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33章 三营积弊久沉疴,勋贵私囊饱岁河

卷首语

《大吴会典?兵志》载:“京营分五军、三千、神机三营,初由勋贵提督,后因‘将骄兵惰、虚冒粮饷’,神武帝始命文官协理。” 成武二十二年夏,谢渊查得京营 “勋贵提督虚报兵额三万,挪用军饷十万两”,遂奏请萧栎推行 “团营改革”:整合三营为十团营,罢勋贵提督之职,改由兵部直接统辖,御史台全程监督。

此改革直击勋贵兵权要害,引发勋贵集团联合反扑,谢渊于兵部议事至乾清宫奏对的短短五个时辰内,以铁证破 “官官相护” 之局,强推改革落地,暗合明代 “于谦编练团营、削弱勋贵兵权” 的历史史实,尽显封建朝堂 “兵权博弈” 的残酷与直臣的刚决。

三营积弊久沉疴,勋贵私囊饱岁河。

改革锋芒惊旧势,孤臣铁证破群罗。

丹墀力辩安危计,帐内深谋社稷戈。

莫道权奸环伺恶,丹心终护甲兵和。

辰时三刻,兵部议事厅的檀木大案上,《京营兵籍册》《三营粮饷收支录》堆叠如山,谢渊身着绯红官袍,端坐主位,指尖在 “五军营虚报兵额八千” 的朱批上重重一顿。厅内两侧,兵部侍郎杨武、都督同知岳谦及五军、三千、神机三营的勋贵提督 —— 定国公萧恒、英国公张峦、抚宁侯朱瑛皆列坐两侧,气氛凝滞如冰。

“诸位,” 谢渊打破沉默,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京营三营现有兵额十二万,然玄夜卫核查实有兵额仅九万,余下三万皆为勋贵提督虚报冒领;军饷近三年共挪用十万两,多用于勋贵修造府邸、宴请应酬 —— 此等积弊,若不革除,京营何以护卫京师?”

话音刚落,定国公萧恒便拍案而起:“谢渊!你血口喷人!三营兵额乃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共同核验,何来虚报?军饷挪用更是无稽之谈,你分明是借改革之名,行削夺勋贵兵权之实!”

英国公张峦立刻附和:“萧国公所言极是!我等勋贵世代守护京师,先祖为大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你一个文官,竟敢妄议军权,简直是目无祖制!”

抚宁侯朱瑛亦出声:“谢大人若执意改革,恐寒了勋贵之心,日后谁还愿为朝廷效力?”

三人一唱一和,厅内的勋贵属官纷纷点头,连吏部侍郎张文(萧恒姻亲)也开口:“谢大人,团营改革事关重大,需兼顾勋贵体面,不如暂缓推行,再议良策?”

谢渊冷眼旁观,心中了然 —— 萧恒等人以 “祖制”“勋贵体面” 为挡箭牌,实则是不愿放弃虚报兵额、挪用军饷的私利;张文则因姻亲关系官官相护,试图拖延改革。他深吸一口气,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祖制亦需因时制宜!神武帝设勋贵提督京营,是因当时天下初定,需勋贵镇抚;如今承平日久,勋贵耽于享乐,致京营积弊丛生,若再固守祖制,恐生祸端!”

他转向萧恒,语气锐利如刀:“萧国公称无虚报,那为何五军营花名册上的‘李三’‘王五’等兵卒,玄夜卫查无此人?又为何你府中去年新修的花园,耗费白银两万两,恰好与五军营缺失的军饷数目吻合?”

萧恒脸色骤变,强作镇定:“那是巧合!花园银两乃先祖遗留,与军饷无关!”

“巧合?” 谢渊冷笑一声,命杨武将《五军营兵卒籍贯核查册》与《萧恒府中收支账》呈给众人,“诸位请看,核查册上标注的‘虚报兵卒’籍贯,多为顺天周边州县,而萧国公府的田庄恰在这些地方;账册上‘买花石银两万两’的日期,正是五军营军饷发放延迟的那日 —— 这等‘巧合’,未免太过密集!”

张峦见萧恒落于下风,急忙辩解:“就算五军营有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三千营军饷收支分明,绝无挪用!”

