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13章 莫道位高无傲骨,宁违君命不违慈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宫闱志》载:“故君供养,旧例由户部按丁拨付,光禄寺掌膳食调配,各司其职,非有诏不得变更。” 神武皇帝定此制,意在 “分权制衡,防苛待亦防逾制”。然成武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借 “规范供给” 之名,传旨 “南宫供给改由光禄寺定额”,实则受李嵩指使,欲以 “定额不足” 苛待故君,同时掣肘谢渊。谢渊以 “臣自俸中挪出” 抗命,看似个人行为,实则是对 “祖制分权” 的扞卫,对 “权臣操控内廷” 的反抗。这场 “传旨与抗命” 的交锋,暴露了内廷与外臣勾结的黑暗,更彰显了忠直之臣在皇权夹缝中的孤勇。

内廷传旨改新规,光禄定额意暗微。

权宦勾结谋苛待,孤臣抗命愿倾帑。

俸银挪出充供给,赤胆撑持破险机。

莫道位高无傲骨,宁违君命不违慈。

司礼监的明黄圣旨裹着鎏金夹板,在晨雾中由两名小太监抬着,像一道刺眼的光,刺破了兵部衙署的寂静。秉笔太监王振身着绣着缠枝莲纹的内侍蟒袍,鞋尖沾着御街的露水,却依旧昂首挺胸,身后跟着的文书太监捧着 “传旨登记册”,神情倨傲得像是捧着天下的权柄。

“谢太保接旨!” 王振的尖声在大堂回荡时,谢渊刚在宣府卫冬衣调拨文书上落下最后一笔。他放下朱笔,率衙署官员跪地,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扫过圣旨 —— 按《大吴会典》,宫闱供给向来由户部按丁拨付,光禄寺仅协管膳食采买,从未有过 “定额” 之权,这道旨意来得蹊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南宫供给旧例由户部主理,近年多有疏漏,着即改由光禄寺统一定额调配,每月米石不得逾原制五成,炭斤减半,户部不得再行增拨。钦此!”

“五成?” 谢渊猛地抬头,膝盖在金砖上磕出轻响,“王公公,南宫现有太监五人、宫女七人,共十二口,原制五石米已不足支用,再减五成,仅二石五斗,如何果腹?且《会典》载‘宫闱供给属户部职掌’,骤改规制,恐违祖制!”

王振冷笑一声,收起圣旨塞进明黄锦袋:“太保是质疑陛下的圣裁?此规是司礼监与内阁共议,李尚书亲批‘国库空虚,当从简供给’,太保若有异议,可自去御书房面圣 —— 只是老奴提醒一句,‘抗旨不遵’的罪名,太保担得起吗?”

他说罢,故意用指节敲了敲案上的《大吴会典》,书页被震得微微翻动,恰好停在 “户部掌宫闱供给” 的条文上。谢渊望着那行墨迹,指节攥得发白 —— 他分明看见王振转身时,袖口露出的半张纸条,上面 “李府” 二字的墨迹还未干。这哪里是皇帝的旨意,分明是李嵩借司礼监之手,要断南宫的供给,又要栽赃自己 “失职”。

晨雾渐渐散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圣旨的夹板上,泛着冷硬的光。谢渊站起身时,官袍的褶皱里还沾着跪地的灰尘,他知道,这道 “新规” 不是结束,是李嵩布下的又一张网,而网的中心,不仅是南宫的冷暖,更是他的身家性命。

王振传旨后的半个时辰,秦飞便带着密报闯进了谢渊的书房。麻纸密报上,“李嵩前日酉时入司礼监,与王振密谈一炷香,次日卯时便拟旨” 的字迹,是玄夜卫北司暗线用特殊墨汁写就的,遇热才显形。

“太保,这是李嵩与王振勾结的铁证!” 秦飞的声音带着怒色,“光禄寺卿张敬是李嵩的门生,定是得了授意,才会按‘五成’定额执行 —— 他们是要让太上皇挨饿,再参您‘坐视供给不足,失职不忠’!”

