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13章 黄水滔天屋半沉,官仓银米暗生尘

卷首

《大吴会典?巡抚篇》载:“巡抚掌一省军政、民政,秩从二品,水旱灾害则兼理赈灾。元兴帝萧珏定‘巡抚巡河制’,凡河堤溃决,巡抚需亲勘,账册需经都察院覆核。” 德佑二十一年秋八月,河南连降暴雨,黄河决口,开封、归德等府沦为泽国,百姓登屋顶、抱树木求生,死者不计其数。然河南巡抚周瑞的奏报却称:“河堤稳固,仅局部漫溢,赈灾银已发放,民心无虞。” 实则周瑞与河工头勾结,虚报工程,贪污赈灾银,镇刑司河南千户赵奎收其贿赂,压下百姓诉状。左都御史谢渊以 “左都御史衔巡抚河南”,携玄夜卫赴灾地,临行前易官靴为麻鞋 —— 非为作秀,实因灾地泥泞,布衣之鞋更便勘察;非轻仪仗,实因百姓受难,风宪之责不在排场。

黄水滔天屋半沉,官仓银米暗生尘。

麻鞋踏破堤边泥,布袍沾透雨中痕。

不赴朱门宴一杯,唯将账单示万民。

莫道布衣无权重,心有公道重千钧。

德佑二十一年秋八月,河南暴雨已连下四十日。黄河在开封府陈留段溃决的第三日,谢渊收到都察院递来的河南籍御史联名弹劾奏疏。奏疏纸页因被雨水打湿有些发皱,字里行间却透着焦灼:“周瑞任河南巡抚三年,黄河堤年年修、年年溃,去年冬修堤银二十万两,实则用碎石充条石,每块石头少称二十斤;今岁赈灾银十万两,百姓仅得三成,余者皆入周瑞与河工头刘三私囊,镇刑司千户赵奎收其贿银五千两,压下诉状百余份……”

谢渊捧着奏疏,指尖在 “碎石充条石” 上反复摩挲,想起元兴帝萧珏《河工诏》中的铁训:“黄河堤,国之生命线,用石需过官秤,每块重三十斤,少一两则监工斩,少十两则巡抚连坐。” 他抬头对前来议事的萧桓(德佑帝)道:“陛下,河南河堤去年冬刚大修过,耗银二十万两,按规制应能抗百年一遇洪水,如今溃决如此之快,绝非天灾,是**。”

萧桓捏着奏疏的边角,指节泛白:“周瑞是襄王萧漓的门人,襄王上月还在朕面前夸他‘治河有功’;镇刑司赵奎是黄彪的旧部,向来与地方官勾结。这案子牵连着宗室、镇刑司,地方官谁敢查?” 谢渊起身躬身:“臣请以左都御史衔巡抚河南,彻查溃堤缘由,重核赈灾银,给河南百姓一个公道。” 萧桓颔首:“朕准你调玄夜卫河南分营,赐‘便宜行事’之权,查案不必避讳宗室,凡涉案者,无论官阶,一律拿下。”

临行前夜,谢渊在书房翻找出行之物。家人备好的官靴摆在案头,乌皮锃亮,靴底厚实,却被他推到一旁。他从箱底翻出一双麻底鞋 —— 这是去年下乡查案时,农家老汉送的,鞋帮已洗得发白,鞋底纳着细密的 “人” 字纹,针脚虽粗却扎实。“大人怎穿这个?” 玄夜卫校尉赵勇不解,“河南灾地泥泞,官靴防水,这麻鞋怕是走不了三步就湿透了。” 谢渊笑着将麻鞋塞进包袱:“麻鞋吸泥防滑,踩在堤上稳当;穿得和百姓一样,他们才肯说真话。官靴再亮,隔着一层皮,听不见百姓的苦。”

三日后,谢渊抵达开封府。黄河水仍在漫溢,城外十里已成泽国,灾民撑着破木筏在水中漂荡,见官船驶过,纷纷哭喊:“大人救命!给口吃的吧!” 谢渊未入巡抚衙门接风,直接换乘渔民的小划子,直奔陈留溃口。浊黄的河水裹挟着泥沙、草木,甚至还有浮尸,汹涌地从缺口处奔腾而下,堤岸残存的石块被冲得东倒西歪。

