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63章 南京议立定乾坤,太傅忠言破佞论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帝桓被俘瓦剌,漠北音信隔绝,瓦剌太师也先挟帝逼边卫降,京师震动,南京百官聚议,欲立亲王监国以稳社稷。吏部尚书李嵩等奏请成王萧栎监国,称‘遵元兴帝祖制,帝被俘则亲王摄政’;太子太傅独力反驳,力主‘速立萧栎为帝,以长君镇国,破瓦剌挟帝之谋’。时南京暗流汹涌,李嵩党羽私通瓦剌细作,欲借监国之名控朝政;太子太傅以‘社稷为重’据理力争,终使议立之事暂定,然权力博弈之局,已现端倪。” 今唯述南京议立半日始末,不涉旁支,以细节显百官之私、太傅之忠、萧栎之困,补 “大吴危局立君” 历史闭环之缺。

金陵殿内议安危,监国登基两派危。

不是太傅争立帝,瓦剌怎破挟君威?

祖制难拘危局变,群臣各抱腹心谋。

若教监国成权柄,社稷焉能免覆舟?

南京议立定乾坤,太傅忠言破佞论。

若使监国成傀儡,江山早已属瓦剌。

新帝临危担社稷,老臣沥血护邦家。

他年若记中兴业,当忆金陵半日哗。

奉天殿偏殿的烛火燃得正旺,烛油顺着黄铜烛台淌下,积成蜿蜒的蜡痕,像极了殿内盘根错节的权力纠葛。殿内聚着南京六部九卿、宗室亲王,连廊下都站满了玄夜卫,气氛沉得能拧出水来 —— 案上摊着三道急报:最上面是大同卫守将的血书,“瓦剌太师也先挟上皇至城下,逼开城,否则‘屠城三日,辱上皇以儆天下’”,字迹洇着暗红,显是写时伤未愈;中间是京师递来的军报,“谢太保率京营守安定门,瓦剌每日攻城,士卒伤亡逾千,粮饷仅够支撑十日”;最下面是玄夜卫南京司的密探报,“瓦剌细作在南京散布‘上皇已降瓦剌’谣言,百姓多有惶恐”。

太子太傅身着绯色官袍,坐在殿角的紫檀椅上,指尖反复摩挲着腰间的 “辅弼” 玉带 —— 那是永熙帝亲赐,玉带扣上刻着 “社稷为重” 四字,此刻硌得他掌心发疼。他抬眼望向殿中,成王萧栎端坐在临时设的楠木座上,脸色比案上的宣纸还白,双手攥着藏青色袍角,指节泛白,显是被 “议立” 二字压得喘不过气。廊下忽然传来脚步声,玄夜卫南京司指挥使引着一名身着残破铁甲的将领进来,铁甲肩甲处有个箭洞,边缘还沾着干涸的血渍,将领单膝跪地,声音带着战场的沙哑:“末将乃安定门守将,谢太保旧部,奉太保之命,携密信赴南京,呈诸位大人!”

百官哗然 —— 谢渊远在京师,竟能遣旧部突破瓦剌防线,递信南京,可见京师仍有战力。太子太傅立刻起身,快步走到将领面前,接过密信:信封是京师御史台专用的牛皮封,盖着谢渊的 “太保兼御史大夫” 印,封口的蜡痕完好,显是未被拆阅。他回到殿中,当着百官的面拆开,粗麻纸上是谢渊的亲笔,字迹力透纸背,却比平日多了几分急促,开篇便亮明主张:“臣渊谨奏:瓦剌挟上皇逼降,非为破城,为乱大吴人心。南京议立,臣不反对 —— 然有二请:其一,立监国或新君,需明诏天下‘誓迎上皇归’,绝不可令瓦剌以为大吴弃帝,失天下心;其二,立君后,需即刻发‘北伐诏’,令江南卫所兵驰援京师,臣愿统京师军,与南京军夹击瓦剌,必救上皇还朝。若违此二请,臣虽死,不敢奉诏!”

“不敢奉诏” 四字,像道惊雷炸在殿中。吏部尚书李嵩脸色骤变,立刻出列,绯色官袍的下摆扫过殿阶,躬身时腰间的玉带叮当作响,语气带着刻意的斥责:“谢太保远在京师,不知南京虚实,竟妄谈‘迎上皇’!瓦剌挟上皇,若我等立君后仍言‘迎回’,瓦剌必以‘上皇为质’,索我边卫、粮饷,此乃饮鸩止渴!依臣之见,当立成王为帝,明诏天下‘上皇蒙尘,恐难归,朕承社稷,以绝瓦剌挟制’,如此方能凝聚民心,稳固江南!”

