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326章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卷首语

《大吴盐法考》载:“国之赋税,盐利居半;漕运盐引,命脉所系。” 德佑十三年夏,黄河决堤致运河梗阻,漕船停滞如僵木。谢渊追查赈灾舞弊时,意外发现河患背后藏着盐政黑幕。当密信中的 “借河废仓,吞赈牟利” 字样映入眼帘,一场关乎国本民生的惊天阴谋,在漕运码头的纤夫号子与官衙密室的密谋低语中,徐徐揭开帷幕。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德佑十三年五月,济宁漕运码头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漫过残破的堤坝,在岸边堆积出厚厚的淤泥。谢渊踩着齐踝深的泥浆,立在坍塌的堤岸旁,远处搁浅的漕船桅杆东倒西歪,如同战败后丢弃的长矛,无力地斜刺向灰蒙蒙的天空。

纤夫们赤着脚,深陷在黏腻的淤泥里,每挪动一步都异常艰难。他们佝偻着身躯,拼尽全力拖拽着船只,嘶哑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带着无尽的绝望与疲惫,在沉闷的空气中回荡。漕运使王承业站在一旁,乌纱帽檐沾满泥浆,官袍上绣着的白鹇鸟也失去了往日的神气,显得狼狈不堪。

“大人,这已是本月第七艘触礁的盐船。” 王承业的声音里满是焦虑与无奈,“黄河倒灌,运河河道淤塞,如今盐引积压,朝廷税银...” 他的话语渐渐低下去,最终被呼啸的河风吞没。

谢渊蹲下身子,手指在泥地里搅动,触感黏腻且夹杂着硬物。他仔细查看,发现淤沙中混着碎石与木屑,眉头不禁紧紧皱起:“此淤沙中混着碎石与木屑,绝非自然沉积。” 他缓缓起身,目光投向对岸坍塌的堤坝缺口,那里的断口平整得如同刀削,透着一丝诡异,“王大人,去岁修缮堤坝时,用的可是御窑烧制的青砖?”

王承业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官袍下摆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带扣,支支吾吾道:“这... 汛期水势过猛,怕是...”

“过猛?” 谢渊猛地站起身,官靴重重地踩在一块残破的青砖上,青砖应声碎裂,“这青砖质地松脆,分明是偷工减料!” 他的目光扫过堤坝下露出的木桩,腐坏的截面泛着诡异的墨色,心中已然有了判断,“派人查,去年修堤的物料去向,还有...” 他压低声音,眼神中透着警惕,“河道衙门的出入记录。”

夜幕深沉,万籁俱寂。玄夜卫统领李正急匆匆地叩响谢府大门,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油纸包,上面还带着河水的湿气。

“大人,漕帮兄弟在沉船里找到这个。” 李正小心翼翼地展开泛黄的信笺,烛光下,墨迹泛着暗红,透着一丝不祥,“是河道总督周弘文亲信写给盐商的密信。”

谢渊接过信,目光快速扫过信中内容,瞳孔瞬间收缩。“借河患冲毁运河,逼朝廷改走陆路盐道”“待预备仓赈济时,可吞三成粮款” 等字句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双眼。信纸夹层里还藏着半张盐引勘合底本,朱红印泥上 “户部” 二字赫然在目。

“好个一箭双雕之计!” 谢渊怒不可遏,将信重重拍在案上,震得油灯剧烈摇晃,灯芯的火苗差点熄灭,“毁漕运夺盐利,借灾荒吞赈银。” 他望向窗外漆黑如墨的夜色,脑海中突然想起昨日在粮仓查账时,那些发霉粮袋上沾染的暗红痕迹,与这信纸上的墨迹竟是如此相似。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师爷赵文神色慌张地闯进来:“大人,镇刑司突然封锁码头,说是要‘清查沉船’...” 谢渊心中一紧,意识到对方这是要销毁证据,一场激烈的较量即将展开。

谢渊带着玄夜卫气势汹汹地闯入河道衙门时,正撞见账房先生鬼鬼祟祟地将账本投入火盆。火苗贪婪地舔舐着泛黄的纸张,“漕运支出”“堤坝修缮” 等字样在烈焰中扭曲变形,逐渐化为灰烬。

“住手!” 谢渊大喝一声,一脚踢翻火盆,火星四溅。他迅速抓起半卷未燃尽的账册,只见上面 “石料采购银三万两” 的记录旁,空空如也,没有任何验收人签字。

河道同知孙明远强作镇定,脸上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补子上的獬豸纹随着他身体的颤抖微微晃动:“谢大人,这是例行销毁旧账...”

“旧账?” 谢渊冷笑一声,从袖中抽出密信,眼神如利剑般刺向孙明远,“那这封信里‘河道衙门配合凿堤’作何解释?”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孙明远突然变得煞白的脸,继续质问道,“还有这盐引勘合底本,为何与户部存档的格式不符?”

