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01章 敢以孤铮摇龙案,甘持赤胆斩荆榛

卷首语

《大吴稗史?朝政纪略》载:“成武三年秋,紫宸殿早朝,太保谢渊独出班奏请奉迎太上皇还京奉养,廷臣相顾震慑,屏息无敢发声。时旧党余孽盘结六部,树私党、蔽贤路,吏治壅滞如淤;边军粮饷被层层侵吞,士卒冻馁于塞下,而权臣缄口,上下相护。渊独挺孤忠,冒触众怒而不退,盖以‘孝治’为表,以‘除奸固本’为里 —— 借迎驾之议牵出贪腐之弊,假叩阍之请破朋党之局,其谋深矣。”

当此萧栎新承大统、新政肇始未稳之际,旧党借太上皇北狩之隙,勾连玄夜卫旧吏、把持户部钱谷,将边军冬衣银、城防营造费尽入私囊,更以 “边事紧急” 为辞,掩其饕餮之罪。谢渊此奏,看似为 “亲恩” 而争,实则为 “社稷” 而谋:迎驾是名,清奸是实;叩请是形,除弊是质。他深知 “官官相护之网非猛药不能破”,故以 “孤臣犯颜” 为饵,诱旧党自露马脚,终能借朝议之势,启三司会审之端 —— 其忠直可嘉,其智略更可称也。

紫宸烛泪凝成冰,孤鸿独唳犯群罟。

塞尘吹霜侵鬓雪,群鸥默喙护巢窠。

敢以孤铮摇龙案,甘持赤胆斩荆榛。

休道清钟添耳逆,江山砥柱赖丹忱。

紫宸殿的铜钟敲过五更三点,殿外的雾还未散,阶下的朝靴声便已连成一片。谢渊立在文武百官之首,绯色的兵部尚书官袍外罩着太保的紫罗罩甲,领口磨出的毛边被晨光映得分明。他左手按在笏板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笏板内侧,用指甲刻着 “阳和卫” 三字,那是太上皇萧桓驻跸的地方,也是他昨夜命秦飞速递密信的方向。殿内的盘龙柱投下阴影,将吏部尚书李嵩的脸遮去大半,只露出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冷笑,像极了当年镇刑司提督石迁构陷忠良时的神情。

萧栎升座的龙椅还带着昨夜的凉意,御座前的鎏金香炉里,檀香燃到第三寸。“众卿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司礼监太监的尖嗓刚落,谢渊便往前迈了一步,笏板 “当” 地磕在金砖上:“臣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有本启奏。” 话音刚落,殿内便像被抽走了空气,连呼吸声都轻了三分。他能感觉到身后的目光 —— 有李嵩的阴鸷,有户部尚书刘焕的慌乱,还有玄夜卫指挥使周显的审视。这些目光织成一张网,像当年德胜门围城时的箭雨,压得人喘不过气。

“奏来。” 萧栎的声音带着初醒的沙哑,目光落在谢渊身上时,微微顿了顿。谢渊深吸一口气,将笏板举过头顶:“陛下,太上皇北狩三载,驻跸阳和卫,风餐露宿,臣近日得玄夜卫北司密报,言去年冬塞北大雪,边军粮饷短缺,太上皇日食仅麦饼二枚,衣袍破旧难御风寒;今春染疾,太医院御医因户部拨银迟缓,迟至半月方得启程。臣请陛下速遣使臣,奉迎太上皇还京奉养,以敦圣孝,以安民心。” 最后一字落地时,他眼角的余光瞥见李嵩悄悄往刘焕身边挪了半步,刘焕的喉结动了动,像是要说话,又被李嵩用眼神按住。

