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81章 驿马毙途冰溅血,将军援笔泪沾髭

卷首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北元新汗也先遣使杀其叔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天圣可汗’,旋即统漠北三部铁骑三万,突犯大吴北境。云州左翼三堡两日陷,守将战死殆尽,北元兵锋直抵大同卫城下,‘箭簇如蝗,城砖崩裂三十余处,边军箭矢将尽,粮道为铁骑所断’。大同卫指挥使周昂遣八百里加急告急,‘竹筒插鸡毛,驿卒三日毙三马,雪夜奔京师’。帝萧桓‘览报惊,即时召五军都督府、户部、都察院议,调京营三万援大同,命谢渊持印查边报迟滞、粮道中断之由’。”

朔雪吞关万马嘶,羽书星夜入金墀。

三堡烽烟沉断壁,孤城鼓角咽寒澌。

驿马毙途冰溅血,将军援笔泪沾髭。

不是君王轻社稷,北风吹急未敢迟。

北境的寒风卷着雪粒,像无数冰棱子抽打着紫宸殿的窗棂,发出 “噼啪” 脆响,连殿角的铜鹤都被冻得缩着脖颈。御书房的地龙烧得再旺,也挡不住从门缝钻进来的寒气,萧桓披在肩上的玄狐裘领早已结了层薄霜,霜花随着他的呼吸忽明忽暗。

“陛下!大同卫八百里加急!” 李德全抱着个裹着三层油布的竹筒,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闯进殿来,靴底在光可鉴人的金砖上拖出两道蜿蜒的湿痕,还带着雪地里的泥点子。那竹筒是玄夜卫特制的传讯筒,半尺来长的铜皮筒身冻得发白,筒口插着的三根鸡毛被雪水浸得沉甸甸的,蔫蔫地贴在筒壁上,尾端还沾着塞外的沙砾、草屑和没化的冰碴,一看便知是从千里风雪里闯过来的。

他 “噗通” 跪在冰凉的地砖上,膝盖撞得金砖闷响,双手把竹筒捧得老高,胳膊都在发颤,声音又急又哑:“宣府驿丞差人飞报,这是从云州溃兵怀里抢出来的!过居庸关时换了第三匹快马,前两匹都跑毙在雪地里了,驿卒抱着竹筒在雪窝里滚了半里地,才追上接应的人!”

萧桓抬手接过竹筒,指尖刚触到筒身就打了个寒颤,铜皮冻得像块冰砣子,寒气顺着指缝往骨头里钻。他一层层解开油布,最外层的油布已冻得发硬,第二层沾着黑泥和雪渍,最里层的桑皮纸卷从筒中滚落时,“哗啦” 一声掉下一捧碎冰碴,在御案上砸出细碎的响声,转眼融成一小滩水,顺着案边的木纹蜿蜒流下。

牛皮封套上 “八百里加急” 的朱印被雪水浸得发暗,边缘磨出毛茸茸的纸絮,显是驿卒在风雪里换手时攥得太紧,指痕深深嵌在纸纹里,连带着封套边角都卷了毛。萧桓的指腹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指痕,忽然想起当年亲征时,士兵们攥着刀柄的手也是这样青筋暴起 —— 这封急报,是用命托过来的。

拆开封套的刹那,一股风雪的寒气混着淡淡的血腥气扑面而来。急报是用麻纸写就的,墨迹被颠簸的马蹄震得晕染,又冻成冰壳,字迹潦草如惊鸿掠影,显然是在飞驰的马背上仓促而就。萧桓凑近烛火细看,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却字字泣血:

“北元新汗也先亲率三万铁骑,十月初三破云州左翼,两日连克靖安、永宁、威远三堡。敌携新造破城锤,夯土墙崩裂如碎瓦,守堡弟兄无一生还。今已抵大同卫城下,箭簇如蝗,日夜猛攻,城砖崩裂三十余处,垛口尽毁。边军箭矢将尽,每卒仅余三矢;粮道被敌游骑截断,城中存粮不足五日。恳请陛下速发援兵,迟则城破,大同卫危矣!”

落款是 “大同卫指挥使周昂”,最后一个 “昂” 字的捺笔拖得极长,墨色深重如凝血,像是笔尖蘸了血才写完。萧桓捏着急报的手指猛地收紧,冻硬的纸页边缘割得指腹生疼,他盯着 “三万铁骑” 四字,眉头拧成疙瘩 —— 前几日五军都督府递上的边报还说 “北元诸部互攻,暂无南侵迹象”,怎么短短半月,竟冒出个 “新汗也先”,还能瞬间整合三部铁骑?

