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26章 莫学古人凭意气,且听民声问疾痍

卷首

《大吴会典?礼部志》 载:“廷议凡论兵事,需援史鉴今,考历代战守之得失,核本朝军实之虚实,不得凭意气、徇虚名。凡引经据史者,需具典籍为证,不得妄议古事,惑乱圣听。”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七,廷议第六日,紫宸殿的梁柱间积着一层无形的火药味。前五日的粮草之困、谍证之伪、边军之虚已让主战派节节败退,今日他们改换策略,将矛头指向 “天子决断” 与 “朝廷威名”。御案上,谢渊昨夜批注的《汉唐边战录》摊开着,泛黄的纸页上 “兵者凶器,不可轻用” 的字迹格外醒目。檐角的秋风卷着枯叶掠过窗棂,像在为一场史论之争伴奏。

汉武逐北血成河,唐宗平南骨未枯。

雷霆一击虚名在,万里苍生泪已无。

史册煌煌书盛绩,边尘滚滚没征途。

莫学古人凭意气,且听民声问疾痍。

辰时六刻的钟声余韵刚在殿梁间散尽,威远伯李穆已猛地拍着案几出列。他猩红的公侯袍袖因激动而鼓鼓胀胀,像充了气的皮囊,平日里保养得宜的脸颊此刻涨得通红,连鬓角的白发都在颤抖。“陛下,粮草可筹,边军可整,唯独军心不可泄!” 他的声音比往日高了八度,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唾沫星子随着话语飞溅在紫檀木案上,溅湿了 “边军战力册” 的边角,“前五日争论不休,依老臣看,是有人故意拖延时日,想等敌寇兵临城下才甘心!”

李穆往前半步,几乎要冲到御座前,双手按在案上,指节因用力发白:“汉击匈奴、唐平突厥,靠的不是纸上谈兵,是天子一锤定音的雷霆一击!若当年汉武帝迟疑不敢派卫青、霍去病,唐太宗退缩不愿战颉利,哪有后世‘强汉盛唐’的威名?史书只会记‘弱主畏敌’!”

他的目光像淬了毒的箭,狠狠射向谢渊,嘴角勾起毫不掩饰的讥讽:“陛下若再迟疑,必落‘弱主’之名!北元会笑我大吴无人敢战,南越会讥我朝廷怯懦,百官私下会疑陛下无决断之力,后世修史更会浓墨重彩记‘德佑帝畏战失边’—— 这千古骂名,陛下担得起吗?”

武将列中的勋贵们立刻骚动起来,成山侯王通率先高声附和:“威远伯说得对!宁输一战,不输威名!” 几位年轻勋贵也跟着点头,殿中顿时响起一片 “开战” 的附和声,檀香在嘈杂中仿佛都变得焦躁起来。

“陛下!” 青袍身影猛地从文官列中冲出,谢渊双手一解乌角带,乌纱帽 “咚” 地砸在冰冷的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双膝重重跪地,膝盖撞得青石板 “闷” 地一响,额头紧紧抵着地面,冰凉的触感顺着额角蔓延开来。“威远伯只知‘强汉盛唐’的虚名,不知盛名之下堆着多少白骨!” 他的声音因激动微微发颤,却字字如金石落地,“臣恳请陛下翻开《汉唐边战录》,看看那些‘雷霆一击’背后的血泪!”

内侍慌忙将谢渊案上的史书呈至御案,那是一本磨得卷了边的旧书,蓝布封皮上 “永熙十年御赐” 的朱印已被摩挲得有些模糊,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批注,边角处还留着茶水浸泡的浅痕。谢渊抬头时,额角已磕出一片红印,他指着史书:“陛下请看卷三《李陵传》:汉武帝轻信贰师将军李广利,不顾老将‘步兵难敌骑兵’的劝谏,强命李陵率五千步兵孤军深入漠北。结果呢?因无后援、缺粮草,五千健儿全军覆没,李陵被迫降敌,关中百姓家家挂白幡,哭声震彻街巷 —— 这便是‘凭虚名开战’的下场!”

