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15章 纵然身蹈雷霆险,不负初心不敢违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宫闱恤养制》载:“故君退居南宫,供给需循‘原制减半、伦理不亏’之规,冬月炭斤、棉衣,由光禄寺按额拨付,工部掌宫室修缮,违者以‘苛待故君’论罪。”

此制为元兴帝萧珏所定,旨在 “存父子之伦,固社稷之本”。然成武五年深冬,光禄寺卿张敬承李嵩之意,三拒发放南宫冬炭,工部亦以 “无御批” 推诿修缮;玄夜卫指挥使程潜更命人监视南宫出入,严禁私送物资。

当此绝境,德佑帝近侍刘公公夜叩谢府,哭诉 “拆窗棂取暖” 之惨状,谢渊彻夜未眠,于 “抗旨济困” 与 “明哲保身” 间抉择 —— 这场深夜的求助,实为大吴朝堂 “权术碾压伦理” 的缩影,亦见忠直之臣在黑暗中守护纲常的悲壮。

寒夜叩门血泪垂,窗棂拆尽御霜威。

权奸锁炭施苛政,孤臣抚案叹时非。

一夕未眠谋救济,百忧交集护慈帏。

纵然身蹈雷霆险,不负初心不敢违。

三更的寒风像带了刃,刮过谢府朱门时发出呜咽般的响。守门老仆刚把耳朵贴在门上听巡夜梆子,门环便被 “哐哐” 撞得直颤 —— 那力道急切又虚弱,不似访客,倒像绝境中的呼救。他慌忙拔下门闩,门缝刚开寸许,一道裹着霜雪的身影便踉跄着扑进来,“噗通” 跪倒在青石板上,膝头与地面撞击的闷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是南宫内侍刘公公。他那件打了三层补丁的棉袍早已冻硬,鬓发、眉梢都凝着白霜,像落了层薄雪;冻裂的嘴唇哆嗦着,话未出口,眼泪先砸在冰冷的石板上,瞬间凝成细小的冰珠。“谢太保…… 求您…… 救救上吧!” 他从怀中掏出半块焦黑的木片,指节因用力而渗出血丝,“这是内殿的窗棂…… 殿里连半星炭火都没有,门窗破得能伸进手,上咳得吐了血,裹着三床旧棉袍还直发抖,奴才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拆了窗棂烧火,可那点火星子,连手都暖不热啊!”

木片上的焦痕还带着未散的寒气,边缘被冻得酥脆,谢渊伸手去接时,指尖刚触到便碎了一小块。他扶刘公公起身,触到对方棉袍下的身体冰凉如铁 —— 这老内侍在南宫待了三十年,跟着德佑帝从东宫到亲征宣府,向来体面,如今却落得这般狼狈。刘公公被扶进书房,捧着热茶的手仍抖个不停,目光扫过案上翻开的《大吴会典》,看见 “南宫冬月炭三十斤、窗纸三批” 的条文时,眼泪又涌了出来:“奴才去光禄寺求炭,张敬说‘李尚书有令,无御批一粒炭不发’;去工部求修门窗,周瑞连门都不让进,还说‘南宫不配用新料’…… 程潜的人还在宫门外放话,谁私送东西就是‘通敌’,这是要把上活活冻死啊!”

窗外的风更烈了,卷着霜粒打在窗纸上,发出 “沙沙” 的响,像极了南宫拆窗时木片碎裂的声。谢渊捏着那半块焦黑的窗棂,眼前浮现出德佑帝蜷缩在寒榻上咳嗽的模样 —— 那个曾在德胜门城头拍着他肩膀说 “有你在,朕放心” 的帝王,如今竟要靠拆窗棂取暖,而他这个太保,却连一炉炭都送不进去。

刘公公的哭诉还在耳边,谢渊已命人去唤杨武与秦飞。天未亮,杨武便带着一身寒气赶回,手里攥着张拓印的账册页:“太保,查清楚了!张敬昨日将南宫定额的三十斤上等银骨炭,以‘李尚书母亲畏寒’为由,用光禄寺‘应急炭车’直送李府,账册上却写着‘发往宣府驿站’,还逼库吏按了手印画押。属下还看见,李府门房正指挥仆役搬炭,那炭的成色,跟去年陛下赏给南宫的一模一样!”

