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70章 长城内外欢呼动,始见清风满塞垣

卷首

《大吴会典?军审制》 载:“凡‘边军驻地贪腐案’,皇帝可设‘军前审案’,‘就地开庭,军民旁听,玄夜卫主审,三法司派员监审’。审案需‘验账册、查仓储、对人证’,‘贪腐逾千两、克扣军粮逾万石者’,‘立决于军前’。德佑年间‘边地多弊’,故‘军审不拘常例,许以军法严办’,审出之‘赃粮、赃银’一律‘返还边军’,‘涉案官员家产抄没入官’,‘同案包庇者降级调用’。”

朔雪边关卷弊尘,军前审案正官伦。

账中猫腻层层破,仓里亏空件件真。

二十七奸皆伏法,五千石粟复归军。

长城内外欢呼动,始见清风满塞垣。

德佑三十年正月初二,大同卫的积雪刚没过脚踝,踩上去发出 “咯吱” 的轻响,中军大帐外已竖起三丈高的木台。台柱裹着青布,台额悬着 “军前审案” 四个朱漆大字,字缝里还嵌着未化的雪粒,在朝阳下泛着冷光。木台两侧立着两排玄夜卫缇骑,甲胄上的霜花遇热融化,水珠顺着甲叶滴落,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

萧桓坐在帐内翻阅卷宗,案上堆着从王林党羽家中搜出的 “大同卫官员往来账册”,纸页泛黄发脆,边角因常年翻动卷成波浪。他指尖捻起一张账册,墨迹在寒风中凝着冷光,“阳曲卫” 三个字的墨色比其他字迹略深,显然是反复圈点过。炭盆里的炭火 “噼啪” 爆响,将他的影子投在帐壁上,随着火光轻轻晃动。

谢渊捧着勘验记录进来,进门时先拂去肩头的雪粒,靴底带进来的雪在炭盆边融成水痕,蜿蜒着爬上案角。“陛下,按账册标注,大同卫军屯粮三年亏空七万石。” 他将勘验记录摊开,上面用朱笔标着各卫所的亏空数额,“各卫所千户以上官员,半数在‘馈赠’名录上有记录,阳曲卫千户孙志的名字出现了十二次,每次‘馈赠’都在秋收后三日。”

“军屯是边军命脉。” 萧桓指尖重重点在 “阳曲卫千户孙志” 的名字上,笔尖将纸页戳出个小坑,“《军屯则例》载明‘每屯岁缴粮五千石’,阳曲卫十屯,岁缴应五万石,去年却只缴三万石,账册上写‘蝗灾歉收’,可玄夜卫缇骑查得他们秋收时私开粮仓,连夜将新粮卖给了朔州的粮商。” 他推开帐门,寒风卷着雪沫扑面而来,木台前聚集的军民已黑压压一片,士兵们握着兵器的手冻得发红,却没人肯搓手取暖,都望着帐门方向。

“今日就从孙志审起。” 萧桓的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目光扫过台下踮脚张望的军民,“让边军弟兄看看,朝廷如何一桩桩、一件件,替他们讨回被克扣的粮草,讨回被冻饿的公道!” 帐外的军民听见这话,忽然爆发出低低的欢呼,像闷雷滚过雪原,连木台都似乎震动了一下。

辰时三刻,军鼓三声擂响,军民涌入审案台周围,玄夜卫缇骑按刀维持秩序,边军士兵列成方阵,甲胄上的霜花在朝阳下闪着光。萧桓端坐主审席,左侧是三法司派来的监审官,右侧是谢渊与周毅,案前跪着第一个被告 —— 阳曲卫千户孙志,他穿着囚服,却梗着脖子喊冤:“陛下明鉴!去年阳曲卫确遭蝗灾,军粮歉收是实情,账册有里正签字画押,绝非下官克扣!”

谢渊冷笑一声,将勘验图掷到他面前:“这是玄夜卫缇骑实地丈量的军屯图,阳曲卫十屯稻田亩数与去年持平,秋收时的谷草堆得比往年还高。里正王老实已招供,你用二十两银子逼他伪签‘蝗灾文书’,实际将两万石军粮卖给了粮商张大户,对不对?” 孙志脸色煞白,眼神瞟向台下的阳曲卫士兵,忽然喊道:“是镇抚使李康指使的!他要下官每年‘孝敬’五千石,否则就参我治军不严!”

