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24章 虚称家兵曾护驾,实借功名欲扩权

卷首语

《大吴会典?勋爵志》载:“国公、侯、伯之属,皆为开国或靖难功臣之后,世受爵禄,掌部分京营或卫所兵权,然非经帝旨,不得擅调兵马。” 成武八年冬,瓦剌遣使求和,萧栎于奉天殿设 “绥边宴”,慰劳文武群臣。

席间,成国公萧瑛突称 “瓦剌围京师时,曾率家兵三千护驾于南宫及乾清宫,功不可没”,勋贵及攀附官员纷纷附和,掌声雷动。然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却察其言有诈 —— 京师保卫战时,京营及九门防务皆由其统筹,从未闻成国公调家兵护驾,且《军籍条例》明定 “勋贵家兵需登记造册,调遣需兵部印信”。

此 “争功” 背后,实为勋贵集团借 “护驾” 之名求增兵额、扩私权,更牵扯出 “家兵冒领军饷”“侵占军田” 等积弊。谢渊以孤臣之身,执典章、查实证,于权门环伺中揭破虚妄,尽显 “纲纪面前无勋贵” 的直臣风骨,暗合明代 “于谦抑勋贵、整京营” 之史实。

玉殿宴酣声沸天,勋臣夸伐竞谈边。

虚称家兵曾护驾,实借功名欲扩权。

袖里有章凭典制,心中无怯对权奸。

孤臣独抱澄清志,敢破浮华正纪纲。

奉天殿内,丝竹之声与笑语喧哗交织,鎏金酒樽碰撞的脆响此起彼伏。谢渊按正一品官阶坐于东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玉圭 —— 方才成国公萧瑛起身夸耀 “率家兵护驾” 时,他清晰地看到萧瑛袍角下露出的玉佩,那是元兴帝赐给初代成国公的 “靖难功臣佩”,如今却成了萧瑛炫耀家世、攀附权贵的资本。

“当日瓦剌兵临德胜门,臣闻南宫有警,即刻点齐家兵三千,分守南宫四门及乾清宫外围,三日三夜未合眼,终保陛下与太上皇无虞!” 萧瑛的声音洪亮,带着刻意的激昂,“臣不求厚赏,但求陛下允臣将家兵编入京营,以补京营兵力之缺!”

话音刚落,席上的定国公、英国公等勋贵立刻附和,礼部尚书王瑾亦起身道:“成国公忠勇可嘉,家兵护驾有功,当准其所请!” 一时间,掌声如雷,半数官员皆随声称赞,唯有谢渊与刑部尚书周铁、户部尚书刘焕等数人沉默不语。

谢渊端起酒樽,却未饮下。他的目光扫过萧瑛 —— 此人世袭成国公,平日养尊处优,京师保卫战时,他曾三次派人请萧瑛率家兵协防安定门,萧瑛皆以 “家兵未训、恐难当大任” 为由推脱,如今却反称 “护驾有功”,其心昭然。更令他警觉的是,“家兵编入京营” 实为陷阱 —— 一旦应允,勋贵家兵将脱离兵部管控,成为私兵,且京营粮饷需户部拨付,无异于让国库为勋贵私兵买单。

“陛下,臣有话要说。” 在掌声稍歇的间隙,谢渊缓缓起身,官袍的下摆扫过铺着锦缎的地面,发出轻微的声响。满殿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萧瑛的笑容僵在脸上,勋贵们的神色也多了几分警惕。谢渊却未在意,只是躬身道:“成国公称‘率家兵三千护驾’,臣敢问,家兵名册何在?调遣文书可有兵部印信?护驾期间的粮草供应,可有户部凭证?”

这三连问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殿内的热闹。萧瑛脸色微变,强作镇定道:“战时仓促,名册与文书略有疏漏,粮草则由臣府中自筹,未烦扰户部。”

“疏漏?” 谢渊冷笑,指尖因愤怒而微微颤抖。他想起京师保卫战时,安定门守军缺粮,他亲自去户部催拨,刘焕叹称 “国库空虚,需从勋贵庄田税中调剂”,萧瑛却带头抵制,称 “庄田乃祖产,不应加税”。如今竟说 “粮草自筹”,何其虚伪!“成国公,《大吴军籍条例》第三条明定‘勋贵家兵需在兵部登记造册,每季度核验一次’;第五条规定‘调遣家兵需持兵部印信,否则以擅调兵马论罪’。你称家兵三千护驾,却无名册、无印信,岂不是欺君罔上?”