账册上 “应急调拨” 四字的墨迹新鲜得发亮,显然是临时补填的。谢渊指尖抚过那行字,指节泛白 —— 光禄寺掌宫闱膳食供给,本是 “恤故君、存伦理” 的衙署,如今却成了李嵩私用的库房。他还未消化这消息,秦飞又匆匆来报:“玄夜卫北司的暗线传回消息,程潜昨夜加派了两道岗,不仅搜身,还逐人盘问‘是否与谢府有往来’;连给南宫送菜的老农都被拦在门外半个时辰,筐里的青菜都冻蔫了。周瑞那边更绝,收到张文的密信,说‘南宫修缮暂缓,等谢渊出错再发难’—— 这是要把苛待的罪名都扣在您头上!”

谢渊猛地一拳砸在案上,茶盏晃了晃,茶水溅在《大吴会典》的纸页上,晕开一片湿痕。他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心中涌起一阵无力感 —— 李嵩掌吏部,程潜掌玄夜卫,张敬、周瑞为爪牙,这伙人结党成网,专以苛待故君、构陷忠良为事。而他虽有太保之职,却处处受掣:前番搬府中炭被参 “结连故君”,如今连求一道御批都难如登天。

“时非” 二字在心头盘旋。他想起神武皇帝定下 “宫闱恤养制” 时,曾对群臣说 “孝者,天下之根也”;想起德佑帝亲征宣府时,率大军击退瓦剌的英武;如今祖制被弃,故君受困,权奸当道,他这个忠直之臣,竟只能对着一本《会典》徒然叹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书房的烛火燃到第三根时,窗外还是漆黑一片。谢渊枯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三样东西:玄夜卫暂代指挥使的令牌、工部郎中王俭送来的周瑞贪腐证据、一张南宫地形图。刘公公那句 “再无炭便熬不过今夜” 像鞭子,抽得他坐立难安 —— 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德佑帝冻死在南宫,可明着送炭,便是 “抗旨”;不送,便是 “失职”。

“太保,不如冒险一次?” 杨武低声建议,“派亲兵伪装成玄夜卫,把炭藏在安防工具箱里送进去?” 秦飞却摇头:“程潜的人对玄夜卫制式了如指掌,一旦败露,不仅亲兵遭殃,您也会被坐实‘僭越’之罪。”

谢渊沉默良久,突然抓起案上的令牌:“秦飞,你带三名心腹校尉,换上普通卫卒服,持这令牌以‘巡查南宫安防漏洞’为由入内 —— 这是先帝赐的暂代令牌,程潜的人不敢硬拦。把我府中剩下的五十斤炭分装在工具箱里,就说是‘巡查用的取暖炭’。”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出了事,我一力承担。”

秦飞接过令牌,指尖微微发颤:“太保,这令牌已移交程潜,私用便是‘大不敬’啊!”“顾不得那么多了。” 谢渊摆了摆手,又转向杨武,“你带王俭去见周瑞 —— 他手里有周瑞挪用永定河修缮银的证据,告诉周瑞,要么立刻派匠人修门窗,要么就把证据递御史台。给他半个时辰考虑,过了时辰,咱们直接参他!”

安排完这一切,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晃动的光影,映出眼底的焦灼与决绝 —— 他担心秦飞被认出,担心周瑞鱼死网破,担心李嵩提前发难,更担心南宫里的德佑帝撑不到炭火送到。百种忧虑像乱麻缠在心头,他却连揉眉的功夫都没有,又拿起纸笔写下辩疏,把 “送炭、修窗” 的缘由一条条列清,附上《大吴会典》的条文,以备明日对质。

窗外的天渐渐泛白,烛火终于燃尽,留下一截焦黑的灯芯。谢渊揉了揉发涩的眼睛,指尖触到案上那半块焦黑的窗棂 —— 这是南宫的苦难,也是他必须扛起的责任。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秦飞和杨武同时传回消息:炭已送入南宫,匠人也已出发去修缮门窗。谢渊刚松了口气,便听闻程潜已带人围了南宫,要查 “私送炭” 的事。他顾不上洗漱,抓起案上的辩疏和证据,快步向外走 —— 这场博弈,躲不过去了。

刚到宫门外,便见程潜叉着腰站在那里,身后跟着一群玄夜卫校尉。“谢渊,你私用令牌、私送炭火,可知罪?” 程潜的声音带着刻意的傲慢。谢渊却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辩疏:“我奉《大吴会典》‘恤故君’之制,送炭是为救上性命;修窗是为防严寒,何罪之有?倒是你,设岗阻拦供给,张敬挪用宫炭私赠李嵩,周瑞拖延修缮,这些罪证,我已整理好,正要递呈陛下!”