“是吗?” 谢渊看向岳谦,“岳将军,你上月巡查三千营,可有发现异常?”

岳谦起身道:“回大人,三千营士卒多穿破旧甲胄,兵器半数生锈,问及军饷,称‘三个月未足额发放’;而张国公府上月却为其子纳妾,耗费白银一万五千两。”

张峦脸色涨红,却说不出反驳之语。朱瑛见状,索性耍起无赖:“我不管什么证据!团营罢勋贵提督,便是削我等兵权,我等绝不接受!”

此时,礼部尚书也出声附和:“谢大人,勋贵兵权乃祖制所定,贸然罢黜,恐引发朝野动荡,还请三思!”

厅内勋贵及党羽纷纷响应,一时间 “反对改革” 的呼声此起彼伏。谢渊却不为所动,朗声道:“京营是朝廷的京营,非勋贵私产!兵权旁落,积弊丛生,才是真正的动荡之源!去年宣府卫士卒因军饷不足冻饿致死,难道诸位忘了?若京营再出此等事,谁能担责?”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得众人哑口无言。谢渊趁热打铁:“团营改革方案已拟好:整合三营为十团营,每营设总兵一人、副将二人,由兵部从边卫有功将领中选拔;勋贵提督改任‘团营监军’,只负监察之责,无调兵之权;军饷由户部直接拨付,御史台派专人监督发放 —— 此方案既保勋贵体面,又革除积弊,诸位还有何异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恒等人虽心有不甘,却因证据确凿,无法反驳,只得暂时沉默。谢渊知道,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在萧栎面前阻挠,必须即刻入宫奏请,争取帝王支持。

巳时一刻,谢渊带着改革方案与核查证据,快步走入乾清宫。萧栎正坐在御案后批阅《边卫奏疏》,见他入内,放下朱笔:“谢卿,团营改革议事如何?”

“陛下,方案已拟妥,然勋贵提督极力反对,称臣‘削夺兵权’。” 谢渊将方案与证据一并呈上,“此为玄夜卫核查的京营虚报兵额、挪用军饷的证据,勋贵积弊已深,若不改革,京营恐难成战力。”

萧栎翻看证据,眉头渐渐拧紧:“萧恒、张峦竟敢如此大胆!虚报三万兵额,挪用十万军饷 —— 简直是无法无天!”

“陛下,” 谢渊躬身道,“勋贵不仅贪腐,更把持京营兵权,近年多有‘将不听命、兵不习练’之事。去年京营操练,五军营竟有半数士卒不会使用火器,若遇战事,后果不堪设想。团营改革整合兵权,由兵部统辖,可确保令行禁止,提升战力。”

萧栎沉吟片刻,问道:“勋贵势力庞大,强行改革,恐引发反弹,如何应对?”

陛下,臣已有对策,谢渊道:

“其一,将勋贵贪腐证据公示于朝堂,让百官知晓改革的必要性,争取文官集团支持;

其二,保留勋贵‘监军’之职,避免其彻底反弹;

其三,选拔边卫有功将领任团营总兵,这些将领多非勋贵党羽,可确保改革落地。”

此时,内侍来报:“陛下,定国公萧恒、英国公张峦等十余名勋贵求见,称有要事启奏。”

谢渊心中冷笑 —— 果然来了。萧栎看向他:“谢卿,你且回避片刻,朕先见他们。”

谢渊躬身退至屏风后,静静聆听。只听萧恒哭诉:“陛下,谢渊借改革之名,削夺我等勋贵兵权,实乃专权跋扈!我等先祖为大吴开国流血牺牲,如今却要被文官打压,求陛下为我等做主!”

张峦也附和:“陛下,谢渊与岳谦私交甚密,整合京营后,兵权尽归其手,恐生异心!”

萧栎的声音带着威严:“你们所言,可有证据?谢卿呈来的核查册上,分明显示你们虚报兵额、挪用军饷,此事如何解释?”

萧恒等人顿时语塞,支支吾吾道:“那是谢渊栽赃陷害……”

“栽赃?” 谢渊从屏风后走出,手持《萧恒府中收支账》,“萧国公,这本账册上的‘买花石银’与五军营缺失军饷数目吻合,玄夜卫已查实银两来源就是军饷,你还敢说栽赃?”