李康被缇骑押上台时,棉袍上还沾着酒渍。他是大同卫镇抚使,正三品官阶,往日在卫所作威作福,此刻却抖得像筛糠:“陛下,孙志血口喷人!他卖粮的银子全入了私囊,与下官无关!” 谢渊呈上两本账册:“这是从你书房搜出的‘收粮簿’,上面记着‘阳曲卫孙志,岁献五千石’,笔迹与你批文一致;这本是粮商张大户的账,‘买阳曲卫粮两万石,银五千两’,付款当日,你家账房往京师汇了三千两,收款人是你儿子 —— 还要狡辩吗?”

台下军民哗然,阳曲卫士兵李铁柱挤到前排,红着眼喊道:“去年冬天我们吃的都是带沙子的糙米,原来好粮都被你们卖了!我弟弟就是吃了发霉的粮食病死的!” 喊声激起众怒,士兵们纷纷跺脚,雪地发出 “咯吱” 的声响,震得审案台都在摇晃。李康瘫在地上,忽然朝萧桓磕头:“陛下饶命!下官愿供出同党!大同知府王庆每年收我们‘冬防银’,卫所指挥佥事赵通替我们修改军屯账册……”

萧桓让缇骑将李康押下,传大同知府王庆上堂。王庆穿着七品官袍,手里还攥着《大吴律》,试图用 “文官不掌军粮” 辩解:“陛下,按《职官志》,知府掌民政,军屯粮由卫所掌管,下官只是‘代转文书’,并无实权干预……” 话未说完,谢渊已呈上税银账册:“你虽不掌军粮,却每年以‘修城’为名,从边军冬衣款中克扣三成,三年共贪墨银两万两,还让裁缝铺用旧棉充新絮,去年冬边军冻死十二人,你敢说不知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帐外忽然传来哭声,三个边军家属捧着冻硬的旧棉衣挤进来,棉衣撕开处露出发黄的败絮:“陛下请看!这就是王知府发的冬衣,我丈夫穿着它守城墙,活活冻成了冰人!” 军民的怒骂声浪几乎掀翻审案台,王庆面如死灰,终于供认:“是…… 是赵通牵线,说‘卫所分粮,知府分银’,我们约定‘互不上告’,谁料……”

审案从辰时持续到未时,每个被告都试图攀咬他人拖延时间,却被玄夜卫提前掌握的证据一一戳穿。卫所指挥佥事赵通被揭穿 “用劣质火药充军器”,账册上记着 “火药千斤”,实际送来的却是掺了沙土的假货,去年炸营伤了五名士兵;军器库大使刘平招认 “与镇刑司旧部勾结,将新造弓矢倒卖北元”,玄夜卫从他地窖搜出北元弯刀三十把;连负责掩埋阵亡士兵的驿丞都供认 “虚报阵亡人数,冒领军饷三年”,死者名单上的名字,有一半还活着在田里耕作。

萧桓越审脸色越沉,案上的罪状记录越堆越高。当审到 “虚报军户” 的户籍吏时,他猛地拍案:“《军户册》是征兵纳粮的根本,你竟敢将三百户军户改成‘逃户’,把他们的田产分给亲信!” 户籍吏哭喊道:“是王知府让改的!他说‘少一户军户,少缴十石粮,咱们多分些’……”

未时三刻,谢渊将汇总的罪状呈给萧桓,墨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陛下,共审出贪腐官员二十七人,其中卫所官员十六人、地方文官十一人,涉及克扣军粮七万石、贪墨军饷五万两、倒卖军器折合银三万两。” 他指着账册补充,“追回的军粮中,有五万石已查实存放于各卫所私仓,还有两万石被变卖,需折价追缴。”

萧桓望着台下屏息等待的军民,声音透过寒风传遍全场:“按《军审制》:孙志、李康、王庆等七人‘贪腐逾万两、致边军死伤’,斩立决于军前;赵通等十二人‘贪腐五千两以上’,流放三千里;其余八人‘包庇同党’,革职永不录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欢呼的军民,“追回的五万石军粮,即刻分拨各卫所,优先补给守城士兵;贪墨银两所折粮草,正月十五前务必送到弟兄们手中!”