程潜脸色一变,还想争辩,李嵩的亲信却匆匆跑来,低声在他耳边说了几句 —— 显然是得知御史台已准备联名弹劾,怕事情闹大难以收场。程潜咬了咬牙,挥了挥手:“撤岗!”

谢渊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李嵩不会善罢甘休,这场 “雷霆之险” 只是暂歇,日后定会有更阴险的构陷等着他。可他不后悔 —— 手中的《大吴会典》还在,胸口的 “孝治” 初心还在,那些藏在暗处的权奸或许能逞一时之快,却永远压不垮坚守伦理的忠直。

他缓步走向南宫,晨光透过云层洒在他身上,像披了一层银甲。德胜门之役时身中三箭仍死守城门的记忆涌上心头 —— 那时他守的是江山,如今守的是祖制、是伦理、是天下人心中的 “孝” 字。纵然前路布满荆棘,纵然要身蹈雷霆之险,他也绝不会退后半步。因为他是谢渊,是大吴的太保,是那个 “不负初心不敢违” 的孤臣。

谢府朱门的铜环在三更寒夜里被撞得 “哐哐” 作响,守门老仆刚拔下门闩,一股裹挟着霜粒的寒风便卷着一道佝偻身影闯了进来 —— 南宫内侍刘公公的棉袍上结着冰壳,鬓发凝着白霜,冻裂的嘴唇哆嗦着,一见到迎出的谢渊,便 “噗通” 跪倒在青石板上,膝头与地面撞击的闷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太保…… 救救上!” 刘公公从怀中掏出半块焦黑的木片,指节因用力而渗血,“这是内殿的窗棂!殿里连半星炭火都没有,门窗破得能伸进手,上咳得吐了血,裹着三床旧棉袍还直发抖,奴才们只能拆窗棂烧火,那点 warmth 根本挡不住寒气啊!” 木片上的焦痕还带着未散的冷意,边缘被冻得酥脆,一捏便碎。

谢渊扶他起身时,触到他棉袍下的身体冰凉如铁。进了书房,刘公公捧着热茶,眼泪砸在杯沿上,瞬间凝成小冰珠:“昨日去光禄寺求炭,张敬把奴才骂出来,说‘李尚书有令,无御批一粒炭不发’;去工部求修门窗,周瑞推说‘需内阁核批’,连门都不让进!程潜的人还在宫门外放话,‘谁私送东西就是通敌’!” 他掀起袖口,手腕上一道青紫的瘀痕 —— 那是被玄夜卫校尉推搡时撞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捏着那半块窗棂,指腹抚过焦黑的痕迹,眼前浮现出南宫内殿的惨状:破窗漏风,寒灯如豆,德佑帝蜷缩在榻上咳嗽的模样,与当年亲征宣府时的英武判若两人。《大吴会典》“宫闱恤养制” 的条文在脑中翻涌,可李嵩、程潜布下的罗网,又让他如芒在背 —— 前番搬府中炭已被参 “结连”,再踏一步,便是万劫不复。

天未亮,谢渊命杨武潜往光禄寺探查,辰时刚过,杨武便带着一身寒气回报:“太保,属下查到,张敬昨日将南宫定额的三十斤上等木炭,以‘李尚书母亲畏寒’为由,用光禄寺‘应急炭车’直送李府,账册上却写着‘发往边军驿站’,还逼库吏按了手印画押。” 他递上一张拓印的账册页,“应急调拨” 四字的墨迹新鲜,明显是后补的。

谢渊还未消化消息,秦飞又匆匆来报:“玄夜卫北司的暗线传回消息,程潜昨夜加派了两道岗,不仅搜身,还查问‘是否与谢府有往来’,连给南宫送菜的老农都被盘查了半个时辰。另外,周瑞收到张文的密信,说‘南宫修缮暂缓,待谢渊出错再发难’—— 这是李嵩的意思,要把苛待的罪名都推给您!”

