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18章 莫道权臣势力大,公道自在民心处

卷首

《大吴会典?仓场志》载:“凡粮仓收放,必用官秤,秤砣需烙印监造官名,每三年核验一次,以防作弊。” 德佑二十六年冬,陕西连续三年大旱,颗粒无收,朝廷调拨的十万石赈灾粮存入西安府粮仓后,却屡屡传出 “发放不足” 的怨言。都察院左都御史谢渊奉旨巡查,查案途中发现,粮仓的官秤竟被人做了手脚,而这背后,牵扯着三朝元老、吏部尚书魏庸的门生故吏。时人皆谓:“此案动则牵动朝局,谢御史若查下去,恐引火烧身。” 谢渊却在密奏中写道:“粮仓秤砣轻一分,百姓心头寒一寸,臣虽万死,不敢负民。”

关中大旱三年久,仓中粮米却虚浮。

官秤暗被手脚动,百姓空望赈灾符。

铁面终寻良心秤,当众重称亏空出。

莫道权臣势力大,公道自在民心处。

德佑二十五年冬十一月,陕西西安府寒风呼啸,卷起漫天黄沙,打在粮仓的朱漆大门上,发出 “呜呜” 的声响。都察院左都御史谢渊身着青布官袍,站在粮仓外,望着门前稀疏的灾民,眉头紧锁。自他奉旨巡查陕西赈灾粮发放事宜,已在西安府盘桓半月,可每次要求查验粮仓,都被陕西巡抚胡宗宪以 “正在盘点”“账目未清” 为由推脱。

“大人,胡巡抚又派人来说,今日粮仓盘点仍未结束,让您明日再来。” 玄夜卫校尉赵勇低声道,语气中带着愤懑,“这分明是故意拖延!” 谢渊望着粮仓高墙内隐约露出的粮囤顶,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都察院腰牌:“越拖延,越说明有鬼。去,找几个附近的百姓问问,这粮仓发放的粮食,分量足不足。”

街角的面摊旁,几个灾民正捧着碗稀粥,粥里几乎看不到米粒。见谢渊上前,他们先是警惕地后退,听赵勇说明身份,一个老汉才叹了口气:“大人,不是我们不知好歹,朝廷的粮食是来了,可发到我们手里,十斤粮就短了两斤,说是‘仓耗’,可这耗得也太多了!” 旁边的年轻人接口道:“我亲眼见仓吏用官秤称粮,那秤砣看着比寻常的小,称的时候秤杆翘得老高,明明够数,却说还差一截!”

谢渊心中猛地一沉,指腹在账册边缘摩挲。官秤是朝廷钦定的量具,由布政司监造,每三年需经都察院核验,秤杆刻度、秤砣重量皆有定式,怎会平白短少?他望着灾民枯槁的面容,想起方才老汉说的 “十斤粮短两斤”,一股寒意顺着脊梁骨爬上来。他郑重谢过百姓,转身对赵勇道:“速去查西安府粮仓官秤的监造档案,看看这秤是哪一年铸造、由谁监造,核验记录是否完整。”

赵勇领命而去,直到暮色漫上粮仓的飞檐才返回,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卷宗,眉头紧锁:“大人,查清楚了。这官秤是三年前由陕西布政使司监造的,监造官正是现任布政使王敬。更蹊跷的是,近三年的核验记录都写着‘无异常’,但签字的官员,都是王敬的门生。” 他压低声音,“王敬是吏部尚书魏庸的得意门生,当年魏大人任陕西巡抚时,正是他一手提拔的王敬。”

“魏庸……” 谢渊低声念着这个名字,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魏庸是三朝元老,从永熙帝时便入仕,历经永兴、德佑两朝,如今官居吏部尚书,门生故吏遍布陕甘、中原,连萧桓议事时,都要对他礼让三分。若这粮仓亏空真与他有关,查下去便是牵动朝局的大事。他走到窗前,望着驿馆外萧瑟的街景,寒风卷着黄沙打在窗纸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案头堆着陕西布政使司送来的粮仓账册,他随手翻开一本,“入库十万石”“发放六万石”“现存四万石” 的字迹工整有力,盖着布政司、按察司、巡抚衙门的三重官印,层层叠叠,看似天衣无缝。

可越看,谢渊越觉不安。他指尖划过 “发放记录” 一页,目光停在 “十斤”“二十斤” 的数字旁 —— 每个数字末尾都有一个极淡的墨点,像蝇虫停落的痕迹,不细看几乎发现不了。这墨点大小一致,位置规整,绝不是偶然滴落的墨迹,倒像是刻意做的记号。他取来识墨石,蘸了点清水轻轻一擦,墨点处竟微微泛出青黑色,与寻常墨色不同 —— 是硫黄墨!

