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09章 纵然千指皆归罪,刚肠不折向丹墀来

卷首语

《大吴会典?台谏志》载:“御史台掌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御史虽品秩不高,可风闻奏事,弹劾三公。” 神武皇帝立国初,特诏 “御史弹劾需凭实据,不得妄讦”,意在防 “台谏沦为党争工具”;元兴帝时,御史弹劾吏部尚书 “贪墨”,三日即查实定罪,可见台谏之权本为 “澄清吏治” 而设。

今谢渊因倡奉迎之议遭御史弹劾 “结交南宫,意图不轨”,劾章虽被萧栎留中不发,却暴露了朝堂 “党同伐异” 的黑暗 —— 御史借 “风闻奏事” 构陷异己,李嵩等权臣暗中操纵,台谏之权沦为排除忠良的利器。

这场 “弹劾与留中” 的博弈,不仅是谢渊个人的孤立之境,更是大吴台谏制度异化的缩影。

台谏章飞落御阶,霜毫字字染阴灾。“结连故君” 书罪款,“私赠重礼” 捏虚差。权臣暗改劾章稿,卫使密拘证者埋。御史盲从承意旨,只凭风闻把忠埋。

孤臣持疏当庭辩,内侍证词列案排。“送絮只为寒衣薄,入南宫非为异谋乖。”侍郎急喝 “狡辩甚”,缇帅随声 “请下狱台”。刑卿独挺言 “当查”,众臣缄口怕株灾。

圣主凝眉持劾久,龙椅坐暖意难裁。留中不发存疑虑,既恐奸邪又忌才。街头流言飞似箭,朝堂孤立影成骸。卫司暗觅人证出,勘官终寻笔迹差。

真相虽明猜忌在,南宫路阻诏难开。纵然千指皆归罪,刚肠不折向丹墀来。

谢渊暂代玄夜卫指挥使的第七日,刚在兵部衙署与都督同知岳谦议定宣府卫烽燧联动之策,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便神色凝重地闯入,手中捧着一卷弹劾章疏:“太保,御史台监察御史王昱递上劾章,弹劾您‘频繁遣人往来南宫,私赠太上皇金银绸缎,意图结连故君、谋逆不轨’,劾章已递入御书房。”

谢渊接过劾章,只见上面字迹潦草却语气凌厉,开篇便称 “据玄夜卫旧部密报,谢渊自掌玄夜卫后,每月遣亲信入南宫三次,所赠之物远超‘尽孝’之礼,更与太上皇密谈‘复位’之事”,末尾还附 “证人” 姓名,标注为 “南宫守门校尉李某”。他指尖抚过 “谋逆不轨” 四字,只觉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 —— 这劾章看似 “风闻奏事”,实则句句直指死罪,且 “证人” 李某早已被周显革职,显然是李嵩、周显暗中操纵御史捏造的罪名。

“王昱是李嵩的门生,” 秦飞压低声音道,“属下查到,他昨日曾入吏部衙署见李嵩,今日一早就递了劾章。周显还命人在京师散布流言,说‘谢太保要借太上皇复位揽权’,如今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人心浮动。”

谢渊放下劾章,目光扫过案上的边军粮饷文书 —— 宣府卫近日雪灾,粮饷短缺,若此时因弹劾之事分心,恐生边患。他深吸一口气:“秦飞,你即刻去查‘证人’李某的下落,若能找到他,便可揭穿劾章的谎言;另外,命玄夜卫北司加强京师巡逻,严禁散布流言者,稳定民心。”

“属下明白!”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刚想传杨武商议对策,兵部侍郎杨武已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份急报:“太保,山东巡抚递来奏疏,言‘王昱的劾章已传到山东,生员们群情激愤,欲入京请愿为您辩白’;但李嵩已命吏部下文,严禁各地巡抚‘妄议台谏劾章’,违者降职!”

