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43章 三问难遮心鬼祟,一证终揭罪参差

卷首

《大吴会典?刑狱规制》 载:“凡鞫狱,需‘三问三查’—— 问事由,查书证;问时序,查人证;问关联,查赃证。证人需具‘亲供画押’,注明‘籍贯、职役、与被证者关系’,伪证者与作伪者同罪,杖一百,流三千里。镇刑司番役需‘中立作证’,若受主使改供,以‘奸党’论,家产抄没,家属入官为奴。”

金殿阶前巧舌驰,千般狡辩护私痴。

番役作伪藏奸影,墨卷留痕照魅姿。

三问难遮心鬼祟,一证终揭罪参差。

君王自有青眸在,岂容宵小乱国基。

德佑二十九年十月初二,御书房的气氛比昨日更沉郁。晨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堆叠的卷宗上,其中最显眼的是王林的 “辩罪折”,墨迹浓黑,却透着一股心虚的潦草。萧桓坐在御座上,脸色铁青,指尖捏着那份折子里 “臣实乃分拣疏漏,非故意扣压” 的字样,指腹几乎要将纸页戳破。

“带王林。” 萧桓的声音冷得像淬了冰,每个字都砸在金砖地上,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李德全忙不迭地踮脚退到门边,对侍卫打了个手势,指尖因紧张而微微发颤。御书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 “噼啪” 声,案上的血书在晨光中泛着暗红,像一道无声的控诉。

片刻后,王林被两名玄夜卫押着走进来。昔日那个身着蟒袍、腰悬玉带的镇刑司督主,此刻换上了灰扑扑的囚服,前襟沾着干涸的泥渍,发髻散乱地贴在额角,几缕白发被汗水濡湿,显得狼狈不堪。可他膝盖刚触到金砖,就猛地挺直脖颈,嘶哑着高呼:“陛下明鉴!臣冤枉啊!臣对大吴忠心耿耿,绝无扣压军报之事!”

“冤枉?” 萧桓抬手将周毅的血书扔在他面前,纸页 “啪” 地一声摔在地上,暗红的血迹在晨光中格外刺眼,溅开的血点仿佛还在蠕动,“周毅的血书被扣半月,十七封边关急报标着‘缓呈’‘无用’,你镇刑司地窖的‘废弃档’里藏着多少军报,自己心里没数?”

王林匍匐在地,额头紧紧抵着冰凉的金砖,指节却悄悄蜷缩起来,声音带着刻意拿捏的镇定:“陛下息怒!臣掌镇刑司密档库,每日经手各部文书逾百份,分拣、登记、归档环环相扣,偶有疏漏实属常情。周将军的血书许是被小吏混在‘寻常军报’的卷宗里,臣日夜操劳于案牍,眼花手抖,错放了位置,绝非故意扣压,实乃无心之失啊!” 他说着,肩膀微微耸动,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王林膝行两步,袍角在金砖上拖出细碎的声响,从囚服袖中摸出张皱巴巴的纸,纸页边缘卷得厉害,显然被反复摩挲过。他双手捧着,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这是镇刑司的‘文书流转册’,九月十五至二十,每日都有‘军报十封、寻常文书八十封’的记录,每笔都有吏员签字画押。臣连日为亲征事宜筹备,熬得双眼赤红,实在是…… 实在是没看清血书的标记啊!”

萧桓接过流转册,指尖划过上面的墨迹,纸页粗糙发脆,显然是临时从旧档中翻出的。他忽然冷笑一声,笑声里带着刺骨的寒意:“日夜操劳?朕怎么听说,你九月十五那日在威远伯府饮宴至深夜,席间还收了李穆送的羊脂玉如意,说是‘贺督主掌镇刑司三载’?”

王林的脸色 “唰” 地白了,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顺着脸颊滑进衣领,他连忙磕头如捣蒜,额头撞得金砖 “咚咚” 作响:“陛下!那是李穆邀臣商议‘亲征仪仗规制’,绝非私宴!臣推辞不过,才留了片刻,那玉如意臣次日便还回去了!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可昭日月,天地可鉴啊!”

