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30章 刃斩乱言安众志,剑驱游骑护民还

卷首语

《大吴史?纪事本末?德佑德胜门回防》载:“西直门陷后,瓦剌太师也先转攻德胜门。德胜门守将、太保谢渊(正一品,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率京营卒五千拒敌,然工部侍郎周瑞(正三品)旧部、营缮清吏司主事刘敬(正六品)匿‘箭楼木梁朽坏、城砖酥裂’之实,验收时伪报‘坚固可守’;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余党、郎中王述(正五品)私扣粮饷七千石,致士卒日食仅半瓢粟,饥疲难战。

瓦剌以红夷炮轰德胜门,朽梁崩坍,城垣裂隙,谢渊率卒死战,斩敌千余,然自身伤亡逾三分之二,仅余千五百残卒,且多带伤。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侦得:镇刑司旧吏张全(从六品)受石崇(从二品,镇刑司副提督)余党指使,在军中散布‘内城已破、帝已迁都’谣言,欲乱军心;刑部郎中李彬(正五品)收受张全贿银三十两,拖延审理‘张全通敌’案,致其漏网。

谢渊审时度势,知德胜门难守,为保皇城根基,遂率残兵护百姓退守皇城。史臣曰:‘渊之回防,非怯战,乃权宜之策 —— 弃一门以保全局,舍小利而固根本。残兵千五,却携百姓逾万,非独忠勇,更显仁心。然内奸未除、粮饷仍缺,皇城之危,犹未解也。’”

《玄夜卫档?德胜门回防录》补:“谢渊退守前,命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从三品)率三百残卒断后,阻瓦剌追击;亲率千二百卒护百姓撤离,途遇瓦剌游骑袭扰,又折损二百余卒。秦飞在撤退中擒获张全,审出其与李彬往来密信,为后续清奸埋下伏笔。皇城守将、都督同知岳谦(从二品)奉诏开安定门,迎谢渊残兵入城,方解一时之危。”

德胜门高战鼓喧,胡尘滚滚压城垣。吏匿城瑕欺壁垒,猾胥私饷饿军辕。炮裂梁崩城欲陷,刀寒血溅士犹拚。谢公审势思全局,暂弃坚关护帝阍。

残兵饥疲甲裳破,谣言惑众乱心端。奸徒通敌传虚语,贪僚纳贿纵邪奸。刃斩乱言安众志,剑驱游骑护民还。途间每见尸横野,泪洒征衣不忍观。

千五疲兵护万艰,皇城门外叩天颜。帝知守弃非私意,臣愿驱胡复故关。缇骑捕奸追罪证,良将屯营固帝山。至今德胜门前草,犹带当年血渍斑。

德胜门崩雪满川,残兵护民退城边。谢公沥血安群志,缇骑擒邪追罪愆。帝赐玄锋明恩重,民捐粟布意拳拳。胡贼虽狠终难犯,皇城永固万斯年。

战罢德胜雪漫漫,疲卒扶伤护庶安。匿弊欺君吏当诛,私粮害军胥必残。谣言乱阵凭刃止,游骑窥途仗剑拦。幸得皇城今暂固,犹期来日复城关。

墓上松风如战鼓,碑前霜月照忠肝。从来守土非孤力,民与君臣共此艰。

德胜门的城楼上,寒风卷着雪粒子,砸在谢渊的玄铁铠甲上,发出 “簌簌” 的声响。他扶着垛口,望着远处瓦剌营帐的方向 —— 那里的篝火连成一片,像鬼火般在夜色中闪烁,隐约能听到胡骑的嘶鸣,透着令人心悸的杀气。

“太保,这是今日的城防巡查记录,您看看。” 兵部侍郎杨武(正三品)捧着一本册子,手指冻得发紫,声音带着颤抖。谢渊接过,借着城楼的烛火翻看,册子里 “箭楼木梁完好、城砖坚固” 的字样刺眼 —— 可他昨日亲自去西北角楼查验时,分明看到梁身有虫蛀的孔洞,指腹探入虫蛀孔洞,木屑簌簌沾于指端;城砖也多有酥裂,用脚一踹竟掉了一角,露出里面未烧透的陶土。