“还有卷七《高骈传》,” 谢渊的指尖划过泛黄发脆的书页,那里记载着唐代安南之役的惨状,纸页上 “死者什七” 的字样被朱笔圈了又圈,“唐僖宗听信高骈‘一月平南’的妄言,不顾南疆瘴疠横行、粮草难运,强令十万大军急战。结果呢?大军‘死者什七,溃者什三’,主将高骈自己躲在城中饮酒作乐,眼睁睁看着士兵倒在瘴气里、饿毙在山道上!不仅丢了安南,更让岭南百姓被强征徭役、遭兵祸劫掠,流离失所者百万 —— 这些都写在史书里,每个字都浸着血,威远伯难道看不见吗?”

他猛地举起史书,声音陡然拔高,震得殿中檀香都跟着微微晃动,烛火在他身后投出长长的影子:“《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能因一时之怒兴师,凭虚无之名开战!” 谢渊的目光扫过李穆,带着痛心,“威远伯说‘宁输一战,不输威名’,可输的是边军弟兄的命!是百姓的家!他们的白骨堆不成‘威名’,只会变成敌寇的笑柄!”

他转向御座,眼眶微微发红,声音却愈发恳切:“陛下,边关百姓刚从蝗灾里缓过来,家徒四壁,连种子粮都快吃完;边军弟兄缺甲少粮,新募的士卒连刀都握不稳,甲胄锈蚀得能透光 —— 此刻开战,无异于驱着羊群入虎口,逼着百姓跳火海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御史又在危言耸听!” 李穆猛地一拍案几,案上的烛台 “哐当” 一声歪倒,烛泪溅在紫檀木上,烫出一小片焦痕。“汉武、唐宗虽有小败,终成盛世!若无他们的雷霆一击,哪有万里疆域?若事事畏缩,处处怕难,大吴早就被敌寇啃得只剩骨头了!” 他转向群臣,声音带着刻意的煽动,双手在空中比划着,“诸位想想!若陛下今日下旨开战,史书会记‘德佑帝临危决断,扬威边疆’;若退缩不战,便是‘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这两种名声,孰轻孰重,难道还不清楚吗?”

成山侯王通立刻往前半步,腰间玉带 “哗啦” 作响,他刻意提高了音量,生怕别人听不清:“威远伯说得对!谢御史总拿‘百姓’‘边军’当借口,依老臣看,是他自己畏战怯敌!” 他瞟了眼谢渊,嘴角撇出讥讽,“当年永熙帝北征,多少谏官哭着喊‘粮草难、行军苦’,若先帝听了他们的,哪有今日的长城防线?哪有‘永熙盛世’的威名?” 这话一出,武将列中的几位勋贵纷纷点头附和,忻城伯赵武更是高声道:“成山侯说得极是!先帝魄力非凡,陛下当学先帝!” 他们都清楚,拿 “先帝” 压人是最省力的伎俩,谁也不敢当众质疑先帝。

谢渊冷笑一声,那笑声里带着彻骨的寒意,他从袖中取出一叠纸,纸张粗糙发黄,边缘还沾着些许泥土,显然是从地方急送而来的流民册。“成山侯倒是记得永熙帝北征,却忘了北征后的惨状?” 他举起册子,声音清亮如钟,“这是《永熙实录》卷二十一的记载,户部存档可查:永熙十二年北征后,陕西因征调过度,流民‘死者过半,生者十不存三’,米价暴涨十倍,百姓在官道旁挖野菜、啃树皮,连永熙帝都下旨‘罪己诏’,说‘朕悔轻用民力’—— 这些,成山侯怎么不提?”

他展开流民册,上面用墨笔歪歪扭扭记着姓名、籍贯、惨状,字迹因书写者的颤抖而潦草:“去年山东兖州因蝗灾加征粮,流民聚至三万,玄夜卫密报‘易子而食者十家有三,饿殍满路’,陛下派去赈灾的御史亲眼所见,回来后哭着说‘兖州小儿瘦得只剩皮包骨,见了官差就躲,以为又来征粮’!” 谢渊的指尖点在 “易子而食” 四字上,纸张因用力而微微发颤,“若开战,征兵、征粮、征徭役齐来,这些百姓只会死得更快 —— 难道‘强主’之名,要靠百姓的白骨堆成吗?要靠边军的鲜血染红吗?”

