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85章 帝王自有平衡策,岂为虚名动甲兵

卷首语

《大吴帝纪?成武卷》载:“成武二年冬,瓦剌再犯德胜门,京营中左卫指挥使私议弃城,吏部尚书李嵩暗纵之。成武帝萧栎接玄夜卫密报,召百官议事,颁《京师防卫铁血条规》:‘临阵后退者斩,私议弃城者族’,令亲兵血印为证。时李嵩及旧党以‘条规过苛’谏阻,栎斥而不罪,仅罚嵩俸三月,令其‘戴罪整肃吏部’;又密令玄夜卫监控太上皇萧桓府第,掣肘兵部尚书谢渊兵权,以‘制衡之术’稳朝堂。条规既行,京营震肃,瓦剌暂退,而帝之权术,已隐然控驭全局。”

此颁规之事,非仅 “立威护城” 之举,实为成武帝 “平衡新旧、压制皇权、控驭臣下” 的权谋实践 —— 留李嵩以牵文官集团,掣谢渊以防兵权独大,监萧桓以固帝位,三者环环相扣,显帝王心术之深。今唯以萧栎视角,述其半日决策中 “利用与制衡” 之细节,显权术之巧、博弈之烈、控局之稳。

德胜烽烟逼帝城,条规血印镇军情。

宽宥旧党藏权术,牵制元勋显制衡。

不斩嵩僚留后用,暂容桓邸待时清。

帝王自有平衡策,岂为虚名动甲兵。

奉天殿的烛火忽明忽暗,萧栎指尖摩挲着秦飞递来的两封密报,指节泛白。第一封是京营密探所呈:“中左卫指挥使王某与理刑院小吏密会,称‘李尚书许南迁后荐兵部侍郎’,帐内有逃路地图。” 第二封是玄夜卫北司所报:“太上皇萧桓近日频召旧臣入宫,赠‘元兴帝御笔’为信物,似有联络之意。” 两封密报叠在一起,像两块石头压在他心头 —— 外有瓦剌叩关,内有旧党煽乱、太上皇窥伺,稍有不慎,便是帝位动摇。

案侧还摆着谢渊的《兵权调度奏疏》,请 “暂统京营五营及宣府卫援军”,字里行间皆是忠勇,却也透着兵权集中的隐忧。萧栎想起永熙帝临终嘱托 “防权臣、防宗室”,心中已有定数:李嵩虽纵党乱军,却掌吏部多年,旧党根基深厚,杀之则文官集团大乱,易为萧桓所乘;谢渊虽忠,却需留李嵩为掣肘,防其兵权独大;至于萧桓,需借李嵩旧党监视,再以条规立威震慑,三管齐下,方得平衡。

殿外传来太监唱喏:“百官至 ——” 萧栎将密报藏入龙椅暗格,整了整龙袍,目光沉凝如渊 —— 今日议事,既要颁规立威,又要留有余地;既要斥退乱议,又不能斩尽旧党,这分寸,需拿捏得丝毫不差。

百官列于丹陛之下,李嵩站在吏部列首,绯色官袍熨帖平整,却掩不住眼神中的慌乱;谢渊左臂缠绷带,甲胄上沾着尘土,神色坚毅;玄夜卫指挥使周显立在殿角,如影子般沉默,随时等候指令。萧栎开门见山,将中左卫私议弃城的密报掷于案上:“王某私绘逃图,煽惑军心,诸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谢渊上前一步:“陛下,当斩王某及同党,悬首九门,以儆效尤!” 秦飞亦附议:“臣请拘李嵩问罪,其纵容门生,难辞其咎!” 殿内忠良官员纷纷响应,声震殿宇。李嵩脸色惨白,“扑通” 跪地:“陛下,臣不知王某谋逆,求陛下明察!” 旧党官员亦纷纷跪下,齐呼 “请陛下从轻发落”。