萧瑛脸色涨红,厉声反驳:“谢大人休要咬文嚼字!当日情势危急,哪有时间走程序?臣此举全是为了护驾,何来‘欺君罔上’?” 他转向萧栎,躬身道:“陛下,臣愿以祖宗爵位担保,所言句句属实!若有虚言,甘受削爵之罚!”

定国公立刻附和:“陛下,成国公忠心耿耿,岂会说谎?谢大人恐是与勋贵素有嫌隙,故意刁难!” 其余勋贵亦纷纷陈情,殿内一时又吵作一团。

谢渊心中清楚,勋贵集团盘根错节,萧瑛背后有十余位国公、侯、伯支撑,若仅凭口头辩驳,难以服众。他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本簿册,高举过头顶:“陛下,此乃兵部存档的《京师保卫战兵力调度册》,详细记录了战时各城门、宫苑的防守兵力及调度情况。其中南宫由羽林卫三千人驻守,乾清宫由锦衣卫五百人守卫,皆有将领签字画押,从未有‘成国公家兵’参与防守的记录!”

萧栎接过簿册,仔细翻看片刻,眉头渐渐拧紧:“萧瑛,此册为何与你所言不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瑛额头冒汗,却仍狡辩:“陛下,臣的家兵是暗中护驾,未登记在册,羽林卫与锦衣卫未必知晓!”

“暗中护驾?” 谢渊上前一步,目光如炬,“成国公,家兵三千并非小数,暗中调动需经过宫门、街道,守城将士岂会毫无察觉?且臣已命玄夜卫核查你府中家丁名册,成武八年京师保卫战期间,你府中家丁仅八百人,且多为老弱,何来三千家兵?” 这是他昨日命秦飞加急核查的结果 —— 萧瑛府中实际家丁仅八百,所谓 “三千家兵”,纯属虚构。

萧瑛浑身一震,再也说不出话来。席上的勋贵们见状,纷纷低下头,不敢再言语。王瑾等攀附官员也面露尴尬,悄然坐回原位。谢渊看着萧瑛慌乱的神色,心中却无快意 —— 他知道,萧瑛只是冰山一角,勋贵集团借 “军功” 谋私并非首次,此前已有多位侯爷虚报家兵人数,冒领军饷,只是碍于其家世,未敢彻查。今日既然撕破脸,便需一查到底,以儆效尤。

“陛下,” 谢渊躬身道,“成国公虚报家兵、冒称护驾之功,已犯‘欺君’之罪;且臣怀疑,勋贵集团中尚有多人虚报家兵人数、冒领军饷,恳请陛下命兵部、户部、玄夜卫联合核查勋贵家兵名册及粮饷发放情况,彻底清除积弊!”

萧栎沉吟片刻,终是颔首:“准奏。谢渊牵头,刘焕、周显协同,三日内拿出核查方案,一月内完成核查,若有冒领军饷、虚报人数者,严惩不贷!”

核查方案的制定远比想象中艰难。次日清晨,谢渊召集刘焕、周显及兵部、户部、玄夜卫的官员在御史台议事,刚提出 “逐府核查家兵名册、比对粮饷账目”,户部侍郎陈忠便提出异议:“谢大人,勋贵庄田遍布京郊,家兵多分散驻守,逐府核查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易引发勋贵不满,恐生事端。”

谢渊知道,陈忠的岳父是怀远侯,属勋贵集团,这番话实则是为勋贵开脱。他冷声道:“陈侍郎,冒领军饷是‘欺君之罪’,若因怕生事端而放任,便是对陛下不忠、对百姓不仁。户部需调出近三年勋贵家兵粮饷发放账目,玄夜卫需核查家兵实际人数,兵部则对照名册核验,各司其职,不得推诿!”

