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58章 他日中兴平寇日,先昭忠烈慰苍生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帝桓自囚南宫,夜不能寐,思及谢渊忠烈、京师百姓流离,愧悔交加,乃割指沥血,书‘朕负谢渊,负京师百姓’八字,藏于永熙帝手谕夹层,冀日后昭雪忠良、抚慰苍生。” 时南宫残破,孤灯如豆,帝独处其中,复盘京师破陷之由 —— 轻信李嵩、徐靖而疑谢渊,纵奸党扣粮饷而误防务,致忠良濒死、百姓遭难。此血书非仅帝王自谴,更藏 “日后清奸、中兴社稷” 之誓,为后续谢渊平反、吏治整顿留证。今唯述帝留血书半日始末,不涉前因后果,以细节显帝心之痛、愧疚之深、悔悟之切,为历史闭环添注。

南宫孤灯照泪痕,血书八字诉忠魂。

自惭负尽苍生望,愿借残躯补国恩。

血书藏誓映孤灯,悔悟终能醒国魂。

他日中兴平寇日,先昭忠烈慰苍生。

南宫正殿的夜,静得能听见梁上蛛网晃动的微响。萧桓坐在缺了腿的案几前,案上摊着两卷文书:一卷是谢渊在安定门重伤后递上的最后奏疏,字迹因力竭而微颤,却仍能辨 “臣已拒瓦剌诱降,愿以死护京师” 之语;另一卷是玄夜卫北司送来的《京师破陷罪证录》,其中 “李嵩私扣安定门粮饷三月,致士卒饥毙百余人”“徐靖伪造谢渊通敌信函,为周显所截” 等条目,被帝指尖划得墨痕模糊。孤灯的光映在他脸上,鬓角的白发与眼底的红丝交织,显尽连日来的疲惫与愧疚。

他抬手抚过谢渊奏疏上的 “渊” 字落款,指腹触到纸页上的凹凸 —— 那是谢渊写至动情处,笔锋用力所致。恍惚间,竟似摸到谢渊甲胄上的箭痕:安定门之战后,他曾去探视重伤的谢渊,见其左臂箭创深可见骨,却仍笑言 “臣无碍,待臣伤愈,再为陛下守国门”。可彼时的他,竟因徐靖递上的 “谢渊与瓦剌私通” 流言,犹豫着未予谢渊 “提督京营” 之权,终致谢渊后续防务调度掣肘。“朕那时…… 为何就信了徐靖的谗言?” 萧桓喃喃自语,声音沙哑,指尖无意识地攥紧奏疏,纸角被捏得发皱。

案几旁的炭盆早已熄灭,寒气从破旧的窗缝钻进来,裹着庭院里枯草的气息。萧桓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望向远处的太庙方向 —— 那里曾是大吴列祖列宗的安息之地,如今只剩焦黑的梁柱,是瓦剌破城时焚烧所致。他想起京师破后,玄夜卫密探回报:太庙守吏王瑾为护永熙帝神主,被瓦剌兵乱箭射死,神主牌摔在地上,裂成两半。而这一切的根源,除了瓦剌的凶残,更有他的昏庸 —— 若当初不听李嵩 “南迁” 之议,若早日严惩扣粮饷的陈忠,若完全信任谢渊的防务部署,太庙何至遭焚?百姓何至流离?

“陛下,” 殿外传来亲信太监的轻唤,“内务府送来的炭火到了,要不要……”“不必。” 萧桓打断他,声音冷得像窗外的寒风,“朕自囚于此,便是要尝尝百姓无炭御寒的滋味,若连这点冷都受不住,何谈‘负百姓’?” 太监沉默片刻,终是低声应道:“是,奴才告退。” 脚步声渐远,萧桓重新坐回案前,目光落在《京师破陷罪证录》中 “百姓饿死街头者三千余,被瓦剌劫掠者万余户” 的记载上,胸口像是被巨石压住,连呼吸都带着疼。他想起归京途中,见一名老妇抱着饿死的孙儿,跪在路边哭喊 “陛下为何不护我们”,那时他无言以对,如今想来,那哭声犹在耳畔,句句戳心。