谢渊当即备马去内阁找李嵩对质,刚到衙署门口,便被张文拦下:“谢太保,李尚书正在与程指挥使议事,说‘无旨不见外臣’。” 话音刚落,便见程潜从内阁出来,皮笑肉不笑地拱手:“太保深夜私会南宫内侍,怕是该给陛下一个说法吧?属下已将此事写入密报,不日便递入御书房。”

“私会?” 谢渊冷笑,“我与刘公公谈的是南宫寒困,倒是你,擅设岗哨阻拦供给,张敬挪用宫炭私赠上司,周瑞拖延修缮 —— 你们这是结党苛待故君!” 程潜却毫不在意:“太保还是先顾好自己吧,‘结连故君’的罪名,可比‘苛待’重多了。” 说罢,拂袖而去,留下谢渊站在寒风中,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回到府中,谢渊闭门独坐书房,案上摊着《大吴会典》和程潜的密报草稿。窗外寒风呼啸,他想起刘公公 “再无炭便熬不过今夜” 的哭诉,猛地攥紧拳头 —— 就算担着 “抗旨” 的罪名,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故君冻死。

“秦飞,” 谢渊召来玄夜卫北司指挥使,指着案上的玄夜卫令牌,“你带三名心腹校尉,换上普通卫卒的衣服,以‘巡查南宫安防漏洞’为由入内 —— 这是暂代指挥使时的令牌,程潜的人不敢拦。把我府中剩下的五十斤木炭分装在安防工具箱里,悄悄带进去。”

秦飞犹豫道:“太保,这令牌已移交程潜,私用便是‘僭越’,一旦被发现……”

“出了事我一力承担。” 谢渊打断他,从怀中掏出一把钥匙,“这是府中炭仓的钥匙,快去!记住,只说是‘安防巡查携带的取暖炭’,别露破绽。”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又唤来杨武:“你带工部郎中王俭去见周瑞 —— 王俭手里有周瑞前番挪用修缮银的证据,告诉他,要么立刻派匠人去南宫修门窗,要么就把证据递御史台。” 杨武担忧道:“周瑞是李嵩的人,会不会鱼死网破?”

“他贪生怕死,不敢。” 谢渊语气笃定,“你告诉王俭,若周瑞不答应,就说‘谢太保愿保他免责’—— 他要的是退路,我们给得起。” 安排完这一切,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心中默念:上,再坚持片刻,炭火很快就到。

杨武带着王俭赶到工部时,周瑞正在批阅修缮文书,见二人进来,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你们来做什么?南宫修缮的事,我已经说了,要等内阁核准。”

王俭上前一步,递上一本账簿:“周侍郎,这是去年您挪用永定河修缮银五千两的账册,上面有您的签名和用印。若您今日派匠人去南宫修门窗,这本账册就永远消失;若您不派,明日一早,它就会出现在御史台的案上。”

周瑞的脸色 “唰” 地白了,伸手去抢账簿,却被王俭躲开。“你…… 你们这是要挟!” 他声音发颤。

“是要挟,也是给您一条路。” 杨武开口,“谢太保说了,只要您立刻派人修缮,之前的事既往不咎,还会在陛下面前为您美言,说您‘虽有延误,终能补过’。否则,挪用公款的罪名,您担得起吗?”

周瑞坐在椅子上,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 —— 他知道李嵩靠不住,一旦出事,定会把他推出去顶罪;而谢渊向来言出必行,若真能免责,远比跟着李嵩冒险强。沉吟片刻,他终于咬牙道:“好!我派匠人去!但你们要保证,账册必须销毁!”

“一言为定。” 杨武点头。半个时辰后,十名匠人带着木料、窗纸,在玄夜卫北司校尉的 “护送” 下,直奔南宫而去。周瑞望着他们的背影,擦了擦额角的冷汗 —— 他知道,自己这是从李嵩的船上,暂时跳到了谢渊这边,可眼下,这是唯一的生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秦飞带着三名校尉,推着 “安防工具箱” 来到南宫门前。程潜的亲信赵校尉拦住他们:“干什么的?没有指挥使的命令,不准入内!”

秦飞掏出暂代指挥使的令牌,语气冰冷:“奉程指挥使口谕,巡查南宫安防漏洞,防止旧党潜入。你若不信,可派人去总署核实。” 赵校尉接过令牌,见上面的鎏金印鉴完好,又想起程潜今早说 “密切关注南宫动向”,便不敢阻拦,只嘟囔道:“进去可以,出来要搜身!”