谢渊捏着密报,指尖抚过 “李嵩” 二字,眼前闪过昨日在朝堂上,李嵩假意劝他 “南宫供给当从简” 的嘴脸。那时他只当是寻常进言,如今才知,对方早已布好了局:借司礼监的 “旨” 压人,借光禄寺的 “定额” 苛待,借 “失职” 的罪名除他,一环扣一环,步步紧逼。

“杨武,取《大吴律》来。” 谢渊的声音很沉。杨武很快递来律典,他翻到 “宫闱禁令” 篇,“苛待故君近侍者,杖八十,降三级” 的条文清晰可见,可他心里清楚,律法在权术面前,有时轻如鸿毛 —— 张敬有李嵩撑腰,王振有内廷护着,谁会真的追究 “苛待” 之罪?

他走到窗前,望着东南方的南宫方向。那里的宫墙隐在远处的楼宇后,像一头沉默的困兽。前日内侍刘公公递来的纸条还揣在怀里,上面 “上夜咳不止,榻前无暖炉” 的字迹,与眼前的 “定额” 旨意重叠在一起,刺得他眼睛发疼。

“备马去光禄寺。” 谢渊抓起案角的令牌,语气不容置疑。杨武欲言又止 —— 他知道这一去,便是与李嵩、王振公然为敌,可看着谢渊坚定的背影,终究只是躬身应道:“喏。”

街面上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官袍猎猎作响。谢渊坐在马背上,望着沿途的市井 —— 卖早点的摊贩冒着热气,挑着菜筐的农户匆匆而过,他们或许不知道南宫的困境,不知道朝堂的阴谋,可他们心中的 “孝” 字,与《会典》上的祖制一脉相承。他忽然握紧了马鞭:就算违逆内廷旨意,就算得罪权臣,他也不能让这 “孝” 字蒙尘,不能让天下人指着皇宫骂 “苛待故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光禄寺的大堂里,张敬捏着 “定额名册”,眼神躲闪着不敢看谢渊。“太保,不是下官不肯增拨,是圣旨定了五成,且光禄寺‘膳羞科’的经费确实紧张……”

“经费紧张?” 谢渊将一叠账簿摔在案上,“昨日你给李嵩母亲寿宴批了一千两白银办宴席,怎么不说经费紧张?今日给南宫的米石减五成,倒说起难处了?张卿,你摸着良心说,这‘定额’是陛下的意思,还是李嵩的意思?”

账簿上 “宴饮科支银一千两” 的朱批赫然在目,张敬的脸 “唰” 地白了,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谢渊看着他的狼狈相,心中叹了口气 —— 张敬本是三甲进士,却被师门裹挟着助纣为虐,可南宫的冷暖不容他心软:“我也不为难你,按原制五石拨米,日后陛下问起,我一力承担。”

“不可!” 张敬猛地站起身,“李尚书说了,若我违旨,便参我‘贪墨公款’!太保,您饶了我吧!” 说罢,竟要跪地求饶。

谢渊闭了闭眼,转身向外走 —— 他知道,张敬这里走不通了。走出光禄寺大门,阳光刺眼,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的俸银袋:每月太保俸银五十两,是他一家老小和接济阵亡将士家属的全部来源。可南宫的十二口人等着吃饭,太上皇的寒疾等着温补,他没有退路。

“老陈,” 谢渊叫住候在马旁的家仆,从怀中掏出俸银袋,倒出一半银子递给她,“去西市‘德顺粮店’买五石上等米,送进南宫,说是我私俸所购,与光禄寺无关。”

老陈接过银子,眼眶红了:“太保,您每月要给张千户、李百户的遗孀送月例,府里的米缸都快见底了,再拿出二十五两,您这月怎么过?”

