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03章 却把军仓充私橐,谁怜战士腹中空

卷首语

《大吴史?职官志》载:" 德佑朝监军之制,初沿永熙旧例,风宪司遣御史、兵部派主事,共掌随军监察,凡粮饷调遣需两司会签,军情传递用勘合火牌,边将得便宜行事。至十三年冬,阳曲卫陷没,帝以 ' 边军遥制,中枢难察 ' 为由,特命镇刑司介入,设千户一员专司监军,佩玄铁印,掌粮饷调遣、军情勘合,边将发兵需持监军印信与兵部勘合,二者缺一不得动。

时镇刑司千户张迁奉旨监雁门军,其人承李嵩意,苛察无度:日阅粮账三次,稍不符则锁仓三日;军报需经其朱批方可递出,常删改 ' 粮尽 ' ' 兵疲 ' 等语;更私定 ' 功过格 ',斩敌需验左耳三枚方记功,而小过辄罚俸三月。风宪司谢渊曾劾 ' 迁监军半载,雁门军粮耗增七成,而士卒冻馁者什三 ',疏入留中。时人谓 ' 镇刑司监军,非监奸佞,实监忠良 ',边事由是益困。

粮车碾雪雁门东,监吏扬鞭指朔风。

却把军仓充私橐,谁怜战士腹中空。

雁门关的雪刚化了半尺,张迁就带着十名缇骑住进了中军帐侧的厢房。他带来的镇刑司文书上,"监军职权" 一栏用朱笔填得密密麻麻:"核验粮草需三印(镇刑司印、监军私印、将军印),调兵五十人以上需监军副署,每日军报需抄录三份,分送镇刑司、内阁、御前。"

岳峰看着文书上的墨迹,想起谢渊临行前塞给他的纸条:"张迁乃李德全奶兄之子,朔州劫粮案时曾替王显改账册。" 他指尖划过 "粮草核验" 四字,帐外传来士兵卸粮的动静 —— 那是宣府调运来的冬粮,本该上月抵达,却被张迁以 "需验明火漆" 为由扣在大同卫耽搁了半月。

"岳将军," 张迁把玩着腰间的玄铁牌,牌上的 "镇刑司" 三字在烛火下泛着冷光,"这粮车的封条似乎有松动,按规制得开箱查验。" 他拍了拍手,缇骑们立刻抽出腰刀,撬开最上面的麻袋 —— 里面的小米混着半尺厚的沙土,是大同卫指挥使赵谦惯用的伎俩。

三日后的军议帐内,烛火被穿堂风搅得摇晃,将舆图上的山川河岳映得忽明忽暗。岳峰按着案角的手骨节泛白,指尖重重点在黑风口的位置 —— 那里用朱砂画着道狭窄的隘口,两侧是刀削般的峭壁。"诸位请看," 他的声音裹着帐外的寒气,"黑风口宽不足丈,仅容三骑并行,是北元南下的必经之路。去年冬,也先就在此设伏,劫走了咱们三百石冬粮。若派五百人驻守,沿两侧崖壁修箭楼,囤积一月粮草,可保雁门左翼无虞。"

帐下偏将们纷纷颔首,周泰按着腰间的刀鞘往前半步:"将军说得是!末将愿领这五百人 ——" 话未说完,就被张迁的冷笑打断。

张迁慢悠悠从袖中抽出账册,象牙签顺着纸页滑过,发出刺耳的声响:"岳将军怕是忘了昨日的验粮结果?" 他突然将账册拍在舆图旁,墨迹淋漓的 "现存粮两千三百石" 字样格外扎眼,"按规制,中军需留足四十日粮,若分五百人去黑风口,每人每日支粮一升,一月便是一千五百石,余下的八百石够咱们中军撑几日?"

