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79章 不是南宫闻此讯,怎知铁血护城台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成武二年冬末,瓦剌太师也先率残部犯京师德胜门,京营左卫有百户率五十卒临阵逃遁,致德胜门西侧防线告急。时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亲赴德胜门督战,依《大吴军律?临阵脱逃律》,于阵前斩逃兵头领及为首者三人,悬首城门,布告全军:‘凡临阵逃遁者,无论官阶,皆斩无赦;凡死守不退者,论功升赏,惠及家眷。’ 李嵩党羽户部侍郎陈忠、理刑院小吏联名弹劾渊‘擅杀将士,动摇军心’,请成武帝萧栎‘革渊兵权,交诏狱署审讯’。渊持《大吴军律》及逃兵致防线告急的玄夜卫勘验记录,于朝堂力辩,言‘军无铁律则溃,城无死守则破’,栎从其议,令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查陈忠‘通瓦剌细作、故意纵容逃兵’之迹,果获陈忠私放逃兵亲属、收受瓦剌贿赂的账册。萧桓于南宫得秦飞密报,知德胜门退敌真相,叹‘非渊之铁血,京师危矣’,遂藏密报于《大吴祖制录》‘元兴帝治军’篇,夜阑人静时反复研读,悟‘军律即国脉’之理。”

德胜门寒鼓角哀,逃兵溃阵起尘埃。

谢公持律临危斩,李党藏私构陷来。

首悬城楼军威振,账揭奸谋国脉回。

不是南宫闻此讯,怎知铁血护城台

此德胜门军规之事,非仅 “将领治军” 之仪,实为 “忠良护城、奸佞乱军、皇室知悟” 的生死较量 —— 谢渊斩逃兵立律,固京师防线;李嵩党羽构陷,图夺军权;萧桓闻报知真,明 “铁律保国” 之要。三者交织,补大吴 “危局下治军安邦” 的历史闭环。今唯述桓闻密报半日之独角始末,不涉旁支,以细节显军规之严、奸之毒、忠之烈、悟之深。

德胜门冬来风雪暴哎,鼓角儿哀鸣透九霄啊!霜凝城砖冰挂垛,守军儿们咬牙把刀操。谁曾想,祸起萧墙生内扰,

那百户(啊)受了奸人调,临阵儿带卒五十号,哗啦啦呀 —— 溃了阵脚把兵逃!三丈宽的防线缺了口,瓦剌的骑兵(呀)往里飙,十余个壮士(啊)血染袍,京师的安危(哎)悬了腰!

危急时,谢公披甲往前靠,手按《军律》声如雷炸高:“临阵逃者(嘿)当斩了,失城辱国(呀)罪难饶!”刀光闪,斩了那逃兵三个脑,悬首城门(哎)示众晓,全军儿看了齐呐喊,“死守城门(啊)不弯腰!”半日里,杀退胡骑三百号,缴了那战马(呀)五十条,军威振得胡尘扫,德胜门才算(哎)稳了脚!

哪曾想,奸佞暗地把坏水倒,李党(啊)藏私递弹章到:“谢渊擅杀(呀)动摇军心道,该革兵权(哎)进诏狱牢!”多亏那,秦飞查得实据牢,玄夜卫勘得(呀)文书妙 ——陈忠的密信(啊)藏得巧,“保你家眷(呀)安全了”,字里行间(哎)藏奸狡,还把那逃兵家眷(呀)别院藏了!

账册一揭(嘿)奸谋暴,李党通敌(呀)露了巢!不是那谢公铁血手段高,京师早被(啊)胡骑踏了!不是那秦飞查得细又巧,忠良早被(呀)奸佞害了!(转【散板】)俺在南宫(哎)闻此讯,泪珠儿(啊)滚滚湿衣袍,恨当初(呀)糊涂信谗调,误了那忠良(哎)把心操!今日里(啊)才知军律是国宝,铁血(呀)才能护城牢,待俺归京(哎)重整顿,定保那大吴(呀)万年牢!

