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76章 莫让忠魂埋雪野,且凭铁案祭英灵

卷首语

《大吴史?兵志》载:“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初三,瓦剌三万骑合围宣府卫,守将陈烈率部死守七日。时城中粮尽,军卒煮弓弦、嚼马革充饥,而户部应拨冬粮迟滞未到,粮监王承业(镇刑司旧吏,李谟党羽)私扣粮船于居庸关,致城破。烈亲执矛战死南门,尸身被瓦剌悬于城楼三日,玄夜卫百户李焕率死士突袭,于十一月初七抢回残躯,初十抵神京。”

《玄夜卫档?殉国录》补:“烈尸身寻获时,左臂缺失,胸骨被马蹄踏碎,唯右手仍握半截矛杆,矛尖嵌瓦剌将领甲片;怀中藏血书,纸页为城砖碎屑所刮,字迹残缺,可辨‘粮绝’‘内奸’‘守土’三字眼。玄夜卫勘验粮监王承业账册,发现德佑十四年十月宣府卫冬粮‘四万石’注‘漕运延误’,实则经王承业转手,将粮售予胡商,得银二万两,分润户部侍郎张建(张敬之胞弟)及理刑院主事刘珂,此节入《宣府卫失守案勘卷》,存诏狱署东库第十九柜。”

残城血浸宣府月,殉将尸寒赴帝京。

矛折犹衔胡甲片,血书半染土尘腥。

粮官私售军粮去,廷吏空谈守御轻。

莫让忠魂埋雪野,且凭铁案祭英灵。

宣府城头雪作堆,将军战死血成灰。

矛尖犹带胡尘色,血书还留守土哀。

贪官伏法民心快,忠魂归祠国祚培。

莫忘当年城破日,寒风犹唤守关来。

十一月初三的雪,把宣府卫的城楼染成了霜白。陈烈靠在南门的城砖上,城砖缝里的冰碴硌得他后背生疼,喉间涌着温热的血沫,却仍把矛杆握得死紧 —— 那杆矛跟着他守了五年大同卫,矛尾的红缨早被风沙褪成了淡粉,此刻沾着雪粒,像缀了串碎玉。城楼下的瓦剌骑兵还在叫阵,马蹄踏碎积雪的声响 “咯吱” 作响,混着城内侧身军卒的咳嗽声,像一把钝刀,在他紧绷的神经上反复拉锯。

“将军,” 亲兵小周捧着半块马革跑过来,声音抖得像风中的枯草,马革上还沾着未融的雪,冻得硬邦邦的,“最后一点能嚼的... 都在这了。” 陈烈接过马革,咬下一小块,粗糙的纤维刮得喉咙生疼,咽下时像吞了把碎瓷 —— 这已经是守城的第七天,户部上个月就传信说 “冬粮十月底必到”,可如今别说粮车,连个送信的驿卒都没见着。他想起十月廿八给神京递的急报,字是用指血写的,就怕驿卒延误,里面反复强调 “城中存粮不足三日,乞速拨粮救急”,可等来的只有玄夜卫百户李焕的密信,说 “粮监王承业称居庸关漕船遇冻,粮石滞于途中”。

“冻?” 陈烈突然低笑,笑声里裹着血沫,溅在胸前的护心镜上,“居庸关十月底哪来的冻?往年十二月才结薄冰!王承业那厮,是把粮卖给胡商了吧!” 他猛地直起身,甲叶 “当啷” 响了一声,目光扫向城楼下 —— 瓦剌阵中,有个穿大吴青缎官服的人正指着城楼比划,那身形、那腰间挂的铜符,他认得,是王承业的亲信李三。瞬间,所有的疑惑都碎成了冰碴:粮不是滞了,是被私卖了;王承业也不是延误,是通了瓦剌,要借外敌的马蹄,踏碎这宣府卫的城。

小周突然指着远处的尘烟:“将军!瓦剌的攻城车动了!” 陈烈握紧矛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甲叶震颤着发出细碎的响:“传我将令!弟兄们,就算嚼雪、就算拼到最后一口气,也要守住这城 —— 咱们身后,是神京的父老,是大吴的土地!”