周泰猛地站起,甲叶相撞的脆响惊得烛火跳了跳:"监军大人这话欺人太甚!" 他胸口剧烈起伏,右手不自觉地摸向刀柄,"上月从宣府调运的五千石新粮,到了大同卫就被扣下两千石,您说 ' 暂存大同以备不时之需 ',怎么此刻倒算起细账来?"

张迁的脸色瞬间沉如锅底,将账册卷起来往案上一磕:"放肆!"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镇刑司缇骑特有的阴戾,"周将军是质疑镇刑司的验粮文书?还是觉得王千户亲笔签押的 ' 粮耗清单 ' 作不得数?" 他突然凑近半步,目光像淬了冰,"若是不服,尽可写文书递去诏狱署辩白 —— 那里的刑具,想必周将军还记得?"

帐内的空气瞬间凝固。周泰的兄长周毅,正是三年前在朔州因 "粮耗超标" 被镇刑司投入诏狱,至今尸骨无存。此刻听到 "诏狱署" 三字,他的指节捏得发白,喉间滚出声闷响,却终是被岳峰按住了肩。

"按监军说的办。" 岳峰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望着张迁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得意,突然想起阳曲卫库吏日记里的话:"镇刑司的账,从来算给朝廷看,不算给边军吃。" 他们不是直接断粮,而是用 "合规" 的名义一点点勒紧绳套 —— 就像猎人对待困兽,先饿瘦了筋骨,再等着看它在陷阱里挣扎。

风宪司的密探在大同卫粮仓外蹲了五日,冻裂的手指握着炭笔,将张迁与赵谦的会面画得历历在目。画纸上,两人站在堆成小山的麻袋前,赵谦的亲随正往张迁的马车上搬木匣,匣缝里漏出的金元宝在雪光下闪着冷光。谢渊将画纸铺在案上,旁边是风宪司抄录的大同卫入库账:"宣府调雁门粮三千石,实收两千石,短缺部分记 ' 雨雪损耗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损耗率三成?" 属官揉着冻僵的耳朵,指着账册上的红印,"永熙朝《军粮储运则例》明载,粮运损耗不得过一成,这分明是掩耳盗铃!" 谢渊没说话,只是用指甲抠着账册边缘 —— 那里印着 "镇刑司核验" 的朱印,墨迹新得像是刚盖上去的。他突然想起昨日在史馆翻到的永熙帝手谕:"边粮如血,妄动者斩",如今这道谕旨被虫蛀得千疮百孔,就像他此刻的心境。

大雪封山的前夜,黑风口的斥候连滚带爬冲进中军帐,甲胄上的冰碴子落了一地:"将军!北元先锋五百骑在关外集结,篝火连成了片,看旗号是也先的亲卫!" 岳峰霍然起身,帐帘被带起的寒风卷灭了半盏烛火。"备粮三日,"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周泰领一千人,拂晓驰援黑风口!"

"慢着。" 张迁捧着份黄绸包裹的文书闯进来,圣旨上的 "德佑" 二字在残烛下泛着冷光。"陛下有旨,冬防期间不得擅动兵马,需待内阁议复。" 他将圣旨展开在岳峰面前,墨迹仿佛还带着镇刑司的霉味,"岳将军莫非想抗旨?"

"等内阁议复,黑风口早成了胡骑的天下!" 岳峰的甲胄还带着城头的霜,鬓角的白发上凝着冰粒 —— 他刚从箭楼查哨回来,关外的篝火明明灭灭,距黑风口已不足十里。"监军若不信,可随我去城头看 —— 胡骑的马蹄声都快震落城砖了!"