“杨侍郎,” 谢渊的声音低沉如寒铁,“某昨日亲至西北角楼,见木梁朽坏如腐棉、城砖酥裂似散沙,为何记录上写‘完好’?刘敬(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正六品)何在?让他来见某!” 杨武面露难色,袖手微微发颤:“太保,刘敬说…… 说那是‘雨雪侵蚀的临时痕迹’,不算朽坏,还拿了周瑞侍郎的手谕,言‘验收已毕,再查即扰工部公务’。”

“周瑞的手谕?” 谢渊猛地将册子摔在雪地上,积雪溅起沾湿书页,“周瑞已革职下狱,其手谕形同废纸!刘敬这是借旧党余威,匿城防之弊,欲以士卒之命填此危楼!” 他转身看向城楼下的士卒,目光扫过一张张蜡黄的脸 —— 有的靠在垛口旁,双手捂着肚子,喉头不时滚动,显然是饿极了;有的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旧衣,在寒风中缩成一团,牙齿打颤;一个十七岁的新兵,怀里揣着半块冻硬的窝头,偷偷啃了一口,见谢渊看来,慌忙将窝头藏进衣襟,眼神里满是惶恐。

谢渊放缓语气,走到那名新兵面前,蹲下身。新兵紧张得想要站起,却被谢渊按住肩膀。“饿了吧?” 谢渊从怀中掏出一块油纸包着的干饼 —— 这是他今日的口粮,油纸已被体温焐软,“拿着,吃了才有力气守城门。” 新兵怔怔地接过饼,眼泪突然滚落,砸在雪地上,瞬间融成小坑:“太保…… 俺们不饿,俺们能守住德胜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摸了摸新兵的头,指尖触到他冻得冰凉的耳朵,心里一阵发酸。他站起身,对杨武道:“你即刻去工部,传某口谕:命张毅尚书(正二品)半个时辰内派匠人携木料、新砖来德胜门,修缮木梁、更换城砖,迟则以‘延误城防’论罪,匠人、督工官一并查办!” 杨武躬身领命,刚要转身,又被谢渊叫住:“若工部推诿,便说某亲赴太庙请旨,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杨武离去未久,户部侍郎陈忠(正三品)跌撞跑来,官袍下摆沾满雪泥,脸色比雪还白:“太保,祸事!王述(户部郎中,正五品)扣了德胜门粮饷七千石,称‘通州仓粮受潮需核验’,可某派去的人回禀,仓中粮谷满囤,只是王述私售给粮商,得银三百两入了私囊!某欲拿人,他却躲进刑部李彬郎中(正五品)府中,李彬竟说‘无诏捕官,乃违律之举’,还命人拦阻!”

谢渊攥紧拳头,指节泛白如霜,喉间一阵发紧 —— 内奸未除,旧党盘根,城防是朽木,粮饷被私吞,这德胜门,分明是座架在火上的危楼!他走到城楼最高处,望着漫天飞雪,心里翻涌着焦虑与愤怒:若匠人不至,粮饷不到,瓦剌骤至,这五千士卒、数万百姓,该如何自处?

辰时三刻,瓦剌的号角声刺破雪幕,凄厉如鬼哭。谢渊猛地抬头,只见万余瓦剌骑兵簇拥着十二门红夷炮,踏雪而来,马蹄踏在冻硬的官道上,震得城垣微微发颤,扬起的雪雾遮天蔽日,竟似一条白色巨蟒,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德胜门。

“滚石、热油备妥!火炮架起!” 谢渊的嘶吼穿透风雪,士卒们闻声而动,有的扛着百斤滚石堆在垛口,有的将滚烫的热油倒进铁桶,蒸汽混着雪雾,模糊了视线。可当士卒们去搬火炮时,却传来惊呼声 —— 三门火炮的炮轮断裂,两门炮膛有裂纹,皆是之前试炮时震损,工部迟迟未修,如今能用的,只剩五门。

“太保,能用的火炮只有五门!” 负责火炮的校尉跪在雪地里,声音带着哭腔。谢渊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只剩决绝:“五门便五门!对准胡贼炮阵,先挫其锐气!”