殿内的寂静骤然变浓,连檀香的烟都凝在半空。谢渊知道,这寂静不是敬畏,是恐慌。去年冬,他命秦飞查边军粮饷,查到户部将宣府卫的冬衣拨款转拨给了 “治理黄河工程”,而所谓的 “黄河工程”,主事者正是李嵩的门生、工部侍郎周瑞。秦飞在周瑞的私宅搜出账本,上面记着 “冬衣银三千两,转赠李尚书”,墨迹还未干透。他本想在早朝时一并奏报,却又怕打草惊蛇 —— 李嵩与诏狱署提督徐靖交好,若贸然发难,恐将罪证销毁,反坐他一个 “诬告重臣” 之罪。

“谢太保所言,可有实证?” 萧栎的手指叩了叩龙椅扶手,声音里听不出喜怒。谢渊躬身道:“臣有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所录密报,及阳和卫士卒的联名诉状,皆可佐证。” 说着便要从袖中取奏疏,却见李嵩突然出列,笏板一摆:“陛下,臣有异议!” 他上前一步,袍角扫过金砖,发出细碎的声响:“太上皇北狩,本为巡边固防,彰显我大吴天威,今瓦剌虽遣使求和,然北境仍有隐患,若贸然迎回,恐失边军士气。且户部近日正筹备秋粮入库,帑银紧张,若兴迎驾之仪,需耗银数万,恐误边饷调度。”

谢渊心中冷笑,李嵩这话,看似为朝廷计,实则是怕迎回太上皇,揭出粮饷被克扣的真相。他当即反驳:“李尚书此言差矣!太上皇在边,与士卒同甘共苦,边军皆感其恩,迎回太上皇,方能安将士之心;至于帑银,臣已查户部账册,去年江南漕运赋税多被截留,仅李侍郎周瑞所管工程,便有五千两不明支出,若能追回贪墨之银,何愁迎驾无资?” 这话像一把刀,直插李嵩的要害,刘焕的脸瞬间白了,下意识地摸了摸袖中藏着的账册副本 —— 那是他与李嵩合谋克扣边饷的证据,昨夜刚按李嵩的意思,藏进了吏部的密档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嵩的脸色变了变,却很快镇定下来:“谢太保莫要血口喷人!周侍郎掌工程,支出皆有奏报,何来‘不明支出’?若谢太保拿不出证据,便是诬告同僚,按律当治罪!” 他转头看向萧栎:“陛下,谢太保近日屡以‘迎驾’为由,推诿兵部事务,臣闻其昨日以‘精力不支’为由,将边军换防之事交予杨侍郎,今又在此构陷臣等,恐有私心!” 这话一出,殿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几个旧党官员纷纷附和:“李尚书所言极是,谢太保恐是老迈糊涂,难当重任!”

谢渊知道,李嵩是想转移话题,将他拖入 “推诿责任” 的泥潭。他压下心中的怒火,朗声道:“臣若有私心,何必将秦飞所查账册副本呈交御史台?臣昨日命杨侍郎协理换防,非为推诿,实因近日查边饷一案,需亲赴玄夜卫勘验证据。陛下若不信,可召秦飞入殿对质,亦可命御史台核查户部账册!”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萧栎的目光沉了沉,看向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周显,秦飞所录密报,可有此事?” 周显躬身道:“陛下,秦飞确有密报呈递,臣已封存于玄夜卫密档,可即刻取来。”

李嵩没想到周显会如实回话,额角渗出冷汗。他慌忙道:“陛下,即便有密报,亦需核查属实,不可轻信一面之词。且太上皇之事,关乎国本,当从长计议,不如命内阁与六部会商,三日后再奏明陛下。” 这话看似稳妥,实则是想拖延时间,让徐靖销毁诏狱署中关押的、知晓粮饷内幕的边军小校。谢渊当即识破他的计谋:“陛下,此事刻不容缓!若拖延三日,恐证据被毁,证人遭害!臣请陛下即刻命秦飞入殿,呈上证据,同时命御史台、刑部、玄夜卫三司会审,彻查边饷克扣之案!”