他的目光如炬,缓缓扫过附和李穆的勋贵们,声音陡然转厉:“威远伯家宅千间、粮仓万石,成山侯府里金银堆积如山,自然不怕征调;可边军百户王老实,儿子死在云州寨,妻子还在挖野菜充饥,他怕!兖州流民李二狗,父母饿死在运河边,自己靠讨饭活命,他更怕!”

这话像一把尖刀,狠狠戳中了最痛的实情,殿中顿时安静下来,连檀香都仿佛凝固了。主战的武将们纷纷垂下眼睑,有的捻着胡须,有的盯着地面,再无人高声附和 —— 谁都清楚,谢渊说的是血淋淋的现实,只是没人敢像他这样当众揭开这层遮羞布。

“谢御史这是离间君臣!” 镇刑司太监魏忠的党羽、随堂太监王瑾突然尖声插话,他虽因前日谍案暂避风头,此刻却忍不住跳出来,“陛下乃天子,岂能被匹夫之言左右?史书重‘决断’轻‘苟安’,谢御史阻碍开战,是想让陛下留骂名!” 这话阴狠,直指谢渊 “欺君”。

谢渊毫不畏惧,再次叩首:“臣不怕死,只怕陛下被虚名所误!臣愿以御史台印作保,若整饬边军、筹足粮草后仍畏战,请斩臣以谢天下;但若此刻强战致败,请斩妄言开战者以谢边军、谢百姓!”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额头的红痕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萧桓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御案上的《汉唐边战录》,那是幼时太傅常讲的课本,上面 “李陵无面目报陛下” 的批注、“高骈兵溃南疆” 的朱笔圈点,此刻都像在无声控诉。他想起去年山东赈灾时,亲眼见百姓煮树皮充饥,孩童瘦得只剩皮包骨;想起周毅空荡荡的裤管,王老实血书上的 “十七弟兄”—— 这些都比 “强主虚名” 更沉重。

“威远伯说‘后世骂名’,” 萧桓的声音打破死寂,带着深思熟虑的沉稳,“可朕更怕眼前的哭声。史书会记‘德佑帝’如何,但百姓只会记‘能不能活下去’,边军只会记‘有没有甲胄弓箭’。” 他看向李穆,语气严肃,“‘强汉盛唐’不是靠一时冲动,是靠富民强兵、步步为营,朕不能学汉武帝的急功近利,更不能步唐僖宗的后尘。”

内阁首辅杨荣一直沉默捋须,此刻终于出列,声音苍老却有力:“陛下圣明。谢御史引史鉴今,句句在理。兵事需‘三备’:备粮、备军、备民,如今三备皆不足,确实当慎。” 他转向群臣,目光扫过主战派,“诸位勋贵若真忧国,当助陛下筹粮、整军,而非只喊‘开战’二字 —— 空言误国,实干兴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杨荣是三朝元老,说话极有分量,他一表态,原本附和李穆的官员纷纷低头,主战派的气焰顿时矮了半截。李穆张了张嘴,却在杨荣锐利的目光下把话咽了回去 —— 他知道,这场 “虚名之争” 自己又输了。

“谢御史平身。” 萧桓的声音温和了些许,“你所奏‘三备不足’,朕已知晓。即日起,暂停‘开战’之议,全力筹备粮草、整饬边军、安抚百姓。” 他看向户部、兵部,“王佐牵头筹粮,周毅协助整军,谢渊督查赈灾,三个月后再议边事。”

谢渊叩首起身时,膝盖已有些发麻,他拾起官帽重新戴好,乌角带的铜扣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殿中檀香依旧缭绕,却少了几分剑拔弩张,多了几分务实的沉静 —— 所有人都明白,这场仗,暂时打不起来了。