萧恒等人见谢渊在场,又有铁证,顿时慌了手脚。萧栎见状,厉声喝道:“够了!谢卿的改革方案,朕准了!萧恒、张峦、朱瑛虚报兵额、挪用军饷,削去提督之职,降为团营监军;其余附和勋贵,各罚俸半年,以示惩戒!”

巳时五刻,萧栎下旨推行团营改革,命谢渊全权统筹。谢渊领旨后,即刻返回兵部,召集杨武、岳谦及御史台官员,部署改革事宜:“杨侍郎,你负责整合三营兵卒,按‘战力强弱’重新编为十团营,三日内完成花名册;岳将军,你从宣府卫、大同卫选拔十名有功总兵,明日辰时到兵部报到;御史台各派一名御史驻各团营,监督军饷发放与操练。”

“属下遵令!” 众人齐声领命。

然而,改革推行伊始便遇阻力。午时二刻,杨武匆匆来报:“大人,五军营勋贵属官拒不交出花名册,称‘需萧国公同意方可’;三千营的兵器库也被张峦的亲信封锁,不让清点。”

谢渊眼神一凛:“胆大包天!秦飞,你带玄夜卫校尉即刻前往五军营、三千营,拿下拒不配合的属官,查封兵器库,若有反抗,以‘抗旨’论处!”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又道:“杨侍郎,你随我去团营驻地,亲自督办编营事宜。”

抵达五军营驻地时,秦飞已将拒不配合的属官拿下,正按名册清点兵卒。谢渊走到士卒队列前,见不少人衣衫破旧,面带菜色,心中一酸 —— 这些士卒本应是京师屏障,却因勋贵贪腐而受苦。

他朗声道:“诸位士卒,团营改革后,军饷将足额发放,甲胄兵器也会更换新的,只要你们刻苦操练,朝廷定不亏待你们!”

士卒们闻言,纷纷欢呼,操练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此时,萧恒带着几名勋贵监军赶来,虽面带不满,却不敢再阻挠 —— 他们已被削去提督之职,若再抗命,恐遭严惩。

未时三刻,十团营花名册编制完成,边卫总兵也陆续抵达京师。谢渊在兵部召开团营总兵会议,强调:“诸位总兵,团营是京师的屏障,务必严格操练,严查虚报冒领,若有与勋贵勾结者,严惩不贷!”

总兵们齐声应道:“遵大人令!”

申时一刻,御史台官员进驻各团营,开始监督军饷发放与操练。谢渊巡查至神机营时,见士卒们正在练习使用新调拨的佛郎机炮,动作虽生疏却认真,监军萧恒站在一旁,虽面色阴沉,却不敢干涉。他心中稍安 —— 团营改革的关键一步,总算落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返回兵部的路上,杨武问道:“大人,勋贵虽暂时屈服,恐日后仍会暗中阻挠,如何应对?”

谢渊道:“我已命秦飞密切监视勋贵动向,同时奏请陛下,将团营操练成效纳入官员考核,若因勋贵阻挠导致操练不力,监军与总兵一并追责。另外,每月派御史台官员核查团营军饷、兵器,确保积弊不再复发。”

杨武点头:“大人考虑周全。”

申时三刻,谢渊将改革进展奏报萧栎。萧栎赞道:“谢卿办事效率极高!团营改革若能成功,京师防务将固若金汤。”

谢渊躬身道:“陛下信任,臣不敢懈怠。只是勋贵积弊已久,改革非一日之功,臣需持续督办,确保无虞。”

萧栎点头:“准奏。所需人力、物力,各部需全力配合。”

离开乾清宫,夕阳的余晖洒在宫墙上,谢渊望着远处的团营驻地,心中清楚,这场改革之战才刚刚开始。但他无所畏惧 —— 为了京营战力的提升,为了士卒不再受冻饿之苦,为了大吴的长治久安,纵使面对再多阻力,他也会坚守到底。

团营改革推行半月后,成效初显:十团营操练有序,士卒甲胄兵器焕然一新,军饷足额发放,再无虚报冒领之事。萧栎亲自前往团营视察,见士卒们操练刻苦,士气高涨,对谢渊赞不绝口:“谢卿,团营如今的景象,比三营时期好上十倍!你为京师防务立下大功。”