玄夜卫百户李焕率死士摸到宣府卫城楼时,陈烈的尸身已在寒风中悬了三日。雪落在尸身的甲胄上,积了薄薄一层,像给这位守将盖了层素白的纱,连矛尖上的瓦剌甲片都蒙了霜。李焕咬着牙,牙槽里渗出血味,看着瓦剌兵在城楼下列队巡逻,手里的刀鞘攥得发烫 —— 三日前他在大同卫接到周显的密令,绢帛上的字还带着墨香:“不惜一切代价,抢回陈将军的尸身,勿让忠魂受辱。” 可宣府卫被瓦剌围得水泄不通,城根下全是马蹄印和箭簇,他只能趴在雪地里等,等瓦剌放松戒备的间隙。

“百户,” 死士张五从雪堆里钻出来,声音压得像雪粒落地,“探得瓦剌今晚要庆功,守城楼的兵会减一半,还会喝烈酒暖身。” 李焕点头,目光落在陈烈的右手 —— 那只手还保持着握矛的姿势,指骨因为僵硬而微微弯曲,像在隔着风雪示意他们:快些,再快些。深夜三更,雪下得更紧了,鹅毛大的雪片糊住了视线,李焕率八名死士从城根的排水道钻进去,水道里结着薄冰,靴底沾着结冰的血痂,每走一步都在滑,都在发出 “咯吱” 的响,像在叩问这冰冷的城。

城楼的守军果然在喝酒,浓烈的马奶酒气混着羊肉味飘过来,还夹着瓦剌语的笑骂。李焕突然拔刀,刀光在雪夜里亮得刺眼,两个瓦剌兵还没反应过来,喉咙就被划开,血喷在雪地上,瞬间融成暗红的坑。他冲到尸身旁,手指抖着解开悬尸的铁链,铁链冻得硌手,刚把陈烈的尸身抱在怀里,就听见楼下传来急促的呐喊 —— 瓦剌兵发现了。“走!” 李焕背起尸身,尸身的甲胄还带着余寒,他用自己的披风裹紧,张五等人举刀断后,刀光剑影里,雪地上溅满了血,像开了片暗红的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逃出宣府卫三十里,在一处破庙里躲雪时,李焕才发现,陈烈的怀中硬硬的 —— 是块染血的麻纸。他借着雪光展开,纸页被城砖刮得边缘起毛,“粮绝”“内奸”“守土” 三个词刺得眼睛生疼,墨迹里还混着血丝,想来是陈烈临死前,用最后一丝力气写的。李焕把纸小心翼翼地折好,塞进贴肉的衣襟,对着尸身低声道:“陈将军,咱们回家,回神京。您放心,那些贪粮的、通敌的,末将定让他们给您偿命!”

十一月初十的清晨,神京的朱雀大街上飘着薄雪,百姓们自发跪在道旁,手里捧着未燃尽的松明,松脂的香气混着雪味,飘得满街都是。当李焕背着陈烈的尸身,在玄夜卫卒的护送下走过时,原本压抑的哭声瞬间淹没了街道,有老人拄着拐杖起身,对着尸身躬身,拐杖 “当啷” 掉在地上也浑然不觉。

王三站在人群里,看着那具残破的甲胄 —— 那是永熙帝十二年的制式甲,甲肩上还留着狼山之战的箭痕,当年陈烈就是穿着这身甲,把他从瓦剌兵的刀下拽出来。“陈将军...” 王三的喉咙发紧,像塞了团雪,想起狼山的焦土,陈烈蹲在田埂上,把半块还带着体温的窝头塞给他,说 “王三,活下去,等咱们打赢了,就吃新麦做的馍”。可如今,新麦没等到,给他们机会活下去的人,却永远留在了宣府卫的雪地里。

玄夜卫卒把尸身抬进临时搭建的灵棚时,王三跟着进去,看见陈烈的右手还保持着握矛的姿势,指骨因为僵硬而微微变形,矛尖上的瓦剌甲片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像还在记着那场血战。周显从外面进来,脸色凝重得像结了冰,他刚用银针勘验过尸身,左臂缺失处的伤口齐整,是被弯刀斩下的,不是箭伤,说明陈烈是在近战中拼到最后;胸骨的碎裂痕迹是马蹄印,瓦剌是故意让战马踏碎他的胸,想羞辱这位不肯投降的守将。