他说罢,朝身后的户部尚书、吏部侍郎使了个眼色,户部尚书立刻附和:“李尚书所言极是!江南粮饷仅够支撑江南卫所,若要北伐,需增赋,百姓恐难承受;且谢太保守京师已力竭,何谈北伐?立帝绝瓦剌之念,方为上策!” 吏部侍郎更是上前一步,指着谢渊旧部:“将军乃谢太保旧部,自然为其说话!可曾想过,若瓦剌见我等誓迎上皇,恼羞成怒杀了上皇,将军担得起责任吗?”

谢渊旧部猛地抬头,铁甲碰撞发出脆响,声音带着悲愤:“侍郎此言差矣!末将在安定门守了七日,每日见谢太保登城,必对将士言‘上皇在敌营,吾等每多守一日,上皇便多一分生机’!前日瓦剌攻城,校尉张某身中三箭,临死前仍喊‘救上皇’,将士皆愿死战,非为守城,为救上皇!若南京明诏‘绝瓦剌挟制’,便是弃上皇,将士必寒心,京师旦夕可破!” 他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块染血的布条,“这是张某的血布条,上面写‘愿陛下(上皇)归,臣死无憾’,末将带此来,便是要告诉诸位大人,京师将士未弃上皇,南京岂能先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太子太傅接过血布条,展开时,殿内一片寂静,烛火映着布条上模糊的血字,刺得百官眼疼。他转身面向百官,声音沉稳却带着力量:“李尚书说谢太保‘不知南京虚实’,可谢太保在密信中言‘南京粮饷虽紧,然江南乃鱼米之乡,暂借富户粮,待北伐胜后还之,百姓必愿;江南卫所兵三万,若选一万精锐驰援,余两万守南京,足矣’—— 此乃深思熟虑,非妄谈!”

他举起谢渊密信,继续道:“谢太保更言‘立君可,但需明诏:一、遥尊上皇为太上皇,新君以弟侍兄,绝无夺位之心;二、设‘北伐督府’,以新君为督,臣为副,楚王殿下监军,统筹京师、江南军,誓救上皇归;三、遣死士入瓦剌,通上皇消息,令其知大吴未弃,安心待援’—— 此三策,既稳社稷,又全忠孝,何乐而不为?”

李嵩脸色铁青,仍强辩:“太傅此言,乃书生意气!瓦剌岂会因一纸诏书便不杀上皇?若北伐兵败,新君威望扫地,江南必乱,社稷更危!” 刑部尚书立刻附和:“祖制无‘新君救上皇’之例,若擅设‘北伐督府’,乃违祖制,臣请太傅三思!”

太子太傅冷笑一声,走到案前,翻开《大吴祖制录》,指着其中一页:“李尚书、刑部尚书可曾记得,元兴帝永乐三年,成祖兄(原太子)蒙尘于漠北,成祖立为监国,即刻设‘北伐督府’,亲为督,率师救兄,终迎兄归 —— 此乃祖制!今谢太保之策,正是仿元兴帝故事,何谈违制?” 他转向李嵩,语气更冷:“至于‘北伐兵败’,李尚书怕是忘了,谢太保守安定门,以残军抵瓦剌十万铁骑,至今未破,此乃将才;楚王殿下久在边地,熟谙军务,监军可保军纪 —— 如此配置,何来‘兵败’之虞?倒是李尚书,前日玄夜卫密报,令郎在江南粮铺囤积粮食,待价而沽,若北伐需借粮,令郎恐不愿吧?”

李嵩听得 “令郎囤积粮食” 几字,像被热油泼了面门,身子猛地一震,往后踉跄半步,后腰重重撞在殿阶的白玉栏杆上,发出 “咚” 的闷响。他右手死死攥住绯色官袍的下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连腰间的玉带都绷得发紧,玉扣碰撞着发出细碎的 “叮铃” 声,却掩不住他声音里的慌乱。额角渗出的冷汗顺着鬓角滑进衣领,冰凉的触感让他打了个寒颤,却仍强撑着辩驳:“太傅血口喷人!犬子不过是借江南粮多,做些寻常粮贸生意,何来‘囤积’之说?北伐是国事,与家事无关!”

