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会典?漕运禁例》载:"
粮船夹带兵器者,船户枭首,运官凌迟,货物入官。
"
永熙三年秋,越州港的粮袋里弩箭森列,箭杆刻着匠人冤魂;玄夜卫的缉私簿上血证如山,每支弩箭对应一道白骨。
当王昌龄的"
秦时明月"
映亮吴地关河,且看这一场万里长征般的证据追击,如何让弩箭刻痕对接匠人骨血,令北斗灭口信号成为贪腐集团的催命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永熙三年九月十九,申时初刻。
越州港的潮声退去,玄夜卫的缉私船如离弦之箭,将二十艘挂着"
越州鸿远号"
灯笼的商船围在中央。
谢渊立于船头,腰间青铜钥匙与玄夜卫腰牌的寒梅纹在海风**振,望着商队首领袖口的蟠龙纹——龙睛处的缺角,正是《襄王密约》的标记。
"
启禀大人,舱底发现异常!
"
校尉的刀劈开顶层粮袋,陈米倾泻而下,露出底层用油纸裹了七层的弩箭。
谢渊接过箭杆,火漆印剥落处,"
丙巳-零柒"
的刻痕刺痛双眼——这与骸骨墙上第七具匠人骸骨的掌心编号完全一致。
"
对照《兵器铸造账》。
"
谢渊的声音混着咸涩海风,惊飞桅杆上的夜鸦。
福生展开泛黄账册,每支弩箭的铸造日期、匠人姓名、毒剂配方,都与账册记录严丝合缝:"
箭头淬毒见血封喉,正是太府寺右曹三月申领的剧毒,申领人......李邦彦。
"
谢渊的指尖划过箭杆刻痕,墨色新得可疑,"
这些弩箭不是旧制,是丙巳位砖窑失火前赶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