散朝的钟声刚过,紫宸殿的朱漆大门缓缓敞开,秋风裹挟着殿外的落叶涌了进来,卷起谢渊青袍的下摆。他刚迈出殿门,手腕就被一只粗糙的手紧紧攥住,周毅老将军的指腹带着常年握刀磨出的厚茧,力道大得几乎要嵌进他的肉里。

“谢御史,谢御史啊……” 周毅的声音哽咽着,浑浊的老泪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淌,滴在谢渊的袍袖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你今日这番话,保住的不只是边军弟兄的命,还有边关万千百姓的家啊……” 老将军的手不住颤抖,另一只手死死按着腰间的旧佩刀,刀鞘上的铜环因抖动发出细碎的碰撞声,“云州寨的弟兄们若知道了,定会在寨墙下给你烧炷高香……”

谢渊反手握住周毅的手,掌心能感受到老人指节的僵硬与颤抖。他抬眼望向天边,铅灰色的流云正被秋风推着快速移动,像极了眼下变幻不定的朝局。殿外的宫道上,三三两两的官员正低声交谈,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几道刺人的目光 —— 来自武将列的威远伯李穆,正站在丹陛旁盯着他,猩红袍袖下的手紧紧攥着,嘴角撇出一丝阴冷;成山侯王通与几位勋贵聚在不远处,虽在说话,眼角的余光却频频扫来,像淬了毒的针,扎得人后背发紧。

“周将军,” 谢渊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这只是暂时稳住了局面。” 他松开手,理了理被攥皱的袍角,青袍上的褶皱里还沾着殿内的檀香灰,“李穆、王通他们不会甘心的,虚名之争输了,定会换别的法子来逼战。”

他的目光掠过宫墙深处,那里隐着镇刑司的暗桩 —— 他太清楚那些人的手段了,查旧账、罗织罪名、甚至伪造证据,无所不用其极。方才在殿内,他就瞥见镇刑司随堂太监王瑾缩在柱后,那双三角眼死死盯着他,此刻怕是已经遣人去查他的 “黑料” 了。从他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以来,弹劾过的勋贵、查过的贪腐案,哪一件都能被翻出来做文章。

片尾

“檐角的铜铃还在响呢。” 周毅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宫檐,秋风卷着铜铃的 “叮当” 声飘过来,时而急促,时而低沉,像在诉说着未散的阴霾。老将军叹了口气,拍了拍谢渊的胳膊:“谢御史,你…… 多加小心。”

谢渊点点头,转身时青袍扫过宫道上的青砖,砖缝里的枯草被带得轻颤。他知道,今日的史论之争只是暂歇,真正的风浪还在后面。勋贵们不会放弃监军的肥缺,镇刑司更不会放过扳倒他这个眼中钉的机会。天边的流云越积越厚,秋风也添了几分凉意,吹得他袍角猎猎作响。

檐角的铜铃还在响,那声音里藏着未散的阴翳。谢渊挺直脊背,青袍在风里微微绷紧,每一步踩在宫道上都格外沉稳 —— 他清楚,这场以史为盾、以民为甲的博弈,才刚刚走到最难的地方,前路的风浪,只会比此刻的秋风更急、更烈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 载:“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七廷议,威远伯李穆以‘强汉盛唐’为名请速战,斥谢渊‘畏战’。渊免冠叩首,援《汉唐边战录》李陵、高骈事,言‘兵不可因怒兴师,不可凭虚名开战’,力陈‘三备不足’,请暂缓战议。首辅杨荣附议,帝纳其言,暂停开战之议。

论曰:‘史者,镜也。谢渊援史论兵,非畏战也,实知战之难、民之苦。帝王之决断,当合天时、地利、人和,非凭虚名可定。此议之后,战守之争始入务实之途,为德佑朝稳边奠定根基。’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七夜,玄夜卫奏报:李穆密会镇刑司太监魏忠,似在谋划构陷谢渊 —— 朝堂暗战,仍在继续。)”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