萧栎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殿内的百官,最终落在谢渊身上:“谢渊,你既执意为言,朕准你所请。着秦飞入殿呈证,命御史台、刑部、玄夜卫三司即刻会审边饷一案;至于奉迎太上皇之事,待案结之后,再行商议。” 谢渊心中一松,刚要谢恩,却见李嵩给刘焕使了个眼色,刘焕立刻出列:“陛下,三司会审需钦派主官,臣请以李尚书为监审官,以昭公允。” 谢渊立刻道:“不可!李尚书与涉案官员周瑞有师生之谊,恐有偏袒,臣请以周显为监审官,周指挥使掌玄夜卫,不涉六部,最是公允。” 萧栎点了点头:“准谢渊所请,周显为监审官,即刻开审。”

早朝散去时,晨光已透过殿门,照在金砖上。谢渊走出紫宸殿,李嵩从身后追来,声音压得极低:“谢太保,得饶人处且饶人,莫要赶尽杀绝。” 谢渊停下脚步,转头看着他:“李尚书,当年石迁构陷忠良时,你也是这般劝他的吗?” 李嵩的脸一阵青一阵白,拂袖而去。谢渊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清楚,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 三司长会审,李嵩定会暗中阻挠,徐靖也会想方设法包庇旧党,但他绝不会退缩。他摸了摸笏板上的 “阳和卫” 三字,仿佛能感受到太上皇在边地的风霜,也仿佛能看到那些被克扣粮饷的边军士卒,在寒风中瑟缩的身影。

回到兵部衙门,杨侍郎已在堂中等候,手中捧着一叠卷宗:“大人,这是秦飞刚送来的补充证据,里面有周瑞与李嵩的书信往来,还有户部给宣府卫的拨款回执,上面的印鉴是伪造的。” 谢渊接过卷宗,翻开一看,只见书信中 “冬衣银已妥收,嘱令边将勿言” 等字样赫然在目,伪造的回执上,户部的朱印边缘模糊,与真印截然不同。他叹了口气:“这些人,为了私利,竟置边军生死于不顾。” 杨侍郎道:“大人,三司会审定在今日午后,徐靖已命诏狱署将证人转移,恐难对质。” 谢渊眼中闪过厉色:“传我命令,命岳谦率京营一千人,包围诏狱署,若有阻拦,以‘妨碍公务’论处!”

午后的御史台大堂,阴沉得像塞北的寒天。正堂悬着 “肃政惩奸” 的匾额,黑底金字被经年的油烟熏得发暗,公案上摊着的卷宗垒得半尺高,玄夜卫校尉按刀立在两侧,甲叶碰撞的轻响,衬得殿内愈发死寂。周显身着少保蟒袍,端坐主位,左手按在案上的玄夜卫印信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堂下;谢渊绯袍玉带,坐于左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笏板边缘 —— 那是昨夜秦飞连夜补呈的周瑞私库账册,边角还带着墨迹;刑部尚书马昂坐于右首,神色紧绷,时不时瞥向堂下旁听席上的李嵩,眼神里藏着几分忌惮。

李嵩一身吏部尚书的青袍,端坐在旁听席的首位,看似镇定,手指却在袖中绞着帕子。当秦飞捧着一个紫檀木匣上前,将里面的书信与拨款回执一一铺在公案上时,他的喉结猛地动了动。“陛下钦命三司会审,此乃从宣府卫截获的周侍郎与地方官的往来书信,及户部拨付冬衣银的回执。” 秦飞的声音低沉有力,“请大人核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嵩猛地站起身,袍角扫过凳腿,发出 “哐当” 一声:“此乃伪造!周侍郎掌工部营造,素来清正,去年黄河治水还自捐俸禄,岂会克扣边军冬衣银?谢太保,你莫要为了逼宫迎驾,构陷忠良!” 他的声音带着刻意拔高的激动,试图盖过那几分心虚。