周显立刻附和:“谢大人所言极是,玄夜卫已抽调两百校尉,随时可待命核查。” 刘焕也点头道:“户部会全力配合,调出粮饷账目。” 陈忠见无人支持自己,只得闭口不言。

方案既定,核查随即展开。第三日,玄夜卫便查出怀远侯虚报家兵两百人,冒领军饷白银三千两;第五日,兵部发现定国公家兵名册中有五十人实为亡故家丁,却仍在领饷。消息传回御史台,谢渊命人将证据整理成册,准备呈给萧栎,却接到周显的密报:“成国公暗中联络十余位勋贵,欲联名弹劾大人‘苛待勋贵、动摇国本’。”

谢渊心中一凛。他明白,勋贵集团不会坐以待毙,定会反扑。他当即决定,先拿怀远侯开刀 —— 怀远侯是陈忠的岳父,拿下他,既能震慑陈忠,又能敲山震虎,让其他勋贵不敢轻举妄动。

当日下午,谢渊率御史台官员直奔怀远侯府。怀远侯见谢渊手持证据,先是抵赖,后又以 “勋贵体面” 相胁,最后竟拿出白银五千两,试图行贿:“谢大人,一点薄礼,不成敬意,此事还请通融。”

谢渊看着桌上的白银,眼中满是鄙夷:“怀远侯,你虚报家兵、冒领军饷,已是死罪,还敢行贿御史台,罪加一等!” 他命人将白银封存,作为行贿证据,同时将怀远侯押入诏狱。

消息传开,勋贵集团震动。定国公等原本打算联名弹劾的勋贵,纷纷打消念头,主动向兵部补交了虚报的家兵人数。陈忠也吓得称病在家,不敢再阻挠核查。谢渊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 —— 勋贵集团根基深厚,定会寻找机会报复,他必须尽快完成核查,将证据呈给萧栎,让帝王做出最终裁决。

核查进行到第二十日,已查出五位国公、八位侯爷虚报家兵共计一千五百人,冒领军饷白银逾五万两。谢渊将证据汇总成册,入宫呈给萧栎。乾清宫内,萧栎看着厚厚的卷宗,面色凝重:“这些勋贵,竟贪腐至此!若不严惩,何以服众?”

谢渊躬身道:“陛下,勋贵冒领军饷,不仅浪费国库,更败坏军纪。按《大吴律?刑律》,当削爵夺产,严惩主犯;但念及部分勋贵是开国功臣之后,可酌情从轻,削去部分庄田,追缴冒领的军饷,以观后效。” 他知道,萧栎既想肃贪,又不想彻底得罪勋贵集团,以免动摇统治根基,故提出 “酌情从轻” 的建议。

萧栎点头:“准奏。成国公萧瑛虚报家兵、冒称护驾,削去国公爵位,降为伯爵;怀远侯行贿、虚报,削爵夺产,流放辽东;其余勋贵追缴军饷,削去部分庄田。另命兵部修订《勋贵家兵规制》,严格限定家兵人数 —— 国公不得超过五百人,侯爷不得超过三百人,伯爷不得超过两百人,且需全部在兵部登记造册,每季度由御史台核验一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陛下圣明!” 谢渊躬身行礼,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此次核查,虽未彻底根除勋贵积弊,却也震慑了贪腐者,完善了制度,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离开乾清宫,谢渊刚走到宫门口,就见萧瑛身着伯爵官袍,候在一旁。见谢渊过来,萧瑛眼中满是怨毒,却不得不躬身行礼:“谢大人。”

谢渊淡淡颔首:“成伯爷,陛下的处置已下,还请好自为之。”

萧瑛咬牙道:“谢渊,你别得意,勋贵集团不会放过你!”

谢渊看着他,语气平静:“我所作所为,皆为朝廷纲纪,非为个人恩怨。若你能痛改前非,恪守规制,陛下或许还会恢复你的爵位;若仍执迷不悟,下次便不是削爵那么简单了。” 说罢,转身离去,留下萧瑛愣在原地。

回到御史台,谢渊命人将《勋贵家兵规制》的修订任务交给杨武,同时起草《追缴勋贵冒领军饷疏》,详细列出各勋贵需追缴的银两数额及期限。他知道,追缴过程中定会遇到阻力,但他已做好准备 —— 有萧栎的支持,有确凿的证据,他有信心将此事贯彻到底。

夕阳透过御史台的窗户,照在谢渊的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看着案上的卷宗,想起永熙帝当年对他说的话:“勋贵是双刃剑,用好了能护国安邦,用不好则会祸国殃民。你日后掌军政,需切记‘恩威并施、规制先行’。” 今日他终于做到了,以规制约束勋贵,以恩威平衡各方,既肃清了贪腐,又未动摇根基,这或许就是对永熙帝最好的告慰。