“忠心?” 谢渊从侧殿走出,青袍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手中捧着通政司的登记册,封皮盖着鲜红的 “通政司印”,他声音沉稳如钟,“陛下,通政司的原始登记册上,九月十五那日的军报旁用朱笔注着‘急递,封皮朱印完好,火漆未损’。按《大吴会典?军报规制》,急递军报需单独存放于‘锦囊’,由掌印官亲验亲拆,何来‘混在寻常文书’之说?王林身为镇刑司督主,掌管密档十余年,岂能不知《军报分拣则例》中‘急递军报不得入寻常档’的铁律?”

王林猛地抬头瞪向谢渊,眼中闪过怨毒的光,像是要吃人一般,他嘶吼道:“谢御史休要血口喷人!你与沈炼勾结,伪造证据陷害忠良!那血书背面的批语,分明是你等模仿臣的笔迹添上去的!玄夜卫本就与镇刑司不和,你们这是公报私仇!”

他话音刚落,沈炼已上前一步,玄甲的甲片轻轻碰撞,发出铿锵的回响。他将一卷证词呈上,封皮盖着 “玄夜卫印”:“陛下,玄夜卫已提审通政司当日验信官赵五,他亲供九月十五辰时,是王林亲自带缇骑到通政司,说‘此军报涉边情机密,需镇刑司细查,暂由本督带回’,还逼赵五在‘军报暂存条’上签字。这是赵五的亲供,有他的指印和通政司的旁证为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林的喉结剧烈滚动,咽了口唾沫,强作镇定地梗着脖子:“赵五受谢渊胁迫,证词不足为信!军报延误或因信使迟滞,北地风霜大,信使在路上耽搁几日也是常情,与臣何干!” 他话音未落,殿外传来侍卫的通报,声音带着一丝迟疑:“陛下,镇刑司番役刘三求见,说有关于信使延误的证词要当面呈奏。”

萧桓眉头紧锁,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击,发出 “笃笃” 的轻响,每一声都像敲在王林的心上。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冷光,显然早已看穿这拙劣的伎俩,沉声道:“传。”

片刻后,一个穿着镇刑司番役服饰的汉子被侍卫领进来,青灰色的役服洗得发白,腰间系着褪色的布带。他刚踏入御书房,膝盖就一软 “噗通” 跪地,重重磕了三个头,斗笠从头上滑落,露出张蜡黄干瘦的脸,嘴唇哆嗦着,声音发颤:“小…… 小人刘三,是镇刑司文书房的番役。九月十五那日,送大同卫军报的信使迟了三日才到京,还在南城驿站酗酒闹事,把驿丞的桌子都掀了,小人…… 小人亲眼所见,故军报迟呈实乃信使之过,与督主无关!” 他说着,从袖中摸出张折得方方正正的纸,双手捧着递上前,指尖抖得几乎握不住。

谢渊眼中闪过冷光,上前一步,青袍的下摆扫过地砖,带起一阵微风:“刘番役,你说信使迟到三日,可记得他的样貌?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玄夜卫从北疆带回的驿站验伤记录显示,那信使左额有三寸长的箭伤,是北元游骑所伤,包扎的布条上还沾着草药,你既说亲眼所见,为何证词里只字未提这箭伤?”

刘三的脸色瞬间一僵,像被冻住的湖面,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金砖上晕开小小的湿痕。他支支吾吾地绞着手指:“小…… 小人离得远,天黑看不清…… 只知他醉醺醺的,嘴里胡言乱语……”

“记不清?” 谢渊从袖中取出份卷宗,封皮盖着顺天府的朱印,他将卷宗展开,指着上面的墨迹,“陛下请看,这是顺天府驿站的‘过客登记册’,九月十五至十七,每日的入住记录都清清楚楚,根本没有大同卫信使的名字。那信使为赶时间,八百里飞递,日夜兼程,马死了三匹,自己断了两根肋骨,未在京师驿站停留片刻,直接将血书送抵通政司,何来‘酗酒闹事’?” 他猛地转向刘三,声音陡然转厉,像出鞘的刀:“你是镇刑司文书房番役,平日只在司内收发文书,连大门都难得出一次,南城驿站离镇刑司十里地,你如何得知信使在那里闹事?是谁教你这么说的?!”