瓦剌的红夷炮率先开火,“轰 —— 轰 ——” 的巨响震得城楼木柱嗡嗡作响。第一发炮弹落在西北角楼,酥裂的城砖瞬间崩碎,雪沫与碎石如暴雨般砸落;第二发炮弹击中木梁,虫蛀的梁身 “咔嚓” 一声断成两截;第三发炮弹正中梁身朽坏处 ——“轰隆” 一声,半个箭楼轰然倒塌,烟尘中传来五十名守楼士卒的惨叫声。谢渊亲眼看见那名偷吃窝头的新兵,被一根断梁砸中,小小的身躯被埋在瓦砾下,一只手从瓦砾中伸出,紧紧攥着那半块未吃完的干饼。

“不!” 谢渊目眦欲裂,一口鲜血涌上喉头,他强忍着咽下,血味在齿间弥漫。瓦剌的箭雨接踵而至,冲去救援的三名士卒瞬间被射成刺猬,尸体倒在雪地里,很快被鲜血染红。

“弟兄们!内城已破,陛下迁都了!谢太保要弃城逃跑了!” 突然,军中传来刺耳的喊声,一个穿着镇刑司官服的人站在雪地里,挥着手臂高喊 —— 正是镇刑司旧吏张全(从六品)。士卒们闻言,动作顿时停滞,有的放下手中的刀,眼神里满是恐惧;有的互相张望,议论声渐起,军心瞬间动摇。

“张全!你这通敌奸贼!” 谢渊拔剑冲过去,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足印。张全见谢渊扑来,却不躲闪,反而笑得嚣张:“谢渊,你敢杀我?李彬郎中收了我的银子,定会保我!再说,内城已破,你守着这破城,不过是让弟兄们白白送死!”

谢渊挥剑斩断张全的右臂,鲜血喷溅在雪地上,染红一片。张全惨叫着倒在地上,却仍嘶吼:“弟兄们快跑啊!瓦剌要屠城了!” 谢渊一脚踩在张全胸口,剑身抵住他的咽喉,声音冰冷如铁:“谁再敢散布谣言,谁再提‘投降’二字,便是此下场!” 他转向士卒们,左臂箭伤裂痛如灼,却强撑着挺直脊背,“内城未破,陛下未迁!某在此立誓,与德胜门共存亡,若弃城,甘受军法!”

士卒们看着谢渊染血的铠甲、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地上惨叫的张全,心里的恐惧渐渐被愤怒取代。一个断了左臂的老卒,用右手举起刀,高喊:“愿随太保死战!” 众士卒齐声响应,喊声震得雪沫从城楼上簌簌落下。

可瓦剌的进攻愈发猛烈,火炮不断轰向城垣,缺口越来越大,瓦剌兵像潮水般往缺口冲。谢渊带着士卒死守缺口,环首刀砍倒三名瓦剌兵,却被一支寒铁箭射中左臂,箭镞穿透铠甲,鲜血瞬间浸透护臂。他拔箭掷回,射中一名瓦剌兵的咽喉,却因失血过多,眼前阵阵发黑。