午时行刑的梆子声响起,七名主犯被押赴刑场,军民跟在后面唾骂,有人扔来冻硬的窝头砸在他们身上。孙志路过阳曲卫士兵方阵时,李铁柱吐了口唾沫:“你卖粮换的银子,买得动你的命吗?” 刑场刀光闪过,人头落地的瞬间,边军士兵齐声高喊 “陛下圣明”,声浪震得积雪从帐檐滑落。

与此同时,玄夜卫缇骑按清单查抄各官员私仓。在李康的地窖里,缇骑撬开伪装成酒缸的粮囤,里面堆满白花花的糙米,粮囤壁上还贴着 “阳曲卫军屯” 的封条;王庆的粮仓藏在寺庙佛像后,五千石军粮用香油熏过防虫,比边军吃的糙米好上十倍;赵通的私宅地窖里,除了军器,还有王林党羽给他的密信,写着 “事成后保你升指挥同知”。

分粮的消息传到各卫所时,士兵们正在修补城墙。当缇骑押着粮车出现,车身上插着 “返还军粮” 的木牌,老兵张德胜颤抖着揭开麻袋,饱满的谷粒滚落在掌心,他忽然老泪纵横:“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好的粮了!” 年轻士兵们欢呼着围上来,有人用头盔当瓢舀起粮食,互相抛洒着庆祝,粮粒落在积雪上,像撒了满地碎金。

周毅站在粮车旁,看着士兵们将粮食搬进新修的军储仓,仓门上新刻的 “军民共守” 四个字在阳光下发亮。“陛下说了,” 他对士兵们高声道,“以后军粮每月由玄夜卫与卫所共同清点,账册一式三份,谁再敢克扣,孙志就是榜样!” 士兵们齐声应诺,连搬运粮食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傍晚的大同卫衙署,烛火已燃起,将帐内照得通明。萧桓坐在案前翻阅新造的军屯账册,账页上的墨迹还带着淡淡的松烟香,每笔 “实收粮五千石” 的记录旁,都盖着卫所与玄夜卫的双印。谢渊轻步进来,先将分粮回执码在案角,回执上的血指印鲜红如梅,层层叠叠印在 “领粮人” 处,细看能辨出指节的纹路。

“陛下,各卫所报来的分粮回执都齐了。” 谢渊声音放轻,指尖拂过最上面一张回执,“士兵们在回执上按了血指印,说‘此生愿为大吴守边’,阳曲卫的老兵还在回执背面写了‘谢君恩’三个字,笔锋抖得厉害,想来是哭着写的。” 他呈上百姓送来的万民伞,伞骨是上好的紫竹,伞面上 “军前清弊,民安兵强” 八个字用金线绣成,针脚细密,看得出是连夜赶制的,“大同知府衙门的小吏说,今日审案时,李康的家眷揣着金锭想贿赂缇骑,被缇骑当场搜出,金锭上还刻着‘李记’,现已押入诏狱待审。”

萧桓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暮色中能看见卫所的炊烟袅袅升起,远处传来士兵们的欢笑声,夹杂着 “分粮了”“新棉衣暖和” 的呼喊,像暖流淌过心尖。他指尖摩挲着账册上的朱印,忽然轻叹:“贪腐像田里的杂草,拔了这茬还有那茬,非得时时除、日日防不可。” 他抬眼看向谢渊,目光坚定,“传旨下去:大同卫设‘军民监督坊’,选十名老兵、五名乡绅轮流值守,每月初一核查军粮入库、军器修补账目,账册一式两份,一份存卫所,一份送玄夜卫备案。玄夜卫每月派缇骑巡查一次,发现漏记、虚记者,直接上奏,不必经地方官转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躬身应诺,转身时瞥见案上的《大吴律》正翻开在 “监督篇”,书页上 “防微杜渐” 四个字是萧桓亲笔圈注,朱笔力道深重,几乎要透纸背。烛火在字上跳动,仿佛映出他伏案批注时紧锁的眉头。