孙明远被问得哑口无言,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身体微微颤抖。

话音未落,镇刑司副使张明德带着一队缇骑气势汹汹地闯入。张明德身着绣着狰狞蟒纹的飞鱼服,腰牌在烛光下泛着冷光,眼神中满是挑衅:“谢渊,私闯衙门,意图谋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毫不畏惧,将账册高举过头,声音铿锵有力:“张大人来得正好,” 他扫视着在场众人,“河道舞弊、漕运受阻、盐引私造,桩桩件件,敢请三司会审!” 张明德被谢渊的气势震慑,手按在剑柄上,却在谢渊坚定的目光中顿住。短暂的沉默后,他冷哼一声,甩袖而去:“好,本司倒要看看,你能翻出什么浪来!”

文华殿内,檀香袅袅,却掩盖不住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谢渊跪在丹墀下,身前整齐地摆放着密信、账册、盐引勘合等证物,每一件都承载着案件的关键线索。

“陛下,黄河决堤乃人为所致!” 谢渊展开漕运码头的勘测图,手指着图上堤坝断裂处,语气坚定,“此处堤坝断裂处无冲刷痕迹,分明是被炸药炸开。” 他举起那半张盐引勘合,声音中透着愤怒,“而这背后,是官商勾结,妄图垄断盐利、侵吞赈款!”

户部尚书陈显文整了整身上的蟒袍,手中的象牙笏板重重叩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空口无凭!谢渊仅凭几张破纸,就想构陷朝廷命官?” 他转向德佑帝,脸上装出痛心疾首的表情,“陛下,盐引事关国本,若轻信此言,恐乱天下!”

“乱天下?” 谢渊猛地抬头,额角青筋暴起,眼中燃烧着怒火,“陈大人可知,因漕运阻断,扬州百姓已三月无盐!” 他迅速抖开一卷流民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点如泣血的控诉,“还有预备仓的霉变粮食,又害死多少灾民?”

德佑帝的手指在龙案上敲出急促的节奏,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谢卿所言,可有实据?”

“有!” 谢渊从怀中取出一封血书,那是被灭口的漕帮头目临终所写,字迹虽潦草却坚定,“这上面,列着所有参与此事的官员与盐商!” 陈显文看着血书,蟒袍微微颤抖,手中的笏板 “当啷” 一声掉落在地,脸色变得惨白如纸。

深夜,谢府被一片黑暗笼罩,只有零星的灯笼散发出微弱的光芒。突然,一群黑影将谢府团团包围。夫人神色慌张,颤抖着递来一封信。信纸上,用朱砂画着滴血的盐引图案,旁边放着幼子的平安锁,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息。

“老爷,他们...” 夫人的声音哽咽,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担忧。

谢渊将妻儿紧紧搂入怀中,感受到夫人后背的冷汗浸透了绸缎,心中一阵心疼。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语气坚定地说:“明日一早,你带孩子去杭州外祖家。” 他轻抚夫人鬓角的白发,温柔地叮嘱道,“记得把书房暗格里的《盐法疏议》带上。”

与此同时,说客们纷至沓来。某位侍郎提着装满金条的檀木匣,满脸堆笑地走进谢府:“谢大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话未说完,便被谢渊愤怒地掷出的砚台砸中额头,鲜血顿时流了下来。

“告诉陈显文,” 谢渊站在阶前,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身影显得格外高大坚定,“我的官帽,要用百姓的安康来换!”

玄夜卫的密探经过多日侦查,终于在盐商宅邸的地窖里,搜出了大量伪造的盐引和账本。当关键证人 —— 盐商的账房先生被带到谢渊面前时,他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身上布满伤痕,气息微弱。

“大人... 这是他们分赃的记录...” 老人艰难地咳出一口血,染红了衣襟,“陈显文拿四成,周弘文三成,还有镇刑司...” 话未说完,便气绝身亡。

谢渊展开文书,上面详细记录着从决堤策划到盐引倒卖的全过程。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利刃,剖开了官商勾结的黑幕。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悲痛,为那些因这些贪官污吏而受苦受难的百姓感到痛心。

三日后的早朝,谢渊将所有证据铺满丹墀。德佑帝看着那些带血的账本、伪造的文书,龙颜大怒,拍案而起:“着刑部、镇刑司、玄夜卫三司会审,涉案官员,一个都不许放过!”

舞弊案虽破,但谢渊深知,盐政不改革,隐患仍在。他召集六部官员、盐商代表、漕帮头目,在工部衙门商议新的盐政条例。

会议室内,气氛紧张而压抑。“谢大人,这‘官督商销’之法,怕是断了我等生路!” 一位盐商代表拍案而起,脸上的肥肉随着动作颤动,眼神中满是不满与威胁。

谢渊不慌不忙地铺开《大吴盐法沿革图》,手指划过元兴年间的盐引制度,语气沉稳而有力:“元兴帝时,盐引皆由官府监制,商民两便。” 他举起查获的伪造盐引,表情严肃,“如今私造泛滥,正是因监管缺失。”

“让漕帮参与押运?” 某位御史冷笑一声,眼中满是轻蔑,“一群粗鄙之人,懂什么盐政?”