“太保!匠人来了!粮饷也到了!” 杨武的喊声传来。谢渊勉强睁眼,只见五名工部匠人扛着木料跑来,陈忠则带着几名吏员捧着粮袋,身后跟着秦飞和玄夜卫卒,押着被绑的王述。可还未等匠人动手修缮,瓦剌的一发炮弹落在他们附近,炸起的碎石划伤陈忠的脸,一袋粮食被炸破,米粒撒在雪地上,混着鲜血,触目惊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秦飞将王述推到谢渊面前,急声道:“太保,张全招了,李彬收他三十两银子,拖延审案,还与石崇余党有往来!某已派人去抓李彬,可他跑了!” 谢渊看着眼前的惨状 —— 城垣将塌,士卒伤亡过半,粮饷仅够半日,心里清楚:德胜门,守不住了。可他不能让士卒白白牺牲,更不能让瓦剌顺着德胜门攻进皇城。“秦飞,你率玄夜卫追李彬;陈忠,你组织百姓撤离;杨武,传李默副总兵,率三百残卒断后!” 谢渊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某亲率残兵护百姓退往皇城,绝不能让胡贼伤了百姓!”

谢渊站在德胜门楼下,看着聚拢来的百姓 —— 老弱妇孺居多,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扶着老人,有的手里攥着破旧的包袱,眼神里满是惶恐。雪落在他们冻得发紫的脸上,却没人敢擦,只是紧紧盯着谢渊,像盯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乡亲们,” 谢渊的声音虽弱,却穿透风雪,“德胜门难守,某带大家退往皇城,那里有京营守护,安全无虞。途中若遇胡贼,某与士卒们定会护着你们,只求大家莫慌,有序撤离。”

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妇,拄着拐杖走到谢渊面前,从怀里掏出一块皱巴巴的面饼,递给他:“太保,俺们没啥能帮的,这饼您拿着,垫垫肚子。” 老妇的手冻得开裂,渗着血丝,谢渊接过饼,心里一阵滚烫 —— 百姓们自己都食不果腹,却仍想着他这个将领。“老夫人,您留着自己吃,某不饿。” 谢渊将饼还给老妇,又对众人道,“老弱妇孺走前队,由十名士卒护送;青壮年百姓走中队,帮忙搬运粮饷和伤卒;某带剩余士卒走后队,防备胡贼追击!”

撤退的队伍刚出德胜门,身后就传来喊杀声 —— 李默带着三百残卒与瓦剌兵厮杀起来。谢渊回头,只见李默左臂中箭,却仍挥刀砍向瓦剌兵,他的亲兵们个个带伤,却无一人后退。“李将军!” 谢渊想转身支援,却被杨武死死拉住:“太保,不能回!李将军是为了让咱们安全撤离,您若回去,他的牺牲就白费了!”

谢渊看着远处雪地里的厮杀,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混着脸上的雪水,冰凉刺骨。他咬着牙,下令:“加快速度!别让李将军白死!”

队伍行至半途,路边树林里突然冲出数十名瓦剌游骑,弯刀在雪光中闪着冷光,直扑百姓队伍。“护着百姓!” 谢渊嘶吼着,带着士卒迎上去。士卒们虽饥疲交加,却个个奋勇,有的用刀砍,有的用矛刺,有的甚至用身体挡住瓦剌兵的刀,护住身后的百姓。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被马撞倒,孩子掉在雪地里,哇哇大哭。谢渊飞身冲过去,砍倒那名瓦剌兵,抱起孩子,递给妇人,又将自己的铠甲解下来,裹在孩子身上:“快跟上队伍,别回头!” 妇人跪在雪地里磕头,谢渊却已转身,迎向另一名瓦剌兵。

瓦剌游骑越来越多,士卒们渐渐体力不支。一个名叫赵二的士卒,腹部中箭,却仍抱着瓦剌兵的腿,喊道:“太保,快带百姓走!” 瓦剌兵的刀砍在他背上,赵二喷出一口鲜血,却仍死死抱着,直到气绝。谢渊看着赵二的尸体,心里像被刀割 —— 这些士卒,有的才十七八岁,有的家里还有老母亲,却为了护百姓,长眠在这片雪地里。