追缴军饷的谕旨颁布后,果然如谢渊所料,多位勋贵以 “庄田歉收、府中拮据” 为由,拖延缴纳。其中定国公更是公然抗命,称 “先祖为开国功臣,家眷众多,无力追缴”,并暗中联络其他勋贵,准备联名向萧栎施压。

谢渊得知后,并未动怒。他深知 “打蛇打七寸”—— 定国公虽势大,却有一个软肋:其子在宣府卫任千户,曾在战时擅离职守。谢渊命秦飞调取定国公之子的戍边记录,同时派人去宣府卫核实,拿到了确凿证据。

一日朝会,定国公再次提及 “无力追缴”,谢渊当即出列:“陛下,定国公称‘无力追缴’,臣却查到,其府中上月刚购置良田千亩,价值白银两万两;且其子在宣府卫任千户期间,擅离职守十日,按律当削职流放。定国公若能如期追缴军饷,臣恳请陛下从轻发落其子;若仍抗命,便将其子交刑部严审!”

定国公脸色骤变,再也不敢提及 “无力追缴”,当即表示 “三日内缴清银两”。其余勋贵见状,纷纷效仿,不到五日,五万两冒领军饷便全部追缴到位。

谢渊将追缴的银两交给刘焕,命其用于宣府卫的军器补造。刘焕感慨道:“谢大人,若不是你力排众议,这些银两怕是永远也追不回来。”

谢渊苦笑:“这只是开始。勋贵积弊已久,需慢慢清理。” 他知道,此次事件虽震慑了勋贵,却也让他们对自己恨之入骨,日后定会寻找机会报复。但他并不后悔 —— 为了朝堂清明,为了边防稳固,他甘愿得罪这些勋贵。

几日后,杨武将修订好的《勋贵家兵规制》呈给谢渊。谢渊仔细翻看,见其中不仅限定了家兵人数,还规定了家兵的训练标准、粮饷来源及调遣程序,颇为完善。他提笔在上面签下名字,准备呈给萧栎御批。

此时,秦飞送来密报:“大人,玄夜卫查到,成国公萧瑛暗中联络石迁旧部,欲捏造证据构陷大人。”

谢渊接过密报,心中了然。他早就料到萧瑛会报复,只是没想到他会勾结石迁旧部 —— 这便不是简单的 “报复”,而是 “通敌谋乱”。他命秦飞继续监视萧瑛的动向,同时将密报呈给萧栎。

萧栎看后,震怒不已:“萧瑛竟敢勾结逆党,罪该万死!谢卿,命玄夜卫即刻将萧瑛及其党羽拿下,交刑部严审!”

谢渊领旨,命秦飞率玄夜卫前往萧瑛府中。不到一个时辰,萧瑛便被押入诏狱。经审讯,萧瑛不仅勾结石迁旧部,还招出当年石迁构陷前兵部尚书时,他曾提供过帮助。

此案审结后,萧栎下旨:“萧瑛勾结逆党、构陷大臣,削去伯爵爵位,凌迟处死;其党羽一律流放岭南。” 这道谕旨,彻底震慑了勋贵集团,再也无人敢轻举妄动。

处理完萧瑛案,谢渊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修订《军籍条例》。他发现,除了勋贵家兵,京营中也存在 “虚冒兵额”“吃空饷” 等问题 —— 部分将领虚报士兵人数,冒领军饷,导致京营实际兵力不足名册的七成。

为了查清实情,谢渊决定亲自巡查京营。一日清晨,他不带随从,身着便服,来到京营的一处训练场。只见场内士兵稀稀拉拉,多为老弱,训练时懒懒散散,将领却视而不见。

谢渊拉住一位老兵,问道:“老丈,这京营的兵额不是满编吗?怎么看着这么稀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兵叹了口气,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道:“客官有所不知,这名册上写着五千人,实际能上训练场的不足三千,剩下的都是‘空额’,饷银全被总兵大人和各级将领分了。我们这些老弱,还是托关系才留下来混口饭吃。”

谢渊心中一沉 —— 京营是京师屏障,若实际兵力不足七成,一旦瓦剌再次入侵,后果不堪设想。他强压怒火,又问:“总兵大人就不怕被查吗?”

“查?” 老兵苦笑,“总兵是成国公的表亲,御史台来过几次,都被他用银子打发走了。再说,京营将领大多是勋贵亲信,官官相护,谁会真的查?”

