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28章 君心自有权衡在,臣志终为社稷宁

第八集?君心难测:帝问三策探深浅

卷首

《大吴会典?圣训》 载:“凡军国大事,帝需亲问策于群臣,辨其言、察其行、考其实,不为虚言惑,不为私情动。问策需及要害:战之害、守之险、行之要,皆需一一核验,方可定夺。”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九,廷议第八日,紫宸殿的梁柱间弥漫着凝重的气息。连日的争论让朝堂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主战派虽气焰稍减,却仍在伺机发难。御案上堆着厚厚的奏折,一半是 “请战书”,一半是 “守策疏”,墨迹在烛火下泛着沉沉的光。檐外的秋雨已停,冷风卷着落叶穿过回廊,像在催促一场关键的对质。

轻出战祸耗民膏,缓战须防懈意生。

三实方能固疆土,严查始可破奸情。

君心自有权衡在,臣志终为社稷宁。

莫叹朝堂争论烈,清风终会扫云明。

辰时八刻的钟声余韵刚在殿梁间散尽,萧桓缓缓放下手中的奏折。那奏折的宣纸边缘已被反复翻阅磨得发毛起卷,边角处留着深浅不一的指痕,“轻战”“急援” 等字被朱笔圈点得密密麻麻,墨迹晕开的痕迹里藏着连日的斟酌。他指尖在 “轻战” 与 “固守” 的墨迹上轻轻划过,指腹触到经年批阅奏折磨出的薄茧,那茧子在微凉的宣纸上蹭过,带着一种沉缓的力度。

目光从堆积如山的奏折上抬起,萧桓的视线缓缓扫过殿中群臣,烛火在他眼底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将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映得忽明忽暗。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谢渊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每个字都像砸在金砖上:“谢卿,连日来你力主缓战,说尽轻出之弊、守战之利。今日朕要听实的 —— 轻出之害究竟藏于何处?缓战之险又该如何提防?守战之要到底该如何落实?你且一一讲来,不得有半句虚言。”

殿中瞬间落针可闻,连檀香燃烧的噼啪声都清晰可辨。那檀香在凝滞的空气中缓缓浮动,带着甜腻却沉闷的气息,像极了此刻压抑的朝局。

主战派的威远伯李穆下意识挺直腰板,猩红的公侯袍袖在烛火下泛着油光,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却不知右手早已在袍角下攥成了拳,指节捏得发白 —— 他等着看谢渊如何应对这直击要害的三问,心里暗忖 “看你这酸儒今日如何圆场”。

宁远侯赵承侧着身,斜睨着谢渊,眼中满是 “看你如何圆场” 的讥讽,铁甲护肩随着呼吸微微起伏,却刻意将握着烽燧残报的手藏在袖中,仿佛那残报能给他底气。

镇刑司太监王瑾缩在鎏金柱后,半张脸隐在柱影里,手中的拂尘因紧张微微颤动,雪白的尘尾扫过袍角,带起细碎的声响。他那三角眼死死盯着谢渊,眼白多过黑瞳的眸子里翻涌着恶意,像盯着猎物的毒蛇,只等对方露出破绽便要扑上去撕咬。

唯有周毅等几位久戍边关的老将,眼中带着掩不住的期待。周毅的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旧佩刀,刀鞘上的铜环被磨得发亮,他望着谢渊的背影,浑浊的老眼里藏着焦灼 —— 这三问,不仅是考较谢渊,更是在问边军的生路。

烛火在殿中轻轻晃动,将众人的影子投在金砖上,忽长忽短,像一场无声的角力。檀香的气息愈发凝滞,连空气都仿佛被绷紧,只等谢渊开口,便要掀起新的波澜。

谢渊躬身行礼,青袍的下摆在寂静中纹丝不动,粗布衣料与冰冷的金砖地面几乎融为一体,仿佛他本就是这殿中沉默的基石。他缓缓抬起头时,声音清亮如钟,穿透殿内凝滞的沉闷,带着金石相击的质感:“陛下,轻出之害,首在耗国力于无形,如温水煮蛙,待察觉釜底已焦,再想添柴已回天乏术。”