正月十五的大同卫,积雪未消却暖意融融。校场四周挂满了红灯笼,有士兵亲手扎的羊角灯,有百姓送来的走马灯,灯笼映着积雪,泛着暖黄的光晕。军民们提着灯笼聚集在校场,新分的军粮堆成小山,麻袋上贴着 “阳曲卫”“大同卫” 的标签,玄夜卫缇骑正按名册给士兵们发新缝制的冬衣,棉衣里絮着厚实的新棉,捏上去蓬蓬松松,连针脚都比往年细密。

一个年轻士兵接过冬衣,当场就往身上套,棉衣刚触到皮肤就惊呼:“比去年的旧棉絮暖和十倍!” 旁边的老兵摸着棉衣领口,那里缝着 “军户张德胜” 的布条,眼眶发红:“这辈子没穿过这么好的冬衣,陛下心里真装着咱们边军啊!” 校场中央的篝火燃得正旺,烤得冻土都发暖,有人架起铁锅煮肉,香气混着松脂的烟火气,在夜色中弥漫。

萧桓与周毅、谢渊站在灯海旁,看着士兵们围着篝火唱歌,有个瘸腿老兵拉起胡琴,几个年轻士兵跳起边关的胡旋舞,旋转的身影带起雪花,引得孩童们拍手叫好。“陛下,新查的军屯账册已送户部备案。” 谢渊指着远处的粮仓,那里新修的仓门贴着封条,“今年春耕的种子备了两万石,都是饱满的谷种,卫所军官说,弟兄们都盼着开春屯田,说亲手种的粮吃着踏实,谁也别想再克扣。”

周毅接过话头,甲胄上的灯笼光影忽明忽暗:“北元那边听说咱们清了内奸、补了军粮,最近没敢来犯。哨骑回报说,他们在长城外退了五十里,连巡逻的骑兵都少了一半。” 他望着北方的夜空,语气里带着释然,“弟兄们说,这下能安心过个好年了。”

萧桓望着漫天灯火,火光映在军民笑脸上,像撒了满地星辰。他忽然想起王林伏法那日的血光,想起校场上飞溅的血珠,再看眼前的欢腾 —— 士兵们捧着新粮的笑脸,百姓们举着灯笼的身影,心中豁然开朗。“《元兴帝实录》里说‘民心即长城’。” 他轻声道,声音被风吹得很远,“以前总以为关隘、甲胄才是屏障,如今才懂,守住民心,再险的关隘都能守住,再强的敌人都能击退。”

寒风掠过灯海,灯笼摇曳的光晕里,“军前审案” 的木台仍立在雪中,台柱上不知何时被人刻了字,借着灯光能看清是 “吏治清明,边军安宁” 八个字,笔画虽浅,却像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篝火噼啪作响,将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与灯海、粮仓、城墙融在一起,成了这寒夜里最坚实的暖。

片尾

德佑三十年正月,萧桓在大同卫设 “军前审案”,历时三日,审出贪腐官员二十七人,其中卫所军官十六人、地方文官十一人,查实克扣军粮七万石、贪墨军饷五万两。主犯七人被斩于军前,十二人流放,八人革职,追回的五万石军粮当场分拨边军,贪腐银两所折粮草半月内补齐。玄夜卫在查抄中发现官官相护密信百余封,揪出王林党羽漏网之鱼五人,军储仓改由 “军民共监”,账册每月公示。此案肃清边地积弊,边军士气大振,军民同心备战,大同卫迎来久违的安宁。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三十年正月,帝于大同卫设‘军前审案’,‘三日审结贪腐案二十七起’,‘斩七人,流十二人,革职八人’,‘追回军粮五万石,银五万两’,‘军粮即时分拨,军民欢呼动地’。此案‘创边地军审之例’,‘玄夜卫监粮、军民共督’之制始行,‘边军士气复振,屯田兴,仓储实’。

论曰:‘战地查弊非仅惩贪,实乃‘收民心、固边防’之举。萧桓‘亲审亲断,示法于军前’,使‘官不敢贪,吏不敢欺’;谢渊‘循证追责,点滴不漏’,令‘赃粮归军,民怨得平’。军审之后,‘大同卫三年无贪腐案’,‘九边皆效其制’,故‘德佑中兴,始于边地清弊’。’

(正月十五,大同卫军民同庆上元,分粮声、欢笑声传至长城外,北元哨骑闻之退走。)”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