刘三吓得浑身发抖,像筛糠一般,额头死死抵着地砖,磕得 “咚咚” 作响,冷汗浸透了后背的衣料,把役服黏在身上:“小人…… 小人是听…… 听同事说的…… 具体是谁…… 小人记不清了……”

王林见状,知道再不开口就晚了,猛地厉声喝道:“刘三!不得胡言乱语!陛下在此,如实回禀!” 这声呵斥又急又厉,在寂静的御书房里显得格外刺耳,反倒像欲盖弥彰,暴露了他的心虚。他眼角的余光瞥见萧桓越来越沉的脸色,手心早已被冷汗湿透。

谢渊冷笑一声,声音里带着洞悉一切的清明:“陛下,王林这是欲盖弥彰。玄夜卫已查明,刘三是王林的远房表侄,上月刚从库房杂役提拔为文书房番役,这升职速度远超规制,显然是王林特意安插的心腹。这份证词,分明是受其主使伪造!” 他又呈上一份证据,是玄夜卫的查访记录,“更重要的是,周毅将军的血书写于九月初十,按《大吴会典?驿传志》,八百里飞递每日至少行三百里,九月十三必到京师,通政司的‘到司时辰戳’清清楚楚盖着‘九月十五卯时’,比正常速度还晚了两日,何来‘迟到三日’?刘三连飞递的基本规制都不知,便敢来御前作伪证,可见背后主使何等急不可耐,连证词都没来得及编圆!”

王林见谎言被戳穿,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索性换了说辞,膝行至御座前,膝头在金砖上磨出沙沙的声响:“陛下!臣承认分拣军报确有疏漏,愿领责罚!但绝无挪用军饷之事!汇通钱庄的银钱是臣一时周转不开,‘暂借’了五百两,日后必加倍奉还!李穆与臣只是同僚,偶有公务往来,并无勾结!” 他目光慌乱地扫向殿外,忽然拔高声音,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户部尚书张大人、兵部侍郎杨大人都可为臣作证,臣平日清廉自守,家中连多余的田产都没有,绝非贪墨之辈!”

萧桓看着他拙劣的表演,眼中的怒火像被添了柴的火焰,越烧越旺。他抓起案上的抄家清单,狠狠扔在王林面前,清单 “哗啦” 散开,上面的字迹刺眼夺目:“清廉自守?朕昨日已命玄夜卫抄你的家,从你地窖搜出的二十副本该送北疆的铁甲、五千两银锭,难道是大风刮来的?还有你府中藏的三箱绸缎、十匹好马,哪一样是你俸禄能买得起的?” 他又拿起一封密信,扔在清单上,“这是从你书房暗格里搜出的,给李穆的亲笔信,上面写着‘军械银已分润三成,速销毁账册,勿留痕迹’,这也是伪造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林看着清单上 “铁甲二十副”“银锭五千两” 的字样,又瞥见密信上自己的笔迹,脸色瞬间惨白如纸,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噗通” 一声瘫软在地,再也说不出一句狡辩的话。昔日的嚣张跋扈荡然无存,只剩下深入骨髓的恐惧,牙齿打着颤,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谢渊上前一步,声音沉稳有力:“陛下,王林的狡辩已不攻自破。他不仅扣压军报、挪用军饷,更指使亲信作伪证,试图混淆视听,可见背后牵扯的同党必不在少数。镇刑司掌管密档,通政司经手军报,若不彻底清查,恐有更多军饷被贪墨,更多边军血书被掩盖!恳请陛下扩大清查范围,将所有涉案官吏一网打尽,以正国法!”