说罢,他从袖中取出一卷蓝布封皮的册页,双手捧着徐徐展开。那卷《历代边战损耗册》纸页泛黄发脆,边缘带着被反复翻阅的毛边,边角处密密麻麻的批注墨迹深浅不一,有的浓黑如漆,显然是悲愤时所书;有的浅淡发灰,应是深夜研读时所记,每一笔都藏着心血。

“元兴帝征安南时,只因总兵官一句‘一月可平’的妄言便轻启战端,” 谢渊的指尖点在泛黄的纸页上,划过 “耗银三百余万两” 的字样,声音带着难掩的痛心,“半年间耗银三百余万两,粮草五百万石,虽侥幸得胜,却让国库空虚如洗,连太仓储粮都挪用了七成。”

他加重语气,念出民间流传的俗语:“后三年百姓赋税骤增三成,关中流民四起,至今老人们还说‘安南捷报至,家中米缸空’—— 捷报上的墨迹未干,百姓的眼泪已流尽,这便是轻战的代价!”

谢渊抬眼看向李穆,目光锐利如刀,直刺对方心底:“永熙帝北征瓦剌,同样因轻战缺后援,五万京营精锐尽数埋骨漠北,连将军的尸骨都找不回。京畿防卫空虚如纸,只得急调南疆军北上,导致安南复叛,前功尽弃,多少将士的血白流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环视殿中,声音愈发沉重:“如今边军缺甲少粮,新募的士卒拉弓不过三石,连刀都握不稳,甲胄锈蚀得能透光。若强行轻出,胜则粮草耗尽、边军疲敝,十年内再无力守边;败则大同、钦州尽失,敌寇长驱直入,饮马黄河,到时候谁能担这个千古罪责?”

谢渊的声音陡然转厉,像惊雷炸响在殿中:“更可怕的是,有人会借‘轻战’之名中饱私囊!去年宣府监军成国公,借着‘督战’的名义私扣粮草五千石,把冬衣银拿去买小妾,导致守卒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冬里穿着单衣,冻饿而死在烽燧下的就有三十七人!” 他盯着李穆,字字如锥,“回朝后他却奏‘军容整肃’,还得了陛下的赏赐 —— 陛下难道忘了那些冻死在边关的弟兄?忘了他们家属捧着空棺哭嚎的模样?”

这话如重锤狠狠砸在李穆心上,他踉跄着后退半步,撞在案几上,“哐当” 一声带倒了砚台,墨汁溅在猩红的袍角上,像泼上了一团黑血。他脸色瞬间涨红如猪肝,脖颈上的青筋暴起如蚯蚓,喉间发出压抑的低吼,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只能死死攥着袍角,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连指缝都在微微颤抖。

“那缓战之险呢?” 萧桓的指尖轻轻叩着御案,龙纹浮雕在烛火下泛着冷硬的光,每一道鳞纹都像在无声审视。他的目光深邃如潭,仿佛要穿透谢渊的话语,看到更深层的考量。

谢渊的回答愈发沉稳,声音里带着胸有成竹的笃定:“陛下,缓战之险不在‘缓’,在防松懈生祸端,非‘不战’之险,是‘忘战’之危。” 他从袖中取出第二卷册页,双手捧起时,能看到纸页边缘因常年翻阅而磨出的毛边。