谢渊躬身道:“陛下谬赞!此乃总兵严格操练、御史认真监督、士卒勤勉刻苦之果,臣只是居中调度而已。”

然而,勋贵的暗中阻挠并未停止。一日,秦飞送来密报:“大人,萧恒、张峦暗中联络旧党残余,计划买通团营总兵,让其故意降低操练成效,以证明改革失败。”

谢渊冷笑:“痴心妄想。秦飞,你派人密切监视总兵动向,若有收受勋贵贿赂者,即刻拿下;同时,命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查团营兵器、军饷,防止勋贵暗中做手脚。”

“属下明白。” 秦飞领命而去。

三日后,张启奏报:“大人,发现神机营总兵收受萧恒白银五千两,故意拖延火器操练;五军营军饷虽足额拨付,却被监军朱瑛的亲信替换成劣质粮食。”

谢渊震怒:“即刻将神机营总兵拿下,贬为庶民;朱瑛的亲信革职查办,朱瑛罚俸三月,以示惩戒!”

处置完毕后,谢渊在团营总兵会议上重申:“今后若有与勋贵勾结、玩忽职守者,一律严惩不贷!朝廷的信任,不容辜负!”

总兵们皆面露敬畏,再无人敢与勋贵勾结。萧恒等人见阴谋败露,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团营改革已推行三月,京营战力大幅提升。萧栎下旨举行 “团营大阅”,检验改革成效。大阅当日,十团营士卒列阵于京师校场,甲胄鲜明,兵器精良,操练时步伐整齐,呐喊声震彻云霄。

瓦剌、鞑靼的使者受邀观礼,见团营战力强盛,皆面露敬畏,再不敢有轻视之心。

大阅结束后,萧栎在奉天殿设宴,宴请团营总兵及有功官员。宴会上,萧栎举起酒樽,对谢渊道:“谢卿,团营大阅成效显着,震慑外敌,你功居首位!朕欲加你‘太师’衔,赏黄金千两。”

谢渊再次推辞:“陛下,团营改革成功,是总兵、御史、士卒共同努力的结果,臣不敢独揽其功。黄金恳请转赠团营士卒,为他们购置冬衣,改善生活。”

萧栎心中愈发敬佩:“准你所请。团营士卒冬衣之事,便交由你督办。”

谢渊领旨后,即刻命户部拨付银两,为团营士卒购置冬衣。他亲自前往衣料铺挑选布料,要求 “厚实保暖,耐磨损”,并派御史监督制作过程,确保质量。

冬衣制成后,谢渊亲自送至团营驻地,为士卒们分发。一名老卒接过冬衣,感动得泪流满面:“谢大人,以前勋贵提督时,我们穿的都是破旧单衣,如今终于有新棉袍了,您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谢渊扶起老卒:“这是朝廷该做的。你们守护京师,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你们。”

冬衣分发完毕后,谢渊接到秦飞的密报:“大人,萧恒、张峦见改革成效显着,便改变策略,联络吏部侍郎张文,试图在官员考核中打压团营总兵,将其调往偏远边卫。”

谢渊冷笑:“张文真是执迷不悟。秦飞,你查张文与萧恒的往来书信,若有勾结证据,即刻呈给陛下。”

三日后,秦飞将张文与萧恒的往来书信呈给谢渊,信中明确提及 “借考核打压团营总兵”。谢渊即刻入宫,将书信呈给萧栎。萧栎震怒:“张文身为吏部侍郎,竟敢勾结勋贵,阻挠改革!传旨,张文革职下狱,抄没家产;萧恒、张峦降为庶民,流放辽东!”

处置完毕后,朝堂之上再无人敢阻挠团营改革。谢渊趁机奏请:“陛下,为确保团营长期稳定,臣恳请修订《团营管理条例》,明确‘团营总兵由兵部选拔,任期三年,考核优秀者可连任;监军不得干涉军务,仅负监察之责;军饷、兵器由户部、工部直接供应,御史台全程监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栎准奏:“此条例由你牵头修订,半月内呈给朕御批。”

谢渊领旨后,即刻召集兵部、吏部、御史台的官员,修订《团营管理条例》。条例修订过程中,众人一致同意强化 “考核”“监督” 机制,确保团营不再受勋贵干涉。

半月后,《团营管理条例》修订完成,萧栎御批后颁布全国推行。条例推行后,团营管理更加规范,总兵各司其职,监军不敢妄动,军饷、兵器供应及时,京营战力持续提升。

瓦剌游骑试图袭扰宣府卫,得知团营已派五千兵力驰援,吓得不战而退。消息传回京师,萧栎在朝会上对谢渊赞道:“谢卿,团营不仅守护京师,还能支援边卫,真是一举两得!”