“我自有办法。” 谢渊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他看着老陈牵着马离去的背影,手指攥紧了剩下的银子 —— 那是他和妻儿这个月的嚼用,可比起南宫的饥寒,这点窘迫算得了什么?他想起太祖萧武在《皇明祖训》里写的 “为君者当孝,为臣者当忠”,如今自己虽不能让故君还宫,至少要让他不受冻、不挨饿。

暮色降临时,老陈带回了消息:“刘公公接过米时哭了,说上让奴才给您带话,‘卿之忠义,朕记在心里’。” 谢渊望着窗外的月牙,心中的沉重渐渐消散 —— 他用私俸撑起的不仅是南宫的供给,更是 “孝治” 的底线,是大吴朝堂最后的体面。

御书房的檀香燃到第三寸时,谢渊终于获准面圣。萧栎坐在龙椅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玉印,李嵩站在一旁,见他进来,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 —— 他料定谢渊不敢抗旨,更料定南宫断粮后,谢渊难逃其咎。

“你可知罪?” 萧栎的声音冰冷,“光禄寺定额是朕的旨意,你却私用俸银购米,是嫌朕苛待生父吗?”

“臣不敢!” 谢渊跪地,额头却挺直着,“臣私购米石,非为指责陛下,实为南宫十二口人无粮果腹!《大吴会典》载‘故君供养不得苛待’,陛下定此定额,必是受小人蒙蔽;李尚书一边让光禄寺批银办寿宴,一边让南宫减供,此乃‘双重标准’,非为社稷着想!”

“谢渊血口喷人!” 李嵩急声道,“臣办寿宴是吏部下文,与南宫供给无关!你私用俸银,分明是想借故君博名,拉拢人心!”

“拉拢人心?” 谢渊猛地抬头,目光如炬,“若臣想拉拢人心,便不会只送五石米,而是会联合百官逼宫;若臣怕抗旨,便不会站在这里,任由陛下治罪!臣只是不想见太祖‘孝治’祖制毁于今日,不想见天下人骂大吴苛待故君!”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陛下若认为臣私购米石是抗旨,臣愿受责罚 —— 革职、下狱,臣都认!但臣恳请陛下,收回光禄寺定额的旨意,让南宫供给恢复旧制,莫要让‘不孝’的骂名,落在大吴的朝堂上!”

御书房内一片死寂。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想起德胜门之役时,他身中三箭仍死守城门的模样 —— 这个男人的傲骨,从不是恃权而骄,而是对祖制、对伦理的坚守。他又看了看李嵩躲闪的目光,心中已然明了。

良久,萧栎叹了口气:“罢了。光禄寺定额照旧,你私俸购米之事,朕不追究,但不得声张。” 这是妥协,也是帝王的权术 —— 既给了李嵩和司礼监面子,又保全了 “孝” 的名声。

谢渊起身时,膝盖已麻木,却觉得浑身轻松。走出御书房,月光洒在宫墙上,像铺了一层霜。他知道,这场抗争没有结束,李嵩还会再出阴招,王振还会再递谗言,但他不怕 —— 他的傲骨不是为了自己的官位,而是为了 “慈孝” 二字,为了大吴的祖制与民心。

远处传来钟鼓楼的更声,浑厚悠长。谢渊摸了摸怀中的《大吴会典》,指尖在 “孝治” 二字上轻轻摩挲 —— 就算违逆百道旨意,他也要守住这两个字,守住大吴江山最根本的伦理根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兵部衙署的鎏金铜壶滴漏指向巳时,谢渊刚在宣府卫冬衣调拨文书上签下名字,书童便慌慌张张跑进来:“太保,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公公带着旨意来了,已到衙署门口!”

谢渊心中一凛 —— 司礼监传旨多为皇帝直接授意,且王振是李嵩的姻亲,向来与自己不对付。他整了整绯色官袍,快步迎至大堂。王振身着绣蟒内侍袍,手捧明黄圣旨,身后跟着两名小太监,神色倨傲:“谢太保接旨。”

谢渊率衙署官员跪地,王振展开圣旨,尖细的声音在大堂回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南宫供给旧由户部拨付,近年多有疏漏,着即改由光禄寺统一定额调配,每月供给不得逾原制五成,户部不得再行增拨。钦此!”