南宫的冬晨凝着霜气,殿宇残破的窗棂上结着薄冰,阳光透过冰棱,在案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落在那本翻至 “元兴帝治军” 篇的《大吴祖制录》上。萧桓裹着里层缝了薄绒的旧棉袍,指尖摩挲着书页上 “成祖令:临阵逃者斩,扰民者斩,失城者斩” 的朱批,墨迹是永熙帝亲笔,被他摸得发亮,像在反复确认 “军律为纲” 的祖训。

殿外传来玄夜卫死士特有的 “布履踏雪” 声,轻得几乎与落雪融为一体 —— 是秦飞派来送密报的,昨日传信说 “德胜门退敌有内情,密报今日至”,萧桓已等了半宿。死士推门时带进一股寒气,左臂缠着浸血的绷带,右手举着个蜡丸,蜡皮上沾着德胜门城砖的碎屑与暗红痕迹,显是沿途与瓦剌游骑或李嵩党羽的探子缠斗过。

“太上皇,” 死士单膝跪地,声音因失血而沙哑,“秦大人令臣务必亲手呈递,言‘德胜门之事,关乎京师安危,关乎忠良清誉’。” 萧桓伸手接过蜡丸,指尖触到蜡皮下的薄麻纸,能感觉到纸张的褶皱,像藏着无数惊心动魄的细节。他望着死士臂上的绷带,想起秦飞密报定是历经艰险才送到,心中忽然一紧:德胜门的情况,怕是比他预想的更危急。

用烛火小心烤化蜡皮,里面是三张叠在一起的薄麻纸,第一张是秦飞的亲笔密报,字迹急促却工整,墨痕里还掺着点沙尘,显是在德胜门阵前写就:“臣飞谨禀:成武二年冬末,瓦剌也先率残部万余犯德胜门,京营左卫百户王某(李嵩门生之弟)受陈忠(户部侍郎)指使,临阵率五十卒逃遁,致西侧防线缺口三丈,瓦剌骑兵已突入二十余骑,伤及守城将士十余人。谢太保亲赴阵前,依《大吴军律》斩王某及为首逃兵二人,悬首城门,令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勘验逃兵随身文书,查获陈忠写给王某‘若溃退,可保你家眷安全’的密信。太保随即布军规:‘死守者,升一级,赏银十两;逃遁者,斩立决,家眷连坐’,将士士气大振,半日便击退瓦剌,夺回防线,斩敌三百余,缴马五十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五十卒逃遁”“防线缺口三丈”“瓦剌突入二十余骑”,这些字句像重锤,砸在萧桓的心上。他想起昔年自己被俘瓦剌前,京营军纪已因李嵩党羽的腐蚀而松散,克扣粮饷、虚报兵额是常事,却没想到如今竟有人敢临阵逃遁,还受户部侍郎指使 —— 陈忠掌边军粮饷调度,竟通敌纵逃,若不是谢渊果决,德胜门怕是已破,京师危矣。

第二张纸是玄夜卫文勘房的勘验记录,张启的字迹规整,附着逃兵随身密信的拓本:“勘得王某随身密信为陈忠亲笔,纸为户部专用麻纸,墨为宣州贡墨,与陈忠日常所用一致;信中‘家眷安全’四字旁有陈忠私印,非伪造。另勘得王某家眷已于逃遁前一日搬离京营家属院,住进陈忠名下的南京别院,由陈忠亲信看守,显是早有预谋。” 拓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陈忠的手笔,萧桓认得 —— 当年他还在京师时,陈忠曾递过粮饷奏疏,就是这等刻意模仿 “恭谨” 却藏着油滑的字迹。

