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32章 庙前春草今犹绿,当年杀胡谣未绝

卷首语

《大吴史?纪事本末?德佑太庙护驾》载:“太保谢渊(正一品,兼兵部尚书)赴安定门督防,瓦剌太师也先探得太庙仅留从三品京营副将率三百亲兵戍守,遂遣五千骑突袭,欲擒帝萧桓(德佑帝)、焚列祖牌位,断大吴祭祀根基。

事前,镇刑司旧吏孙安(从六品)受石崇(从二品,镇刑司副提督)余党指使,私贿工部营缮司主事(正六品),令其‘修缮太庙侧门时,留门闩朽坏、锁具虚挂’;又传‘太庙守军仅百人,军械朽坏’之假讯于瓦剌。副将察侧门门闩朽坏,三请工部修缮,主事却以‘太庙乃祭祀重地,非战事之所,修缮需礼部勘合’推诿(实因怕暴露通敌痕迹);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侦得孙安通敌,欲捕之,却被刑部主事王逊(正六品)拖延,谓‘无实据,恐扰太庙祭祀’(王逊收孙安贿银二十两)。

战起,副将率三百亲兵死守太庙正门,瓦剌以云梯攻门、火油焚阙,亲兵伤亡逾半,副将左臂中箭、右腿被创,仍挥刀拒敌,终斩瓦剌兵五百余,阻敌入庙。谢渊闻袭,急率京营卒驰援,至则敌已退,遂命秦飞彻查内奸,擒孙安、营缮司主事、王逊,审出罪证,帝命斩于太庙阶前。史臣曰:‘太庙之安,非仅副将之勇,实谢渊调度有方、忠勇之士以命相搏;然内奸作祟、官官相护,险些断送列祖陵寝,渊之怒斥 “奸不除则庙不宁”,足为后世戒。’”

《玄夜卫档?太庙护驾录》补:“谢渊督防安定门时,每三日必遣人巡查太庙防务,战前一日曾手书‘太庙乃国本,防务不可疏’予副将,令其‘凡有弊漏,即刻禀报,某必亲赴处置’。战起时,渊闻瓦剌突袭太庙,掷笔于案,怒曰‘敢犯列祖陵寝,某必诛之’,遂率两千京营卒驰援,途遇瓦剌游骑袭扰,转战数合,至则副将已阻敌,渊抚副将之伤,叹曰‘若非汝死战,某何颜面对列祖’。”

庙峙巍峨,列祖妥、香烟未歇。胡骑骤、尘飞惊阙,狂澜骤发。孙安卖防传伪讯,吏留虚闩资胡悦。

谢公嘱、三复戒危防,忠肝热。

副将勇,亲兵烈;皆敢死,护神阙。侧门摧、刀劈箭攒,血殷砖甓。队长身僵门作盾,将挥残刃锋犹冽。

谢帅来、驱虏斩酋归,尸横叠。

诛佞竖,明忠节;颁帝诏,酬勋业。更镌碑垂史,恤恩遍洽。庙前春草今犹绿,当年杀胡谣未绝。

岁岁祭、莫忘护庙功,公之德。

太庙的晨雾尚未散尽,从三品京营副将已率亲兵巡查完第三遍防务。他握着谢渊前日手书的 “太庙防务疏”,指尖抚过 “侧门需防朽闩,锁具必验牢固” 的字迹,心里满是焦虑 —— 昨日巡查侧门时,门闩朽坏如腐木,锁具虚挂,他按谢渊叮嘱,第一时间遣人报至工部,却迟迟不见回应。

“报 ——!谢太保派人来了!” 亲兵的喊声传来,副将抬头,见一名京营小校策马而至,手里捧着一封密信。副将接过,展开一看,是谢渊的亲笔:“安定门防务初固,然闻工部修缮太庙侧门后,有吏员私传‘门闩未换’之语。汝速再验侧门,若有弊漏,即刻带亲兵守之,某已命秦飞查工部吏员,日内必至太庙复核。切记,太庙乃列祖陵寝,陛下常往,万不可疏!”

副将读完,心头一紧 —— 谢太保远在安定门,仍记挂太庙防务,自己更不能懈怠。他即刻率亲兵往侧门去,果见门闩仍为朽木,锁具仅搭在门环上,轻轻一拉便开。“周队长,” 副将对亲兵队长周平道,“你再去工部,传谢太保口谕:限工部营缮司主事半个时辰内带新闩来修,若再推诿,某便亲赴工部拿人,禀谢太保以‘玩忽庙防’论罪!”