谢渊躬身道:“陛下,这都是条例完善、总兵得力的结果。臣建议,今后团营与边卫建立‘联动机制’,若边卫遇袭,团营可迅速驰援,形成内外联防。”

萧栎准奏:“此议甚好,由你负责制定联动方案。”

谢渊领旨后,即刻与岳谦、李默等边卫将领商议,制定了 “烽燧传讯、团营驰援” 的联动方案:边卫遇袭,点燃烽燧,团营在一个时辰内集结出发,确保一日内抵达增援地点。

方案落实后,大吴边防更加稳固,瓦剌、鞑靼再也不敢轻易犯边。皇太子萧烨随谢渊视察团营时,感慨道:“太师,若非您力推团营改革,严惩勋贵贪腐,京营恐仍是一盘散沙。儿臣明白了,治国需有决心,更需有制度。”

谢渊笑道:“殿下所言极是。改革难在坚持,制度贵在执行,只要坚守这两点,大吴定能长治久安。”

谢渊虽年过半百,每日仍雷打不动地先到兵部批阅团营奏疏,再亲赴京郊团营驻地巡查。萧栎在奉天殿与他议事时,见他袖口沾着些许尘土 —— 那是清晨查验营中马厩时蹭上的,不由劝道:“谢卿,团营新制已推行半载,杨武、岳谦皆能独当一面,你何苦每日奔波?朕准你每月巡查两次即可。”

谢渊躬身拱手,语气却不含半分退让:“陛下,团营是京师屏障,半点马虎不得。前日臣查得五军营有两名小旗官借操练之名克扣士卒菜金,虽已严惩,却可见新制之下仍有疏漏。臣多跑几趟,才能及时堵住这些窟窿。”

萧栎无奈,只得命太医院将滋补汤药直接送到团营临时书房,又特批工部为书房添置遮阳的竹帘与降温的冰鉴,免去他日晒之苦。谢渊却将冰鉴搬到了士卒的伙房 ——“他们操练流汗,比我更需降温”,自己仍在竹帘下批阅《团营军粮验收册》。

这日午后,他翻到神机营的军粮验收记录,见 “小米” 一项标注 “成色中等”,却附了两名士卒的申诉条:“米中掺沙,难以下咽”。谢渊当即命人取来当日留存的米样,倒在瓷盘中,指尖捻起几粒,果然触感粗糙,混着细沙。他勃然大怒,立刻传粮库主事与神机营总兵入见。

粮库主事支支吾吾:“大人,这…… 这是户部拨来的粮,并非小人掺假……” 神机营总兵也附和:“臣见验收册写着‘中等’,便未细查,是臣失责。”

谢渊冷笑:“户部拨粮自有品级,何来‘中等’却掺沙?秦飞!”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应声而出,“立刻彻查粮商与户部粮饷科主事的往来,看是谁收了好处,敢在军粮里动手脚!” 随后又对总兵道:“即刻将掺沙的小米全部封存,命户部重新调拨新米,明日午时前必须送到营中,若误了士卒晚饭,唯你是问!”

处置完毕,皇太子萧烨恰好前来团营学习,见他有条不紊地查案、调粮,感慨道:“太师,您不仅严抓操练,连军粮这种细节都不放过,儿臣今日才懂‘治军先治弊’的道理。” 谢渊闻言,取出那盘掺沙的小米:“殿下你看,士卒吃这样的米,怎能有力气操练?为官者若连他们的饭碗都守不住,谈何守护江山?” 他命萧烨参与新米验收,亲身体验军粮核查的重要性。

片尾

团营改革推行已满一年,不仅十团营战力大增,谢渊主导修订的《团营军粮监督细则》《营房维护章程》等配套制度也相继落地,京营上下井然有序。萧栎下旨将这些制度汇编为《团营新政集》,列为武臣必修之书,明确 “后世若改此制,需经内阁、兵部、御史台三方联署,方可奏请”。