孤灯的灯花 “噼啪” 爆响,溅在谢渊的奏疏上,留下一点焦痕。萧桓慌忙用袖管去擦,却越擦越乱,最终只能颓然垂手 —— 正如他当初处理朝政,越是想 “弥补”,越是把事情办得更糟。他翻开奏疏的最后一页,见谢渊在末尾补了一行小字:“臣已令秦飞、张启收集李嵩、徐靖罪证,若臣不测,望陛下以社稷为重,早除奸佞,勿念臣。” 这行字,是谢渊重伤昏迷前,用最后力气写的,如今看来,字字皆是忠肝义胆,而他却在谢渊最需要支持时,选择了怀疑。

“谢爱卿……” 萧桓的泪水终于滑落,滴在奏疏的小字上,晕开一片墨痕,“朕对不起你。你在安定门浴血奋战时,朕在奉天殿听李嵩说‘谢渊兵力不足,恐难支撑’;你被徐靖构陷时,朕在后宫犹豫‘要不要先收了你的兵权’;你重伤昏迷时,朕甚至没敢去看你,怕面对你的眼睛……” 他伏在案上,肩膀剧烈起伏,压抑的哭声在空旷的正殿里回荡,与窗外的风声交织,竟似在为忠良鸣冤。

不知哭了多久,萧桓抬起头,目光落在案角的永熙帝手谕上 —— 那是他从奉天殿带来的,手谕上 “兄弟同心,社稷之固” 八字,如今看来更像嘲讽。他忽然想起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送来的《刑狱勘验记录》:徐靖在诏狱私设 “烙铁烙肤”“十指穿针” 之刑,逼迫囚徒诬攀谢渊,刑部侍郎刘景勘验时,见十七名囚徒因不肯屈从,被折磨至死。而他当初收到刘景的奏报,竟因李嵩一句 “刘景与谢渊交好,恐有偏袒”,便将此事压了下来,未予彻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朕不仅负了谢渊,更负了那些为忠良死节的囚徒,负了京师的百姓。” 萧桓的声音带着决绝,他抬手抹掉脸上的泪水,目光扫过案几 —— 那里有一把谢渊早年赠予他的匕首,是宣府卫工匠所铸,刀柄上刻着 “护国安民” 四字,是谢渊对他的期许。他拿起匕首,指尖抚过 “护国安民”,心中已有决定:要用自己的血,写下对谢渊、对百姓的愧疚,这血书,既是自谴,也是日后清奸的誓言。

匕首的锋芒在孤灯下闪着冷光。萧桓深吸一口气,将左手食指抵在匕首刃上,稍一用力,鲜血便涌了出来,滴在案上的白宣纸上,晕开一朵暗红的痕。他没有立刻书写,而是看着鲜血滴落 —— 每一滴,都似在回放一段往事:第一滴,是安定门城头谢渊中箭的瞬间;第二滴,是太庙守吏王瑾倒下的身影;第三滴,是街头老妇抱着孙儿的哭喊;第四滴,是李嵩私受瓦剌贿银的玄夜卫密档…… 直到鲜血积了一小片,他才拿起染血的指尖,在白宣纸上缓缓写下第一个 “朕” 字。

字迹因指尖的颤抖而微斜,却格外用力,仿佛要将愧疚刻进纸里。写 “负” 字时,鲜血忽然涌得更急,滴在 “负” 的竖笔上,像一道泪痕。萧桓停顿片刻,想起谢渊在朝堂上痛斥南迁时的坚定:“陛下,迁则民心散,守则社稷安!” 那时的他,若能全然信任,何至今日?他咬着牙,继续书写 “谢渊” 二字,每一笔都带着疼 —— 谢渊的 “谢”,是忠良的 “谢”;谢渊的 “渊”,是深不可测的 “渊”,而他却让这样的忠良,险些蒙冤。