周平去后,副将独自立在太庙主殿前,望着神武帝萧武的牌位,喃喃道:“列祖在上,谢太保嘱某守庙,某定不辱命。只是内奸若真留隙,胡贼来袭,这三百亲兵,能挡得住吗?” 他想起谢渊上月在兵部对他说的话:“守庙如守国,列祖在,民心在;庙若破,民心散。汝虽为副将,却担国本之责,某信你。” 那语气里的信任,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未久,周平带着工部吏员回来,营缮司主事却仍未露面。“副将,主事说…… 说谢太保虽掌军政,可太庙修缮属礼部管,需礼部‘祭所无扰’勘合,不然‘恐惊列祖’,还说…… 还说您‘越权督工,不懂礼制’。” 吏员低着头,声音发颤。

“礼制?” 副将气得攥紧拳头,指节泛白,“列祖若知防务疏漏,胡贼来袭,才真会震怒!周队长,你带十名亲兵,守死侧门,用粗绳捆紧门板,堆上沙袋,某这就写密信,快马送与谢太保!”

密信送出未久,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带着文勘房主事张启(从三品)匆匆赶来,手里捧着一卷密信。“副将,” 秦飞躬身道,“这是截获的镇刑司旧吏孙安与瓦剌细作的密信,写着‘太庙侧门闩朽,守军仅百’,谢太保命某即刻查孙安,可刑部王逊主事拦着,说‘无诏捕人,恐涉旧案’—— 某怀疑王逊通敌,已遣人报谢太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副将接过密信,见上面 “侧门闩朽” 四字,心凉半截:“秦指挥使,孙安若真通敌,胡贼必从侧门来!某这就调亲兵守侧门,只是……” 他看向秦飞,语气沉重,“谢太保远在安定门,若胡贼骤至,某怕……”

“你放心!” 秦飞打断他,“谢太保已回信,说‘若太庙有警,某必率师驰援,汝只需死战,某不日便至’。某也会留五十玄夜卫卒助你,定能守住太庙!”

秦飞离去后,副将即刻调整防务:三百亲兵分三队,一队守正门,一队守侧门,一队为预备队;又让人搬来滚石、热油,堆在门后。他走到侧门,亲自用粗绳将门板捆了三道,又命亲兵在门后堆上沙袋,摸着谢渊的手书,心里默念:“谢太保,某定守住太庙,等您来!”

辰时三刻,太庙外突然传来马蹄声,震得地面微微发颤。副将登上角楼,见五千瓦剌骑兵涌来,最前的瓦剌兵持云梯、挂火油,显然早有准备。“敌袭!吹号求援!” 副将嘶吼着,号角声穿透晨雾,往安定门方向传去。

瓦剌副将巴图勒马阵前,大笑:“大吴守军听着,速速开门!若降,某饶你们不死;若拒,焚庙擒帝,让你们列祖无存!”

副将拔出环首刀,指着巴图怒骂:“胡贼!某乃大吴京营副将,受谢太保之命守庙,尔敢犯列祖陵寝,某必斩你!”

巴图脸色一沉,挥手:“攻侧门!” 数十名瓦剌兵策马冲来,刀砍粗绳,很快将绳索斩断,开始撞门。“倒油!” 副将下令,热油泼出,瓦剌兵惨叫后退,有的身上着火,滚落在地。

可瓦剌兵太多,很快又涌上来,门板被撞得裂开缝隙。副将左臂中箭,鲜血浸透铠甲,却仍挥刀砍断刺进来的长矛:“弟兄们,谢太保说‘守庙如守国’,今日某与你们共死!”

亲兵们齐声响应,有的用长矛刺敌,有的用滚石砸敌,周平更是带着十名亲兵从偏巷绕出,袭扰瓦剌后路。可瓦剌兵势大,周平的亲兵只剩三人,周平腹部中箭,仍喊道:“副将,守住侧门!谢太保会来的!”

就在这时,军中突然有人喊:“谢太保降胡了!陛下逃了!快投降吧!” 副将回头,见孙安混在亲兵中,挥着白旗造谣。“孙安!你这奸贼!” 副将冲过去,斩下孙安右臂,“谢太保忠勇,怎会降胡?谁再造谣,便是此下场!”