册页上用蝇头小楷密密匝匝记着边军防守的疏漏,字迹力透纸背,有的墨迹发暗,显然是泪水浸泡过的痕迹:“守战非‘龟缩不出’,是‘慎战待机’,需每日查边报、核粮草、练边卒,一日不可懈怠。” 谢渊的指尖划过 “元兴二十三年” 的记载,声音带着痛心,“那年北疆因缓战期间监军贪酒误事,烽燧值守成了摆样子 —— 守卒在烽燧里赌钱喝得酩酊大醉,连敌骑的烟尘都没察觉。”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殿中,语气沉重如铅:“瓦剌趁夜偷袭,一夜之间丢了三座军寨,守将自刎谢罪时,怀里还揣着未写完的血书,说‘愧对朝廷,愧对弟兄’。可那些死去的弟兄呢?他们死在睡梦中,连拔刀的机会都没有,尸骨至今埋在寨墙下,连名字都没能传回故乡 —— 这便是懈怠的代价。”

谢渊话锋一转,目光如利剑般刺向殿角的王瑾,语气凝重如铁:“更险在内部生乱。有人会借‘缓战’造谣‘朝廷畏敌’,动摇军心;有人会趁机克扣粮草、拖延军备 —— 镇刑司去年就曾借‘缓查’之名,将大同冬衣银两万两挪去填补私库,导致守卒在腊月寒风里穿着单衣,冻毙在哨卡上的就有十一人,他们的尸骨直到开春才被发现,手指还保持着抓挠寨门的姿势。”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需派玄夜卫即刻巡查边镇,凡懈怠值守者、贪墨军饷者,立斩不赦!将首级悬于城门三日,让边军看见朝廷整肃的决心,让宵小之辈闻风丧胆,方能防微杜渐,消除缓战之险!”

王瑾被谢渊的目光扫得浑身发颤,像被冰水浇透。他手中的拂尘 “啪嗒” 一声掉在地上,雪白的尘尾沾了灰,显得狼狈不堪。慌忙去捡时,指尖抖得连拂尘杆都握不住,三角眼里的惊恐几乎要溢出来 —— 那些被挪用的冬衣银,他虽未直接经手,却分了三成好处,此刻谢渊的话像在当众念他的罪证。殿中檀香凝滞,连烛火都仿佛在为王瑾的慌乱而摇曳。

“守战之要,又在何处?” 萧桓的眼中多了几分赞许,身体微微前倾,显然被谢渊的论述吸引。谢渊掷地有声,字字如金石落地:“在‘三实’:核粮草实数,不虚报浮夸;练边卒实功,不摆花架子;破二寇勾结之实,不被假情报蒙骗。”

他举起核查账册,册页上盖着都察院的朱印:“核粮草需都察院、户部、玄夜卫三司联查,交叉核验。如山西都司报‘存粮十万石’,臣派御史暗查,实则仅六万石,那四万石的虚数,不是被虫蛀,是被层层克扣!需严查追责,堵住贪腐的口子,这是守战的根基。”

“练边卒要去花架子,” 谢渊转向周毅,目光中带着痛惜,“周将军久在边镇,定知大同卫校场每日‘摆阵’给监军看,旗鼓整齐、阵列分明,可新卒拉弓不过三石,射箭连五十步靶都中不了。需按实战标准考核:拉弓五石为合格,百步穿杨为优等,不合格者将领连坐,这才能练出真战力,而非纸上谈兵。” 周毅连连点头,想起那些在战场上因武艺不精而死去的弟兄,眼眶泛红,老泪在眼角打转。

谢渊的声音陡然压低,带着惊人的秘密:“破勾结之实,需玄夜卫深入敌境侦查。臣已密令玄夜卫查北元与南越的往来,发现所谓‘南北盟约’是伪造的!镇刑司太监魏忠与南越奸细勾结,用假盟约逼朝廷轻战,他们好趁机倒卖军粮、私吞饷银 —— 这才是他们急着开战的真正原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话如惊雷炸响,殿中顿时哗然。李穆踉跄着后退半步,撞在案几上,“哐当” 一声带倒了烛台;王瑾面如死灰,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全靠柱支撑着才没倒下,三角眼里满是惊恐。

主战派的几位勋贵还想出声反驳,却被萧桓抬手制止。他看着谢渊条理分明的三策,又看看李穆等人慌乱失措的神色,心中已有了决断。萧桓拿起朱笔,在谢渊的奏折上重重圈注 “再议” 二字,朱砂在泛黄的宣纸上格外醒目。

他抬眼时,目光锐利如鹰,扫过殿中:“谢卿的三策,句句戳在要害。轻出是赌国运,拿边军性命、百姓生计当筹码;缓战是防松懈,需如履薄冰、日日警醒;守战是稳根基,用‘三实’之策筑牢长城 —— 即日起,按‘三实’之策整军!”