这话刚落,殿内便起了低低的窃窃私语。吏部侍郎本想上前替他圆场,刚迈出半步,便被身旁的刑部郎中悄悄拉了把 —— 郎中眼神示意他看玄夜卫记录官,那记录官正低头在青竹簿册上疾书,笔尖划过纸页的 “沙沙” 声,在寂静的殿内格外刺耳,显然是把李嵩的辩解一字不落地记了下来。其余官员或低头捻须,或两两对视:户部的主事偷偷翻了翻袖中藏的粮价记录,上面 “南京粮价三日涨两成” 的字迹格外扎眼;曾戍边的兵部郎中则皱着眉,显然清楚粮价暴涨对北伐的致命影响 —— 谁都明白,江南粮铺多被李嵩门生故吏把持,所谓 “合法经商”,不过是借 “北伐” 之名囤积居奇,这层窗户纸,今日被太子太傅当众捅破了。

楚王见李嵩窘迫,也顾不上宗室礼仪,上前一步便撩起藏青色袍角,声音里带着边地将士特有的悍气:“太傅所言极是!臣在宣府卫戍边五年,最知士卒心 —— 去年瓦剌围城,将士们饿着肚子守城墙,却仍喊‘护上皇、守京师’,靠的就是‘朝廷不会弃他们’的念想!若今日南京立帝却绝口不提迎上皇,前线士卒必寒心,谢太保纵有通天本事,也难撑住京师防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百官,语气愈发坚定:“谢太保之策,既保社稷安稳,又全忠孝大义,臣愿任北伐监军!届时臣自领一千宣府卫旧部随谢太保出征,若北伐兵败,臣便在大同卫城下自请军法,以谢天下百姓!” 这话里的决绝,让不少曾戍边的官员都点头附和,连之前一直犹豫的鲁王也动了容。

鲁王攥着腰间的宗室玉带,指腹反复摩挲着玉带上的 “宗” 字纹 —— 他先前犹豫,是怕立帝后宗室失和,落个 “兄弟相残” 的骂名。可此刻看着案上张校尉的血布条,那模糊的 “愿陛下归” 四字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再看李嵩的窘迫模样,终是下定了决心。他起身道:“臣亦赞同谢太保之策。先前臣忧宗室虚名,怕伤了上皇颜面,今日才知是臣浅陋 —— 上皇在敌营盼的,从不是宗室为虚名争执,而是大吴上下一心救他!立成王为帝,明诏誓迎上皇,设北伐督府,既合元兴帝永乐三年‘迎太子兄归漠北’的祖制,又能安民心、稳军心,瓦剌见我大吴无隙可乘,必不敢轻慢上皇!” 他说罢,朝萧栎躬身,语气诚恳:“殿下,臣愿去督办宗室粮饷 —— 江南宗室多有私田,臣可去劝说他们捐粮捐银,绝不让北伐缺了粮饷支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栎坐在楠木座上,听着楚王、鲁王的话,紧绷的肩膀缓缓放松。他深吸一口气,抬手按在胸口 —— 那里藏着永熙帝临终前赐的和田玉佩,冰凉的触感让他定了定神。起身时,袍角扫过座前的青铜香炉,带起一缕青烟,声音起初还带着几分颤抖,说到 “誓救太上皇归” 时,却渐渐坚定:“孤…… 朕愿依谢太保之策,登基为帝,改元成武 —— 此年号,朕与太傅前日商议过,取‘成先帝护社稷之志,以武卫天下百姓’之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百官,每说一条诏令,声音便沉一分:“一、遥尊德佑帝为太上皇,朕每三日率百官于太庙祭拜,告以北伐进展,绝不让太上皇在敌营孤单;二、设北伐督府,朕为督,谢渊为副督,总领京师、江南军务,楚王为监军掌军纪,鲁王督宗室粮饷;三、令玄夜卫北司选二十名死士,今夜便从居庸关潜入瓦剌,务必将‘大吴誓迎上皇归’的消息带给太上皇;四、令户部尚书即刻拟文,借江南富户粮五万石,三日内装车运往京师,兵部尚书选江南卫所兵一万,挑精锐中的精锐,五日后在南京城外誓师,驰援大同卫!” 说到最后一句,他的拳头微微攥起,眼中闪着光,再无半分先前的惶恐 —— 那是新帝临危受命的决绝,也是弟弟对兄长的愧疚与担当。