谢渊踩着及踝的泥浆跳上堤岸,刚走两步,麻底鞋就吸满了泥水,沉甸甸地贴在脚上,冰冷的泥浆顺着鞋洞灌进鞋里,冻得脚趾发麻。他却浑然不觉,弯腰捡起一块卡在堤缝里的碎石,掂了掂:“顶多十斤。” 随行的老河工张老汉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睛里滚出泪来:“大人有所不知,去年冬修堤时,刘三带的石料队,半道上就把条石换成碎石,监工收了他两贯钱,称重时闭眼报数‘三十斤’。我们几个老河工劝过,说‘这石头挡不住洪水’,反被刘三的打手按在泥里打,腿都打断了……” 谢渊扶住老汉的胳膊,指腹触到他枯瘦手臂上的疤痕,心口像被什么堵住了。

次日清晨,周瑞率河南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出城迎接。见谢渊一身洗得发白的布衣,裤脚沾着泥,脚上一双磨出毛边的麻底鞋,身后只有四个玄夜卫,连个随从都没有,周瑞眼底闪过一丝不屑,脸上却堆起笑:“谢大人一路辛苦!下官在巡抚衙门备了宴席,有黄河鲤鱼、开封酱菜,为您接风洗尘。” 谢渊摆摆手,声音带着彻夜勘察的沙哑:“宴席不必,先带本官去看赈灾粥棚。”

粥棚设在城隍庙前的空地上,十几顶破烂草棚下,百姓排着蜿蜒的长队,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轮到领粥的人,捧着豁口的粗瓷碗,碗里的稀粥清得能照见人影,捞半天才能挑出几粒米。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刚领到粥,孩子哭着要 “稠点的”,妇人含泪把自己碗里的米拨给孩子:“乖,能有口水喝就不错了。” 谢渊走过去,舀起一勺粥,粥水顺着勺子边缘淌下,几乎没什么米星:“这就是你奏报里的‘灾民皆有赈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瑞脸色一僵,慌忙辩解:“大人有所不知,灾情来得太急,粮款一时周转不开,下官已上奏朝廷请拨续银。” 谢渊没接话,转身让赵勇取出一卷黄纸,“啪” 地贴在城隍庙斑驳的墙上 —— 那是朝廷赈灾银的明细清单,用小楷写得工工整整:“德佑二十一年八月初六,朝廷拨赈灾银十万两,指定购粮五千石(每石价银二两)、购布三千匹(每匹价银五钱),经办人:玄夜卫校尉赵勇、河南府通判李诚……”

“百姓们都来看!” 谢渊扬声道,声音在空旷的庙前回荡,“这是朝廷给你们的救命钱,该买多少粮、多少布,清单上写得明明白白!往后每日发粮发布,都在这墙上贴明细,少一粒米、一尺布,你们就来找我谢渊!” 百姓们涌到墙前,指着清单议论,有人用冻裂的手指抚摸着 “五千石粮” 字样,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往下淌:“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官老爷把银子亮给咱们看……” 周瑞站在一旁,看着百姓们激动的神情,手心沁出冷汗,悄悄对身旁的刘三使了个眼色,刘三心领神会,趁乱溜出了人群。

勘察河堤的第三日,谢渊沿着溃口往东步行丈量。日头毒辣,晒得泥地发烫,麻底鞋早已磨穿了洞,尖锐的石子硌得脚趾生疼,血珠渗出来,和泥水混在一起,在地上留下淡淡的红痕。他却顾不上这些,用树枝在泥地上一笔一划记录:“溃口东段三十丈,石块标号混乱,多为碎石,无监工印记;中段十五丈,填土内掺芦苇,夯实不足,有明显空洞;西段十丈,木桩腐烂发黑,显是旧料复用……”