次日天未亮,谢渊便带着玄夜卫校尉来到粮仓门前。寒风卷着沙砾,打在朱漆大门上噼啪作响,守门的两个仓吏缩着脖子靠在门柱上,见他们走来,慌忙挺直腰板,眼神却躲闪不定。“开门,本宪要查验粮仓。” 谢渊亮出都察院腰牌,铜牌在晨光中泛着冷光。

“大人且慢!” 一个仓吏慌忙阻拦,双手乱摆,“胡巡抚有令,粮仓正在盘点,任何人不得擅入,需得巡抚手令才行!” 谢渊盯着他发抖的指尖,声音冷冽如冰:“本宪奉旨巡查赈灾粮,便是奉的陛下手令,你敢阻拦?” 他侧身一推,仓吏踉跄着后退几步,玄夜卫校尉顺势推开沉重的朱漆大门,门轴转动发出 “嘎吱” 的闷响,像是积压了许久的怨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粮仓内弥漫着一股潮湿的谷糠味,数十个粮囤整齐排列,黄澄澄的粟米从囤顶溢出来,看着饱满丰盈。可谢渊走近一个粮囤,指尖轻轻戳了戳外层的粟米,竟能摸到内里坚硬的触感。他对赵勇使了个眼色,赵勇抽出腰间短刀,顺着粮囤缝隙轻轻一挑 —— 外层的粟米簌簌落下,露出里面填充的干草,草秆上还沾着霉斑。

“好一个‘正在盘点’。” 谢渊冷笑一声,声音在空旷的粮仓里回荡,“王布政使为了瞒天过海,倒是费了不少心思。” 他转身对吓得脸色惨白的仓吏道:“去把司秤的仓吏叫来,再备十只麻袋,本宪要当场开囤称量。”

仓吏磨磨蹭蹭去了半晌,才领着一个白发老仓吏过来。老仓吏陈忠穿着打补丁的灰布短褂,双手在袖管里绞着,走路都在发颤,显然是被吓坏了。他哆哆嗦嗦地从墙角搬出官秤,秤杆是乌木的,被摩挲得油光发亮,秤砣是黄铜铸的,上面 “布政司监造” 的字样已有些模糊,边缘却异常光滑,像是被反复打磨过。

“就从那个最大的粮囤开始称。” 谢渊指着最东侧的粮囤,那里的粟米堆得最高,看着最丰盈。陈忠抖着手解开粮囤绳索,用木瓢往麻袋里装粟米,瓢底磕在囤沿上,发出 “咚咚” 的轻响,每一声都像敲在他的心尖上。装满一袋后,他将麻袋挂上秤钩,手指在秤砣绳上挪了又挪,直到秤杆高高翘起,才颤声道:“大、大人,十斤整。”

谢渊却没看秤杆,目光死死盯着那枚黄铜秤砣:“把秤砣给我。” 陈忠脸色 “唰” 地白了,双手捧着秤砣递过去,指尖抖得几乎握不住。谢渊接过秤砣,入手便觉分量不对 —— 寻常十斤的官秤砣沉甸甸压手,这枚却轻飘飘的,掌心几乎感受不到压力。他掂量着秤砣,又细看秤杆刻度,突然对赵勇道:“去街上找个卖粮的小贩,借他的民间秤来,要那种用了多年、百姓信得过的老秤。”

“谢大人!” 一声急促的呼喊传来,陕西巡抚胡宗宪快步走进粮仓,官袍下摆沾着黄沙,显然是急着赶来的。他看到地上的麻袋和秤,脸上挤出笑容:“大人查粮仓怎么不提前说一声?下官也好准备。这官秤是朝廷核验过的,精准得很,何必用民间的野秤?恐失了朝廷体面。”