“这破城锤……” 萧桓指尖点在 “新造破城锤” 几字上,声音低沉,“北元向来只有弯刀弓箭,何来打造破城锤的铁料与工匠?” 李德全在旁喘着粗气,从袖中掏出个油纸包,打开竟是半块冻硬的麦饼,饼身带着牙印,边缘结着冰碴:“陛下,这是从云州溃兵怀里找到的。那哨骑中了三箭,死前还攥着这饼,宣府驿丞说他揣了三天,硬得能砸开冰面,却没舍得咬一口,想留着到京师给陛下看……”

“北元的破城锤是铁制的,足有千斤重,” 李德全用冻得发红的手背抹了把脸,眼泪刚滚到腮边就结了层薄冰,声音哽咽得像被寒风堵住,“云州三堡的夯土墙本就年久失修,墙皮掉得能看见里面的碎砖。去年谢大人查边时,在奏报里红笔圈着‘三堡需增修城防三丈,补砖十万块’,可户部批文压了半年,只说‘国库支绌,来年再议’。”

他吸了吸鼻子,喉结剧烈滚动,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后怕:“守靖安堡的百户张勇,是从大同卫小兵熬上来的,家里还有八十岁老娘。破城锤砸塌城门时,他抱着炸药包就冲进敌阵,轰隆一声响,连人带锤炸成了碎片,堡子才算多守了半日…… 最后撤出来的士兵说,张百户炸飞前还喊‘告诉俺娘,儿子没丢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望着御案上摊开的大同卫舆图,图上用朱砂标着 “云州左翼三堡互为犄角,可守半月”,墨迹还带着新研的松烟香,显然是上月刚更新的,如今却成了 “两日连克” 的笑话。他指尖划过 “云州至大同卫百里” 的标记,指腹蹭过图上标注的 “密林”“峡谷”—— 这些本是伏击要道,北元铁骑却如入无人之境,两日奔袭百里,这速度快得像背后长了眼睛。

“不对……” 他喃喃自语,眉头拧成疙瘩,指节捏得发白,“前月五军都督府的边报还说‘北元诸部在漠北混战,云州左近无大股骑兵’,怎么突然就冒出三万铁骑?还带着破城锤?这铁料从哪来?谁在给他们引路?”

“边报为何迟滞?” 萧桓猛地抬头,目光如炬,扫过李德全发白的脸,“云州初三遇袭,今日初七才到京师,八百里加急昼夜兼程,两日夜便能到,为何迟了整整两日?” 李德全缩了缩脖子,声音发颤:“驿卒在宣府换马时哭着说,过宣府卫时被同知赵显的人拦住,硬要开箱查验,耽搁了半日;过居庸关时,守关千户张成说‘没兵部勘合不能放行’,又拖了一夜,直到驿卒跪出血来,才放他们过关……”

“勘合?” 萧桓冷笑一声,声音里淬着冰,“八百里加急凭鸡毛信、铜制传讯筒即可通行,本朝百年未有‘验勘合’的规矩!” 他抓起案上的边报,狠狠摔在舆图上,“这张成是谁的人?” 李德全咬着嘴唇,半天不敢出声,最后才喏喏道:“那千户是英国公张懋的远房侄子,去年刚从锦衣卫调去守关……”

话未说完,萧桓已一脚踹翻了脚边的暖炉,铜炉 “哐当” 撞在金砖上,火星溅起半尺高,落在冰冷的地砖上瞬间熄灭,只留下几缕青烟。他胸口剧烈起伏,盯着舆图上 “大同卫” 三个字,指腹重重按下去:“好个‘验勘合’!这是要眼睁睁看着大同卫城破!”

窗外的风雪更紧了,卷着呜咽声拍打窗纸,像是北境阵亡将士的魂魄在哭诉。萧桓盯着舆图上 “大同卫至京师八百余里” 的标记,指腹一遍遍摩挲着沿途的驿站 —— 八百里加急跑了三天,援兵就算此刻出发,快马加鞭也需五日才能到,可周昂的急报明明白白写着 “粮尽矢绝,城破在即”,大同卫的弟兄们能在冰天雪地里撑过五日吗?

“传旨!” 萧桓猛地起身,龙袍下摆扫过御案,案上的笔洗 “哗啦” 翻倒,清水泼在舆图上,在 “大同卫” 三个字上晕开一片深色,“五军都督府即刻调京营三万精锐,选最壮的战马,配最好的甲胄,由威远伯李穆统领!玄夜卫指挥使沈炼率缇骑五百先行,带足火箭火药,务必五日之内抵达大同卫城下!”

他的目光扫过户部送来的粮册,声音愈发沉厉:“粮草由户部直运,从京师内帑先拨十万石,命沿途驿站‘人歇马不歇’,每五十里换马,每百里设暖汤点,谁敢延误军情,就地斩立决,首级传示各驿!”

内侍捧着圣旨刚要退下,萧桓又道:“取都察院印来!” 他从龙案抽屉取出那枚鎏金铜印,印柄上的 “都察院印” 四字在烛火下闪着冷光,“再拟一道旨意,命谢渊即刻携印奔赴宣府卫,查三件事:一查云州遇袭为何边报迟滞三日,是谁扣了急报;二查粮道为何一触即断,是不是有官员通敌卖粮,或是克扣军饷;三查居庸关千户张成验勘合延误之罪,审出幕后主使!”

他将铜印重重按在圣旨上,印泥鲜红如血:“告诉谢渊,凡牵涉官员,无论勋贵平民,不必请旨,当场锁拿!玄夜卫缇骑听他调遣,必要时可调动宣府卫边军,朕给他撑腰!”