李嵩见楚王、鲁王主动担责,百官多有附和,知道大势已去。他咬着牙,膝盖 “咚” 地砸在青砖上,声音生硬得像磨过粗石:“臣…… 臣遵旨。” 指尖却在暗中掐进掌心,渗出血丝也浑然不觉 —— 他望着萧栎的背影,又飞快扫过身旁的户部尚书,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却不敢再表露半分,只盼着后续能在粮饷调度、援兵挑选上做手脚,好为自己留条后路。其余百官见李嵩服软,也纷纷跪地,山呼 “万岁”,声音虽不齐整,却比先前多了几分真心。殿内摇曳的烛火,此刻也渐渐稳定下来,金色的光映在百官的脸上,少了几分凝重,多了几分久违的安心。

太子太傅转身走到谢渊旧部面前,见他仍单膝跪地,铁甲肩甲的箭洞还露着里面的棉絮,便伸手稳稳扶住他的胳膊 —— 掌心触到旧部胳膊上的厚茧,那是常年握刀、拉弓磨出来的,粗糙得像砂纸。“将军辛苦了。” 太傅的声音带着暖意,目光落在旧部怀中的血布条上,“张校尉的心意,南京记下了。待北伐胜利,朕定会追封他为明威将军,将他的名字刻在京师忠烈祠里,让后世百姓都记得,有位校尉为护上皇、守京师,死在安定门的城墙上。”

旧部闻言,眼中的泪终于忍不住落下来,他抬手用铁甲袖口擦了擦,却越擦越多。他攥紧怀中的血布条,那布条上还带着张校尉的余温似的,躬身行礼时,声音带着哽咽却格外振奋:“末将定不负太傅所托!今夜便换身百姓衣服,从南京水关出发,日夜兼程回京师 —— 谢太保常跟我们说,只要南京不乱、朝廷有心,京师就守得住。如今陛下立了、北伐定了,谢太保知道了,定会更有信心!” 他说这话时,胸膛微微起伏,殿内不少官员都被这股忠勇之气感染,看向他的目光多了几分敬重。

殿外忽然传来景阳钟的声音 —— 申时末的定更钟,往常只敲三下,今日却敲了九下。厚重的钟声穿透殿宇,像水波一样传遍南京城的大街小巷:挑着菜担的农夫放下担子,踮脚望向皇宫方向;守着布铺的掌柜走出柜台,和邻铺的铁匠低声打听;连巷子里躲着的流民,也探出头来,眼中多了几分期待。往日的钟声总带着沉闷,今日却透着几分清亮,他们虽不知宫中有何变故,却隐约觉得,那压在心头的 “瓦剌要来” 的恐慌,好像淡了些。

太子太傅走到殿门,望着北方天际 —— 那里的云层渐渐散开,露出一点微弱的天光,像极了此刻大吴的局势。他心中默念:“谢太保,你在安定门守着京师,南京便守着你。援兵粮饷三日内启程,死士今夜出发,太上皇定会知道,大吴没弃他,你没弃他,天下百姓也没弃他。”

萧栎走到他身边,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北方,声音带着期许:“太傅,明日颁了北伐诏,朕便去太庙祭拜 —— 要告诉列祖列宗,朕没辜负他们的托付,定会迎回太上皇,护好这大吴江山。” 他抬手拍了拍太傅的肩,语气格外郑重:“朕虽登了帝位,却不敢忘兄在敌营受苦。往后每日的北伐奏报,朕都要亲自看;若粮饷、援兵有半分延误,朕便拿户部、兵部是问,绝不姑息!”

烛火摇曳着映在殿内,案上的《大吴祖制录》还摊在元兴帝 “元兴三年,亲率大军迎太子兄于漠北,设北伐督府,以安天下” 的那一页,旁边放着谢渊的密信 —— 墨迹还带着几分湿润,显是递来不久,信纸边缘因反复折叠起了毛边;张校尉的血布条压在密信上,那模糊的血字与墨字相映,像一道无声的誓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片尾

九声钟鸣穿透南京暮色,余韵绕着奉天殿的飞檐久久不散。宫墙外,挑着菜担的农夫驻足回望,竹担上的青菜沾着夜露,映着宫灯的微光;布铺掌柜点亮门前的气死风灯,灯影里,他悄悄将 “今日歇业” 的木牌换成 “明日正常开市”;巷口的流民孩童伸手去够灯影里的光,妇人攥紧孩子的手,眼中的惶恐渐渐被一丝希冀取代 —— 这钟声,不像往日的沉闷,倒像破开乌云的惊雷,让悬了多日的心,终于落了半分。