“太保,前面有座小桥!拆了桥,就能阻住胡贼!” 一个青壮年百姓高喊。谢渊眼前一亮,立刻下令:“青壮年百姓与士卒拆桥,老弱先过!” 众人齐心协力,有的用锄头挖桥基,有的用石头砸桥板,雪地里满是 “咚咚” 的敲击声,混着百姓的呼喊与士卒的喘息。

瓦剌游骑追到河边时,桥已拆了大半,只能在对岸怒骂,却无法过河。谢渊看着对岸的瓦剌兵,松了口气,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咳得胸口发疼,用手帕捂住嘴,帕子上瞬间染了点点猩红 —— 左臂的箭伤引发了旧疾,每动一下,都似有刀子在刮肺。

“太保,您伤重,先歇会儿!” 陈忠扶住谢渊,声音里满是担忧。谢渊摆摆手,推开陈忠的手:“百姓还没安全,某不能歇。” 他抬头望去,百姓们正陆续过桥,老妇牵着孩子,青壮年扛着粮袋,虽步履蹒跚,却无一人掉队。雪落在他们身上,像给每个人都披了件白衣,却遮不住他们眼里的坚定 —— 只要能到皇城,只要能活下去,再苦再累都值得。

暮色四合时,谢渊率残兵与百姓终于抵达皇城安定门。守将、都督同知岳谦(从二品)早已率京营卒等候,见谢渊一行人到来,立刻下令:“开城门!迎太保与百姓入城!”

厚重的城门缓缓开启,谢渊带着残兵和百姓走进皇城。他站在城门内,清点人数 —— 五千京营卒,如今只剩千二百余人,个个带伤,有的断了臂,有的瘸了腿,铠甲上满是血污与雪痕;百姓倒是多安全,只有三十余人在途中被瓦剌游骑所伤,由士卒搀扶着,脸色苍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太保,您受苦了!” 岳谦走上前,看着谢渊染血的铠甲、苍白的脸,眼眶泛红。谢渊摇摇头,声音沙哑:“某未能守住德胜门,还折损了三千多弟兄,某有罪。” 岳谦却按住他的肩膀,语气郑重:“太保何罪之有?德胜门之陷,是内奸作祟,非您之过!陛下已在太庙等候,让某转告您,切勿自责。”

谢渊点点头,命人将百姓交由岳谦安排的京营卒送往临时安置点,受伤的士卒则送往太医院;自己则带着杨武、秦飞、陈忠,往太庙走去。一路上,他看着皇城的宫墙,心里满是愧疚 —— 身为总领京师防务的太保,却连失西直门、德胜门,若不是及时撤退,后果不堪设想。

太庙临时理政之所,萧桓正坐在案前,手里握着一份军报,见谢渊进来,立刻起身迎上:“太保,你可算回来了!百姓和士卒都还好吗?” 谢渊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雪水从官袍上滴落,浸湿了青砖:“陛下,臣未能守住德胜门,折损三千八百余卒,臣有罪,请陛下降罪!”

萧桓赶紧扶起谢渊,手指触到他冰冷的铠甲,心里一阵发酸:“太保无罪!是朕用人不察,让内奸钻了空子!你能带着千二百残卒和万余百姓安全退回皇城,已是大功!” 他转身从案上拿起一把玄铁剑 —— 剑鞘上刻着 “守土” 二字,正是神武帝萧武的遗剑,“此剑赐你,今后凡内奸、旧党,无论官职高低,你皆可先斩后奏,无需请旨!”

谢渊接过剑,剑身在烛火下闪着冷光,他躬身道:“臣谢陛下恩典!臣定清除内奸,重整防务,夺回德胜门,为死去的弟兄和百姓报仇!”

萧桓点头,对众人道:“秦飞,你继续追捕李彬与张全余党,务必一网打尽;陈忠,清查户部旧吏,凡私扣粮饷者,即刻拿办;杨武,协助太保整编残兵,补充军备;岳谦,与太保共掌皇城防务,加固城防,绝不让瓦剌再前进一步!”