“五成?” 谢渊猛地抬头,不敢置信,“陛下,南宫现有十二口人,原制五石米已不足,再减五成,何以果腹?且《会典》载‘供给由户部主理,光禄寺协管膳食’,怎可骤改规制?”

王振冷笑一声,收起圣旨:“太保是质疑陛下的旨意吗?光禄寺定额乃司礼监与内阁共同议定,李尚书说了,‘南宫非帝居,供给当从简’,太保若有异议,可自去御书房面圣。” 说罢,瞥了眼案上的南宫供给名册,转身拂袖而去。

王振走后,杨武愤然道:“这分明是李嵩借司礼监之手苛待太上皇!光禄寺卿是他的门生,定会后手‘定额不足’,到时候太上皇挨饿,反而怪您办事不力!”

谢渊沉默着,指尖反复摩挲案上《大吴会典》的 “户部掌宫闱供给” 条文 —— 书页因常年翻阅已泛出深黄,边缘起了毛边,条文旁他年轻时批注的 “祖制分权,防苛防滥” 墨迹已淡,却仍能看出笔锋的坚定。指腹蹭过 “户部” 二字,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心中翻涌着寒意:李嵩前番借程潜伪造密档构陷不成,竟转而勾结司礼监,借 “定额” 之名卡南宫供给的脖子 —— 既要让太上皇挨饿,又要在供给不足时扣自己 “失职” 的帽子,一箭双雕的毒计,打得精准又阴狠。

更让他如芒在背的是,传旨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这王振是李嵩的远房姻亲,去年靠李嵩举荐才坐上秉笔之位,掌 “批红” 之权的副手,他传的旨,虽非萧栎亲笔朱批,却代表着内廷意志,抗旨便是 “大不敬”,轻则贬官,重则下狱。可若不抗,南宫十二口人每月二石五斗米,不够孩童塞牙缝,更别提太上皇的寒疾还需温补,这分明是要把人往死里逼。

“秦飞呢?” 谢渊突然开口,声音因压抑而有些沙哑。

杨武连忙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回太保,秦指挥使一早便带了两名暗线去玄夜卫北司调档,说是要查王振近十日的行踪 —— 他昨儿傍晚就查到,王振前天酉时进了吏部衙署,跟李嵩在花厅密谈了一个时辰,期间屏退了所有侍从,连茶水都是李嵩亲自倒的,今日卯时刚过,王振就捧着圣旨出宫了。”

谢渊猛地站起身,绯色官袍的下摆扫过案上的茶杯,茶水溅出几滴,落在《会典》的纸页上,晕开细小的湿痕。他伸手抓起案角的玄夜卫令牌,令牌上的鎏金纹饰已有些磨损,却依旧沉甸甸的:“备马!去光禄寺!我倒要问问张敬,太祖定下的‘宫闱供给由户部主理’,他凭什么说改就改!”

光禄寺衙署的朱红大门紧闭着,门旁的石狮子沾着晨露,像蹲在那里的冷眼判官。谢渊刚下马,门房便一路小跑着入内通报 —— 显然张敬早得了信,就等着他来。果然,片刻后,光禄寺卿张敬便披着青色官袍迎了出来,脸上堆着刻意的假笑,眼角的细纹挤成一团:“太保驾临,下官有失远迎,恕罪恕罪!快请入内奉茶!”

谢渊没心思跟他虚与委蛇,径直越过他往大堂走,反手将一本薄薄的册页扔在堂中案上:“张卿自己看!南宫现有太监五名、宫女七名,共十二口人,你按陛下旨意定额二石五斗米,够谁吃?按《大吴会典?宫闱篇》第三十二条,‘故君供养按实丁核增,不得少于原制七成’,原制五石,七成也该三石五斗,你这五成,是把《会典》当废纸吗?”

