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83章 不是君王轻社稷,积疑深处是非浑

卷首

《大吴史?德佑朝纪事》 载:“大同卫首报北元叩关,帝萧桓以‘边将常有虚言请饷’为由,将奏报留中三日未发。户部尚书李嵩、兵部侍郎王瑾趁机进谗,称‘周昂素好夸大,恐为冒领军饷’。风宪司谢渊力谏‘边报非儿戏,留中恐误大事’,帝未纳。史称‘此三日留中,非仅迟疑,实显朝堂对边军之猜忌,为日后粮饷之争埋下伏笔’。”

边尘初起叩天阍,奏报留中未敢言。

岂因虚语疑忠将,恐有私谋误国恩。

朝堂已见朋心隔,边燧空传急信繁。

不是君王轻社稷,积疑深处是非浑。

天色未明,京师的积雪已没过脚踝。一名玄夜卫缇骑披着及膝的蓑衣,怀里紧紧揣着一封急报,从东华门策马奔入,马蹄踏碎路面的薄冰,溅起的雪水在青砖上拖出蜿蜒的湿痕。他奔至紫宸殿前翻身下马,靴底的冰碴在丹墀上磕出细碎的声响,殿外那对鎏金铜鹤早已被连日风雪冻得结了层厚冰,鹤嘴的弧度都似被冻得僵硬。

“陛下,大同卫急报!” 缇骑单膝跪地,双手将急报高高捧起,封套上插着的两根鸡毛被雪水浸得沉甸甸的,尾端还沾着塞外的枯草,显是从千里风雪里闯过来的。急报的桑皮纸被冻得发脆,边角卷着毛边,封面上 “北元叩关” 四个朱字在晨光中格外刺眼,墨迹里还嵌着细小的沙砾,带着北境的凛冽气息。

萧桓刚在偏殿听完早朝的例行奏事,正揉着发胀的太阳穴,闻言接过急报。指尖刚触到纸页就觉一股寒意顺着指缝钻来,比殿外的风雪更冷 —— 这是北境特有的寒气,混着冻土与硝烟的味道。他展开急报,周昂的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笔锋因急促和寒冷微微颤抖,却字字清晰:“北元新汗也先并漠北三部,率三万铁骑于初三破云州左翼靖安堡,初四克永宁、威远二堡,初六已抵大同卫城下,箭簇如蝗,城防告急,恳请陛下速发京营援兵,迟则城破无日!”

萧桓的眉头缓缓蹙起,指腹摩挲着纸页上嵌着的沙砾,将急报轻轻放在御案的龙纹镇纸上。近三年来,边将为求粮饷,总爱把 “小股骚扰” 报成 “大军压境”,去年延绥卫指挥使就因虚报 “蒙古万骑来犯” 冒领军饷,被玄夜卫查出后,斩了两名主谋哨官,抄没的粮饷堆满了半个库房。他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雪片落在殿檐的琉璃瓦上,瞬间融成水珠滚落,声音平淡得听不出情绪:“知道了,先搁在案上吧。”

缇骑抬头想再说些什么,却见萧桓已转身走向窗边,望着宫墙外白茫茫的天地,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棂,那节奏里藏着几分疑虑,几分审慎 —— 这封急报,终究还是被打上了 “待查” 的印记,在御案上暂时落了灰。

急报留中未发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半日便传遍六部九卿。户部值房的炭火刚烧旺,李嵩已揣着两本账簿匆匆起身,他的随从捧着一件貂裘紧随其后,靴底在结冰的石板路上打滑,却不敢放慢脚步。英国公张懋的府邸虽不比从前煊赫,朱漆大门上的铜环却仍擦得锃亮,守门的老仆见是李嵩,不需通报便引着往里走 —— 这位前尚书虽是被削爵的闲赋之人,府里往来的官员却从未断过。

正厅的地龙烧得滚烫,张懋披着件旧蟒袍,坐在铺着狐裘的太师椅上,手里把玩着一枚玉扳指。他虽被夺了爵位,眼角的威仪却未减,见李嵩进来,眼皮都未抬:“急吼吼的,出什么事了?”