孙安惨叫:“胡贼已破安定门,谢渊死了!你们守不住的!” 副将手起刀落,斩了孙安,血溅满脸:“弟兄们,谢太保必来!某与你们死战!”

可瓦剌兵攻势更猛,侧门门板 “轰隆” 被撞破,数十名瓦剌兵涌进来。周平扑过去,用身体堵门,被瓦剌兵乱刀砍死,尸体与门板相结,成了 “肉门”。副将右腿被长矛刺穿,单膝跪地,却仍挥刀砍敌:“周平!弟兄们!某陪你们!”

亲兵伤亡逾半,副将也因失血过多,眼前发黑。就在这时,远处传来熟悉的喊杀声 —— 是京营的号角!副将抬头,见一面绣着 “谢” 字的大旗在晨雾中展开,谢渊率两千京营卒,正冲破瓦剌游骑的阻拦,往太庙赶来。

“谢太保来了!” 副将的声音陡然拔高,亲兵们也像是被注入力气,纷纷冲向瓦剌兵。谢渊策马冲至庙前,见侧门内尸积如山,副将浑身是血,单膝跪地却仍握刀,眼眶泛红:“副将!某来晚了!”

他翻身下马,拔出镇国剑,嘶吼:“杀!为弟兄们报仇!” 京营卒们跟着冲进去,玄夜卫卒也从侧路包抄,瓦剌兵腹背受敌,纷纷后退。巴图见势不妙,下令撤军,谢渊率师追击,又斩瓦剌兵百余,才收兵回庙。

谢渊扶起副将,见他左臂箭伤深可见骨,右腿血肉模糊,心里满是愧疚:“是某来晚了,让弟兄们受苦了。” 副将摇摇头,声音沙哑:“谢太保,太庙守住了,列祖…… 列祖安在,只是…… 只是周平和两百多弟兄,没了……”

谢渊走到侧门内,看着满地亲兵尸体,有的断臂,有的破腹,有的仍抱着瓦剌兵的腿,心里像被刀割。他蹲下,扶起一具年轻亲兵的尸体,见他怀里还揣着半块干饼,是昨日自己派人送来的粮饷,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弟兄们,某对不住你们,没能早点来。”

秦飞带着张启赶来,手里捧着供词:“谢太保,孙安的供词审出来了,工部营缮司主事收了他五十两银子,故意留侧门闩朽;刑部王逊收了二十两,拖延捕人,还帮孙安混进亲兵 —— 罪证确凿!”

谢渊接过供词,气得手发抖,将供词摔在地上:“官官相护,通敌卖防!这些奸贼,吃的是军粮,谋的是私利,害的是弟兄们的命!秦飞,你即刻去拿营缮司主事和王逊,某要亲自审他们!”

“是!”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转身,对副将道:“你先去偏殿疗伤,某已命太医院院使赶来,你的伤,耽误不得。” 副将却不肯动:“谢太保,弟兄们的尸体还在这儿,某要看着他们入土,才能安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叹了口气,命亲兵将战死弟兄的尸体抬到庙前空地上,又让人去请礼部侍郎林文(正三品),要为弟兄们举行祭礼。他走到尸体旁,一一为他们整理铠甲,嘴里念着:“弟兄们,某知道你们怕凉,某这就为你们盖衣,等会儿就送你们去‘忠勇墓’,让你们安息。”

未久,太医院院使赶来,为副将疗伤;林文也带着礼部吏员来,准备祭礼。谢渊走到林文面前,语气沉重:“林侍郎,这些弟兄为守太庙而死,某恳请你,以‘忠勇义士’之礼安葬他们,列名‘护庙忠魂牌’,与列祖同受祭祀 —— 他们配得上!”

林文躬身道:“谢太保所言极是,某这就奏请陛下,定让弟兄们享此殊荣。”

秦飞押着营缮司主事和王逊赶来,两人吓得腿软,跪在地上求饶。谢渊走到他们面前,声音冰冷:“你们收贿通敌,留隙助敌,害死两百多弟兄,还有脸求饶?某问你们,孙安与石崇余党还有何勾结?快说!”

营缮司主事哆哆嗦嗦:“孙安…… 孙安说,若胡贼破庙,石崇余党会在安定门作乱,帮胡贼攻内城……” 王逊也道:“某…… 某只是收了银子,没通敌,求太保饶命!”