谢渊眉头紧锁:“李嵩这是怕各地巡抚为我说话,先堵了言路!杨侍郎,你速回兵部,拟一份奏疏,详细说明我遣人入南宫只是送寒衣、问安康,并无他事,附上内侍、校尉的证词,递入御书房;另外,传我钧令,命山东巡抚安抚生员,切勿入京 —— 若生员闹事,正好给李嵩留下‘煽动民乱’的口实。”

杨武领命离去,谢渊独自坐在案前,望着窗外阴沉的天色。他知道,这场弹劾绝非偶然 —— 李嵩在 “暂缓奉迎” 后仍不满足,欲借台谏之力彻底扳倒自己,而周显则想借此恢复玄夜卫指挥使之职,二人沆瀣一气,布下了这张 “构陷之网”。更让他忧心的是,萧栎本就对他心存猜忌,这劾章无疑会加剧帝王的疑虑,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之境。

辰时三刻,朝会开始。萧栎端坐龙椅之上,御案上赫然摆着王昱的劾章,脸色阴沉如水。“谢渊,” 他率先开口,声音冰冷,“王昱弹劾你‘结交南宫,意图不轨’,你可有话说?”

谢渊出列躬身:“陛下,臣冤枉!臣遣人入南宫,只为太上皇寒衣单薄,送去棉絮、粮食,尽臣子之孝,绝无‘结连复位’之事!劾章所言‘证人’李某早已被周显革职,心怀怨恨,故捏造证词;王昱身为御史,不查实情便风闻奏事,显然是受人指使!臣已将内侍、校尉的证词整理成疏,请陛下阅示!”

他递上奏疏,太监总管转呈给萧栎。李嵩见状,立刻出列道:“陛下,谢渊的奏疏不足为信!‘尽孝’何须每月三次遣亲信入南宫?所赠之物更是远超规制,分明是别有用心!王昱乃台谏官员,‘风闻奏事’是其职责,谢渊反诬他‘受人指使’,分明是想打压台谏,独断专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吏部侍郎张文、诏狱署提督徐靖纷纷附和:“臣等附议!谢渊掌兵部、御史台、玄夜卫三权,权势过盛,若再结连故君,必成心腹大患!恳请陛下将谢渊交刑部审讯,查明真相!”

谢渊怒声道:“李嵩!你敢说王昱不是受你指使?他是你的门生,昨日还入吏部见你,今日便递劾章,这难道是巧合?徐靖身为诏狱署提督,不查旧党余孽,反而助纣为虐,你与李嵩、周显勾结,构陷大臣,该当何罪?”

徐靖脸色一白,却强作镇定:“谢渊血口喷人!臣只是据实而言,何来‘勾结’之说?”

就在此时,刑部尚书马昂出列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查明属实再做定论。王昱的劾章有‘证人’之名却无实证,谢渊的奏疏有内侍、校尉证词却需核验,不如命御史台左佥都御史与刑部侍郎刘景共同彻查,三日之内给出结果 —— 既不冤枉忠良,也不纵容奸佞。”

此言一出,礼部尚书王瑾、工部尚书张毅纷纷附和:“臣等附议,请陛下命人彻查!” 他们虽不属谢渊一党,却也看不惯李嵩借台谏构陷异己,更担心谢渊若被冤,会引发边军动荡 —— 谢渊掌九边防务,边军将士多服其调度,若他出事,边患必生。

萧栎沉默着,目光在群臣间来回扫视。他深知马昂所言有理,却也忌惮谢渊的权势,若彻查后证明谢渊清白,自己恐难再制约他;若直接治罪,又恐失了边军将士之心。良久,他终于开口:“王昱的劾章,留中不发。彻查之事,准奏 —— 命左佥都御史、刘景即刻着手,三日之内奏报!”

“陛下圣明!” 马昂等人大声道。李嵩却脸色微沉 —— 他本想借劾章直接扳倒谢渊,如今萧栎留中不发还命彻查,显然是对劾章存疑,自己的计划落了空。

朝会后,左佥都御史与刑部侍郎刘景立刻着手彻查。二人先是传讯 “证人” 李某,却发现李某早已失踪,据其邻居称,昨日有玄夜卫校尉将其带走,此后再无音讯。左佥都御史立刻去见暂代玄夜卫指挥使的谢渊:“太保,李某失踪,恐是被周显灭口,彻查之事受阻,该如何是好?”