李嵩将账簿恭恭敬敬放在紫檀木案上,案角的铜炉正燃着西域进贡的龙涎香,烟气袅袅中,他压低声音:“老师,大同卫那封急报被陛下留中了,至今没发下来。” 他翻开账簿,指尖点在 “大同卫上半年超支粮饷五千石” 的记录上,墨迹旁还粘着一张小纸条,写着 “周昂亲兵多领冬衣三十件”。

张懋捻着花白的胡须,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指节重重敲在 “周昂” 二字上:“那匹夫当年在德胜门就敢跟老夫叫板,说什么‘军饷当用在刀刃上’,如今必是粮饷窟窿填不上,故弄玄虚想骗朝廷的银子!”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阴狠,“你去户部拟个奏疏,就说‘近年边军虚报军情冒领粮饷者屡见不鲜,大同卫急报需玄夜卫核查属实,方可议援兵粮饷’,把这本账册当附件递上去。”

李嵩心领神会,这 “核查” 二字,便是拖延的良方。他刚回到户部值房,脱下沾着雪的朝靴,兵部侍郎王瑾已掀帘而入,手里还攥着个油布包。王瑾是张懋的同乡,两人借着 “同乡之谊” 结党多年,此刻见左右无人,便将油布包往案上一放:“李大人,刚从兵部档案房抄来的。”

油布包里是厚厚一叠 “大同卫近年粮饷支取明细”,王瑾用红笔在几处圈了圈:“你看这处,德佑三十五年冬领了三万石粮,却报‘雪灾损耗过半’,哪有那么巧的灾?还有这处,周昂去年请了两千副甲胄,兵部验收回的旧甲却不足千副,定是倒卖了!” 他凑近李嵩耳边,声音压得极低,“我已让人在吏部散布消息,说周昂的远房侄子在北元部落做买卖,保不齐叔侄俩里应外合,这急报就是引朝廷出兵送粮草的幌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嵩眼睛一亮,连忙将明细折好塞进袖中:“王大人这手高!有了这些‘证据’,陛下必信边军虚报。” 两人在值房密谈半个时辰,王瑾离去时,袖中多了份李嵩亲笔写的 “户部核查建议”,上面列着 “需查粮饷损耗凭证”“需验旧甲去向” 等七条,条条都能拖上三五天。而李嵩的案头,已摆好了给玄夜卫的 “协查公文”,故意将核查范围写得繁琐冗长 —— 这便是他们的算计:用 “合规核查” 的外衣,拖到大同卫撑不住,到那时就算城破,也能把罪责推给 “边将无能”。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掩盖了值房内的密谋,却盖不住那些即将因拖延而逝去的生命。李嵩望着案上的账簿,忽然想起去年周昂来户部催粮时,冻裂的手指攥着公文,声音沙哑却坚定:“李大人,士兵们快断粮了。” 那时他只当耳旁风,此刻却觉得那声音像针似的,隐隐刺着心口,只是这念头转瞬即逝,被 “保官位” 的私欲压了下去。

谢渊在风宪司值房刚写完蓟州查案的奏报,笔尖的墨还未干,就见缇骑匆匆闯进来,带来急报留中的消息。他猛地从案前站起,腰间的玉带撞在案角发出轻响,刚焐热的茶盏被震得倾斜,茶水顺着案边滴落,在公文上晕开一小片墨痕。

“留中了?” 谢渊的声音陡然拔高,手指紧紧攥着刚写完的奏报,纸页边缘被捏得发皱。他昨日才从蓟州查案回京,沿途所见的边军窘境还历历在目 —— 士兵们穿着打补丁的单衣,握着锈迹斑斑的长矛,粮仓里的杂粮仅够维持十日。周昂是他同袍多年的旧识,那人向来刚直,宁肯自己挨饿也不虚报军情,急报里写 “城防告急”,必定已是万分危急。