谢渊抬眼瞥他,目光锐利如刀:“胡巡抚是怕民间的秤太准,称出不该有的亏空?” 胡宗宪的笑容僵在脸上,嘴角抽了抽,强辩道:“大人说笑了,下官只是担心……” 话未说完,赵勇已领着一个挑着粮担的小贩进来,小贩背着一杆旧秤,秤杆上刻着密密麻麻的铜星点,星点被摩挲得发亮,一看便是用了多年的老秤。

“你用自己的秤,称称这袋粮食。” 谢渊指着陈忠刚称好的麻袋。小贩放下担子,麻利地挂上麻袋,移动秤砣,待秤杆平正时,他盯着秤星道:“回大人,这袋粮八斤半,不多不少。”

粮仓内瞬间一片哗然,几个跟着进来的灾民探头张望,脸上满是震惊。胡宗宪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厉声喝道:“胡说!官秤明明称的是十斤,定是你的秤不准!”

谢渊没理会他,拿起那枚黄铜秤砣递给小贩:“再称称这个。” 小贩将秤砣挂上秤钩,仔细挪动秤绳,片刻后道:“大人请看,这秤砣标着十斤,实际只有九斤五两,差了五两呢!”

“原来如此。” 谢渊将秤砣重重砸在地上,黄铜与青石板相撞发出 “哐当” 巨响,震得陈忠一哆嗦。“每秤少称五两,十斤便短少五斤,百斤短五十斤!朝廷拨的十万石赈灾粮,就被你们用这杆假秤‘称’没了两万五千石!” 他指着粮囤里的干草,“再加上这些虚囤充数,亏空怕是不止这些吧!”

陈忠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老泪顺着皱纹往下淌,磕得额头青肿:“大人饶命!小的是被逼的啊!王布政使三年前就改了秤砣,还说谁敢对外说半个字,就卸了谁的胳膊、沉了谁的黄河!小的一家老小都在西安,实在不敢违抗啊!”

胡宗宪强作镇定地摆手:“谢大人,这不过是陈忠一人之言,或许是他私自动了手脚,不能一概而论。”

谢渊却转身对围观的灾民朗声道:“父老乡亲们!你们领到的粮食是不是都短斤少两?是不是总说‘仓耗太多’?今日咱们就用这杆民间的良心秤,把粮仓的粮食重新称一遍,看看究竟有多少粮食被贪墨了!”

灾民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有人抹着眼泪喊道:“谢大人为民做主啊!” 数十个灾民涌进粮仓,有的搬麻袋,有的扶秤杆,连几个白发老人都颤巍巍地帮忙记数。寒风从粮仓大门灌进来,卷起地上的谷糠,却吹不散人群中的热望。

连续三天,粮仓里都挤满了查粮的百姓。谢渊带着玄夜卫校尉和灾民,用那杆民间老秤逐一称量每个粮囤的粮食。随着一袋袋短少的粮食被搬到空地上,亏空的粟米堆成了小山,金黄的米粒在阳光下闪着光,却看得人心头发沉 —— 细数下来,亏空竟达三万石之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忠看着堆积如山的亏空粮食,终于彻底松了口,哽咽着道出实情:“这些年,王布政使每年都借着‘仓耗’的名义克扣粮食。一部分送给魏大人的门生,打点关系;一部分卖给盐商张茂德,换成银子;剩下的就和胡巡抚分了…… 小的们每月能多领两斗米,哪敢说半个不字?”

“魏大人?哪个魏大人?” 谢渊追问,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沉重。陈忠抬起布满泪痕的脸,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落叶:“就是吏部尚书魏庸大人…… 王布政使是他的门生,每年秋收后,都要亲自押五千石粮食送往京师魏府,说是‘孝敬’……”

谢渊的心猛地往下一坠,果然牵扯到了魏庸。他让人取来历年的 “仓耗” 账册,用识墨石在 “损耗比例” 一栏轻轻擦拭,青黑色的硫黄墨痕迹渐渐褪去,露出下面一行小字:“原定损耗百分之一”,而被篡改后的记录,赫然写着 “损耗百分之三十”。墨迹层层叠叠,记录着数不清的贪墨痕迹。他将假秤、虚囤的证据、陈忠的供词、篡改的账册一一封存,目光望向京师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 哪怕前路有千难万险,这亏空的粮食,这百姓的冤屈,他必须讨回来。

当晚,胡宗宪悄悄来到驿馆,捧着一个锦盒:“谢大人,这是一点心意。魏大人是三朝元老,门生遍布天下,您何必跟他过不去?不如就此收手,就说‘仓耗过多’,下官保证补上亏空,如何?” 谢渊打开锦盒,里面是满满一盒金银珠宝,他冷笑一声:“胡巡抚觉得,百姓的性命,能用这些脏钱弥补吗?” 他将锦盒推回去,“你还是想想怎么向陛下交代吧!”