谢渊沉吟道:“周显虽被降职,却仍有旧部在玄夜卫,定是他命人带走李某。你且先核验内侍、校尉的证词,确认我遣人入南宫的目的;另外,传讯王昱,问他‘密报’来源,若他说不出实情,便可坐实‘捏造罪名’之罪。”

左佥都御史领命而去,谢渊刚返回玄夜卫衙署,秦飞便来禀报:“太保,属下查到,周显昨日命旧部将李某带到诏狱署,交给徐靖看管,如今李某被关在诏狱深处,严禁任何人探视!”

“徐靖竟敢私扣证人!” 谢渊怒拍案,“按《大吴律》,诏狱署需凭刑部或玄夜卫的拘票才能关押人犯,徐靖无拘票私扣李某,分明是想阻挠彻查!秦飞,你带玄夜卫北司校尉去诏狱署,以‘玄夜卫核验人证’为由,要求徐靖交出李某 —— 若他拒绝,便以‘私扣人证、阻挠查案’参他!”

秦飞领命,率二十名校尉直奔诏狱署。徐靖见秦飞前来,果然百般阻挠:“李某乃诏狱署‘重要人证’,未经陛下旨意,不得带出!”

秦飞冷声道:“徐提督,陛下命左佥都御史与刘侍郎彻查此案,李某是关键证人,你私扣不放,便是阻挠查案!若再不让开,休怪我以玄夜卫名义强行带人!” 说着,他挥手示意校尉上前。

徐靖见状,只得让步 —— 他虽依附李嵩,却不敢公然对抗玄夜卫,只得命人放出李某。秦飞将李某带到御史台,左佥都御史立刻审讯,李某吓得魂不附体,当场供认:“是周显让我捏造证词,说谢太保与太上皇密谈复位,还许我事成后官复原职,若不从便杀我全家!”

真相初露,谢渊却并未放松 —— 他知道,李嵩、周显绝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再出阴招。果不其然,当日傍晚,杨武匆匆来报:“太保,李嵩命吏部下文,称‘宣府卫粮饷调度有误,需谢太保亲自前往核查’,想将您调出京师,远离彻查之事!”

谢渊冷笑一声:“李嵩想调虎离山,我偏不上当!杨侍郎,你代我去宣府卫核查粮饷,务必查明是否有人故意刁难调度 —— 若有,即刻报知;另外,传我钧令,命岳谦加强京师布防,防止周显旧部生乱。”

杨武领命而去,谢渊刚想歇息,张启又来禀报:“太保,属下查到,王昱的劾章底稿上有李嵩的笔迹修改痕迹,显然是李嵩亲自修改后让王昱递上的!底稿已被属下找到,请太保过目!”

谢渊接过底稿,见上面的 “私赠金银” 四字是后加的,笔迹与李嵩平日所写一致,心中大喜:“好!这便是李嵩操纵弹劾的铁证!张启,你即刻将底稿交给左佥都御史,让他纳入彻查奏疏,呈给陛下!”

三日之期已到,左佥都御史与刘景将彻查结果递入御书房。萧栎翻阅奏疏,只见上面详细记载了李某的供词、王昱劾章底稿的笔迹比对、内侍校尉的证词,件件都指向李嵩、周显操纵弹劾,构陷谢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栎脸色愈发阴沉,传召李嵩、周显、谢渊等人入御书房。“李嵩,” 他将底稿扔到李嵩面前,“王昱的劾章是你修改的?你可知‘操纵台谏、构陷大臣’是死罪?”

李嵩脸色惨白,跪地叩首:“陛下冤枉!臣只是指点王昱如何写劾章,绝非‘操纵’!李某的供词是被谢渊胁迫所致,不足为信!”

周显也连忙附和:“陛下,臣只是让李某‘如实作证’,何来‘捏造’之说?谢渊掌玄夜卫,定是他命人胁迫李某!”