张迁突然笑了,笑声里裹着毫不掩饰的恶意:"军报上写的是 ' 北元游骑百余 ',岳将军莫非要虚报军情?" 他凑近半步,压低的声音像毒蛇吐信,"李大人让我带句话,只要您肯递辞呈,大同卫扣着的粮,明日就能送到雁门。"

帐外的风雪突然狂暴起来,卷着雪粒扑在帐幕上,发出野兽般的嘶吼。烛火剧烈摇晃,将岳峰与张迁的影子投在帐壁上,一个挺拔如松,一个佝偻如狐,像两头在绝境里角力的困兽,谁也不肯先松口。岳峰望着张迁眼底那抹与李嵩如出一辙的阴狠,突然明白这场仗,从一开始就不是打给北元看的。

谢渊在朝堂上出示粮账那日,李嵩正借着 "冬防事宜" 弹劾岳峰 "治军松散"。"风宪司查得,大同卫倒卖雁门军粮三千石,镇刑司监军张迁分得赃银五百两。" 谢渊将账册摔在御案前,墨迹里混着粮仓的谷壳,"这是张迁与赵谦的密信,上面写着 ' 待北元破黑风口,即奏岳峰调度失当 '!"

李德全尖声打断:"谢御史血口喷人!张迁乃陛下亲派监军,岂会通敌?" 他话音未落,沈炼带着玄夜卫押着个俘虏进来 —— 是北元的粮官,怀里揣着张迁签发的 "放行条",盖着镇刑司的朱印。

萧桓盯着那枚印章,突然想起永熙帝的《边策》:"监军者,辅将而非制将也。" 他指尖在御案上叩出轻响,殿内的烛火突然明了三分。

张迁被押回京师那日,雁门关下的士兵正在分新到的粮草。周泰捧着碗热粥,突然朝着宣府方向跪下 —— 那里有谢渊派来的风宪司御史,正与玄夜卫一起重验粮车。岳峰站在城楼上,看着黑风口的方向,周毅的半玉在怀里贴着心口,暖得发烫。

"将军," 沈炼走上城楼,手里拿着新的监军文书,"陛下改了规制,镇刑司不得再派监军,以后由风宪司与玄夜卫共掌监印。" 岳峰望着远处的漠北,胡笳声似乎弱了些,他突然拔出刀,雪光里映出三个字:"整 —— 军 —— 备战!"

刀声震落城砖上的残雪,像在为那些被粮草困住的日日夜夜,做个了断。

张迁在宣府卫的第三日,便以 “粮草账目不清” 为由锁了粮仓。岳峰赶到时,见镇刑司缇骑正将发霉的麦饼往麻袋里装,赵武攥着刀怒目而视:“这些是给伤卒的口粮!” 张迁斜倚在粮堆上,把玩着监军令牌:“岳将军别急,按规制,每石粮需经三司会验 —— 风宪司的人三日后到,在此之前,谁也动不得。”

岳峰盯着他腰间的令牌,那上面的 “镇刑司” 三字在火把下泛着冷光。他突然想起阳曲卫守将最后血书里的 “粮尽” 二字,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三日后北元若来袭,张千户敢担此责?” 张迁笑得更冷:“职责所在,纵有失,亦轮不到将军置喙。”

当夜,岳峰命亲卫暗凿冰窟藏粮,雪光映着士兵冻裂的手指,赵武低声问:“将军,这要是被发现……” 岳峰望着雁门关的方向,喉间发紧:“比起让弟兄们饿着肚子打仗,这点风险,值。”

谢渊劾张迁疏(德佑十三年十一月廿三)

臣风宪司御史谢渊,谨昧死上言:

镇刑司千户张迁,衔命监宣府军,三月以来,通奸误国,罪证昭然,谨列三罪,伏乞圣鉴:

一曰盗卖军粮,罔顾边急。据风宪司巡边吏查报,德佑十三年十月,宣府卫调往雁门的三千石新粮,至大同卫被截留千石。粮商王二供称,张迁亲书手谕 “以陈米易新米,差价缴镇刑司”,所换陈米皆霉变,雁门守卒食后腹泻者三十余。玄夜卫抄获的大同卫入库账册,注 “收到张千户转赠粮千石”,与宣府粮耗清单 “损耗三成” 恰合。永熙朝《军储律》明载 “盗换边粮一石者杖百,十石者斩”,张迁此举,已犯死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曰勾结外戚,掣肘军务。臣截获张迁与襄王萧漓亲随的密信,内有 “岳峰若发兵黑风口,可借粮尽阻之” 等语。本月初七,北元先锋窥伺黑风口,岳峰请分兵驻守,张迁以 “粮不足” 拒之,致羊群被掠三百余。更有甚者,其私调宣府筑城木料百根,转赠李嵩老家祠堂,竟在账册注 “北元焚毁”,有营匠刘五的画押证词为据。