谢渊抓起案上的查边奏报,那是他用半个月时间,走遍大同卫各堡寨写成的,里面贴着士兵冻裂双手的绘图、粮仓空虚的清单,字字都浸着边军的苦。他揣着奏报快步冲出值房,风灌进领口,带着刺骨的寒意,庭院里的腊梅被风雪压得低垂,枝头的花苞冻得发紫。

紫宸殿的朱漆大门紧闭,守门的内侍见他来势匆匆,连忙上前阻拦:“谢大人留步,陛下正在批阅奏章,吩咐了不见外臣。” 内侍的语气恭敬,眼神却带着几分疏离,显然是得了暗示。谢渊望着紧闭的殿门,门钉上的铜绿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心一点点沉下去 —— 这道门,此刻竟成了隔绝军情的屏障。

“陛下不知边军疾苦,可你们该知道!” 谢渊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压抑的怒火,“大同卫危在旦夕,多拖一刻就多一分危险!” 内侍只是摇头:“大人莫为难小的,陛下有旨,谁也不能进。”

谢渊无奈折返,靴底在结冰的石板路上打滑,每一步都透着沉重。他太清楚李嵩与王瑾的手段了,这两人最擅长借 “核查” 之名行拖延之实,去年延绥卫的急报就是被他们用 “需查粮草账目” 拖了五日,等援兵到了,堡子早已成了废墟。如今急报留中,他们定会趁机散布 “边军虚报” 的流言,等核查清楚,大同卫怕是早已城破。

回到风宪司值房,谢渊立刻命书吏取来玄夜卫的令牌,令牌上的 “缇骑” 二字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他提笔写了两道手令,字迹因急切而微微颤抖:“速派缇骑三人,乔装查访宣府卫至大同卫的驿路,看是否有故意延误、克扣急报的迹象,遇可疑人员即刻拿下!”“另派五人,盯紧户部李嵩、兵部王瑾,记录其三日来的往来人员、密谈地点,稍有异动立刻回报!”

他将手令交给心腹缇骑,指尖重重按在令牌上:“记住,此事关乎大同卫数万军民性命,不得有半分差池!” 缇骑领命离去时,靴底踏过积雪的声响格外清晰,谢渊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绝不能让李嵩等人的算计得逞,哪怕拼着触怒圣颜,也要把真相揭开。

萧桓在御书房翻看着李嵩递上的 “边军虚报案例”,上面记着永乐年间大同卫指挥 “以小股敌寇报大军,冒领粮饷三万石” 的旧事。李嵩跪在地上,声音恳切:“陛下,边将久在塞外,常以‘军情紧急’要挟朝廷,周昂此人虽勇,却也性急,恐这次又是粮饷不足,故夸大其词。”

王瑾适时附和:“李大人所言极是。臣查得大同卫上月刚领冬衣款两万两,若真缺粮,为何不早报?依臣看,需先派御史核查虚实,再议援兵不迟。” 他偷瞄萧桓的神色,见对方眉头舒展,又道:“况且北元诸部混战多年,怎会突然冒出三万铁骑?恐是周昂误判。”

初七清晨,谢渊再次求见,这次总算进了紫宸殿。他将查边时的塘报呈给萧桓:“陛下请看,这是臣上月在大同卫所见:士兵甲胄破损,冬日仅着单衣,粮仓只剩杂粮。周昂若要虚报,何必等到城破才报?”

萧桓接过塘报,上面的字迹工整,还贴着士兵冻裂双手的绘图。他沉默片刻,终是摇头:“谢卿不知,边将虚报有术,去年宁夏卫就用‘死马充战马’领饷。朕并非不信周昂,只是需得稳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急道:“军情如火,哪有时间稳妥?北元铁骑三日可破云州三堡,再等三日,大同卫恐已城破!” 萧桓却摆摆手:“朕已命玄夜卫去查,待回报再说吧。”

玄夜卫指挥使沈炼接到谢渊的指令,立刻派人查访宣府卫。可宣府同知赵显早已得到消息,将粮车短少的账册藏了起来,还命人将与北元交易的痕迹抹去。缇骑在宣府查了一日,只查到 “粮车确有损耗”,却抓不到实证。

与此同时,李嵩的亲信在朝堂散布流言:“谢大人与周昂是旧识,急着催援兵,怕是收了好处。” 流言传到萧桓耳中,虽未全信,却也对谢渊多了几分疑虑。

初八午后,第二封大同卫的急报送到,这次插着三根鸡毛,纸页上沾着暗红的血迹。周昂在急报中写道:“城破在即,臣已抱必死之心,唯盼陛下勿信谗言,速发援兵,救大同卫军民!”