此时,谢渊正忙着处理一件棘手事 —— 前定国公萧恒的旧部暗中串联,在团营中散布 “改革苛待士卒” 的流言,试图煽动不满。他虽连日召集总兵议事、核查流言源头,却始终精神矍铄,只是偶尔会在批阅奏疏时揉一揉发胀的太阳穴。萧栎见状,命他将流言处置之事交由杨武牵头,自己留在府中梳理后续防范对策,不必每日亲赴营中。

谢渊虽遵旨留府,却并未清闲 —— 他每日召秦飞汇报流言追查进展,指导杨武 “以证破谣”:将萧恒旧部私吞军粮的旧账与如今足额发放的军粮册对比公示,让士卒看清流言虚假。三日后,秦飞将串联流言的为首者抓获,杨武也顺利平息了营中情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日清晨,萧烨兴冲冲地走进谢府书房:“太师!流言的为首者已供认是受萧恒之子指使,现已被押入诏狱;营中士卒不仅没被煽动,反而主动揭发了另外几名散布谣言的旧部!这都是您教的‘以证服人’的功劳!”

谢渊放下手中的《防范流言对策稿》,笑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制度的力量。你看,正因我们有军粮公示、旧案存档这些制度,才能快速戳破谎言。” 他将对策稿递给萧烨,“这是我草拟的《团营舆情防范办法》,里面写了如何定期收集士卒意见、如何快速回应质疑,你拿去看看,若有不妥之处,我们再一起修改。”

萧烨接过文稿,仔细翻阅,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从 “每月召开士卒代表会议” 到 “玄夜卫暗查流言源头”,考虑得细致周全。他抬头看向谢渊,眼中满是敬佩:“太师,儿臣明白了,治理团营不仅要靠硬制度,还要靠暖人心的办法。今后儿臣定按您的教导,既守制度底线,又恤士卒民情。”

谢渊点头,望向窗外 —— 晨光中,团营方向传来整齐的操练呐喊声,清亮而有力。他知道,团营的根基已稳,而这份 “刚柔并济” 的治理之道,也终将由萧烨传承下去,守护好大吴的京师屏障。

卷尾语

团营改革中谢渊抑勋贵一案,以核查京营积弊始,以《团营管理条例》定为祖制终,是谢渊在 “勋贵反扑、官官相护、帝王权衡” 三重压力下的制度革新之战。他未以 “削权” 为目的,而是以 “强军” 为核心,既拿出勋贵贪腐的铁证打破阻力,又保留勋贵 “监军” 之职缓和矛盾,终实现 “京营积弊清除” 与 “兵权收归朝廷” 的双重目标,暗合明代 “于谦团营改革” 的历史逻辑。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改革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政治智慧:面对勋贵的嚣张反扑,以铁证驳斥、借帝王权威强推改革,是为 “刚”;保留勋贵体面、避免彻底对立,是为 “柔”;制定条例固化改革成果、建立联动机制延伸改革价值,是为 “远谋”;关怀士卒争取支持、联合文官集团形成合力,是为 “务实”。这种特质让他在 “勋贵根深蒂固、祖制束缚重重” 的困境中,不仅成功推行改革,更将改革成果转化为长效制度,其影响远超一时的兵权调整。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借团营改革,清勋贵积弊,收旁落兵权,京营战力复振,边防以固,后世赖其制百年。” 此案印证了 “改革需有破局之勇,更需有守成之智” 的真理 —— 封建王朝的勋贵特权往往是治国顽疾,若仅靠强力打压,易引发动荡;唯有如谢渊般,以证据为依据、以制度为依托、以平衡为策略,方能在清除积弊的同时,维护朝局稳定。

团营的操练声依旧在京师校场回荡,谢渊虽已不再亲赴巡查,但他制定的《团营管理条例》仍在规范着京营的运转,他压抑的勋贵贪腐、提升的军队战力,仍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这场因 “强军” 而起的改革,终将以 “制度传承” 的形式,载入大吴史册,成为后世治国者 “如何革新弊政、平衡权力” 的永恒镜鉴。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