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11章 谁将三尺监察法, 付与刀环治边疆

卷首语

《大吴史?职官志》载:" 德佑十三年冬,大同卫陷后三日,镇刑司千户李谟上《军前失察疏》,其文曰:' 风宪司谢渊监军大同,既不能察赵谦通敌之奸,又不能催京营赴援之速,致城破兵亡,此谓失察;边军粮饷调度,风宪司仅凭文册核验,不问实际,使内库粮草转输敌营而不觉,此谓失职。请罢风宪司边监之权,以镇刑司掌其事,凡边军操练、粮饷、调遣,悉听缇骑监察,庶几奸弊可除。'

疏入,首辅李嵩亟表赞同,谓 ' 镇刑司近帝侧,察事敏速,远胜风宪司迂阔 ';风宪司谢渊抗疏驳之,曰 ' 本朝自元兴帝定制,风宪司掌监察,镇刑司掌缉捕,权责分明。若以镇刑司兼领边监,则缇骑持权自恣,边将动辄得咎,何以专心御敌?' 帝萧桓犹豫累日,终下旨 ' 镇刑司协理边军监察,与风宪司分权共管 '。

自是而后,边军有二监:风宪司按律稽查,镇刑司凭旨行事。缇骑持械入营,视军籍如私卷,核粮草若货殖,边将多畏祸阿附。至德佑末年,镇刑司缇骑遍置边镇,风宪司宪牌几同废纸,边军监察之权,遂为宦官所窃矣。"

缇骑摇鞭控朔方, 宪台旧制渐消亡。

谁将三尺监察法, 付与刀环治边疆。

大同的雪下得铺天盖地,城头积雪厚如锦席,檐下冰棱倒悬,锋利如狼牙戟。缇骑的马队碾过霜花,铁蹄踏碎冰壳的脆响混着铁链拖地声,在青石板上拉出一道刺耳的痕,叮当撞碎了残阳最后一点暖光。墙缝里钻出几个冻得缩脖子的小儿,扒着砖缝往外瞧,红通通的鼻尖沾着雪粒。“缇骑来,马蹄响,穿街过巷像恶狼 ——” 小儿甲扯着破嗓子唱,手里的雪球捏得快化了,“墙根冻着讨饭筐,他一鞭抽得雪飞扬!” 墙根下那个竹筐果然覆着薄冰,筐沿还挂着半块冻硬的窝头,与孩子们冻裂的指尖一样,透着化不开的寒。

宪台牌坊上的雪尘结了层冰壳,石狮子的眼珠蒙着白翳,像老者浑浊的眼。风宪官在暖阁里呵着白气搓手,三层高丽纸糊的窗仍漏进刀似的风,吹得案上朱笔乱晃。“风宪官,藏了章,朱笔落纸泪汪汪 ——” 窗外传来小儿们踩着冰碴的唱和,他们正围着歪如月牙的粮仓秤杆拍手,“砚台冻成冰坨坨,旧规矩埋在雪堆深!” 边军的破甲挂在城垛上,甲片间凝着霜花,有个缺了角的头盔里,还盛着昨夜落的雪。缇骑守着粮堆,秤砣滑溜溜总压不住秤杆,量出的米仅够塞牙缝。“三尺法,折成鞭,抽得边军哭爹娘 ——” 小儿丙裹着露出棉絮的破袄,指着远处烽火台喊,“灶膛冷得结了冰,妻儿望断雁门关!”

雪夜把缇骑的脚印埋了又埋,新落的雪簌簌扑在镇刑司的红灯笼上,晕开一片朦胧的红。千户正啃着酱肘子,油汁顺着指缝滴在锦袍上,映着窗纸外纷飞的雪片。“刀环亮,映月牙,镇刑司里煮热茶 ——” 孩子们躲在墙根下跳着脚唱,冻红的脚跺得雪地咯吱响,“边粮换了貂皮袄,将军铠甲锈成花!” 卖炭翁缩在箭楼根,炭筐上的雪积了半尺,他每隔片刻便咳嗽几声,呼出的白气刚散开就被风雪卷走。缇骑的马队从旁经过时,惊得一群寒鸦扑棱棱飞起,撞落的檐冰碎在马靴边,溅起细碎的冰碴。“缇骑鞭,打歪了秤,法牌变成杀人刀!” 小儿甲拽着同伴的衣角,往粮仓方向努嘴,声音压得低低的,像怕被风雪听去。