写完 “朕负谢渊” 四字,萧桓的左手食指已麻木,鲜血顺着指缝滴在案上,染红了谢渊的旧奏疏。他用右手撕下衣角,草草裹住伤口,却仍止不住血 —— 正如他心中的愧疚,一旦爆发,便难以平息。他抬头望向窗外,夜色更浓,南宫的庭院里,寒风卷着落叶,撞在破旧的宫门上,发出 “砰砰” 的声响,似在催促他完成这迟来的忏悔。

他重新将染血的指尖抵在白宣纸上,写下 “,负京师百姓” 六字。写 “京师百姓” 时,眼前浮现出更多画面:瓦剌兵劫掠时,百姓藏在柴房里的呜咽;粮饷断绝时,孩童捧着空碗的哭泣;城破后,百姓跪在街边求瓦剌兵放过家人的卑微…… 这些画面,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让他的指尖抖得更厉害。“百姓…… 朕这个皇帝,没护好你们。” 萧桓喃喃自语,泪水再次滑落,滴在 “百姓” 二字上,与鲜血交融,分不清哪是泪,哪是血。

血书终于写成,八个字 “朕负谢渊,负京师百姓” 在白宣纸上格外醒目,暗红的血迹带着体温,似在诉说着帝王的悔恨。萧桓放下手,看着自己的作品,忽然觉得这八个字太过轻飘飘 —— 谢渊的忠勇、百姓的苦难,岂是八个字能概括?他想起谢渊旧部游击将军率残卒收殓谢渊残躯的事迹,想起玄夜卫密探回报 “百姓自发为谢渊立祠” 的场景,心中更觉不安:这血书,若不能昭告天下,若不能为谢渊平反,若不能抚慰百姓,又有何用?

他起身走到案前,拿起永熙帝的手谕,小心翼翼地将血书夹在手谕夹层里 —— 这手谕是列祖列宗的遗训,血书是他的忏悔,两者放在一起,既是对列祖列宗的告罪,也是对自己的警醒。他抚摸着手谕的夹层,仿佛能感受到谢渊的目光,心中暗誓:“谢爱卿,百姓,朕今日写下这血书,他日定当兑现 —— 清李嵩、徐靖之流,为你平反;修京师、抚流离,还百姓安稳。若违此誓,天地不容。”

伤口的疼痛渐渐清晰,萧桓却浑然不觉。他坐在案前,重新翻开《京师破陷罪证录》,逐条细看:李嵩私受瓦剌贿银三千两,有玄夜卫北司密档 “北缉字第三七六卷” 为证;徐靖伪造谢渊通敌信函,有周显截获的原件为凭;张毅监造火器偷工减料,有工部侍郎周瑞的勘验记录为据…… 这些罪证,他此前或因犹豫、或因轻信,未能及时处理,如今却要一一记下,为日后清算做准备。

“李嵩、徐靖…… 你们害了谢爱卿,害了百姓,朕定要让你们血债血偿。” 萧桓的声音冷得像冰,目光落在 “李嵩引用亲信陈忠扣粮饷” 一条上,想起陈忠是李嵩的门生,吏部铨选时,李嵩曾以 “陈忠懂粮饷调度” 为由,力荐陈忠任户部侍郎,如今看来,不过是结党营私。他拿起笔,在这条记录旁批注 “吏部铨选需彻查,严防党羽”,字迹坚定,再无往日的犹豫 —— 这血书,不仅是忏悔,更是他转变的开始。