正记着,赵勇匆匆跑来,手里捧着一本账册:“大人,玄夜卫在刘三的账房搜着的,去年修堤的石料款,有三万两没记去向!” 谢渊接过账册,封面写着 “黄河堤修造支出账”,翻到 “石料款” 一栏,墨迹发黑发僵,与其他页的墨色明显不同。他取出识墨石,在砚台里蘸了点清水,轻轻擦过纸面,原本发黑的字迹渐渐淡去,露出下面淡淡的一行小字:“刘三与周瑞分润三万两,各得一万五。”—— 竟是用镇刑司特制的硫黄墨掩盖了原迹。

当晚,谢渊宿在堤岸旁的破龙王庙。庙顶漏雨,他就在墙角铺了层干草,借着油灯昏黄的光核对账册。油灯芯 “噼啪” 爆了个火星,溅在他手背上,他浑然不觉。萧桓(随驾赈灾)披着蓑衣走进来,见他正用一块粗布擦拭脚底板,布上沾着血和泥,脚趾缝里还嵌着小石子。“大人何苦这么折腾自己?” 萧桓递过伤药,“让周瑞派人查勘便是,何必亲自动手?”

谢渊接过伤药,倒出一点涂在磨破的脚趾上,疼得倒吸一口凉气,却笑了笑:“陛下,他们查勘?周瑞与刘三穿一条裤子,赵奎收了贿银,让他们查,只会把碎石说成条石,把贪污说成‘周转’。” 他指着账册上识墨石显露出的字迹,“您看这‘分润三万两’,每一两都沾着百姓的血泪。去年冬若用足三十斤的条石,今年溃口便不会这么大;赈灾银若如实发放,百姓便不会喝这清水粥。这不是天灾,是**啊!”

周瑞见谢渊查得越来越紧,连夜让人给镇刑司千户赵奎送了封信。次日一早,赵奎就带着十几个校尉闯到破庙,腰间佩刀 “哐当” 撞着甲胄,进门就喊:“谢大人!镇刑司接匿名举报,说有人伪造账册诬告河工头,还请您把账册交出来,由我们依法查办!” 谢渊正低头整理查勘记录,闻言慢慢抬头,目光冷得像冰:“赵千户是来替周瑞、刘三抢账册的?” 他拿起账册,“这上面的硫黄墨,与你们镇刑司的‘速干墨’成分一致,要不要让玄夜卫验验?” 赵奎脸色 “唰” 地白了,嗫嚅着说不出话,带着校尉悻悻而去。

当晚三更,两个蒙面人翻墙潜入破庙,刚摸到谢渊的账册,就被埋伏的玄夜卫按倒在地。摘下面罩一看,竟是刘三的心腹打手,怀里还揣着一把匕首。“招不招?” 赵勇按住其中一人的头,往泥地上按。那人疼得直叫:“是刘三让我们来的!他说抢不到账册就灭口,还说事成之后给我们五十两银子跑路!”

五日后,开封府衙的公堂灯火通明。谢渊端坐堂上,案头摆着三样东西:一块十斤重的碎石、一本硫黄墨掩盖的账册、一双磨破的麻底鞋。周瑞、刘三、赵奎被押上堂,镣铐拖在地上 “哗啦” 作响。周瑞梗着脖子喊:“谢渊!你无凭无据,敢擅押朝廷命官?”

“凭据在此。” 谢渊让张老汉上堂,“张老汉,你说说去年修堤时,刘三用的什么石头?” 张老汉撩起裤腿,露出一道长长的疤痕:“回大人,是碎石!小老儿亲眼见他拉着碎石充条石,还看见他给周大人送银子,用红布包着,足有半麻袋,送进了巡抚衙门后堂!” 刘三一听,腿一软就跪了:“是周瑞逼我的!他说‘河堤修得太结实,下次就没银子赚了’,让我故意用碎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又举起账册,用识墨石在 “石料款” 一栏重重一擦,“刘三与周瑞分润三万两” 的字迹清晰显现:“周瑞,这是不是你的笔迹?” 周瑞看着那行字,嘴唇哆嗦着,突然瘫在地上,面如死灰。赵奎见状,知道瞒不住,哭喊着招供:“是周瑞给了我五千两,让我压下百姓诉状……”

