来犯、边军无粮、士卒无措,那才是不祥;练军强兵、声威震敌、边境安稳,就算落几片槐叶,又算什么?” 他起身走到高台边缘,望着南宫方向的古槐,枝叶在风里晃,落叶像蝴蝶一样飘,却透着股生生不息的劲,像极了校场的士卒们,哪怕有旧党阻挠,也仍在坚持操练。

辰时三刻,秦飞传回消息:“大人,查到了!刘焕近三个月,把本该拨给团营的五千石军粮,挪给了鲁王府私兵,说是‘王府护卫需粮’,可鲁王府私兵才三百人,哪用得了这么多?另外,张启主事查到,王瑾去年祭祀先帝陵,贪了两千两银子,用劣质香烛充数,还伪造了祭品清单。” 谢渊接过证据,嘴角勾起冷笑:“好啊,一个贪粮,一个贪祭银,倒都是旧党里的‘好角色’。你把这些证据整理好,我今日便去面圣。”

刚要动身,南宫的近侍来了,身着青布袍,手里捧着一个锦盒:“谢大人,太上皇让奴才传话,说南宫近日常闻练军声,古槐叶落得厉害,问大人能否稍减声威,别扰了宫闱。” 谢渊心中一动:太上皇久未问政,今日突然传话,定是王瑾在背后撺掇。他躬身道:“请公公回禀太上皇,练军是为护京师、防瓦剌,待边患平息,自然会减声威。另外,这古槐叶落,是季节更替,非练军所致,公公可看校场旁的树,也有落叶,并非只有南宫古槐。”

近侍的眼神闪了闪,接过话:“大人说的是,奴才会如实回禀。” 可他转身时,袖中掉出一张纸,谢渊弯腰捡起,见上面写着 “若谢渊不听,便说他‘不敬太上皇,罔顾宫闱’”,字迹是王瑾的。谢渊把纸攥在手里,指节泛白:王瑾竟连太上皇的近侍都收买了,还想挑拨他与太上皇的关系,用心何其毒也。

巳时初刻,谢渊带着证据前往乾清宫。萧栎正翻看边军战报,见谢渊来,放下朱笔:“谢卿今日来,可是为练军的事?王瑾和宗室亲王都奏说‘古槐叶落,是天示警’,你怎么看?”

谢渊躬身递上证据:“陛下,臣有三事禀奏:其一,王瑾借古槐叶落说‘天示警’,实则是他贪腐祭祀银,怕臣查出,故意构陷;其二,刘焕扣军粮,挪给鲁王府私兵,与王瑾勾结,欲断练军之资;其三,边军战报说瓦剌骑兵已在宣府卫边境集结,若此时停练军,边境恐危。”

萧栎翻看证据,从王瑾的贪腐清单,到刘焕的军粮挪用记录,再到近侍掉的那张纸,脸色渐渐沉下来:“王瑾、刘焕竟敢如此!借先帝所植古槐、借太上皇之名,行贪腐构陷之实,真是胆大包天!” 谢渊又递上《操练记录》:“陛下,团营近日合练,胜率已达九成,新弩能穿透瓦剌铁甲,若此时停练,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边军也没了后援。古槐叶落是自然之象,校场旁的树也在落,并非因练军,还请陛下明察。”

萧栎点头,拿起朱笔,在奏疏上批道:“王瑾贪腐构陷,削礼部尚书之职,打入诏狱署;刘焕挪用军粮,削户部尚书之职,贬为庶民;宗室亲王妄议军政,罚俸一年,不得干预练军。团营练军照旧,军粮即刻拨付,不得延误!” 谢渊躬身谢恩:“陛下圣明!臣定不负陛下信任,早日练出强军,护京师、安边境。”

巳时三刻,谢渊回到校场,士卒们正练得热火朝天:五军营的盾阵严丝合缝,三千营的骑兵进退有序,神机营的弩箭百发百中。陈猛见谢渊来,高声道:“大人,刚才试射新弩,百步穿甲率又提升了!” 谢渊笑着点头,目光却望向南宫方向的古槐 —— 风里又传来落叶声,几片叶子飘到校场,落在一名士卒的甲片上,那士卒小心地捡起,递给谢渊:“大人,这槐叶真好看,听说还是先帝植的呢。”

谢渊接过那片叶子,叶脉清晰,虽已泛黄,却仍有韧性。他走到校场边缘,望着古槐,又望着眼前的士卒,心中忽然明了:古槐的落叶,不是不祥,是新陈代谢,是为了来年更茂盛;练军的声威,不是扰宫,是震慑敌胆,是为了京师更安定。他轻声自语:“安定始于军威啊。” 声音不大,却被风裹着,传到身旁的岳谦耳中。