那册页是南宫的 “人丁清册”,上面每一页都有守卫的签名和画押,红手印清晰可见。张敬的笑容僵在脸上,伸手捏了捏册页的边角,又飞快地收回手,干咳两声:“太保息怒,息怒啊。这定额不是下官定的,是司礼监王公公传的旨,还说内阁李尚书也点了头,说是‘如今国库空虚,南宫供给当从简’,下官只是奉旨行事,实在做不了主。”

“国库空虚?” 谢渊冷笑一声,上前一步,目光如炬地盯着张敬的眼睛,“昨日你光禄寺‘宴饮科’刚批了一千两白银给李嵩,说是‘为其母七十大寿备办宴席’,怎么那时不说国库空虚?今日给南宫的米石要减半,倒是想起‘从简’了?张卿,你这光禄寺是李嵩家的私库,还是大吴的九卿衙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说的是实情 —— 秦飞昨晚就查了光禄寺的 “支用档”,“宴饮科” 的批文上赫然写着 “准拨白银一千两,用于李尚书母亲寿宴,钦此”,落款是张敬的朱印,日期正是昨日。

张敬的脸色 “唰” 地白了,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袖中的密信 —— 那是李嵩今早派人送来的,说 “谢渊若来质问,便推给司礼监和内阁,万不可认私批银两之事”。他定了定神,强作镇定道:“太保有所不知,那寿宴拨款是吏部下文,说是‘为彰显朝廷体恤老臣’,下官不得不批。南宫供给是圣意,若太保觉得不妥,可亲自去御书房回奏陛下,与下官无关。”

“与你无关?” 谢渊拿起案上的《大吴律》,翻到 “宫闱禁令” 篇,“上面写得明明白白,‘苛待故君近侍者,杖八十,降三级,情节严重者革职拿问’。你按二石五斗定额供给,便是苛待,他日陛下醒悟,第一个问罪的就是你!张卿,你是李嵩的门生不假,但也该想想自己的身家性命 —— 别做了别人的刀,最后还得自己挨宰。”

张敬的嘴唇动了动,眼神明显有些动摇 —— 他是三甲进士出身,好不容易才爬到光禄寺卿的位置,自然不想因李嵩的私事丢了官。可一想到李嵩手握文官考核之权,若违逆他,明日就可能被安个 “贪墨” 的罪名贬到烟瘴之地,他又硬起心肠,后退一步道:“下官不敢违旨。太保若真心疼南宫,不如自己想办法 —— 反正下官只能按定额拨付,多一粒米也拿不出来。” 说罢,不等谢渊再开口,便捂着肚子喊 “腹痛”,由侍从扶着,慌慌张张躲入后堂,连茶杯都碰倒了。

谢渊望着他的背影,气得胸口发闷。他走出光禄寺,站在石阶上,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宫墙,心中五味杂陈。张敬的态度再明显不过 —— 仗着有李嵩和司礼监撑腰,死猪不怕开水烫。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的俸银袋,袋口用粗麻绳缝了个补丁,里面是这个月的太保俸银五十两。按市价,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米,拿出二十五两,正好能补够南宫的五石米缺口。

可这绝非长久之计。他每月要接济三名德胜门阵亡将士的遗孀,每人五两,再加上府中仆役的月钱,本就所剩无几;更关键的是,“自俸挪出” 等同于默认光禄寺的定额 “合理”,日后李嵩定会借题发挥,说 “南宫供给无需户部拨款,谢渊私俸即可支撑”,彻底断了南宫的官方供给渠道。

正犹豫间,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巷口传来,秦飞翻身下马,手中举着一份折叠的麻纸密报,声音带着急促:“太保!不好了!王振传完旨后,立刻派了他的干儿子小太监李四去南宫,说是‘宣旨’,实则是要对内侍刘公公说,‘供给减半是谢太保跟户部闹别扭,不肯拨款’,栽赃给您!还有,李嵩已命吏部侍郎张文写弹劾疏,罪名都拟好了 ——‘玩忽职守,致南宫供给不足’,就等李四那边传回‘南宫断粮’的消息,立刻递上去!”