结案后,谢渊立刻上奏朝廷,请拨续银二十万两,亲自带着玄夜卫和百姓代表去粮铺、布庄采购。发粮那日,城隍庙前摆起长桌,白花花的糙米、厚实的棉布堆得像小山,百姓们领到时,捧着粮袋给谢渊磕头,额头磕在泥地上 “咚咚” 响。谢渊连忙扶起他们,裤脚沾着的泥蹭到百姓衣上,他却毫不在意。

修复河堤时,谢渊定下新规:每块条石都刻上工匠姓名和重量,由三名百姓代表当场过秤,少一两就返工,监工签字画押,谁签字谁担责。他每天都去堤上查看,麻底鞋换了一双又一双,脚底磨出的茧子厚得像牛皮。萧桓见他踩着刚砌好的堤岸,弯腰用手敲了敲条石,听着 “咚咚” 的实响,忍不住问:“大人穿麻底鞋,是为了让百姓觉得亲近?”

谢渊低头看了看脚上磨破的鞋,鞋帮处沾着新泥:“穿麻底鞋,是为了记住百姓走的路有多难。” 他指着远处扛着石料的百姓,“他们踩的是泥路,我也该踩踩;他们穿的是麻鞋,我也该穿穿。河堤要实,官心更要实,不然修再多堤,也挡不住人心的洪水。”

德佑二十一年冬十月,谢渊离河南时,黄河新堤已砌到三尺高,百姓自发沿堤相送。一个白发老妪捧着一双新纳的麻鞋,鞋里垫着软棉,走到谢渊面前:“大人,您的鞋磨破了,换上这双吧,是俺连夜纳的,底厚,不硌脚。” 谢渊接过鞋,鞋面上还留着老妪冻裂的手指印,他深深一揖:“多谢老人家。这鞋我收下,但更盼着往后河南再无溃堤,百姓都能穿暖鞋、走平路,再也不用遭这洪水罪。”

萧桓站在船头,望着谢渊远去的背影。那身布衣在寒风中轻轻飘动,麻底鞋踩在堤岸的泥地上,留下串串浅浅的脚印,却比任何金殿玉阶都来得扎实。他突然明白,所谓 “布衣巡抚”,从不是穿件布衣、换双麻鞋的形式,而是把百姓的苦难放进心里,把百姓的路踩在脚下;所谓 “靴底沾泥”,也从不是自苦自累的作秀,而是用自己的脚印,一步步为百姓走出公道。

片尾

德佑二十一年冬十月,左都御史谢渊巡抚河南,查实河堤溃决系周瑞、刘三贪污所致,涉案官员皆伏法。帝下旨:“周瑞、刘三斩立决,赵奎流放岭南,所贪银两充作赈灾款,重筑黄河堤,刻石记罪,警示后人。” 河南百姓为谢渊立 “护堤碑”,碑上刻:“谢巡抚,穿麻鞋,踏遍河堤查祸胎;碎石充,银入袋,天网恢恢终难埋。” 萧桓在舟中见百姓焚香送行,对随侍曰:“观谢卿赈灾,知‘亲民’二字不在言辞,而在脚下泥痕;‘清廉’二字不在服饰,而在心中公道。”

卷尾

《大吴史?河渠志》载:“德佑二十一年,河南黄河溃决,左都御史谢渊巡抚其地,布衣草履勘堤,得周瑞、刘三贪污实据,论罪如律。复拨银二十万两,用三十斤条石筑堤,每石刻工名,百姓监之,堤成后数十年无溃决。” 德佑帝萧桓在手记中记:“河南之行,见谢卿麻鞋沾泥,验石查账,拒宴席而亲粥棚,贴账单以明民心。方知‘巡抚’之‘巡’,非游观之巡,乃察疾苦之巡;‘抚’非安抚之抚,乃护民之抚。其靴底之泥,是百姓之苦;其布衣之素,是官心之净。大吴河堤之固,自谢渊始;官场之心实,亦自布衣始。” 后世论者谓:“黄河之水可畏,然贪官之害更甚;麻鞋之履虽微,然清官之力可安天下。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