烛火在萧桓眼中跳动,映着舆图上蜿蜒的边境线,那线外是呼啸的风雪与铁骑,线内是嗷嗷待哺的孤城 —— 这场仗,不仅要打退北元的铁骑,更要撕开朝堂上盘根错节的黑幕。

谢渊前日刚从大同卫查粮饷回京,那份奏报还压在御案的镇纸下,边角因频繁翻阅微微卷起。萧桓伸手抽出奏报,泛黄的麻纸上,谢渊的字迹工整如刀刻,在 “边军箭矢仅存三成,甲胄破损者过半” 处,用朱笔重重画了道波浪线,旁边批注:“臣亲验库房,矢杆多虫蛀,甲胄无完整者十之六,恳请户部年内补拨箭矢五万支、甲胄两千副,迟则恐误战事。”

墨迹已干,却透着彼时的焦急。萧桓想起当时看奏报时,户部尚书正跪在阶下哭穷,说 “南疆赈灾刚拨三十万两,实在腾不出余钱”,他便想着年后春耕结束,从漕粮盈余里匀出款项,没承想这 “等得起” 的念头,竟成了此刻剜心的悔。奏报末尾,谢渊用小字批注:“宣府卫同知赵显似与北元部落有私贸,臣查得近三月粮车过境,每车短少五石,问则以‘雪天损耗’搪塞,已命玄夜卫缇骑暗查其往来账目。”

“赵显……” 萧桓念着这个名字,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宣府卫,那里正是大同卫粮道的咽喉。北元铁骑能精准截断粮道,边报能迟滞三日,绝不是 “延误” 二字能解释的。他忽然想起周昂去年述职时的模样,那武将跪在丹陛上,甲胄上还沾着北境的沙砾与霜花,声音洪亮如钟:“陛下放心,大同卫的弟兄们就算冻成冰雕,手里的矛也绝不会弯,定不让北元踏过城墙一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现在,冰雕未化,铁骑已至。萧桓仿佛能看见城墙上那些攥着断矛的身影,他们的甲胄裂着口子,露出冻得青紫的皮肉,却仍死死盯着城下的狼烟,目光一次次望向南方 —— 那是京师的方向,是他们盼援兵的方向。

李德全捧着圣旨退下时,靴底在金砖上轻响,像怕惊扰了御书房的凝重。萧桓望着那封插着鸡毛的急报,纸页被冻得硬邦邦,边缘卷着毛边,他伸出手指,一点点将褶皱抚平。墨迹与冰痕交织的纸页上,仿佛能看见周昂在颠簸的马背上奋笔疾书的模样:寒风掀着他的战袍,冻裂的指尖握着笔,每写一字都要呵口热气;能看见云州三堡崩裂的城墙下,士兵们用身体堵住缺口,鲜血在雪地里开出红梅;能看见雪窝里冻毙的哨骑,怀里还揣着没送出去的军情……

他提起朱笔,笔锋饱蘸浓墨,悬在纸页上空片刻,重重落下:“援兵五日必至,大同卫,撑住!” 最后一个 “住” 字的捺笔拖得极长,墨色深重,落在冻硬的纸页上,晕开一小片深色,像极了滴在雪地里的血。

窗外的风雪更紧了,拍打着御书房的门,“砰砰” 声像无数马蹄在逼近,又像无数冤魂在叩门。萧桓走到窗前,望着漫天风雪覆盖的天地,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城墙,哪里是归途。他忽然明白,北境的雪,早已越过长城的烽燧,穿过朝堂的帷幕,落在了紫宸殿的御案上。

这场仗,从来不止是与北元铁骑的厮杀。城墙上的断矛要挡外敌,朝堂上的利刃更要斩内奸 —— 那些克扣军饷的蛀虫,那些延误军情的败类,那些私通敌寇的奸佞,才是比破城锤更凶险的暗箭。萧桓握紧拳头,指节在风雪中泛白,烛火在他眼中跳动,映着舆图上蜿蜒的边境线,也映着一场内外夹击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片尾

《大吴会典?边军志》 载:“德佑三十七年冬,北元新汗也先破云州三堡,叩大同卫,‘边军以血肉搏城,矢尽则用石,石尽则用刀,周昂身先士卒,中三矢仍登城督战’。京师援兵五日至,玄夜卫沈炼先率轻骑破敌粮道,威远伯李穆主力继至,内外夹击,北元退走。谢渊查得‘宣府同知赵显私通北元,泄粮道虚实;居庸关千户延误军情,皆斩’。”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论曰:“北境之急,非独北元之强,亦因边备之弛、吏治之弊。萧桓于御书房临危决断,调援兵固城防,遣谢渊涤积弊,‘外拒强敌,内清奸佞’,方保大同卫不失。急报之泣血,非仅述战事之烈,亦揭官场之腐;援兵之神速,非仅赖将士之勇,亦显君心之明。

史称‘德佑之世,北境屡危而终安者,在君有决断之明,臣有涤荡之勇,军有死战之忠’。大同卫一役,虽未大捷,却揪出内奸、整饬边备,为日后北境安宁埋下伏笔,此亦‘危中有机’之谓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