岳谦策马走来:“大人说得是!军威在,敌人才不敢来犯,百姓才能安稳。刚才李默副总兵送来急报,说瓦剌听说团营练得严,已撤了部分骑兵,边境压力小了些。” 谢渊点头,把槐叶夹进《操练记录》里:“这叶子,我要留着,日后让后人知道,当年的安定,是靠校场的声威,靠士卒的血汗换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命人在古槐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军威安邦,槐叶记实”,还附上了近日练军的成果:“新弩穿甲率八成,合练胜率九成,边军报瓦剌撤兵”。路过的士卒、宫监见了,都驻足观看,有人小声说:“原来槐叶落不是不祥,是军威震得敌胆寒啊。” 谢渊听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 百姓、士卒明白,比什么都重要。

杨武送来拨付的军粮清单:“大人,户部已把挪用的军粮补拨回来,还多拨了一千石,说是‘补偿之前的延误’。” 谢渊翻看清单,见上面有新任户部侍郎的签名,字迹工整,显是认真核对过的。“让厨房今日给士卒们加肉,补补操练的辛苦。” 谢渊道,杨武应声而去,脚步都轻快了些。

秦飞送来王瑾、刘焕党羽的名单:“大人,查到王瑾勾结了三名礼部官员,刘焕挪用军粮时,有两名户部属吏帮忙,都已拿下,交由刑部审问。” 谢渊点头:“按律处置,别让他们再兴风作浪。另外,玄夜卫继续盯着宗室王府,别让他们再跟旧党勾连。”

谢渊来到医帐,看望受伤的士卒。那名宣府卫来的伤兵已能下床走动,正帮着整理药材。“大人,听说您立了木牌,说军威安邦?” 伤兵笑着问。谢渊点头:“是啊,你们在这儿练军,在这儿流血,不是为了让旧党借槐叶说闲话,是为了让边境的百姓安稳,让京师的人安心。” 伤兵挺直腰板:“大人放心,俺们定好好练,早日把瓦剌打跑,让古槐年年长青,不落叶!” 帐里的士卒都笑起来,笑声裹着药香,格外温暖。

走出医帐,校场的喊杀声又响起来,比之前更齐、更响,连古槐的枝叶都跟着颤,却没有落叶再飘 —— 像是连这棵百年古树,都认可了这校场的声威,认可了这些士卒的血汗。谢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坚定:只要军威在,只要士卒在,再大的风雨,再险的阴谋,都挡不住大吴安定的步伐。

南宫的近侍又来了,这次手里捧着太上皇赐的茶:“谢大人,太上皇听说您破了旧党阴谋,还立了木牌说军威安邦,很高兴,让奴才送些好茶来,说‘练军辛苦,补补身子’。” 谢渊接过茶,躬身道:“请公公回禀太上皇,臣定不负太上皇与陛下的信任,好好练军,护好大吴的江山。” 近侍笑着点头:“大人是忠臣,太上皇和陛下都信您。”

送走近侍,谢渊捧着茶,走到古槐下,轻轻啜了一口 —— 茶是明前龙井,清香醇厚,像极了此刻的心境。他抬头望着古槐,枝叶在阳光下泛着光,虽有几片枯叶,却透着勃勃生机,像极了大吴的强军之路:虽有旧党阻挠,却仍在向前,仍在壮大。

谢渊召集群僚议事,将近日的处置结果、练军进度一一说明:“王瑾、刘焕已被处置,军粮已补拨,边军传来好消息,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加强合练,重点练‘新弩与骑兵协同’,争取下月能达到‘遇敌即胜’的目标。” 岳谦、杨武、秦飞纷纷点头,眼中满是信心。

“另外,” 谢渊拿出那片夹在《操练记录》里的槐叶,“这片叶子,我要把它裱起来,放在营署的案上,时刻提醒自己:安定始于军威,军威始于士卒,绝不能辜负他们。” 众人看着那片叶子,都郑重地点头 —— 这片小小的槐叶,已不再是普通的落叶,成了他们强军安邦的信念象征。

谢渊前往宣府卫的快马送来战报,李默副总兵在上面写着:“瓦剌听闻团营练军严明,新弩威力大,已尽数撤兵,边境恢复平静。” 谢渊拿着战报,快步走到古槐下,高声读给周围的士卒听:“瓦剌撤兵了!我们的练军声威,把他们吓走了!” 士卒们欢呼起来,声浪震得古槐的枝叶又颤了,却没有落叶,反而有几只鸟落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像是在庆祝。