第三张纸是李嵩党羽的弹劾疏抄本,陈忠与理刑院小吏联名,字迹带着刻意的 “义正词严”:“谢渊擅杀京营百户,动摇军心,致将士惶惶;且德胜门之战本可避免,皆因渊治军无方,才致逃遁,请陛下革渊兵权,交诏狱署审讯,另择良将守德胜门。” 萧桓冷笑一声,将弹劾疏扔在案上 —— 这些奸佞,自己通敌纵逃,反咬忠良治军无方,若不是秦飞查得密信与勘验记录,谢渊怕是真要遭他们陷害。

萧桓将密报放在案上,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望着北方德胜门的方向 —— 那里此刻应是军容严整,守城将士握着刀枪,盯着城外的瓦剌残部,而城门上,还悬着逃兵的首级,像一道警示,提醒着所有人 “军律不可违”。他想起永熙帝当年治军的场景,那时京营将士个个精神抖擞,永熙帝亲赴校场,斩过一个虚报兵额的千户,也是悬首示众,此后三年,京营无一人敢违军纪。

如今谢渊的做法,与永熙帝如出一辙,却遭奸佞弹劾 —— 李嵩党羽怕的不是谢渊 “擅杀”,是怕谢渊的铁血军规断了他们通敌纵逃、克扣粮饷的财路,怕谢渊的忠勇挡了他们夺权乱政的野心。萧桓的指尖按在窗棂的薄冰上,冰棱融化的水顺着指缝流下,像在为那些因逃遁而战死的守城将士流泪 —— 若不是王某逃遁,那十余名将士本可活着看到瓦剌退兵,本可活着领受封赏。

萧桓回到案前,重新拿起秦飞的密报,目光落在 “谢太保布军规后,将士士气大振” 上。他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谢渊站在德胜门城楼上,左臂还缠着守城时中箭的绷带,右手握着腰刀,声音穿透战场的嘈杂,传到每一个将士耳中;逃兵的首级悬在城门两侧,风吹着布告,上面的军规字字清晰;守城将士们握着手中的刀枪,眼神从慌乱变成坚定,齐声喊 “死守德胜门”,声音震得城砖都在发颤;瓦剌骑兵看到这等军容,再也不敢冲锋,只能狼狈退去。

他想起秦飞密报里提过的 “谢渊将自己的粮饷分给守城将士”,想起谢渊在安定门之战后 “三日未合眼,只喝了两碗稀粥”,心中满是愧疚 —— 当年他轻信李嵩,疏远忠良,如今谢渊却在京师危难时,以一己之力扛着军政重任,以铁血军规护着京师,护着他这个困在南宫的太上皇。若不是这三年的困厄,他怕是至今都看不清李嵩的奸佞,看不懂谢渊的忠勇。

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脚步声,是李嵩的旧党在巡逻,脚步比往日更急,显是也收到了德胜门的消息,在等 “太上皇质疑谢渊擅杀” 的反应,好借势逼新帝处理谢渊。萧桓走到殿门后,听着侍卫的对话:“听说谢渊斩了李尚书门生的弟弟,李尚书肯定不会放过他,咱们再等等,说不定太上皇会递话,让新帝治谢渊的罪。” 另一个声音附和:“没错,只要谢渊倒了,咱们就能重新掌京营粮饷,到时候……”

话音未落,萧桓猛地推开殿门,目光如炬,盯着两名侍卫:“你们敢私议朝政,敢构陷忠良,可知《大吴律?谋逆律》里‘私议朝政者,杖一百;构陷忠良者,斩立决’?” 侍卫没想到他会突然出来,吓得脸色惨白,“扑通” 跪下,连连磕头:“太上皇饶命!臣等一时糊涂,再也不敢了!” 萧桓冷笑一声:“滚!再让朕听到你们私议,定让秦飞把你们押进诏狱!” 侍卫连滚带爬地退去,殿外恢复了寂静,却更显李嵩党羽的嚣张与无耻。