“没通敌?” 谢渊冷笑,“你拖延捕人,让孙安散布谣言,动摇军心,这不是通敌是什么?某受陛下之命,持尚方剑斩佞,今日便斩你们,告慰弟兄们!” 他拔出尚方剑,寒光一闪,两人人头落地,鲜血溅在庙阶上,与亲兵的血混在一起。

副将躺在偏殿床上,听到外面的动静,知道谢渊斩了奸贼,心里稍感安慰,对身边的亲兵道:“谢太保果然忠勇,弟兄们没白死。”

当日午后,晨雾散尽的太庙前,残存的血迹已在寒风中凝结成暗褐色斑块,空地上整齐排列的亲兵尸体覆着薄雪,每具尸体旁都插着一支褪色的旌旗,上书 “护庙忠勇” 四字。帝萧桓(德佑帝)乘銮驾至庙门,刚掀开车帘便顿住脚步,目光扫过那片死寂的尸群,喉头微动,眼眶瞬间泛红,伸手扶着车辕才稳住身形 —— 他虽久居深宫,却也识得那些年轻士卒脸上未脱的稚气,想起昨夜秦飞奏报 “三百亲兵仅存五十余”,心口像被重物碾过。

谢渊率副将、秦飞(从二品,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等百官迎驾,玄铁铠甲上仍沾着昨日厮杀的血污,垂首躬身时,铠甲关节碰撞发出沉闷声响,与他沙哑的声音混在一起:“陛下,臣奉诏督防安定门,却未能预判内奸之祸,致太庙遭袭、亲兵伤亡逾半,列祖陵寝险些蒙尘,臣罪该万死!” 说罢,他膝弯微沉,便要跪地请罪。

萧桓快步上前,一把扶住谢渊的臂肘,指尖触到对方铠甲的冰冷,更觉其肩背因自责而紧绷。“太保何罪之有?” 萧桓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目光扫过谢渊鬓角新添的白发,“昨夜你从安定门驰援,途遇瓦剌游骑袭扰,转战三舍才至太庙,若不是你率师杀退胡贼,今日朕怕是已无颜面对列祖牌位!这五千胡骑、五百首级,皆是你与弟兄们用命换来的大功,何来罪责?”

说罢,萧桓转身走向副将 —— 那名从三品京营副将正倚着长矛支撑身体,左臂箭伤的纱布已被血水浸透,右腿的创口虽裹着厚棉,却仍在行走时微微跛行,见帝走来,忙要躬身行礼,却因牵动伤口倒抽一口冷气。萧桓快步上前按住他的肩膀,指尖触到对方铠甲下颤抖的肌肉,叹道:“你以三百疲卒,抵五千悍骑,身被两创仍死战不退,连瓦剌副将巴图都被你斩伤左臂,这份忠勇,大吴少有!朕今日擢你为正三品京营总兵,仍掌太庙防务,另赏白银五百两、绢帛百匹,让你家中老母妻儿衣食无忧!”

副将闻言,眼中闪过泪光,强撑着挺直脊背,声音虽因伤痛有些虚弱,却字字铿锵:“臣谢陛下隆恩!臣此生定以太庙为家、以护祖为责,纵粉身碎骨,也绝不让胡贼再近庙门半步 —— 更不负陛下与谢太保的托付!”

萧桓颔首,转身面对列班的百官,语气渐趋威严:“李太傅,你牵头总领,与谢太保、秦指挥使共拟《太庙防务新规》,需明定三事:其一,太庙防务专隶京营,总兵官掌调度之权,工部修缮庙防需听京营节制,若有推诿延误,以‘玩忽国本’论罪;其二,玄夜卫需留百卒常驻太庙,专司侦缉内奸、核验往来人员,凡涉镇刑司旧党痕迹,可先捕后奏;其三,礼部祭祀需提前三日知会京营,不得因‘祭礼肃静’阻挠防务巡查。”

秦飞手持玉笏躬身领命,笏板因用力而微微发颤:“臣遵旨!定与太保、秦指挥使详议新规,三日内呈陛下御览。”

“陈忠,” 萧桓转向户部侍郎陈忠(正三品),见其手中紧攥着粮饷账册,补充道,“你即刻从通州仓调拨粮饷,厚恤战死亲兵家属:每家赏白银五十两、粮米五石,且免徭役五年;若有老弱无依者,由户部牵头安置入养济院,医官需按月上门诊治 —— 这些弟兄为护太庙而死,朕不能让他们的家人受冻挨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忠忙躬身应道:“臣即刻去办,今日便差人将粮饷送抵各府,绝不延误!”