谢渊出列道:“陛下,若臣胁迫李某,为何能找到李嵩修改的底稿?为何王昱说不出‘密报’的真实来源?李嵩、周显勾结,操纵台谏构陷臣下,证据确凿,请陛下治罪!”

谢渊等人也纷纷奏请:“恳请陛下严惩李嵩、周显,以正纲纪!”

萧栎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李嵩操纵台谏,革去吏部尚书之职,降为礼部侍郎;周显捏造证词,再降一级,为玄夜卫佥事;王昱妄讦大臣,贬为地方县丞。谢渊……” 他顿了顿,目光复杂地看着谢渊,“你虽清白,却也需自省 —— 频繁入南宫易启流言,此后非奉诏不得入南宫。”

“臣遵旨!” 谢渊躬身应道,心中却五味杂陈 —— 李嵩虽被降职,却未被严惩,显然是萧栎仍想制衡自己;而 “非奉诏不得入南宫” 的旨意,更是断了他继续奏请奉迎的可能,自己虽洗清冤屈,却仍处于朝堂孤立之境。

朝会后,谢渊走出御书房,秦飞、张启等人前来道贺,他却摇了摇头:“李嵩、周显虽受罚,却根基未动,日后定会再寻机会构陷;陛下虽知我清白,却仍对我心存猜忌,奉迎之事更是难上加难。”

秦飞道:“太保,如今真相大白,群臣皆知您是被冤,孤立之境已解,何必太过忧心?”

谢渊望向南宫的方向,轻声道:“我忧心的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太上皇的安危,是天下民心的期盼。李嵩虽降职,却仍在朝堂,定会阻挠奉迎;陛下的猜忌未消,‘暂缓再议’恐成‘终不允’。但我不会放弃 —— 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便要再奏请陛下,为‘孝治’,为民心,也为大吴的江山稳固。”

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宫墙上,映出谢渊孤直的身影。他知道,这场博弈远未结束,自己虽洗清冤屈,却仍需在孤立的朝堂中坚守初心,哪怕前路布满荆棘,也要一步步走下去。

卷尾语

御史弹劾之事虽以 “李嵩降职、谢渊清白” 落幕,却暴露了大吴朝堂深层的危机:台谏制度本为 “纠察百官”,却沦为权臣党争的工具;帝王虽知忠奸,却因 “权术制衡” 不愿严惩奸佞,更对忠良心存猜忌。谢渊虽洗清冤屈,却仍被 “非奉诏不得入南宫” 所束缚,奉迎之事再陷僵局,其 “孤立之境” 并未真正解除 —— 群臣虽知其冤,却因忌惮李嵩余党与帝王猜忌,不敢公然支持;边军将士虽服其调度,却无法干预朝堂决策。

从历史逻辑观之,神武皇帝设台谏、立玄夜卫,本为 “分权制衡”,却因后世帝王猜忌、权臣操纵而异化:台谏成 “构陷利器”,玄夜卫成 “私刑工具”,背离了 “澄清吏治” 的初衷。李嵩、周显的构陷虽未得逞,却印证了 “官官相护” 的官场黑暗 —— 吏部侍郎、诏狱署提督等人盲目附和,只为依附权臣,全然不顾律法纲纪。

谢渊的坚守,实为对 “祖制初心” 的扞卫:他拒 “煽动民乱” 以自保,拒 “以权压人” 以证清白,始终以 “律法”“民心” 为根本,这与神武皇帝 “民为邦本、法为纲纪” 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然帝王的猜忌、权臣的倾轧,让这份坚守步履维艰,也为日后的朝堂动荡埋下伏笔。

朝堂孤立不可怕,可怕的是初心动摇;构陷抹黑不可畏,可畏的是律法不彰。谢渊虽处孤立之境,却以 “刚肠不折” 守住了忠直,其精神正如元兴帝所言 “为臣者,当以民心为念,以祖制为纲,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也正是大吴能延续百年的根基所在。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