萧栎目光扫过跪伏的旧党,又看向谢渊与秦飞,缓缓开口:“王某罪证确凿,即斩!其同党理刑院小吏三人,流放三千里。” 话音刚落,亲兵拖走哭喊的小吏,殿内瞬间寂静。李嵩松了口气,却听萧栎话锋一转:“李嵩,你掌吏部,失察门生,本当重罚。但念你整肃吏治多年,暂罚俸三月,令你即刻清查吏部旧党,戴罪立功。”

此罚一出,满殿皆惊 —— 谢渊眉头微蹙,似有不解;秦飞欲再进言,却被萧栎以眼神制止;李嵩则连连磕头:“臣谢陛下宽宥!必当尽心查奸!” 萧栎心中冷笑 —— 留李嵩,既免文官动荡,又可借其手清除异己,更能让他感激涕零,暂归己用,此乃 “打一巴掌给颗糖” 的制衡之术。

处置完李嵩,萧栎话锋转向条规:“瓦剌压境,人心浮动,非重典不能镇之!朕拟《京师防卫铁血条规》,诸卿共议。” 太监展开黄绸,萧栎亲书的 “临阵后退者斩,私议弃城者族” 十二个大字赫然在目,墨迹如铁。

礼部尚书王瑾上前劝谏:“陛下,族诛过苛,恐失民心……” 李嵩立刻附和,显然想借 “宽仁” 拉拢人心:“王尚书所言极是,望陛下三思!” 萧栎却不看他,直视谢渊:“谢太保,你掌兵权,以为此规当否?” 谢渊一怔,随即躬身:“乱世用重典,此规乃护城之需,臣以为当行!”

萧栎点头,又看向周显:“玄夜卫可愿监此规?” 周显躬身:“臣遵旨!” 萧栎不再理会旧党劝谏,对御前亲兵道:“取刀来!” 亲兵递上短刀,他割破食指,将血印按在条规落款:“朕以血誓,此规必行!” 十二名亲兵亦割指血印,黄绸上血痕点点,触目惊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嵩看着血印,心中发凉 —— 他明白,萧栎虽免其罪,却以条规将旧党牢牢束缚,日后稍有不慎,便是族诛之祸。而萧栎此举,既震慑了私议弃城者,又借谢渊、周显之力推行条规,同时让李嵩看清 “顺则生、逆则死”,可谓一箭三雕。

退朝后,萧栎召谢渊独入偏殿。殿内只摆一案一椅,萧栎示意谢渊坐下,亲自为他倒了杯热茶:“谢太保近日守城辛苦,左臂伤势如何?” 谢渊受宠若惊,起身躬身:“谢陛下关怀,臣伤势无碍。只是…… 陛下今日宽宥李嵩,臣尚有不解。”

萧栎呷了口茶,目光深邃:“谢太保可知,萧桓近日频召旧臣?” 谢渊一怔,随即变色:“臣不知此事!陛下,当速拘旧臣,防其作乱!” 萧栎摇头:“李嵩掌吏部,旧党多依附于他。若杀李嵩,旧党群龙无首,反而易被萧桓收拢。留他一命,令其清查旧党,实则是借他之手剪萧桓羽翼,此乃‘以贼制贼’。”

谢渊恍然大悟,却仍有顾虑:“李嵩奸猾,恐难驾驭。” 萧栎放下茶杯,语气严肃:“朕已令周显派玄夜卫监视其府第,他一举一动,皆在朕掌握之中。至于你……” 他直视谢渊,“京营五营,你暂统其三,余下两营由都督同知岳谦统领,相互牵制。宣府卫援军调度,需先奏朕再行,不可擅自决断。”

谢渊心中一凛 —— 陛下既信任他,又防他兵权独大,这 “恩威并施” 的手段,果然高明。他躬身领命:“臣遵旨,绝不敢有二心!” 萧栎点头,语气缓和:“朕知你忠良,只是兵权过重,易遭非议。待击退瓦剌,朕必论功行赏。” 谢渊退下后,萧栎望着他的背影,喃喃自语:“非朕不信你,只是帝王之道,本就是平衡二字。”