“秦飞,” 萧桓最后看向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目光锐利,“石崇余党虽已捕大半,却仍有漏网之鱼。你需彻查工部、刑部与镇刑司旧吏的往来,凡涉通敌、传假讯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押入诏狱,由刘景(正三品,刑部侍郎)主审,罪证确凿便就地正法,不必再禀!”

秦飞单膝跪地,手按腰间佩刀:“臣遵旨!三日之内,定将石崇余党一网打尽,绝不让内奸再祸乱太庙!”

臣等遵旨!” 百官齐声领命,声浪震得庙前的积雪簌簌落下。

谢渊此时上前一步,目光扫过空地上的亲兵尸体,语气沉重却坚定:“陛下,臣尚有一请。” 见萧桓颔首,他继续道,“恳请陛下恩准,在太庙侧门旁立‘忠勇碑’,将三百战死亲兵的姓名、籍贯一一镌刻其上,由臣亲撰碑文,以昭其忠;另请将营缮司主事、王逊、孙安三人的首级悬于碑前,曝尸三日 —— 既告慰忠魂,也让天下人知‘通敌卖国者,虽死难赎’!”

萧桓望着谢渊眼中的恳切,又看了看那些覆雪的尸身,重重点头:“准!碑石由工部即刻采办,碑文撰写完毕后可直接刻石,不必再奏;曝尸之事,由玄夜卫负责,需让百官、百姓都见一见奸佞的下场!”

接下来的三日内,谢渊几乎未离太庙半步。白日里,他亲率工匠查验每一处防务:亲手敲击城砖,听声音辨别是否酥裂;俯身查看门闩,以刀刃刮试确认是否朽坏;甚至带着京营卒丈量庙外壕沟的深度,亲手将尖木埋入冻土 —— 每一处细节都亲力亲为,若工匠稍有懈怠,便沉声道:“这些木石,护的是列祖牌位、是忠勇弟兄的英灵,半点马虎不得!”

入夜后,他便在太庙偏殿烛火下撰写碑文。案上摊着亲兵名册,每写一个名字,便会停顿片刻,仿佛在回忆那张年轻的面容 —— 写到 “周平(亲兵队长,殉于侧门堵敌)” 时,他握笔的手微微颤抖,笔尖在纸上晕开一小团墨痕,想起那具与门板相结的 “肉门”,泪水险些滴落在碑文中。最终定稿的碑文,字字泣血:“瓦剌五千骑突袭太庙,京营三百亲兵奉诏守庙,以疲卒抗悍敌,以血肉筑屏障。队长周平以身堵门,身被数十创而不倒;诸卒或持矛刺敌,或掷石击寇,或泼油焚云梯,无一降者、无一退者。血战竟日,斩敌五百余,胡贼溃逃,太庙得安,然三百忠勇仅存五十余。其忠,可昭日月;其节,可励后人。大吴有此赤子,何惧胡骑之悍?何愁山河之不固?”

碑文刻成那日,太庙前香火缭绕,战死亲兵的家属们扶老携幼而来,老妇们捧着自家做的干粮,孩童们攥着用红纸写的 “忠勇” 二字,静静立在碑前。谢渊率副将、秦飞、陈忠等官员立于碑侧,亲手提起酒壶,将烈酒缓缓洒在碑前的雪地上,酒液渗入冻土,泛起细密的气泡。他声音哽咽,却字字清晰:“弟兄们,‘忠勇碑’立好了,你们的名字都刻在上面,风吹不散,雪盖不住,后世子孙都会记得,是你们用命守住了列祖陵寝、守住了大吴的根!某向你们保证,定会守住太庙,守住京师,早日击退胡贼,让你们在九泉之下也能安心!”

人群中,一名年过七旬的老妇颤巍巍走到碑前,抚摸着 “周平” 二字,泪水滴落在冰冷的碑石上:“儿啊,娘来看你了,你是大吴的忠勇,娘为你骄傲!多谢谢太保,谢谢你让娘知道,我儿没白死!” 话音未落,众家属纷纷跪地磕头,哭喊声与感谢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太庙上空。

远在德胜门的瓦剌营帐内,太师也先正摩挲着腰间的弯刀,听巴图禀报太庙近况:“谢渊已重修太庙防务,增设箭楼火炮,调五千京营卒守庙,还立了‘忠勇碑’,曝了孙安三人的首级…… 咱们的细作说,大吴百姓都去碑前祭拜,士气高得很。” 也先闻言,脸色凝重,猛地将弯刀拍在案上,沉声道:“谢渊此人,忠勇且有谋,那三百亲兵更是死战不退,再攻太庙不过是徒增伤亡!传令下去,撤回三千骑兵,只留万余人屯驻德胜门 —— 大吴有这样的君臣、这样的百姓,短期内绝不可再轻举妄动!”