“王三,” 周显的声音很沉,压过了灵棚外的哭声,“你跟陈将军在狼山并肩过,可知他有没有留下亲信?我要查王承业私扣军粮的事,得找个知情人。” 王三抹了把眼泪,声音还带着颤:“有,陈将军的亲兵小周,宣府卫破城时,他跟着三个弟兄从排水道逃出来了,现在在城外的土地庙,身上还有伤。” 周显立刻转身,对身后的玄夜卫卒道:“备两匹快马,去接小周 —— 王承业那厮,藏不了多久。”

御书房的烛火跳动着,在萧桓的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他手里捏着陈烈的血书,指尖反复摩挲着 “内奸” 二字,纸页上的血已经发黑,却仍像带着温度,烫得他手心发疼。陈烈是永熙帝时期的老将,从狼山之战到大同卫戍边,十年间没回过一次神京,去年萧桓去大同卫巡查,陈烈还站在城楼上对他说 “臣要守到胡虏不敢南下牧马,守到边民能安心种庄稼”,可如今,这位老将的尸身,却只能用一块玄夜卫的黑披风裹着,运回神京。

“陛下,” 内阁首辅李东阳躬身进殿,手里捧着户部的奏疏,绢封上还印着 “户部急递” 的火漆,“张建侍郎刚递来的,说宣府卫的粮船‘确因居庸关骤冻延误’,还说陈烈‘治军不严,城中存粮本可支撑十日,却因军卒私藏而耗尽’,才致城破,恳请陛下‘勿追罪粮监王承业’。”

萧桓猛地抬头,目光像冰锥一样刺向李东阳:“冻延误?李首辅,你现在就去玄夜卫的文勘房,看看他们存档的居庸关十月气象记录 —— 十月底最高温五度,最低温零下一度,漕船用的是松木船身,怎么冻?张建这是在骗朕,是在替王承业遮掩!”

李东阳的额头渗出汗,顺着鬓角往下流,他知道张建是张敬之的胞弟,也知道王承业是镇刑司旧吏,可户部的奏疏摆在这里,他若反驳,就是 “与户部交恶”,日后朝政难办。正犹豫着要不要开口,周显带着小周进殿,小周 “扑通” 跪在金砖上,膝盖撞得砖面发响,泪水混着脸上的泥土流下来,在地上砸出小坑:“陛下!陈将军不是治军不严!是粮真的没了!王承业把冬粮卖了!城破那天,将军还拉着我说‘小周,活下去,去神京告诉陛下,是臣没守住粮,没守住弟兄们’!”

萧桓看着小周身上的伤 —— 左臂缠着破布,渗出血迹,脸上还有刀疤,那是守城时留下的。他想起陈烈的血书,想起玄夜卫密报里 “王承业与胡商往来密切” 的记载,突然把案上的奏疏扔在地上,绢纸散开,落在金砖上像片枯叶:“张建!王承业!朕倒要看看,你们能藏到什么时候!”

户部侍郎张建坐在值房里,手里捏着个青瓷茶杯,指节泛白,连杯沿都被攥得变了形。他刚接到王承业的密信,是通过管家偷偷递进来的,信上的字歪歪扭扭:“小周逃了,恐招出私卖军粮事,速想对策。” 吓得他手忙脚乱,立刻让粮科主事补了 “漕船冻阻” 的批注,又写了奏疏把责任推给陈烈 “守城不力”,可心里还是慌,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侍郎,” 书吏推门进来,声音发颤,手里的托盘都在晃,“玄夜卫周指挥使在门外,说要查宣府卫德佑十四年十月的粮运账册,还带了诏狱署的勘合。” 张建的手一抖,茶水洒在天青色的锦袍上,晕开一片黑,他强装镇定,用帕子擦了擦,声音却带着颤:“让... 让他进来,粮册都在东柜,查就查,咱们户部没做亏心事。”

周显走进来,黑色的袍角扫过地砖,带起一阵冷意,他没坐,直接走到东柜前:“张侍郎,把宣府卫十月的漕粮转运账册给我,要原始册,不是补抄的。” 张建让人把账册搬出来,厚厚的一摞,纸页都泛黄了。周显翻到 “十月廿五漕粮起运” 那一页,目光停在 “冻阻居庸关” 的批注上 —— 墨色比其他字迹浅,笔锋也软,明显是后补的,还能看见纸页上淡淡的擦痕,是原来的字迹没擦干净。

“张侍郎,” 周显的声音冷得像冰,把账册拍在桌上,“这批注,是谁让补的?” 张建强笑道:“是... 是粮科主事见原册没写延误原因,怕日后查起来麻烦,就补了,怎么了?” 周显突然从袖中掏出一卷纸,是玄夜卫的勘验报告,还有粮科主事的供词,“粮科主事今早巳时在诏狱署招了,这批注是你昨日让他补的,还许了他‘升一级’的好处!王承业私卖军粮得银二万两,你分了八千两,藏在你江南苏州府的私宅地窖里,玄夜卫的人已经去查了 —— 张侍郎,你还要狡辩吗?”