漕帮老帮主拄着拐杖缓缓站起,布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桌上,发出 “砰” 的一声巨响:“我漕帮走南闯北,最恨的就是这些黑心盐商!去年那批私盐,害得多少百姓水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经过半月的激烈辩论,《新盐政法十二款》初稿终于完成。从盐引监制到漕运监管,每一条款都直指积弊,凝聚着众人的智慧与心血。

谢渊将十二款条例铺在书房长案,桌上摆满了各种典籍和参考资料。他手持狼毫,在宣纸上反复斟酌,每写下一个字,都仿佛在为大吴的盐政未来奠定基石。每一条款,都凝聚着无数人的血泪,承载着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与担当。

其一官监制盐引:盐引由户部统一印制,加盖户部、工部、礼部三重官印,每一张盐引都进行详细编号并登记造册,确保可追溯;

其二漕督押运:漕帮与玄夜卫联合押运盐船,沿途每隔百里设一处查验点,共设十三处,严格检查盐船货物;

其三定价公示:盐价由三司(户部、工部、都察院)共同核定,每月初一在各州县显眼处张榜公布,接受百姓监督;

其四连坐追责:私造盐引者,不仅本人全家充军,其保人也将一同治罪,以儆效尤;

其五商税透明:盐商纳税需开具三联凭证,分别由盐商、官府、百姓留存,百姓可随时到官府查验;

其六灾年调控:遇灾年,官府以平价售盐,亏损部分由预备仓的储备资金进行补贴;

其七耆老监督:各盐场挑选三名德高望重的耆老,参与收盐、验质等关键环节,赋予他们监督权力;

其八漕船编号:所有盐船都要登记造册,船体醒目位置烙印独特编号,便于识别和管理;

其九密报重赏:鼓励百姓举报私盐,一经查实,按缴获私盐价值的三成给予举报人奖赏;

其十定期稽查:盐运使每季度对盐场、漕运进行巡查,巡查结果详细上报朝廷;

其十一追责终身:盐政官员即使退休致仕后,若被查出在职期间有违法乱纪行为,仍可追究其责任;

其十二刻石为证:新盐政法刻石立碑,立于各盐场、漕运码头等重要场所,永为遵循 。

德佑十三年秋,第一块《新盐政法十二款》石碑在扬州盐场落成。石碑高大雄伟,庄严肃穆。谢渊亲自将朱砂填入碑文字迹,红色如血,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苦难与艰辛,也象征着新制度的诞生。

“大人,碑阴刻什么?” 石匠恭敬地问道。

谢渊望着远处运盐的漕船,眼神坚定而深邃,沉声道:“把陈显文、周弘文等人的罪行刻上去,还有那些因私盐受害的百姓名字。”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让后世知道,犯我盐政者,虽远必诛!”

新规推行初期,阻力重重。一些盐商妄图通过行贿来逃避新规的约束,却被谢渊坚决抵制。他命人将行贿的黄金熔成 “贪” 字,高悬于城门之上,以警示众人。在谢渊的铁腕手段下,渐渐地,私盐绝迹,漕运畅通,百姓终于能吃上平价盐,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片尾

数年后,大吴盐政清明,漕运繁荣。各地盐场、码头前的石碑上,十二款条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石碑不仅是制度的象征,更是谢渊功绩的见证。

谢渊站在济宁漕运码头,看着满载盐引的船只扬帆起航,听着纤夫们有力的号子声,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曾经的漕运梗阻、盐政混乱已成为过去,如今的大吴,盐运畅通,百姓安居乐业。

李正匆匆赶来,手中拿着八百里加急奏折,脸上洋溢着喜悦:“大人,陛下收到五十州府奏折,恳请将新盐政法定为永制!”

谢渊抚摸着石碑上的文字,指尖划过 “官督商销”“耆老监督” 等字眼,感慨万千:“去回禀陛下,只要大吴还有百姓,这十二款,便要刻在每一座盐场,刻在每一个官员的心里。” 夕阳西下,余晖为石碑镀上金边,那些文字,仿佛永远守护着天下的盐运畅通、百姓安康,也将谢渊的功绩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追查决堤真相,可知利欲熏心者,敢毁国之命脉;忠君爱民者,愿剖赤子之心。其以密信为刃,剖开官商勾结之黑幕;以盐法为盾,守护漕运民生之根基。十二款新规,字字泣血;半载追查,步步惊心。

谢公之智,在于见微知着,抽丝剥茧;谢公之勇,在于不畏强权,九死无悔。此役也,非独破一桩惊天大案,更开盐政漕运之新章。然政通人和,道阻且长;国泰民安,需代代守望。谢公之精神,如运河之水,川流不息;谢公之德政,似泰山之巅,亘古长存。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