天快亮时,殿外传来亲信太监的轻唤:“陛下,辰时快到了,成王殿下该来觐见了。” 萧桓起身,走到铜镜前 —— 镜中的自己,面色苍白,左手指尖裹着衣角,眼角还有未干的泪痕,却比往日多了几分坚定。他整理了一下亲王朝服,将夹着血书的永熙帝手谕藏在怀中,贴身收好 —— 这血书,暂时不能让萧栎看见,一来怕萧栎借 “帝自谴” 生夺权之心,二来怕这未兑现的忏悔,反而让忠良寒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知道了。” 萧桓应道,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走到殿门边,推开一条缝,望着庭院里的晨光 —— 晨光透过枯树枝,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似在预示着黑暗即将过去。他想起谢渊曾说 “只要君臣同心,百姓归心,大吴便不会亡”,如今,他终于明白这句话的重量:帝王的过错,需用行动弥补;社稷的伤痕,需用忠诚缝合。

辰时一到,南宫的宫门缓缓打开,萧栎带着三名随从如期而至。萧桓站在正殿门口,望着走来的萧栎,怀中的血书仿佛在发烫 —— 这血书,是他对谢渊、对百姓的承诺,也是他日后治理社稷的准则。他知道,接下来的面谈,不仅要化解兄弟间的矛盾,更要为清奸、平反、抚民铺路。

“皇兄。” 萧栎躬身行礼,玄色蟒袍的下摆扫过南宫庭院里的枯草,带起几片碎叶,语气里的愧疚似掺了几分刻意的小心翼翼。萧桓原本已伸出手,想扶他起身,指尖离萧栎的衣袖不过寸许,殿外却突然传来玄夜卫侍卫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压抑的禀报:“陛下!玄夜卫北司急报 —— 成王殿下今日离府,非遵陛下辰时觐见之令,乃是吏部尚书李嵩假传圣旨,称‘陛下允成王即刻入朝掌政’,私自调开府外守卫放行!”

这话如惊雷炸在殿内,萧桓伸出去的手猛地缩回,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盯着萧栎,方才眼中的真诚瞬间被寒霜覆盖,连声音都冷得像南宫窗缝里钻进来的寒风:“栎弟,你倒是说说,你今日能站在这里,是遵朕的令,还是…… 遵李嵩那道假圣旨?”

萧栎浑身一僵,躬身的姿势顿在原地,脸上的愧疚瞬间转为慌乱。他抬起头,目光躲闪着萧桓的注视,喉结滚了滚才勉强开口:“皇兄,臣弟…… 臣弟不知是假圣旨!昨日离府前,李嵩派人送来‘圣旨’,只说皇兄允臣弟今日辰时入南宫议事,还说…… 还说可暂掌吏部事务,协助清剿奸佞。臣弟虽觉仓促,却未疑有他,怎料……”

“未疑有他?” 萧桓冷笑一声,一步步走到萧栎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眼底的失望像潮水般翻涌。他抬手摸向怀中的血书,那染血的宣纸隔着衣料传来温热的触感,此刻却像烙铁般烫得他心口发疼 —— 昨夜他割指写血书时,还在期盼今日能与萧栎同心,共护社稷,可转眼间,萧栎竟踩着李嵩的假圣旨而来,哪怕是 “未疑有他”,也藏着对权位的贪念。

“李嵩是什么人?是通敌扣粮、构陷忠良的奸贼!” 萧桓的声音陡然拔高,震得殿内的孤灯都微微晃动,“你在京师被围时,难道没见过他如何与瓦剌细作往来?没听过他如何扣压边军粮饷?他的‘圣旨’,你竟也敢信?是真的未疑有他,还是…… 你本就盼着这道‘圣旨’,盼着掌吏部事务,盼着从朕这里分走权柄?”

萧栎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从慌乱转为苍白。他张了张嘴,想辩解什么,却见萧桓从怀中掏出那卷永熙帝的手谕,手谕夹层里的血书一角露了出来,暗红的血迹在明黄的绢布上格外刺眼。“皇兄,臣弟真的没有!” 萧栎急得上前一步,却被萧桓冷冷喝止:“站住!”