未时,萧栎召李嵩入见。偏殿内,萧栎把玩着元兴帝御赐的玉扳指,不发一言。李嵩跪在地上,冷汗浸湿官袍 —— 他知道,萧栎虽免其罪,却绝不会轻易放过他。良久,萧栎才开口:“李嵩,你可知朕为何不杀你?” 李嵩磕头:“臣愚钝,求陛下明示。”

“你掌吏部十余年,旧党门生遍布朝野。” 萧栎语气平淡,却带着威压,“萧桓欲借旧党复位,若杀你,旧党必投萧桓,京师更乱。留你,便是让你挡住萧桓的拉拢。” 他将一叠密报扔在李嵩面前,“这是萧桓与你门生联络的书信,你若能将这些人清查出来,朕便既往不咎,仍用你为吏部尚书。”

李嵩拿起密报,脸色煞白 —— 这些书信,显然是玄夜卫截获的,萧栎若想治他罪,易如反掌。他连连磕头:“臣愿为陛下效力!即日起便清查旧党,绝不私纵!” 萧栎点头:“很好。但你记住,若敢与萧桓勾结,或再纵容门生作乱,王某便是你的下场。” 李嵩连称 “不敢”,退殿时,后背已完全湿透。

萧栎看着他的背影,冷笑一声 —— 李嵩以为借清查旧党可自保,却不知他清查的,皆是萧桓的亲信;而李嵩真正的党羽,玄夜卫早已记录在案,待日后时机成熟,再一并清除。这 “利用” 之中,本就藏着 “反利用” 的后手。

申时,周显送来密报:“陛下,太上皇府中今日有三名旧臣拜访,被臣派去的暗探拦下,借口‘帝颁新规,非诏不得入宫’,已将人驱回。” 萧栎点头:“做得好。再增派二十名暗探,严密监控,凡与萧桓接触者,皆记录在案,暂不处置。” 周显躬身:“臣遵旨。”

萧栎又问:“谢渊那边可有异动?” 周显道:“谢太保已按陛下旨意,将京营两营交岳谦统领,正督促士兵操练,未有异动。” 萧栎松了口气 —— 谢渊忠勇,却需时时敲打;李嵩奸猾,需时时监控;萧桓窥伺,需时时牵制。这三方如三足鼎立,少了任何一方,都会打破平衡,而他这个帝王,便是那定鼎之人。

此时,太监禀报:“户部尚书刘焕求见,言粮饷、冬衣已备齐,请示如何发放。” 萧栎道:“令刘焕将粮衣分两批发放:一批由谢渊领去德胜门,一批由李嵩监督发放至京营其余各营。” 他要让谢渊与李嵩在粮衣发放上相互监督,既防谢渊克扣,又防李嵩借机拉拢军心,可谓步步为营。

酉时,萧栎微服至皇城角楼,望着远处太上皇所居的南宫。南宫的宫门紧闭,墙外有玄夜卫暗探巡逻,如铜墙铁壁。他想起当年萧桓被俘瓦剌,自己临危登基,如今萧桓归来,虽无实权,却仍是宗室之尊,若有旧党相助,难保不会生乱。留用李嵩,正是为了让旧党 “投鼠忌器”—— 李嵩既为萧栎所用,旧党便不敢轻易依附萧桓,此乃 “以臣制宗” 之策。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周显:“陛下,李嵩已按旨清查三名旧臣,皆系萧桓亲信,现已拘押至诏狱。” 萧栎点头:“令李嵩拟一份《吏部整肃章程》,奏朕过目。” 他要让李嵩公开整肃旧党,彻底与萧桓划清界限,同时也让满朝文武看清,依附萧桓者,必遭严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