张建的脸瞬间惨白,像被雪糊了一层,瘫坐在楠木椅上,后背的冷汗瞬间浸透了锦袍,连话都说不完整:“不... 不是我... 是王承业逼我的... 他说我若不帮他遮掩,就把我当年帮张敬之私分漕粮的事捅出去...”

谢渊赶到户部时,张建正被玄夜卫卒押着往外走,双手反绑在身后,锦袍上还沾着茶水的污渍,往日的体面全没了。谢渊看着他垂头丧气的样子,想起灵棚里陈烈的尸身,想起小周说的 “最后几天弟兄们煮弓弦吃”,怒火像烧起来的干草,突然上前一步,攥住张建的衣领,甲叶 “当啷” 响得厉害:“张建!你知道宣府卫的弟兄们最后三天吃的是什么吗?是煮软的马革!是拆了弓弦煮的汤!你拿着他们的救命粮换的银子,花的时候就不觉得烧心吗?”

张建的脸从惨白涨成猪肝色,嘴唇哆嗦着,却还想狡辩:“谢侍郎... 我也是被蒙蔽的... 王承业说... 说卖粮是为了给边军买冬衣... 我... 我没通敌...” 谢渊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玄夜卫在王承业私宅查获的密信,信纸是西域的胡麻纸,上面的字是王承业的笔迹:“卖粮银分润张建八千两、刘珂五千两,余银购马送瓦剌左贤王,约下月共攻居庸关。”

谢渊把信摔在张建脸上,纸页刮得他脸颊生疼:“买冬衣?这信里写的是‘购马送瓦剌’!张建,你这不是贪腐,是通敌!是叛国!你对得起陈将军,对得起那些死在宣府卫的弟兄吗?” 周围的户部官员都围了过来,有人小声议论:“难怪张侍郎上个月让管家往苏州运了三箱银子,原来都是赃款!”“他哥张敬之贪粮,他也贪,真是一家子蛀虫!”

张建听见议论,头垂得更低,泪水混着鼻涕流下来,滴在地上:“臣... 臣认罪... 求陛下饶命... 臣愿把所有家产都捐出来,充作边军军饷...” 谢渊松开手,看着玄夜卫卒把张建押走,心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发疼 —— 若不是这些贪官,陈烈不会死,宣府卫不会破,那些守城的弟兄,也不会落得 “嚼马革充饥” 的下场。他转身往御书房去,得请萧桓下旨,彻查所有与王承业、张建有关的人,不能让忠魂白白牺牲。

王承业在居庸关的私宅里,正慌慌张张地收拾行李。他知道张建被抓,玄夜卫迟早会查到他头上,所以连夜把私藏的银子装进木箱,还找了套胡人的衣服,想混出居庸关,逃去瓦剌的地盘 —— 左贤王还欠他个人情,说不定能保他一命。可刚把木箱搬上马车,就看见玄夜卫卒从四面八方围过来,李焕手里的刀闪着冷光,像要把他冻住。

“王承业,” 李焕的声音很沉,带着杀气,“你私卖军粮,通敌叛国,害死陈烈将军,还想逃去瓦剌?” 王承业突然从怀里掏出匕首,对着自己的脖子,手却在抖,匕首的尖都在晃:“别过来!你们再过来,我就死!我死了,你们就查不到李谟旧部的事了!” 李焕冷笑一声,抬手一挥,身后的玄夜卫卒甩出铁链,“哗啦” 一声缠住王承业的手腕,匕首 “当啷” 掉在地上,溅起几点雪。

被押回神京的路上,王承业一直试图辩解,声音嘶哑得像破锣:“我卖粮是为了筹钱... 是为了给边军买武器... 陈烈他自己没本事,守不住城,跟我没关系!” 可没人听他的 —— 玄夜卫已经在他的私宅里搜出了瓦剌银币,还有他与左贤王的密信,信中写 “宣府卫粮绝,可趁机攻城,我为内应”,证据确凿,容不得他狡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到了诏狱署,周显亲自提审。烛火跳动着,映得王承业的脸没有一丝血色,下巴上的胡茬都白了。“王承业,” 周显把陈烈的血书放在他面前,纸页上的血痕还清晰,“陈将军临死前,还在写‘内奸’,你对得起他吗?对得起那些跟着你吃粮、却因为没粮战死的弟兄吗?” 王承业看着血书,突然哭了,眼泪鼻涕混在一起:“我... 我对不起他们... 是李谟的旧部逼我的... 他们说,若我不卖粮,就杀了我的老娘... 我也是没办法...”