“大人,我们赢了!” 陈猛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谢渊点头,眼中却有些湿润:这胜利,是士卒们日夜操练换来的,是破了旧党阴谋换来的,是靠军威换来的。他望着古槐,又望着校场,轻声道:“安定始于军威,果然没错啊。”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古槐上,洒在校场上,洒在士卒们的甲片上。谢渊站在古槐下,手里攥着那片裱好的槐叶,望着眼前的景象:士卒们仍在操练,动作整齐,喊杀声震天;古槐的枝叶在余晖里舒展,透着生机;南宫的宫墙安静矗立,像在守护着这份安定。

他知道,这棵古槐还会落叶,还会经历风雨,就像大吴的强军之路,还会有旧党阻挠,还会有挑战。但只要校场的声威在,只要士卒的信念在,只要 “安定始于军威” 的道理在,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安稳,大吴的百姓,就永远安心。

谢渊转身回营署时,又回头望了一眼古槐 —— 枝叶在风里晃,像是在跟他道别,又像是在跟他约定:来年春天,长出新叶,再看这校场的声威,再看这大吴的安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片尾

一月后,王瑾、刘焕案审结:王瑾贪腐祭祀银、构陷忠良,判流放三千里;刘焕挪用军粮、勾结旧党,判终身监禁;其党羽皆按律处置,朝堂风气为之一清。团营合练圆满完成,三大营协同作战能力大幅提升,萧栎下旨嘉奖谢渊及全体士卒,赐古槐 “军威槐” 之名,并命人修缮,加以保护。

南宫太上皇听闻瓦剌撤兵、边境安定,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北征时的佩剑,附言 “此剑曾护先帝定边,今赠谢卿,望卿护大吴安定,如剑之锐,如军之威”。谢渊将佩剑供奉于团营忠勇祠,与那片裱好的槐叶、《操练记录》一同,成为团营将士的精神象征。

次年春天,“军威槐” 长出新叶,枝繁叶茂,比往年更盛。百姓们路过南宫,见古槐长青,校场声威仍在,都称赞谢渊 “以军威安邦,以实绩护民”。谢渊仍每日督练,时常站在古槐下,望着新叶,望着校场,心中默念:安定始于军威,军威始于民心,此理,当传之万世。

卷尾语

槐叶悟威案,以晨雾中古槐落叶始,以夕阳下瓦剌撤兵终,短短一日,浓缩了 “军威安邦与旧党惑众” 的壮阔博弈。谢渊未因 “古槐落叶” 的异象而退缩,未因 “宗室阻挠” 的压力而妥协,以 “查贪腐揭阴谋、呈实绩明真理、立木牌正视听” 为策,将一场借 “自然之象” 而起的危机,转化为彰显军威、安定民心的契机 —— 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借京营军威安边境,破朝堂非议”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 “安定的根基从非‘天意’‘祖制’,而在‘军威’‘民心’” 的深层逻辑。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极致:对旧党贪腐构陷的 “刚”(查证据、严处置),是为破虚言、护强军;对士卒百姓的 “柔”(加肉补身、立牌明实),是为聚民心、固根基;对帝王与太上皇的 “坦诚”(述练军急、呈边战报),是为获信任、定方向;对古槐落叶的 “巧借”(立牌记实、裱叶明志),是为破迷信、正认知。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 —— 既未因 “刚” 引发朝堂动荡,也未因 “柔” 失军威锐气,实现 “军威与安定” 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成武年间,渊督团营,古槐叶落,旧党借之惑众,渊破其谋,练军益严,瓦剌撤兵。渊尝立于槐下自语‘安定始于军威’,帝闻之赞曰:‘渊知安定之本,真社稷之臣也。’” 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 “安邦定国” 的核心真理:天威不如军威,军威不如民心;所谓 “天意”“异象”,不过是旧党惑众的工具,而真正的安定,永远建立在士卒的血汗里,建立在军威的震慑里,建立在民心的归向里。

南宫的 “军威槐” 年年长青,枝叶间仍记着当年的操练声;团营忠勇祠的槐叶与佩剑,仍映着谢渊 “安定始于军威” 的信念;校场的青石板上,仍留着士卒们的步伐痕迹。这场因 “槐叶” 而起的博弈,终将以 “军威安邦、民心归向” 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国者提供 “如何以军威护安定、如何以实绩破虚言” 的永恒镜鉴 —— 直臣之勇,不在敢抗 “天意”,而在明知 “天意” 是借口,仍愿以一身风骨,为强军辟路,为百姓撑腰,为社稷铸牢安定根基。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