谢渊抬手示意秦飞退下,目光转向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张主事,你掌文勘多年,且为诸公勘验。” 张启躬身上前,取过案上的书信,从怀中掏出一柄银质小尺,对着日光细细丈量墨痕,又从锦囊里取出几片不同质地的宣纸,比对笔迹的晕染程度。片刻后,他转向公案,躬身道:“启禀三位大人,此信确有破绽:其一,墨色分三层深浅,显是分三日书写 —— 初写时墨浓,后两日墨淡,似是心虚不敢一气呵成;其二,‘瑞’字收笔处,周侍郎平日奏章多是顿笔回锋,此信却为尖锋急收,与惯常笔法不符;其三,信纸乃是宣府卫特产的桑皮纸,而周侍郎平日只用京西纸坊的澄心堂纸。据此推断,此信必是他人伪造,嫁祸周侍郎!”

李嵩脸上瞬间露出喜色,刚要开口附和,却见谢渊突然冷笑一声,拿起案上的私库账册,扬声道:“张主事所言极是,此信确是伪造 —— 但伪造之人,正是周瑞本人!” 他将账册掷在周瑞面前,“你怕直接书信留痕,故模仿自己笔迹却故意露破绽,以为事后可推说‘遭人构陷’,可惜百密一疏!玄夜卫昨日查抄你的私库,搜出白银三千两,每锭银元宝上都刻着‘宣府冬衣银’的暗记,与回执上的克扣数目分毫不差 —— 你还有何话可说?”

周瑞原本紧绷的身子猛地一软,像被抽走了骨头,瘫坐在地上,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李嵩的喜色僵在脸上,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他强作镇定道:“就算周侍郎有过,也与他人无关,谢太保莫要株连……”

话音未落,大堂外突然传来甲胄铿锵之声,岳谦率着一队京营士兵押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走进来。那年轻人脸上带着未愈的伤痕,一进大堂便 “扑通” 跪倒,朝着公案连连磕头,哭声嘶哑:“大人救命!小人是宣府卫的粮秣小校,去年冬,周侍郎亲自带人来粮仓,说‘朝廷要调冬衣银治水’,把三千两银子拉走,又命人把冬衣卖给商贩,所得银两装了三辆马车,送去了李尚书的私宅!小人不肯同流合污,被徐提督的人抓进诏狱,若不是岳将军解救,早已成了诏狱里的冤魂!”

“你胡说!” 李嵩急得跳脚,想要扑过去撕扯小校,却被身旁的玄夜卫校尉一把按住。他挣扎着嘶吼:“陛下信任我,你们不能这样构陷我!”

“构陷?” 谢渊站起身,走到李嵩面前,目光如刀,“玄夜卫还查到,你去年秋在城郊买了一百亩良田,契书上的日期,正是边军冬衣银拨付的日子 —— 这笔钱,也是‘清正’来的吗?”

李嵩的脸瞬间灰败,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在地上。此时,一直缩在旁听席角落的诏狱署提督徐靖见势不妙,悄悄挪到堂门边,刚要抬脚溜走,秦飞早已上前一步,横刀拦住去路:“徐提督,你奉命看管证人,却私自带人转移,还敢说与此案无关?留下吧!” 徐靖脸色煞白,双腿一软,也被校尉按倒在地。

谢渊看着被押下去的李嵩、周瑞与徐靖,缓缓闭上眼 —— 连日来的紧绷终于松懈,心中那块沉甸甸的石头落了地。他知道,这不仅是破了一桩克扣边饷的案子,更是清除了迎回太上皇的最大障碍,那些盘结在六部的旧党根基,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片尾

三日后的清晨,紫宸殿的朝会格外安静。当谢渊再次出列,奏请 “即刻遣官奉迎太上皇还京” 时,文武百官竟无一人反对 —— 李嵩倒台后,旧党树倒猢狲散,剩下的官员要么慑于皇威,要么真心认同 “孝治” 之道。萧栎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最终落在谢渊身上:“准奏。命谢渊为奉迎使,持节率羽林军三千,即日启程前往阳和卫;礼部尚书王瑾,速备迎驾礼仪;户部拨银万两,沿途供张,不得有误。”