谢渊不再多问,默默离开训练场。回到御史台,他立刻召集杨武和秦飞:“京营虚冒兵额问题比想象中严重,若不整治,京师危矣。秦飞,你带玄夜卫暗查京营各卫的实际兵力,务必摸清准确人数;杨武,你调取京营近五年的兵籍册和粮饷账目,比对虚冒数额。记住,此事机密,不可走漏风声。”

两人领命而去。谢渊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京营方向,心中忧虑更甚。勋贵家兵的问题刚有眉目,京营又暴露出如此大的漏洞,可见朝堂积弊之深。他想起永熙帝曾说 “京营强,则京师安;京师安,则天下定”,如今京营如此不堪,若不彻底整治,迟早会酿成大祸。

三日后,秦飞和杨武将调查结果呈给谢渊:京营十二卫,总虚冒兵额达三万余人,冒领军饷白银逾十万两,其中京营总兵王彪虚报最多,达五千人。谢渊看着调查结果,手指紧紧攥成拳头 —— 王彪是前成国公萧瑛的表亲,萧瑛虽死,其势力仍在京营盘根错节,整治王彪,便是与整个京营的勋贵亲信为敌。

“大人,” 杨武担忧道,“王彪手握京营兵权,若贸然动他,恐引发兵变。不如先奏请陛下,派心腹将领替换部分卫所总兵,再逐步整治?”

谢渊点头:“你说得对。我们不能打草惊蛇,需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虚冒兵额的证据呈给陛下,请陛下下旨,命御史台进驻京营,‘核查兵籍、整顿军纪’;第二步,借核查之机,将王彪的亲信校尉调往边卫;第三步,待时机成熟,再拿下王彪。”

计划既定,谢渊即刻入宫,将京营虚冒兵额的证据呈给萧栎。萧栎看后,震怒不已:“王彪竟敢如此大胆,虚报五千兵额!若不是谢卿查出,朕还被蒙在鼓里!”

“陛下息怒,” 谢渊道,“京营积弊已久,不可一蹴而就。臣恳请陛下下旨,命御史台进驻京营核查兵籍,同时调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回京,暂代京营副总兵,协助整顿军纪。李默忠勇可靠,且与京营勋贵无牵连,是最佳人选。”

萧栎沉吟片刻,终是颔首:“准奏。你全权负责京营整顿,若有阻力,可直接调动玄夜卫。”

御史台进驻京营的消息传开,京营上下一片震动。王彪得知后,立刻召集亲信将领商议:“谢渊这是冲着我来的,你们说怎么办?”

“总兵大人,不如我们联名上书,弹劾谢渊越权干预京营事务?” 一位卫所总兵提议。

“没用,” 王彪摇头,“谢渊有陛下撑腰,弹劾只会引火烧身。不如我们先把虚冒的兵额补上,找些流民充数,应付过核查再说。”

“可流民未经训练,一看就是假的,谢渊不会看不出。” 另一位将领道。

王彪脸色阴沉:“那就铤而走险,派人去威胁那些知道实情的老兵,让他们闭嘴。再给谢渊送些银子,堵住他的嘴。”

当晚,就有老兵被蒙面人威胁 “再敢多言,杀你全家”;同时,一箱白银被送到谢渊府中,附带王彪的书信,称 “些许薄礼,聊表敬意,京营事务,还请大人高抬贵手”。

谢渊看着白银和书信,眼中满是鄙夷。他命人将白银封存,作为行贿证据,同时让秦飞加强对老兵的保护。次日,他亲自前往京营核查,王彪果然找来一批流民充数,个个面黄肌瘦,连盔甲都穿不稳。

“王总兵,” 谢渊指着那些流民,语气冰冷,“这些人是京营士兵?为何连基本的队列都站不稳?”

王彪强作镇定:“回大人,这些都是新招募的士兵,尚未训练完毕。”

“新招募?” 谢渊冷笑,“京营招募士兵需经兵部审核、体检,这些人连体检记录都没有,怎么会是新招募的?来人,传那些老兵入营对质!”

老兵们在玄夜卫的保护下,纷纷站出来指证王彪虚报兵额、冒领军饷。王彪见状,再也无法抵赖,瘫坐在地上。谢渊命人将王彪拿下,同时下令:“京营各卫即刻清退流民,重新招募士兵,由李默副总兵负责训练;所有虚冒兵额的将领,限期三日上缴冒领的军饷,否则严惩不贷!”