萧桓回到案前,取来一支空心笔,刮了些炭灰,用融雪水调成墨,在薄麻纸上写下给秦飞的回信:“朕览报知德胜门真相,谢卿之铁血,乃大吴之幸,京师之幸。陈忠通敌纵逃,李嵩党羽构陷,此等奸佞不除,军无宁日,国无宁日。秦卿可速将陈忠密信、勘验记录呈新帝,令刑部拘陈忠,查其同党;另请谢卿严整京营军纪,凡李嵩党羽安插在京营的亲信,一律调离,勿再纵其乱军。朕在南宫,唯盼奸佞伏法,军规严明,京师稳固,归京之日,定当亲向谢卿致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写 “定当亲向谢卿致谢” 时,墨痕格外重,萧桓的指尖微微颤抖 —— 这不仅是感谢,是愧疚,是弥补,是他对忠良的承诺。他将回信卷成细卷,塞进空心笔杆,用蜡封好,走到殿门,见秦飞的死士仍在暗处等候,便将笔递给他:“速交秦卿,务必亲手送到,不可让李嵩党羽截获。” 死士躬身应 “是”,转身消失在晨雾中,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带着他的期盼,奔向德胜门。

萧桓重新翻开《大吴祖制录》,翻到 “元兴帝治军” 篇的另一页,上面记着成祖斩逃兵后对将领说的话:“军者,国之盾也;律者,军之骨也。盾无骨则易破,军无律则易溃,朕斩逃者,非好杀,乃护百万百姓之命也。” 字迹是永熙帝批注的,旁边画着小圈,显是格外看重。萧桓指尖摩挲着批注,忽然明白谢渊斩逃兵时的心情 —— 不是残忍,是无奈,是责任,是为了守住京师,守住大吴的百姓,守住列祖列宗留下的江山。

他想起秦飞密报里写的 “谢渊斩逃兵后,对着城门方向躬身行礼,说‘非朕愿杀,乃军律不容’”,心中愈发敬佩 —— 谢渊有铁血的手腕,更有仁厚的初心,这样的忠良,才是大吴的柱石,才是北伐胜利的希望。而李嵩党羽,只知谋私,只知通敌,终会被军律制裁,被百姓唾弃,被历史遗忘。

暮色渐浓,殿内的烛火被点亮,昏黄的光映在案上的密报与《大吴祖制录》上。萧桓坐在案前,将密报与回信的蜡封放在一起,像在珍藏一段段不能遗忘的历史。他想起谢渊在德胜门布的军规,想起秦飞查案的果决,想起新帝对忠良的支持,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力量 —— 大吴的军律不会废,大吴的忠良不会倒,大吴的江山不会亡。

殿外传来小太监的轻唤,是送晚膳来的,粥碗里多了块肉干,是秦飞托人从德胜门守军那里带来的,小太监低声道:“秦大人说,这是谢大人分给守军的肉干,让太上皇尝尝,也算感受德胜门守军的滋味。” 萧桓接过粥碗,咬了口肉干,粗糙的口感里却带着咸香,是军粮的味道,是守城将士的味道,是忠良的味道。他慢慢喝着粥,心中满是平静 —— 奸佞终将伏法,军规终将严明,京师终将稳固,归京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夜深了,萧桓将密报藏进《大吴祖制录》的夹层,躺在床上,手握着永熙帝赐的 “守陵护稷” 玉佩,渐渐睡去。梦中,他回到了德胜门,谢渊站在城楼上,正给守城将士们训话,声音坚定:“军律在,城门在;城门在,百姓在;百姓在,社稷在!” 将士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天地都在响;秦飞站在谢渊身边,手里拿着陈忠的罪证,正指挥玄夜卫拘押李嵩党羽;新帝站在城楼中央,对着将士们说:“谢卿治军有功,朕赏银千两,升一级;所有守城将士,皆有封赏!”