殿内烛火摇曳,案上的《大吴祖制录》仍摊在元兴帝永乐三年的记载页,墨迹里仿佛还藏着当年的马蹄声:成祖勒马漠北,身后是三万北伐将士,身前是蒙尘的太子兄,那声 “迎兄归,护社稷” 的号令,至今仍刻在宣府卫的青石路上。如今,谢渊在安定门城楼上攥紧的《祖制录》,纸页已被箭伤渗出的血渍浸得发暗,却仍守着 “护上皇、守京师” 的誓言;萧栎站在殿门望向北方的目光,与当年元兴帝的坚毅渐渐重叠,腰间的玉带扣上,“成武” 年号的新刻痕,正与 “社稷为重” 的旧纹相印。

街头的灯盏一盏盏亮起,昏黄的光在青石板路上织成绵密的光带,从南京皇宫的丹陛一直延伸向北方的天际 —— 那是通往京师的路,是北伐将士即将踏过的路,也是迎上皇归乡的路。风卷着灯影掠过墙面,像无数双百姓的眼睛,望着皇宫的方向,盼着北伐的捷报,盼着上皇的归期,盼着大吴的太平。

卷尾

大吴南京议立半日,非仅 “立新君、定社稷” 的仪典,实为大吴危局下 “忠奸博弈、祖制变通、人心凝聚” 的关键转折。当瓦剌挟上皇逼降、京师粮尽、谣言四起之时,朝堂之上,私念与公义、祖制与变通的交锋,恰如一面镜子,照见大吴君臣的人心百态:

李嵩之奸,在 “借祖制之名,行夺权之实”—— 他引元兴帝 “帝俘则亲王监国” 之训,却刻意隐去 “国危立长君” 的祖制另条,暗中令门生囤积江南粮饷、散布 “上皇已降” 谣言,欲借 “监国” 之名架空萧栎,再借 “北伐缺粮” 阻迎上皇之策,其心在权不在社稷;

太子太傅之忠,在 “敢破虚礼,敢护实义”—— 他以元兴帝永乐三年 “迎太子兄归漠北” 的祖制为据,破 “立帝即弃帝” 的谬论,更敢当众揭李嵩党羽囤积居奇之私,以 “护民守土” 之念压 “官官相护” 之私,甚至愿以三朝老臣之尊跪地谏言,其心在社稷不在虚名;

萧栎之明,在 “弃虚名之累,担实责之重”—— 初时,他怕负 “乘危夺权” 之名而犹豫;见张校尉血布条上 “愿陛下归” 的血字、闻谢渊旧部 “将士愿死战迎上皇” 的泣诉后,终悟 “君位非私产,乃护民之责”,遂定 “改元成武、誓迎上皇” 之策,设北伐督府、遣死士通敌营,其心在百姓不在尊荣。

此议立之事,非仅定君位,更定民心:江南百姓因 “誓迎上皇” 之诏而安,不再惧 “瓦剌屠城” 之谣;边军将士因 “北伐督府” 之设而奋,不再忧 “朝廷弃己” 之患;玄夜卫、宗室因 “各担其责” 而聚,不再陷 “派系争执” 之困 —— 这便为后续谢渊死守京师、楚王督办粮饷、玄夜卫潜入瓦剌埋下根基,成 “大吴中兴” 的第一块基石。

然变局虽定,危局未消:瓦剌铁骑仍困上皇于大同卫下,马鞭指处,边卫烽燧屡传急报;京师粮饷仅够支撑旬日,谢渊麾下将士仍需靠野菜掺粮果腹;李嵩党羽虽暂敛锋芒,却仍藏于吏部、户部之间,暗阻粮饷调度。大吴中兴之路,非一蹴而就。唯有君臣守 “忠孝两全” 之念 —— 如元兴帝迎兄、谢渊守京;持 “护民守土” 之责 —— 如萧栎弃虚名、太傅担危局;步步为营清奸佞、固边防、筹粮饷,方能不负元兴帝 “靖难安天下” 之遗志,不负永熙帝 “护民如护根” 之嘱托,不负天下百姓 “盼太平、盼君归” 之厚望。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