“臣遵旨!” 谢渊躬身领旨,接过司礼监太监递来的鎏金符节,指尖触到冰凉的符节,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 有夙愿得偿的欣慰,更有沉甸甸的责任。

临行前,他没有回府收拾行装,而是先去了兵部衙署。晨曦透过衙署的窗棂,照在 “兵部” 二字的匾额上,那匾额还是永熙帝在位时所题,边角已有些斑驳,却依旧苍劲有力。他抬手抚摸着匾额上的墨迹,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永熙帝末年,他还是兵部侍郎,萧栎还是亲王,两人曾在这衙署的书房里,连夜翻阅镇刑司的旧档,就着一盏孤灯,逐字核对贪官的罪证,那时萧栎曾拍着他的肩说 “谢兄,他日若有机会,咱们定要整饬吏治,还天下一个清明”;德胜门之役时,他站在城楼上,看着萧栎率军冲锋,箭矢擦着耳边飞过,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便懂彼此的决心;还有那些牺牲的将士 —— 宣府卫的总兵,为了掩护百姓撤退,战死在城门下;兵部的文书小吏,抱着军粮账册,死在旧党的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人,羽林军已在城外校场集结完毕,请您启程。” 亲兵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谢渊回过神,抹了抹眼角的湿润,转身走出衙署。门外,玄夜卫指挥使周显正牵着一匹白马等候,马背上驮着崭新的奉迎使袍服。“谢大人,此去阳和卫,路途遥远,玄夜卫已在沿途设下驿站,确保安全。” 周显递过马缰,“太上皇若还京,新政必能顺利推行,这是大吴之幸。”

谢渊接过马缰,翻身上马。阳光洒在他的绯袍上,泛起温暖的光泽。他勒住马,回头望了一眼京城的城楼 —— 那是他守护了半生的地方,是无数忠良用生命换来的安稳。他知道,奉迎太上皇只是一个开始:回京后,要彻查旧党余孽,清理六部积弊;要整顿边军,补足粮饷,让将士们不再受冻馁之苦;要推行新政,兴修水利、减免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前路依旧漫长,或许还有更多的艰险,但他不怕 —— 因为他心中有永熙帝的嘱托,有萧栎的信任,有那些牺牲将士的期盼,更有对太祖萧武 “以孝治天下、以仁安百姓” 的承诺。

“启程!” 谢渊大喝一声,一抖马缰,白马嘶鸣一声,朝着城外的校场奔去。身后,三千羽林军整队出发,甲胄铿锵,旗帜飘扬,朝着阳和卫的方向前进。晨曦中,这支队伍像一道洪流,载着大吴的希望,奔向远方。

卷尾语

紫宸殿一奏,谢渊以孤臣之身,破旧党官官相护之局,揭边饷克扣之弊,看似为奉迎太上皇,实则为新政铺路,为黎元请命。当此之时,旧党盘踞六部,特务机构为其爪牙,稍有不慎便会身败名裂,然谢渊凭 “忠直” 之心、“缜密” 之谋,借玄夜卫之密探、三司之会审,层层剥茧,终得真相,此非仅个人之勇,实为社稷之幸。

观其行事,可知 “孝” 非空言,需以实利亲之;“忠” 非愚从,需以正道辅之。他借迎驾之议,牵出贪腐之案,既全了 “孝亲” 之名,又行了 “除奸” 之实,一举两得,尽显辅臣之智。而萧栎虽初登大宝,却能明辨是非,准其奏请,亦见明君之度。

后世读史,多赞谢渊 “敢言直谏”,却少有人知其背后的博弈之险、查案之艰。紫宸殿上的寂静,是旧党的恐慌;三司长会审的铁证,是忠良的坚守。此一事,不仅为大吴新政扫清了障碍,更彰显了 “天下为公” 的治道初心,成为大吴中兴史上,不可或忘的一笔。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