醒来时,晨光已透过窗棂,落在案上的《大吴祖制录》上。萧桓起身走到案前,翻开书,密报还在,玉佩还在,他的信念也还在 —— 归京后,他要亲赴德胜门,看看那座被忠良守住的城门,看看那些遵守军律的将士,看看谢渊,告诉他:“卿的铁血,朕懂了;卿的忠勇,朕记着;大吴的江山,朕会和卿一起,守好。”

片尾

南宫的晨光已洒满殿宇,案上的密报与《大吴祖制录》整齐摆放,烛火的残痕还留在案角,像在见证昨夜的沉思与感悟。萧桓站在窗前,望着北方德胜门的方向,那里此刻应是将士们在操练,刀枪的寒光映着朝阳,城门上的军规布告还在,提醒着每一个人 “军律即国脉”。

殿外传来秦飞的死士送来的新消息:“陈忠已被刑部拘押,供出李嵩令其‘纵逃乱军’的细节;谢大人已整肃京营,调离李嵩党羽亲信三十余人;瓦剌也先见德胜门军容严整,已率残部退往漠北,短期内不敢再犯。” 萧桓握着消息,指尖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欣慰 —— 奸佞落网,军规严明,京师稳固,这一切,都离不开谢渊的铁血,离不开秦飞的忠勇,离不开新帝的明断。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德胜门方向的气息,吹在萧桓的脸上,暖意融融。他知道,德胜门的军规,不仅守住了一座城门,更守住了大吴的军魂,守住了中兴的希望。归京后,他要将这军规写进《大吴祖制录》,让后世子孙都记得:军无铁律则亡,国无忠良则乱,唯有严明律法,信任忠良,才能护得江山永固,百姓安宁。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闻德胜门军规半日,非仅 “知退敌真相” 之事,实为 “悟军律国脉、明忠奸善恶、立归京兴邦” 的君德升华。从接密报知逃遁与斩敌之险,到勘文书见奸佞通敌之毒;从忆祖训明军律严明之要,到斥侍卫显护忠除恶之决;从写回信定清奸整军之向,到梦德胜见军魂凝聚之盛,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 “军律为纲、忠良为柱、君主知悟则社稷可安” 的真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闻军规之事,有四重历史意义:其一,破 “奸佞乱军” 之局 —— 秦飞查得陈忠通敌纵逃证据,谢渊立军律震慑将士,李嵩党羽 “构陷忠良、动摇军心” 之谋落空,为京营整肃、北伐练兵扫清障碍;其二,立 “铁血治军” 之范 —— 谢渊依律斩逃兵、悬首示众、布告军规,不仅振德胜门士气,更为大吴边军立 “临危不退、违法必惩” 的标杆,后续宣府卫、大同卫皆依此整军,战力大增;其三,显 “君主知悔” 之明 —— 萧桓从昔年 “疏忠信佞”,到今日 “斥佞护忠、明辨军律”,君德日臻成熟,为归京后与新帝共商朝政、支持忠良奠定心理基础;其四,补 “军律传承” 之环 —— 从元兴帝 “三斩军规”,到永熙帝 “校场斩佞”,再到谢渊 “德胜门立律”,大吴 “严明军律” 的传统得以延续,补 “危局下军魂传承” 的历史闭环。

然整军之路仍需前行:京营虽经整肃,李嵩党羽残余仍藏于基层,需秦飞、谢渊持续清查;《大吴军律》需刑部、兵部协同修订,补充 “临阵奖赏、家眷优抚” 细则,防 “只罚不赏” 生怨;边军粮饷需户部彻底整顿,革除陈忠遗留的 “克扣、虚报” 弊政,确保将士无后顾之忧。然德胜门军规的震慑与萧桓的知悟,已为大吴注入 “强军兴邦” 的精神力量 —— 将士知军律严明,更愿死战;忠良知君主可恃,更愿倾力;百姓知京师稳固,更愿支持北伐。

南宫闻德胜门军规,终将成为大吴中兴史上 “军律护城、忠良显志、君主知悟” 的永恒见证,如德胜门的城楼,虽经战火,却因铁律与忠勇,始终屹立,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与百姓。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