秦飞一行人刚进内殿,便见德佑帝裹着旧棉被,靠在榻上咳嗽,刘公公正用破瓦盆烧着最后一小块窗棂。“上!” 秦飞快步上前,打开工具箱,露出里面的木炭,“这是谢太保命属下送来的,您快烧起来取暖!”

德佑帝望着木炭,眼眶一热,咳嗽着说:“谢卿…… 又为我犯险了……” 刘公公早已泪如雨下,连忙拿过木炭添进瓦盆,火苗 “腾” 地窜起来,映得殿内一片暖意。匠人们也立刻动手修缮门窗,刨木声、钉钉声,在寂静的南宫里格外悦耳。

秦飞不敢久留,交代刘公公 “若有动静即刻报信” 后,便带着校尉离开。赵校尉果然要搜身,却只在工具箱里找到几件安防器械,没发现异常,只得放行。秦飞走出南宫,望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心中松了口气 —— 至少今夜,上不会再受冻了。

秦飞刚离开南宫,赵校尉便觉得不对劲 —— 安防巡查怎么会带那么多木炭?他立刻派人去总署禀报程潜。程潜正在查看密报,听闻此事,猛地一拍案:“不好!秦飞定是借着巡查的名义,给南宫送炭!这谢渊,竟敢私用令牌僭越!”

他当即命人去谢府和南宫外围布控,又亲自带着人赶往南宫。刚到宫门,便见匠人正在修缮门窗,程潜怒声道:“谁让你们来的?没有我的命令,不准修!”

匠人头领上前道:“是周侍郎派我们来的,有工部的文书。” 程潜一把夺过文书,见上面盖着工部的印鉴,气得浑身发抖 —— 周瑞竟然背叛了李嵩,帮了谢渊!“把匠人都赶走!” 他厉声喝道,“南宫修缮,必须等陛下旨意!”

就在这时,刘公公从宫内出来,冷冷道:“程指挥使,上刚暖和过来,你又要赶匠人走,是想让上再冻着吗?若上有个三长两短,你担得起责任吗?” 程潜一时语塞 —— 他虽苛待南宫,却不敢真的让德佑帝出事,否则萧栎定不会饶他。

僵持间,程潜的亲信来报:“指挥使,李尚书派人来说,让您别冲动,先收集谢渊私用令牌、周瑞妥协的证据,再一起参奏。” 程潜咬了咬牙,终是挥了挥手:“匠人可以留下,但必须在我的人监视下修缮!” 他知道,硬碰硬讨不到好,不如先收集证据,再给谢渊致命一击。

谢渊得知程潜阻拦修缮又被迫妥协的消息后,知道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抢先发难。他立刻命张启将张敬挪用炭斤的账册拓本、张文给周瑞的密信、程潜设岗阻拦的记录,整理成 “弹劾清册”,送往御史台。

御史台左佥都御史本就对李嵩专权不满,见证据确凿,当即召集五名御史商议。“张敬挪用宫炭、程潜苛待故君、周瑞渎职、李嵩监管不力,这四人必须严惩!” 左佥都御史拍案道,“若再纵容,朝堂纲纪何在?祖制尊严何在?”

一名御史担忧道:“李嵩掌吏部,我们弹劾他,怕是会被报复。”

“怕什么?” 另一名御史反驳,“谢太保愿为故君冒险,我们身为御史,岂能畏缩?若连苛待故君的罪臣都不弹劾,我们还有何颜面见太祖于地下?” 众人纷纷附和,当即联名写下弹劾疏,详细列出四人的罪状,并附上张启整理的证据,准备次日一早递入御书房。

谢渊得知御史联署弹劾的消息后,心中稍安 —— 有御史台撑腰,这场博弈,他便多了几分胜算。但他也清楚,李嵩不会坐以待毙,定会在萧栎面前进谗言,扭曲事实。他连夜写下辩疏,详细说明 “私送炭”“逼周瑞修缮” 的缘由,附上《大吴会典》的相关条文,以备次日对质。

次日早朝后,萧栎在御书房召见李嵩、程潜、谢渊及弹劾御史。刚落座,李嵩便抢先开口:“陛下,谢渊私用玄夜卫令牌,借巡查之名给南宫送炭,还要挟周瑞修缮门窗,实为‘结连故君’,请陛下治罪!”

程潜立刻附和:“臣可以作证!谢渊派秦飞带炭入南宫,还让匠人在监视下修缮,分明是想讨好故君,拉扰旧党!”