“好阴毒的计!” 谢渊猛地一拍马颈,马吃痛地刨了刨蹄子,嘶鸣一声。他眼神骤然变得凌厉,“秦飞,你立刻带两个人去南宫,当着刘公公的面拿下李四,搜出他带的‘假口谕’;再告诉刘公公,供给的事我来解决,让他千万别信王振的鬼话。另外,你盯着张文的弹劾疏,他敢递,你就把光禄寺批给李嵩寿宴的一千两白银支用档、张敬的批文,还有王振跟李嵩密谈的行踪记录,一并递到御书房 —— 我倒要让陛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玩忽职守’!”

“属下明白!” 秦飞翻身上马,扬鞭而去。

谢渊深吸一口气,翻身上马,缰绳一紧,朝着皇宫的方向疾驰。马蹄踏过青石板路,发出 “哒哒” 的声响,像敲在他的心上。他知道,这一去,可能是抗旨,可能是下狱,但他别无选择 —— 他不能让太上皇挨饿,不能让太祖的 “孝治” 祖制蒙尘,更不能让李嵩的阴谋得逞。

乾清门外的白玉石阶冰凉刺骨,谢渊已跪了近一个时辰。晨露打湿了他的官袍,寒意顺着膝盖往上钻,却远不及心中的焦灼。期间有两名小太监路过,见他是正一品太保,却像个小官似的跪在门外,忍不住窃窃私语,他却充耳不闻,目光死死盯着那扇紧闭的朱红宫门。

终于,太监总管轻步走了出来,尖声道:“陛下有旨,宣谢渊入见。”

谢渊撑着石阶站起身,膝盖发麻,踉跄了一下才站稳。他整了整褶皱的官袍,跟着太监总管走入御书房。殿内檀香袅袅,萧栎正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一份边军粮饷奏疏,李嵩则站在御案旁,低头说着什么,见他进来,两人同时停了下来,萧栎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你不在兵部处理边军粮饷,跑到这儿来做什么?莫非是为光禄寺定额南宫供给的事?”

“正是!” 谢渊 “噗通” 一声跪下,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陛下!南宫现有十二口人,光禄寺定额二石五斗米,不足果腹,此乃苛待故君!且《大吴会典》明载‘宫闱供给由户部主理,光禄寺协管膳食’,如今骤改规制,让光禄寺定额,不合祖制,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嵩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谢渊此言差矣!光禄寺定额是为‘规范供给,杜绝浪费’,并非苛待。太上皇当年在宣府亲征时,曾说‘清心寡欲方能治国’,定不会在意供给多少。谢渊如此执着于供给之事,怕是别有用心 —— 想借供给讨好故君,拉扰南宫旧部,为日后‘复立’造势啊!”

“李嵩休要血口喷人!” 谢渊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怒火,“你前日刚让光禄寺批了一千两白银办你母亲的寿宴,今日就说‘杜绝浪费’;你让张敬苛待南宫,却给自己办奢华寿宴,这便是你说的‘清心寡欲’?你若真为国库着想,怎不舍得自家寿宴,反而要断太上皇的口粮?”

萧栎的眉头紧紧皱起,目光转向侍立在一旁的王振:“李嵩母亲寿宴,光禄寺确实拨了一千两白银?”

王振连忙躬身,声音尖细:“回陛下,确有此事。是吏部下文,说是‘老臣功高,当体恤其家’,光禄寺才按例拨付的,张卿也是奉旨行事。”

萧栎的脸色愈发阴沉,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 —— 他不是不知道李嵩的私心,可李嵩掌吏部,管着全国文官的考核任免,若处置他,恐引发文官集团动荡;可若不处置,谢渊说的句句在理,苛待生父的骂名,他也担不起。

良久,他终于开口,语气带着妥协:“定额已下,不可轻易更改,免得外人说朕朝令夕改。若南宫真有不足,可由户部暂补一些,但不得逾原制五石的数额。”

“陛下!” 谢渊急声道,“原制五石本就不足十二口人食用,暂补又能补多少?若陛下执意要光禄寺定额,臣愿自俸中挪出银两,为南宫添购米石,绝不让故君挨饿,绝不让天下人说陛下苛待生父!”