萧桓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玄夜卫即刻出动,查山西都司粮草虚数,查大同卫训练实情,查镇刑司伪造情报案!凡牵涉贪腐、伪造者,无论勋贵宦官,一律拿下,三司会审,绝不姑息!”

李穆再也支撑不住,双腿一软瘫倒在地,猩红袍袖沾满灰尘;赵承面如死灰,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王瑾抖得像筛糠,牙齿打颤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刺耳。谢渊躬身领旨,青袍在晨光中挺得笔直,后背却已被冷汗浸湿 —— 他知道,“三实” 之策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接下来的查案之路必定荆棘丛生,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

谢渊躬身领旨时,青袍的褶皱里还沾着殿内的檀香灰。他抬眼望向御案,那 “再议” 二字的朱批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朱砂的色泽饱满厚重,一笔一划都透着萧桓的决心 —— 这哪里是 “再议”,分明是 “准行” 的暗语。

萧桓眼中的坚定像炉火,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谢渊望着那双眼,想起方才三问时的锐利、听策时的专注、下旨时的果决,一股暖流从心底漫开,顺着血脉淌遍四肢百骸。这暖流里有欣慰,有踏实,更有沉甸甸的责任 —— 他知道,这道旨意背后,是边军弟兄的生路,是万千百姓的安宁。

檐外的冷风卷着枯叶掠过窗棂,发出 “沙沙” 的轻响,带来深秋的寒意。几片金黄的落叶打着旋飘落在殿阶上,被风推着向前,像在追逐一丝微光。谢渊将奏折紧紧攥在手中,指尖触到自己批注的 “三实” 二字,笔尖划过的刻痕硌着掌心,带着一种踏实的痛感。

片尾

他望着殿外渐亮的天色,东方已泛起鱼肚白,将宫墙的轮廓染成淡淡的金。眼底的光芒比晨光更亮,那是历经博弈后的澄澈,是看到希望后的坚定。这场关乎边军生死、百姓安宁的博弈,从粮饷之争到史论之辩,从守战之策到三问之答,终于在君心所向中,撕开了阴霾的缝隙。

远处传来更夫打五更的梆子声,清脆而沉稳,像在为黎明报时。谢渊挺直脊背,青袍在晨光中舒展,带着历经风雨的坚韧。他知道前路仍有荆棘 —— 勋贵的反扑、镇刑司的阴招、查案的凶险,都还在暗处潜伏。但此刻,他握着那份批着 “再议” 的奏折,望着天边的曙光,心里清楚:破晓已至,只要守住 “三实” 初心,终能等到清风扫尽阴霾的那一天。

殿外的铜铃在晨风中轻响,带着新生的暖意,为这场未完的坚守,奏响了希望的序曲。

卷尾

《大吴史?德佑新政》 载:“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九廷议,帝问谢渊守战三策,渊以‘轻出耗国力、缓战生懈怠、守战在三实’对,引史据典,核弊查奸,帝深纳之。即日命三司联查粮草,玄夜卫侦敌情,边军整训按实战标准,朝局始向务实。

论曰:‘君心难测,测于察实;臣策难立,立于利民。谢渊三策,非空谈兵略,是切中时弊的治弊良方。德佑朝能避边战之祸,三策之力也。’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九夜,玄夜卫密捕镇刑司番役三人,供出伪造南越盟约的细节,牵连直指魏忠 —— 查案大网,已然收紧。)”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