十一月十五的廷议,太和殿里弥漫着压抑的气氛,连烛火都烧得没了精神。陈烈的尸身就停在殿外的丹墀下,盖着玄夜卫的黑色披风,披风上绣的 “吴” 字在晨光下格外醒目,像在盯着殿内的人。萧桓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的张建、王承业,还有理刑院主事刘珂 —— 刘珂是张建举荐的,也分了五千两卖粮银,此刻正抖得像筛糠。

“说吧,” 萧桓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威严,压得殿内鸦雀无声,“你们还有什么要辩解的。” 张建跪在地上,头贴着金砖,声音带着哭腔:“臣... 臣不该帮王承业补批注,不该分卖粮银... 求陛下饶臣一命,臣愿把苏州的私宅、田产都捐出来,充作边军的冬衣费...” 王承业也跟着哭:“臣是被李谟旧部胁迫的... 求陛下看在臣老娘快八十岁的份上,从轻发落,哪怕让臣去守边关也行...” 刘珂则不停地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臣只是一时糊涂收了银子... 没参与通敌... 求陛下饶命!”

谢渊突然出列,甲叶碰撞声震得金砖发颤,他没跪,就站在殿中,目光扫过三个贪官:“陛下!他们不是‘一时糊涂’,不是‘被胁迫’!陈将军战死,宣府卫失守,上千弟兄埋骨雪野,都是因为他们私卖军粮、通敌叛国!若从轻发落,怎么对得起陈将军的血书?怎么对得起那些死在宣府卫的忠魂?怎么让九边的将士安心?”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震得殿内的烛火都晃了晃,“按大吴律,通敌、私卖军粮、构陷忠良者,当斩立决,曝首九边,以儆效尤!”

殿内的官员都安静下来,没人敢反驳 —— 陈烈的尸身就在殿外,他的血书还在萧桓的案上,谁若替这三人求情,就是 “与忠魂为敌”,就是 “与大吴为敌”。萧桓看着谢渊,又看向殿外的尸身,突然起身,龙袍的下摆扫过御座的铜环,发出 “当啷” 的响:“谢侍郎说得对!张建、王承业、刘珂,斩立决!首级曝于宣府卫城楼、居庸关粮站、大同卫校场,让九边的将士、百姓都看看,背叛家国的下场!”

刑场的雪,下得又大又急,鹅毛大的雪片把刑台都盖了层白。张建、王承业、刘珂被押在刑台上,双手反绑,背后插着斩标,上面写着他们的罪名。百姓们围在刑场外,手里拿着石头、烂菜叶,不断往台上扔,骂声此起彼伏:“贪官!害死陈将军的贪官!”“通敌叛国,该杀!”

王三站在人群前面,看着王承业的脸 —— 那张脸曾经那么得意,在大同卫粮站时,王承业还对着他耀武扬威,说 “边卒的命不如粮袋重”。此刻,那张脸却惨白如纸,眼睛里满是恐惧。王三想起小周说的 “城破时,王承业在瓦剌阵中笑,说陈将军守不住城”,心里的恨像火一样烧,烧得他眼睛发疼。

“时辰到!” 监斩官高声喊道,声音穿透了风雪。刽子手举起弯刀,刀光在雪地里亮得刺眼,随着 “咔嚓” 三声,三颗头颅掉在地上,血瞬间染红了脚下的雪,像开了三朵妖异的花。百姓们欢呼起来,声音震得雪都往下落,可王三却突然哭了 —— 这刀,斩了贪官,却换不回陈烈的命,换不回宣府卫那些跟着陈烈战死的弟兄,换不回那些被瓦剌屠村的百姓。