“你要抗旨?” 萧栎猛地提高声音,龙椅扶手被他攥得发白,“自俸挪出,是嫌朕给的供给不够?还是想故意让外人知道,朕苛待生父,需要你这个太保用私俸来接济?”

“臣不敢!” 谢渊再次叩首,额头磕得生疼,却依旧目光灼灼,“臣只是不愿见故君受困于寒宫,不愿太祖‘孝治天下’的祖制蒙尘于今日!若陛下认为臣此举是抗旨,臣甘受责罚 —— 革职、下狱,臣都认,但南宫的供给,臣绝不让减半分毫!”

御书房内一片死寂,连檀香燃烧的 “噼啪” 声都清晰可闻。李嵩站在一旁,脸上闪过惊讶 —— 他没想到谢渊竟愿以自身前程为代价,也要争这南宫供给,一时竟想不出反驳的话。萧栎望着谢渊坚定的背影,突然想起德胜门之役:那年瓦剌围城,谢渊身中三箭,却依旧拄着长枪站在城门上,喊着 “陛下不退,臣不退”,也是这般决绝的眼神。

他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复杂的情绪 —— 他知道,谢渊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 “复立”,只是为了那份 “孝治” 的初心,那份臣子的本分。

良久,萧栎叹了口气,声音缓和了些:“罢了。光禄寺的定额照旧,免得内廷和内阁有意见。但你‘自俸添补’之事,朕准了 —— 只是切记,不可声张,若让外人知道,定按抗旨论处。”

谢渊心中一松,悬了半天的心终于落地,他重重叩首:“臣遵旨!谢陛下圣明!”

谢渊从御书房出来,脚步虽有些虚浮,却格外轻快。他刚回到兵部衙署,便命侍从把自己的俸银袋取来 —— 袋子是粗布缝的,上面还打着两个补丁,他倒出里面的银子,一枚枚摆在案上,有元宝银,有碎银,共五十两,闪着温润的光。

他从中挑出二十五两,用棉纸包好,递给等候在一旁的老陈:“老陈,你拿着这些银子,去西市的‘诚信粮店’买米,按每月五石的量送进南宫。记住,跟刘公公说清楚,这是我私俸买的,与光禄寺的定额无关,也与户部无关。”

老陈接过棉纸包,入手沉甸甸的,他看着谢渊,眼眶瞬间红了:“太保,您每月要给德胜门阵亡的张千户、李百户、王总旗三家遗孀各五两月例,府里上上下下十多口人要吃饭,您自己的官袍都打了补丁,再拿出二十五两买米,您这月可就只剩五两银子了,怎么过啊?”

“无妨。” 谢渊摆了摆手,语气轻描淡写,“府里省着点用,够了。将士遗孀那边有兵部的抚恤顶着,晚几天给也无妨,可太上皇的供给不能等 —— 他的寒疾要是加重了,就更麻烦了。你快去,买完米立刻送过去,别耽误了。”

老陈抹了抹眼泪,用力点头:“奴才这就去!” 说罢,揣着银子匆匆离去。

杨武走上前来,脸上满是担忧:“太保,自俸添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且李嵩那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过几日就会递弹劾疏,参您‘私俸送米,结连故君’,怎么办?”

“他要参便参。” 谢渊拿起案上的《大吴会典》,翻到 “孝治” 篇,语气平静却坚定,“朕已准我自俸添补,他参也没用。再说,秦飞那边已经拿到张文弹劾疏的底稿,还有李嵩寿宴拨款的证据,只要他敢递,我们就把证据呈上去,看谁先栽跟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正说着,秦飞大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喜色:“太保,好事!张敬按二石五斗定额送米去南宫,刘公公直接把米袋扔出了宫门,说‘太上皇宁肯挨饿,也不吃这苛待之粮’;还有,李四那个小太监,被属下当场拿下,从他身上搜出了王振写的‘假口谕’,现在已经押到刑部了,刘侍郎正在审讯,想必很快就能供出王振和李嵩的勾结!”