巴图躬身领命,退出营帐时,瞥见也先望着太庙方向的眼神,那眼神中不再有往日的骄横,只剩深深的忌惮 —— 他知道,经此一役,大吴已非昔日可欺的弱国,而谢渊与那座刻满忠名的石碑,终将成为瓦剌南下之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片尾

太庙护驾战后一月,“忠勇碑” 前香火不断,百姓们自发前来祭拜,有的送花,有的送粮,有的甚至为碑描红,感谢战死的亲兵护庙保民。谢渊每月都会来碑前祭拜,每次都带着一壶酒,洒在碑前,与战死的弟兄 “说话”。

“太庙防务新规” 经谢渊、秦飞商议制定,明确 “太庙防务由京营总兵专管,工部修缮需在京营监督下进行,三日内完成;玄夜卫每月核查庙防,遇内奸迹象,可先捕后奏;刑部不得拖延通敌案审理,违者以‘纵奸’论罪”,此规后成为大吴太庙的固定制度,历代沿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副将的伤势渐愈,他仍每日率京营卒巡查太庙,亲自核验门闩、火炮,不敢有丝毫懈怠。谢渊也常来太庙,与副将商议防务,有时会站在 “忠勇碑” 前,看着碑文,对副将道:“这些弟兄,是大吴的脊梁,咱们得守住他们用命换来的太平。”

秦飞彻底清剿了石崇的余党,共抓获旧党成员三十余人,皆押入诏狱,镇刑司旧党彻底覆灭。萧桓下旨,将镇刑司并入玄夜卫,不再设专司,以防旧党复起。

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恢复正常,每当谢渊经过太庙,百姓们都会主动上前问好,有的送水,有的送干粮,有的甚至跪地磕头:“谢太保,您是大吴的救星啊!” 谢渊总是扶起百姓,笑着说:“某不是救星,救大吴的,是这些战死的弟兄,是同心的百姓。”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太庙遇袭,渊在安定门闻警,率师驰援,斩敌五百余,擒内奸三人,斩于庙前。奏请立‘忠勇碑’,恤死难亲兵,定‘太庙防务新规’。史臣曰:‘渊之护庙,非仅救急,更在定规安本 —— 立碑以慰忠魂,定规以防后患,此乃渊之智;斩奸以儆众,恤民以固心,此乃渊之仁。无渊,太庙危;无渊,大吴民心危。’”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六?京营副将传》载:“副将,失其名,德佑朝从三品京营副将,守太庙,遇瓦剌五千骑突袭,率三百亲兵死战,身被二创,斩敌五百余,终护庙安。帝擢正三品京营总兵,仍守太庙,赏银五百两。史臣曰:‘副将之勇,非独在战,更在受渊之托,守庙护祖,虽死战而不退,实乃忠勇之典范。其名虽失,其忠永存。’”

《玄夜卫档?太庙护驾录》补:“谢渊在太庙期间,每日必至‘忠勇碑’前,或立或跪,久之,亲兵们见他来,便会备好酒,说‘太保又来陪弟兄们了’。后渊率师复德胜门、西直门,每次战前,都会来碑前祭拜,曰‘弟兄们,某带你们的份,杀胡贼,复失地’,士卒们见之,士气大振,终破胡贼。”

《大吴史?礼制志?太庙》载:“德佑七年太庙护驾后,帝命在太庙主殿设‘护庙忠魂牌’,将三百战死亲兵名字刻于牌上,与列祖同受祭祀,谢渊亲撰祭文,曰‘忠魂护祖,血食千秋;大吴有此,永不颓亡’。此制后为大吴定制,凡护庙战死将士,皆入祀‘忠魂牌’。”

《大吴史?刑法志》载:“因太庙护驾案,谢渊奏请修订《大吴律》,新增‘通敌助敌攻太庙、皇陵者,凌迟处死,家属流放五千里’,帝准之。渊又奏‘官官相护者,与通敌同罪’,帝亦准,后此条成为大吴惩治奸佞的重要律法。”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