接下来的几日,谢渊与岳谦日夜操劳,加固皇城防务 —— 在皇城周边挖深三尺的壕沟,埋上尖木;城墙上增设箭楼五座,调运新铸火炮十五门、弓箭万余支;将千二百残卒整编为 “御林军”,分为三班,日夜巡逻,确保皇城安全。

秦飞则加大追捕力度,在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从三品)的协助下,于城郊破庙抓获李彬,从其身上搜出与石崇余党往来的密信。萧桓下旨,将李彬、张全、王述等内奸斩于皇城门外,曝尸三日,以告慰德胜门死难者。

陈忠清查户部,发现五名郎中私扣粮饷,按谢渊之意,将五人革职下狱,追回粮饷万余石,确保皇城粮饷充足。百姓们也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砖运石,有的缝补铠甲,有的送水送粮,皇城虽仍有战争阴影,却处处透着同心协力的暖意。

瓦剌太师也先占据德胜门后,本想攻皇城,却见皇城防务加固、大吴军民同心,又闻内奸被斩,知道再攻无益,只能按兵不动。他看着皇城方向的 “守京师” 木牌,沉默良久,对副将道:“大吴有谢渊这样的忠臣,有这样的百姓,短期内难破京师矣。”

片尾

谢渊率残兵退守皇城后,萧桓下旨追赠德胜门死难士卒为正九品武官,家属免徭役五年;死难百姓追赠 “义士”,葬于皇城旁 “忠民墓”,由礼部春秋祭祀。谢渊亲自为墓撰写墓志铭,刻于碑上:“忠勇之士,以血护民;义民之节,以死守土。虽微躯赴难,却可昭日月。”

谢渊与岳谦加固的皇城防务,后续成功抵御瓦剌三次进攻,瓦剌每次死伤逾千,终不敢再犯。秦飞彻底清剿李彬、张全余党,抓获内奸五十余人,皆按律论处,朝廷内部渐趋清明。陈忠改革户部粮饷制度,设 “粮饷督查司”,由玄夜卫协助监督,杜绝私扣粮饷之弊;工部尚书张毅也加强城防修缮与军器制造管理,凡验收不合格者,匠人与官员一并治罪。

百姓们得知内奸伏法、皇城安定,自发聚集在太庙前,焚香祈福,高喊 “陛下万岁,大吴万岁”。谢渊站在太庙台阶上,看着雪中跪拜的百姓,心里满是欣慰 —— 德胜门的撤退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更好的反击。只要君臣同心、军民协力,定能击退瓦剌,夺回失地,还京师太平。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渊守德胜门,内奸匿防、粮饷被吞,瓦剌强攻,城将陷。渊率千二百残卒护万余百姓退皇城,途遇胡骑,卒亡二百余,民伤三十余,终得入城。帝赞曰:‘渊之退,非怯也,乃保民保社稷;渊之忠,非独战也,乃护民护江山。无渊,皇城危,百姓危。’”

《大吴史?奸臣传?李彬传》载:“李彬,刑部郎中,正五品,贪赃纵奸。受张全贿银三十两,拖其通敌案,致谣言乱军;私藏与石崇余党密信,庇奸害国。后被秦飞擒,罪证确凿,斩于皇城门外,曝尸三日,家产抄没充军饷。史臣曰:‘彬掌刑却乱法,纵奸害民,其死不足以谢德胜门亡魂。’”

《玄夜卫档?德胜门回防录》补:“谢渊退皇城后,所率残卒整编为‘御林军’,渊亲领之,守皇城。神武帝遗剑,渊每日佩之,曰‘见剑如见先帝,不敢忘守土护民之责’。后渊夺德胜门,将剑供奉于城楼,题‘护民’二字,令后世守将铭记。”

《大吴史?食货志》载:“德胜门回防后,百姓捐粮五千余石、布千匹,陈忠造‘护城簿’记之,帝赐捐物者‘忠民’牌,免徭役一年。此簿后为大吴危难募资范例,历代沿用。”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