京营的整顿虽遇到一些阻力,但在谢渊和李默的合力推动下,进展顺利。一个月后,京营实际兵力恢复到满编,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大幅提升。萧栎亲自前往京营视察,看到焕然一新的京营,对谢渊赞不绝口:“谢卿,京营能有今日,全是你的功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躬身道:“陛下谬赞,这都是将士们努力的结果。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他心中清楚,京营整顿的成功,不仅是清除了虚冒兵额的积弊,更是削弱了勋贵集团在京营的势力,为日后进一步肃贪奠定了基础。

京营整顿完毕后,谢渊将精力转向修订《军籍条例》。他结合此次核查勋贵家兵和京营的经验,在条例中增加了 “勋贵家兵每半年由御史台复核一次”“京营兵籍实行‘实名制’,士兵需登记籍贯、相貌特征”“将领离任时需交接兵籍册,核对无误后方可离任” 等条款,从制度上杜绝虚冒兵额的可能。

条例修订完毕后,谢渊呈给萧栎御批。萧栎看后,满意道:“此条例完善周密,可颁布全国推行。谢卿,你为大吴的军政整顿立下大功,朕欲封你为‘忠勇侯’,世袭罔替。”

谢渊连忙推辞:“陛下,臣已身居太保,爵禄已极,若再封侯,恐遭人嫉妒,不利于朝堂稳定。且臣一心为国,不求爵位,只求大吴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心中愈发敬佩:“好吧,朕不勉强你。但赏不可免,赐你良田千亩、黄金五百两,以作嘉奖。”

谢渊仍要推辞,却被萧栎打断:“这是朕的心意,你若再推辞,便是不给朕面子。” 谢渊无奈,只得躬身谢恩。

回到府中,谢渊看着赏赐的黄金和良田文书,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些赏赐是帝王的信任,却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命人将黄金分给德胜门之战和宣府卫的阵亡将士家属,将良田租给流民耕种,只收取微薄的租金,用于资助贫困学子。

杨武得知后,不解道:“大人,这些都是陛下的赏赐,您为何要分给别人?”

谢渊笑道:“我身为太保,食君之禄,已足够养家糊口。这些赏赐,用在阵亡将士家属和贫困学子身上,比放在我府中更有意义。” 他顿了顿,又道,“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若只为个人富贵,便失去了为官的初心。”

杨武深受触动,躬身道:“属下受教了。”

瓦剌再次遣使求和,愿与大吴互通贸易、永结盟好。萧栎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多数官员表示赞同,唯有谢渊提出异议:“陛下,瓦剌反复无常,不可轻信。若许其互通贸易,需派重兵驻守边境,防止其趁机入侵;同时,需限定贸易地点和规模,避免其刺探我朝军情。”

萧栎点头:“谢卿所言极是。朕命你为‘绥边使’,负责与瓦剌商议贸易条款,同时统筹边境防务。”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 他深知,与瓦剌议和虽能换来暂时的和平,但边境防务丝毫不能放松。他即刻前往宣府卫,与李默、岳谦等将领商议边境布防,同时派人前往瓦剌营地,商议贸易条款。

在谢渊的坚持下,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贸易地点限定在宣府、大同两处边境城镇,瓦剌商人需持官方颁发的 “贸易凭证” 方可入内;大吴严禁向瓦剌出售铁器、火器等军用品;边境由大吴和瓦剌各派兵驻守,防止冲突。

协议签订后,边境贸易逐渐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谢渊留在宣府卫巡视防务,一日,他接到秦飞的密报:“大人,玄夜卫查到,前定国公的儿子暗中勾结瓦剌商人,向其出售军器图纸,换取白银。”

谢渊心中一凛,立刻命秦飞将其抓获。经审讯,前定国公之子供认不讳,称是为了报复谢渊整治勋贵,才勾结瓦剌。谢渊看着供词,心中愤怒不已 —— 这些勋贵子弟,为了私怨,竟不惜通敌叛国,出卖国家利益。

他当即下令将前定国公之子处死,并传檄全国:“凡勾结外敌、出卖国家利益者,无论身份贵贱,一律处死,株连三族!” 这道檄令,彻底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的勋贵子弟,再也无人敢轻举妄动。

处理完通敌案,谢渊返回京师。此时,《军籍条例》已在全国推行,军政整顿成效显着,边境安定,百姓富足,大吴迎来了一段难得的盛世。萧栎在朝会上感慨道:“若不是谢卿,大吴恐难有今日之盛。谢卿,你是大吴的柱石啊!”