周显走到王三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手上的温度透过披风传过来:“陈将军的仇报了,接下来,咱们要做的,是守住剩下的边关,不让更多的人牺牲。” 王三点点头,抹了把眼泪,看向宣府卫的方向,心里默念:陈将军,贪官伏法了,您放心,我们会守住大吴,守住您用命护着的土地。

十一月廿的清晨,雪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忠烈祠上,把祠堂的瓦都染成了金色。陈烈的葬礼在这里举行,萧桓亲往祭奠,穿着素色的龙袍,没带仪仗,只跟着几个近侍,手里捧着陈烈的矛杆,一步步走上台阶,脚步很慢,很沉。矛尖上的瓦剌甲片在晨光下泛着光,像在诉说着这位老将的功绩。

“陈将军,” 萧桓对着灵位躬身,声音带着哽咽,泪水落在身前的供桌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朕替张建、王承业这些贪官,向你赔罪。朕已经下旨,重订《九边粮饷核查制》,让玄夜卫的粮监御史驻在九边,漕粮起运、转运、入库,每一步都要勘验,再也不会让‘粮绝守城’的事发生。” 谢渊、周显、王三等人也跟着躬身,泪水落在雪地上,很快结成了冰,像一颗颗透明的珠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葬礼结束后,萧桓站在忠烈祠的门口,看着远处的长城,长城在雪地里像条银色的龙,蜿蜒向远方。他知道,瓦剌还在关外,镇刑司的余党可能还没肃清,大吴的边关还会有战事,但只要有陈烈这样的忠将,有谢渊、周显这样敢说敢做的主战派,有九边那些愿意用命守土的将士,大吴就不会倒。

雪又开始下了,轻轻的,落在忠烈祠的匾额上,“忠昭日月” 四个字在雪光中显得格外明亮。萧桓握紧了手里的矛杆,仿佛能感受到陈烈的力量 —— 那是忠诚的力量,是守土的力量,是大吴永远不会熄灭的力量。

片尾

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廿五,萧桓下旨追封陈烈为 “镇国将军”,赐谥 “忠勇”,其子陈安袭父职,任大同卫指挥使,俸禄加三级;同时命玄夜卫抽调精干,组成 “九边粮监巡按”,分驻宣府、大同、居庸等九边重镇,凡私扣、私卖军粮者,无论官阶高低,先拘后奏,严惩不贷。

谢渊则率五千锐卒驰援宣府卫,重新加固城墙,修补被战火毁坏的城楼,又从神京调运冬粮三万石,分给守城的军卒。瓦剌左贤王闻知陈烈的仇已报,主战派掌权,九边防备森严,再无隙可乘,遂率部退师北归,宣府卫之危暂解。

王三跟着谢渊回到宣府卫时,特意去了南门的城楼 —— 那里是陈烈战死的地方,城砖上还留着暗红的血痕,雪落在上面,像在轻轻擦拭。他把陈烈的矛杆插在城楼的角落里,矛尾的红缨在风中轻轻飘着,对着矛杆敬了个军礼:“陈将军,我们回来了,宣府卫,我们守住了。您看,这城还是您守过的城,这土地还是大吴的土地。”

雪落在矛杆上,轻轻的,像在回应他的话。远处的烽燧燃起了火,一串接一串,从宣府卫一直连到居庸关,像给长城系了条红绸,那是大吴的希望,是忠魂的守护,在风雪中,永远不会熄灭。

卷尾

《大吴史?忠义传》载:“陈烈,永熙年间从军,历狼山、大同卫之役,累迁至宣府卫守将,治军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德佑十四年十一月,瓦剌围宣府卫,烈率部死守七日,粮绝殉国,尸身悬城楼三日,玄夜卫百户李焕率死士夺回。帝萧桓亲祭,追封镇国将军,赐谥忠勇,命忠烈祠配享,其子安袭职。其血书存于太庙西庑,帝亲题‘忠勇可鉴’四字,以昭后人。”

《玄夜卫档?粮饷录》补:“宣府卫失守案后,玄夜卫设‘九边粮监御史’九员,秩正七品,直属诏狱署,专查漕粮转运、军粮支用,凡账册不符、粮饷迟滞三日以上者,立拘监官勘问。德佑十五年春,九边军粮亏空尽补,边军冬衣、器械皆配齐,士气复振。瓦剌左贤王遣使求和,帝不许,命谢渊整饬边备,严阵以待,瓦剌再不敢犯宣府、居庸之境。”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