萧桓握着这封急报,指尖微微颤抖。他想起周昂在德胜门亲征时的勇猛,又想起李嵩 “边将惯用苦肉计” 的话,心中犹豫不决。此时谢渊闯进来,跪地不起:“陛下!再等下去,大同卫就真的没了!臣愿以风宪司印信担保,周昂绝无虚言!若有差池,臣甘受腰斩之刑!”

萧桓终是被谢渊的决绝打动,决定在朝堂议此事。李嵩与王瑾仍力主核查,李嵩道:“陛下,三日军情不会有大变,不如再等玄夜卫回报。” 谢渊反驳:“等玄夜卫回报,大同卫已成焦土!户部不愿拨粮,兵部不愿调兵,难道要让边军白白送死?”

两人在朝堂上争执不下,其他官员或沉默,或附和李嵩,毕竟谁也不愿担 “浪费军饷” 的罪名。萧桓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留中三日,不仅是他对边将的怀疑,更是朝堂积弊的暴露 —— 人人怕担责,却无人想边关将士的死活。

就在此时,玄夜卫缇骑押着一名宣府卫的驿卒闯入朝堂。驿卒哭诉:“陛下!宣府同知赵显扣下大同卫的急报,还命人向北元报信,说‘京师援兵未发’!” 沈炼随后呈上从赵显府中搜出的密信,上面写着 “拖延援兵,待城破分粮”。

李嵩与王瑾脸色煞白,瘫在地上。萧桓看着密信,又看看那封沾血的急报,终于明白自己险些误了大事。他猛地拍案:“传朕旨意,命岳峰掌调兵符,增兵三万,即刻驰援大同卫!”

虽然援兵终是派出,但留中三日的影响已难以挽回。大同卫因援兵迟至,伤亡惨重;萧桓对边将的怀疑虽被打消,却与谢渊之间产生了一丝裂痕;李嵩与王瑾虽未被立刻处置,但其与赵显的勾结已露端倪。

谢渊望着驿道上远去的援兵,心中沉重。他知道,这次的 “朝堂初隙” 并非偶然,而是积弊已久的爆发。那些藏在粮饷背后的蛀虫,那些散布谗言的小人,才是比北元铁骑更可怕的敌人。而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片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载:“德佑三十七年冬十月,大同卫急报留中三日,虽援兵终发,然大同卫已损兵过半,守城将士殉国者逾三千,城防崩坏三十余处,西城垣近半倾颓,粮草军械尽毁于战火。帝萧桓闻报‘深悔不已,御书房彻夜未眠,次日下罪己诏,自谴 “轻信谗言,延误军机”’,命谢渊以风宪司印彻查朝堂谗言者,凡牵涉李嵩、王瑾私党,无论勋贵皆锁拿问罪。

史称‘此三日之迟,非仅损边城之守,实碎边军之心;援兵虽至,然殉国将士尸骨未寒,城砖染血犹腥。帝之多疑,源于积弊之深;臣之构陷,成于私利之重。朝堂上下,自此对边军奏报多存戒心,边将请援需叠印三衙,信任之隙由此而生,终德佑一朝未弥。’ 而大同卫城垣上修补的砖痕,至今仍记着那三日风雪中的血泪。”

卷尾

《大吴史?论》 曰:“朝堂之隙,非一日之寒。萧桓之疑,源于边将过往之弊;谗言之入,始于朝臣私利之争。谢渊之谏,虽忠而难行,盖因积疑已深。留中三日,看似小事,实则关乎边关存亡、朝堂清明。幸得谢渊力谏、急报泣血,方未铸成大错。然信任一旦有隙,非一时能补,此亦德佑朝后期党争之伏笔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