打更人的梆子声闷在雪堆里,三更的雪越下越密,压弯了城头的旗杆,也压得家家户户的窗纸喘不过气。城墙豁口处雪堆高,隐约露出半截监察旗的残角,有野狗刨开雪层,叼着个铜制虎头牌跑过,牌上的铃铛早被冻住,发不出半点声。“官老爷,眯着眼,笑看缇骑管边哨 ——” 孩子们围蹲成圈,呵着白气低声唱,小手冻得通红仍互相拉着,“他轿帘绣着金线蟒,不见路边冻死的兵!”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忽然红了眼圈,抽噎着说:“阿爷的信断了整三月,是不是埋在雪下头?” 雪落得更静了,只有风吹过箭楼的呜咽声。

天蒙蒙亮时雪停了,云缝漏下淡日影,照在结冰的街道上,晃得人睁不开眼。卖报童揣着冻硬的报纸,哈气暖了暖冻僵的嗓子,一声 “大同卫又塌了段墙” 划破寂静,眼泪砸在结冰的报面上,冻成细小的冰珠。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圈,仰着脸望着淡金色的日头唱:“盼个清官执公道,吹散乌云见日昭 —— 哪怕冻成冰人儿,也要唱到雁门开!” 他们的歌声忽高忽低,像一串冻在雪地里的冰凌,却透着股不肯弯折的韧劲儿,随着风飘向远处的雁门关,仿佛要把这期盼种进开春的冻土里。

大同卫破的消息传到京师那日,李谟正在镇刑司后衙翻检边军卷宗。案上堆着七册《宣府卫粮饷册》,每册的 "核销" 处都盖着他私刻的小印 —— 那是上月借 "核查" 之名,从风宪司偷抄的底本。属官推门而入,捧着刚拟好的奏疏:"千户,《军前失察疏》改好了,您再看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谟接过奏疏,指尖在 "风宪司谢渊玩忽职守" 八字上重重划过。墨色透过纸背,像极了大同卫城墙渗的血。"把 ' 玩忽职守 ' 改成 ' 徇私庇佑 '," 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再添一句 ' 风宪司与岳峰交通,隐报军情 '—— 谢渊不是要查大同卫的粮吗?我让他连自己的乌纱都保不住。" 属官迟疑道:"可... 永熙帝定下的规矩,边军监察本就是风宪司的事..." 李谟猛地将奏疏拍在案上,烛火惊得跳了跳:"规矩?现在的规矩,是首辅说的算!"

朝堂之上,李谟捧着奏疏的手微微发颤 —— 不是怕,是兴奋。他故意将声音压得嘶哑,像极了悲天悯人的忠直之臣:"陛下!大同卫之失,非赵谦一人之过,实乃风宪司监察不力!谢御史既监军,为何坐视粮饷被换?为何纵容岳峰抗命?此皆 ' 失察 ' 之罪!"

谢渊出列,朝服的褶皱里还沾着大同卫的焦土:"李千户此言差矣。《风宪司则例》载明 ' 监察以纠奸为主,粮饷有户部勘合 ',赵谦通敌,是镇刑司扣压急报在先;岳峰请兵,是京营观望在后 —— 镇刑司不查己过,反咎他人,何理之有?"

李谟突然提高声调,袖中滑出半张残纸:"谢御史敢说这不是风宪司的文书?" 那是从大同卫废墟里捡的《粮饷移交单》,"接收人" 处写着岳峰的名字,却被他用墨涂了 "内库" 二字。"这分明是谢御史与岳峰私分内库粮的凭证!" 他将残纸举过头顶,"如此徇私,还配掌监察吗?"

退朝后,李嵩在值房召见李谟。暖阁里烧着宣府卫的银霜炭,烟气裹着他的话:"你那奏疏,火候差了点。" 李谟忙跪倒,膝头撞在金砖上:"请首辅示下。" 李嵩呷了口茶,茶沫沾在胡须上:"要夺权,就得先砸了风宪司的招牌。你该说 ' 边军监察,非镇刑司不能办 '—— 毕竟,风宪司查案要 ' 循律 ',咱们镇刑司,能 ' 便宜行事 '。"

李谟抬头时,正撞见李嵩眼中的精光。他突然明白,所谓 "军前失察",不过是个由头。镇刑司要的,从来不是 "协理",是将边军的粮、兵、权,都攥在手里 —— 就像当年魏王萧烈想做而没做成的事。"首辅放心," 他叩首时额头抵着地面,"属下这就再上一疏,求陛下 ' 以镇刑司掌边监察,革除风宪司监军之职 '。"