回到京师,谢渊将证据整理成册,在朝堂上弹劾魏庸、胡宗宪、王敬等人贪墨赈灾粮。魏庸果然老奸巨猾,矢口否认:“谢大人血口喷人!王某是朝廷命官,怎会做此等事?定是你屈打成招!” 他的门生故吏纷纷附和,朝堂上一时争论不休。

谢渊却不慌不忙,让人抬上那杆假秤和民间的良心秤:“陛下,这杆假秤每秤少称五斤,三年来克扣粮食三万石,账册上的硫黄墨痕迹、老仓吏的证词、百姓的控诉,桩桩件件都能对证!” 他又呈上魏庸门生接受贿赂的账目,“这些账目虽未直接写魏大人的名字,但每一笔都流向了他的府邸!”

萧桓看着假秤上的刻字,又看看账册上的墨痕,怒不可遏:“魏庸!你身为三朝元老,竟敢纵容门生贪墨赈灾粮,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他当庭下旨:“将魏庸、胡宗宪、王敬革职查办,追回全部亏空粮食,发往陕西赈灾!西安府粮仓的官秤,全部更换为民间的良心秤,由都察院定期核验!”

谢渊让人将那杆假秤劈碎,又从民间找来一杆最准的良心秤,亲自在秤砣上刻上 “都察院监” 四个字。他将新秤送到西安府粮仓,对新任的仓吏道:“这秤不仅要称粮食,更要称人心、称公道,若再有人敢动手脚,定斩不饶!”

陕西的灾民们领到足额的粮食后,自发来到粮仓,对着新秤磕头跪拜。他们说:“这秤是谢大人带来的良心秤,称的是粮食,暖的是人心!” 萧桓听说后,对谢渊道:“卿可知百姓为何拜秤?” 谢渊道:“因为这秤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知道公道还在。” 萧桓颔首:“是啊,清廉不是嘴上说说,是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公道,这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不久后,西安府粮仓的新秤旁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谢渊的话:“官秤准不准,百姓心里有数;人心正不正,国法自有称量。” 每当粮食发放时,百姓们都会先看看那杆良心秤,仿佛看到了谢渊铁面无私的身影,也看到了大吴王朝的希望。

片尾

德佑二十六年春正月,陕西粮仓亏空案审结,吏部尚书魏庸因纵容门生贪墨,被革职返乡;陕西巡抚胡宗宪、布政使王敬被判流放三千里;追回的三万石粮食全部发往陕西赈灾。帝命都察院重新规范全国粮仓官秤,凡秤砣必烙印 “都察院监” 字样,每半年核验一次,以防作弊。谢渊因查案有功,获赐 “忠勤正直” 银章,他却将银章捐给了陕西的义仓,道:“功在百姓,不在银章。” 陕西百姓为谢渊立 “良心碑”,碑上拓刻着那杆良心秤的图样,寓意 “公道自在秤上”。

德佑帝萧桓在《御批》中写道:“谢卿查陕西粮仓案,以一杆良心秤揭贪腐,以百姓心为心,实乃百官之楷模。朕悟之:所谓清廉,非独守己身,更要让公道可见可感;所谓铁面,非独惩恶吏,更要让百姓信法服法。此皆谢卿之功也。”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渊巡陕西,察粮仓官秤作弊,每秤短少五斤,亏空粮食三万石。遂寻民间良心秤当众重称,贪腐乃现,牵连三朝元老魏庸。渊不为所惧,力劾其罪,终使涉案者伏法。陕西百姓感其恩,立良心碑以记之。” 后世论者谓:“谢渊之一杆秤,不仅秤出了粮食亏空,更秤出了官场清浊、民心向背。大吴之仓场自此清明,百姓之信任自此坚牢,皆自谢卿之良心秤始。”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