谢渊躬身道:“陛下过奖,这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臣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他看着殿内的群臣,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欣慰 —— 那些曾经阻挠他的旧党和勋贵,如今或被清除,或已收敛;朝堂之上,清正之风渐长,这便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退朝后,谢渊独自来到德胜门。城楼上的战旗依旧飘扬,只是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他抚摸着城墙上的箭痕,想起当年在这里与瓦剌浴血奋战的日子,想起那些阵亡的将士,眼眶微微发热。

“大人,” 杨武走到他身边,递上一封书信,“南宫太上皇派人送来的,说想请您过去一叙。”

谢渊接过书信,上面是德佑帝苍劲的字迹:“渊卿,闻边境安定、朝政清明,甚慰。近日园中梅花盛开,盼卿来赏,共话当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微微一笑,收起书信:“好,明日便去南宫。”

次日,谢渊来到南宫。德佑帝正在园中赏梅,见他进来,笑着招手:“渊卿,你来了。”

“太上皇。” 谢渊躬身行礼。

两人在梅树下坐下,德佑帝看着他,感慨道:“渊卿,当年德胜门之战,我就知道你是栋梁之才。如今大吴安定,你功不可没。”

谢渊道:“太上皇谬赞,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德佑帝点点头,又道:“栎儿年轻,有时难免猜忌,你要多担待。大吴的江山,还需要你们君臣同心,共同守护。”

谢渊躬身道:“臣明白。臣定与陛下同心同德,守护好大吴的江山。”

片尾

离开南宫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南宫的宫墙上,温暖而祥和。谢渊翻身上马,望着远处的皇宫,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朝堂的博弈不会停止,新的挑战仍会出现。但他无所畏惧 —— 因为他守住了初心,守住了纲纪,守住了那些需要他守护的人。

回到府中,谢渊点燃烛火,继续批阅兵部的奏疏。案上的《大吴会典》静静躺着,旁边是他拟写的《边防长期规划疏》。烛光照着他的身影,在墙上拉得很长,像一株挺拔的青松,历经霜雪,却愈发坚韧。他知道,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会一直站在这里,做那个孤独却坚定的守护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卷尾语

勋贵争功一案,始于奉天殿的虚妄夸耀,终于京营的彻底整顿,实为谢渊以孤臣之力肃清军政积弊的关键一役。他从萧瑛 “冒称护驾” 的破绽入手,层层深挖,不仅揭破勋贵家兵虚报、冒饷的黑幕,更顺势整治了京营 “虚冒兵额” 的沉疴,推动修订《勋贵家兵规制》《军籍条例》,实现了 “个案惩处” 到 “制度防弊” 的跨越,暗合明代 “于谦整饬京营、抑制勋贵” 的历史轨迹,尽显直臣 “以纲纪为刃,向积弊开刀” 的勇气与智慧。

从心理与博弈层面观之,谢渊的行动始终贯穿着 “刚柔并济” 的策略:对萧瑛、王彪等首恶,以铁证为基,坚决严惩,毫不留情;对胁从的勋贵与将领,以追缴、整改为主,留有余地,避免激化矛盾;面对帝王的封赏,坚辞爵位,仅受物资赏赐后又转赠他人,既全帝王颜面,又避 “功高震主” 之嫌。这种清醒的政治智慧,让他在 “勋贵环伺、帝王猜忌” 的夹缝中站稳脚跟,将肃贪事业推向深入。

《大吴名臣传》载:“成武中,渊掌军政、持监察,抑勋贵、整京营,革积弊、定新规,大吴军政为之一振,时人谓之‘谢公新政’。” 此案印证了 “吏治清明在得人,军政稳固在立制” 的真理 —— 封建王朝的衰颓往往始于积弊丛生,而谢渊的努力,虽未能彻底根除封建体制的痼疾,却以个人的孤勇与智慧,为大吴赢得了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其 “守纲纪、护苍生” 的初心,更成为后世为官者的精神标杆。

奉天殿的宴饮喧哗早已散去,京营的训练号角依旧嘹亮。谢渊的身影虽孤独,却如德胜门的城墙般坚实,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与百姓。这段因 “勋贵争功” 而起的整顿之路,终将载入史册,告诉后世:纵使身处浊世,亦有赤胆忠心者,以一己之力,擎起清明之旗,为时代留下一抹亮色。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