“陛下,臣冤枉!” 谢渊上前一步,递上辩疏和证据,“张敬将南宫定额的三十斤木炭挪用给李嵩,程潜设岗阻拦供给,周瑞拖延修缮,导致上拆窗棂取暖,咳血不止 —— 臣送炭、逼修缮,实为救上性命,并非结连!这是张敬的挪用账册、程潜的设岗记录,陛下可验!”

左佥都御史也递上弹劾疏:“陛下,张敬、程潜、周瑞、李嵩四人,或挪用公款,或苛待故君,或渎职,或监管不力,证据确凿,请陛下严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栎翻看证据,又看了看李嵩、程潜躲闪的眼神,脸色越来越沉。“李嵩,” 他厉声问道,“张敬给你送炭,你可知情?” 李嵩吓得跪倒在地:“陛下,臣不知!是张敬自作主张,与臣无关!”

“不知?” 萧栎冷笑,“张文给周瑞的密信,说‘待谢渊出错再发难’,这也是张敬自作主张?程潜设岗阻拦,你就没有授意?” 程潜也连忙跪倒:“陛下,臣只是为了防旧党,并非苛待故君!”

“够了!” 萧栎怒拍御案,“你们结党营私,苛待故君,构陷忠良,当朕瞎了吗?” 他当即下旨:“张敬挪用宫产,革职下狱;程潜滥用职权,降为玄夜卫百户;周瑞渎职,罚俸两年;李嵩监管不力,降为吏部侍郎!南宫供给仍由谢渊督办,按《会典》执行,再敢苛待,严惩不贷!”

旨意下达后,李嵩虽降为侍郎,却仍在吏部留任,心中对谢渊恨之入骨。他回到府中,召来张文、张敬(暂未下狱)商议:“谢渊这一次虽赢了,但我们还有机会 —— 他私用令牌、要挟周瑞,这些都是把柄,只要我们找到证据,定能扳倒他!”

张文担忧道:“御史台盯着我们,怕是不好动手。”

“怕什么?” 李嵩阴恻恻地说,“萧栎对谢渊本就猜忌,只要我们再递几份‘谢渊与南宫往来频繁’的密报,就算没有实据,也能让萧栎对他起疑。另外,周瑞背叛我们,必须报复 —— 派人收集他挪用修缮银的证据,悄悄递出去,让他也尝尝下狱的滋味!”

张敬连忙道:“属下愿意去办!只要能扳倒谢渊,属下就算下狱也值!”

李嵩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只要我在,定能保你出来。记住,做事要隐秘,别让谢渊抓住把柄。” 三人密谋至深夜,窗外的寒风呼啸,像是为即将到来的又一场博弈,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谢渊正在府中与秦飞、杨武商议:“李嵩虽降职,却仍在吏部,他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盯紧他的动向。秦飞,你派暗线监视李府;杨武,你与工部、光禄寺新上任的官员打好关系,确保南宫供给不再出问题。” 二人领命而去,谢渊望着案上的《大吴会典》,心中清楚,这场斗争,远未结束。

几日后,谢渊亲自带着新拨的木炭、棉衣和修缮好的窗纸,来到南宫。德佑帝坐在暖炉旁,脸色好了许多,见他进来,连忙起身:“谢卿,又劳你费心了。”

“陛下言重了,” 谢渊躬身道,“护持陛下,坚守祖制,是臣的本分。” 他环顾内殿,窗纸新换,暖炉燃着炭火,空气中终于有了暖意。

德佑帝握着他的手,感慨道:“若不是你,朕怕是早已冻毙在这南宫里。可你为了朕,屡次得罪李嵩等人,身陷险境,朕心中有愧啊。”

“陛下不必愧疚,” 谢渊语气坚定,“臣守的不是陛下一人,而是太祖定下的‘孝治’祖制,是天下人心中的伦理纲常。若连故君都能苛待,那百姓如何信服朝廷?江山如何稳固?”