沈炼亦躬身道:“玄夜卫已查到,通政司有三名主事常年为王林传递军报消息,镇刑司更有半数番役参与伪造文书、销毁证据。这些人若不肃清,朝廷法度难立,边军将士寒心啊!”

萧桓看着瘫在地上的王林,又想起阳和堡的白骨、周毅的血书,一股怒火直冲头顶,他猛地一拍御案,龙纹镇纸被震得跳起寸许:“王林勾结李穆,扣压军报,挪用军饷,指使伪证,罪无可赦!即刻打入诏狱,严刑审讯,务必查出所有同党,一个都不许漏!刘三作伪证,杖一百,流三千里,永世不得回京!通政司、镇刑司所有涉案官吏,全部停职待查,家产封存!”

王林被侍卫拖下去时,还在哭喊:“陛下饶命!是李穆逼我的!都是他让我干的!我愿招出同党,求陛下留我一命!” 声音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殿外。御书房内,萧桓看着案上的血书,又看向谢渊与沈炼,声音沉重如铁:“查,继续查!朕倒要看看,这京师的官官相护之网,到底有多密;这些吸食军饷的蛀虫,到底有多少!”

晨光透过窗棂,照亮案上散落的证据,王林的狡辩像一层薄冰,终究在铁证面前碎裂成渣。而这场清查风暴,才刚刚拉开序幕 —— 那些藏在暗处的阴影,终将在阳光下次第现形。 我会启用文档编辑器,以便更高效地创作内容。</think>我会通过丰富人物神态、动作及场景细节,强化各方的心理博弈与冲突,让剧情更具张力。

片尾

晨光斜斜地透过窗棂,带着深秋的清寒,在金砖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案上的证据被照得愈发清晰 —— 周毅的血书边角微卷,暗红的血迹在光下泛着陈旧的光泽;王林的朱批字迹潦草,却掩不住字里行间的阴狠;刘三的伪证供词皱巴巴的,墨迹还带着未干的浮躁。

王林那些 “分拣疏漏”“信使延误” 的狡辩,此刻像层薄如蝉翼的窗纸,被铁证戳得千疮百孔,风一吹就簌簌作响,终究没能遮住那浸着边军血泪的真相。血书背面 “伪造惑众” 的朱批,与案头抄家清单上 “铁甲二十副” 的记录遥遥相对,像两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所有试图遮掩罪恶的人脸上。

而这场清查,才刚刚撕开一道口子。像一场席卷京师的风暴,才刚扬起第一缕沙尘 —— 那些躲在各部衙门阴影里的同党,还在抱着 “法不责众” 的侥幸;那些藏在地窖、钱庄、田契里的赃银,还沾着阳和堡守卒的鲜血,浸着北疆将士的冻疮。但没关系,穿透层层阴霾的法度阳光,已顺着这道口子照进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终有一日,所有藏在暗处的龌龊,都会被这阳光一一照亮。同党的面具会被撕碎,赃银的腥臭会暴露在天光下,那些被克扣的军饷、被耽误的军械、被辜负的忠魂,都将在朗朗乾坤之下,等到迟来的公道。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九年十月初二,帝御书房鞫王林案。林狡辩称‘分拣疏漏’,遣番役刘三伪证‘信使延误’,谢渊以通政司登记册、驿站记录、赵五供词逐一驳斥,伪证败露。帝怒,斥林‘狡辩欺君’,命打入诏狱,严查同党。

论曰:‘小人之狡,在利令智昏;君子之辩,在据理力争。王林以镇刑司之权,结党营私,作伪证以掩罪,殊不知天网恢恢,书证、人证、赃证俱在,岂能遮掩?谢渊持正不阿,沈炼勇毅寻证,终使奸佞无所遁形,此乃国法之威,亦民心之向。’

(德佑二十九年十月初三,诏狱传来王林初审供词,供出同党官吏十二人,皆为李穆派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