好!” 谢渊拍案而起,眼中闪过精光,“刘公公做得好!秦飞,你让张启把王振、李嵩、张敬三人勾结的证据 —— 密谈记录、寿宴拨款档、假口谕,都整理成册,备份三份,一份送御史台,一份送刑部,一份留在玄夜卫北司存档。一旦他们发难,我们就绝地反击,让他们插翅难飞!”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墙上,泛起淡淡的金光。他知道,这场围绕南宫供给的博弈还远未结束,李嵩和王振定会再出阴招,可他不再畏惧 —— 他有陛下的允准,有确凿的证据,更有那颗 “孝治” 的初心,只要这些还在,他就敢与任何阴谋诡计抗衡,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片尾

三日后,老陈送米入南宫,刘公公率内侍在宫门迎接,对着谢渊的方向深深一揖:“上让奴才代他谢太保,说‘此生若能还宫,定不忘太保之恩’。”

谢渊站在兵部衙署的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俸添补只是权宜之计,李嵩、王振绝不会善罢甘休,这场围绕供给的博弈还远未结束。但他不后悔 —— 太祖的祖训在,太上皇的知遇之恩在,天下的民心在,就算耗尽俸禄,就算被构陷弹劾,他也要守住这份 “孝治” 的初心。

暮色渐浓,谢渊拿起案上的《大吴会典》,翻到 “孝治” 篇,指尖在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的字句上久久停留。他坚信,终有一日,萧栎会明白他的苦心,奉迎太上皇还宫,让 “孝治” 真正践行于朝堂,让大吴的江山根基,在伦理与民心的支撑下,愈发稳固。

卷尾语

司礼监传旨与谢渊抗命,实为大吴内廷与外臣权力博弈的缩影。王振借 “定额” 之名行苛待之实,是内廷依附权臣的明证;李嵩操控光禄寺、授意弹劾,尽显外臣勾结内宦的黑暗;萧栎的 “折中” 之策,既想维护皇权威严,又想规避 “不孝” 之名,暴露了帝王权术的矛盾。而谢渊 “自俸挪出” 的抗命,看似冲动,实则是对 “祖制” 与 “孝治” 的坚守,以个人牺牲对抗系统性的不公。

光禄寺与户部的供给分权,本为神武皇帝 “防专权” 的设计,却因司礼监介入而崩坏 —— 内廷本为 “传旨辅政”,却沦为权臣打压异己的工具,这与元兴帝 “内廷不得干政” 的遗训相悖。谢渊的抗争,不仅是为南宫争米石,更是为 “祖制分权” 的合理性而战,为 “内廷外臣不得勾结” 的铁律而守。

这场博弈的未决结局,暗藏历史逻辑:若萧栎能彻查王振与李嵩的勾结,重申祖制分权,则朝堂清明可期;若仍纵容内廷外臣勾结,则权力失衡的隐患将愈深。谢渊的 “自俸添补”,如同一束微光,照见封建朝堂的黑暗,也照见忠直之士的底线 —— 他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系统的腐朽,却能以个人风骨,守住伦理与民心的最后防线。

所谓 “忠直”,不仅是对帝王的服从,更是对祖制与民心的敬畏;所谓 “孝治”,不仅是形式上的供养,更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谢渊的俸银,虽不能填满权力的黑洞,却能照亮历史的良知,提醒后人:权力可以扭曲制度,却永远无法磨灭人性中的赤诚与坚守。

以上内容围绕事件的起承转合,细化了对话、心理与场景,融入了官制细节与历史元素,符合古装正剧的叙事风格。若你想调整某个情节的激烈程度,或补充特定人物的心理描写,可随时告知。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