三曰矫饰军情,构陷忠良。张迁监军日报凡二十余道,多诬岳峰 “私藏粮草”“与玄夜卫沈炼结党”,然臣查得,所谓 “私藏” 实为岳峰为防霉变,凿冰窟储粮;所谓 “结党”,乃沈炼按例传递边报。反观张迁,匿北元犯边急报三日,至牧民被掳始奏,其心可知。

昔阳曲卫之陷,始于粮断;今宣府之困,根在奸贪。张迁之父张禄,宣德五年因贪墨边粮戍边,其子不戒前失,复蹈覆辙,此非偶然 —— 李嵩为其奥援,萧漓助其匿罪,镇刑司已成藏污纳垢之所!

臣请:

槛送张迁至京,三法司会鞫,穷究党羽;

彻查大同卫宣德以来粮账,追缴被贪军粮;

废镇刑司监军之权,复永熙朝风宪司、兵部共监旧制。

若臣言不实,甘受腰斩之刑。谨奏。

(附:粮商供词、密信抄件、账册残页、匠户证词共十七件,皆钤风宪司印)

谢渊的弹劾奏疏抵达文华殿时,萧桓正对着监军日报出神。张迁的奏报密密麻麻写着 “岳峰私藏粮草”“与玄夜卫沈炼过从甚密”,字里行间透着刻意堆砌的急切;而沈炼的密信却附着重证 —— 张迁与大同卫指挥使赵谦的往来账册副本,墨迹里还沾着些微粮屑。烛火在两份文书上跳跃,将 “私藏” 与 “倒卖” 四字映得忽明忽暗,萧桓突然将朱笔掷在案上,墨汁溅污了永熙帝手书 “亲贤臣远小人” 的绢本,那处污渍恰好在 “贤” 字的最后一笔,像道未愈的伤疤。

李德全踮着脚进来,袖口的龙涎香混着雪气飘过来:“陛下,张迁是按镇刑司规制行事,岳峰久掌边兵,确有不臣之心 —— 昨儿襄王还说,宣府的老兵多是岳家旧部呢。” 萧桓未答,指尖拂过谢渊奏疏里 “张迁之父张禄宣德五年戍边” 的批注,突然想起幼时听永熙帝说 “贪墨边粮者,父子相承,皆因法不责众”。指节猛地叩在纸页上,震得案上的玉镇纸嗡嗡作响:“传旨,调风宪司主事刘铉往宣府,会同岳峰、张迁验粮 —— 告诉他,带足人手,朕要亲眼瞧着粮仓的账册与实际对得上。”

刘铉抵达时,宣府卫正飘着冻雨,铅灰色的云压在城楼上,像块浸了水的棉絮。三堂会审的帐内,张迁捧着账册冷笑,指腹在 “损耗三成” 四字上反复摩挲:“岳将军说粮被倒卖,可有证据?风宪司查案,总不能凭臆测吧?” 岳峰将冰窟藏粮的清单推过去,纸页边缘还沾着冰碴,墨迹混着雪水晕开:“这些粮若按监军规制,早该烂在仓里。张千户要不要随我去看看?三百石新米,封在冰里,颗颗分明。” 刘铉突然指着账册上的 “北元袭扰致损耗” 字样,老花镜后的眼睛眯成条缝:“张千户,宣府卫的粮耗比永熙朝规制多五成,且本月初七至十五,凡九处注‘北元袭扰’—— 可玄夜卫的巡逻记录显示,那几日只在黑风口见了三只野狼。”