片尾

离开南宫时,西天的夕阳正沉得缓慢,金红色的余晖像融化的熔金,泼洒在斑驳的宫墙上 —— 那些前日还透着冷硬的青砖,此刻被镀上一层温润的光,连墙缝里残留的霜痕,都在这暖意中渐渐消融。谢渊停下脚步,抬手拂去袍角沾着的宫前尘土,目光扫过宫门两侧空荡荡的哨位 —— 程潜留下的玄夜卫校尉早已撤去,只有地上还留着几处被马蹄踏硬的泥印,像是这场博弈未散的余痕。

他轻轻舒了口气,胸口那连日紧绷的滞闷终于松快了些,却未敢全然放下心防。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中那本袖珍版《大吴会典》的封皮 —— 这是他常年带在身上的,纸页被摩挲得光滑,“孝治” 篇的边角微微卷起。他清楚地知道,李嵩虽降为侍郎,却仍在吏部盘踞着门生故吏,就像宫墙阴影里未化的残雪,看似沉寂,只需一阵寒风,便会再度蔓延;那些被按下的账册、未清算的勾结,都还藏在暗处,迟早会变成新的构陷之刃。

风从禁垣深处吹过,带着南宫内暖炉的炭火气息,混着新换窗纸的草木香。谢渊抬步走出宫门,脚下的青石板被夕阳晒得微暖,与几日前寒夜的冰硬判若两样。他想起德佑帝握着他的手时那句哽咽的 “谢卿”,想起刘公公捧着新炭时通红的眼眶,想起匠人们修缮窗棂时刨木的轻响 —— 这些细碎的暖意,像针脚一样,缝补着被权术撕裂的伦理纲常。

怀中的《会典》贴着胸口,传来细微的质感。神武皇帝手书的 “孝为天下根” 字样在脑中浮现,与眼前的余晖、宫墙、归鸟交织在一起。他知道,前路依旧是荆棘密布,李嵩的蛰伏、朝堂的暗流、帝王未消的猜忌,都还在等着他。但他的脚步没有丝毫迟疑 —— 只要这本《会典》的祖制还在,只要 “孝治” 二字还烫在心头,只要天下人还盼着 “君守伦理、臣尽忠直” 的清明,他便会像德胜门那夜一样,挺直脊背站下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夕阳最后一缕光掠过他的冠冕,将身影拉得很长,投在宫前的空地上,像一道沉默而坚定的界碑。他转身望向南宫深处,那里的暖炉正燃着新炭,窗纸上映着摇曳的烛影 —— 那是他用坚守护住的暖意,也是他要为大吴撑起来的,一片虽远却终会到来的晴空。

卷尾语

“夜叩谢府” 一事,虽以李嵩等人受罚暂告段落,却深刻暴露了成武朝政治生态的腐朽:九卿之一的光禄寺卿竟挪用宫闱炭斤私赠上司,工部侍郎因权臣授意拖延宫室修缮,特务机构玄夜卫则沦为打压异己、苛待故君的工具,“官官相护” 的黑暗网络几乎笼罩朝堂。谢渊彻夜未眠的抉择,既是对 “孝治” 祖制的坚守,也是对 “权术至上” 的反抗 —— 他以 “冒死济困” 的孤勇,在权臣布下的罗网中撕开一道缺口,为故君争得一线生机,也为摇摇欲坠的伦理纲常注入一丝暖意。

此次事件印证了《大吴稗史》中 “成武年间,吏权重压九卿,特务干政愈烈” 的记载。神武皇帝设立的 “六部九卿分权”“特务机构监察奸佞” 等制度,已完全背离初衷:吏部尚书李嵩通过门生故吏操控光禄寺、工部,玄夜卫指挥使程潜借 “监察” 之名行 “苛待” 之实,制度异化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谢渊的抗争,不仅是个人风骨的展现,更是对 “制度回归正轨” 的呼唤。

这场深夜的求助与抉择,暗藏着封建王朝的永恒困境:当权力凌驾于伦理之上,当权臣勾结碾压律法纲常,忠直之臣往往只能以 “以身犯险” 的方式守护底线。谢渊的彻夜未眠,是对帝王良知的拷问,是对权臣底线的试探,更是对天下民心的回应 —— 他知道,若故君受苛待而无人问津,民心便会离散,江山便会动摇。

所谓 “江山稳固”,从来不是靠权术的精巧,而是靠伦理的坚守;所谓 “君臣同心”,从来不是靠猜忌的制衡,而是靠彼此的信任。谢渊在寒夜中的抉择,告诉我们:纵使朝堂黑暗,总有忠直之士为了纲常、为了民心,挺身而出;纵使制度异化,总有初心未泯者为了祖制、为了伦理,坚守到底。这便是大吴能延续百年的根本,也是历史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启示。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