谢渊在风宪司查到李谟的底细时,窗外的雪正下得紧。卷宗里记着:李谟原是李嵩家奴,因构陷前风宪司副使刘秉义有功,才得授镇刑司千户。"大人," 属官捧着《永熙帝御批》进来,"永熙帝曾说 ' 镇刑司掌缉奸,不掌监察,若使缇骑监军,边将无死所矣 '。"

谢渊将《御批》按在案上,纸页上 "缇骑不可干政" 的朱批已褪成浅红。"去查李谟近三个月的行踪," 他指尖点着卷宗里的 "刘秉义案","刘秉义当年就是因为查内库粮被构陷,李谟敢再提 ' 边军监察 ',必是想堵我们查大同卫的嘴。" 属官面露难色:"镇刑司的人盯得紧,咱们的人刚靠近李府就被打了。" 谢渊望着窗外飘落的雪片,突然道:"那就去岳峰营里取东西 —— 宣府卫的粮册,总该有没被抄走的。"

李谟的第二封奏疏递上时,朝堂已成两军对垒之势。户部尚书周显附议:"镇刑司 ' 行事果决 ',确比风宪司 ' 迂腐 ' 更宜监军。" 兵部侍郎徐谦却反驳:"洪武年间定 ' 风宪司为耳目,镇刑司为爪牙 ',爪牙不可代耳目,此祖制也!"

李嵩突然出列,袍袖扫过御阶:"陛下,祖制亦当因时变。今北元窥边,边将难制,非用重典不可。镇刑司掌监察,可 ' 先斩后奏 ',此乃震慑边将之良策。" 他话音刚落,二十余位科道官同时出列:"臣等附议!" 谢渊冷眼望去,那些人里,有七个是李嵩的门生,三个娶了他的族女 —— 所谓 "公议",不过是一场早就排好的戏。

萧桓坐在龙椅上,手指摩挲着永熙帝留下的玉圭。圭上刻着 "慎权" 二字,是当年告诫子孙 "勿使近侍干政" 的遗训。"谢渊," 他突然开口,声音被地龙的热气烘得发闷,"你说,镇刑司掌监察,真能保边军无虞?" 谢渊叩首:"陛下,镇刑司如刀,风宪司如秤。刀可斩贼,不可量物;若以刀代秤,边军粮草必成私产,监察之权必成党争之器!"

镇刑司的缇骑在腊月廿八包围了风宪司的边军档案室。李谟亲自带人闯进去,宪牌被他一脚踹在地上:"奉陛下口谕,边军卷宗暂由镇刑司接管!" 谢渊的属官拦在架前,怀里抱着《永熙帝监察录》:"没有风宪司印信,谁也不能动!"

李谟突然笑了,从袖中抽出李嵩的手谕:"首辅说,' 顽抗者,以通敌论处 '。" 缇骑的刀瞬间出鞘,刀背磕在档案架上,木屑混着纸页簌簌落下。属官死死抱住最顶层的《大同卫密档》,那里面记着赵谦与李嵩的粮马交易 —— 这才是李谟真正要抢的东西。"放开!" 李谟一脚踹在他胸口,密档散落一地,他慌忙去捡,指缝却被锋利的纸边割出血,血珠滴在 "五千石粮换战马" 的字样上,红得刺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在宫门外拦住李谟时,对方正往宫里送 "接管" 的卷宗。"李千户," 谢渊的宪牌抵住卷宗箱,"这些档案里,有大同卫的《粮马交易单》吧?" 李谟脸色骤变,随即冷笑:"谢御史想要?去镇刑司求我啊。" 他凑近谢渊耳边,声音像冰碴:"首辅说了,你再敢查下去,下一个就是岳峰 —— 通敌的罪名,咱们早就给你俩备好的。"

谢渊望着他身后的缇骑,那些人腰间的刀鞘上,都刻着镇刑司的狼头纹。"你可知永熙帝为何设风宪司?" 他突然提高声音,引得过路人侧目,"不是为了让你们这些人拿着刀,逼死守边的弟兄!" 李谟猛地拔刀,刀光映在谢渊脸上:"再胡言,我就以 ' 冲撞缇骑 ' 拿你!"