萧桓握着血书的手微微颤抖,指尖的伤口因用力而再次渗出血,染红了手谕的边缘。他看着萧栎急切的模样,忽然想起幼时两人一起在御花园读书的场景 —— 那时萧栎总跟在他身后,喊着 “皇兄要护着臣弟”,可如今,这份兄弟情,竟被权位染得变了味。“栎弟,” 萧桓的声音低沉下来,满是疲惫与失望,“朕昨日写这血书,是恨自己轻信奸佞,负了谢渊,负了百姓;今日见你,是盼着我们兄弟能放下隔阂,共扶社稷。可你呢?你连李嵩的假圣旨都辨不清,或者说,你根本不想辨清。”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萧栎身上的蟒袍,那蟒袍的纹样虽不及龙袍,却也绣得精致,显然是精心准备的 —— 怕是萧栎早料到今日能 “掌吏部事务”,特意换上的。“朕可以信你是‘未疑有他’,但朕不能不查。” 萧桓的语气重了几分,“玄夜卫已去查李嵩假传圣旨的证据,若查出你与他有半分勾结,哪怕你是朕的弟弟,是大吴的亲王,朕也绝不姑息!”

萧栎看着萧桓眼中的决绝,知道再说什么都无用,只能重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哽咽:“臣弟愿听皇兄彻查!若真有半分勾结,臣弟甘受军法!只求皇兄信臣弟,臣弟从未想过与李嵩同流合污,更从未想过背叛皇兄,背叛大吴!”

萧桓没有叫他起身,只是转身走到案前,将手谕与血书重新藏好。窗外的寒风更烈了,卷起庭院里的落叶,撞在殿门上发出 “砰砰” 的声响,像在为这份破碎的兄弟情叹息。他望着案上谢渊的旧奏疏,那上面 “臣愿以死护京师” 的字迹,此刻显得格外清晰。“你起来吧。” 萧桓的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再无之前的温度,“今日之事,暂不追究,但你需待在南宫偏殿,不得与外界接触,待玄夜卫查清楚李嵩假传圣旨的来龙去脉,再论后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栎躬身应道:“臣弟遵旨。” 起身时,他偷偷抬眼看向萧桓的背影,见萧桓正对着谢渊的奏疏出神,眼底满是复杂的情绪 —— 有愧疚,有坚定,还有对他的失望,那失望像一根针,扎得他心口发疼。他知道,经此一事,他与萧桓之间的兄弟情,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萧桓没有回头,只是握着谢渊的奏疏,指尖一遍遍抚过 “护国安民” 四字。他知道,李嵩假传圣旨,绝非偶然,背后定藏着更大的阴谋;萧栎今日之举,也绝非 “未疑有他” 那么简单。但眼下,京师刚复,百姓未安,他不能再掀起兄弟内战,只能暂时压下心中的失望,先清剿李嵩这颗毒瘤,再慢慢厘清这权力的迷局。

怀中的血书仍在发烫,那是他对谢渊、对百姓的誓。他在心中默念:谢爱卿,你放心,朕不仅要为你平反,还要肃清这朝堂的奸佞,守住你用命换来的江山,绝不会让你的忠魂失望,更不会让百姓再遭苦难。

卷尾语

大吴帝桓留血书半日,非仅自谴之文,更藏 “悔过自新、中兴社稷” 之誓。从南宫独处触发愧疚,到回忆忠良百姓苦难,再到割指沥血书写、藏血书定誓,帝之心路,从昏庸犹豫走向坚定悔悟。此血书虽未即时昭告,却为后续谢渊平反(后帝追封谢渊为 “忠烈公”,立祠京师)、李嵩徐靖伏诛(玄夜卫依罪证录清算,斩于闹市)、百姓安抚(户部拨款赈灾,工部重修民居)埋下伏笔,成历史闭环之关键。然瓦剌未退,边防尚弱,帝之悔悟,需以行动兑现;兄弟同心,亦需经时间考验。后续中兴诸事,尚需君臣协力、将士死战,方不负血书之誓、忠良之魂、苍生之望。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