帐外突然传来喧哗,沈炼带着玄夜卫缇骑押着两个粮商闯入,棉袍上还沾着从大同卫粮仓带的谷壳。其中穿蓝布袄的粮官一进门就瘫在地上,手指抠着砖缝哭喊:“是张千户!他给我条子,让用仓底的陈米换宣府的新米,说‘李大人在京里等着用这批粮周转’!条子上还有他的花押,在我家炕洞里藏着呢!” 张迁的脸瞬间褪成纸色,手里的账册 “啪” 地掉在地上,露出夹在里面的小抄,上面写着 “若遇盘查,以损耗对”。

德佑十三年腊月初,三法司会鞫张迁案。罪证在奉天殿列了三长案:有他与李嵩的密信 “设法困岳峰于宣府,勿使掌兵过多”,有倒卖军粮的流水账 “十月廿三,换米千石,得银五十两”,更有雁门守卒周小五的证词 “因缺粮延误筑城,北元骑兵冲进来时,我们手里只有锄头”。萧桓望着卷宗上谢渊用朱笔圈出的 “阳曲卫前车之鉴”,突然想起岳峰雪夜叩宫时,额头上的血在金砖上晕开的形状,像朵冻僵的红梅。终在诏书上朱批:“张迁斩立决,曝尸三日;镇刑司监军制即行废除,改由风宪司与兵部共派监军,互持印信,不得专断。”

李嵩在府中听闻消息时,正与萧漓对弈。他抓起白玉棋子狠狠砸在棋盘上,碎成三瓣:“废物!连个岳峰都困不住!” 萧漓捡着地上的棋子冷笑,指甲在 “雁门” 棋位上划出道痕:“监军虽废,岳峰也折了锐气 —— 他那一万兵,终究没能如臂使指。谢渊查得再紧,能翻了天去?” 李嵩望着窗外的残雪,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帕子上洇出点暗红:“可谢渊借这案子,查了大同卫三年的账…… 赵谦那蠢货,把宣德年的旧账都留着。咱们在边镇的根基,怕是要动了。” 风卷着雪片撞在窗上,像有无数双眼睛在外面盯着,寒彻骨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片尾

《大吴史?边防志》载:“德佑十三年监军之弊,终使帝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理。次年正月,诏废镇刑司监军权,立‘边将专征制’,许风宪司巡边监察,不得干预军政。

岳峰以万兵守雁门,次年春大破也先于黑风口,夺回阳曲卫遗骸五千,葬于‘忠魂祠’。谢渊再劾李嵩党羽,查得宣德以来镇刑司克扣边粮百万石,帝命悉发边镇,边军哭祭三日。

李嵩于德佑十四年罢相,萧漓夺爵,镇刑司缇骑减裁大半。后史官评曰:‘宣府之困,非兵之寡,实权之掣。岳峰雪夜叩宫,叩的是君心;谢渊持卷劾奸,劾的是国蠹。终使大吴边镇,复归清明。’”

卷尾

《大吴史?论》曰:" 德佑十三年监军之弊,非制度之过,乃用人之失也。李嵩假监军之名,行掣肘之实,张迁恃镇刑司之权,视军粮为私产,上下相蒙,几致边镇倾覆。当是时,谢渊持粮账而抗权臣,沈炼擒俘虏以证奸谋,岳峰处困厄而不堕壮志,三人力挽狂澜,方免阳曲卫之祸再演。

夫监军者,本为防奸,若反为奸所用,则不如无监。观张迁之流,以 ' 合规 ' 之名行苟且之事,粮车之封条、文书之朱印,皆成其谋私之具,此乃官官相护之毒,胜于北元之铁骑。后世治边者当鉴:信则不监,监则不信;若既信且监,必致上下相疑,未有不败者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