萧桓最终的旨意,在除夕夜送到两司。"镇刑司协理边军监察,与风宪司分权而行:镇刑司掌 ' 缉捕奸邪 ',风宪司掌 ' 核查粮饷 '。" 李谟捧着旨意,在镇刑司衙门前放了三挂鞭炮,火光里,他让人将 "协理" 二字刻在匾额上,故意比 "镇刑司" 三字大了一倍。

谢渊在风宪司看着那道旨意,案上摆着刚收到的岳峰密信:"镇刑司若掌监察,边军必成鱼肉。" 他提笔回信,墨滴在 "鱼肉" 二字上洇开,像一滴血。窗外传来镇刑司的欢呼,混着除夕的爆竹声,竟有些像大同卫城破时的呐喊。

大年初一,李谟带着缇骑,往宣府卫去 "协理监察"。马车上载着新制的《镇刑司边军监察条规》,第一条便是 "边将议事,缇骑可列席"。路过大同卫废墟时,他掀起车帘,见断墙上还挂着守兵的冻尸,嘴角竟勾起一丝笑 —— 那些人,本就是他夺权路上该垫脚的东西。

远处传来雁门关的号角,那是岳峰在练兵。李谟摸出怀里的密令,是李嵩亲笔:"若岳峰不驯,可寻机斩之。" 他将密令塞进袖中,马车碾过雪地,留下两道深深的辙痕,像要把这千里边疆,都划成镇刑司的地盘。

片尾

《大吴史?李谟传》载:" 谟,首辅嵩之族侄也,德佑十三年冬以千户掌边监察,假 ' 核粮 ' 之名,括边军饷银三万两、粮万石,转输京师私宅。其构陷将官七人,皆为岳峰麾下敢战者:大同卫都指挥周昂,以 ' 通敌 ' 论斩,临刑犹呼 ' 粮在也先营 ';宣府卫千户赵勇,因劾其克扣冬衣,被诬 ' 失律 ' 谪戍辽东,半途冻毙。

谟掌边监察半载,边军哗变者三,皆因粮断。德佑十四年春,岳峰破北元于雁门,获其帐中 ' 李谟所送粮单 ',奏闻于帝。萧桓览之,掷疏于地曰:' 镇刑司竟至如此!' 然嵩固请 ' 姑容考察 ',帝终止夺其权,仅令 ' 罚俸自省 '。

终德佑一朝,镇刑司与风宪司争权无虚日:风宪司按律劾其贪,镇刑司辄以 ' 谤讪朝政 ' 反捕;边将奏事,必具两本,一送风宪,一呈镇刑,稍有偏倚,辄遭构陷。边军苦之,谓 ' 宁遇胡骑,莫逢缇骑 '。"

卷尾

镇刑司夺权,非李谟一人之贪,实乃权臣窃柄、制度崩坏之渐。永熙帝尝立《监察法式》,明定 "风宪司掌百官监察,镇刑司专理诏狱",界限森然,以防侵越。至德佑间,李嵩欲揽边镇之权,先使李谟借 "大同失陷" 攻讦风宪司 "失察",再以 "边事机密,非特务不能防" 惑帝,终使镇刑司越俎代庖,掌边军监察、粮饷调度二权 —— 此非小乱,乃坏百年之规,启宦官、权臣共噬国本之端也。

谢渊之拒,非为保风宪司之位,实为护 "法不阿贵" 之公:他三上《论镇刑司侵权疏》,引元兴帝 "监察者,国之权衡,不可假于私门" 之训,甚至携大同卫残兵血衣闯殿,力证李谟之恶。然萧桓既疑边将权重,又畏李嵩党羽,终以 "暂试之" 姑息,殊不知 "权柄一移,如决堤水,终难收回"。

观其事,可知 "监察之权,犹秤之准星,移则物不平;特务之司,犹刀之锋刃,滥则人不安"。李谟以刀代秤,边军粮饷成其私产;镇刑司以威代法,风宪官署沦为虚设。边将在外血战,中枢却以特务监之;士卒在寒中冻毙,缇骑却在帐中分赃 —— 如此,虽无胡骑,边镇亦自溃矣。

史官曰:"德佑之季,镇刑司夺权而边镇乱,非因缇骑之猛,实因中枢之昏。夫以刀代秤,虽暂快于一时,终失权衡之平;以暴制边,虽暂慑于一隅,终溃上下之心。昔元兴帝北伐,风宪司随营监察,粮不私分,赏不逾制,故能扫漠北、定边疆。今舍其成法,任特务弄权,欲求边靖,何异缘木求鱼?后之治国者,当以此为戒:防内患,莫先于守制度;固边疆,莫要于信贤能。"

缇骑驰驱雪满途,马蹄碾碎大同孤。城崩处,血冰枯,边军血泪湿征袍。莫夸今日权柄重,金貂换得骨成山。雁门月,照荒坟,不见城头白骨高。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